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二、別說跡本二門 分二:乙一、約跡門開權顯實;乙二、約本門開近顯遠


    這一科是別說,就是個別地詳細地來說明本經的內容。


    本經的內容有兩部分:一個是跡門,講的是佛陀的智慧;一個是本門,講的是佛陀的功德。在別說當中又分兩科:先講跡門,再講本門。


    乙一、約跡門開權顯實 分三


    我們先看第一科的乙一,約跡門開權顯實。我們先談談什麽是佛陀的智慧。這一大科占了《法華經》的一半,就是十四品,從<序品>一直到第十四品的<安樂行品>,都是講開權顯實。這四個字是什麽意思?我們簡單地說一下。


    這個“權”就是佛陀的一時的方便,叫做權;這個“實”就是真實的相狀。為什麽佛陀要開權顯實呢?這一點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佛陀出世以後,他說法有兩個對象:一個是麵對聖人,一個是麵對凡夫。佛陀麵對聖人的態度,他就直接把真實的義理講出來,他不需保留。但是,佛陀對凡夫說法的時候,這個地方有問題了,他必須怎麽樣?要兩階段的說法。他不能直接把他的真實東西講出來。


    也就是說,佛陀麵對凡夫說法,跟麵對聖人說法是不一樣的。佛陀對聖人是一階段的說法,對凡夫是兩階段式的說法。佛陀一開始要為實施權,先講一個過渡的方便門。因為凡夫的心態,他長時間在三界裏麵打滾,他的內心有一個堅固的“有所得心”,他一定要得到什麽東西他才會學佛。你要講說,你學了半天,“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大家說,那我不學佛了,我學外道去了。


    所以,佛陀對這一塊他是不能去碰觸的,他隻能夠先恒順眾生。你喜歡有所得,那也沒事。基本上,凡夫學佛,他這個有所得心有三種情況:第一個,他追求世間的快樂。這是一種人,這種人比例還不少,人天乘的。第二種人,他的善根強,他知道世間的快樂是有過失的,是無常敗壞的,你遲早要受傷的。那與其這樣,他追求的是出世的涅盤的快樂。第三種人說,你追求涅盤快樂,這太消極了吧?我應該追求佛的功德莊嚴。也就是說,學佛的凡夫裏麵有三種人,所以佛陀講出了五乘的法門。


    你喜歡追求世間的快樂,佛陀跟你講五戒十善,說,沒事,你覺得做人挺好,那就繼續做人。你修五戒十善,來生得到人天的快樂果報,也不錯。你反正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是吧?你要做一個人,你想追求快樂,那你就避免罪業的出現。所以佛陀對人天乘的眾生,他什麽都不講,隻講五戒十善。


    對於追求出世涅盤的,佛陀講四諦十二因緣,開顯無常無我的道理。


    對於那種誌向廣大、要追求佛的功德莊嚴的,佛陀講六度法門。


    凡夫的有所得心得到滿足了以後,他就願意死心塌地地在五乘當中修學,結果各有成就。這個是佛陀的第一階段,就是為實施權。也就是說,佛陀並沒有說出真相。


    在這個方便當中,凡夫的認知是:欸,我為什麽得到人天的快樂?因為我有布施持戒這個法。我為什麽成就涅盤?因為我依止四諦十二因緣的這個法。我為什麽成就佛陀的功德莊嚴呢?因為我修了六度的法。所以,在我們剛開始學佛法的時候,我們認為一切都是法力的攝受。


    當然,法是誰說的?是佛陀說的。那麽佛陀滅度以後,這個法是誰弘傳呢?是僧寶弘傳。凡夫的本意是皈依法,但是因為佛說法,因為僧住持正法,所以就順便地皈依三寶。


    但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如果我們詳細去觀察“法力不可思議”,這個就是生命的真相嗎?諸位!你的人天快樂真的是布施持戒給你的嗎?事情有這麽簡單嗎?如果布施可以給你快樂,那麽為什麽聖人布施的時候他成就的是功德莊嚴,而我們凡夫布施的時候是人天的有漏果報?所以,完全把諸法的因緣訴諸法力不可思議,這個是不圓滿的。


    當然,佛陀隱蓋了某些的事實。也就是說,先施設方便法門。所以,我們在剛開始接觸阿含、方等、般若的時候,其實佛陀並沒有全部地說出它的真相,你反正各取所需。學佛就是這樣,佛教是多元化的。它下至人天,中至涅盤,上至菩提,它全部都收了。隻要你願意學佛,怎麽都好,什麽都好商量。佛陀一開始是采取包容的態度。


    但是,你學習到一個程度以後,佛陀覺得是時候該講真相了。那麽佛陀就說,其實讓你得到人天快樂的,不是因為你布施持戒;讓你成就涅盤的也不是四諦十二因緣;讓你成就功德的也不是六度,而是你有一念心性!這關鍵來了!佛陀到了法華會上,他覺得到了該說真相的時候了。


    其實,我們在生命當中不可能從外麵得到任何東西,都是你的真如給你的。那既然這樣講,為什麽我布施持戒的時候可以得到人天快樂呢?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無量劫來有一個東西,叫做“妙法”,就是我們一般說的諸佛所證、眾生本具的一念心性。這個心性是不會失掉的。你怎麽弄,你起再大的煩惱,造再大的業,它不會失掉。它有兩個特性:一個叫做清淨,一個叫做具足。


    那麽我們的布施持戒的造作,會產生一個什麽?會產生一個“十如是”。它雖然清淨本然,但是你造作布施持戒的時候,它會產生布施持戒的相狀,會產生布施持戒的心態,會產生它的自體,會產生它的力、作、因、緣、果、報。


    也就是說,當我們造作布施持戒的時候,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現出快樂的果報讓我們受用。諸位!快樂是你自己給你的,布施持戒隻是一個過程。這樣講我們才知道,其實你說法力不可思議,也對,但是隻對了一半。原來更重要的是你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議。


    但是我們以前忽略了心力,我們以前就是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其實你看大乘經典,它還要皈依真如,四種皈依。你沒有真如本性,你會往生嗎?你不會往生!你如果自性沒有具足極樂世界的功德,阿彌陀佛怎麽可以給你呢?阿彌陀佛隻是個增上緣。你如果沒有具足成佛的菩提的種性,你怎麽可能成佛呢?所以,所有的法門隻是一個助緣。如果泥土裏麵沒有種子,你再怎麽灌溉,它是長不出蘋果、長不出葡萄的。


    所以,到了法華會上,佛陀怎麽樣?開始開權顯實。原來所有的權法後麵都是有一道門,這個門平常是關著的。你布施持戒,成就人天果報;但是布施持戒的背後那一道門打開的時候,是通往真如本性的,因為你有能念的心。


    你不相信?你拿念佛機叫它整天念佛,念佛機是不會往生的。說,欸,念佛機它有創造“法力不可思議”,它有創造一個音聲啊。但是,它缺乏一個明了的心性。所以,為什麽你佛號念出來的時候,你自己要聽到?因為你要跟心性互動。也就是說,你所有的信息都要傳遞到你的內心,去啟動十如是,這個生命才會變化的。所以有人說:“口稱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你創造佛號,結果你也不把它聽回來,所以你這個佛號跟你的心性沒有產生一種熏習的效果。就是這個佛號沒有往內熏,念出去就沒了,因為沒有把它往內聽回來。


    所以,到了法華會上,佛陀除了法力不可思議,佛陀把他的底牌、一切法的根源——眾生本具、諸佛所證的一念心性開顯出來了。其實,最不可思議的是我們一念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它永遠沒有背棄我們,隻要我們願意在這個地方去播種、去觀照,它就會開顯出無量的功德莊嚴。所以,佛陀到了法華會上,他覺得應該把方便門打開了。原來所有的法門都是以心為根本,於是就開顯真實的相狀,這是開顯妙法的時候了。


    丙一、敘說段 分五


    這一段是一個序分,就是這個妙法宣說的因緣。佛陀這個妙法,開權顯實,是怎麽樣的一個情況來宣說的呢?我們看這個敘說段有分五段:眾集、現瑞、疑念、發問跟答問。


    丁一、眾集敘。


    我們先看第一個,眾集。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這是佛陀講《法華經》的第一個啟動因緣。這個地方的因緣:“眾集”,有兩個主題:第一個大眾圍繞,第二個是供養讚歎。大眾圍繞就是,爾時世尊這個時候為四眾弟子,為出家在家的四眾弟子圍繞。這第一個。第二個,這些弟子做了什麽事呢?供養恭敬。用種種的香花資具來供養佛陀,而且口中還尊重讚歎,發言稱美來讚歎佛陀的功德。這個是序分裏麵的第一個主題,就是四眾圍繞、供養讚歎。


    四眾圍繞,當然弟子們經常圍繞佛陀,這個是很平常,但是供養讚歎這件事就不尋常。一般的弟子,尤其常隨眾,不是經常供養讚歎的,肯定是佛陀有說法。也就是說,當時的情況,佛陀是講完了一部《無量義經》,講完《無量義經》以後,大家四眾圍繞、供養讚歎。但是它特別的地方在哪裏?大家並沒有離開。這個是很特別了。一般所有的經講完以後,一定是弟子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但是這個時候,蕅益大師講,大家“心猶未盡”,心中好像還沒有滿足,覺得佛陀講了《無量義經》,好像還有些什麽東西沒講,他們對法有一種新的期待,所以這個時候就繼續地圍繞在佛陀的身邊,而且供養讚歎。這是啟動本經的第一個因緣。


    丁二、現瑞敘 分二


    我們看第二個因緣,丁二的現瑞。


    既然弟子有這樣的一個因緣招感,佛陀就要有所表示了。有所表示就是現瑞。現瑞有兩大科:一個是此土六瑞,一個是他土六瑞。這個此土指的是娑婆世界,就是佛陀說法當時的娑婆世界所現出的六種相狀。他土六瑞指的是什麽呢?他土六瑞是指佛陀放光以後,那個光明當中的世界(不是娑婆世界,是佛陀放光現出的世界)的瑞相,叫做他土六瑞。


    戊一、此土六瑞 分六


    己一、說法瑞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就是說,佛陀是先說了大乘經典,名《無量義經》。這個《無量義經》有兩個特點: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教菩薩法”指的是教導菩薩的智慧;“佛所護念”指的是佛陀自證的功德。一個是教菩薩的智慧,一個是宣揚佛陀的功德。《無量義經》的內容,蕅益大師說,它的特色是從一義處出無量義,從一心真如開顯無量的法門;而且得於無量義入於一義處,又從無量的法門回歸到一心,所以它是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種就是類似《華嚴經》的事事無礙法門,開顯你怎麽樣修六度,從六度當中怎麽樣成就六波羅蜜的功德,就講這個《無量義經》。


    這個《無量義經》的特色,就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所以它是屬於大乘的圓頓法門。它不攝受二乘人,隻攝受大乘根熟菩薩。這是第一個,說法瑞。


    己二、入定瑞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此土六瑞,當然很關鍵的就是這個入定。若論說法,佛陀經常說法,所以也就沒有什麽特別。但是在入定這一塊,古代的大德對這段經文有很多的論述。我們先解釋無量義,再說明無量義三昧的殊勝。


    佛陀講完《無量義經》以後,他做了一個動作,叫做結跏趺坐。幹什麽呢?“入於無量義處三昧。”他的身心世界入於無量義處三昧,這個時候身心不動。古德解釋說,《無量義經》它是從一而發展出無量法門,入於無量三昧是把無量法門又回歸到一心。所以無量義,佛陀說法的時候是叫做一心衍生萬法,開出六度的法門;但是入三昧是萬法又回到一心,所以這個時候身心是寂靜不動的。


    那麽為什麽說佛陀入定是如此的特殊呢?蕅益大師解釋說,入定對佛陀是很平常,但是說法以後入定,此乃奇特,就是這個時機很不尋常。佛陀一般的情況,說完法以後他是要下座離開的,但是佛陀說完《無量義經》以後不但沒有離開,還入了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古德講,妙法將現!這個就是有征兆了。因為後麵的瑞相有三種:雨花、地動跟眾喜。雨曼陀羅花,大地六種震動,乃至於大眾歡喜,都是跟這個入定有關係。我們解釋一下。


    為什麽入定是妙法將現的征兆呢?一念心性雖然是眾生本具,但是對我們來說,它要能夠現前是有條件的。我們一般人是有心性,但是不現前。就好像說,你家有很多珍寶,但是都藏在大地下麵,你沒有去開挖,所以對你來說就沒有。我們凡夫這個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對我們來說有跟沒有是一樣。我們等於沒有,因為我們沒有現前。


    那麽佛陀做這個動作,古德解釋說,為什麽入定這麽關鍵?因為它是一個內觀的表示。真如本性要現前,一定要內觀。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唯識、天台跟淨土,簡單看它的思想就看得出來。


    從唯識的角度。你看唯識,唯識的修學隻有一個宗旨,就是消滅阿賴耶識。唯識學認為,我們無量劫的輪回,你為什麽會輪回呢?因為你有一個大倉庫,阿賴耶識把你的業力都收集起來了,它時間到的時候就把業力釋放出來。所以阿賴耶識有兩種功能:第一個,攝持一切的種子;第二個,生起現行,它把業力釋放出來。唯識的態度就是說,它已經保存了,保存就保存了,你也沒辦法。但是,你想辦法不要讓它業力釋放。那怎麽辦呢?唯識學說,我們業力要釋放,它有個條件,就是你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第七意識的執著必須跟業力要產生互動。業力刺激你,然後你妄想執著,你也要去攀緣它。業力跟妄想執著要打成一片,這個業力才會輾轉相續。唯識的概念是這樣。


    這樣講的話,業力我們改變不了它,因為業力是依他起性,你該受的。那這樣子,唯識學怎麽辦呢?唯識學有辦法。唯識學提出一個法,叫修無分別智。就是說,業力釋放的時候,你的心不帶名言,不能表示意見。就是說,不管快樂的果報現前,不管痛苦的果報現前,我沒有任何意見,我就認命。這是唯識的概念。這樣講也是類似真如本性的入定,六根也是收攝的。


    當然,從本經的《法華經》的思想,那你這樣太消極了。


    麵對業力的時候你不表達意見,業力自然會沉澱。它就怎麽樣?“破和合識,斷相續心。”這個破和合識破的第八識。所以你看有些人,他那個生死業力很熾盛,因為他一天到晚跟它互動。你隻要跟業力互動,那第八識的轉動就很強烈。有些人他的業力很淡薄。不管快樂痛苦,你的心淡薄,業力就淡薄。修無分別智,當然是減少生死業力了,但是這樣也很可惜。


    《法華經》認為,你應該是曆事煉心,把順逆的境界轉成真如本性的曆練。它是通過內觀,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通過這種業力的衝擊來強化你的清淨心、菩提願。空假中三觀。


    這樣講就更積極了。我不是不表示意見,我能夠把你的力量用來增長我的清淨心、菩提願,所以他整個人生就是一場曆練。這是第二個概念。


    我們看淨土宗。淨土宗的重點在臨終正念,千念萬念在臨終的正念。臨終的正念有兩個條件要現前:一個叫做都攝六根,一個叫做淨念相繼。就是,第一個,佛號要現前;第二個,正念要現前。你隻有佛號現前,正念不現前,那也沒用。


    你這個正念要現前,就是你的心是內觀的,是內收的。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他的心隻要開始活動,這個人就沒救了,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因為他的業力沒有沉澱下來,他業沒辦法帶。一個淨土宗的人,臨終的時候,他的業力必須在沉澱狀態,一定是要可攜帶式。就是他業力不能活動。業力不能活動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動。這個在淨土宗很關鍵!你隻要是“仁者心動”,那就完了!那你所有的佛號就是經不起業力的衝擊了。


    所以這個入定是最關鍵。就是說,真如本性是眾生本具,沒錯!但是對你來說,你要讓它現在其前,你的心必須要內收。所以古德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整個《法華經》的一心三觀,它是要啟動內觀。就是說,你今天要處理任何事情,按《法華經》的妙法的思想,我們不能在因緣所生法裏麵處理。那沒辦法處理,那人生就沒辦法處理了。所有的事情,把它拉到一念心性來處理,對我們是最有利的。就是:善知識,莫向外求!不管你今生發生什麽事,你去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思考它,這個就是成佛之道。你今天要站在一念心性,你必須要讓一念心性現前,做法就是內觀。


    諸位!我們以前犯什麽毛病?我們以前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向外找答案。結果找來找去,答案就是人生無解。因為你要去找答案的時候,人生就沒有答案了。因為你這是攀緣心,你啟動了第六、第七意識,你跟業力打成一片了。這是整個輪回的大忌。你千萬不能跟業力產生互動,這是一個基本思想。我們也不能逃避,也不能互動,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內觀。就是,發生事情,啟動你內在的觀照,你就有答案了,這個業力就會很快過去了,它不會產生一種相續。


    所以這個入定瑞,在整個妙法的現前這一塊,是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佛陀入定,表示妙法即將現前。


    己三、雨華瑞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佛陀入了無量義處三昧,就是入了一心三昧或者講真如三昧,把萬法會歸到一念心性。這個時候,身心寂然不動,天空下了四種花:第一個叫曼陀羅花。曼陀羅花翻成中文叫舒適,摩訶曼陀羅花叫做大舒適,產生廣大的舒適。曼殊沙花是柔軟的意思,摩訶曼殊沙花是大柔軟,廣大的柔軟。有這四種花散在佛上及諸大眾。


    諸位!請看這段經文。散不隻是散在佛陀上麵。一般佛陀說法的時候,我們大眾身上是沒有花的,聽眾是沒有花。但這個地方很奇怪,佛陀入定以後,這個花散在佛陀的身上,也散在一切眾生的身上。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了。


    這個花表示什麽呢?古德解釋,花表示成佛的因地。你看我們都是先有花才有果,是吧?按照蕅益大師的意思,這個是成佛的四種因,表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功德即將在我們眾生開顯。因為《法華經》的特色是從理觀的佛性來建立成佛之道,它不像《華嚴經》從事修的功德來建立成佛之道,那凡夫就沒有分了。


    這個花為什麽凡夫能夠有分呢?因為它強調因地的佛性,佛性的理觀。你隻要修一心三觀,不管你修得好不好,欸,你的心中就有一個花,或者是曼陀羅花,或者是曼殊沙花等等,這個是你成佛的因地已經開始在累積了。這是第一個瑞相,就是入定以後有第一個雨花的瑞相。


    己四、地動瑞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前麵的雨花是偏重在生善,生起成佛的因地。就是,這個妙法出現以後,我們會開始成就妙法的因地。這以下是講到破惡。“普佛世界”,這個時候在普遍的諸佛世界當中出現了六種震動。這六種震動有兩種說法:第一個是講方位,就是東、西、南、北、中、邊,就是邊緣,六個方向;或者是六個相狀,動、湧、震、擊、吼、爆,這六種相狀。


    這個妙法將現,除了成就花的成佛的因地,更重要的是它要產生我們生命上的根本破壞。因為大地是一切諸法的根本,當大地破壞的時候,這一切法都即將破壞。當然,這個地方的一切法指的凡夫的六根、六塵、六識即將崩壞。諸位!真妄不兩立。沒有一個人的心中同時具足光明又同時具足黑暗,不可能!因為光明出現,黑暗一定會消失掉。當真如本性現前的時候,我們的顛倒妄想是不可能活動的。因為你這個根塵識就是六根攀緣六塵產生六種妄想,這個時候,妙法要出現之前,它一定要先崩壞。表示說這個一心三觀是有滅惡的功能。


    己五、眾喜瑞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這是第五個瑞相,大眾歡喜。這個大眾就是前麵我們說過的。特別的是,它這個地方還不是提出聲聞跟菩薩,而是提出了這些雜眾,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於轉輪聖王,心中都“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這個地方的歡喜有什麽特別?蕅益大師解釋說,這裏的歡喜特別的地方,它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叫做“歡喜內充”。


    就是說,我們一般的快樂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攀緣心,六根攀緣六塵產生妄想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由外而來的,所以這種快樂當然是屬於躁動不安的。但是妙法的出現,它是一種功德法聚。功德法聚的快樂是由內產生的。


    比方說,你吃一個美好的飲食,你會產生快樂,但這個快樂是怎麽來的呢?是你的舌頭接觸了你所吃的東西,你的攀緣心去啟動你的善業,善業力生起來了。這種刺激是外來的,所以你這種快樂是躁動不安的。


    但是,你去佛堂拜佛打坐,你把心往內收,啟動內心的一念心性的時候,你的快樂就是這個快樂,叫做“得未曾有”。這種快樂是歡喜內充的,它是一種功德聚。


    這是第五個瑞相,就是雨花地動之後眾生產生一種莫名的歡喜。其實佛陀這個時候也沒有說任何話,就是雨花地動,然後大眾在這種情況之下產生一種莫名的歡喜。這個歡喜特別的地方,是由內心自己生起的。


    到此為止都是前方便,真正的瑞相在第六個。


    己六、放光瑞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


    就在前麵的佛陀說法、入定、雨花、地動、眾喜這五種情況以後,佛陀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動作:佛陀在定中,從眉間——那個眉間就是表示中道,兩個眼中間,放出白毫相光。這個白毫是在兩個眼中間,白色透明,舒卷自在。它能夠開,可以合。白毫光它照東方。為什麽照的是東方呢?因為東方是諸方之始。所有的方向,東方是第一個,就表示這個妙法是一切諸法的根本緣起,它是第一個正因,成佛的第一個因地。


    你沒有找到妙法,你這輩子就不會成佛了。不管你修什麽法門,按照《法華經》的意思,你隻要不內觀真如,你就修六度也是人天果報了。所以,你要不啟動妙法,凡夫就沒有所謂成佛之道這件事了。你隻有兩個選擇,要麽在快樂,要麽在空性,在空有之間選一個。所以這個就是整個成佛的第一個關鍵,就是東方,它是一切方向的開始。


    那麽東方有多少世界呢?一萬八千個世界,靡不周遍,就是周遍整個一萬八千個世界。這個一萬八千是怎麽回事?當然凡夫的活動就是六根、六塵、六識,根、塵、識就十八,十八界,對不對?十八界當中,凡夫在攀緣的時候其實具足了一念心性在裏麵,所以它就有理具十法界,十八再乘以十。那麽理具十法界又具足事造十法界,再乘以十。然後,每一個法界又具足十如是,你起什麽樣的相狀,起什麽樣的心態,它就有什麽因緣果報出現。所以理具十法界,事造十法界,再加上十如是,再加上十八界,這麽一乘就是一萬八千個世界。也就是整個凡夫的不管是顛倒世界,不管是覺悟的世界,都在裏麵了。萬八千世界,等於整個十法界的因緣果報都在裏麵了,都周遍了。


    這個放光瑞,其實是整個《法華經》的最關鍵的序分。這個地方的觀察有兩個重點,這以後會慢慢地開展。就是這個放光現瑞,第一個就是那一道光明,這個是一切十法界的根源;第二個是光明所現的相狀。所以,這個地方的觀察點,這個放光現瑞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光明,一個是光明所現的相狀。這個後麵會慢慢地開展。


    到此等於是此土中的六瑞,娑婆世界的瑞相,都出現了。當然,前麵的說法、入定、雨花、地動、眾喜,都是前方便,其實重點在放光這一塊。


    這個地方我們在思惟一件事情,我們從序分可以看到一些征兆。你看所有的經典,佛陀在序分的時候,佛陀講經的啟動因緣絕大部分是眾生法界,或者是凡夫。比如說《觀經》就是韋提希夫人。韋提希夫人她發生什麽事呢?她兒子把他爸爸給殺了,所以她們家發生這麽個悲劇,她很苦惱。貴為國王的夫人,她向佛陀祈求,她要修一個無憂惱處,希望佛陀把她送到一個沒有這種人生悲劇的地方去。所以佛陀跟她講《觀經》。有的經典是阿羅漢修行有問題了,向佛陀請示。《華嚴經》是大菩薩修行,想要知道怎麽樣修波羅蜜才圓滿,向佛陀請示。所以,在整個諸經裏麵的序分的啟動點,都是眾生法界。


    本經例外。佛陀自己放光現出瑞相來當做本經的發起,佛陀自己表演了一個特殊的瑞相。那麽這表示什麽呢?表示佛陀即將把他自己的世界真實相開展出來。也就是說,以前的經典的主角都是眾生法界。眾生出了問題,佛陀開顯對治法門,開顯方便法門。這個地方佛陀自己放光來當做本經的發起,是說明佛陀準備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了,這是站在佛的法界來說法了。


    戊二、他土六瑞 分五


    到此說明了此土六瑞。此土六瑞所表達的是一念心性的本體為主,就是即空這一塊。偏重即空,就是強調清淨心。第二的他土六瑞表達的是即假,就強調十法界十如是了。一個是清淨心,一個是即假,十如是。


    我們看“他土六瑞”。就是在光明當中所現的世界,有哪些世界。


    己一、見六趣瑞


    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


    這個地方,他土六瑞,我們待會再說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妙法蓮華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妙音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妙音0並收藏妙法蓮華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