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開的7年之癢,急於治窮致富,急於改變麵貌。


    海南無序進口汽車被叫停。


    在1984年1月1日到1985年3月5日的一年多時間裏,越權違規先後批準進口8.9萬多輛汽車,到貨7.9萬輛,還有電視劇、錄像機、摩托車等大量物資進行買賣。


    盲目引進國外生產線的項目,上當受騙和各種浪費。


    85年晉江特大假藥案,震驚全國。


    幾十年後,這裏成為聞名全國的鞋都……。


    價格雙軌製。無奈又慘痛的選擇。


    戈爾巴喬夫上任;1987年1美元兌換0.60盧布。


    1991年他下台前,向葉利欽爭取到每月4000盧布的退休金;1994年11月25日,1美元兌換3235盧布。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在紐約廣場飯店簽署協議。


    上海灘引進,明天會更好,讓世界充滿愛。


    急切向前,1985。這一年,看似平靜的洋麵下,許多地方的鄉鎮企業、集體企業默默積蓄能量,靜待時機。


    八十年代,香港的經濟正在正在轉型,從製造業轉變為服務業。


    1978年,香港信孚手袋製品公司,被香港不斷上漲的人力成本逼到瀕臨倒閉。港商張子彌經人介紹來到東莞,合夥辦廠。


    建廠所有原材料、設備全由香港托運過來,港方貸款300萬元投入運營,但仍是集體企業,由工廠掌握生產指揮權,手袋廠賺取加工費,其中20%返還給港商,作為償還設備、貸款費用。


    平均20元左右一打手袋,工廠收12元加工費。


    當時采用香港“按件計酬”分配方式,工人積極性也空前高漲,工廠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兼並二輕局下屬的另外兩個廠,廠房麵積從200多平方米擴大到1萬多平方米,產品供不應求。


    太平手袋廠的成功引起一係列的連鎖反應,附近建起五金廠、拉鏈廠、印花廠等一係列與手袋廠配套的“三來一補”企業。


    短短10年,東莞“三來一補”企業遍地開花。


    至1988年,東莞“三來一補”企業達2500多家。至1991年,引入外資17億美元。


    順德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繅絲業、民間金融業發達。


    當時順德居住港澳的鄉親,回鄉帶的禮品多是電風扇等家用電器,頗受歡迎。


    順德人覺得家電是個機遇,開始了白色家電的生產之旅。


    缺設備、少技術、沒工業基礎,順德人到處取經、學習,之後反複拆解、仿製、創新,從電風扇開始一路發展到電冰箱、空調,順德“社隊企業”邁出了家電之鄉的第一步。


    80年代進入風扇製造業的“美的”,從生產加工風扇零部件起步。


    全球最大的微波爐製造企業“格蘭仕”,從收購鴨毛生產羽絨服的小加工廠發展起來的。


    1985年,順德縣的風扇廠家已經有14家,年產量881萬台,占全國20.6%。


    1985年,順德縣區、鄉、村三級工業企業達到3779家,工業產值18.61億元,占全縣工業產值的67.57%。


    1991年,農業部評十大鄉鎮企業,順德獨占5家。順德初步成長為白色家電之都,電冰箱、空調器、微波爐、電風扇等十幾個家電產銷量全國第一。


    順德大道雲集科龍、容聲、美的、萬家樂、格蘭仕5大馳名商品。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19.44億元,國民收入39.5億元,財政收入4.97億元,居全國縣級財政之首。


    在中山地區,威力的前身是一間生產農機具的國營小廠,1984年起威力憑雙缸洗衣機上技術突破,成為首家年產、銷量超過100萬台的企業,期間連續7年實現全國銷量第一,被授予“中國洗衣機大王”。


    凱達前身是1965年成立的石岐農藥廠,擁有內地第一家化工部氣霧劑技術開發中心,改革開放後,率先引進國際先進噴霧包裝技術和設備,是國內最早生產馬口鐵氣霧罐、氣霧閥生產廠。


    中山市的威力、中玻、小霸王、精細化工等威震全國,而凱達、晨星、金馬、美怡樂、千葉、華捷等品牌也完全可與全國同行叫板。


    1985年,《溫州三十三萬人從事家庭工業》的長篇報道,讓“溫州模式”在全國名聲遐邇。


    1979年,改革開放,溫州政府認識到,要發展經濟必須靠發動群眾,於是鼓勵“老百姓做生意,幹部辦廠子。”


    溫州人開始當裁縫、做皮鞋、搞運輸、賣服裝,很短的時間內,形成“家家辦工廠,人人擺地攤,自己當老板”的生動局麵。


    一批頭腦靈活、敢闖敢幹的個體戶很快嶄露頭角。


    在1982年前後,溫州的家庭工業有十餘萬戶,從業人員40萬人。常年有10萬人奔波於全國各地,形成了400多個商品交易集散地。


    這些市場交易日用小商品、生產性原料,如紐扣、塑料編織袋、塑膠鞋、低壓電器、皮革、鋁塑標識等等。


    由於城市管理比較嚴格,這些市場多建在山穀或水灣鄉村,反而由於受到約束較少,開始發展壯大。


    1983年,溫州創辦了全國第一個專業市場,包括紐扣、五金電器、綜合農貿、紡織品等十大日用商品產銷基地。


    而這個基地不僅包括數以萬計攤子,還包括撒在全國各地幾十萬商販大軍,共同建立起了一個流動的商業網絡。


    橋頭鎮是“溫州模式”的典型。70年代中期,鎮上出現了經營表帶、手套、發夾的小商品市場。


    1979年,有人買回一批處理紐扣,生意不錯。一年之後,鎮上賣紐扣的攤子發展到100多家。


    1981年,橋頭人開始用積累資金辦廠生產紐扣,共產生430家紐扣廠,其中300家是家庭工廠,年產值近2000萬元。


    1984年橋頭鎮銷售的紐扣共計50多億粒,被譽為“東方第一大紐扣市場”。


    浙江義烏素有“敲糖換毛”,用生產的紅糖,去換雞毛肥田,成了浙中一帶“天生”農家商販。


    1978年前後,在義烏出現了自發的鄉間集市,各色針頭、雞毛撣子、板刷開始出現。


    隨後,這些貨郎進了縣城鄉鎮,一副擔子串街走巷,成了移動小商品集散點,當地政府逐步默認了商販的存在。


    1982年正式開放“稠城鎮小商品市場”,並在1983年投資58萬元,建造起一個占地220畝的攤棚式市場,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專業市場。


    義烏瞬間成了商販聚集地,攤戶增加到1050個,日均交易人數6000人,上市商品多達3000多種,本地產工業品約占1\/3,其餘大多來自省內鄉鎮企業及江蘇、廣東一帶的產品,而銷往地多為長江以北的省份。


    一個跨越省界、輻射全國的市場網在當時已現雛形。


    與此同時,商品流通也帶動了義烏家庭式工廠發展,很多商販在市場裏擺攤,在家裏搞工廠,形成“前店後廠”。


    而義烏人的技術,塑料加工是從廣州學來的,針織工藝是從紹興、嘉興引進的,童鞋製作是從溫州移植過來的。


    商品的流動、技術的流動、商業模式的流動,共同譜寫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的史詩級發展。


    魯冠球,劉氏四兄弟已在路上。


    僑胞支持的“晉江模式”獨領風騷,日後的“特步、七匹狼、鴻星爾克、勁霸、梁牌、利郎、九牧王”等品牌,這會兒已經開始初露頭角。


    (本章內容感謝【魚湯經濟學筆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金手指學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林豐草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林豐草長並收藏金手指學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