幾日後,朱十一再次秘密地來到劉振府邸,詢問劉振思考得怎麽樣。此時的劉振麵容略顯憔悴,眼中布滿血絲,顯然這些天他都在極度的糾結與煎熬中度過。
朱十一踏入書房,看到劉振的模樣,心中雖急,但仍強作鎮定地行禮道:“劉將軍,國公爺日夜盼著您的答複,還請將軍速做定奪。”
劉振緩緩抬起頭,看著朱十一,沉默片刻後說道:“朱兄,這幾日我反複思量,實難抉擇。林凡宇雖奪了大明江山,但他確有治國之才,其推行的新政讓百姓受益,軍隊也治理得井井有條。我若助成國公起事,一旦失敗,便是萬劫不複,我劉振死不足惜,可我不能連累家中老小與麾下將士。”
朱十一皺了皺眉頭,急切地說道:“將軍,您莫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林凡宇終究是篡位之賊,名不正言不順。大明才是正統,恢複大明江山乃大義之舉。且國公爺早有周密計劃,聯絡了諸多舊部與朝中大臣,成功的把握極大。將軍若此時相助,便是為大明社稷立下不世之功,日後必能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劉振苦笑一聲:“朱兄,話雖如此,可戰爭之事瞬息萬變,哪有絕對的把握。京營之中,林凡宇的勢力不容小覷。若我貿然行事,京營將士未必都會響應,一旦走漏風聲,我便是自投羅網。”
朱十一走近一步,壓低聲音道:“將軍,您難道忘了成國公府昔日對您的恩情?若無國公爺的提攜,您焉能有今日之地位?如今正是報恩之時,您怎可猶豫不決?”
劉振心中一震,成國公府的舊恩如巨石般壓在他的心頭。他長歎一聲:“朱兄,我並非忘恩負義之人。隻是此事太過重大,關乎生死榮辱。我需再慎重考慮一晚,明日此時,你再來聽我答複。”
朱十一看著劉振,無奈地點了點頭:“將軍,明日便是最後的期限,望將軍明日能做出正確的抉擇,莫要辜負國公爺的一片苦心與期望。”說罷,朱十一轉身離去。
劉振望著朱十一離去的背影,癱坐在椅子上,雙手抱頭。這一夜,對他來說將是無比漫長的煎熬。
劉振經過一夜的輾轉反側、痛苦思索,最終認為大明仍據有半壁江山,且多是魚米之鄉、富饒之地,而林凡宇目前僅掌控北直隸以及山東、陝西等部分區域,相較之下,似乎成國公一方勝算更大。更何況北方尚有滿清韃子虎視眈眈,如今大靖朝新立,內部局勢錯綜複雜。在重重權衡與內心糾結的拉扯下,他決定暗中投靠成國公朱能。
兩日後,朱十一依約而至。劉振整了整衣冠,神色凝重地將自己的決定告知對方:“朱兄,我已思量清楚。念及國公爺昔日恩情,又思及當下局勢,我願追隨國公爺,為恢複大明江山盡一份心力。但你需轉告國公爺,京營之中情況複雜,我不可貿然行事,需從長計議,逐步拉攏可信任之人,待時機成熟,方可舉事。”
朱十一聽聞,麵露喜色,連忙抱拳行禮:“劉將軍深明大義,國公爺得知必定欣喜萬分。將軍所言極是,一切但憑將軍安排,小的這就回去複命。”說罷,匆匆離去。
劉振望著朱十一遠去的方向,心中五味雜陳。自己已踏上了一條充滿荊棘與危險的道路,一旦踏上,便再難回頭。
朱十一快暗中潛回成國公府,徑直奔向書房,見到朱能後,急忙行禮,興奮地說道:“國公爺,大喜啊!劉將軍已決定暗中投靠咱們。”
朱能原本正坐在書桌後,眉頭緊鎖地思索著起事的各項事宜,聽到朱十一的話,猛地站起身來,眼中閃過一絲驚喜:“當真?他可是京營參將,若得他相助,我等大事可期。”
朱十一連忙點頭,將與劉振見麵的詳細情形一五一十地稟報:“國公爺,劉將軍起初確有諸多顧慮,畢竟林凡宇新朝初立,亦有幾分氣象。但經我多番勸說,又念及國公爺昔日的大恩大德,且權衡當下局勢,認為我大明尚有半壁江山,而北方滿清又可成為牽製林凡宇的一股力量,最終決定追隨國公爺。隻是他也提及京營內部複雜,不可操之過急,需慢慢拉攏人心,待時機成熟才好舉事,一切皆聽從將軍安排。”
朱能微微點頭,來回踱步,片刻後說道:“劉振所言甚是,京營乃重中之重,不可輕舉妄動。他既有此等心思,本公便信他一回。你且傳令下去,讓其他參與起事之人知曉此事,日後與劉振將軍多多配合。但也要告誡他們,切不可走漏風聲,如今我們尚在暗處,稍有差池,便是萬劫不複。”
“是,國公爺。小的這就去辦。”朱十一領命退下。
朱能重新坐回書桌後,臉上浮現出一絲欣慰的笑容,劉振的暗中投靠為起事增添了重要的砝碼。
他端起茶杯,輕抿一口,心中暗自思忖:“林凡宇這個小醜,竟然敢染指皇位,真不自量力。我大明數百年根基,豈容他一介莽夫輕易顛覆。雖說他如今新朝初立,看似風光無限,推行些新政迷惑人心,可在我等眼中,不過是跳梁小醜的把戲罷了。”
朱能放下茶杯,眼神中閃過一絲狠厲:“想我大明,曾經何等輝煌,疆域遼闊,萬邦來朝。若不是這幾年朝綱混亂,內憂外患,又怎會讓他林凡宇有機可乘。但如今,我等忠臣義士仍在,定要恢複大明昔日榮光。待我起事成功,必要將林凡宇及其黨羽一網打盡,讓他們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慘痛代價。”
他站起身來,走到書房的地圖前,目光在大明江山的版圖上緩緩移動,最後停留在京城的位置:“這京城,乃我大明心髒,如今卻被林凡宇竊據。不過很快,它就將重回我大明懷抱。劉振在京營之中,隻要他能逐步掌控局勢,裏應外合,我等便可一舉攻破京城。”
隻要自己起事,奪回了北京,之前投降李自成之事便會沒人再提起,即使有人提及,也能辯稱是臥薪嚐膽,成國公府的榮耀便可繼續保持。想當初,李自成入京,局勢混亂,自己為保家族周全,不得已而暫投其麾下,那不過是權宜之計。如今,隻要能恢複大明正統,這一切過往皆可被美化,成為自己忍辱負重的見證。
這世間之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隻要自己能成功推翻林凡宇,重新奪回北京,那史書之上,自己便依然是大明的忠臣良將,成國公府的光輝事跡仍會被後人傳頌。屆時,誰還會去深究自己那段投降李自成的短暫曆史呢?
朱十一踏入書房,看到劉振的模樣,心中雖急,但仍強作鎮定地行禮道:“劉將軍,國公爺日夜盼著您的答複,還請將軍速做定奪。”
劉振緩緩抬起頭,看著朱十一,沉默片刻後說道:“朱兄,這幾日我反複思量,實難抉擇。林凡宇雖奪了大明江山,但他確有治國之才,其推行的新政讓百姓受益,軍隊也治理得井井有條。我若助成國公起事,一旦失敗,便是萬劫不複,我劉振死不足惜,可我不能連累家中老小與麾下將士。”
朱十一皺了皺眉頭,急切地說道:“將軍,您莫要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林凡宇終究是篡位之賊,名不正言不順。大明才是正統,恢複大明江山乃大義之舉。且國公爺早有周密計劃,聯絡了諸多舊部與朝中大臣,成功的把握極大。將軍若此時相助,便是為大明社稷立下不世之功,日後必能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劉振苦笑一聲:“朱兄,話雖如此,可戰爭之事瞬息萬變,哪有絕對的把握。京營之中,林凡宇的勢力不容小覷。若我貿然行事,京營將士未必都會響應,一旦走漏風聲,我便是自投羅網。”
朱十一走近一步,壓低聲音道:“將軍,您難道忘了成國公府昔日對您的恩情?若無國公爺的提攜,您焉能有今日之地位?如今正是報恩之時,您怎可猶豫不決?”
劉振心中一震,成國公府的舊恩如巨石般壓在他的心頭。他長歎一聲:“朱兄,我並非忘恩負義之人。隻是此事太過重大,關乎生死榮辱。我需再慎重考慮一晚,明日此時,你再來聽我答複。”
朱十一看著劉振,無奈地點了點頭:“將軍,明日便是最後的期限,望將軍明日能做出正確的抉擇,莫要辜負國公爺的一片苦心與期望。”說罷,朱十一轉身離去。
劉振望著朱十一離去的背影,癱坐在椅子上,雙手抱頭。這一夜,對他來說將是無比漫長的煎熬。
劉振經過一夜的輾轉反側、痛苦思索,最終認為大明仍據有半壁江山,且多是魚米之鄉、富饒之地,而林凡宇目前僅掌控北直隸以及山東、陝西等部分區域,相較之下,似乎成國公一方勝算更大。更何況北方尚有滿清韃子虎視眈眈,如今大靖朝新立,內部局勢錯綜複雜。在重重權衡與內心糾結的拉扯下,他決定暗中投靠成國公朱能。
兩日後,朱十一依約而至。劉振整了整衣冠,神色凝重地將自己的決定告知對方:“朱兄,我已思量清楚。念及國公爺昔日恩情,又思及當下局勢,我願追隨國公爺,為恢複大明江山盡一份心力。但你需轉告國公爺,京營之中情況複雜,我不可貿然行事,需從長計議,逐步拉攏可信任之人,待時機成熟,方可舉事。”
朱十一聽聞,麵露喜色,連忙抱拳行禮:“劉將軍深明大義,國公爺得知必定欣喜萬分。將軍所言極是,一切但憑將軍安排,小的這就回去複命。”說罷,匆匆離去。
劉振望著朱十一遠去的方向,心中五味雜陳。自己已踏上了一條充滿荊棘與危險的道路,一旦踏上,便再難回頭。
朱十一快暗中潛回成國公府,徑直奔向書房,見到朱能後,急忙行禮,興奮地說道:“國公爺,大喜啊!劉將軍已決定暗中投靠咱們。”
朱能原本正坐在書桌後,眉頭緊鎖地思索著起事的各項事宜,聽到朱十一的話,猛地站起身來,眼中閃過一絲驚喜:“當真?他可是京營參將,若得他相助,我等大事可期。”
朱十一連忙點頭,將與劉振見麵的詳細情形一五一十地稟報:“國公爺,劉將軍起初確有諸多顧慮,畢竟林凡宇新朝初立,亦有幾分氣象。但經我多番勸說,又念及國公爺昔日的大恩大德,且權衡當下局勢,認為我大明尚有半壁江山,而北方滿清又可成為牽製林凡宇的一股力量,最終決定追隨國公爺。隻是他也提及京營內部複雜,不可操之過急,需慢慢拉攏人心,待時機成熟才好舉事,一切皆聽從將軍安排。”
朱能微微點頭,來回踱步,片刻後說道:“劉振所言甚是,京營乃重中之重,不可輕舉妄動。他既有此等心思,本公便信他一回。你且傳令下去,讓其他參與起事之人知曉此事,日後與劉振將軍多多配合。但也要告誡他們,切不可走漏風聲,如今我們尚在暗處,稍有差池,便是萬劫不複。”
“是,國公爺。小的這就去辦。”朱十一領命退下。
朱能重新坐回書桌後,臉上浮現出一絲欣慰的笑容,劉振的暗中投靠為起事增添了重要的砝碼。
他端起茶杯,輕抿一口,心中暗自思忖:“林凡宇這個小醜,竟然敢染指皇位,真不自量力。我大明數百年根基,豈容他一介莽夫輕易顛覆。雖說他如今新朝初立,看似風光無限,推行些新政迷惑人心,可在我等眼中,不過是跳梁小醜的把戲罷了。”
朱能放下茶杯,眼神中閃過一絲狠厲:“想我大明,曾經何等輝煌,疆域遼闊,萬邦來朝。若不是這幾年朝綱混亂,內憂外患,又怎會讓他林凡宇有機可乘。但如今,我等忠臣義士仍在,定要恢複大明昔日榮光。待我起事成功,必要將林凡宇及其黨羽一網打盡,讓他們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慘痛代價。”
他站起身來,走到書房的地圖前,目光在大明江山的版圖上緩緩移動,最後停留在京城的位置:“這京城,乃我大明心髒,如今卻被林凡宇竊據。不過很快,它就將重回我大明懷抱。劉振在京營之中,隻要他能逐步掌控局勢,裏應外合,我等便可一舉攻破京城。”
隻要自己起事,奪回了北京,之前投降李自成之事便會沒人再提起,即使有人提及,也能辯稱是臥薪嚐膽,成國公府的榮耀便可繼續保持。想當初,李自成入京,局勢混亂,自己為保家族周全,不得已而暫投其麾下,那不過是權宜之計。如今,隻要能恢複大明正統,這一切過往皆可被美化,成為自己忍辱負重的見證。
這世間之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隻要自己能成功推翻林凡宇,重新奪回北京,那史書之上,自己便依然是大明的忠臣良將,成國公府的光輝事跡仍會被後人傳頌。屆時,誰還會去深究自己那段投降李自成的短暫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