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百七十八麵。我們上一堂課講到醜二的“約過去世顯其本行”。跡門三周說法已經是圓滿結束,所以佛陀最後必須為聲聞弟子們開跡顯本。這當中就以富樓那作為代表。
當然每一個弟子在方便道,在實踐理想願力的時候,他各有各的角色。比方說目犍連尊者他用神通,富樓那尊者就是說法。當然說法很多,在經文上說,他的特色是善說大小乘的空法。那為什麽他會善說空法呢?這後麵會說明,因為他經常出現在五濁惡世,在五濁惡世最實用的就是空性法門,就是解脫道。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大小乘的空法,你在操作的時候是隨時用得到的。就是說,你學佛以後,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叫做深信業果。什麽是善、什麽是惡先搞清楚。然後你就要學空性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僅僅深信業果,你不能老是活在人天的善法。
佛法在空性的操作上有兩種:一種是小乘的空,一種是大乘的空。小乘的空,它的切入點叫做無常,它從外相的變化來看。欸,這個東西我昨天買的時候是新的,一個月以後它變老舊了。就是什麽意思?每一個東西的相用是變化的,它不可能常住的。從變化當中,我們知道它是痛苦的,因為它違背我們安穩的期待,就沒有一個東西是安穩的。所以我們身心世界不斷的變化,這本身就是痛苦。因為不安穩故。
身心世界會痛苦表示什麽?表示你不能掌控。誰會讓自己痛苦?如果你能夠說,我的身體我說了算。你以為你吃很多保養品,你身體就會健康嗎?未必。因為這牽涉到業力的問題。就是說,我們隻能夠盡人事、聽天命。所以身心世界要怎麽變,我們說了都不算,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小乘的空,它從事相的無常到苦到無我,所以這種空叫做什麽?滅色取空,它跟因緣法是對立的。就是既然你是空,所以我要遠離你。所以小乘的空是出離的,帶有出離的空。那當然,治亂世用重典。有些粗重的煩惱,有些跟你因緣特別複雜的人事,這種斷滅空有它的存在價值。
大乘的空,它不是對立,它是圓融的。就是它的空性跟因緣法是一體的,它性空帶有緣起,緣起中有性空,它是兩個一起看的。所以小乘的空的切入點是無常,大乘的切入點叫做無生。無生就是說一切法本來就沒有自性,因為它因緣生。它的本體是空的,所以這個相狀是什麽?是如夢如幻。它的空叫做如夢如幻。既然一切法如夢如幻,你根本不需要離開它,你隻要無住就好了。就是,因緣無常變化,那跟你沒關係。你為什麽會受傷?是因為你執著。你自己心隨妄轉,所以你才受傷。所以大乘的空就是說,你不必改變外境,你隻要把那種有所得的心消滅就好了。所以它這個大乘的空有一點怎麽樣?有一點即空即假即中的味道了,但是可惜的是它沒有會歸一心,沒有空有無礙。
什麽叫做空有無礙?我們舉一個例子。法眼文益禪師有一天在山中散步,看到山中的花釋放出美麗的顏色,空中也飄來種種的香氣,他說:“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豔冶隨朝露”,就是說你別看這個花這麽漂亮,其實它就像朝露,它隨時會凋零。“馨香逐晚風”,就像晚上的風一陣吹過來,一下子又沒有了,這個香氣也是無常的。所以他前麵兩段強調的是出離的小乘空,後麵這兩段很重要,“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就是這個花你不必等它無常變化、已經衰敗才叫空,它當體就是空。因為它怎麽樣?因為它如夢如幻,它就是空。你不必一定要把它給消滅,你不一定要把它遠離才顯空。所以這個大乘的空它強調無生,小乘的空強調無常,所以這兩個是不同的操作。
當然,你今天要悟入真如本性,依小乘的空是進不去的,因為你小乘是法執。你執著一個空的東西,空的相狀,你怎麽進去真如呢?真如是要離相的。真如本性,什麽時候把門打開?古德講得很清楚:“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真如本性,你還想抓東西,你還想打工,你就回不了家了。所以你所有相狀都離開以後,才能夠會歸真如。所以大乘的空這種無生觀,是回歸真如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醜三、約三世佛所述修因
富樓那尊者對小乘的滅色取空跟大乘的緣起性空,特別地通達而且善巧地說法,這個是他的專長。我們看醜三,約三世佛所述修因。
前麵是講到釋迦牟尼佛所,第二段是講到過去佛所,這以下就全方位地講到過去、現在、未來。富樓那尊者未來是什麽情況?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複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這以下的開跡顯本就講到過去現在未來。他說,諸比丘!富樓那尊者從過去來說,他在過去七佛說法當中而得第一。過去七佛是包括(我們現在賢劫,前麵叫莊嚴劫)這個莊嚴劫的最後三尊佛——毘婆屍佛、屍棄佛跟毘舍浮佛,和賢劫的四尊佛,就是拘那含牟尼,還有拘留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有七尊佛。於現在諸佛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在未來的賢劫當中,賢劫有千佛,我們現在隻有到第四尊,所以在未來的千佛當中也是說法第一。而且“皆護持助宣佛法”,他都是扮演一種護持的聲聞的角色,“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發無上菩提心,“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這個跟前麵一樣。
這個說法是這樣子,我們在自受用的時候強調契理,所以它不需要太多方便,你一念心當中你怎麽思惟法義,海闊天空任你遨遊,遊心法海。但是你要說法利他,就困難度很高了。因為他要觀機逗教,他要有四悉檀——歡喜、生善、破惡、入理。
這四悉檀當中最關鍵、最難的就是破惡。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說佛滅度以後一百年,有一個優波鞠多尊者,他是善於教化。他有一個弟子是大富長者子出家,這個年輕人在家的時候是有錢人,對自己身體的保養特別在乎。他不但吃美好的飲食,還經常用香湯沐浴,而且用香油塗身,所以他養成很堅固的身見,深深地愛著身體。所以,他這種堅固的煩惱,出家以後雖然隨眾修行很久,他一直不能夠證得我空的智慧。
當然,優波鞠多尊者他們這種高深禪定者,一看就知道你問題出在哪裏了。他就把這個弟子單獨地從禪堂叫出來,把他領到一片森林裏去。他用神通力變化成很高的樹,地上以神通力變成一個很深的坑。他跟這個年輕人說,你爬到樹上去。那這個弟子就聽從優波鞠多的教導,就爬上去了。他說你現在把雙腳放下來。他就把雙腳放下來。說你現在把左手也放下來。隻剩右手了。優婆鞠多尊者說,我命令你,把右手也放下。那他說,我這放下,我會受傷的。優波鞠多尊者說,你要完全依止師父,就要聽師父的話。所以這個弟子最後把右手也放下。放下以後他從空中掉下來的時候,完全沒有受傷,而且整個樹跟坑完全消失掉了。他突然間悟到這個色身是如夢如幻的假相。這個時候優波鞠多尊者馬上跟他講無常無我的道理,當下證得初果,後來修學就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說法善巧。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人歡喜不難,生善也不難,這都不需要善知識。你說我學佛以後,我也沒親近什麽大善知識,我也能夠歡喜,我找到我相應的法門,每天固定的拜佛做功課。我也能夠生善,我從拜佛持咒修行當中我增長善根,我對佛法的信心、對佛法的智慧不斷增長。恭喜你!但是,你永遠不可能麵對你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因為我們一個人最難的就是麵對自己。
所以,當你從歡喜、生善要入理,要入我空之前,最後一關的破惡,對不起!你自己永遠不可能破惡。就給你閉關一百年,你也沒有辦法破惡,因為你沒辦法麵對自己。這個時候隻有一種情況,就是依人——善知識出現,而且這個善知識要完全能夠攝受你。他那個大威德,就是他教你做什麽,你就做什麽。所以,這個就是善巧方便,它關鍵能夠歡喜、生善、破惡、入理,特別是破惡。
當然在破惡的時候,菩薩那是有神通力了。所以我們一般看到菩薩度化眾生,他歡喜、生善的時候他不見得顯神通,他關鍵到最後一關的時候,要破你的最根本習氣的時候,他基本上要顯神通,因為這是最難過的一關。這一關你邁過去,你就海闊天空了。他要顯神通,示現各種相狀,來幫助你邁過最後一關的破惡。這個就是說法,四悉檀的因緣。
子二、與授記 分三:醜一、明因圓果滿;醜二、明國土廣淨;醜三、明劫壽法住
我們看子二的“與授記”。前麵佛陀為富樓那尊者跟其他的聲聞弟子開跡顯本以後,佛陀就正式授記了。授記當中我們看第一科的“明因圓果滿”。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隻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那麽如是“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這個如是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就是從般若道見道位以後,開始起修才算。所以我們在般若道之前所修的一切,那叫做因緣果報,那還不叫莊嚴淨土。這“如是”就是從你初地以後開始從空出假,這個時候才能夠慢慢地去修六度,來莊嚴未來淨土。要經過多久呢?經過無量阿僧隻劫的時間。
那麽富樓那尊者是在此土,就是娑婆國土成佛。但是這個地方的此土,古德解釋它已經從五濁惡世轉成清淨國土了,那後麵會說明。成就無上菩提,示現八相成道,佛號“法明如來”。為什麽叫法明?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他的方便道裏麵就是通達法義,善巧說法,經常開導眾生心中的光明,所以叫法明。十號具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個“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進入般若道以後你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親近十方諸佛。親近十方諸佛,你一定要顯出你本來的麵目。你不能說,我本來是法身菩薩,我示現聲聞眾,不可能。你親近諸佛,你是什麽階位,你就現出你原來的階位。你是法身菩薩,你就在實報莊嚴土聽佛陀開導。所以親近諸佛的時候現出自己的相貌,你是初地你就是初地,二地就是二地,在佛陀麵前沒有必要遮遮掩掩。那麽幹什麽呢?廣學無量法門。學各種的三昧神通,各種說法的方式。你要跟佛陀學無量的方便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你同時,記住,同時,你要來到凡夫的世界。來到凡夫的世界,你不一定現出你本來的相貌,叫做普門示現,你願意扮演什麽角色,就扮演什麽角色。你看佛陀經常演動物,有時候現鹿王,演猴王,演獅子王,或者演各式各樣的相狀來跟眾生結緣。
所以,到了般若道入方便道的時候,他一方麵親近十方諸佛學習無量法門,一方麵跟眾生廣結善緣,下化眾生,示現各種眾生喜歡的相貌來攝受眾生。他的目的當然就是成熟眾生、莊嚴淨土。
醜二、明國土廣淨 分四:寅一、國大廣淨;寅二、純是善道;寅三、三乘甚多;寅四、總結莊嚴
我們看醜二的“明國土廣淨”。前麵是講他的因地,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這以下說明他未來應身佛的依報國土的廣大跟清淨。
寅一、國大廣淨
先看他的國土的廣大跟清淨。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富樓那尊者他的成佛的佛號叫做法明如來,看看他的依報國土。依報國土當中,“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是他教化的地方。
先看他的大地莊嚴,“七寶為地”,他以七寶作為地。“地平如掌”,這個“掌”不是手掌。智者大師解釋說,在古代的大海的海底有一種大石頭,它的四周非常的平整廣大,所以名之為掌。是用這個掌來作譬喻。“無有山陵溪澗溝壑”,沒有高山,也沒有溪流,也沒有這種高高低低的水溝。
我們凡夫打妄想,看到高山,這個景色很美!對不對?其實按照佛法的因果思想,你生長在有高山的地方,這是眾生的共業,這內心不平等。你內心就是對立心很重,所以就招感這種高山。
所以所有的淨土全部是平的,就是地平如掌。這個大地莊嚴,這第一個。
第二個,看住處莊嚴。那麽這些國土的眷屬是住在哪裏?“七寶台觀充滿其中。”七寶做的台觀,這個台觀就是樓閣的意思。就是這個凡聖同居土的人,他是住在地上的樓閣,這是人道眾生。那麽凡聖同居土的天住在哪裏呢?“諸天宮殿,近處虛空”,虛空當中它有很多宮殿。
你看極樂世界的天住在哪裏?考一考大家,極樂世界的天。當然極樂世界的人也是住在地上宮殿。極樂世界的天住在七寶樹上。七寶樹有那個七寶池,有種種羅網,那羅網的中間就掛著宮殿。
富樓那尊者的這個國土,他的宮殿是在空中。“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人天可以互相見麵。但是古德解釋說,說這個淨土的人道跟天道,雖然可以彼此相見往來,但是不能久住。說你是人道,你有神通,你去拜訪你過去同梯的同學。他也往生到富樓那尊者的法明如來國土,你也往生了,你在人道你用神通力去見他,可以,但是你不能久住。你見完以後,因為各有各的因緣,你還得回到你的地上的宮殿。是這種情況。所以雖然“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但是不得久住。
前麵講到依報國土,我們看正報的身心。
寅二、純是善道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誌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這以下有五段,來解釋他的正報的身心。
第一,“無諸惡道,亦無女人”。這是淨土的最大特征,它沒有三惡道。就是它凡聖同居土當中隻有人跟天,而且沒有女眾的身相,全部是大丈夫相。
第二個,具足神通。“一切眾生皆以化生”。他是怎麽受生的呢?他是化生的,他可能在樹下,或者在花叢間,突然間無而忽有,而且他不用父母的滋養,他自然長大,化生。因為他沒有男女的淫欲,所以他隻能化生。具足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他有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這個是講他的第二個,具足神通。
第三個,講到他們精進學道。這些往生的人,“誌念堅固”,精進修學智慧。
所以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土,它的佛跟他的眷屬有個共同點:同願同行。就是這個佛在因地的時候喜歡學法,喜歡說法,他招感的眷屬就是一定是順從本願的。你不可能往生到一個跟你自己修行不相應的佛土,不可能。所以他這叫“誌念堅固,精進智慧”。
第四個,“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身相莊嚴,當然他沒有八十種好,隻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隻有佛陀有。
再看他的衣食的受用。“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法喜食是約著智慧,我們在佛法上的聞思,它自然就能夠產生法喜的情況來滋養色身。第二個,禪定。你進入這個禪定的三昧樂,也可以滋養色身。
這個依正二報的國土是怎麽來的,我們解釋一下。我們說過,般若道的重點在智慧,方便道的重點在願力。一個人從般若道從空出假以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發願。發願有三種願,一般有三種願:
第一個,攝法身願。就是你希望你未來國土的正報的人是怎麽情況。正報的菩薩,或者是聲聞,或者是凡夫是什麽相狀。比方說你希望他是三十二相,他有神通,他有光明,都可以。這第一個,攝法身願。
第二個,攝淨土願。你要發願你未來的國土是什麽情況。這是第二個願。
第三個是最重要,攝眾生願。你希望往生的人是什麽條件。
所以阿彌陀佛,為什麽他的願特別有特色呢?因為他有第十八願,能夠臨終十念,臨終往生。就是說,他能夠來到眾生法界接引。所以這個地方的攝眾生願,一般的願,按照古德的說法,往生淨土,他最低最低的標準,深入正定,行眾三昧。沒有一個散亂心人能夠往生淨土的,不可能。那麽阿彌陀佛國淨土是特別的地方,就是他攝眾生願當中有十八願,臨終的時候,他來到你的麵前,開示慰導。他開導你,安慰你,跟你感應道交,這是他的十八願的特色。所以這個應身佛的正報跟依報,都是在他剛開始的時候發的願,慢慢去實踐而出現的。
寅三、三乘甚多
有無量阿僧隻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前麵講到正報跟依報,這以下講到他的眷屬。他“有無量阿僧隻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這諸菩薩有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那聲聞眾呢,也是“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一般我們看這個淨土的眷屬,聲聞人的功德偏重在禪定三昧。因為聲聞人,你證得我空,他也證得我空,這個是沒有什麽差別。所以你今天說,阿彌陀佛國土的聲聞眾眷屬跟那一個佛土的眷屬怎麽比較呢?其實聲聞的差別就是在禪定跟解脫這一塊,他是以禪定跟解脫為主。那麽菩薩的差別呢?在四無礙智。因為菩薩你修一心三觀,他也修一心三觀,智慧不可能有差別,這差別在四無礙智。就是從初地到八地都在修四無礙智。
寅四、總結莊嚴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佛陀把前麵的依報、正報跟眷屬的莊嚴做一個總結。“如是等無量的功德。”功德指的是他的正報的身心,有各種的禪定、神通、壽命、受用等等,跟依報的莊嚴,有大地跟住處、寶樹、樓閣等等。有依報、正報莊嚴。
醜三、明劫壽法住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隻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應身佛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他不是我們內心本具的,他是要靠因緣的修德創造出來。既然是因緣所生法,第一個,它有時間相,有空間相。它的時間相是什麽呢?“劫名寶明”,它當時,就那一個時代的人,心中出現各種光明,叫寶明。“國名善淨”,就是這個國土是他們具足清淨無漏的善法所成。“其佛壽命無量阿僧隻劫。”這個壽命對我們是很重要,壽命久遠。“法住甚久”。佛滅度後,弟子們“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一般應身佛,我們看前麵,阿羅漢前麵的授記,大概二十小劫、四十小劫。這個富樓那尊者這一期的應身佛竟然是無量阿僧隻劫,這個壽命非常久。當然,對一個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的聖人來說,時間就沒有關係了;但對凡夫來說這個壽命很重要,因為你往生以後希望一勞永逸。
這個地方就講到富樓那尊者他的因地跟果地的相互的關係。
癸二、重頌 分二:子一、頌本跡;子二、頌授記
子一、頌本跡 分二:醜一、總頌諸聲聞本跡;醜二、別頌富樓那本跡
醜一、總頌諸聲聞本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這個地方先講到本跡的功德,再說明本跡的相狀。
先看功德。佛陀把前麵的富樓那尊者的因地跟果地的道理再講一次。“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這個佛子不是指富樓那尊者,是指的他所有的千二百弟子當中,有一些人是“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千二百弟子都是在大通智勝佛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產生退轉了,有很多已經是增上成就法身菩薩了,但是“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他的目的就是要“善學方便故”。他們已經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而開始在成就他的不可思議的應身佛了。
他怎麽樣能夠作各種相狀來示現呢?“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他們為什麽願意生生世世現出家相來護持諸佛呢?因為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道理,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生長在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當中,“知眾樂小法”,眾生在五濁惡世的時候痛苦加重,在痛苦逼迫之下,大家會開始重視自己的自了,“而畏於大智”,而害怕這種大乘的中道實相。就是說,在痛苦當中,大家會喜歡修空性來自我保護,而不喜歡從空出假。
所以就是為什麽這個聲聞弟子他們願意示現聲聞的相,因為眾生就喜歡空性,所以“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既然他在五濁惡世麵對的根機都是一種小乘的根機,所以他就以空性的方便門來化導諸眾生。而且對外來說,說自己是聲聞弟子,那自己的智慧“去佛道久遠”。
為什麽要這樣做呢?以此來度脫無量的眾生,“皆悉得成就”,因為要同事攝。當然,佛陀弟子也有一些大菩薩,比方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但是一般的根機比較小的眾生,他可能寧可去接近聲聞弟子,因為覺得他們跟他的檔次比較接近。所以,從同事攝的角度,這些聲聞弟子其實都有資格來示現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這種大菩薩的相狀,但是他看到有些眾生可能跟他有緣,而這些有緣眾生是“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所以就以這個現聲聞相來度脫他們,使令他們“皆悉得成就”,先成就小乘的小果。
雖然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小乘的小果是“小欲又懈怠”,就是你成就初果,趕不上初地,但是,“漸當令作佛”,從一佛乘的角度,小乘的果位也可以轉入到真如本性,也可以到大乘佛法的,就是先以欲鉤牽。“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所以他們的真實相貌,是把自己的法身功德隱藏起來,現出那種非常謹慎,走路都很小心的這種聲聞相狀,表現出少欲知足。其實他們的內心就不是這麽回事了,他們是要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這個是講到他的一個本跡的功德。
我們看本跡之相。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前麵是講他本跡的功德。這以下講他的相狀,甚至於有些聲聞弟子示現有這種三毒的煩惱跟習氣。
比方說舍利弗尊者。你如果看《阿含經》,你會以為說,舍利弗尊者瞋心很重。說他五百世因為做毒蛇的關係,所以他瞋心很重。他走過這個大地的時候,他的影子映在鴿子身上,鴿子都感到恐怖。示現的!
比方說畢陵伽婆蹉,示現高慢。他老人家一個大阿羅漢,他過河的時候,他不過橋,他把河神找過來,說小婢斷流!他要河神把那個流斷掉,他要走過去。示現的!
就是“示眾有三毒”,他甚至於在沒有出家之前現出三毒的相狀,甚至於出現邪見的相狀,他們還學外道。佛陀這些大弟子,諸大弟子幾乎都是外道出家的。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我的常隨眾中弟子,很多很多其實是法身菩薩示現聲聞的相狀。為什麽?因為眾生容易靠近。你現出廣大的法身,在《華嚴經》上固然莊嚴,但是生死凡夫可能是願意接近跟他身相長得比較差不多,思想比較靠近的聲聞人,來方便靠近。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如果釋迦牟尼佛把每一個聲聞弟子開跡顯本,他怎麽示現的,“眾生聞是者”,那會覺得不可思議而難以相信。
這說明這些聲聞弟子當初有他一定的背景,在五濁惡世當中,他是以聲聞相來度化眾生。
醜二、別頌富樓那本跡
前麵是頌聲聞弟子,所有聲聞弟子,這以下特別講富樓那尊者。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這以下是約著過去佛顯本門。看他的過去佛,在釋迦佛之前。“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在過去的千億佛當中,他行菩薩道的方式就是弘法利生。
“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他為了讓中道智慧更加圓滿,在諸佛所他是用什麽相狀來說法呢?他現出聲聞弟子,在聲聞弟子當中是“多聞有智慧”,說法第一。
他說的法是什麽情況呢?“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他能夠沒有疲厭地為眾生善巧說法。
前麵講他的相狀,這以下講他內心的功德。其實他內心“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常說清淨法”。就是說,其實富樓那尊者他們都是有這種真如三昧的力量所起的普門示現,所以他們都是有四無礙的辯才,而且能夠善知眾生的根機來演說清淨法。這個清淨法就是大小乘的空性。
“演暢如是義,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他為什麽會說法呢?他目的就是自淨國土,莊嚴國土。
這個是講到他的過去,約過去諸佛顯本門。
這以下講約未來佛示因行。那麽他未來會做什麽事呢?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他過去說法,那未來呢?“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他未來也是說法,但他說法不是以他為主,他是幫助佛陀說法。“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這個是這樣,就是我們現在慢慢看到因緣所生法在我們修行當中的角色。當然,在初地之前,因緣所生法我們是要遠離的。因為你要成就初地,一定是要強調理觀的智慧。但是你成就初地以後,你前麵的特色,那些因緣所生法就表現出來了,就是我們的因地心、果地覺。雖然成就初地靠的是無為的真理,但是你在因地的事修會影響到你最後成佛的一個應身佛的莊嚴。因為每個人各有各的特色,因緣所生法。那現在你喜歡做義工,你以後剛開始成就初地的時候,你也會以義工的方式來示現你的相狀。為什麽呢?剛入初地,還有微細的法執,因為它是清淨法。
所以,我們講因地心、果地覺。在因地的時候,你喜歡顯神通,你喜歡說法,你喜歡布施,你喜歡持戒……你這些因地的事修,可能在成就初地的時候不是重點,因為成就初地是靠真理;但是你從方便道以後,你因地的很多點點滴滴的行為,在果地就形成你個人的特色。
你的特色會怎麽樣?你會招感你相應的眷屬,你會創造你未來的國土,你會有你的國號。這個跟你的因地的行為、跟願力都有關係的。就是因緣所生法會從初地——回歸真如以後,開始生起未來的國土。
子二、頌授記
我們做一個總結。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先看他的佛名跟國號。“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他因地說法,現出家相修梵行以後,他最後的佛名叫做法明。因為他因地上透過說法賜給眾生內心光明,所以叫法明;他因為因地持戒,所以他的國名叫做善淨,大家清淨良善。他的依報國土都是七寶所成,它是一個明顯的淨土。
我們看第二的國中眷屬。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那麽他的眷屬是什麽情況呢?簡單地說都是三乘弟子,都具足大神通、大智慧。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聲聞弟子的授記,他成佛以後都攝受三乘弟子。阿彌陀佛的國土他不攝受二乘人,全部是大菩薩,他沒有所謂的二乘人,他全部是菩薩相,那麽當然就是因地發的願。但是我們看聲聞弟子,他一旦成佛以後,他是攝受三乘弟子的。
我們看他的這個國土是怎麽受生的,受生因緣。看第三段。
其國諸眾生 淫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那麽這些人是怎麽往生的呢?全部都是男眾相,都是化生的,他沒有胎生的,都是各種的化生。而且他化生以後,他有三十二相的莊嚴相。
看第四個,飲食的受用。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他們的飲食隻有兩種:一個是禪定,一個是智慧。禪定的三昧樂,智慧的法喜食。他沒有說吃我們一般的分段的飲食,沒有。也沒有女人,也沒有三惡道。
第五個,我們看他的總結。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富樓那尊者,從他的開跡顯本來說,他不斷地做兩件事,一個是說法,一個是持戒,現聲聞相。有一天他福慧圓滿的時候,他就會創造這麽一個國土而攝受三乘的眷屬。“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
所以我們可以看,佛陀說權實不二,權中有實,實中有權,不但是初地之前是權實不二,其實我們看得出來,初地以後實法跟權法也是不可分的。
就是說,我們在凡夫位,我們會故意把因緣所生法跟真實法作切割,因緣所生法是生滅的、是攀緣的、是引生煩惱業力的。那是事實了,因為因緣所生法在初地之前,是煩惱障、業障、報障。所以你看,所有的祖師,特別是印光大師等祖師,隻要講到因緣所生法,就是看破放下,因為在初地之前的因緣法都是三種障礙。但是你看初地以後,你做什麽都對。你說我一天到晚掃地,也可以。持地菩薩整天就拿一個鋤頭在那個地方,看哪一個地方有洞他就把它填滿。如果持地菩薩是凡夫,一定被罵:你不好好念佛!所以因緣所生法在初地之前的表現跟初地之後不一樣。初地之前因緣法是被訶責的,但是初地以後的因緣法,那叫做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那叫普門示現。
所以諸位,我們在操作因緣的時候,你要知道時機點。就是說,同樣一件事情,你在凡位的操作是有過失的,但是在初地以後你操作同樣一件事,那叫做莊嚴淨土了,那叫普門示現。它的指標就在般若道,就是你的心清淨沒有。所以我們也不一定要馬上下結論說,因緣所生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
所以我們從這個授記來看,你說授記,你沒有因緣法,你哪有辦法成佛呢?成佛也是一種因緣果報,十法界裏麵他也是有相狀的。你沒有成佛的因地的相狀,他怎麽會有最後果地的相狀呢?所以我們在學佛的時候,我們現在當然是離開因緣,但是你別忘了一件事情,你現在所做的每一件善事,你現在生起的每一個願望,雖然現在看起來微不足道,從往生的角度可能會被罵,但是等到你成就初地以後,那你的修行是完全翻轉了。就是你前麵所做的善事全部變成對了,全部變對了。
當然,這是你個人的選擇。如果你今天從因緣上涉入越多,那你前半段會走得越辛苦。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就是說,我就喜歡跟大家互動,我就喜歡做很多事情,那這有什麽後果呢?你前半段走得很辛苦,就是你從凡夫到解脫道到菩提道,會走得很辛苦,因為你從事相裏麵你離真理越來越遠。但是你後半段走得輕鬆,等到你成就初地以後,進入方便道,剛好是你拿手的東西。你以前就是專門拿手在因緣所生法,所以你後半段是叫做得心應手。但是你前半段要悟入真如的時候,你是處處碰壁。如果你的個性本來就喜歡理觀,不喜歡跟人家互動,不喜歡事修,你的後果就是前半段走得很輕鬆,但後半段就不好走了。
反正你記住一句話,圓滿的教理叫做即空即假即中。剛開始是即空,但是你最後成佛,成就應身佛,一定要把即假放進來。所以真如跟因緣是不可切割的,你隻能夠暫時放下。這個就是成佛之道。
當然每一個弟子在方便道,在實踐理想願力的時候,他各有各的角色。比方說目犍連尊者他用神通,富樓那尊者就是說法。當然說法很多,在經文上說,他的特色是善說大小乘的空法。那為什麽他會善說空法呢?這後麵會說明,因為他經常出現在五濁惡世,在五濁惡世最實用的就是空性法門,就是解脫道。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大小乘的空法,你在操作的時候是隨時用得到的。就是說,你學佛以後,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叫做深信業果。什麽是善、什麽是惡先搞清楚。然後你就要學空性了。你不能一天到晚僅僅深信業果,你不能老是活在人天的善法。
佛法在空性的操作上有兩種:一種是小乘的空,一種是大乘的空。小乘的空,它的切入點叫做無常,它從外相的變化來看。欸,這個東西我昨天買的時候是新的,一個月以後它變老舊了。就是什麽意思?每一個東西的相用是變化的,它不可能常住的。從變化當中,我們知道它是痛苦的,因為它違背我們安穩的期待,就沒有一個東西是安穩的。所以我們身心世界不斷的變化,這本身就是痛苦。因為不安穩故。
身心世界會痛苦表示什麽?表示你不能掌控。誰會讓自己痛苦?如果你能夠說,我的身體我說了算。你以為你吃很多保養品,你身體就會健康嗎?未必。因為這牽涉到業力的問題。就是說,我們隻能夠盡人事、聽天命。所以身心世界要怎麽變,我們說了都不算,就是“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所以小乘的空,它從事相的無常到苦到無我,所以這種空叫做什麽?滅色取空,它跟因緣法是對立的。就是既然你是空,所以我要遠離你。所以小乘的空是出離的,帶有出離的空。那當然,治亂世用重典。有些粗重的煩惱,有些跟你因緣特別複雜的人事,這種斷滅空有它的存在價值。
大乘的空,它不是對立,它是圓融的。就是它的空性跟因緣法是一體的,它性空帶有緣起,緣起中有性空,它是兩個一起看的。所以小乘的空的切入點是無常,大乘的切入點叫做無生。無生就是說一切法本來就沒有自性,因為它因緣生。它的本體是空的,所以這個相狀是什麽?是如夢如幻。它的空叫做如夢如幻。既然一切法如夢如幻,你根本不需要離開它,你隻要無住就好了。就是,因緣無常變化,那跟你沒關係。你為什麽會受傷?是因為你執著。你自己心隨妄轉,所以你才受傷。所以大乘的空就是說,你不必改變外境,你隻要把那種有所得的心消滅就好了。所以它這個大乘的空有一點怎麽樣?有一點即空即假即中的味道了,但是可惜的是它沒有會歸一心,沒有空有無礙。
什麽叫做空有無礙?我們舉一個例子。法眼文益禪師有一天在山中散步,看到山中的花釋放出美麗的顏色,空中也飄來種種的香氣,他說:“豔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豔冶隨朝露”,就是說你別看這個花這麽漂亮,其實它就像朝露,它隨時會凋零。“馨香逐晚風”,就像晚上的風一陣吹過來,一下子又沒有了,這個香氣也是無常的。所以他前麵兩段強調的是出離的小乘空,後麵這兩段很重要,“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就是這個花你不必等它無常變化、已經衰敗才叫空,它當體就是空。因為它怎麽樣?因為它如夢如幻,它就是空。你不必一定要把它給消滅,你不一定要把它遠離才顯空。所以這個大乘的空它強調無生,小乘的空強調無常,所以這兩個是不同的操作。
當然,你今天要悟入真如本性,依小乘的空是進不去的,因為你小乘是法執。你執著一個空的東西,空的相狀,你怎麽進去真如呢?真如是要離相的。真如本性,什麽時候把門打開?古德講得很清楚:“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方動烏雲遮。”真如本性,你還想抓東西,你還想打工,你就回不了家了。所以你所有相狀都離開以後,才能夠會歸真如。所以大乘的空這種無生觀,是回歸真如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醜三、約三世佛所述修因
富樓那尊者對小乘的滅色取空跟大乘的緣起性空,特別地通達而且善巧地說法,這個是他的專長。我們看醜三,約三世佛所述修因。
前麵是講到釋迦牟尼佛所,第二段是講到過去佛所,這以下就全方位地講到過去、現在、未來。富樓那尊者未來是什麽情況?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複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
這以下的開跡顯本就講到過去現在未來。他說,諸比丘!富樓那尊者從過去來說,他在過去七佛說法當中而得第一。過去七佛是包括(我們現在賢劫,前麵叫莊嚴劫)這個莊嚴劫的最後三尊佛——毘婆屍佛、屍棄佛跟毘舍浮佛,和賢劫的四尊佛,就是拘那含牟尼,還有拘留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有七尊佛。於現在諸佛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在未來的賢劫當中,賢劫有千佛,我們現在隻有到第四尊,所以在未來的千佛當中也是說法第一。而且“皆護持助宣佛法”,他都是扮演一種護持的聲聞的角色,“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發無上菩提心,“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這個跟前麵一樣。
這個說法是這樣子,我們在自受用的時候強調契理,所以它不需要太多方便,你一念心當中你怎麽思惟法義,海闊天空任你遨遊,遊心法海。但是你要說法利他,就困難度很高了。因為他要觀機逗教,他要有四悉檀——歡喜、生善、破惡、入理。
這四悉檀當中最關鍵、最難的就是破惡。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說佛滅度以後一百年,有一個優波鞠多尊者,他是善於教化。他有一個弟子是大富長者子出家,這個年輕人在家的時候是有錢人,對自己身體的保養特別在乎。他不但吃美好的飲食,還經常用香湯沐浴,而且用香油塗身,所以他養成很堅固的身見,深深地愛著身體。所以,他這種堅固的煩惱,出家以後雖然隨眾修行很久,他一直不能夠證得我空的智慧。
當然,優波鞠多尊者他們這種高深禪定者,一看就知道你問題出在哪裏了。他就把這個弟子單獨地從禪堂叫出來,把他領到一片森林裏去。他用神通力變化成很高的樹,地上以神通力變成一個很深的坑。他跟這個年輕人說,你爬到樹上去。那這個弟子就聽從優波鞠多的教導,就爬上去了。他說你現在把雙腳放下來。他就把雙腳放下來。說你現在把左手也放下來。隻剩右手了。優婆鞠多尊者說,我命令你,把右手也放下。那他說,我這放下,我會受傷的。優波鞠多尊者說,你要完全依止師父,就要聽師父的話。所以這個弟子最後把右手也放下。放下以後他從空中掉下來的時候,完全沒有受傷,而且整個樹跟坑完全消失掉了。他突然間悟到這個色身是如夢如幻的假相。這個時候優波鞠多尊者馬上跟他講無常無我的道理,當下證得初果,後來修學就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地方是說明這個說法善巧。意思就是說,我們一般人歡喜不難,生善也不難,這都不需要善知識。你說我學佛以後,我也沒親近什麽大善知識,我也能夠歡喜,我找到我相應的法門,每天固定的拜佛做功課。我也能夠生善,我從拜佛持咒修行當中我增長善根,我對佛法的信心、對佛法的智慧不斷增長。恭喜你!但是,你永遠不可能麵對你根深蒂固的煩惱習氣,因為我們一個人最難的就是麵對自己。
所以,當你從歡喜、生善要入理,要入我空之前,最後一關的破惡,對不起!你自己永遠不可能破惡。就給你閉關一百年,你也沒有辦法破惡,因為你沒辦法麵對自己。這個時候隻有一種情況,就是依人——善知識出現,而且這個善知識要完全能夠攝受你。他那個大威德,就是他教你做什麽,你就做什麽。所以,這個就是善巧方便,它關鍵能夠歡喜、生善、破惡、入理,特別是破惡。
當然在破惡的時候,菩薩那是有神通力了。所以我們一般看到菩薩度化眾生,他歡喜、生善的時候他不見得顯神通,他關鍵到最後一關的時候,要破你的最根本習氣的時候,他基本上要顯神通,因為這是最難過的一關。這一關你邁過去,你就海闊天空了。他要顯神通,示現各種相狀,來幫助你邁過最後一關的破惡。這個就是說法,四悉檀的因緣。
子二、與授記 分三:醜一、明因圓果滿;醜二、明國土廣淨;醜三、明劫壽法住
我們看子二的“與授記”。前麵佛陀為富樓那尊者跟其他的聲聞弟子開跡顯本以後,佛陀就正式授記了。授記當中我們看第一科的“明因圓果滿”。
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隻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那麽如是“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這個如是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就是從般若道見道位以後,開始起修才算。所以我們在般若道之前所修的一切,那叫做因緣果報,那還不叫莊嚴淨土。這“如是”就是從你初地以後開始從空出假,這個時候才能夠慢慢地去修六度,來莊嚴未來淨土。要經過多久呢?經過無量阿僧隻劫的時間。
那麽富樓那尊者是在此土,就是娑婆國土成佛。但是這個地方的此土,古德解釋它已經從五濁惡世轉成清淨國土了,那後麵會說明。成就無上菩提,示現八相成道,佛號“法明如來”。為什麽叫法明?因為他因地的時候,他的方便道裏麵就是通達法義,善巧說法,經常開導眾生心中的光明,所以叫法明。十號具足,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個“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進入般若道以後你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親近十方諸佛。親近十方諸佛,你一定要顯出你本來的麵目。你不能說,我本來是法身菩薩,我示現聲聞眾,不可能。你親近諸佛,你是什麽階位,你就現出你原來的階位。你是法身菩薩,你就在實報莊嚴土聽佛陀開導。所以親近諸佛的時候現出自己的相貌,你是初地你就是初地,二地就是二地,在佛陀麵前沒有必要遮遮掩掩。那麽幹什麽呢?廣學無量法門。學各種的三昧神通,各種說法的方式。你要跟佛陀學無量的方便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你同時,記住,同時,你要來到凡夫的世界。來到凡夫的世界,你不一定現出你本來的相貌,叫做普門示現,你願意扮演什麽角色,就扮演什麽角色。你看佛陀經常演動物,有時候現鹿王,演猴王,演獅子王,或者演各式各樣的相狀來跟眾生結緣。
所以,到了般若道入方便道的時候,他一方麵親近十方諸佛學習無量法門,一方麵跟眾生廣結善緣,下化眾生,示現各種眾生喜歡的相貌來攝受眾生。他的目的當然就是成熟眾生、莊嚴淨土。
醜二、明國土廣淨 分四:寅一、國大廣淨;寅二、純是善道;寅三、三乘甚多;寅四、總結莊嚴
我們看醜二的“明國土廣淨”。前麵是講他的因地,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這以下說明他未來應身佛的依報國土的廣大跟清淨。
寅一、國大廣淨
先看他的國土的廣大跟清淨。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
富樓那尊者他的成佛的佛號叫做法明如來,看看他的依報國土。依報國土當中,“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是他教化的地方。
先看他的大地莊嚴,“七寶為地”,他以七寶作為地。“地平如掌”,這個“掌”不是手掌。智者大師解釋說,在古代的大海的海底有一種大石頭,它的四周非常的平整廣大,所以名之為掌。是用這個掌來作譬喻。“無有山陵溪澗溝壑”,沒有高山,也沒有溪流,也沒有這種高高低低的水溝。
我們凡夫打妄想,看到高山,這個景色很美!對不對?其實按照佛法的因果思想,你生長在有高山的地方,這是眾生的共業,這內心不平等。你內心就是對立心很重,所以就招感這種高山。
所以所有的淨土全部是平的,就是地平如掌。這個大地莊嚴,這第一個。
第二個,看住處莊嚴。那麽這些國土的眷屬是住在哪裏?“七寶台觀充滿其中。”七寶做的台觀,這個台觀就是樓閣的意思。就是這個凡聖同居土的人,他是住在地上的樓閣,這是人道眾生。那麽凡聖同居土的天住在哪裏呢?“諸天宮殿,近處虛空”,虛空當中它有很多宮殿。
你看極樂世界的天住在哪裏?考一考大家,極樂世界的天。當然極樂世界的人也是住在地上宮殿。極樂世界的天住在七寶樹上。七寶樹有那個七寶池,有種種羅網,那羅網的中間就掛著宮殿。
富樓那尊者的這個國土,他的宮殿是在空中。“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人天可以互相見麵。但是古德解釋說,說這個淨土的人道跟天道,雖然可以彼此相見往來,但是不能久住。說你是人道,你有神通,你去拜訪你過去同梯的同學。他也往生到富樓那尊者的法明如來國土,你也往生了,你在人道你用神通力去見他,可以,但是你不能久住。你見完以後,因為各有各的因緣,你還得回到你的地上的宮殿。是這種情況。所以雖然“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但是不得久住。
前麵講到依報國土,我們看正報的身心。
寅二、純是善道
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誌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這以下有五段,來解釋他的正報的身心。
第一,“無諸惡道,亦無女人”。這是淨土的最大特征,它沒有三惡道。就是它凡聖同居土當中隻有人跟天,而且沒有女眾的身相,全部是大丈夫相。
第二個,具足神通。“一切眾生皆以化生”。他是怎麽受生的呢?他是化生的,他可能在樹下,或者在花叢間,突然間無而忽有,而且他不用父母的滋養,他自然長大,化生。因為他沒有男女的淫欲,所以他隻能化生。具足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他有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這個是講他的第二個,具足神通。
第三個,講到他們精進學道。這些往生的人,“誌念堅固”,精進修學智慧。
所以我們知道,每一個國土,它的佛跟他的眷屬有個共同點:同願同行。就是這個佛在因地的時候喜歡學法,喜歡說法,他招感的眷屬就是一定是順從本願的。你不可能往生到一個跟你自己修行不相應的佛土,不可能。所以他這叫“誌念堅固,精進智慧”。
第四個,“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身相莊嚴,當然他沒有八十種好,隻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隻有佛陀有。
再看他的衣食的受用。“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法喜食是約著智慧,我們在佛法上的聞思,它自然就能夠產生法喜的情況來滋養色身。第二個,禪定。你進入這個禪定的三昧樂,也可以滋養色身。
這個依正二報的國土是怎麽來的,我們解釋一下。我們說過,般若道的重點在智慧,方便道的重點在願力。一個人從般若道從空出假以後,他要做的第一件事,發願。發願有三種願,一般有三種願:
第一個,攝法身願。就是你希望你未來國土的正報的人是怎麽情況。正報的菩薩,或者是聲聞,或者是凡夫是什麽相狀。比方說你希望他是三十二相,他有神通,他有光明,都可以。這第一個,攝法身願。
第二個,攝淨土願。你要發願你未來的國土是什麽情況。這是第二個願。
第三個是最重要,攝眾生願。你希望往生的人是什麽條件。
所以阿彌陀佛,為什麽他的願特別有特色呢?因為他有第十八願,能夠臨終十念,臨終往生。就是說,他能夠來到眾生法界接引。所以這個地方的攝眾生願,一般的願,按照古德的說法,往生淨土,他最低最低的標準,深入正定,行眾三昧。沒有一個散亂心人能夠往生淨土的,不可能。那麽阿彌陀佛國淨土是特別的地方,就是他攝眾生願當中有十八願,臨終的時候,他來到你的麵前,開示慰導。他開導你,安慰你,跟你感應道交,這是他的十八願的特色。所以這個應身佛的正報跟依報,都是在他剛開始的時候發的願,慢慢去實踐而出現的。
寅三、三乘甚多
有無量阿僧隻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前麵講到正報跟依報,這以下講到他的眷屬。他“有無量阿僧隻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這諸菩薩有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那聲聞眾呢,也是“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一般我們看這個淨土的眷屬,聲聞人的功德偏重在禪定三昧。因為聲聞人,你證得我空,他也證得我空,這個是沒有什麽差別。所以你今天說,阿彌陀佛國土的聲聞眾眷屬跟那一個佛土的眷屬怎麽比較呢?其實聲聞的差別就是在禪定跟解脫這一塊,他是以禪定跟解脫為主。那麽菩薩的差別呢?在四無礙智。因為菩薩你修一心三觀,他也修一心三觀,智慧不可能有差別,這差別在四無礙智。就是從初地到八地都在修四無礙智。
寅四、總結莊嚴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
佛陀把前麵的依報、正報跟眷屬的莊嚴做一個總結。“如是等無量的功德。”功德指的是他的正報的身心,有各種的禪定、神通、壽命、受用等等,跟依報的莊嚴,有大地跟住處、寶樹、樓閣等等。有依報、正報莊嚴。
醜三、明劫壽法住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隻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應身佛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他不是我們內心本具的,他是要靠因緣的修德創造出來。既然是因緣所生法,第一個,它有時間相,有空間相。它的時間相是什麽呢?“劫名寶明”,它當時,就那一個時代的人,心中出現各種光明,叫寶明。“國名善淨”,就是這個國土是他們具足清淨無漏的善法所成。“其佛壽命無量阿僧隻劫。”這個壽命對我們是很重要,壽命久遠。“法住甚久”。佛滅度後,弟子們“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一般應身佛,我們看前麵,阿羅漢前麵的授記,大概二十小劫、四十小劫。這個富樓那尊者這一期的應身佛竟然是無量阿僧隻劫,這個壽命非常久。當然,對一個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的聖人來說,時間就沒有關係了;但對凡夫來說這個壽命很重要,因為你往生以後希望一勞永逸。
這個地方就講到富樓那尊者他的因地跟果地的相互的關係。
癸二、重頌 分二:子一、頌本跡;子二、頌授記
子一、頌本跡 分二:醜一、總頌諸聲聞本跡;醜二、別頌富樓那本跡
醜一、總頌諸聲聞本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這個地方先講到本跡的功德,再說明本跡的相狀。
先看功德。佛陀把前麵的富樓那尊者的因地跟果地的道理再講一次。“諸比丘諦聽,佛子所行道”,這個佛子不是指富樓那尊者,是指的他所有的千二百弟子當中,有一些人是“善學方便故,不可得思議”。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千二百弟子都是在大通智勝佛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以後產生退轉了,有很多已經是增上成就法身菩薩了,但是“外現聲聞相,內秘菩薩行”,他的目的就是要“善學方便故”。他們已經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而開始在成就他的不可思議的應身佛了。
他怎麽樣能夠作各種相狀來示現呢?“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是故諸菩薩,作聲聞緣覺。”他們為什麽願意生生世世現出家相來護持諸佛呢?因為這個地方有個重要的道理,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生長在五濁惡世。五濁惡世當中,“知眾樂小法”,眾生在五濁惡世的時候痛苦加重,在痛苦逼迫之下,大家會開始重視自己的自了,“而畏於大智”,而害怕這種大乘的中道實相。就是說,在痛苦當中,大家會喜歡修空性來自我保護,而不喜歡從空出假。
所以就是為什麽這個聲聞弟子他們願意示現聲聞的相,因為眾生就喜歡空性,所以“以無數方便,化諸眾生類,自說是聲聞,去佛道甚遠”。既然他在五濁惡世麵對的根機都是一種小乘的根機,所以他就以空性的方便門來化導諸眾生。而且對外來說,說自己是聲聞弟子,那自己的智慧“去佛道久遠”。
為什麽要這樣做呢?以此來度脫無量的眾生,“皆悉得成就”,因為要同事攝。當然,佛陀弟子也有一些大菩薩,比方說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但是一般的根機比較小的眾生,他可能寧可去接近聲聞弟子,因為覺得他們跟他的檔次比較接近。所以,從同事攝的角度,這些聲聞弟子其實都有資格來示現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的這種大菩薩的相狀,但是他看到有些眾生可能跟他有緣,而這些有緣眾生是“知眾樂小法,而畏於大智”,所以就以這個現聲聞相來度脫他們,使令他們“皆悉得成就”,先成就小乘的小果。
雖然從大乘的角度來看,小乘的小果是“小欲又懈怠”,就是你成就初果,趕不上初地,但是,“漸當令作佛”,從一佛乘的角度,小乘的果位也可以轉入到真如本性,也可以到大乘佛法的,就是先以欲鉤牽。“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所以他們的真實相貌,是把自己的法身功德隱藏起來,現出那種非常謹慎,走路都很小心的這種聲聞相狀,表現出少欲知足。其實他們的內心就不是這麽回事了,他們是要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這個是講到他的一個本跡的功德。
我們看本跡之相。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前麵是講他本跡的功德。這以下講他的相狀,甚至於有些聲聞弟子示現有這種三毒的煩惱跟習氣。
比方說舍利弗尊者。你如果看《阿含經》,你會以為說,舍利弗尊者瞋心很重。說他五百世因為做毒蛇的關係,所以他瞋心很重。他走過這個大地的時候,他的影子映在鴿子身上,鴿子都感到恐怖。示現的!
比方說畢陵伽婆蹉,示現高慢。他老人家一個大阿羅漢,他過河的時候,他不過橋,他把河神找過來,說小婢斷流!他要河神把那個流斷掉,他要走過去。示現的!
就是“示眾有三毒”,他甚至於在沒有出家之前現出三毒的相狀,甚至於出現邪見的相狀,他們還學外道。佛陀這些大弟子,諸大弟子幾乎都是外道出家的。
“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我的常隨眾中弟子,很多很多其實是法身菩薩示現聲聞的相狀。為什麽?因為眾生容易靠近。你現出廣大的法身,在《華嚴經》上固然莊嚴,但是生死凡夫可能是願意接近跟他身相長得比較差不多,思想比較靠近的聲聞人,來方便靠近。
“若我具足說,種種現化事,眾生聞是者,心則懷疑惑。”如果釋迦牟尼佛把每一個聲聞弟子開跡顯本,他怎麽示現的,“眾生聞是者”,那會覺得不可思議而難以相信。
這說明這些聲聞弟子當初有他一定的背景,在五濁惡世當中,他是以聲聞相來度化眾生。
醜二、別頌富樓那本跡
前麵是頌聲聞弟子,所有聲聞弟子,這以下特別講富樓那尊者。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這以下是約著過去佛顯本門。看他的過去佛,在釋迦佛之前。“今此富樓那,於昔千億佛,勤修所行道,宣護諸佛法。”在過去的千億佛當中,他行菩薩道的方式就是弘法利生。
“為求無上慧,而於諸佛所,現居弟子上,多聞有智慧。”他為了讓中道智慧更加圓滿,在諸佛所他是用什麽相狀來說法呢?他現出聲聞弟子,在聲聞弟子當中是“多聞有智慧”,說法第一。
他說的法是什麽情況呢?“所說無所畏,能令眾歡喜。未曾有疲倦,而以助佛事。”他能夠沒有疲厭地為眾生善巧說法。
前麵講他的相狀,這以下講他內心的功德。其實他內心“已度大神通,具四無礙智,知諸根利鈍,常說清淨法”。就是說,其實富樓那尊者他們都是有這種真如三昧的力量所起的普門示現,所以他們都是有四無礙的辯才,而且能夠善知眾生的根機來演說清淨法。這個清淨法就是大小乘的空性。
“演暢如是義,教諸千億眾,令住大乘法,而自淨佛土。”他為什麽會說法呢?他目的就是自淨國土,莊嚴國土。
這個是講到他的過去,約過去諸佛顯本門。
這以下講約未來佛示因行。那麽他未來會做什麽事呢?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他過去說法,那未來呢?“未來亦供養,無量無數佛,護助宣正法,亦自淨佛土。”他未來也是說法,但他說法不是以他為主,他是幫助佛陀說法。“常以諸方便,說法無所畏。度不可計眾,成就一切智。”
這個是這樣,就是我們現在慢慢看到因緣所生法在我們修行當中的角色。當然,在初地之前,因緣所生法我們是要遠離的。因為你要成就初地,一定是要強調理觀的智慧。但是你成就初地以後,你前麵的特色,那些因緣所生法就表現出來了,就是我們的因地心、果地覺。雖然成就初地靠的是無為的真理,但是你在因地的事修會影響到你最後成佛的一個應身佛的莊嚴。因為每個人各有各的特色,因緣所生法。那現在你喜歡做義工,你以後剛開始成就初地的時候,你也會以義工的方式來示現你的相狀。為什麽呢?剛入初地,還有微細的法執,因為它是清淨法。
所以,我們講因地心、果地覺。在因地的時候,你喜歡顯神通,你喜歡說法,你喜歡布施,你喜歡持戒……你這些因地的事修,可能在成就初地的時候不是重點,因為成就初地是靠真理;但是你從方便道以後,你因地的很多點點滴滴的行為,在果地就形成你個人的特色。
你的特色會怎麽樣?你會招感你相應的眷屬,你會創造你未來的國土,你會有你的國號。這個跟你的因地的行為、跟願力都有關係的。就是因緣所生法會從初地——回歸真如以後,開始生起未來的國土。
子二、頌授記
我們做一個總結。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先看他的佛名跟國號。“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其後得成佛,號名曰法明,其國名善淨,七寶所合成。”他因地說法,現出家相修梵行以後,他最後的佛名叫做法明。因為他因地上透過說法賜給眾生內心光明,所以叫法明;他因為因地持戒,所以他的國名叫做善淨,大家清淨良善。他的依報國土都是七寶所成,它是一個明顯的淨土。
我們看第二的國中眷屬。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那麽他的眷屬是什麽情況呢?簡單地說都是三乘弟子,都具足大神通、大智慧。
到目前為止,我們看聲聞弟子的授記,他成佛以後都攝受三乘弟子。阿彌陀佛的國土他不攝受二乘人,全部是大菩薩,他沒有所謂的二乘人,他全部是菩薩相,那麽當然就是因地發的願。但是我們看聲聞弟子,他一旦成佛以後,他是攝受三乘弟子的。
我們看他的這個國土是怎麽受生的,受生因緣。看第三段。
其國諸眾生 淫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那麽這些人是怎麽往生的呢?全部都是男眾相,都是化生的,他沒有胎生的,都是各種的化生。而且他化生以後,他有三十二相的莊嚴相。
看第四個,飲食的受用。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他們的飲食隻有兩種:一個是禪定,一個是智慧。禪定的三昧樂,智慧的法喜食。他沒有說吃我們一般的分段的飲食,沒有。也沒有女人,也沒有三惡道。
第五個,我們看他的總結。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富樓那尊者,從他的開跡顯本來說,他不斷地做兩件事,一個是說法,一個是持戒,現聲聞相。有一天他福慧圓滿的時候,他就會創造這麽一個國土而攝受三乘的眷屬。“如是無量事,我今但略說。”
所以我們可以看,佛陀說權實不二,權中有實,實中有權,不但是初地之前是權實不二,其實我們看得出來,初地以後實法跟權法也是不可分的。
就是說,我們在凡夫位,我們會故意把因緣所生法跟真實法作切割,因緣所生法是生滅的、是攀緣的、是引生煩惱業力的。那是事實了,因為因緣所生法在初地之前,是煩惱障、業障、報障。所以你看,所有的祖師,特別是印光大師等祖師,隻要講到因緣所生法,就是看破放下,因為在初地之前的因緣法都是三種障礙。但是你看初地以後,你做什麽都對。你說我一天到晚掃地,也可以。持地菩薩整天就拿一個鋤頭在那個地方,看哪一個地方有洞他就把它填滿。如果持地菩薩是凡夫,一定被罵:你不好好念佛!所以因緣所生法在初地之前的表現跟初地之後不一樣。初地之前因緣法是被訶責的,但是初地以後的因緣法,那叫做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那叫普門示現。
所以諸位,我們在操作因緣的時候,你要知道時機點。就是說,同樣一件事情,你在凡位的操作是有過失的,但是在初地以後你操作同樣一件事,那叫做莊嚴淨土了,那叫普門示現。它的指標就在般若道,就是你的心清淨沒有。所以我們也不一定要馬上下結論說,因緣所生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
所以我們從這個授記來看,你說授記,你沒有因緣法,你哪有辦法成佛呢?成佛也是一種因緣果報,十法界裏麵他也是有相狀的。你沒有成佛的因地的相狀,他怎麽會有最後果地的相狀呢?所以我們在學佛的時候,我們現在當然是離開因緣,但是你別忘了一件事情,你現在所做的每一件善事,你現在生起的每一個願望,雖然現在看起來微不足道,從往生的角度可能會被罵,但是等到你成就初地以後,那你的修行是完全翻轉了。就是你前麵所做的善事全部變成對了,全部變對了。
當然,這是你個人的選擇。如果你今天從因緣上涉入越多,那你前半段會走得越辛苦。這個沒有標準答案。就是說,我就喜歡跟大家互動,我就喜歡做很多事情,那這有什麽後果呢?你前半段走得很辛苦,就是你從凡夫到解脫道到菩提道,會走得很辛苦,因為你從事相裏麵你離真理越來越遠。但是你後半段走得輕鬆,等到你成就初地以後,進入方便道,剛好是你拿手的東西。你以前就是專門拿手在因緣所生法,所以你後半段是叫做得心應手。但是你前半段要悟入真如的時候,你是處處碰壁。如果你的個性本來就喜歡理觀,不喜歡跟人家互動,不喜歡事修,你的後果就是前半段走得很輕鬆,但後半段就不好走了。
反正你記住一句話,圓滿的教理叫做即空即假即中。剛開始是即空,但是你最後成佛,成就應身佛,一定要把即假放進來。所以真如跟因緣是不可切割的,你隻能夠暫時放下。這個就是成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