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人們也知道,陳誌遠家的家丁不是一般的厲害,正是有李梁這些家丁的保護,陳誌遠平日才可以為禍鄉裏,官府都睜一個眼閉一個眼。而且,陳誌遠老爹生前打點官府不少,官府多少也給點麵子。
不過,趁他病要他命,大家做到這份上,就要狠心到底。族長,心虛地對陳誌遠道:“沒想到你小子城府如此之深!也罷,說說你的要求吧,隻要合理,我們不為難你!”
“好,你們好說,我也好說,田地房屋商鋪作價五千兩,如今田裏作物準備可以收獲,待收割完成後再交地,這樣的價錢合理吧?”陳誌遠說道。
“行,簽字畫押!”族長說完,一書生便拿出紙張筆墨開始寫契書。簽字畫押之後,族長帶人拂袖而去。
待族長一行人走了,下人們不住地歎氣,劉慧低聲地抽泣著。
陳誌遠安慰道:“娘親,家業無論如何,孩兒是保不住了。但是,隻要孩兒還活著,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安慰了娘親,陳誌遠又拱手行禮對下人們說道:“諸位,本少爺以前混蛋,不懂得尊重你們。但我爹娘待你們也不薄,如今家道中落,不知道你們是否願意追隨本少爺左右。願意的留下來,家丁、管家每人發放五十兩現銀獎勵,下人每人發放十兩現銀獎勵。所有人的月俸漲一倍。不願留下的,統一發放十兩路費。”
“少爺,我等家丁已和少爺一家共進退,願追隨少爺左右。”
“少爺,我劉四自小和老爺長大,這個家,我劉四離不開了。”
“少爺,蘭兒願意留下。”
家丁和下人們,他們都選擇留了下來。不過,他們大多數人留下來的目的不是對陳誌遠多麽忠心,而是因為如今兵荒馬亂,世道艱難,不好找活做。
另外,工錢漲一倍,可以說是收入也比別家人高出許多了。再者,自己效勞這個惡少多年,離開了,也會因為惡少的影響而找不到下家。而陳誌遠家道尚未真正衰敗,犯不著離開。當然,陳誌遠有管家和家丁們的忠誠,其他人肯跟在身邊做事便行,要獲得忠誠,日後有的是手段。
陳誌遠叫李梁、黃能有、管家劉四留下來,其餘之人各自離開了。
“李叔、黃叔、劉管家,你們可都是我的心腹。我也開門見山地和你們說了。本少爺昏迷多日,昏迷中有股力量指點。如今亂世,不僅有建奴破城劫掠,還有流民組成的起義軍和流賊燒殺搶掠,官軍也是兵過如梳。官紳更是想盡法子,盤剝田產財富。就算我陳家族內,也因為我爹病逝,因為我無能而想盡辦法呑並我家財產。所以,這世道,沒有力量自保,再多的財富土地都成為別人的財富,性命也保不住。所以,本少爺想要一份官身,一塊土地安身立命,這也是本少爺要賣祖產的初衷!你們覺得如何?”陳誌遠問道。
“少爺,你隻是一個童生,做個小吏的資格都沒有,如何能獲得官身治理一方呢?”劉四回問。
“少爺,有一條路,不知少爺敢不敢走?”李梁說道。
“李叔請講!”
“是這樣的,前幾年登萊之亂,山東衛所官兵死傷大半,十不存三。如少爺不嫌棄軍戶身份,可響應朝廷之急,去山東挑個衛所做個軍官。據屬下所知,山東登州衛、威海衛等衛所缺人,隻要稍加打點,做個百戶是一件輕易的事情。”李梁說道。
陳誌遠冷笑一下道:“如今的世道,身份這東西不值錢,重要的是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和屬於自己的軍隊方能安身立命!”
“可是少爺,一入軍戶,世代必屬軍戶,你可要三思啊!”劉四勸說道。
“劉管家,不用操心,你看那左良玉擁兵自重,四處燒殺劫掠,朝廷能奈他何?看看烏合之眾的流賊,四處燒殺劫掠,朝庭又能奈他們何?這世道,拳頭硬了,才能說話!”陳誌遠激憤地道。
“是,少爺!”
“事已至此,本少爺就要開始下一步動作,明天本少爺就去官府買個團練百總,招兵買馬。劉管家,你帶上三個家丁在村集周圍收留流民,記住隻收留老實的,有家眷的。同時向佃戶們招募家丁,今年的佃戶,每戶獎一兩銀子,願出人做家丁的,每戶五兩安家費。本少爺的家丁至少要一百人以上!哼!本少爺要走,也不能便宜了別人!”
“是,少爺!”
“李叔、黃叔,明天護本少爺去縣衙。”
“是”
一大早,陳誌遠和李梁、黃有能主仆三人帶上錢銀武器騎馬向縣城飛奔而去。
劉四帶著三個家丁,五個下人和帳房先生在村口馬路傍設了粥場,並大聲吆喝:“好事啦…好事啦,本村大善人陳誌遠開設粥場,救濟難民!”
吆喝一會兒,便有七個流民走了過來。
劉四打量這七個流民,這七人中一老年漢子牽著一個七歲左右的女孩,一個二十多歲的婦女抱著一個嬰兒,兩個年齡相仿的青壯男子一前一後護著老人孩子。
來到粥場前,那牽著女孩的老年人上前乞求道:“好心人啊,給我們一家子吃碗粥吧,我們已經餓了兩天了,哎……!”
“嗬嗬,我家陳誌遠少爺宅心仁厚,這就給你們施粥!這份恩,你們可要記住啊!”劉四說道。
這一家子一邊道謝,一邊拌著粥大口喝著。劉四在一旁則趁機問道:“你們逃難,打算去哪兒?”
老者抹了抹嘴,才無奈地道:“能去哪兒,我一家本是鐵匠戶,本想在揚州找份活計,但找活計的人太多了,無處容身呐!”
“這樣啊,我家少爺也有打鐵鋪,正好也要雇幾個鐵匠,而且如今匪賊為患,也要多雇些家丁護院。你們可想留下?”劉四問道。
“能碰上這等好事,那我一家就多謝收留了!”老者感恩戴德地回謝。
劉四也不客氣,叫帳房記錄名字後便安排他們一家做事,老的照顧孩子,女的在粥場煮粥,兩個青壯拿著棍棒維持秩序。工錢的事,人家不問,劉四也不說。在明末,流民到處都是,能被收留有口吃就不錯,哪管什麽工錢呢。
不過,趁他病要他命,大家做到這份上,就要狠心到底。族長,心虛地對陳誌遠道:“沒想到你小子城府如此之深!也罷,說說你的要求吧,隻要合理,我們不為難你!”
“好,你們好說,我也好說,田地房屋商鋪作價五千兩,如今田裏作物準備可以收獲,待收割完成後再交地,這樣的價錢合理吧?”陳誌遠說道。
“行,簽字畫押!”族長說完,一書生便拿出紙張筆墨開始寫契書。簽字畫押之後,族長帶人拂袖而去。
待族長一行人走了,下人們不住地歎氣,劉慧低聲地抽泣著。
陳誌遠安慰道:“娘親,家業無論如何,孩兒是保不住了。但是,隻要孩兒還活著,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安慰了娘親,陳誌遠又拱手行禮對下人們說道:“諸位,本少爺以前混蛋,不懂得尊重你們。但我爹娘待你們也不薄,如今家道中落,不知道你們是否願意追隨本少爺左右。願意的留下來,家丁、管家每人發放五十兩現銀獎勵,下人每人發放十兩現銀獎勵。所有人的月俸漲一倍。不願留下的,統一發放十兩路費。”
“少爺,我等家丁已和少爺一家共進退,願追隨少爺左右。”
“少爺,我劉四自小和老爺長大,這個家,我劉四離不開了。”
“少爺,蘭兒願意留下。”
家丁和下人們,他們都選擇留了下來。不過,他們大多數人留下來的目的不是對陳誌遠多麽忠心,而是因為如今兵荒馬亂,世道艱難,不好找活做。
另外,工錢漲一倍,可以說是收入也比別家人高出許多了。再者,自己效勞這個惡少多年,離開了,也會因為惡少的影響而找不到下家。而陳誌遠家道尚未真正衰敗,犯不著離開。當然,陳誌遠有管家和家丁們的忠誠,其他人肯跟在身邊做事便行,要獲得忠誠,日後有的是手段。
陳誌遠叫李梁、黃能有、管家劉四留下來,其餘之人各自離開了。
“李叔、黃叔、劉管家,你們可都是我的心腹。我也開門見山地和你們說了。本少爺昏迷多日,昏迷中有股力量指點。如今亂世,不僅有建奴破城劫掠,還有流民組成的起義軍和流賊燒殺搶掠,官軍也是兵過如梳。官紳更是想盡法子,盤剝田產財富。就算我陳家族內,也因為我爹病逝,因為我無能而想盡辦法呑並我家財產。所以,這世道,沒有力量自保,再多的財富土地都成為別人的財富,性命也保不住。所以,本少爺想要一份官身,一塊土地安身立命,這也是本少爺要賣祖產的初衷!你們覺得如何?”陳誌遠問道。
“少爺,你隻是一個童生,做個小吏的資格都沒有,如何能獲得官身治理一方呢?”劉四回問。
“少爺,有一條路,不知少爺敢不敢走?”李梁說道。
“李叔請講!”
“是這樣的,前幾年登萊之亂,山東衛所官兵死傷大半,十不存三。如少爺不嫌棄軍戶身份,可響應朝廷之急,去山東挑個衛所做個軍官。據屬下所知,山東登州衛、威海衛等衛所缺人,隻要稍加打點,做個百戶是一件輕易的事情。”李梁說道。
陳誌遠冷笑一下道:“如今的世道,身份這東西不值錢,重要的是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盤和屬於自己的軍隊方能安身立命!”
“可是少爺,一入軍戶,世代必屬軍戶,你可要三思啊!”劉四勸說道。
“劉管家,不用操心,你看那左良玉擁兵自重,四處燒殺劫掠,朝廷能奈他何?看看烏合之眾的流賊,四處燒殺劫掠,朝庭又能奈他們何?這世道,拳頭硬了,才能說話!”陳誌遠激憤地道。
“是,少爺!”
“事已至此,本少爺就要開始下一步動作,明天本少爺就去官府買個團練百總,招兵買馬。劉管家,你帶上三個家丁在村集周圍收留流民,記住隻收留老實的,有家眷的。同時向佃戶們招募家丁,今年的佃戶,每戶獎一兩銀子,願出人做家丁的,每戶五兩安家費。本少爺的家丁至少要一百人以上!哼!本少爺要走,也不能便宜了別人!”
“是,少爺!”
“李叔、黃叔,明天護本少爺去縣衙。”
“是”
一大早,陳誌遠和李梁、黃有能主仆三人帶上錢銀武器騎馬向縣城飛奔而去。
劉四帶著三個家丁,五個下人和帳房先生在村口馬路傍設了粥場,並大聲吆喝:“好事啦…好事啦,本村大善人陳誌遠開設粥場,救濟難民!”
吆喝一會兒,便有七個流民走了過來。
劉四打量這七個流民,這七人中一老年漢子牽著一個七歲左右的女孩,一個二十多歲的婦女抱著一個嬰兒,兩個年齡相仿的青壯男子一前一後護著老人孩子。
來到粥場前,那牽著女孩的老年人上前乞求道:“好心人啊,給我們一家子吃碗粥吧,我們已經餓了兩天了,哎……!”
“嗬嗬,我家陳誌遠少爺宅心仁厚,這就給你們施粥!這份恩,你們可要記住啊!”劉四說道。
這一家子一邊道謝,一邊拌著粥大口喝著。劉四在一旁則趁機問道:“你們逃難,打算去哪兒?”
老者抹了抹嘴,才無奈地道:“能去哪兒,我一家本是鐵匠戶,本想在揚州找份活計,但找活計的人太多了,無處容身呐!”
“這樣啊,我家少爺也有打鐵鋪,正好也要雇幾個鐵匠,而且如今匪賊為患,也要多雇些家丁護院。你們可想留下?”劉四問道。
“能碰上這等好事,那我一家就多謝收留了!”老者感恩戴德地回謝。
劉四也不客氣,叫帳房記錄名字後便安排他們一家做事,老的照顧孩子,女的在粥場煮粥,兩個青壯拿著棍棒維持秩序。工錢的事,人家不問,劉四也不說。在明末,流民到處都是,能被收留有口吃就不錯,哪管什麽工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