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顯示真實”的第一段,“大事因緣”。
過去沒有學《法華經》之前,我們修學佛法是靠法力的攝受。我們修布施,就靠布施的法來引導我們;我們修持戒,就靠持戒的法門來引導我們。這種以法門來引導內心的法,到最後都會有困難的,就像舍利弗尊者,“心生疑悔”,因為你沒有改變的是那一念心。
本經的意思是,你要用你的理觀來引導法門,而不是用法門來引導你的心。所以我們以前的修行是一個錯誤的修行。就是說,我們先要建立一個佛陀的知見,然後再去修一切法門。這個時候,每一個法門通通是高速公路,通通暢通無比。這就是以理觀帶動事修的概念。
這個理觀的智慧,就是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形成的清淨心跟菩提願。這種理觀的智慧,在本經當中有四個階段:開、示、悟、入。蕅益大師把這個“開”判作十住,安住實相。其實我們凡夫還沒有資格叫十住,我們一般是十信。先信,就是信解。本經後麵會說,你對於你一念心性建立清淨心、菩提願。你都不要做,你隻要產生一念的信解,那個力量就不可思議了。你相信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你不斷往那個方向走,就不可思議了,那何況是到十住。你隻要一念的信解就不可思議,那十住當然更不可思議了。安住實相,就是“開”,就把凡夫的這種顛倒執著打開了一點。
第二個,“示”。佛陀的光明慢慢地顯示,就是十行。不但安住,還廣修妙行,廣修六度的妙行。
第三個,“悟”,這個悟就是十回向。慢慢通過回向中道,把理觀跟事修融通,理事融通。
第四個,“入”,就是十地。這個十地就是真實地證入,就自在無礙。
所以說,整個成敗,法門到底是一種受限製的,還是暢通無阻的,關鍵在我們用什麽知見去修這個法門。
醜二、會權歸實
我們看“會權歸實”。你現在懂這個理觀智慧以後,再來看看權法跟實法是什麽關係。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這段經文,我相信剛學《法華經》的人聽了以後會非常驚訝。佛陀告訴舍利弗一件事情:諸佛如來雖然設計了三乘法門,有三乘的因果,但是從佛陀剛開始的規劃,從佛陀的心來看這件事情,佛陀是怎麽看的?佛陀的心是說,佛陀“但教化菩薩”,在佛陀的心中根本就沒有所謂三乘人,都是菩薩道人,都是佛陀的兒子。這是所謂的“人一”,佛陀隻教化一種人。
從修行的角度,“諸有所作,常為一事。”雖然表麵上三乘人各忙各的,有些人忙修四諦,有些人修十二因緣,有些人修六度,但是從佛陀的角度,他們都是常為一件事情:他們都是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陀的智慧,從佛的角度叫“行一”。“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表麵上我們看到了三乘或者五乘法門,從佛陀的角度,佛陀隻有一佛乘。佛陀隻講了一件事,就是成佛之道,沒有所謂的二乘,也沒有所謂三乘的差別。
我們從這段經文可以明顯看得出來,佛陀看事情跟我們的確有很大的落差,真的是有落差。我們明明看到五乘,我們的確看到有人布施持戒生天了,有人修四諦十二因緣到涅盤了,有人修六度到功德莊嚴的境界,有人念佛往生了。佛陀怎麽說我看到所有人隻有一種人,就是菩薩?怎麽說所有的目的隻有一個:成佛,而所有的修行都是為這個準備的?
蕅益大師舉一個例子說,為什麽佛陀看到“但教化菩薩”呢?他說:“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觀之,實是己子。”說一個乞丐,是一個窮子,他流浪很久了,被大富長者給找來。找來以後,他一直不敢相認。長者讓他掃廁所、做庫房,最後掌管家業,把所有的珍寶都給他掌管。珍寶都給他了,但是這個窮子是怎麽看的?他說:哦,這個珍寶不是我的,我隻是替長者掌管;我每個月就領固定的工資,這個珍寶跟我沒關係;我隻敢從裏麵拿一小部分,屬於我的部分,其他的我還是替長者掌管。那長者是怎麽看?長者說:這本來就是你的,我遲早要交給你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當長者給貧窮乞丐掌管財產的時候,兩個人對這個財產的認知是有落差的。長者說,我這個財產已經交給你了。但是窮人說,你沒有交給我,這是你的,我隻拿我每個月的薪水。
什麽意思呢?佛陀說,我整個五乘法門,裏麵都有無量的珍寶,但是你隻得到你要的東西。誰說布施持戒隻能生天?誰說四諦十二因緣隻能成就涅盤?誰說的?是你自己說的!就是說,佛陀設計這五乘法門的時候,每一條路都通佛道的,都是無量功德的。是我們把它操作成五乘的結果的。這樣懂嗎?
我們現在產生障礙了,來找佛陀。佛陀說,我的設計不是這樣子的。比方說,佛陀給你一輛車子,是可以跑十萬公裏,結果你老人家跑了三萬公裏車子壞了。那你說,欸,你這個車子怎麽才跑三萬公裏?廠商說,對不起,我們設計是十萬公裏,你老人家不曉得怎麽開的,開到三萬公裏就壞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諸位!你的思想智慧老也不提升,你老是怪法門不對,這個就是問題所在。你今生這樣做,你來生還是這樣幹,你來生還是覺得修到一半我走不下去了,換湯不換藥。佛陀說,你千萬別怪我。你今天修到那裏停頓,阿羅漢卡在那個涅盤走不上去,你可別怪我四諦十二因緣設計不對。你走了一半,你自己不走的。後麵的路是暢通的,你老人家自己不走的。就是說,從佛陀的角度,是理一、人一、教一、行一。整個法門一開始設計都是暢通的,都是成佛之道。但是我們凡夫,“眾生處處著”,結果把這個法門操作成一種五乘的差別功德。
醜三、總結法要
那說釋迦牟尼佛,是隻有您老人家這樣子嗎?其實不對。十方諸佛的法門都是這樣。我們看總結。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佛陀說,不是我釋迦牟尼佛規劃五乘是一佛乘的成佛之道,乃至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所安立的法門都是理一、人一、行一、教一,沒有例外,都是成佛之道。
這個地方就顛覆了我們以前對法力的看法。就是古德說的“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心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就是說,每一個法門都沒有自性的;你的心態是什麽水平,你就把它操作成一個什麽樣的相貌。
我們舉一個例子好了。過去在台中有一個男居士,他拜佛、念佛非常虔誠,每一天拜幾千拜,參加過齋戒學會,但是沒有學過怎麽開啟佛陀的知見。他後來修到最後是有一點問題了。有問題以後,如果他能夠自我反省,馬上停下來,請求善知識開導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他要求閉關!結果閉關的時候就出狀況了,著魔了。著魔以後沒多久,就從樓上跳下來,自殺身亡。
諸位!一句萬德洪名,他把它操作成一種邪魔外道了。你今天如果用這個事情去質疑阿彌陀佛,說您老人家怎麽把這個佛號讓我的兒子念成這個天魔外道?阿彌陀佛說,冤枉啊!我一開始設計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我是“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我這個佛號可是萬德洪名。就是說,他心理有問題他要自我反省,而不是法門有問題。法門沒有高下。
癸二、列三世佛 分二
這個問題,再往下看你就可以看得出來。
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子的:所謂的一切法都是一佛乘,那其他佛呢?我們往下看,會慢慢明白這個道理,什麽叫諸法無性、盡隨心轉。看“列三世佛”當中“別明三世諸佛開權顯實”。
子一、別明三世諸佛開權顯實 分二
醜一、明過去佛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這段經文跟前麵有點像,但是它多了兩個字,就表述得更清楚。就是說,為什麽所有的法都是成佛之道,而我們會變成有差別的果報呢?這以下說出了關鍵的兩個字。我們看這段經文的最後,“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這個一切種智就是中道實相的智慧,就是成佛之道。這樣子我們就更清楚了,就是“究竟”!這個“究竟”,蕅益大師說得好:什麽叫“究竟”?就是“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從近距離來看這個果報,近果是有差別的。
我們解釋一下,什麽叫“近果說差別”。
比方說念佛。如果你問我說,欸,某一個老菩薩每天念佛,他會有什麽結果?我的答案是,從《法華經》的思想是——很難講!他有可能念佛往生;他也有可能念佛生天;他也可能念佛臨終的時候起顛倒,墮三惡道,也可能。就是說,從近距離來看是有差別的,但是這個佛號一旦進去,諸位,不管他到哪裏,那個法的力量都沒有停止。即便這個人念佛起邪見顛倒墮落魔道,他跟一般的外道還不一樣。他是念佛起邪見的,跟你修外道起邪見還不一樣,因為他有佛陀施設的佛號的種子。你別忘了!
那個種子會發生什麽效果呢?雖然“近果說差別”,近距離來說,因為他操作失當讓他墮落了,但是那個佛號的種子在他的心中會產生一種力量,會產生一種聲音,會告訴他:你不能這樣子做,你不能這樣墮落下去!它會引導他慢慢地遇到佛法。總有一天他會反省,會改變,然後慢慢地,就是我們說的,“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這個就是佛法的力量。
就是說,即便你操作錯誤,即便你念佛就是離苦得樂,結果念到天上去了,其實阿彌陀佛看了很不舍:我這個佛號思惟了五劫,我用無量劫的六波羅蜜換來的佛號,結果被你操作成人天果報!阿彌陀佛可能會喊冤哪。但是沒關係,我就跟你等!關鍵是那個佛號已經進到你的心中了,雖然你沒有完全打開它的功德。它的設計本來是往生的、是成佛的,結果你隻是用了它其中一種功能。但是你別忘了,那個佛號還是佛號;你沒有把它的功德開顯出來,它還在裏麵,你跟一般人生天還不一樣。
那有人說,欸,這個人念佛生天;那個人修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修慈善事業,也生天!你說“近果說差別”,從近距離來看,你看你們學佛也好不到哪裏去,你也生天,他也生天!不要這樣講,請你不要這樣講。外道生完天以後回來,什麽都沒有,因為他那個法門不是佛陀設計的。諸位你可別忘了,這個佛號是佛陀設計的。你把福報享完回到人間,事情還沒完,這個佛號還會引導你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你會不斷進步,直到“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當然,時間多久那我就不知道了,理論上是“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你如果早一點修理觀,早一點把這個法門的功德開顯出來,那我就恭喜你!你今天跟它耗,就不曉得耗到什麽時候。但是這個法門一旦進入到你的心中,隻要你沒有成佛,這個法門就不會消失。這就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剛開始,佛陀會滿足你的需求。你說我念佛,我也沒有出離心,我是想生天。那也沒關係,“近果說差別”,佛陀也不會反對,它會先把它生天的功能開給你,其他就隱藏在裏麵。這個就是三世諸佛所謂的方便門。就是說,我們隻是用了一部分的功能,但是其他功能是潛伏狀態。這個就是為實施權。
醜二、明未來佛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這句話跟前麵差不多。就是說,隻要你學習的是佛陀親口說的法門,前提是這個法門是佛陀親口說的,你不管是把它操作成生天也好、往生也好,這個法門的能量都沒完,它的能量是要你“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的。這個就是開權顯實,佛陀把這個法門真實的功力告訴你。
醜三、明現在佛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這個地方也是說明“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的道理,不過這個地方講得更清楚。就是說,我們雖然修佛陀五乘的法門,但可能我們現在沒有修佛的知見,心態還是有所得,沒有準備好。那也沒關係!佛陀會先滿足我們的需求,就是所謂的“多所饒益,安樂眾生”。可能我們佛號念到最後,讓我們得到人天果報,也沒關係。這個佛號會先滿足我們現在的需求,但是它會不斷地陪著我們,“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它還會產生一種引導的力量。這個就是佛陀的設計。就是說,原來這個就是開權顯實:佛陀的法門,力量是如此偉大,就算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它先滿足你現在的需求,但是這個法門進入你的心中,它還是會產生力量的,就是所謂的“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子二、結示諸佛出世因緣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這個就是所謂的佛陀出世的本懷。佛陀是“但教化菩薩”,使令眾生成就佛的知見,使令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乃至於證入佛的知見。就是,所有的法門,其實它的功能都是為成佛設計的。即便我們暫時心態沒有準備好,顯出了五乘的功德,但是法門的勢力沒有消失。
壬二、明釋迦佛章 分五
癸一、開方便為始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所以你看,佛陀設計方便很難的。佛陀的法,它不但要達到這個法門究竟的目的——一定要把你弄到佛道去,它還要讓你現在保持歡喜心。就是說,這個方便門是很難設計的。“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我也跟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樣。首先,這個方便門要怎麽設計呢?“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這個法門多難設計呢?比方說,佛陀要設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他為什麽這樣設計呢?
首先,佛陀來到世間之前要先想一想,這些跟我有緣的眾生過去都幹些什麽事。佛陀會預知哪些人以後會跟他學佛,甚至於正法、像法、末法時期,這些人心中大方向都遇到什麽事情。比方有些人取相,這些人就喜歡在五濁惡世,就喜歡把痛苦的相狀取著起來。有些人喜歡取功德相,各式各樣的執著。他過去有各式各樣的取相。
到了現在,由於各式各樣的執著取相,他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希望跟追求。你看,痛苦的人,他就喜歡追求涅盤寂靜;喜歡功德的人,他就喜歡——啊,人生難得,我一定要把今生好好利用,積功累德,創造功德,要修六度。就是說,他有過去的執著,就有今生的希望,“隨其本性”,他就有未來的期許。他對生命有各式各樣的期許,佛陀才有辦法設計這些法門,所以才“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也就是說,佛陀的方便門難就難在哪裏呢?它的究竟目標要把你送到佛道,但眼前的目標還要滿足你的需求。為什麽要滿足你的需求呢?因為修行不能勉強。什麽事情都可以勉強,比如說上班。如果你不喜歡上班,反正你打了卡在那邊坐著,就是上班。但是,如果你不喜歡修行,這個沒辦法勉強了。生命的改造隻有一種可能,就是你願意改變。佛陀如果一開始這個設計沒有考慮眾生的需求,結果,一尊佛出世,講了很多法卻沒有人想修,那糟糕了!所以,佛陀創造一種藥,這個藥可以把你所有的病都治好,他就一定要做一個動作:把這個藥的表麵放上各式各樣口味的巧克力,有草莓的、有香草的,各式各樣。就是他會讓你喜歡吃。關鍵在這。
難就難在哪裏?他既要通達真實相,又要具足方便門。這個就是佛陀難為的地方。他出世之前都要想清楚了,他今生要講些什麽法,這個法門要滿足眾生需求的口味,又能夠把他帶成佛。雖然一開始“近果說差別”,但是要“究竟歸一乘”,這個就是佛陀出世說法的一個規劃。他要滿足眾生的希望,眾生才會主動地去追求,會把這個藥吃下去。
癸二、顯真實為終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佛陀一開始為什麽要考慮眾生的需求呢?因為要先把他怎麽樣?先引進來!“先以欲鉤牽”,最後“再令入佛智”,這個就是方便門兩大需求。我不管怎麽樣,我先把你拉進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可能剛開始給你一些快樂,但是最後究竟都是為了成佛之道,成就中道的智慧。所以,從佛陀角度來看,從佛陀設計法門來說,沒有二乘,沒有三乘;如果你把時間拉長,就是成佛之道。當然,你把時間放短,我們也可以說它有二乘、三乘,也可以這樣講;但是你把時間拉到無量長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成佛。
後麵佛陀會講,佛陀會舉許多實際的例子。他說,某某人因為布施,“皆已成佛道”;某某人,“若人散亂心……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說過去有一個人到了寺廟,看到大家拜佛,他用散亂心就隨心地合掌——南無佛!這個人已經成佛了。
諸位!佛陀看到這個人是如實看到,就是“近果說差別”。可能這個人散亂心念了這尊佛,他後續沒有去修,也沒有得到什麽效果,但是你別忘了,他把佛號念進去了。經過無量劫無量劫無量劫以後,佛陀看,這個人成佛了!而他成佛的第一個因是什麽呢?就是他散亂心稱這句佛號,是第一個因緣。你隻要有第一個因緣,佛陀就有辦法了,他就有辦法輾轉相續了。
所以說,佛陀的方便門,既要滿足現前眾生的需求,又要把他帶到究竟成佛,這個就是所謂的既要為實施權,又要開權顯實。
癸三、舉五濁釋權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這講到方便門,還要考慮佛陀出世的環境。如果佛陀出生在淨土,他的方便門就不要那麽多,比方說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二乘法,所謂的“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到極樂世界,享受這麽多的身心快樂,你還會追求涅盤寂靜嗎?不可能。你享受過那麽大的功德莊嚴,你還會追求涅盤寂靜嗎?那是因為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在娑婆世界受盡了折磨,才會追求涅盤寂靜。
所以諸位!法門的開合是:眾生環境越惡劣,那一尊佛出世的時候,他不但是三乘,他連人天乘都要開下去。就是,眾生的障礙痛苦越多,這一尊佛出世的時候,他的標準越要不斷地往下降。不要說三乘,你願意修慈善事業,佛陀也歡迎。就這樣子的。
現在我們談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麽說三乘呢?為什麽阿彌陀佛在他的國土隻講大乘,而不講四諦十二因緣呢?我們看看為什麽。
舍利弗!當諸佛出現在五濁惡世這種環境當中的時候,會講三乘的法門,因為眾生的身心障礙特別大。什麽叫五濁惡世呢?
第一個,劫濁。劫濁是一個總相,五濁的總相。這個劫就是時間。人壽從十歲到八萬四千歲叫增劫,從八萬四千再進入減劫,從八萬四千歲一直減到兩萬歲以後就正式進入了劫濁,就是五濁惡世的開始。那個時候整個社會會出現三種災難:第一個,刀兵。就是在人壽兩萬歲之前人跟人不打仗的。劫濁開始有刀兵劫。第二個,開始生病,有疾病。第三個,有饑饉。穀物就開始歉收了。這就是進入了劫濁。這是一個總相。
第二個,煩惱濁。進入了五濁惡世,兩萬歲以下,煩惱開始活動了。兩萬歲以前,人跟人之間和平相處,也不會貪,地上有個什麽寶物人家也不撿的。劫濁開始有貪欲、煩惱了。
第三個,眾生濁。眾生的色身果報就羸弱了,不堪修行了。你看佛在世的時候,那些比丘很多都沒有茅棚住的,晚上就坐在樹下。你現在晚上坐樹下試試看,你明天就生病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果報體有差了。
第四個,見濁。見濁就是知見。這個五濁惡世的特色,特別是我見,個人主義抬頭,我執我見特別重。
第五個,命濁。就是壽命短暫。你已經沒有辦法長時間修行了。所以到了五濁惡世,淨土宗就變成非常重要了,因為我們沒有長時間的壽命來修行了。
“如是,舍利弗!”在五濁惡世動亂的時代,“眾生垢重”,他的身心變得很粗重,內心有貪瞋的煩惱。因為五濁惡世,這個我執一重,自我意識抬頭,他這個有所得心就重。他得的時候就貪愛,失去就嫉妒。這個我執我見是所有煩惱的根本。一個人,判斷他煩惱輕薄,看他我執重不重。我執一旦重,他貪瞋的煩惱活動就重,就“成就諸不善根”。如果隻有煩惱,我們隻叫不善、惡念;但是這個煩惱又加上我執了以後,那就是根,因為它會輾轉相續。就像樹,它有根以後,就慢慢地擴大,除非你把它調伏。善根也是一樣,它會不斷地輾轉相續。但是善根是要加上願力,它才會輾轉相續。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在這種環境之下,一佛乘就不夠用了,他必須要把它開出三乘,滿足眾生在五濁惡世的需求。也就是說,佛陀施設法門就考慮兩個重點了。蕅益大師說,這個方便門,第一個考慮善根的厚薄,第二個考慮障礙的輕重。蕅益大師用四種來說明這個法門是怎麽設計的。
第一個,假設你善根強。善根強,就是大乘善根強,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根利障輕。你過去生善根強,而你本身煩惱、邪見、我見也輕,那你就會生在十方的淨土,而且直接聽聞大乘法門。就是你這個人善根強,煩惱障、知見障也輕,就直接生長在淨土,頓聞大乘法門。第二種,如果你善根強,但是你的煩惱也重,那麽你就生長在五濁惡世,但是你會聽到《華嚴經》的法門,就是初聞大乘。這個時候,因為你善根強,它不障礙聽聞佛法,煩惱不能障礙善根。所以善根強就有兩種情況:如果是障輕,在淨土;障重,在五濁惡世。這是善根強。
第二個,如果你善根弱。善根弱也是兩種情況:如果你善根弱、遮障重,那你就在五濁惡世聽聞三乘的法門,先破障。佛陀先講無常無我,破障。那如果你善根弱、遮障輕,你就到他方淨土學三乘法門。
蕅益大師講完這四種情況以後,他的結論:不論有障無障,貴在有根有乘。其實一個人的成敗,障礙還不重要,關鍵是你要有善根。如果你沒有善根,你就會招感佛陀的法沒辦法跟你相應!你可能就當麵錯過。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你的心中都沒有佛法的法門進去。就算你這個人學外道,你的煩惱很輕,但是你長時間沒有法門的攝受,你遲早會墮落。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到重點,就是不管你有障無障,貴在有善根有乘,有法門的攝受。
癸四、揀偽教敦信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盤,便不複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這個地方,佛陀講完權實不二的思想以後,要判斷修行的邪正真偽。
他說,舍利弗!假設是我滅度以後,不管是像法還是末法的弟子,自己聲稱他證得阿羅漢,或者證得辟支佛果,但是他沒有從他人聽聞或自己也不覺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此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阿羅漢、真正的辟支佛。也就是說,他如果證得阿羅漢,卻不知道所有的法門都可以成佛,而以為這個法門隻是成就阿羅漢、隻是成就辟支佛,那他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當然有例外,後麵會說的。
為什麽呢?“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如果自己說已經成就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盤”,而不再追求無上菩提,那麽這個人絕對沒有證得阿羅漢,是增上慢人,他還是個凡夫。他把初禪誤為初果,把四禪誤為四果。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而不相信一切法都是成佛之道,“無有是處”!因為佛佛道同。
除非佛陀滅度以後,現前沒有佛陀出世說法。佛陀沒有說法,那麽大家就隨便找一本經看,你看你的書,我看我的書。佛陀也不可能開權顯實,因為佛陀不在了,而他剛好也沒看到《法華經》。他所有經都看了,《法華經》這本經沒看,有可能!他隻看到方便門,但是他沒有看到示真實相,他不知道這個法門其實是通往佛道的,他就不知道。“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就算他今生不知道,他如果來生到了他方淨土,遇到其他的佛,佛陀也一定會跟他說《法華經》的,知道“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
這地方我們談談阿羅漢為什麽一定會知道所有的法門都是成佛之道。
第一個,在他生命還在的時候,阿羅漢已經能有內觀的智慧。他不像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有我空的智慧。他在內觀觀進去的時候,他會知道他的心有微細的法執在波動,尤其是他入了滅盡定以後,他知道他自己有所不足,所以他根本沒有資格叫無生。他沒有資格叫無生,他還有生滅相,他自己會知道。
所以,他一定會跟佛陀請問,為什麽會這樣子?你明明告訴我說,我是無學位,為什麽我心中還有微細的煩惱?他向佛陀請示,佛陀一定為他開權顯實,說,我前麵是引導你的,你現在隻要換一個心態,你用清淨心、菩提願,再回去修四諦十二因緣,再試試看。哦,煩惱就沒有了!不是法門的問題。佛陀這是兩階段:先讓他證得我空,再證法空。
就是說,如果是一個現世的阿羅漢,還沒有往生之前,他生長在佛世,蕅益大師說,他靠自己的內觀智慧,他會知道自己有所不足。阿羅漢隻要發生問題,他一定會向佛陀請示,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如果他不幸,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佛陀不在了、滅度了,而他以前跟佛陀學的都是阿含經。他沒有看過《法華經》,而佛陀也不在了,也沒有菩薩跟他說,那麽這個人怎麽辦呢?
這個人他一入定以後,他也看到他心在波動,他心中一定是心生疑悔:怎麽會這樣子?我心中怎麽還有煩惱,還有微細煩惱?所謂的“俱生猶自現纏眠”,他有微細的煩惱在活動。
這個人他死了以後,他以為生涅盤了,其實不是。他會主動地往生到他方佛土去,有佛教化的地方,生在方便有餘土。到了十方佛土以後,佛陀會把他不足的地方,跟他講《法華經》幫他補足。
所以結論,沒有一個人永遠待在阿羅漢的位置,沒有一個人。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的。
你說,那這樣子,如果這個人他入定的時候觀察有問題,佛不在了,他要入滅了,那這個人就完了;阿羅漢他一進去涅盤,那可是不出來的,他沒有願力,他不像菩薩是“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盤”,他可是踏踏實實想要進涅盤的!那他怎麽出來呢?其實他沒到涅盤去,他到十方諸佛的方便有餘土去了。那個涅盤是一個假名字。“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這個就是佛陀的設計,佛陀說法是這樣設計的。
癸五、佛言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佛陀講完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以後,佛陀再強調信心的重要:“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對前麵的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你要相信佛陀說的話。十方諸佛說的話是“言無虛妄”,根本沒有所謂的三乘、二乘,那是就著一時的因緣,可能會產生三乘、二乘的效果。但是你把時間拉長,所有法的力量都是趨向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成佛之道。所以,你早點把心態準備好,這個法門就會開啟一個成佛之道。
我們總結一下。前麵是談佛陀的設計。佛陀是怎麽設計?那當然佛陀煞費苦心,佛陀又要滿足我們的需求,又要把這個法拉到成佛,是很難的。從凡夫角度來說,我們看到《法華經》佛陀這樣設計,我們成佛之道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開始於因緣;第二個,會歸於心性;第三個,圓滿於菩提。
我們先解釋一下,為什麽開始於因緣?每一個人開始學佛,他沒有選擇性,都是因緣。就是這個人過去生跟什麽有緣。所以你第一個遇到的法門……可能你現在已經不在這個團體了,也可能離開了這個法,你現在轉到其他的因緣,但是你第一個法一定是因緣招感的。每一個人都是顛倒妄想學佛的,而那個引導你去碰到這個團體、碰到這個法門的,隻有一句話就講完了:因緣力故。過去生跟你有緣!那沒關係,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第二階段,你怎麽樣把這個法門會歸心性。這關鍵了,讓你真實地安住。否則,這個法門操作起來,你隻是活在因緣的信仰、過去的一點道心,你遲早會進入困境的。所以你一定要把它生起理觀的智慧,就是《法華經》所說的,你一開始遇到的是一個念佛法門、遇到的是一個持戒法門,或其他什麽法門,都沒有關係,那是你過去的因緣。你過去的因緣遇到以後,你如果沒有理觀的智慧來開展它,那你就陷入了法門的限製了。如果你今天沒有理觀的智慧,那就是法門在帶動你,不是你在帶動法門,那你就會塑造成布施的相貌、持戒的相貌、念佛的相貌。如果你今天是理觀來帶動法門,那就不一樣了,那叫一個菩提的相貌。你隻有一個相貌,不管你修什麽法門,都是成就佛道。所以佛法就是這樣子了,起初的修行是來自於因緣;中間來自於理觀;你有理觀以後,你就能夠趨向佛道。
所以你不要再抱怨你修什麽法門是什麽問題了。同樣一句佛號,有人會把這個佛號念到生天,有些人會把佛號念到三惡道去,有些人把佛號念到極樂世界還繼續成佛。關鍵不是那一輛車子有多好,關鍵是車子前麵那一頭牛是不是進入狀況了。那個牛有問題,不是車子有問題,就是《法華經》說的。當然,你今天如果遇到的不是佛法,那另當別論了。我們說的一切法都是成佛之道,是某一尊佛出世以後說的法才算。如果你今天是學外道,那就不是成佛之道,那我們就不敢講了。你這個法是佛陀親口說的,隻要你的理觀到位,這個法一定可以讓你成佛,一定的!不管你修什麽法,因為它一開始設計就是通往佛道的。
當然,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好,那可能會“近果說差別”,可能會落入一種差別的因緣。但是也沒關係,你一定會遇到其他諸佛,他會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讓你的心態不斷改變,然後再往前走。如果你早點準備好,那這個法門就沒有什麽差不差別,就直趣佛道。這個就是《法華經》的思想。
所以我們現在第一次看到,哦,佛陀的心意,佛陀是這樣設計法門的!那我們是怎麽操作的?
《法華經》中佛陀已經把這個法是怎麽設計的講清楚了,是這樣來的,這是開權顯實。不像以前的經典,佛陀說,你不要想這麽多,你就聽我的,你就好好修四諦,他就修十二因緣了,他修六度。所以,我們以前修這個法門,我們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在才知道,哦,原來是“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佛陀知道你眾生有什麽欲望、有什麽需求、修這個法門你容易上手。
一開始是因緣而上路,但是上去以後,最後的成敗在觀照。如果後半段觀照沒有生起來,那你就活在因緣,就落入方便,對你來說就是方便門,就沒有真實相這件事情。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理觀的智慧,那所有的法門對你來說都是方便門。這個法門對你的加持力就有限了,那個真實相就開顯不出來。
這樣講會不會有點深?有沒有聽得懂?開始在因緣,會歸在理觀,成就在佛道,就是三句話,你就知道這個法門是怎麽回事。
這個地方要想一想,這個是很關鍵。就是說,你懂這個道理,再去操作法門,你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佛陀原始設計是怎麽回事,你就很清楚了,你就不隻是盲目地“佛陀叫我這樣做,我就這樣做”了,你知道這個來龍去脈。而且不是釋迦牟尼佛這樣子,你來生遇到十方諸佛,他也是這樣設計的:也是先滿足你的需求,為實施權;最後你上路以後,那就不是需求,那就是理觀了,各憑本事了。
同樣一個法門,你會因為因緣而上路,但是你真正的成敗就在你用什麽知見。你今天用聲聞的知見去念佛,你信不信,這個佛號就帶你到涅盤寂靜,沒有帶你到極樂世界。但是你在涅盤寂靜的時候,會有一種力量告訴你,你要從涅盤出來,因為阿彌陀佛的佛號不是這樣設計的。所以,隻是說近果會產生差別,但是佛號會引導你從涅盤出來,會跟阿彌陀佛結緣,會聽阿彌陀佛開示,再往前走。如果你今天有理觀,你就會縮短很多的距離,你中間就不要太多休息站了。所以就是說,成佛之道,有很多人拉得很長。同樣一句佛號,而有些人這個成佛之道、往生之道卻拉得很長,因為你沒有理觀的智慧嘛!阿彌陀佛的佛號比你還著急:我有這麽多功德,你都不會開顯!你這沒有密碼,輸入錯誤,是吧?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當你的知見提升了,諸位!你所修的一切法門全部提升了,“諸法無性,盡隨心轉。”你不要怕法門跟不上你。我跟你講一句實在話,你的心水平到哪裏,它的法門會自動提升到那個跟你相應的地方。“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所以你不要管法門,說:哦,我現在水平升高了,這個佛號是不是不夠用了?不會有這種事情,你放心,夠你用的。你的心是菩提心,是一心三觀,這個佛號絕對不會僅僅讓你往生而已。到了往生以後,它會快速地帶你從初地到二地、三地……到十地。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彌陀本願的攝受,但是你要把它開啟,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你要跟它感應才算。你要不會操作,你的水平老是想到你快樂的問題,那阿彌陀佛也沒辦法,他隻能給你快樂了。
所以,關鍵是我們是不是準備好了。剛開始學佛來自於因緣,但是你老是活在因緣,那你就完了。你老是要糖果吃!剛開始從因緣上路,但是你的理觀智慧一生起,法門就各憑本事了。你是凡夫的知見,法門就給你凡夫的快樂;你是往生的知見,這個佛號就給你往生的功德;你是成佛的知見,佛號就給你成佛的功德。這個就是開權顯實。“諸法無性,盡隨心轉。”你不要管法門夠不夠用,你隻要提升你的智慧水平,法門會配合你的。這個就是開權顯實。
過去沒有學《法華經》之前,我們修學佛法是靠法力的攝受。我們修布施,就靠布施的法來引導我們;我們修持戒,就靠持戒的法門來引導我們。這種以法門來引導內心的法,到最後都會有困難的,就像舍利弗尊者,“心生疑悔”,因為你沒有改變的是那一念心。
本經的意思是,你要用你的理觀來引導法門,而不是用法門來引導你的心。所以我們以前的修行是一個錯誤的修行。就是說,我們先要建立一個佛陀的知見,然後再去修一切法門。這個時候,每一個法門通通是高速公路,通通暢通無比。這就是以理觀帶動事修的概念。
這個理觀的智慧,就是觀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所形成的清淨心跟菩提願。這種理觀的智慧,在本經當中有四個階段:開、示、悟、入。蕅益大師把這個“開”判作十住,安住實相。其實我們凡夫還沒有資格叫十住,我們一般是十信。先信,就是信解。本經後麵會說,你對於你一念心性建立清淨心、菩提願。你都不要做,你隻要產生一念的信解,那個力量就不可思議了。你相信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而且你不斷往那個方向走,就不可思議了,那何況是到十住。你隻要一念的信解就不可思議,那十住當然更不可思議了。安住實相,就是“開”,就把凡夫的這種顛倒執著打開了一點。
第二個,“示”。佛陀的光明慢慢地顯示,就是十行。不但安住,還廣修妙行,廣修六度的妙行。
第三個,“悟”,這個悟就是十回向。慢慢通過回向中道,把理觀跟事修融通,理事融通。
第四個,“入”,就是十地。這個十地就是真實地證入,就自在無礙。
所以說,整個成敗,法門到底是一種受限製的,還是暢通無阻的,關鍵在我們用什麽知見去修這個法門。
醜二、會權歸實
我們看“會權歸實”。你現在懂這個理觀智慧以後,再來看看權法跟實法是什麽關係。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這段經文,我相信剛學《法華經》的人聽了以後會非常驚訝。佛陀告訴舍利弗一件事情:諸佛如來雖然設計了三乘法門,有三乘的因果,但是從佛陀剛開始的規劃,從佛陀的心來看這件事情,佛陀是怎麽看的?佛陀的心是說,佛陀“但教化菩薩”,在佛陀的心中根本就沒有所謂三乘人,都是菩薩道人,都是佛陀的兒子。這是所謂的“人一”,佛陀隻教化一種人。
從修行的角度,“諸有所作,常為一事。”雖然表麵上三乘人各忙各的,有些人忙修四諦,有些人修十二因緣,有些人修六度,但是從佛陀的角度,他們都是常為一件事情:他們都是要成就佛道,成就佛陀的智慧,從佛的角度叫“行一”。“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表麵上我們看到了三乘或者五乘法門,從佛陀的角度,佛陀隻有一佛乘。佛陀隻講了一件事,就是成佛之道,沒有所謂的二乘,也沒有所謂三乘的差別。
我們從這段經文可以明顯看得出來,佛陀看事情跟我們的確有很大的落差,真的是有落差。我們明明看到五乘,我們的確看到有人布施持戒生天了,有人修四諦十二因緣到涅盤了,有人修六度到功德莊嚴的境界,有人念佛往生了。佛陀怎麽說我看到所有人隻有一種人,就是菩薩?怎麽說所有的目的隻有一個:成佛,而所有的修行都是為這個準備的?
蕅益大師舉一個例子說,為什麽佛陀看到“但教化菩薩”呢?他說:“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觀之,實是己子。”說一個乞丐,是一個窮子,他流浪很久了,被大富長者給找來。找來以後,他一直不敢相認。長者讓他掃廁所、做庫房,最後掌管家業,把所有的珍寶都給他掌管。珍寶都給他了,但是這個窮子是怎麽看的?他說:哦,這個珍寶不是我的,我隻是替長者掌管;我每個月就領固定的工資,這個珍寶跟我沒關係;我隻敢從裏麵拿一小部分,屬於我的部分,其他的我還是替長者掌管。那長者是怎麽看?長者說:這本來就是你的,我遲早要交給你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當長者給貧窮乞丐掌管財產的時候,兩個人對這個財產的認知是有落差的。長者說,我這個財產已經交給你了。但是窮人說,你沒有交給我,這是你的,我隻拿我每個月的薪水。
什麽意思呢?佛陀說,我整個五乘法門,裏麵都有無量的珍寶,但是你隻得到你要的東西。誰說布施持戒隻能生天?誰說四諦十二因緣隻能成就涅盤?誰說的?是你自己說的!就是說,佛陀設計這五乘法門的時候,每一條路都通佛道的,都是無量功德的。是我們把它操作成五乘的結果的。這樣懂嗎?
我們現在產生障礙了,來找佛陀。佛陀說,我的設計不是這樣子的。比方說,佛陀給你一輛車子,是可以跑十萬公裏,結果你老人家跑了三萬公裏車子壞了。那你說,欸,你這個車子怎麽才跑三萬公裏?廠商說,對不起,我們設計是十萬公裏,你老人家不曉得怎麽開的,開到三萬公裏就壞了。
這個意思就是說,諸位!你的思想智慧老也不提升,你老是怪法門不對,這個就是問題所在。你今生這樣做,你來生還是這樣幹,你來生還是覺得修到一半我走不下去了,換湯不換藥。佛陀說,你千萬別怪我。你今天修到那裏停頓,阿羅漢卡在那個涅盤走不上去,你可別怪我四諦十二因緣設計不對。你走了一半,你自己不走的。後麵的路是暢通的,你老人家自己不走的。就是說,從佛陀的角度,是理一、人一、教一、行一。整個法門一開始設計都是暢通的,都是成佛之道。但是我們凡夫,“眾生處處著”,結果把這個法門操作成一種五乘的差別功德。
醜三、總結法要
那說釋迦牟尼佛,是隻有您老人家這樣子嗎?其實不對。十方諸佛的法門都是這樣。我們看總結。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佛陀說,不是我釋迦牟尼佛規劃五乘是一佛乘的成佛之道,乃至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所安立的法門都是理一、人一、行一、教一,沒有例外,都是成佛之道。
這個地方就顛覆了我們以前對法力的看法。就是古德說的“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心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就是說,每一個法門都沒有自性的;你的心態是什麽水平,你就把它操作成一個什麽樣的相貌。
我們舉一個例子好了。過去在台中有一個男居士,他拜佛、念佛非常虔誠,每一天拜幾千拜,參加過齋戒學會,但是沒有學過怎麽開啟佛陀的知見。他後來修到最後是有一點問題了。有問題以後,如果他能夠自我反省,馬上停下來,請求善知識開導也就算了;更可怕的是他要求閉關!結果閉關的時候就出狀況了,著魔了。著魔以後沒多久,就從樓上跳下來,自殺身亡。
諸位!一句萬德洪名,他把它操作成一種邪魔外道了。你今天如果用這個事情去質疑阿彌陀佛,說您老人家怎麽把這個佛號讓我的兒子念成這個天魔外道?阿彌陀佛說,冤枉啊!我一開始設計的時候不是這樣的,我是“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我這個佛號可是萬德洪名。就是說,他心理有問題他要自我反省,而不是法門有問題。法門沒有高下。
癸二、列三世佛 分二
這個問題,再往下看你就可以看得出來。
釋迦牟尼佛是這樣子的:所謂的一切法都是一佛乘,那其他佛呢?我們往下看,會慢慢明白這個道理,什麽叫諸法無性、盡隨心轉。看“列三世佛”當中“別明三世諸佛開權顯實”。
子一、別明三世諸佛開權顯實 分二
醜一、明過去佛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這段經文跟前麵有點像,但是它多了兩個字,就表述得更清楚。就是說,為什麽所有的法都是成佛之道,而我們會變成有差別的果報呢?這以下說出了關鍵的兩個字。我們看這段經文的最後,“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這個一切種智就是中道實相的智慧,就是成佛之道。這樣子我們就更清楚了,就是“究竟”!這個“究竟”,蕅益大師說得好:什麽叫“究竟”?就是“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從近距離來看這個果報,近果是有差別的。
我們解釋一下,什麽叫“近果說差別”。
比方說念佛。如果你問我說,欸,某一個老菩薩每天念佛,他會有什麽結果?我的答案是,從《法華經》的思想是——很難講!他有可能念佛往生;他也有可能念佛生天;他也可能念佛臨終的時候起顛倒,墮三惡道,也可能。就是說,從近距離來看是有差別的,但是這個佛號一旦進去,諸位,不管他到哪裏,那個法的力量都沒有停止。即便這個人念佛起邪見顛倒墮落魔道,他跟一般的外道還不一樣。他是念佛起邪見的,跟你修外道起邪見還不一樣,因為他有佛陀施設的佛號的種子。你別忘了!
那個種子會發生什麽效果呢?雖然“近果說差別”,近距離來說,因為他操作失當讓他墮落了,但是那個佛號的種子在他的心中會產生一種力量,會產生一種聲音,會告訴他:你不能這樣子做,你不能這樣墮落下去!它會引導他慢慢地遇到佛法。總有一天他會反省,會改變,然後慢慢地,就是我們說的,“究竟皆得一切種智”。這個就是佛法的力量。
就是說,即便你操作錯誤,即便你念佛就是離苦得樂,結果念到天上去了,其實阿彌陀佛看了很不舍:我這個佛號思惟了五劫,我用無量劫的六波羅蜜換來的佛號,結果被你操作成人天果報!阿彌陀佛可能會喊冤哪。但是沒關係,我就跟你等!關鍵是那個佛號已經進到你的心中了,雖然你沒有完全打開它的功德。它的設計本來是往生的、是成佛的,結果你隻是用了它其中一種功能。但是你別忘了,那個佛號還是佛號;你沒有把它的功德開顯出來,它還在裏麵,你跟一般人生天還不一樣。
那有人說,欸,這個人念佛生天;那個人修基督教或者其他宗教,修慈善事業,也生天!你說“近果說差別”,從近距離來看,你看你們學佛也好不到哪裏去,你也生天,他也生天!不要這樣講,請你不要這樣講。外道生完天以後回來,什麽都沒有,因為他那個法門不是佛陀設計的。諸位你可別忘了,這個佛號是佛陀設計的。你把福報享完回到人間,事情還沒完,這個佛號還會引導你生生世世遇到佛法。你會不斷進步,直到“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當然,時間多久那我就不知道了,理論上是“究竟皆得一切種智”。你如果早一點修理觀,早一點把這個法門的功德開顯出來,那我就恭喜你!你今天跟它耗,就不曉得耗到什麽時候。但是這個法門一旦進入到你的心中,隻要你沒有成佛,這個法門就不會消失。這就是佛陀高明的地方。
剛開始,佛陀會滿足你的需求。你說我念佛,我也沒有出離心,我是想生天。那也沒關係,“近果說差別”,佛陀也不會反對,它會先把它生天的功能開給你,其他就隱藏在裏麵。這個就是三世諸佛所謂的方便門。就是說,我們隻是用了一部分的功能,但是其他功能是潛伏狀態。這個就是為實施權。
醜二、明未來佛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這句話跟前麵差不多。就是說,隻要你學習的是佛陀親口說的法門,前提是這個法門是佛陀親口說的,你不管是把它操作成生天也好、往生也好,這個法門的能量都沒完,它的能量是要你“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的。這個就是開權顯實,佛陀把這個法門真實的功力告訴你。
醜三、明現在佛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這個地方也是說明“究竟皆得一切種智”的道理,不過這個地方講得更清楚。就是說,我們雖然修佛陀五乘的法門,但可能我們現在沒有修佛的知見,心態還是有所得,沒有準備好。那也沒關係!佛陀會先滿足我們的需求,就是所謂的“多所饒益,安樂眾生”。可能我們佛號念到最後,讓我們得到人天果報,也沒關係。這個佛號會先滿足我們現在的需求,但是它會不斷地陪著我們,“究竟皆得一切種智”,它還會產生一種引導的力量。這個就是佛陀的設計。就是說,原來這個就是開權顯實:佛陀的法門,力量是如此偉大,就算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它先滿足你現在的需求,但是這個法門進入你的心中,它還是會產生力量的,就是所謂的“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子二、結示諸佛出世因緣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
這個就是所謂的佛陀出世的本懷。佛陀是“但教化菩薩”,使令眾生成就佛的知見,使令眾生悟入佛的知見,乃至於證入佛的知見。就是,所有的法門,其實它的功能都是為成佛設計的。即便我們暫時心態沒有準備好,顯出了五乘的功德,但是法門的勢力沒有消失。
壬二、明釋迦佛章 分五
癸一、開方便為始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所以你看,佛陀設計方便很難的。佛陀的法,它不但要達到這個法門究竟的目的——一定要把你弄到佛道去,它還要讓你現在保持歡喜心。就是說,這個方便門是很難設計的。“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我也跟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樣。首先,這個方便門要怎麽設計呢?“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這個法門多難設計呢?比方說,佛陀要設立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他為什麽這樣設計呢?
首先,佛陀來到世間之前要先想一想,這些跟我有緣的眾生過去都幹些什麽事。佛陀會預知哪些人以後會跟他學佛,甚至於正法、像法、末法時期,這些人心中大方向都遇到什麽事情。比方有些人取相,這些人就喜歡在五濁惡世,就喜歡把痛苦的相狀取著起來。有些人喜歡取功德相,各式各樣的執著。他過去有各式各樣的取相。
到了現在,由於各式各樣的執著取相,他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希望跟追求。你看,痛苦的人,他就喜歡追求涅盤寂靜;喜歡功德的人,他就喜歡——啊,人生難得,我一定要把今生好好利用,積功累德,創造功德,要修六度。就是說,他有過去的執著,就有今生的希望,“隨其本性”,他就有未來的期許。他對生命有各式各樣的期許,佛陀才有辦法設計這些法門,所以才“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也就是說,佛陀的方便門難就難在哪裏呢?它的究竟目標要把你送到佛道,但眼前的目標還要滿足你的需求。為什麽要滿足你的需求呢?因為修行不能勉強。什麽事情都可以勉強,比如說上班。如果你不喜歡上班,反正你打了卡在那邊坐著,就是上班。但是,如果你不喜歡修行,這個沒辦法勉強了。生命的改造隻有一種可能,就是你願意改變。佛陀如果一開始這個設計沒有考慮眾生的需求,結果,一尊佛出世,講了很多法卻沒有人想修,那糟糕了!所以,佛陀創造一種藥,這個藥可以把你所有的病都治好,他就一定要做一個動作:把這個藥的表麵放上各式各樣口味的巧克力,有草莓的、有香草的,各式各樣。就是他會讓你喜歡吃。關鍵在這。
難就難在哪裏?他既要通達真實相,又要具足方便門。這個就是佛陀難為的地方。他出世之前都要想清楚了,他今生要講些什麽法,這個法門要滿足眾生需求的口味,又能夠把他帶成佛。雖然一開始“近果說差別”,但是要“究竟歸一乘”,這個就是佛陀出世說法的一個規劃。他要滿足眾生的希望,眾生才會主動地去追求,會把這個藥吃下去。
癸二、顯真實為終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佛陀一開始為什麽要考慮眾生的需求呢?因為要先把他怎麽樣?先引進來!“先以欲鉤牽”,最後“再令入佛智”,這個就是方便門兩大需求。我不管怎麽樣,我先把你拉進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可能剛開始給你一些快樂,但是最後究竟都是為了成佛之道,成就中道的智慧。所以,從佛陀角度來看,從佛陀設計法門來說,沒有二乘,沒有三乘;如果你把時間拉長,就是成佛之道。當然,你把時間放短,我們也可以說它有二乘、三乘,也可以這樣講;但是你把時間拉到無量長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成佛。
後麵佛陀會講,佛陀會舉許多實際的例子。他說,某某人因為布施,“皆已成佛道”;某某人,“若人散亂心……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說過去有一個人到了寺廟,看到大家拜佛,他用散亂心就隨心地合掌——南無佛!這個人已經成佛了。
諸位!佛陀看到這個人是如實看到,就是“近果說差別”。可能這個人散亂心念了這尊佛,他後續沒有去修,也沒有得到什麽效果,但是你別忘了,他把佛號念進去了。經過無量劫無量劫無量劫以後,佛陀看,這個人成佛了!而他成佛的第一個因是什麽呢?就是他散亂心稱這句佛號,是第一個因緣。你隻要有第一個因緣,佛陀就有辦法了,他就有辦法輾轉相續了。
所以說,佛陀的方便門,既要滿足現前眾生的需求,又要把他帶到究竟成佛,這個就是所謂的既要為實施權,又要開權顯實。
癸三、舉五濁釋權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這講到方便門,還要考慮佛陀出世的環境。如果佛陀出生在淨土,他的方便門就不要那麽多,比方說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二乘法,所謂的“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你到極樂世界,享受這麽多的身心快樂,你還會追求涅盤寂靜嗎?不可能。你享受過那麽大的功德莊嚴,你還會追求涅盤寂靜嗎?那是因為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在娑婆世界受盡了折磨,才會追求涅盤寂靜。
所以諸位!法門的開合是:眾生環境越惡劣,那一尊佛出世的時候,他不但是三乘,他連人天乘都要開下去。就是,眾生的障礙痛苦越多,這一尊佛出世的時候,他的標準越要不斷地往下降。不要說三乘,你願意修慈善事業,佛陀也歡迎。就這樣子的。
現在我們談談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麽說三乘呢?為什麽阿彌陀佛在他的國土隻講大乘,而不講四諦十二因緣呢?我們看看為什麽。
舍利弗!當諸佛出現在五濁惡世這種環境當中的時候,會講三乘的法門,因為眾生的身心障礙特別大。什麽叫五濁惡世呢?
第一個,劫濁。劫濁是一個總相,五濁的總相。這個劫就是時間。人壽從十歲到八萬四千歲叫增劫,從八萬四千再進入減劫,從八萬四千歲一直減到兩萬歲以後就正式進入了劫濁,就是五濁惡世的開始。那個時候整個社會會出現三種災難:第一個,刀兵。就是在人壽兩萬歲之前人跟人不打仗的。劫濁開始有刀兵劫。第二個,開始生病,有疾病。第三個,有饑饉。穀物就開始歉收了。這就是進入了劫濁。這是一個總相。
第二個,煩惱濁。進入了五濁惡世,兩萬歲以下,煩惱開始活動了。兩萬歲以前,人跟人之間和平相處,也不會貪,地上有個什麽寶物人家也不撿的。劫濁開始有貪欲、煩惱了。
第三個,眾生濁。眾生的色身果報就羸弱了,不堪修行了。你看佛在世的時候,那些比丘很多都沒有茅棚住的,晚上就坐在樹下。你現在晚上坐樹下試試看,你明天就生病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果報體有差了。
第四個,見濁。見濁就是知見。這個五濁惡世的特色,特別是我見,個人主義抬頭,我執我見特別重。
第五個,命濁。就是壽命短暫。你已經沒有辦法長時間修行了。所以到了五濁惡世,淨土宗就變成非常重要了,因為我們沒有長時間的壽命來修行了。
“如是,舍利弗!”在五濁惡世動亂的時代,“眾生垢重”,他的身心變得很粗重,內心有貪瞋的煩惱。因為五濁惡世,這個我執一重,自我意識抬頭,他這個有所得心就重。他得的時候就貪愛,失去就嫉妒。這個我執我見是所有煩惱的根本。一個人,判斷他煩惱輕薄,看他我執重不重。我執一旦重,他貪瞋的煩惱活動就重,就“成就諸不善根”。如果隻有煩惱,我們隻叫不善、惡念;但是這個煩惱又加上我執了以後,那就是根,因為它會輾轉相續。就像樹,它有根以後,就慢慢地擴大,除非你把它調伏。善根也是一樣,它會不斷地輾轉相續。但是善根是要加上願力,它才會輾轉相續。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在這種環境之下,一佛乘就不夠用了,他必須要把它開出三乘,滿足眾生在五濁惡世的需求。也就是說,佛陀施設法門就考慮兩個重點了。蕅益大師說,這個方便門,第一個考慮善根的厚薄,第二個考慮障礙的輕重。蕅益大師用四種來說明這個法門是怎麽設計的。
第一個,假設你善根強。善根強,就是大乘善根強,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根利障輕。你過去生善根強,而你本身煩惱、邪見、我見也輕,那你就會生在十方的淨土,而且直接聽聞大乘法門。就是你這個人善根強,煩惱障、知見障也輕,就直接生長在淨土,頓聞大乘法門。第二種,如果你善根強,但是你的煩惱也重,那麽你就生長在五濁惡世,但是你會聽到《華嚴經》的法門,就是初聞大乘。這個時候,因為你善根強,它不障礙聽聞佛法,煩惱不能障礙善根。所以善根強就有兩種情況:如果是障輕,在淨土;障重,在五濁惡世。這是善根強。
第二個,如果你善根弱。善根弱也是兩種情況:如果你善根弱、遮障重,那你就在五濁惡世聽聞三乘的法門,先破障。佛陀先講無常無我,破障。那如果你善根弱、遮障輕,你就到他方淨土學三乘法門。
蕅益大師講完這四種情況以後,他的結論:不論有障無障,貴在有根有乘。其實一個人的成敗,障礙還不重要,關鍵是你要有善根。如果你沒有善根,你就會招感佛陀的法沒辦法跟你相應!你可能就當麵錯過。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你的心中都沒有佛法的法門進去。就算你這個人學外道,你的煩惱很輕,但是你長時間沒有法門的攝受,你遲早會墮落。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到重點,就是不管你有障無障,貴在有善根有乘,有法門的攝受。
癸四、揀偽教敦信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盤,便不複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這個地方,佛陀講完權實不二的思想以後,要判斷修行的邪正真偽。
他說,舍利弗!假設是我滅度以後,不管是像法還是末法的弟子,自己聲稱他證得阿羅漢,或者證得辟支佛果,但是他沒有從他人聽聞或自己也不覺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此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阿羅漢、真正的辟支佛。也就是說,他如果證得阿羅漢,卻不知道所有的法門都可以成佛,而以為這個法門隻是成就阿羅漢、隻是成就辟支佛,那他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當然有例外,後麵會說的。
為什麽呢?“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如果自己說已經成就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盤”,而不再追求無上菩提,那麽這個人絕對沒有證得阿羅漢,是增上慢人,他還是個凡夫。他把初禪誤為初果,把四禪誤為四果。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而不相信一切法都是成佛之道,“無有是處”!因為佛佛道同。
除非佛陀滅度以後,現前沒有佛陀出世說法。佛陀沒有說法,那麽大家就隨便找一本經看,你看你的書,我看我的書。佛陀也不可能開權顯實,因為佛陀不在了,而他剛好也沒看到《法華經》。他所有經都看了,《法華經》這本經沒看,有可能!他隻看到方便門,但是他沒有看到示真實相,他不知道這個法門其實是通往佛道的,他就不知道。“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就算他今生不知道,他如果來生到了他方淨土,遇到其他的佛,佛陀也一定會跟他說《法華經》的,知道“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
這地方我們談談阿羅漢為什麽一定會知道所有的法門都是成佛之道。
第一個,在他生命還在的時候,阿羅漢已經能有內觀的智慧。他不像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他有我空的智慧。他在內觀觀進去的時候,他會知道他的心有微細的法執在波動,尤其是他入了滅盡定以後,他知道他自己有所不足,所以他根本沒有資格叫無生。他沒有資格叫無生,他還有生滅相,他自己會知道。
所以,他一定會跟佛陀請問,為什麽會這樣子?你明明告訴我說,我是無學位,為什麽我心中還有微細的煩惱?他向佛陀請示,佛陀一定為他開權顯實,說,我前麵是引導你的,你現在隻要換一個心態,你用清淨心、菩提願,再回去修四諦十二因緣,再試試看。哦,煩惱就沒有了!不是法門的問題。佛陀這是兩階段:先讓他證得我空,再證法空。
就是說,如果是一個現世的阿羅漢,還沒有往生之前,他生長在佛世,蕅益大師說,他靠自己的內觀智慧,他會知道自己有所不足。阿羅漢隻要發生問題,他一定會向佛陀請示,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如果他不幸,他證得阿羅漢果以後,佛陀不在了、滅度了,而他以前跟佛陀學的都是阿含經。他沒有看過《法華經》,而佛陀也不在了,也沒有菩薩跟他說,那麽這個人怎麽辦呢?
這個人他一入定以後,他也看到他心在波動,他心中一定是心生疑悔:怎麽會這樣子?我心中怎麽還有煩惱,還有微細煩惱?所謂的“俱生猶自現纏眠”,他有微細的煩惱在活動。
這個人他死了以後,他以為生涅盤了,其實不是。他會主動地往生到他方佛土去,有佛教化的地方,生在方便有餘土。到了十方佛土以後,佛陀會把他不足的地方,跟他講《法華經》幫他補足。
所以結論,沒有一個人永遠待在阿羅漢的位置,沒有一個人。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的。
你說,那這樣子,如果這個人他入定的時候觀察有問題,佛不在了,他要入滅了,那這個人就完了;阿羅漢他一進去涅盤,那可是不出來的,他沒有願力,他不像菩薩是“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盤”,他可是踏踏實實想要進涅盤的!那他怎麽出來呢?其實他沒到涅盤去,他到十方諸佛的方便有餘土去了。那個涅盤是一個假名字。“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這個就是佛陀的設計,佛陀說法是這樣設計的。
癸五、佛言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佛陀講完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以後,佛陀再強調信心的重要:“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對前麵的為實施權、開權顯實,你要相信佛陀說的話。十方諸佛說的話是“言無虛妄”,根本沒有所謂的三乘、二乘,那是就著一時的因緣,可能會產生三乘、二乘的效果。但是你把時間拉長,所有法的力量都是趨向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成佛之道。所以,你早點把心態準備好,這個法門就會開啟一個成佛之道。
我們總結一下。前麵是談佛陀的設計。佛陀是怎麽設計?那當然佛陀煞費苦心,佛陀又要滿足我們的需求,又要把這個法拉到成佛,是很難的。從凡夫角度來說,我們看到《法華經》佛陀這樣設計,我們成佛之道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開始於因緣;第二個,會歸於心性;第三個,圓滿於菩提。
我們先解釋一下,為什麽開始於因緣?每一個人開始學佛,他沒有選擇性,都是因緣。就是這個人過去生跟什麽有緣。所以你第一個遇到的法門……可能你現在已經不在這個團體了,也可能離開了這個法,你現在轉到其他的因緣,但是你第一個法一定是因緣招感的。每一個人都是顛倒妄想學佛的,而那個引導你去碰到這個團體、碰到這個法門的,隻有一句話就講完了:因緣力故。過去生跟你有緣!那沒關係,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第二階段,你怎麽樣把這個法門會歸心性。這關鍵了,讓你真實地安住。否則,這個法門操作起來,你隻是活在因緣的信仰、過去的一點道心,你遲早會進入困境的。所以你一定要把它生起理觀的智慧,就是《法華經》所說的,你一開始遇到的是一個念佛法門、遇到的是一個持戒法門,或其他什麽法門,都沒有關係,那是你過去的因緣。你過去的因緣遇到以後,你如果沒有理觀的智慧來開展它,那你就陷入了法門的限製了。如果你今天沒有理觀的智慧,那就是法門在帶動你,不是你在帶動法門,那你就會塑造成布施的相貌、持戒的相貌、念佛的相貌。如果你今天是理觀來帶動法門,那就不一樣了,那叫一個菩提的相貌。你隻有一個相貌,不管你修什麽法門,都是成就佛道。所以佛法就是這樣子了,起初的修行是來自於因緣;中間來自於理觀;你有理觀以後,你就能夠趨向佛道。
所以你不要再抱怨你修什麽法門是什麽問題了。同樣一句佛號,有人會把這個佛號念到生天,有些人會把佛號念到三惡道去,有些人把佛號念到極樂世界還繼續成佛。關鍵不是那一輛車子有多好,關鍵是車子前麵那一頭牛是不是進入狀況了。那個牛有問題,不是車子有問題,就是《法華經》說的。當然,你今天如果遇到的不是佛法,那另當別論了。我們說的一切法都是成佛之道,是某一尊佛出世以後說的法才算。如果你今天是學外道,那就不是成佛之道,那我們就不敢講了。你這個法是佛陀親口說的,隻要你的理觀到位,這個法一定可以讓你成佛,一定的!不管你修什麽法,因為它一開始設計就是通往佛道的。
當然,如果我們沒有準備好,那可能會“近果說差別”,可能會落入一種差別的因緣。但是也沒關係,你一定會遇到其他諸佛,他會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讓你的心態不斷改變,然後再往前走。如果你早點準備好,那這個法門就沒有什麽差不差別,就直趣佛道。這個就是《法華經》的思想。
所以我們現在第一次看到,哦,佛陀的心意,佛陀是這樣設計法門的!那我們是怎麽操作的?
《法華經》中佛陀已經把這個法是怎麽設計的講清楚了,是這樣來的,這是開權顯實。不像以前的經典,佛陀說,你不要想這麽多,你就聽我的,你就好好修四諦,他就修十二因緣了,他修六度。所以,我們以前修這個法門,我們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現在才知道,哦,原來是“先以欲鉤牽,再令入佛智”!佛陀知道你眾生有什麽欲望、有什麽需求、修這個法門你容易上手。
一開始是因緣而上路,但是上去以後,最後的成敗在觀照。如果後半段觀照沒有生起來,那你就活在因緣,就落入方便,對你來說就是方便門,就沒有真實相這件事情。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理觀的智慧,那所有的法門對你來說都是方便門。這個法門對你的加持力就有限了,那個真實相就開顯不出來。
這樣講會不會有點深?有沒有聽得懂?開始在因緣,會歸在理觀,成就在佛道,就是三句話,你就知道這個法門是怎麽回事。
這個地方要想一想,這個是很關鍵。就是說,你懂這個道理,再去操作法門,你就知道是怎麽回事。佛陀原始設計是怎麽回事,你就很清楚了,你就不隻是盲目地“佛陀叫我這樣做,我就這樣做”了,你知道這個來龍去脈。而且不是釋迦牟尼佛這樣子,你來生遇到十方諸佛,他也是這樣設計的:也是先滿足你的需求,為實施權;最後你上路以後,那就不是需求,那就是理觀了,各憑本事了。
同樣一個法門,你會因為因緣而上路,但是你真正的成敗就在你用什麽知見。你今天用聲聞的知見去念佛,你信不信,這個佛號就帶你到涅盤寂靜,沒有帶你到極樂世界。但是你在涅盤寂靜的時候,會有一種力量告訴你,你要從涅盤出來,因為阿彌陀佛的佛號不是這樣設計的。所以,隻是說近果會產生差別,但是佛號會引導你從涅盤出來,會跟阿彌陀佛結緣,會聽阿彌陀佛開示,再往前走。如果你今天有理觀,你就會縮短很多的距離,你中間就不要太多休息站了。所以就是說,成佛之道,有很多人拉得很長。同樣一句佛號,而有些人這個成佛之道、往生之道卻拉得很長,因為你沒有理觀的智慧嘛!阿彌陀佛的佛號比你還著急:我有這麽多功德,你都不會開顯!你這沒有密碼,輸入錯誤,是吧?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當你的知見提升了,諸位!你所修的一切法門全部提升了,“諸法無性,盡隨心轉。”你不要怕法門跟不上你。我跟你講一句實在話,你的心水平到哪裏,它的法門會自動提升到那個跟你相應的地方。“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所以你不要管法門,說:哦,我現在水平升高了,這個佛號是不是不夠用了?不會有這種事情,你放心,夠你用的。你的心是菩提心,是一心三觀,這個佛號絕對不會僅僅讓你往生而已。到了往生以後,它會快速地帶你從初地到二地、三地……到十地。當然,你也可以說是彌陀本願的攝受,但是你要把它開啟,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你要跟它感應才算。你要不會操作,你的水平老是想到你快樂的問題,那阿彌陀佛也沒辦法,他隻能給你快樂了。
所以,關鍵是我們是不是準備好了。剛開始學佛來自於因緣,但是你老是活在因緣,那你就完了。你老是要糖果吃!剛開始從因緣上路,但是你的理觀智慧一生起,法門就各憑本事了。你是凡夫的知見,法門就給你凡夫的快樂;你是往生的知見,這個佛號就給你往生的功德;你是成佛的知見,佛號就給你成佛的功德。這個就是開權顯實。“諸法無性,盡隨心轉。”你不要管法門夠不夠用,你隻要提升你的智慧水平,法門會配合你的。這個就是開權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