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爭議
紅樓:金戈鐵馬橫掃八方 作者:邋邋遢遢的星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慶武帝聽罷黃興一番肺腑之言,眉頭漸漸舒展,目光中閃爍著一絲感慨與深思。
沉默良久,目光深邃,似乎在黃興的話語中找到了某種共鳴,口中輕聲念叨:“諸葛武侯,嶽武穆.....賈玌,你果真是此等人物乎?”
夏守忠有些意外的看著黃興,要知道黃興在慶武帝麵前說出此番話來,萬一這日後賈玌有什麽不對勁,那可是連累到他自個身上!
突然,他停下腳步,轉身麵向黃興與夏守忠,眼中閃過一絲果斷與明悟:“黃愛卿言之有理,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朕過於多慮了。
努爾哈赤死前直呼‘宋有嶽飛,慶有賈玌’,以此可見,神武侯之能,已得敵酋認可。
自古英雄出少年,賈玌能以稚嫩之肩,擔此救國之重任,實乃我大慶之幸!朕不應以趙構之疑忌待之。”
說著,慶武帝伸手輕輕拍了拍身旁的黃興,繼續說道:
“嶽飛精忠報國,卻遭秦檜等奸臣陷害,趙構之疑忌,實乃南宋之大不幸。
今日觀之,朕得賈玌,猶如國家得一忠勇之將,朕自當以史為鑒、信之任之,豈可重蹈趙構之覆轍?”
夏守忠見狀,忙上前一步,陪笑道:“陛下聖明,賈侯爺確乃忠良之後,國之棟梁。有此良將,我大慶何愁不滅賊寇,光複河山!”
慶武帝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但隨即又轉為嚴肅:“然則,忠心雖堅,戰事卻非兒戲。
朕需再行部署,確保萬無一失。黃愛卿,你錦衣衛需嚴密監視後金...以及父皇的動向,任何風吹草動,皆需第一時間報於朕知。”
“遵旨!”黃興恭敬領命。
慶武帝抬頭,目光望向夜空,繁星閃爍,恰似他此刻起伏的心緒:
“神武侯既有收複遼土的壯誌,朕便給他機會、給他支持。這天下,終究是我大慶的天下,朕要讓後金知道,也要讓父皇知道,誰才是這天下真正的——皇帝!”
...
第二日,卯時,晨光初破,紫禁城的琉璃瓦上閃耀著金色的光輝,朝臣們身著朝服,魚貫而入,步入奉天殿,準備開始新的一天早朝。
殿上,百官齊聚,文東武西,分列兩旁。
禮部尚書周凱穆率先出列,手持笏板,聲音洪亮地躬身奏道:
“陛下,臣有要事奏報。昨日有急報傳來,後金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繼位,於沈陽繼位當日改國號為‘清’;
還公然派出使者,攜書信前來,言辭傲慢無禮,妄圖逼迫大慶歸還努爾哈赤首級,並承認遼東為清國領土,承認其正統地位。”
上來就是一重磅,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群臣紛紛交頭接耳,議論聲此起彼伏,憤怒、震驚之色溢於言表。
慶武帝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冷峻駭人,示意一旁的夏守忠一眼。
夏守忠心領神會,扯著嗓子喝道:“肅靜!”
朝堂瞬間安靜下來,眾人皆低頭噤聲。
慶武帝微微點頭,目光中閃過一絲冷意:“改國號為清,妄圖逼迫朕,分明是對我大慶的挑釁。諸位愛卿,對此有何看法?”
朝堂之上,一片沉寂,眾多大臣一時無人敢於率先發言。
賈玌瞬間明白,該他出場了,趨前一步,作揖而言:
“陛下,後金此舉狂妄至極,已觸碰到我大慶底線。回顧往昔,我大慶立國以來,向來威震四方,豈容這等蠻夷肆意挑釁。
此前臣率大軍於遼東大破後金十數萬,努爾哈赤亦因此喪命。今皇太極繼位,改國號、派使脅迫,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暴露其野心與心虛。”
慶武帝微微頷首,目光中帶著滿意:“賈愛卿繼續說。”
賈玌神色肅穆,繼而道:“陛下,於當下局勢而言,我大慶若欲徹底除卻後金之患,關鍵之所在乃強軍之舉。
後金大軍並非不可抗衡,所謂‘滿萬不可敵’於微臣觀之,純屬無稽之談!
唯有我大慶擁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之勁旅,方可於戰場之上克敵製勝,收複遼東失地,重振我大慶之威嚴。
故而,臣懇祈陛下恩準,即刻施行練兵在建新軍之事。屆時微臣願親率大軍,立誓將後金逐離遼東,複我大慶領土之完整。”
賈玌話音落下,奉天殿內眾人皆是大震。大臣之中,無論是新皇一脈還是太上皇一脈,瞬間就明白了慶武帝與賈玌打的什麽主意——借著後金挑釁這個由頭再練新軍。
就連開國武勳之後的人也是開始瘋狂地眼神交流起來,便是水溶也開始猶豫不決起來,最終向牛繼宗、柳芳等人使了個眼神後,便沉下心來。
太上皇一脈的大臣們則是麵露驚色,彼此對視間傳遞著反對的意味,當今聖上手中的權利已經足以和太上皇互相抗衡了。
一旦這新軍再練成,那己方在朝堂的話語權必將受到極大的削弱,甚至...
內閣大學士吳景晾年率先回過神來,輕咳一聲,出列奏道:
“陛下,神武侯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但倉促練兵,實在不妥。如今國庫雖然充裕,然民生未穩,再加之邊關韃靼與蒙古二部虎視眈眈,貿然抽調人力物力去練兵,恐會引發變故,動搖國本啊,還望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身後立刻有幾位同屬太上皇一脈的文官大臣紛紛附和,一時間,反對之聲又在朝堂上響起。
內閣首輔張榮聞言亦是緩緩站出,神色凝重地奏道:“陛下,吳大學士所言極是。我大慶雖國力強盛,但四方局勢未穩,尤其是北境韃靼與蒙古,近年來蠢蠢欲動,不可不防。
再者,練兵之事非同小可,需耗費大量錢糧,更需精心籌備,以確保兵強馬壯,而非倉促行事。若因急於應對後金之挑釁而忽略了大局,恐得不償失。
臣以為,當務之急,應先穩固內政,發展民生,同時加強邊防,待時機成熟,再行練兵之事,方為上策。
至於後金之使,我大慶可嚴詞拒絕其無理要求,彰顯我大國威嚴,同時派遣使者前往沈陽,探其虛實,再做定奪。”
沉默良久,目光深邃,似乎在黃興的話語中找到了某種共鳴,口中輕聲念叨:“諸葛武侯,嶽武穆.....賈玌,你果真是此等人物乎?”
夏守忠有些意外的看著黃興,要知道黃興在慶武帝麵前說出此番話來,萬一這日後賈玌有什麽不對勁,那可是連累到他自個身上!
突然,他停下腳步,轉身麵向黃興與夏守忠,眼中閃過一絲果斷與明悟:“黃愛卿言之有理,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朕過於多慮了。
努爾哈赤死前直呼‘宋有嶽飛,慶有賈玌’,以此可見,神武侯之能,已得敵酋認可。
自古英雄出少年,賈玌能以稚嫩之肩,擔此救國之重任,實乃我大慶之幸!朕不應以趙構之疑忌待之。”
說著,慶武帝伸手輕輕拍了拍身旁的黃興,繼續說道:
“嶽飛精忠報國,卻遭秦檜等奸臣陷害,趙構之疑忌,實乃南宋之大不幸。
今日觀之,朕得賈玌,猶如國家得一忠勇之將,朕自當以史為鑒、信之任之,豈可重蹈趙構之覆轍?”
夏守忠見狀,忙上前一步,陪笑道:“陛下聖明,賈侯爺確乃忠良之後,國之棟梁。有此良將,我大慶何愁不滅賊寇,光複河山!”
慶武帝聞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但隨即又轉為嚴肅:“然則,忠心雖堅,戰事卻非兒戲。
朕需再行部署,確保萬無一失。黃愛卿,你錦衣衛需嚴密監視後金...以及父皇的動向,任何風吹草動,皆需第一時間報於朕知。”
“遵旨!”黃興恭敬領命。
慶武帝抬頭,目光望向夜空,繁星閃爍,恰似他此刻起伏的心緒:
“神武侯既有收複遼土的壯誌,朕便給他機會、給他支持。這天下,終究是我大慶的天下,朕要讓後金知道,也要讓父皇知道,誰才是這天下真正的——皇帝!”
...
第二日,卯時,晨光初破,紫禁城的琉璃瓦上閃耀著金色的光輝,朝臣們身著朝服,魚貫而入,步入奉天殿,準備開始新的一天早朝。
殿上,百官齊聚,文東武西,分列兩旁。
禮部尚書周凱穆率先出列,手持笏板,聲音洪亮地躬身奏道:
“陛下,臣有要事奏報。昨日有急報傳來,後金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繼位,於沈陽繼位當日改國號為‘清’;
還公然派出使者,攜書信前來,言辭傲慢無禮,妄圖逼迫大慶歸還努爾哈赤首級,並承認遼東為清國領土,承認其正統地位。”
上來就是一重磅,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群臣紛紛交頭接耳,議論聲此起彼伏,憤怒、震驚之色溢於言表。
慶武帝坐在龍椅之上,神色冷峻駭人,示意一旁的夏守忠一眼。
夏守忠心領神會,扯著嗓子喝道:“肅靜!”
朝堂瞬間安靜下來,眾人皆低頭噤聲。
慶武帝微微點頭,目光中閃過一絲冷意:“改國號為清,妄圖逼迫朕,分明是對我大慶的挑釁。諸位愛卿,對此有何看法?”
朝堂之上,一片沉寂,眾多大臣一時無人敢於率先發言。
賈玌瞬間明白,該他出場了,趨前一步,作揖而言:
“陛下,後金此舉狂妄至極,已觸碰到我大慶底線。回顧往昔,我大慶立國以來,向來威震四方,豈容這等蠻夷肆意挑釁。
此前臣率大軍於遼東大破後金十數萬,努爾哈赤亦因此喪命。今皇太極繼位,改國號、派使脅迫,看似氣勢洶洶,實則暴露其野心與心虛。”
慶武帝微微頷首,目光中帶著滿意:“賈愛卿繼續說。”
賈玌神色肅穆,繼而道:“陛下,於當下局勢而言,我大慶若欲徹底除卻後金之患,關鍵之所在乃強軍之舉。
後金大軍並非不可抗衡,所謂‘滿萬不可敵’於微臣觀之,純屬無稽之談!
唯有我大慶擁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之勁旅,方可於戰場之上克敵製勝,收複遼東失地,重振我大慶之威嚴。
故而,臣懇祈陛下恩準,即刻施行練兵在建新軍之事。屆時微臣願親率大軍,立誓將後金逐離遼東,複我大慶領土之完整。”
賈玌話音落下,奉天殿內眾人皆是大震。大臣之中,無論是新皇一脈還是太上皇一脈,瞬間就明白了慶武帝與賈玌打的什麽主意——借著後金挑釁這個由頭再練新軍。
就連開國武勳之後的人也是開始瘋狂地眼神交流起來,便是水溶也開始猶豫不決起來,最終向牛繼宗、柳芳等人使了個眼神後,便沉下心來。
太上皇一脈的大臣們則是麵露驚色,彼此對視間傳遞著反對的意味,當今聖上手中的權利已經足以和太上皇互相抗衡了。
一旦這新軍再練成,那己方在朝堂的話語權必將受到極大的削弱,甚至...
內閣大學士吳景晾年率先回過神來,輕咳一聲,出列奏道:
“陛下,神武侯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但倉促練兵,實在不妥。如今國庫雖然充裕,然民生未穩,再加之邊關韃靼與蒙古二部虎視眈眈,貿然抽調人力物力去練兵,恐會引發變故,動搖國本啊,還望陛下三思!”
此言一出,身後立刻有幾位同屬太上皇一脈的文官大臣紛紛附和,一時間,反對之聲又在朝堂上響起。
內閣首輔張榮聞言亦是緩緩站出,神色凝重地奏道:“陛下,吳大學士所言極是。我大慶雖國力強盛,但四方局勢未穩,尤其是北境韃靼與蒙古,近年來蠢蠢欲動,不可不防。
再者,練兵之事非同小可,需耗費大量錢糧,更需精心籌備,以確保兵強馬壯,而非倉促行事。若因急於應對後金之挑釁而忽略了大局,恐得不償失。
臣以為,當務之急,應先穩固內政,發展民生,同時加強邊防,待時機成熟,再行練兵之事,方為上策。
至於後金之使,我大慶可嚴詞拒絕其無理要求,彰顯我大國威嚴,同時派遣使者前往沈陽,探其虛實,再做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