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九年三月初一,聖京,承乾門。
這承乾門是聖京西門,也是大魏國門。當年太祖皇帝入主聖京就從此門而入,後來曆代皇帝派兵出征或禦駕親征都會在這舉行出征大典。
文武百官林立在門外兩道,靜待那位手握天下最高權柄的男人到來。道路中央,僅有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他身著玄鐵紋虎鎧,身披七尺朱紅袍,他身後佇立著三萬精兵,此時的他是帝國眾多武將中的最高主帥——撫遠大將軍,餘興楷。
從大魏立國以來,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的武臣僅有兩位。一是乾坤台十六將之首的趙義信,帶兵率將奪回天門,收複聖京,立下不世之功。二是神宗朝涼台撫軍王素,曾多次收複戍邊十郡,又在晚年平定涼州之亂,戰功赫赫。
同光帝五日前任命餘興楷為撫遠大將軍,朝中大臣多有反對,以為封餘興楷為定國將軍即可。這反對的緣故,是在其指揮權。
常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這並不意味著為將者真就可以在軍中隨心所欲。軍中常設掌印將軍一職,通常是由皇帝親信來擔任,負責監督主帥,還能根據情況代行主帥兵權。
但撫遠大將軍不同於其他將軍。若任此職,不僅可以親自掌印,還可得皇帝禦劍一柄。得此劍,在軍中可斬皇親國戚、宗室貴勳且不受責罰,其權勢可謂滔天。
二月二十六的朝會上,向來直言進諫的宋鶴卿閉口不言,反而是徐愷之為皇上力排眾議堅持餘興楷擔任大將軍。明眼人都明白,黃閣老、餘尚書一走,徐愷之這個新首輔就可以在朝中大展拳腳。
沒了靠山庇護,就要麵對風雨。得知徐愷之將要擔任內閣首輔,都察院有不少言官紛紛上書請辭。更有數位老臣夜夜跪在萬壽宮宮門外求見皇上,力求重議內閣首輔和出征大將人選。
對於那些請辭言官,同光逐個批複了他們的辭呈,僅一天就罷免了十二位言員。宮中傳言,即使太子含淚求情也無用。
至於那些老臣,下場也是淒涼。同光對於他們是一概不見,任由他們跪於宮門之外忍受寒風吹骨,直到有人昏在地上同光才派太監把暈倒的老臣送回家去。事後,也隻有皇四子文承以個人名義帶藥材登門慰問。
皇帝心意已決,眾人不可阻。在二月二十九日,同光帝命兵部左侍郎杜亮兼任國子監司業在國子監講武,所轉述內容為固守天峻之十利,定國將軍林太方與撫遠大將軍餘興楷東西合應以阻妖軍進犯,後續如何步步為營收複失地。
此次講學,不僅有千名學子聽講論辯,同來聽講的還有新首輔徐愷之,都禦史宋鶴卿、吏部左侍郎宋元貞等一眾朝臣。兩宋一徐三位坐於蒲團之上,一個春風得意,一個不露聲色,一個神色凝重,稍有交談都會引得其他大臣們竊竊私語。
講武期間,還有在京的四位皇子輕車簡從悄然加入,那些沒見過他們的學子還以為是姍姍來遲的新生。皇子們站在遠處,觀賞著那張巨大的全國地圖,看杜亮和些許學子在地圖上揮斥方遒。輕筆一揮,就是那日後的千軍萬馬。狼毫落墨,就是那將來的奪旗易幟。
文康由衷感慨道:“好大的手筆,不愧是餘大將軍,短短幾天就能擬出如此傑作,真乃朝廷棟梁虎將。” 文承眼光掃過地圖上每一支軍隊,感歎道:“是啊,要是二哥在這兒的話,也會由衷地大讚吧。” 文泰道:“二哥要是在這兒,恐怕還會上去和他們辯論幾番哩,再不然,就是去跟皇上求個幾千兵馬,甘願為餘大將軍跑腿哩。”
文泰一席話讓幾位皇兄啞然失笑,文安笑過則說:“還好皇上有遠見讓他離京,要不然咱二哥又得挨罵。大哥,話說二哥三哥什麽時候回京呀?” 文康道:“時間緊迫,他們這次不會回京,而是直接到永寧等候皇上駕臨。出征大典操辦完後,皇上也會開始準備移駕西都。”
這場規模空前的國子監講武共持續了兩個時辰,在天界的幫助下,人妖雙方戰前的排兵布局在地圖上一覽無餘。雙方後續的行動,尤其是妖軍的行動被兵部和學子們推演得細致入微。隻待天峻狼煙傳來,這場早已在棋盤上謀劃好的大戰就將拉開帷幕。
……
餘興楷雙目微啟,隻身屹立在道路中央巍然不動,他的兩側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放眼天下,能受得起如此禮遇隻有那位九五至尊。這是撫遠大將軍給他帶來的無上權力,但同時也是無限的負擔。
為官者,皆為凡人。這是天理,這是祖製。凡人不是聖賢,沒有超凡的心境扛住整個國家的重壓。此次前去,他率精兵三萬離京,到了天峻,還要統領十萬軍隊。共計十三萬大軍,是大魏的左膀。這場大仗還事關國運,此擔,何其重也。
凡人不是半仙,抵不住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放眼本朝曆史,此前能獲此職出征者僅有兩位。趙義信天賦異稟,將才橫溢,二十四歲就已帶兵打仗,收複聖京時年僅三十二歲,在將星雲集的乾坤台中可謂“少年英雄”。
另一位王素則是久居前線,與妖軍屢屢交戰,甚至能帶兵過三倉江大敗群妖。晚年獲此職前往涼州平亂時雖是七十歲高齡,但早已對兵法爛熟於心,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對於打了一輩子惡仗的他,區區涼州不在話下。
而餘興楷自己呢?雖然被朝野上下譽為本朝第一猛將,但捫心自問,論其才華論其功績他始終無法與二位先人比肩。但他看出來了,滿朝文武都看出來了,即使他不主動請戰,皇帝也會讓他出征。
餘興楷還看出來,此次妖族大軍壓境全線出擊,其目的就是讓人間亡國滅種。此役為兩族決戰,為了大魏,為了天下黎民蒼生,他餘興楷必須贏下這場仗。若想贏,那麽軍中和後勤就絕不能有任何差錯。這要在前線後方擁有極大的權威,因此他就必須以撫遠大將軍的身份出征。
此時他心想:“爭吧,爭吧,你們就慢慢爭去吧!徐愷之,這回你贏了,老子在前頭打仗,要是後方出了什麽亂子,老子做鬼都不放過你!”
鑾輿中,同光手持將印,身佩禦劍,正閉目養神。這些天他就沒睡過一個好覺,白日不斷召見重臣敲打他們別因一時意氣而誤了國家大事,夜裏與兵部大臣們聚在一起商討滅敵之策。那日國子監講武並非餘興楷一人傑作,而是君臣一體之佳作,而且此作將會吸納部分學子意見,在日後編撰成冊發往東線各將營帳。
不僅如此,他還每天召見國師,反複確認前線妖兵最新動向,詢問天帝是否有新的旨意。這些天唯一能讓同光感到欣喜的也隻有王子安傳來的稅銀捷報了,他大手一揮把這幾年的乾州稅銀大半撥到兵部,還下口諭說誰敢貪墨立刻滿門抄斬。
昨夜,他沒去兵部,而是去了坤寧宮。這是從當年在東宮就養成的習慣,每逢大事前夜,他就會與太子妃,也就是現今的皇後在一起長談。監國,登基,親征,他都是這麽過來的。而這一次更是關乎存亡的大事,重壓之下,徹夜難眠。
皇城西門泰武門外,有兩隊人馬在此等候禦駕。左側的是當朝太子姚文康,右側的是當朝國師周翊坤。他們神情肅穆,整裝待發。
辰時四刻,泰武門正門嘩然洞開,大太監鄧德義正步出門甩鞭三下,兩隊人馬下馬跪迎。與此同時從泰武門到承乾門的禁軍接連吹響號角,號角吹過,兩寺鳴鍾,百姓紛紛跪迎。號角吹至承乾門,門樓上的擺放的一千六百麵大鼓與軍列中的三千二百麵戰鼓齊齊作響。鼓聲沉重有力,每一下敲擊隔了不少時間,就像是巨人在天地間踏下的一步,待到鼓響一百零八聲,承乾門將會大開。
“太子、國師平身,隨朕同行。”
禦駕繼續向前,等皇帝隊伍過了凱旋橋他們才可上馬隨駕。
雖是國難當頭,文康上馬後眼望那浩蕩隊伍,遠眺那萬民跪安之街景,不由得愣神了。想著將來某一天自己也會是那乘坐鑾輿之人,享受至尊之禮,已是癡了。
“太子殿下,快跟上吧。”
國師的一聲提醒將他拉回現實,他趕忙拍馬前行。再想想也是好笑,同光五年父皇禦駕親征的規模比這更上一層,當時九歲的他隻覺得那陣仗吵鬧嚇人,怎知十四年後又是另一種感覺了。
隨駕的路上,文康時不時用餘光偷瞄國師,他雖貴為太子卻是初見國師真容,杏子眼柳葉眉,臉若銀盤,聲音清悅,男生女相。若為女子,好比那人間富貴花。可天條規定人間國師十年一換,新君登基也得更換,逢亂世則不派國師下凡。按日子,這位國師後年正月初一就得回天界複命了。
真不知以後自己的那位國師容貌如何,性格怎樣,又有何才幹。想到這,文康就想起那條曆朝曆代都有的荒唐祖訓:凡皇子公主,一概不許私會、求見國師。而且更荒唐的是除了皇帝子女,其他皇室宗親和滿朝文武都可以在三花觀求見國師,見與不見還得看國師意願。
文康越看越覺得這位國師心裏有鬼,不過他想現在是出征大典,理應專心致誌隨駕前行,也就沒再去琢磨那條荒唐祖訓。
……
巳時正牌,隨著第一百零八次鼓聲作響,目睹過無數朝代興亡的承乾門緩緩大開。還未見禦駕,文武百官就已紛紛跪迎。不跪的,隻有那屹立在道路正中的餘興楷和他身後的千軍萬馬。
禦駕現,聲樂起,禮炮響,高歌奏。幾百名太監手持明黃旗簇擁著鑾輿出了承乾門,隨駕的太子和國師出門後也牽馬步行。隊伍行至餘興楷跟前,同光才揭開帷幕,從車中現身。他身著明黃山河袍,頭頂十二冕旒,為最高規格帝服。
承乾門立時山呼海嘯般響起“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聲,餘興楷一邊高呼萬歲一邊緩緩跪下,向同光行了三跪九叩大禮。與此同時,十二個擺放牛羊的柴火堆被軍中禮官點燃,以祭祀上天。
聲樂停,高歌止,全場隻剩下燃燃火燒和旌旗獵獵。同光深吸一口氣,說道:“餘興楷聽令!今妖族屢犯邊疆狂妄至極,為天下蒼生,朕命爾為撫遠大將軍率兵出征以守天峻。若妖族仍不思悔改依舊進犯,爾即為蕩平妖邪之先鋒!”
“臣遵旨。”
同光緩緩遞出一枚兩寸見方的黃金鑲玉印,說道:“撫遠大將軍餘興楷,掌印!”此印為大將軍將印,為帝國第二印,其權威僅次於皇帝玉璽,是無數武將夢寐以求的珍物至寶。民間有言得此印者,必入武廟。
見餘興楷接過印章,同光解下禦劍,此劍劍鞘鍍金,紋有江河圖案,鑲嵌十六枚血紅寶石,其大小各不相同,分別代表大魏兩都十四州。劍身由天門山玄鐵打造,可削鐵如泥,吹毛立斷。
同光緊握了一下劍柄,又道:“撫遠大將軍餘興楷平身,接劍!”
餘興楷接下禦劍後立刻起身佩劍,隨後轉身扯嗓呼聲道:“當今聖主垂仁,欲拯蒼生於倒懸;忠臣獻策,誓為君憂而分難。今日我輩將士雲集於此,旨在振我大魏之雄風,使那妖魔邪祟,聞之喪膽,望風而逃!”
語畢,餘興楷拔劍高呼:“眾將士聽令!隨我出征!”
餘音未散,隆隆的鼓聲再度響起,軍列中三千二百張戰鼓此刻被軍士們飛快地敲擊,好似狂雷作響。旌旗招展如林,揮舞成風。三軍齊唱戰歌,氣勢如虹。聖京內外號角聲齊齊吹響,震耳欲聾。此時的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可以起身,與同光帝一起目送那三萬精銳之師離京。
行軍氣勢之威武,不禁讓新臣露喜,老臣垂淚;行軍聲勢之浩大,傳遍京城各處,寺院為之燒香祈福,百姓為之合目祈禱。朝野上下,禁宮小巷,無不希望這支軍隊能夠順利凱旋。
待行軍行至遠望不見之處,天子儲君、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依次退場。城門空蕩,似乎仍回蕩那首嘹亮的戰歌:
蒼蒼雪原是吾家,茫茫大漠是故鄉。鐵騎踏破千裏遠,豪情壯誌滿胸膛。披鐵甲,挎長刀,男兒當斬敵寇首。路漫漫,天寒寒,叫一聲有何礙妨。來來來,應擎那彎弓大刀共退妖獸蠻。來來來,應持那虜兵敵首共飲得勝酒。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邪魔兮,覓個封侯!
這承乾門是聖京西門,也是大魏國門。當年太祖皇帝入主聖京就從此門而入,後來曆代皇帝派兵出征或禦駕親征都會在這舉行出征大典。
文武百官林立在門外兩道,靜待那位手握天下最高權柄的男人到來。道路中央,僅有一位年過半百的老人。他身著玄鐵紋虎鎧,身披七尺朱紅袍,他身後佇立著三萬精兵,此時的他是帝國眾多武將中的最高主帥——撫遠大將軍,餘興楷。
從大魏立國以來,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的武臣僅有兩位。一是乾坤台十六將之首的趙義信,帶兵率將奪回天門,收複聖京,立下不世之功。二是神宗朝涼台撫軍王素,曾多次收複戍邊十郡,又在晚年平定涼州之亂,戰功赫赫。
同光帝五日前任命餘興楷為撫遠大將軍,朝中大臣多有反對,以為封餘興楷為定國將軍即可。這反對的緣故,是在其指揮權。
常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這並不意味著為將者真就可以在軍中隨心所欲。軍中常設掌印將軍一職,通常是由皇帝親信來擔任,負責監督主帥,還能根據情況代行主帥兵權。
但撫遠大將軍不同於其他將軍。若任此職,不僅可以親自掌印,還可得皇帝禦劍一柄。得此劍,在軍中可斬皇親國戚、宗室貴勳且不受責罰,其權勢可謂滔天。
二月二十六的朝會上,向來直言進諫的宋鶴卿閉口不言,反而是徐愷之為皇上力排眾議堅持餘興楷擔任大將軍。明眼人都明白,黃閣老、餘尚書一走,徐愷之這個新首輔就可以在朝中大展拳腳。
沒了靠山庇護,就要麵對風雨。得知徐愷之將要擔任內閣首輔,都察院有不少言官紛紛上書請辭。更有數位老臣夜夜跪在萬壽宮宮門外求見皇上,力求重議內閣首輔和出征大將人選。
對於那些請辭言官,同光逐個批複了他們的辭呈,僅一天就罷免了十二位言員。宮中傳言,即使太子含淚求情也無用。
至於那些老臣,下場也是淒涼。同光對於他們是一概不見,任由他們跪於宮門之外忍受寒風吹骨,直到有人昏在地上同光才派太監把暈倒的老臣送回家去。事後,也隻有皇四子文承以個人名義帶藥材登門慰問。
皇帝心意已決,眾人不可阻。在二月二十九日,同光帝命兵部左侍郎杜亮兼任國子監司業在國子監講武,所轉述內容為固守天峻之十利,定國將軍林太方與撫遠大將軍餘興楷東西合應以阻妖軍進犯,後續如何步步為營收複失地。
此次講學,不僅有千名學子聽講論辯,同來聽講的還有新首輔徐愷之,都禦史宋鶴卿、吏部左侍郎宋元貞等一眾朝臣。兩宋一徐三位坐於蒲團之上,一個春風得意,一個不露聲色,一個神色凝重,稍有交談都會引得其他大臣們竊竊私語。
講武期間,還有在京的四位皇子輕車簡從悄然加入,那些沒見過他們的學子還以為是姍姍來遲的新生。皇子們站在遠處,觀賞著那張巨大的全國地圖,看杜亮和些許學子在地圖上揮斥方遒。輕筆一揮,就是那日後的千軍萬馬。狼毫落墨,就是那將來的奪旗易幟。
文康由衷感慨道:“好大的手筆,不愧是餘大將軍,短短幾天就能擬出如此傑作,真乃朝廷棟梁虎將。” 文承眼光掃過地圖上每一支軍隊,感歎道:“是啊,要是二哥在這兒的話,也會由衷地大讚吧。” 文泰道:“二哥要是在這兒,恐怕還會上去和他們辯論幾番哩,再不然,就是去跟皇上求個幾千兵馬,甘願為餘大將軍跑腿哩。”
文泰一席話讓幾位皇兄啞然失笑,文安笑過則說:“還好皇上有遠見讓他離京,要不然咱二哥又得挨罵。大哥,話說二哥三哥什麽時候回京呀?” 文康道:“時間緊迫,他們這次不會回京,而是直接到永寧等候皇上駕臨。出征大典操辦完後,皇上也會開始準備移駕西都。”
這場規模空前的國子監講武共持續了兩個時辰,在天界的幫助下,人妖雙方戰前的排兵布局在地圖上一覽無餘。雙方後續的行動,尤其是妖軍的行動被兵部和學子們推演得細致入微。隻待天峻狼煙傳來,這場早已在棋盤上謀劃好的大戰就將拉開帷幕。
……
餘興楷雙目微啟,隻身屹立在道路中央巍然不動,他的兩側是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放眼天下,能受得起如此禮遇隻有那位九五至尊。這是撫遠大將軍給他帶來的無上權力,但同時也是無限的負擔。
為官者,皆為凡人。這是天理,這是祖製。凡人不是聖賢,沒有超凡的心境扛住整個國家的重壓。此次前去,他率精兵三萬離京,到了天峻,還要統領十萬軍隊。共計十三萬大軍,是大魏的左膀。這場大仗還事關國運,此擔,何其重也。
凡人不是半仙,抵不住時光荏苒白駒過隙。放眼本朝曆史,此前能獲此職出征者僅有兩位。趙義信天賦異稟,將才橫溢,二十四歲就已帶兵打仗,收複聖京時年僅三十二歲,在將星雲集的乾坤台中可謂“少年英雄”。
另一位王素則是久居前線,與妖軍屢屢交戰,甚至能帶兵過三倉江大敗群妖。晚年獲此職前往涼州平亂時雖是七十歲高齡,但早已對兵法爛熟於心,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對於打了一輩子惡仗的他,區區涼州不在話下。
而餘興楷自己呢?雖然被朝野上下譽為本朝第一猛將,但捫心自問,論其才華論其功績他始終無法與二位先人比肩。但他看出來了,滿朝文武都看出來了,即使他不主動請戰,皇帝也會讓他出征。
餘興楷還看出來,此次妖族大軍壓境全線出擊,其目的就是讓人間亡國滅種。此役為兩族決戰,為了大魏,為了天下黎民蒼生,他餘興楷必須贏下這場仗。若想贏,那麽軍中和後勤就絕不能有任何差錯。這要在前線後方擁有極大的權威,因此他就必須以撫遠大將軍的身份出征。
此時他心想:“爭吧,爭吧,你們就慢慢爭去吧!徐愷之,這回你贏了,老子在前頭打仗,要是後方出了什麽亂子,老子做鬼都不放過你!”
鑾輿中,同光手持將印,身佩禦劍,正閉目養神。這些天他就沒睡過一個好覺,白日不斷召見重臣敲打他們別因一時意氣而誤了國家大事,夜裏與兵部大臣們聚在一起商討滅敵之策。那日國子監講武並非餘興楷一人傑作,而是君臣一體之佳作,而且此作將會吸納部分學子意見,在日後編撰成冊發往東線各將營帳。
不僅如此,他還每天召見國師,反複確認前線妖兵最新動向,詢問天帝是否有新的旨意。這些天唯一能讓同光感到欣喜的也隻有王子安傳來的稅銀捷報了,他大手一揮把這幾年的乾州稅銀大半撥到兵部,還下口諭說誰敢貪墨立刻滿門抄斬。
昨夜,他沒去兵部,而是去了坤寧宮。這是從當年在東宮就養成的習慣,每逢大事前夜,他就會與太子妃,也就是現今的皇後在一起長談。監國,登基,親征,他都是這麽過來的。而這一次更是關乎存亡的大事,重壓之下,徹夜難眠。
皇城西門泰武門外,有兩隊人馬在此等候禦駕。左側的是當朝太子姚文康,右側的是當朝國師周翊坤。他們神情肅穆,整裝待發。
辰時四刻,泰武門正門嘩然洞開,大太監鄧德義正步出門甩鞭三下,兩隊人馬下馬跪迎。與此同時從泰武門到承乾門的禁軍接連吹響號角,號角吹過,兩寺鳴鍾,百姓紛紛跪迎。號角吹至承乾門,門樓上的擺放的一千六百麵大鼓與軍列中的三千二百麵戰鼓齊齊作響。鼓聲沉重有力,每一下敲擊隔了不少時間,就像是巨人在天地間踏下的一步,待到鼓響一百零八聲,承乾門將會大開。
“太子、國師平身,隨朕同行。”
禦駕繼續向前,等皇帝隊伍過了凱旋橋他們才可上馬隨駕。
雖是國難當頭,文康上馬後眼望那浩蕩隊伍,遠眺那萬民跪安之街景,不由得愣神了。想著將來某一天自己也會是那乘坐鑾輿之人,享受至尊之禮,已是癡了。
“太子殿下,快跟上吧。”
國師的一聲提醒將他拉回現實,他趕忙拍馬前行。再想想也是好笑,同光五年父皇禦駕親征的規模比這更上一層,當時九歲的他隻覺得那陣仗吵鬧嚇人,怎知十四年後又是另一種感覺了。
隨駕的路上,文康時不時用餘光偷瞄國師,他雖貴為太子卻是初見國師真容,杏子眼柳葉眉,臉若銀盤,聲音清悅,男生女相。若為女子,好比那人間富貴花。可天條規定人間國師十年一換,新君登基也得更換,逢亂世則不派國師下凡。按日子,這位國師後年正月初一就得回天界複命了。
真不知以後自己的那位國師容貌如何,性格怎樣,又有何才幹。想到這,文康就想起那條曆朝曆代都有的荒唐祖訓:凡皇子公主,一概不許私會、求見國師。而且更荒唐的是除了皇帝子女,其他皇室宗親和滿朝文武都可以在三花觀求見國師,見與不見還得看國師意願。
文康越看越覺得這位國師心裏有鬼,不過他想現在是出征大典,理應專心致誌隨駕前行,也就沒再去琢磨那條荒唐祖訓。
……
巳時正牌,隨著第一百零八次鼓聲作響,目睹過無數朝代興亡的承乾門緩緩大開。還未見禦駕,文武百官就已紛紛跪迎。不跪的,隻有那屹立在道路正中的餘興楷和他身後的千軍萬馬。
禦駕現,聲樂起,禮炮響,高歌奏。幾百名太監手持明黃旗簇擁著鑾輿出了承乾門,隨駕的太子和國師出門後也牽馬步行。隊伍行至餘興楷跟前,同光才揭開帷幕,從車中現身。他身著明黃山河袍,頭頂十二冕旒,為最高規格帝服。
承乾門立時山呼海嘯般響起“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聲,餘興楷一邊高呼萬歲一邊緩緩跪下,向同光行了三跪九叩大禮。與此同時,十二個擺放牛羊的柴火堆被軍中禮官點燃,以祭祀上天。
聲樂停,高歌止,全場隻剩下燃燃火燒和旌旗獵獵。同光深吸一口氣,說道:“餘興楷聽令!今妖族屢犯邊疆狂妄至極,為天下蒼生,朕命爾為撫遠大將軍率兵出征以守天峻。若妖族仍不思悔改依舊進犯,爾即為蕩平妖邪之先鋒!”
“臣遵旨。”
同光緩緩遞出一枚兩寸見方的黃金鑲玉印,說道:“撫遠大將軍餘興楷,掌印!”此印為大將軍將印,為帝國第二印,其權威僅次於皇帝玉璽,是無數武將夢寐以求的珍物至寶。民間有言得此印者,必入武廟。
見餘興楷接過印章,同光解下禦劍,此劍劍鞘鍍金,紋有江河圖案,鑲嵌十六枚血紅寶石,其大小各不相同,分別代表大魏兩都十四州。劍身由天門山玄鐵打造,可削鐵如泥,吹毛立斷。
同光緊握了一下劍柄,又道:“撫遠大將軍餘興楷平身,接劍!”
餘興楷接下禦劍後立刻起身佩劍,隨後轉身扯嗓呼聲道:“當今聖主垂仁,欲拯蒼生於倒懸;忠臣獻策,誓為君憂而分難。今日我輩將士雲集於此,旨在振我大魏之雄風,使那妖魔邪祟,聞之喪膽,望風而逃!”
語畢,餘興楷拔劍高呼:“眾將士聽令!隨我出征!”
餘音未散,隆隆的鼓聲再度響起,軍列中三千二百張戰鼓此刻被軍士們飛快地敲擊,好似狂雷作響。旌旗招展如林,揮舞成風。三軍齊唱戰歌,氣勢如虹。聖京內外號角聲齊齊吹響,震耳欲聾。此時的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可以起身,與同光帝一起目送那三萬精銳之師離京。
行軍氣勢之威武,不禁讓新臣露喜,老臣垂淚;行軍聲勢之浩大,傳遍京城各處,寺院為之燒香祈福,百姓為之合目祈禱。朝野上下,禁宮小巷,無不希望這支軍隊能夠順利凱旋。
待行軍行至遠望不見之處,天子儲君、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依次退場。城門空蕩,似乎仍回蕩那首嘹亮的戰歌:
蒼蒼雪原是吾家,茫茫大漠是故鄉。鐵騎踏破千裏遠,豪情壯誌滿胸膛。披鐵甲,挎長刀,男兒當斬敵寇首。路漫漫,天寒寒,叫一聲有何礙妨。來來來,應擎那彎弓大刀共退妖獸蠻。來來來,應持那虜兵敵首共飲得勝酒。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邪魔兮,覓個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