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六、挾權難問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二十八麵,我們看庚六的“挾權難問”。
舍利弗尊者用權法,就是用藏教的事修法門來問難。藏教強調的是業感緣起,跟《法華經》講的真如緣起是不太一樣的。我們看,舍利弗尊者怎麽從業感的角度看龍女成佛這件事情而產生疑惑。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舍利弗也是示現,舍利弗前麵都已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了,他也不可能不知道理觀事修的關係,但是他為了解除眾生的疑惑,就示現提出一個問題。他說,龍女!汝謂不久當成無上道,是事難信。你馬上可以成佛這件事情很難讓一般人相信。
為什麽呢?因為“女身垢穢,非是法器”。女身,從外表的業報身來說,是垢穢不淨的;從內心來說,她的我法二執相對來說比較重,所以她障道,她不是一個很好的修行的法器。所以,怎麽能夠用這個畜生道又是女身的身體來迅速成就佛道呢?畢竟佛道是曠劫久遠,要經過無量劫的修學的時間,而且勤苦修行,而且要具足六度萬行,然後才能成佛。
“又女人身,猶有五障。”女眾有五種障礙:第一個,不能做大梵天王,這個是三界主;二者帝釋,這個是欲界主;三者魔王,這個魔王是整個魔眷屬之王,統領整個三界的魔眷屬;四者轉輪聖王,這個是人間主,統領四天下;五者佛身,這是十法界所皈依。就是女眾的這個色身不可能變成這五個,這五個一定是要現男身相才可以的。這五個當中有一個佛身,所以也就是說,他用業報身來判定,女身是不能夠迅速成佛的。
他這個意思就是,從業感的角度,女眾的色身的業障,是比男眾的業障稍微多一點。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重點,就是說,佛道久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乃成。你說你會成佛,這個我們相信;你說你要馬上成佛,那表示你在菩薩道已經走到尾端了;既然走到尾端的時候,合理地推論,你業障應該消了,功德也增長了,你不可能再現女眾身了。從業力的角度的確是這樣。他就不提示現這個問題。第一個,佛道久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乃成,所以如果說你是馬上要成佛了,是菩薩道的尾端了,你不可能現女眾相。第二個,女眾相是有障礙的。因為女身是不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世諸佛都是現男眾相。所以他用業報的相狀來問難龍女的馬上成佛這個概念,用三藏的權法來問難真如緣起。
庚七、獻珠除疑
我們看龍女怎麽回答。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龍女對於舍利弗尊者的問難,其實她沒有回答,但是她做了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把她身上的一個無價的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拿出來以後供養佛陀。佛陀怎麽做呢?佛陀當下就接受。
那龍女用寶珠供養佛陀這個動作,就請問智積菩薩跟尊者舍利弗。她說:我獻寶珠,世尊納受,這個事情是不是很快?我拿出來,佛陀接受!
就是表示,看你是成什麽佛。如果你成的是應身佛,那當然就是要曠劫久遠地修學;但是如果是理觀的佛,強調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個跟業報身沒有關係,就是禪宗經常說的直下承當。佛陀說你這一念心是清淨,那看你要不要承當,關鍵在這。你要不承當,那給你一百劫也沒有用;你要承當,那當下就是。有人問,師父!我的心到底清不清淨?這個問題不能問我,要問你。你要能夠接受你的自性本自清淨,那你當下就進入清淨的領域裏麵;你要猶豫不決,那你就不清淨嘛。所以,理觀的智慧就看當下,跟時間沒有關係。你要不懂,就給你一萬劫也沒有用。
所以她用這個“我獻寶珠、世尊納受”來表達理觀的當下的直下承當,就是這個事情速度很快。所以舍利弗說:是的,是很快。這個時候龍女就說,汝以神通力觀我成佛,會更快於我獻給佛陀寶珠的速度,更快!
當然,她這樣講她必須做到。“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所以,這個法身的應用不可思議,那種自在力!他就從一個畜生道的女眾變成一個男子之身,而且當下具足六度的功德,然後往南方的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這個地方成等正覺是應身佛了。
我們待會兒來解釋,為什麽她法身能轉成應化身。
所以你看她應身佛就怎麽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諸位!這個地方的關鍵來了。法身、應身之間的轉換,蕅益大師用八個字來解釋這句話,“法身示現,不可思議”。
我們前麵說過,初地以上的法身,他可以有一百個分身,對不對?二地的法身有一千個分身。當然分身不是表示他一定要現佛身。那麽龍女是怎麽樣呢?她在娑婆世界現出龍女相,這是她其中一個分身,但是其實她同時在南方的無垢世界現出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身佛。當然有人說,這個應身佛怎麽沒有出生、出家而是直接成道呢?蕅益大師說,應化身的示現不可思議,他沒有固定的章法,不一定說一定要經過什麽過程,他是隨緣,隨眾生的因緣而顯現。
但是,應身佛相對困難,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成就法身以後去示現應化身,不像我們得業報身那樣簡單。業報身你隻能一個果報體,你到三惡道去就真的到三惡道去了,你到天上就真的是到天上去了。除了那個業報身,你沒有其他果報體了。我們業報身隻有一個果報體。那個果報體在哪兒,就把你的業力、你的想法全部帶走。
但是,成就法身的菩薩就不是了。他一個法身同時示現一百個果報,就像電視熒幕,同一個熒幕有一百個頻道,你可以有一百個節目、一百個人物、一百個故事顯現出來。所以蕅益大師說:諸大弟子並是法身應現,處處垂跡不同,安知不於他界同時示現成佛耶?
蕅益大師舉例子。比方說你看迦留陀夷,迦留陀夷是六群比丘,到處惹事生非,你現在看到他今生是迦留陀夷,但是你怎麽知道他這種法身,在十方其他世界不能示現莊嚴尊貴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所以法身示現是不可思議的。
但是有一條要注意,分身要現什麽相狀都可以。欸,我這個人就喜歡現畜生道,你就現畜生道。所以,分身如果是顯現六道相,倒也沒什麽好修習的,你隻要發願,隨時可以現。但是你的分身如果要現應身佛,你這個分身要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那對不起,你一定要經過事修。這樣懂嗎?
分身,就是說,我們前麵說過,初地菩薩他可以有多少分身?一百個分身。不表示他可以同時現出一百個應化身。應化身是要事修,要修來的。比方說我今天是一個初地菩薩,我可以選擇隻現三個分身應身佛,其餘九十七個就是隨類化身。我變成一個毛毛蟲,做毛毛蟲之王,度化過去有緣的。剛好他們也做毛毛蟲,我來度化它們。我做鹿王,做蛇王,這個分身都可以。這種東西都不需要什麽事修的,這個叫隨類化身。但是你要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統理九界眾生的八相成道的應身佛,那對不起,一定要經過事修。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別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迦留陀夷處處造罪,但是你有沒有想到,你安知他不是在他方世界已經示現了應身佛了?
所以這個法身,成就法身的人是不可思議的。就是說,龍女,你眼睛看她今生,你今天看到她是一個畜生道,其實她同時在南方世界是“坐寶蓮花,成等正覺”。所以這個地方就破除我們對相狀的執取。
你看,我們佛教徒很喜歡去問一個問題,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眾還是女眾?其實,你問這個問題就表示你水平就不高了。他可以現男眾,也可以現女眾,很簡單嘛!當然,我們從業力的角度,我們一般的都是從諸法因緣生的角度,我們很難從真如的角度來看。其實他是可以一為無量。從業報的角度,喔,這個是男眾,這個是女眾,其實觀世音菩薩的內心也不是男眾,也不是女眾,他就是一個清淨法身,他的本質就是清淨法身。所以這個地方就顛覆了我們對於業力的思考。
庚八、時眾得益
我們看大家知道理觀事修不二的時候,有什麽好處?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時眾得益”這個大眾,不是隻有娑婆世界,也包括無垢世界,無垢世界也看到了這一幕。所以爾時,此土的,娑婆世界的所謂的菩薩、聲聞,還有人非人等,這九界眾生,都遙見南方的無垢世界龍女成佛,坐寶蓮花,而且普為大眾說法。大家非常歡喜,在遠處禮敬。
此土的眾生,因為看到這個法身功德不可思議——他同時能夠分身現出龍女相、現出應身佛,所以大家對這個理觀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生起信解而成就不退轉,乃至於因為如此的修學而蒙佛授記。彼土的無垢世界,也因為如此的因緣說法,大地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因此而成就不退轉,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就是說,大家對於理觀的修學,還不知道這個妙用。就是說,我修這個理觀到底有什麽好處?佛陀告訴你,好就好在你未來能夠有自在力,法身示現不可思議。你可以同時示現業報身,你同時也可以示現三十二相的應身佛。就像龍女一樣,在娑婆世界現出龍女相,在無垢世界現出應身相,所以這是不可思議。
庚九、大眾信受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佛陀講完<提婆達多品>以後,智積菩薩、舍利弗尊者,一切的與會大眾,對於理觀、事修這兩種妙法都信受奉行。
<提婆達多品>等於是引證,佛陀不跟你講道理了,實際引出這個路到底有沒有人走過。一個道理,它必須具備可修性和可證性。當然佛陀引出的這兩個是比較極端的例子。
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他生生世世為提婆達多所障礙,他完全靠自己的精進力,突破而快速成佛。按說,釋迦牟尼佛的成佛,按輩分來說,他應該在彌勒菩薩之後。因為彌勒菩薩是他的學長,彌勒菩薩生生世世都是示現做他的老師的。那他為什麽跨越彌勒菩薩呢?就是由於提婆達多善知識。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埋怨你的逆境太多,從事修的角度就是,你要把它當作逆增上緣。你看釋迦牟尼佛,提婆達多不斷地給他刺激、障礙。他做一個佛,提婆達多就要變成新佛!所以他就是從逆緣當中成長。第一個,逆緣。
第二個就是業報身。當然,逆緣所強調的是什麽佛?應身佛,事修。那麽龍女呢?強調理觀的法身佛。她雖然是現一個業報相,但是內觀真如跟你煩惱重不重、業障深不深沒關係。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舉出了業障的相狀跟逆緣的相狀,來示現兩種成佛:成就事修的應身佛跟理觀的法身佛。這兩個故事當然都很感人,釋迦牟尼的舍身命手足,龍女的轉身成佛。
那麽淨土宗,我們說一說淨土宗的帶業往生。其實淨土宗可能更偏向於龍女的成佛方式。為什麽這樣講?因為淨土宗的特點是時間緊迫。沒有一個人規劃說我來生才往生的;你說來生再往生,你講這句話,那等於表示你不是修淨土宗的。因為來生誰知道呢?淨土宗你今生就要成就。淨土宗的好就好在它可以帶業往生。
但它也有缺點,它沒有時間等你。你說我走難行道,我不著急啊。我今生隻要怎麽樣?我增上就好了。所以你看難行道的人,其實他沒有時間壓力。淨土宗其實某種程度上有時間壓力,因為臨命終就看輸贏了。所以淨土宗沒有太多時間讓你事修。當然這個也不是重點,淨土宗的成敗是怎麽樣?理觀的智慧,看誰能夠把業帶走。
諸位!你學過唯識學就知道,業力是跟你的心識有關係的。你心收起來,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臨終的正念不是偶然的,取決於你晚年的收心。說你這個人念佛念得那麽多,你一天念三萬聲佛號,那不表示你會有臨終正念;要看臨命終的時候你的所做所為,你的心是不是在往內收。如果你今天沒有收心,那麽你在佛堂當中念佛很專注,出來以後還是攀緣,那表示你這個業力沒辦法帶走,你這個業力是不可攜帶。那你臨終的時候會變成怎麽樣?你的願力現前,你的生死業力也會現前。那對不起,它是熟境界, 你的願力絕對抵不過你的業力。
所以,一個人臨命終會不會達到正念,大概你往生前五年是一個指標。當然我們不知道你什麽時候往生,大概你這五年的心有沒有收起來,就是你臨終前那五年是關鍵指標了,就是收心。收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理觀。
所以淨土宗,你會念佛,他也會念佛,其實你念一萬聲跟他念兩萬聲,意義都不大,意義不大。因為往生與否不在於你持名的多少,就在信願。那麽信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關鍵在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每一個都會。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誰不欣求呢?關鍵是你能不能從娑婆世界你熟悉的煩惱、業力裏麵走出來,就是你有沒有辦法走出過去。你娑婆世界走不出來,你沒辦法去規劃未來,你與這娑婆世界不斷地糾纏不清嘛。
所以諸位!其實你慢慢學《法華經》會知道,到了晚年,成敗關鍵就是理觀的智慧了,就是回光返照。所以,放下隻有一個前提, 就是看破。你生命的本質沒有看破,你怎麽放下呢?我跟你講,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不管他活得痛苦快樂,你相不相信,你找一個業障最重的人抓過來,他對今生也是心有千千結。你說他完全厭離娑婆,也未必。所以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我們不要講多生多劫,就講你今生,你走了這幾十年來,對娑婆世界是又愛又恨,各種因緣都有,恩怨都有。那這個時候你怎麽麵對你的因緣法呢?隻有一個方法,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就沒有因緣,隻有這個有解,隻有這一條路而已!
諸位!我再講一次,因緣是不能處理的。當你想要去處理因緣, 你就回不來了。所以,因緣能夠調伏下來,不是你去處理,你是因為看破放下而走出因緣,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你看,有些人佛號念得很好,但是他就不能往生。他走不出因緣所生法,他走不過去,心中有罣礙。
所以淨土宗的修行人,最好把龍女成佛這一段讀一讀,她從一個業報身怎麽樣轉身成佛的?就是直下承當——“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承當!把這個清淨的摩尼寶珠承當下來,這個是成敗的關鍵!
這個就是<提婆達多品>,佛陀引出兩種成佛的方式。
丁四、勸持品 分二:戊一、明受持;戊二、明勸持
我們看補充講表第四十七麵,附表三十<勸持品>。
<勸持品>有兩段:一個是受持,佛陀講完<提婆達多品>以後,兩萬菩薩主動發願受持。主動地發心來弘傳《法華經》,這個叫做受持。第二個叫勸持,這些法身菩薩按兵不動,佛陀用勉勵的方式、鼓勵的方式來勸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來弘揚《法華經》,叫勸持。一個是主動,一個是佛陀勸勉,總而言之是<勸持品>。
一、解釋品目
於前品中,以古今事例,讚歎本經功德殊勝,以勸受持。本品發明法華會上,二萬菩薩及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誓願受持弘經,故立為品名。
佛陀在前品,就是<提婆達多品>,以古今兩種事例:古,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事修的精進成就應身佛;今,指在法華會上的龍女,透過理觀而轉身成佛,強調法身佛的當下的承當。以這兩種佛,一個成就應身佛,一個成就法身佛,以此來讚歎本經的功德殊勝,就是理觀、事修,由理觀成就法身佛,由事修成就應身佛,來勸弟子們如法奉持。
這一品, <勸持品>是怎麽回事呢?佛陀勸法華會上的兩萬菩薩及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誓願在末法時代受持弘通《法華經》,故立為品名。
這個地方古德說,雖然本經的三周說法當機眾都是聲聞眾,你看舍利弗尊者、四大弟子,以及<授學無學人記品>都是屬於聲聞眾,但是,聲聞眾在聽完《法華經》以後,受完佛記以後,都公開地向佛陀表態,說我們不堪任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我們要到他方相對清淨的國土弘揚《法華經》。
那這個問題就來了。聲聞眾是當機眾,但是他不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那這樣子《法華經》在娑婆世界可能就是要斷滅了。所以佛陀隻好親自出來勸勉法身菩薩,說聲聞眾不能夠在末法時代弘揚《法華經》,你們出來弘揚一佛乘的妙法。這就是<勸持品>的意思。
二、經文要義
(一)本品先明法華會上,二萬菩薩摩訶薩,應佛勸囑,自誓弘經。次明佛顧命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自誓弘經。
本品,就是這個<勸持品>,有兩段:第一段講到受持。受持,是指法華會上兩萬菩薩摩訶薩等於是隨順佛陀的勸勉——這個勸勉就是在<見寶塔品>後麵佛陀的勸募流通——主動發願弘經。這兩萬菩薩是主動。第二個,勸持。“次明佛陀顧命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自誓弘經”。這個顧命,佛陀用暗示的方式,暗中勸勉。佛陀並沒有講話,用眼光看著這些菩薩,鼓勵他們來發心。就是兩種:一個是主動,一個是佛陀用目光來勸勉。
(二)自<法師品>以來,本師殷勤讚美人法,然新得記聲聞,自認不堪於五濁穢土弘傳本經。佛故假藉不退菩薩,自誓於佛滅後之惡世中弘通本經,用以激勵其誌願。
自<法師品>以來,佛陀殷勤地讚美人法。讚美人,就是五種法師;讚美法,就是一佛乘的妙法。雖然聲聞眾是當機眾,但是三根——上、中、下根三種聲聞,蒙佛授記、成就法身以後,都公開地表態自己不堪任於五濁的穢土弘傳《法華經》,他們願意到他方清淨的國土去弘傳。這樣子問題就嚴重了,這個《法華經》一旦斷了,佛種就斷了,所以佛陀就必須安排一下,就鼓勵這些法身菩薩,法身的不退轉菩薩,希望他們能夠在佛陀滅度之前發個願,在五濁惡世當中弘通本經,用以激勵其誌願。
這個地方是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個妙法的弘傳,跟你這個道場蓋得多大、多莊嚴是沒有關係的,就是你要有這個人。我們看古代的佛教史,隻要這個法要弘傳,一定要有大德出世。有玄奘菩薩的出世,所以中國佛教的唯識學才興盛;有智者大師的出世,所以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才興盛。這跟道場沒有關係的。所以,人是弘道的根本。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到了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的特點就是,大家煩惱障重,痛苦也深。那麽眾生在煩惱、痛苦的激發之下,容易怎麽樣?思想會走上極端。其實現在也看得出來,偏空的就非常偏空,著有的也就是一路著有,就是修行沒有中道這兩個字了。你說, 欸,觀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末法時代是不容易做到了。
所以這個時候必須有法身菩薩出來。聲聞眾的確是沒辦法堪可在末法時代,這種極端思想熾盛的時代,來弘揚《法華經》。而法身菩薩有方便力,所以佛陀必須要這些法身菩薩發願。因為佛陀即將滅度了,在我還在的時候,你要給我一個保證,希望這個妙法的傳承在末法時代不能斷滅。
是這個意思。因為中道實相到了末法時代已經不是修行的主流了,大家就是要麽走向空,要麽走向有,走上極端的修學。
戊一、明受持 分三:己一、菩薩奉命此土持經;己二、聲聞發願他國流通;己三、諸尼請記領解發願
這一段是佛陀在即將滅度的時候一個慈悲的勸持。這地方分兩段。看戊一的“明受持”。受持就是這兩萬菩薩主動發願,叫受持,有三段。
己一、菩薩奉命此土持經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爾時,這個時候藥王菩薩摩訶薩跟大樂說菩薩,還有與會的兩萬菩薩眷屬,這個兩萬菩薩就是藥王菩薩跟大樂說菩薩的眷屬,他們就在佛前作如是的誓言,說“惟願世尊不以為慮”。就是,世尊!您老人家不要感到憂慮,因為在佛陀滅度以後我們會奉持、讀誦此經典。因為,佛身要示現不容易,你不能夠說,欸,佛陀一直住世,這不可能嘛,應化身是因緣所生法。但是菩薩可以!菩薩不用現佛身,那問題就相對容易。但是你要現佛身,眾生業障重,佛身就不能出現,所以隻能靠菩薩。
那麽菩薩就說了,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五濁惡世學《法華經》有四種障礙:第一個,善根轉小。就是大乘的善根,大家到末法時代障深慧淺,善根減少。第二個,多增上慢。這個慢就是高舉。這個高舉是什麽樣?把自己增上。就是,你自己本來沒有這麽好,但你把自己想成是這麽好。就是把你自己提高了,叫增上慢。第三個,貪利供養。就貪愛,貪愛五欲的快樂,增長不善根,增長貪愛的煩惱。第四個,遠離解脫。這個問題就是沒有出離心。要修世間的快樂,就有很多人;要修出離道,人就很少。遠離解脫。
雖然如此,就是末法時代修學妙法雖然有四種障礙,但是,“我等當起大忍力”,我們會用這個大忍力。法身菩薩的忍力不可思議,它是從法身現起的,著忍辱衣。我們帶頭領大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於種種供養,不惜身命。知其不可而為之,乃至不惜身命。
末法時代受持《法華經》有四種障礙,但是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就是第一個和第二個,就是善根減少、多增上慢。我們解釋一下。
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龍樹菩薩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就是,如果把《法華經》譬喻作整個真如法性三昧之海,你隻要進得來,煩惱可以解決,業障可以解決!但是你得有本事先進來,就怕你不得其門而入。那麽要進入《法華經》,那信根就很重要。比方說,我這個人煩惱很重、業障很重,《法華經》不怕!因為真如三昧本來就超越因緣,它直觀你的本來麵目。所以你看龍女,她都可以轉身成佛。但是怕就怕什麽?怕你進不來。這個《法華經》的門,你找不到門。
你找不到門,有兩種可能:
第一個,善根減少。就是你這個人,怕就怕在你沒有善根,你聽到《法華經》不生好樂。佛法被動都沒有用。你這個人一聽到《法華經》,你完全沒有感覺,你也不會想要去追求、 學習,那就沒辦法了,佛法不能強迫。你沒有善根。
第二個,你有善根,但是高慢。你不肯謙卑地向人家學習,你也進不來。
其他的,你說你貪愛煩惱有多重,你沒有出離心,都不是問題。說實在,你隻要肯學《法華經》,學到最後,這都不是問題了。你隻要可以內觀真如,真如三昧一現前,這個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相。所以這四個障礙最嚴重的就是這兩個:第一個,你沒善根;第二個,你起增上慢。
己二、聲聞發願他國流通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這兩萬菩薩說完以後,眾中五百阿羅漢,就是前麵受記的(五百弟子受記),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願來弘揚《法華經》。但是在哪裏呢?不是在娑婆世界,是在異國,在他方國土,相對清淨安穩的國土。
又有前麵的學無學八千人得記者,也從座起,作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來廣說此經。為什麽呢?他也講出個理由。因為五濁惡世眾生,“人多弊惡”,這個弊惡是貪煩惱重;“懷增上慢”,高慢心重;“功德淺薄”,他大乘善根淺薄;第四個,“瞋濁諂曲,心不實故”。瞋濁,就是瞋心,瞋心就產生汙濁,汙濁我們的大悲願力;諂曲,就是互相欺騙,我欺騙你, 你欺騙我,大家都不真實了。
聲聞弟子對於娑婆世界障道的因緣的看法,大致跟法身菩薩相同。大家都提出兩個煩惱:第一個瞋濁,第二個諂曲。其實大乘佛法是這樣,你有點貪愛還亂不了,還有救,但是瞋心就問題嚴重了。因為你整個《法華經》的兩大根本——清淨心、菩提願,你這個瞋心直接傷到你的大悲菩提願。所以這個瞋心是要對治的。
諂曲也是一樣。因為你這個人虛妄,你嘴巴說的跟你心裏想的經常都不是那麽回事。所以唯識學上說,你一個人經常不想講你真實的話,這養成習慣有什麽缺點呢?你這個人不堪教誨,沒有人可以教你了。法師跟你說,師父跟你說,你就對對對,我都做得到!結果……就是你講話不真實,就很難教誨你。所以,在整個煩惱當中,愚癡、高慢、瞋心,還有諂曲,這是障道的,這是要調伏的。
這個是這樣。我們看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偏重在修善,所以你看法身菩薩,他看娑婆世界的眾生,比較偏重在你是不是能夠生善這一塊。聲聞法是偏重在破惡,所以他對煩惱細節有更多的了解,他提出了更多的瞋濁、諂曲、心不真實。
總而言之,聲聞眾是不願意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的,法身菩薩是願意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的。這個地方講出這兩段。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百二十八麵,我們看庚六的“挾權難問”。
舍利弗尊者用權法,就是用藏教的事修法門來問難。藏教強調的是業感緣起,跟《法華經》講的真如緣起是不太一樣的。我們看,舍利弗尊者怎麽從業感的角度看龍女成佛這件事情而產生疑惑。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
舍利弗也是示現,舍利弗前麵都已經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了,他也不可能不知道理觀事修的關係,但是他為了解除眾生的疑惑,就示現提出一個問題。他說,龍女!汝謂不久當成無上道,是事難信。你馬上可以成佛這件事情很難讓一般人相信。
為什麽呢?因為“女身垢穢,非是法器”。女身,從外表的業報身來說,是垢穢不淨的;從內心來說,她的我法二執相對來說比較重,所以她障道,她不是一個很好的修行的法器。所以,怎麽能夠用這個畜生道又是女身的身體來迅速成就佛道呢?畢竟佛道是曠劫久遠,要經過無量劫的修學的時間,而且勤苦修行,而且要具足六度萬行,然後才能成佛。
“又女人身,猶有五障。”女眾有五種障礙:第一個,不能做大梵天王,這個是三界主;二者帝釋,這個是欲界主;三者魔王,這個魔王是整個魔眷屬之王,統領整個三界的魔眷屬;四者轉輪聖王,這個是人間主,統領四天下;五者佛身,這是十法界所皈依。就是女眾的這個色身不可能變成這五個,這五個一定是要現男身相才可以的。這五個當中有一個佛身,所以也就是說,他用業報身來判定,女身是不能夠迅速成佛的。
他這個意思就是,從業感的角度,女眾的色身的業障,是比男眾的業障稍微多一點。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重點,就是說,佛道久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乃成。你說你會成佛,這個我們相信;你說你要馬上成佛,那表示你在菩薩道已經走到尾端了;既然走到尾端的時候,合理地推論,你業障應該消了,功德也增長了,你不可能再現女眾身了。從業力的角度的確是這樣。他就不提示現這個問題。第一個,佛道久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乃成,所以如果說你是馬上要成佛了,是菩薩道的尾端了,你不可能現女眾相。第二個,女眾相是有障礙的。因為女身是不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世諸佛都是現男眾相。所以他用業報的相狀來問難龍女的馬上成佛這個概念,用三藏的權法來問難真如緣起。
庚七、獻珠除疑
我們看龍女怎麽回答。
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複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龍女對於舍利弗尊者的問難,其實她沒有回答,但是她做了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把她身上的一個無價的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拿出來以後供養佛陀。佛陀怎麽做呢?佛陀當下就接受。
那龍女用寶珠供養佛陀這個動作,就請問智積菩薩跟尊者舍利弗。她說:我獻寶珠,世尊納受,這個事情是不是很快?我拿出來,佛陀接受!
就是表示,看你是成什麽佛。如果你成的是應身佛,那當然就是要曠劫久遠地修學;但是如果是理觀的佛,強調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個跟業報身沒有關係,就是禪宗經常說的直下承當。佛陀說你這一念心是清淨,那看你要不要承當,關鍵在這。你要不承當,那給你一百劫也沒有用;你要承當,那當下就是。有人問,師父!我的心到底清不清淨?這個問題不能問我,要問你。你要能夠接受你的自性本自清淨,那你當下就進入清淨的領域裏麵;你要猶豫不決,那你就不清淨嘛。所以,理觀的智慧就看當下,跟時間沒有關係。你要不懂,就給你一萬劫也沒有用。
所以她用這個“我獻寶珠、世尊納受”來表達理觀的當下的直下承當,就是這個事情速度很快。所以舍利弗說:是的,是很快。這個時候龍女就說,汝以神通力觀我成佛,會更快於我獻給佛陀寶珠的速度,更快!
當然,她這樣講她必須做到。“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所以,這個法身的應用不可思議,那種自在力!他就從一個畜生道的女眾變成一個男子之身,而且當下具足六度的功德,然後往南方的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這個地方成等正覺是應身佛了。
我們待會兒來解釋,為什麽她法身能轉成應化身。
所以你看她應身佛就怎麽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諸位!這個地方的關鍵來了。法身、應身之間的轉換,蕅益大師用八個字來解釋這句話,“法身示現,不可思議”。
我們前麵說過,初地以上的法身,他可以有一百個分身,對不對?二地的法身有一千個分身。當然分身不是表示他一定要現佛身。那麽龍女是怎麽樣呢?她在娑婆世界現出龍女相,這是她其中一個分身,但是其實她同時在南方的無垢世界現出的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應身佛。當然有人說,這個應身佛怎麽沒有出生、出家而是直接成道呢?蕅益大師說,應化身的示現不可思議,他沒有固定的章法,不一定說一定要經過什麽過程,他是隨緣,隨眾生的因緣而顯現。
但是,應身佛相對困難,我們舉一個例子。比方說,你成就法身以後去示現應化身,不像我們得業報身那樣簡單。業報身你隻能一個果報體,你到三惡道去就真的到三惡道去了,你到天上就真的是到天上去了。除了那個業報身,你沒有其他果報體了。我們業報身隻有一個果報體。那個果報體在哪兒,就把你的業力、你的想法全部帶走。
但是,成就法身的菩薩就不是了。他一個法身同時示現一百個果報,就像電視熒幕,同一個熒幕有一百個頻道,你可以有一百個節目、一百個人物、一百個故事顯現出來。所以蕅益大師說:諸大弟子並是法身應現,處處垂跡不同,安知不於他界同時示現成佛耶?
蕅益大師舉例子。比方說你看迦留陀夷,迦留陀夷是六群比丘,到處惹事生非,你現在看到他今生是迦留陀夷,但是你怎麽知道他這種法身,在十方其他世界不能示現莊嚴尊貴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所以法身示現是不可思議的。
但是有一條要注意,分身要現什麽相狀都可以。欸,我這個人就喜歡現畜生道,你就現畜生道。所以,分身如果是顯現六道相,倒也沒什麽好修習的,你隻要發願,隨時可以現。但是你的分身如果要現應身佛,你這個分身要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陀,那對不起,你一定要經過事修。這樣懂嗎?
分身,就是說,我們前麵說過,初地菩薩他可以有多少分身?一百個分身。不表示他可以同時現出一百個應化身。應化身是要事修,要修來的。比方說我今天是一個初地菩薩,我可以選擇隻現三個分身應身佛,其餘九十七個就是隨類化身。我變成一個毛毛蟲,做毛毛蟲之王,度化過去有緣的。剛好他們也做毛毛蟲,我來度化它們。我做鹿王,做蛇王,這個分身都可以。這種東西都不需要什麽事修的,這個叫隨類化身。但是你要現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統理九界眾生的八相成道的應身佛,那對不起,一定要經過事修。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別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迦留陀夷處處造罪,但是你有沒有想到,你安知他不是在他方世界已經示現了應身佛了?
所以這個法身,成就法身的人是不可思議的。就是說,龍女,你眼睛看她今生,你今天看到她是一個畜生道,其實她同時在南方世界是“坐寶蓮花,成等正覺”。所以這個地方就破除我們對相狀的執取。
你看,我們佛教徒很喜歡去問一個問題,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眾還是女眾?其實,你問這個問題就表示你水平就不高了。他可以現男眾,也可以現女眾,很簡單嘛!當然,我們從業力的角度,我們一般的都是從諸法因緣生的角度,我們很難從真如的角度來看。其實他是可以一為無量。從業報的角度,喔,這個是男眾,這個是女眾,其實觀世音菩薩的內心也不是男眾,也不是女眾,他就是一個清淨法身,他的本質就是清淨法身。所以這個地方就顛覆了我們對於業力的思考。
庚八、時眾得益
我們看大家知道理觀事修不二的時候,有什麽好處?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時眾得益”這個大眾,不是隻有娑婆世界,也包括無垢世界,無垢世界也看到了這一幕。所以爾時,此土的,娑婆世界的所謂的菩薩、聲聞,還有人非人等,這九界眾生,都遙見南方的無垢世界龍女成佛,坐寶蓮花,而且普為大眾說法。大家非常歡喜,在遠處禮敬。
此土的眾生,因為看到這個法身功德不可思議——他同時能夠分身現出龍女相、現出應身佛,所以大家對這個理觀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生起信解而成就不退轉,乃至於因為如此的修學而蒙佛授記。彼土的無垢世界,也因為如此的因緣說法,大地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因此而成就不退轉,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
就是說,大家對於理觀的修學,還不知道這個妙用。就是說,我修這個理觀到底有什麽好處?佛陀告訴你,好就好在你未來能夠有自在力,法身示現不可思議。你可以同時示現業報身,你同時也可以示現三十二相的應身佛。就像龍女一樣,在娑婆世界現出龍女相,在無垢世界現出應身相,所以這是不可思議。
庚九、大眾信受
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佛陀講完<提婆達多品>以後,智積菩薩、舍利弗尊者,一切的與會大眾,對於理觀、事修這兩種妙法都信受奉行。
<提婆達多品>等於是引證,佛陀不跟你講道理了,實際引出這個路到底有沒有人走過。一個道理,它必須具備可修性和可證性。當然佛陀引出的這兩個是比較極端的例子。
一個是釋迦牟尼佛,他生生世世為提婆達多所障礙,他完全靠自己的精進力,突破而快速成佛。按說,釋迦牟尼佛的成佛,按輩分來說,他應該在彌勒菩薩之後。因為彌勒菩薩是他的學長,彌勒菩薩生生世世都是示現做他的老師的。那他為什麽跨越彌勒菩薩呢?就是由於提婆達多善知識。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要埋怨你的逆境太多,從事修的角度就是,你要把它當作逆增上緣。你看釋迦牟尼佛,提婆達多不斷地給他刺激、障礙。他做一個佛,提婆達多就要變成新佛!所以他就是從逆緣當中成長。第一個,逆緣。
第二個就是業報身。當然,逆緣所強調的是什麽佛?應身佛,事修。那麽龍女呢?強調理觀的法身佛。她雖然是現一個業報相,但是內觀真如跟你煩惱重不重、業障深不深沒關係。
所以這個地方佛陀舉出了業障的相狀跟逆緣的相狀,來示現兩種成佛:成就事修的應身佛跟理觀的法身佛。這兩個故事當然都很感人,釋迦牟尼的舍身命手足,龍女的轉身成佛。
那麽淨土宗,我們說一說淨土宗的帶業往生。其實淨土宗可能更偏向於龍女的成佛方式。為什麽這樣講?因為淨土宗的特點是時間緊迫。沒有一個人規劃說我來生才往生的;你說來生再往生,你講這句話,那等於表示你不是修淨土宗的。因為來生誰知道呢?淨土宗你今生就要成就。淨土宗的好就好在它可以帶業往生。
但它也有缺點,它沒有時間等你。你說我走難行道,我不著急啊。我今生隻要怎麽樣?我增上就好了。所以你看難行道的人,其實他沒有時間壓力。淨土宗其實某種程度上有時間壓力,因為臨命終就看輸贏了。所以淨土宗沒有太多時間讓你事修。當然這個也不是重點,淨土宗的成敗是怎麽樣?理觀的智慧,看誰能夠把業帶走。
諸位!你學過唯識學就知道,業力是跟你的心識有關係的。你心收起來,心若滅時罪亦亡。所以,臨終的正念不是偶然的,取決於你晚年的收心。說你這個人念佛念得那麽多,你一天念三萬聲佛號,那不表示你會有臨終正念;要看臨命終的時候你的所做所為,你的心是不是在往內收。如果你今天沒有收心,那麽你在佛堂當中念佛很專注,出來以後還是攀緣,那表示你這個業力沒辦法帶走,你這個業力是不可攜帶。那你臨終的時候會變成怎麽樣?你的願力現前,你的生死業力也會現前。那對不起,它是熟境界, 你的願力絕對抵不過你的業力。
所以,一個人臨命終會不會達到正念,大概你往生前五年是一個指標。當然我們不知道你什麽時候往生,大概你這五年的心有沒有收起來,就是你臨終前那五年是關鍵指標了,就是收心。收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理觀。
所以淨土宗,你會念佛,他也會念佛,其實你念一萬聲跟他念兩萬聲,意義都不大,意義不大。因為往生與否不在於你持名的多少,就在信願。那麽信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關鍵在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每一個都會。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誰不欣求呢?關鍵是你能不能從娑婆世界你熟悉的煩惱、業力裏麵走出來,就是你有沒有辦法走出過去。你娑婆世界走不出來,你沒辦法去規劃未來,你與這娑婆世界不斷地糾纏不清嘛。
所以諸位!其實你慢慢學《法華經》會知道,到了晚年,成敗關鍵就是理觀的智慧了,就是回光返照。所以,放下隻有一個前提, 就是看破。你生命的本質沒有看破,你怎麽放下呢?我跟你講,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不管他活得痛苦快樂,你相不相信,你找一個業障最重的人抓過來,他對今生也是心有千千結。你說他完全厭離娑婆,也未必。所以每一個人在一生中,我們不要講多生多劫,就講你今生,你走了這幾十年來,對娑婆世界是又愛又恨,各種因緣都有,恩怨都有。那這個時候你怎麽麵對你的因緣法呢?隻有一個方法,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就沒有因緣,隻有這個有解,隻有這一條路而已!
諸位!我再講一次,因緣是不能處理的。當你想要去處理因緣, 你就回不來了。所以,因緣能夠調伏下來,不是你去處理,你是因為看破放下而走出因緣,是這樣走過來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你看,有些人佛號念得很好,但是他就不能往生。他走不出因緣所生法,他走不過去,心中有罣礙。
所以淨土宗的修行人,最好把龍女成佛這一段讀一讀,她從一個業報身怎麽樣轉身成佛的?就是直下承當——“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承當!把這個清淨的摩尼寶珠承當下來,這個是成敗的關鍵!
這個就是<提婆達多品>,佛陀引出兩種成佛的方式。
丁四、勸持品 分二:戊一、明受持;戊二、明勸持
我們看補充講表第四十七麵,附表三十<勸持品>。
<勸持品>有兩段:一個是受持,佛陀講完<提婆達多品>以後,兩萬菩薩主動發願受持。主動地發心來弘傳《法華經》,這個叫做受持。第二個叫勸持,這些法身菩薩按兵不動,佛陀用勉勵的方式、鼓勵的方式來勸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來弘揚《法華經》,叫勸持。一個是主動,一個是佛陀勸勉,總而言之是<勸持品>。
一、解釋品目
於前品中,以古今事例,讚歎本經功德殊勝,以勸受持。本品發明法華會上,二萬菩薩及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誓願受持弘經,故立為品名。
佛陀在前品,就是<提婆達多品>,以古今兩種事例:古,指的是釋迦牟尼佛的事修的精進成就應身佛;今,指在法華會上的龍女,透過理觀而轉身成佛,強調法身佛的當下的承當。以這兩種佛,一個成就應身佛,一個成就法身佛,以此來讚歎本經的功德殊勝,就是理觀、事修,由理觀成就法身佛,由事修成就應身佛,來勸弟子們如法奉持。
這一品, <勸持品>是怎麽回事呢?佛陀勸法華會上的兩萬菩薩及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誓願在末法時代受持弘通《法華經》,故立為品名。
這個地方古德說,雖然本經的三周說法當機眾都是聲聞眾,你看舍利弗尊者、四大弟子,以及<授學無學人記品>都是屬於聲聞眾,但是,聲聞眾在聽完《法華經》以後,受完佛記以後,都公開地向佛陀表態,說我們不堪任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我們要到他方相對清淨的國土弘揚《法華經》。
那這個問題就來了。聲聞眾是當機眾,但是他不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那這樣子《法華經》在娑婆世界可能就是要斷滅了。所以佛陀隻好親自出來勸勉法身菩薩,說聲聞眾不能夠在末法時代弘揚《法華經》,你們出來弘揚一佛乘的妙法。這就是<勸持品>的意思。
二、經文要義
(一)本品先明法華會上,二萬菩薩摩訶薩,應佛勸囑,自誓弘經。次明佛顧命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自誓弘經。
本品,就是這個<勸持品>,有兩段:第一段講到受持。受持,是指法華會上兩萬菩薩摩訶薩等於是隨順佛陀的勸勉——這個勸勉就是在<見寶塔品>後麵佛陀的勸募流通——主動發願弘經。這兩萬菩薩是主動。第二個,勸持。“次明佛陀顧命八十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自誓弘經”。這個顧命,佛陀用暗示的方式,暗中勸勉。佛陀並沒有講話,用眼光看著這些菩薩,鼓勵他們來發心。就是兩種:一個是主動,一個是佛陀用目光來勸勉。
(二)自<法師品>以來,本師殷勤讚美人法,然新得記聲聞,自認不堪於五濁穢土弘傳本經。佛故假藉不退菩薩,自誓於佛滅後之惡世中弘通本經,用以激勵其誌願。
自<法師品>以來,佛陀殷勤地讚美人法。讚美人,就是五種法師;讚美法,就是一佛乘的妙法。雖然聲聞眾是當機眾,但是三根——上、中、下根三種聲聞,蒙佛授記、成就法身以後,都公開地表態自己不堪任於五濁的穢土弘傳《法華經》,他們願意到他方清淨的國土去弘傳。這樣子問題就嚴重了,這個《法華經》一旦斷了,佛種就斷了,所以佛陀就必須安排一下,就鼓勵這些法身菩薩,法身的不退轉菩薩,希望他們能夠在佛陀滅度之前發個願,在五濁惡世當中弘通本經,用以激勵其誌願。
這個地方是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個妙法的弘傳,跟你這個道場蓋得多大、多莊嚴是沒有關係的,就是你要有這個人。我們看古代的佛教史,隻要這個法要弘傳,一定要有大德出世。有玄奘菩薩的出世,所以中國佛教的唯識學才興盛;有智者大師的出世,所以天台宗的五時八教才興盛。這跟道場沒有關係的。所以,人是弘道的根本。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到了末法時代,末法時代的特點就是,大家煩惱障重,痛苦也深。那麽眾生在煩惱、痛苦的激發之下,容易怎麽樣?思想會走上極端。其實現在也看得出來,偏空的就非常偏空,著有的也就是一路著有,就是修行沒有中道這兩個字了。你說, 欸,觀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末法時代是不容易做到了。
所以這個時候必須有法身菩薩出來。聲聞眾的確是沒辦法堪可在末法時代,這種極端思想熾盛的時代,來弘揚《法華經》。而法身菩薩有方便力,所以佛陀必須要這些法身菩薩發願。因為佛陀即將滅度了,在我還在的時候,你要給我一個保證,希望這個妙法的傳承在末法時代不能斷滅。
是這個意思。因為中道實相到了末法時代已經不是修行的主流了,大家就是要麽走向空,要麽走向有,走上極端的修學。
戊一、明受持 分三:己一、菩薩奉命此土持經;己二、聲聞發願他國流通;己三、諸尼請記領解發願
這一段是佛陀在即將滅度的時候一個慈悲的勸持。這地方分兩段。看戊一的“明受持”。受持就是這兩萬菩薩主動發願,叫受持,有三段。
己一、菩薩奉命此土持經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爾時,這個時候藥王菩薩摩訶薩跟大樂說菩薩,還有與會的兩萬菩薩眷屬,這個兩萬菩薩就是藥王菩薩跟大樂說菩薩的眷屬,他們就在佛前作如是的誓言,說“惟願世尊不以為慮”。就是,世尊!您老人家不要感到憂慮,因為在佛陀滅度以後我們會奉持、讀誦此經典。因為,佛身要示現不容易,你不能夠說,欸,佛陀一直住世,這不可能嘛,應化身是因緣所生法。但是菩薩可以!菩薩不用現佛身,那問題就相對容易。但是你要現佛身,眾生業障重,佛身就不能出現,所以隻能靠菩薩。
那麽菩薩就說了,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五濁惡世學《法華經》有四種障礙:第一個,善根轉小。就是大乘的善根,大家到末法時代障深慧淺,善根減少。第二個,多增上慢。這個慢就是高舉。這個高舉是什麽樣?把自己增上。就是,你自己本來沒有這麽好,但你把自己想成是這麽好。就是把你自己提高了,叫增上慢。第三個,貪利供養。就貪愛,貪愛五欲的快樂,增長不善根,增長貪愛的煩惱。第四個,遠離解脫。這個問題就是沒有出離心。要修世間的快樂,就有很多人;要修出離道,人就很少。遠離解脫。
雖然如此,就是末法時代修學妙法雖然有四種障礙,但是,“我等當起大忍力”,我們會用這個大忍力。法身菩薩的忍力不可思議,它是從法身現起的,著忍辱衣。我們帶頭領大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乃至於種種供養,不惜身命。知其不可而為之,乃至不惜身命。
末法時代受持《法華經》有四種障礙,但是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就是第一個和第二個,就是善根減少、多增上慢。我們解釋一下。
大乘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重點。龍樹菩薩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就是,如果把《法華經》譬喻作整個真如法性三昧之海,你隻要進得來,煩惱可以解決,業障可以解決!但是你得有本事先進來,就怕你不得其門而入。那麽要進入《法華經》,那信根就很重要。比方說,我這個人煩惱很重、業障很重,《法華經》不怕!因為真如三昧本來就超越因緣,它直觀你的本來麵目。所以你看龍女,她都可以轉身成佛。但是怕就怕什麽?怕你進不來。這個《法華經》的門,你找不到門。
你找不到門,有兩種可能:
第一個,善根減少。就是你這個人,怕就怕在你沒有善根,你聽到《法華經》不生好樂。佛法被動都沒有用。你這個人一聽到《法華經》,你完全沒有感覺,你也不會想要去追求、 學習,那就沒辦法了,佛法不能強迫。你沒有善根。
第二個,你有善根,但是高慢。你不肯謙卑地向人家學習,你也進不來。
其他的,你說你貪愛煩惱有多重,你沒有出離心,都不是問題。說實在,你隻要肯學《法華經》,學到最後,這都不是問題了。你隻要可以內觀真如,真如三昧一現前,這個因緣所生法都是虛妄相。所以這四個障礙最嚴重的就是這兩個:第一個,你沒善根;第二個,你起增上慢。
己二、聲聞發願他國流通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複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這兩萬菩薩說完以後,眾中五百阿羅漢,就是前麵受記的(五百弟子受記),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願來弘揚《法華經》。但是在哪裏呢?不是在娑婆世界,是在異國,在他方國土,相對清淨安穩的國土。
又有前麵的學無學八千人得記者,也從座起,作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來廣說此經。為什麽呢?他也講出個理由。因為五濁惡世眾生,“人多弊惡”,這個弊惡是貪煩惱重;“懷增上慢”,高慢心重;“功德淺薄”,他大乘善根淺薄;第四個,“瞋濁諂曲,心不實故”。瞋濁,就是瞋心,瞋心就產生汙濁,汙濁我們的大悲願力;諂曲,就是互相欺騙,我欺騙你, 你欺騙我,大家都不真實了。
聲聞弟子對於娑婆世界障道的因緣的看法,大致跟法身菩薩相同。大家都提出兩個煩惱:第一個瞋濁,第二個諂曲。其實大乘佛法是這樣,你有點貪愛還亂不了,還有救,但是瞋心就問題嚴重了。因為你整個《法華經》的兩大根本——清淨心、菩提願,你這個瞋心直接傷到你的大悲菩提願。所以這個瞋心是要對治的。
諂曲也是一樣。因為你這個人虛妄,你嘴巴說的跟你心裏想的經常都不是那麽回事。所以唯識學上說,你一個人經常不想講你真實的話,這養成習慣有什麽缺點呢?你這個人不堪教誨,沒有人可以教你了。法師跟你說,師父跟你說,你就對對對,我都做得到!結果……就是你講話不真實,就很難教誨你。所以,在整個煩惱當中,愚癡、高慢、瞋心,還有諂曲,這是障道的,這是要調伏的。
這個是這樣。我們看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偏重在修善,所以你看法身菩薩,他看娑婆世界的眾生,比較偏重在你是不是能夠生善這一塊。聲聞法是偏重在破惡,所以他對煩惱細節有更多的了解,他提出了更多的瞋濁、諂曲、心不真實。
總而言之,聲聞眾是不願意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的,法身菩薩是願意在娑婆世界弘揚《法華經》的。這個地方講出這兩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