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景澄向林凡宇匯報完畢後,懷揣著沉甸甸的責任回到了住處。


    他來到書房,緩緩坐下,那些之前實地考察所記錄的資料,被他一一整理出來,整齊地擺在案頭。每一頁紙張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故事,記錄著那些年久失修的水利設施和淤塞的河道的現狀。


    他逐一分析著每一處設施的狀況,手指輕輕劃過紙張上的文字和圖案,腦海中不斷思考著最佳的維修方案。


    在思考的過程中,蘇景澄又一次拿出了那本《泰西水法》。這本書已經被他翻閱了無數次,但每一次都能給他帶來新的啟發。他仔細研讀著書中的內容,將書中的知識與大山衛的地形特點相結合。大山衛,北部是連綿起伏的山區,南部則是廣闊的沿海平原。這樣的地形特點,讓他看到了水利工程的巨大潛力。


    蘇景澄心中漸漸勾勒出一個宏偉的藍圖,他計劃在大嵩衛北部山區修建擋水堤大壩,建立一個水庫。這個想法在他的腦海中不斷盤旋,越來越清晰。建立這個水庫,在雨季的時候,可以阻擋山上的水快速衝刷下來,起到防洪的作用。在旱季的時候,水庫可以儲備水源,為南部沿海平原的農田灌溉和百姓生活提供穩定的水源供應,起到抗旱的作用。


    蘇景澄仔細研究著大嵩衛的地形圖,隨即目光便緊緊鎖定在招虎山與母雞山之間的那條山溝上。這裏的地形獨特,兩山之間的峽穀地勢較低,是修築堤壩的理想位置。利用此處地形修建大壩,可以節約大量的人力物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確保方案的可行性,蘇景澄決定再次帶領人員前往招呼山與母雞山之間進行實地查看,他們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山上的風呼嘯而過,吹得他們的衣衫獵獵作響。


    終於,他們來到了目的地。蘇景澄仔細觀察著周圍的地形地貌,測量著山溝的寬度、深度和長度。蘇景澄帶的人員用心的記錄著數據。


    實地查看結束後,蘇景澄帶著滿滿的收獲回到了住處。顧不上休息,又立刻投入到詳細的計劃製定中。他根據實地查看的結果,結合《泰西水法》中的智慧和大山衛的地形特點,對之前的方案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細化。


    他在紙上寫下了一行行的文字,精確地計算著堤壩的高度、寬度、長度以及蓄水容量。他考慮著堤壩的結構和材料,力求做到堅固耐用、經濟實惠。他還規劃了水庫的管理措施,確保在雨季和旱季都能合理地調配水源。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蘇景澄終於完成了詳細的水利設施維修方案。這個方案凝聚了他的智慧和汗水,他看著手中的方案,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在修築堤壩、建立水庫的宏偉規劃圓滿完成後,蘇景澄的目光,又緊緊地鎖定在了大嵩衛境內那四條承載著希望與生機的主要河流上——沽河、白沙河、墨水河、小月河。這四條河流,宛如四條靈動的巨龍,從北部山區奔騰而下,流經廣袤的沿海平原,最終匯入浩瀚的大海。它們曾經是大嵩衛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用清澈的河水灌溉著肥沃的田野,滋養著世世代代的百姓。然而,歲月的侵蝕和疏於維護,使得這些河流在時光的流轉中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多年的年久失修,讓有的地方已然淤塞,河流的活力被嚴重束縛,灌溉的功能也大打折扣。


    要讓大嵩衛重新煥發生機,恢複這四條河流的暢通無阻至關重要。回想起前一段時間的實地勘察,蘇景澄不畏艱險,跋涉在河流的兩岸,仔細地觀察著每一處細節。那些淤塞的地方,有的被瘋長的雜草緊緊纏繞;有的則被厚厚的泥沙堆積。


    蘇景澄靜靜地坐在他那堆滿資料的案前,麵前擺放著他精心繪製的河流地圖。他逐一分析著每一條河流的特點和現狀,思考著如何對症下藥,製定出最有效的清理方案。


    沽河作為大嵩衛的主要河流之一,其流域麵積廣闊,影響著眾多的農田和村寨。蘇景澄計劃先從沽河的上遊開始著手,因為那裏是淤塞問題最為嚴重的地方之一。上遊的山區地帶,由於雨水的衝刷和山體的滑坡,大量的泥沙和石塊被帶入河中,逐漸堆積起來,形成了一道道阻礙水流的障礙。蘇景澄決定組織人員,配備工具和設備,對這些堆積物進行清理重新梳理河道,他詳細地規劃著清理的步驟。


    白沙河、墨水河、小月河也進行了詳細的規劃進行重新梳理。在對這四條主要河道進行詳細規劃的同時,蘇景澄心中那個更為宏大的計劃也在不斷地完善和成熟。他決定在清理完這四條主要河道後,挖掘河道分支,將這四條河流的水引入距離較遠的村寨。隻有讓灌溉麵積更大,輻射範圍更廣,才能真正實現大嵩衛的興修水利的好處。


    蘇景澄再次踏上了實地勘察的征程。他帶著測量工具、地圖,穿梭在大嵩衛的山水之間。有針對性的仔細觀察著地形地貌,尋找著最適合挖掘河道分支的路線。在勘察的過程中,蘇景澄發現有些村寨雖然距離河流較遠,但地勢相對較高,如果能夠巧妙地利用地形落差,就可以通過挖掘河道分支,將河水引入這些村寨,實現自流灌溉。他開始在地圖上繪製出可能的河道分支路線,標記出關鍵的節點和需要建設的水利設施。對於那些地形複雜的區域,他反複斟酌,考慮采用涵洞、渡槽等特殊的水利工程結構,以確保河水能夠順利地流向目標村寨。


    經過艱苦的勘察和深入的思考,蘇景澄終於繪製出了需要挖掘分支的地方,並進行了詳細的標注。他的地圖上,線條清晰地展示了河道分支的走向和連接點。每一條分支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考慮了水流的速度、流量、灌溉麵積等多個因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戶闖明末帝業征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如風滄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如風滄海並收藏百戶闖明末帝業征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