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絕命連環計
大國崛起:穿越古代當皇帝 作者:七搭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劍閣薑維帳中一前一後接到了兩份命令。
命令的要求是一樣的,但是具體內容確是天差地別。
先來到的是北地王劉諶的密令,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皇帝已決定投降,勸薑維大將軍不要再做無謂的抵抗,選擇向魏軍大將軍都督鍾會投降。
麵對這種情況簡直讓薑維不敢相信,怎麽就放了鄧艾過的江油,怎麽就破了綿竹關,怎麽就投降了。
成都城高糧食足,如果軍民上下一心,隻要幾千人就能守住。想那鄧艾縱有千般本事,偷渡陰平,急襲擊江油,攻破綿竹關,也應是強弩之末了,而且路途遙遠,路中曲折,運糧困難,更是根本就無法運送攻城器械。
鄧艾不過是一支孤軍。隻要進攻受挫就隻能退兵。
隻要鄧艾退兵,自己麵前的鍾會大軍多半也會退兵。
從更宏觀的場景來看,魏國的策略一直更傾向於先攻打東吳。
而魏軍之所以突然舉起全國之力,傾力討伐蜀漢,這一切都源於司馬昭弑君。
這一舉動不但使得司馬昭登基的計劃大幅度延後,還造成了曹魏內部危機四伏。
隻有一場對外戰爭,才能讓曹魏內部再度團結,通過對外戰爭解決國內的政治矛盾。
所以司馬昭才執意發動伐蜀之戰,甚至直接將提出反對意見的鄧敦斬首示眾。
鄧艾等人雖然很有軍事天賦,卻隻看到伐蜀漢的危險,卻看不懂政治,不懂得司馬昭為什麽要伐蜀漢,也給了劉複興實施計策的空間。
而魏軍多路討伐蜀漢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蜀漢內部派係鬥爭給了曹魏機會。
薑維領軍以一己之力,擋住多路魏軍,隻要成功將魏軍逼退,曹魏政權就無法得到穩定,到時候蜀漢就能得到喘息的空間,如果通過這次戰爭同樣統一了國內矛盾,更是有可能尋得反擊的機會。
而現在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雖然北地王的錦囊中所寫之計策甚為絕妙,可是薑維無論如何都不能相信,蜀漢就這樣就決定投降了。
可是僅僅過了一日劉禪的敕令就到了,要求是一樣的立刻放下武器向麵前的魏軍無條件投降。
薑維知道這根本就沒給自己多少可選擇的空間。北地王的計策雖妙卻是極度的凶險,而且還是一次性的送來三個錦囊,需進行到第二階段才能打開第二個錦囊。
要知道千裏之外指揮軍隊,計謀越是複雜越是有可能出錯。
可是,要聽從皇上的安排直接向魏軍投降麽。
薑維一邊思考著,一邊走出營帳,眼前的一切讓他瞬間就明白了應該怎麽選。
“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斫石。”
蜀漢前線的將士在接到劉禪的投降命令後,個個都是悲憤交加,氣的都拿刀砍石頭。蜀漢將士尚有守土之心,奈何皇命難違。
正所謂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正所謂寧可戰死失社稷,絕不拱手讓江山。
薑維即刻回賬決定了,聽從劉複興的安排寫信給鍾會表示投降。
同時寫了一封密信交給信得過的親兵送到劉禪手上。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
薑維隻覺得劉複興之計過於凶險,卻也合乎情理,他哪裏能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劉複興他是有天眼的。這些故事的前因後果都是有明確記載的。
薑維看著自己帳下董厥、廖化、張翼、夏侯霸等人全都是一幹老將,張翼年過七旬,廖化更是年近九十了,能上陣已是難能可貴了。
“最後拚一把。”薑維堅定的給自己打氣。
薑維又在心中默默的將劉複興的初步計劃再次推斷了一遍。
自司馬昭弑君鍾會便已有造反之意,司馬昭執意發動伐蜀之戰,遭到了幾乎所有人反對,隻有一個讚同者,就是鍾會。
當時鍾會就已經斷定司馬昭伐蜀是勢在必行,必須有大動作緩解政治上的壓力,如能成功滅國的功績足以再次穩定司馬昭在曹魏的權利。
鍾會跳出來堅定的支持司馬昭就是想要軍權,剛好司馬昭內心確定的人選鄧艾反對討伐蜀漢。
司馬昭封鄧艾征西將軍,鍾會鎮西將軍,雖說鍾會是主帥,可這本就是在討伐蜀漢的同時故意造成二士爭功的局麵。
說明討伐蜀漢的這兩個將領司馬昭都不喜歡。
鍾會在出兵之前就指示自己的哥哥告發自己,就是為了撇清家人的關係,為日後造反做準備。
而司馬昭一來別無選擇,二來有恃無恐。鍾會長久以來多是出謀劃策,並沒有親自帶過兵,在軍中缺乏威信,更何況魏軍家眷都在北方,戰爭結束都期盼著衣錦還鄉,故而斷然不會參與叛亂。
也就是說就連魏軍的最高層都推斷鍾會將造反。接下來隻要推波助瀾。
薑維哪有可能得到這麽多的信息,他最大的依仗不過是看到鍾會帶領的十餘萬大軍,想要勸說他擁兵自立,兩人相互利用而已。
現在有了劉複興提供信息,可操作的空間就更加的廣泛了。
薑維將自己的符件交給前來受降的魏軍將領胡烈,親自去鍾會營中投降。
也正是薑維選擇了接受劉複興的戰術,整個薑維軍並沒有像曆史上那樣,從劍閣南撤,而是一直留在了劍閣。
這也使得鍾會比預計的晚了兩日才到達成都。
而薑維不知道的是,接到劉複興密函並不隻是他一個。
那天夜裏,劉複興夜襲鄧艾的軍隊,一方麵是為了麻痹魏軍,擾亂魏軍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為了將自己的傳令兵送出去。
除了薑維將軍這裏,永安援軍閻宇將軍接到密令後,就帶著自己的部隊消失在了蜀地之中。
南中將軍霍弋接到密令就提前開始了繼續出兵的準備工作。
那些忠於蜀漢的將領在這看似已是山窮水盡之際,毅然決然的決定了繼續匡扶漢室之遺誌。
這些才是劉複興使出連環計,能夠絕地反擊最大的底氣。
命令的要求是一樣的,但是具體內容確是天差地別。
先來到的是北地王劉諶的密令,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皇帝已決定投降,勸薑維大將軍不要再做無謂的抵抗,選擇向魏軍大將軍都督鍾會投降。
麵對這種情況簡直讓薑維不敢相信,怎麽就放了鄧艾過的江油,怎麽就破了綿竹關,怎麽就投降了。
成都城高糧食足,如果軍民上下一心,隻要幾千人就能守住。想那鄧艾縱有千般本事,偷渡陰平,急襲擊江油,攻破綿竹關,也應是強弩之末了,而且路途遙遠,路中曲折,運糧困難,更是根本就無法運送攻城器械。
鄧艾不過是一支孤軍。隻要進攻受挫就隻能退兵。
隻要鄧艾退兵,自己麵前的鍾會大軍多半也會退兵。
從更宏觀的場景來看,魏國的策略一直更傾向於先攻打東吳。
而魏軍之所以突然舉起全國之力,傾力討伐蜀漢,這一切都源於司馬昭弑君。
這一舉動不但使得司馬昭登基的計劃大幅度延後,還造成了曹魏內部危機四伏。
隻有一場對外戰爭,才能讓曹魏內部再度團結,通過對外戰爭解決國內的政治矛盾。
所以司馬昭才執意發動伐蜀之戰,甚至直接將提出反對意見的鄧敦斬首示眾。
鄧艾等人雖然很有軍事天賦,卻隻看到伐蜀漢的危險,卻看不懂政治,不懂得司馬昭為什麽要伐蜀漢,也給了劉複興實施計策的空間。
而魏軍多路討伐蜀漢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蜀漢內部派係鬥爭給了曹魏機會。
薑維領軍以一己之力,擋住多路魏軍,隻要成功將魏軍逼退,曹魏政權就無法得到穩定,到時候蜀漢就能得到喘息的空間,如果通過這次戰爭同樣統一了國內矛盾,更是有可能尋得反擊的機會。
而現在一切努力都將付之東流,雖然北地王的錦囊中所寫之計策甚為絕妙,可是薑維無論如何都不能相信,蜀漢就這樣就決定投降了。
可是僅僅過了一日劉禪的敕令就到了,要求是一樣的立刻放下武器向麵前的魏軍無條件投降。
薑維知道這根本就沒給自己多少可選擇的空間。北地王的計策雖妙卻是極度的凶險,而且還是一次性的送來三個錦囊,需進行到第二階段才能打開第二個錦囊。
要知道千裏之外指揮軍隊,計謀越是複雜越是有可能出錯。
可是,要聽從皇上的安排直接向魏軍投降麽。
薑維一邊思考著,一邊走出營帳,眼前的一切讓他瞬間就明白了應該怎麽選。
“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斫石。”
蜀漢前線的將士在接到劉禪的投降命令後,個個都是悲憤交加,氣的都拿刀砍石頭。蜀漢將士尚有守土之心,奈何皇命難違。
正所謂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正所謂寧可戰死失社稷,絕不拱手讓江山。
薑維即刻回賬決定了,聽從劉複興的安排寫信給鍾會表示投降。
同時寫了一封密信交給信得過的親兵送到劉禪手上。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
薑維隻覺得劉複興之計過於凶險,卻也合乎情理,他哪裏能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劉複興他是有天眼的。這些故事的前因後果都是有明確記載的。
薑維看著自己帳下董厥、廖化、張翼、夏侯霸等人全都是一幹老將,張翼年過七旬,廖化更是年近九十了,能上陣已是難能可貴了。
“最後拚一把。”薑維堅定的給自己打氣。
薑維又在心中默默的將劉複興的初步計劃再次推斷了一遍。
自司馬昭弑君鍾會便已有造反之意,司馬昭執意發動伐蜀之戰,遭到了幾乎所有人反對,隻有一個讚同者,就是鍾會。
當時鍾會就已經斷定司馬昭伐蜀是勢在必行,必須有大動作緩解政治上的壓力,如能成功滅國的功績足以再次穩定司馬昭在曹魏的權利。
鍾會跳出來堅定的支持司馬昭就是想要軍權,剛好司馬昭內心確定的人選鄧艾反對討伐蜀漢。
司馬昭封鄧艾征西將軍,鍾會鎮西將軍,雖說鍾會是主帥,可這本就是在討伐蜀漢的同時故意造成二士爭功的局麵。
說明討伐蜀漢的這兩個將領司馬昭都不喜歡。
鍾會在出兵之前就指示自己的哥哥告發自己,就是為了撇清家人的關係,為日後造反做準備。
而司馬昭一來別無選擇,二來有恃無恐。鍾會長久以來多是出謀劃策,並沒有親自帶過兵,在軍中缺乏威信,更何況魏軍家眷都在北方,戰爭結束都期盼著衣錦還鄉,故而斷然不會參與叛亂。
也就是說就連魏軍的最高層都推斷鍾會將造反。接下來隻要推波助瀾。
薑維哪有可能得到這麽多的信息,他最大的依仗不過是看到鍾會帶領的十餘萬大軍,想要勸說他擁兵自立,兩人相互利用而已。
現在有了劉複興提供信息,可操作的空間就更加的廣泛了。
薑維將自己的符件交給前來受降的魏軍將領胡烈,親自去鍾會營中投降。
也正是薑維選擇了接受劉複興的戰術,整個薑維軍並沒有像曆史上那樣,從劍閣南撤,而是一直留在了劍閣。
這也使得鍾會比預計的晚了兩日才到達成都。
而薑維不知道的是,接到劉複興密函並不隻是他一個。
那天夜裏,劉複興夜襲鄧艾的軍隊,一方麵是為了麻痹魏軍,擾亂魏軍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為了將自己的傳令兵送出去。
除了薑維將軍這裏,永安援軍閻宇將軍接到密令後,就帶著自己的部隊消失在了蜀地之中。
南中將軍霍弋接到密令就提前開始了繼續出兵的準備工作。
那些忠於蜀漢的將領在這看似已是山窮水盡之際,毅然決然的決定了繼續匡扶漢室之遺誌。
這些才是劉複興使出連環計,能夠絕地反擊最大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