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先成立個組織
都穿越了還不興我和李二對著幹? 作者:村長也是幹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江曉和楊廣並肩走在新開墾出的荒田田埂上。
“小郎君,這曲犁就是比直犁好使!起土省力不說,還犁得深,掉頭亦是方便!”有人正在地中耕作,看到他們立刻打招呼說道。
江曉嗬嗬一笑:“好使就加把子力,再墾出些地來,趕秋收可就剩這一茬了。”
“小郎君放心,種地吾等絕不惜力,誓必比對付炕頭的女人還使勁!”耕者拍著胸脯大喊,周圍頓時一片讚同的笑聲。
“以前一成丁若無畜力,最多不過耕作十畝,有了這曲轅犁,老夫看倒是能耕作十五畝了。逐月,此法真是大善啊。”
楊廣負手而行,一身粗麻襦袍,倒真有點像村中“地主”了。
江曉一笑,自“洞房”之後,他的心態徹底發生了變化。
如果說前一段隻是為了暫時求得一安而“隨機發展”的話,那現在他真的準備開始“從長計議”了。
曲轅犁便是他從頭開始“完善”塢堡的一項。
當然,他並不認為自己在“有生之年”應該和可以構建出一個強大的“帝國”,這既不符合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不現實,更有悖於他的“情懷”。
“漢唐”的烙印終究太深太深,江曉沒有一絲一毫“改天換地”的想法。
但他確實想打造一個不同的“體係”,最起碼這個“體係”要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在未來,為塢堡所有的人,從李二那裏換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
甚至理想狀態下,他還希望這個“體係”能融入大唐,成為大唐開放、包容、燦爛豐富文明中的一部分。
如果真的能這樣,也不枉他穿越一回,在這“新的世界”留下了些他的印記。
不過,這一定很難。
因為這“體係”會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文化各個方麵,以他有限的知識根本不可能麵麵俱到,甚至有些他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放到此時的背景下都可能適得其反,根本格格不入。
但他仍然想嚐試一下,隻為盡可能多地留下一些“遺產”。
畢竟,“遺產”越多,楊媛、楊廣老兩口還有魏征他們才越有保障。
而這就是江曉“從長計議”的出發點。
也算是“私心”。
但這玩意兒誰又沒有呢?
哪怕穿越,江曉也自始至終認為,自己還是普通人一個、俗人一枚,有悲天憫人的心,也有猥瑣下流的意,不覺得自己能夠拯救天下蒼生,但也希望可以讓目之所及的人都能“生而為人”,更想讓自己在乎的人活的更好。
“阿爺……”江曉叫一聲。
按理,成婚之後江曉應該稱楊廣為“外舅”,蕭皇後為“外姑”,但總覺得有點別扭,於是就按後世的叫法也稱兩人為“阿爺、阿娘”,這非但沒讓楊、蕭不適,反而非常高興。
(這裏解釋一下,《爾雅·釋親》載: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有人認為這裏的“妻之父”指的不是妻子的生父,而是伯父或叔父,但個人認為還是指的生父,因為《禮記·坊記》也有記載,說“昏禮,婿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總不會說女婿“親迎”拜見的是叔伯吧?至於“泰山”、“嶽丈”的稱呼,那是唐以後的叫法,據說來源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的一個故事,這裏就不說了。)
“阿爺,你說的授官之事,我想了一下,還是想暫緩行之。”
“你可知這官吏可不止是為你而設,亦是為他們而設?”楊廣沉吟下,反問道。
楊廣的意思,江曉當然明白,人家在塢堡“打工幹活”可不是發揚風格義務勞動來的。
無論魏征、蕭瑀還是蘇、程、尉遲、秦四將,說好聽點兒都是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說難聽點兒人家也是要搏個前程的,不給人家點“甜頭”,既說不過去,也難以長久。
你以為曆史上的“勸進”都隻是想當皇帝的人一個人的想法?其實,那是所有追隨者共同的想法,甚至比想當皇帝的人都急!
趙匡胤黃袍加身就是典型的例子,領頭的不當皇帝,他們憑什麽授爵封官?
所以,適時授官,絕對是必要,拉攏人的必要!
“我知道。”江曉點點頭,“不但易寒人心,亦名不正言不順。”
自尉遲融和秦瓊來到塢堡,經過整合,總人口已經達到八千,士卒不算婦卒都已超過五千,按隋製都已經超過下等縣的人口。
隋代縣有大有小,據《中國人口史》記載,小的如揚州比景郡(今越南廣平省)平均每縣人口隻有453.75戶,海陰郡(今越南承天順化省) 275戶,林邑郡(今越南中部順化市一帶)305戶。
(專找這三個郡為例,是想順便讓大家驚訝一下,隋時,越南相當一部是歸揚州管的。彼時,揚州巨大,下轄44郡269縣,地域相當於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上海、安徽、江蘇南部和江西、湖北部分地區外加越南部分地區,挖哈哈。)
而且,這幾日塢堡的人口還在不斷地增加。
當日從榆次撤回時,還有大量的傷員留在了榆次城,劉武周補防的軍隊到達後,將這些人視為累贅,統統趕了出來,甚至連帶城裏本就所剩無幾的人口也一並趕出。
或許江曉他們返回塢堡時留下了行進的痕跡,這些人竟陸陸續續尋到了塢堡。
對此,江曉自然不會拒之門外,全部接收。
事實上,這些人中傷重的基本都已死了,能掙紮著來到塢堡的,都是生命力頑強,有機會活下去的。
當然,哪怕是明顯不治的,江曉也不會不收,不說這些人曾是尉遲融和秦瓊的麾下,那日實在是無法帶他們走,就算不是,還差那點兒糧食了?
秦瓊的士卒衣服一脫冒充尉遲融的部下絕對沒問題,古代可沒有完備的士卒登記製度,尤其還是戰時。所以,也別奇怪劉武周的人為什麽沒殺秦瓊的士卒。
這麽多的人口,如果沒個機構職分,沒個管理層級,還真是不好管理。
“那你為何還要暫緩?”楊廣頓時疑惑。
“因為,我想先成立一個……組織!”
“小郎君,這曲犁就是比直犁好使!起土省力不說,還犁得深,掉頭亦是方便!”有人正在地中耕作,看到他們立刻打招呼說道。
江曉嗬嗬一笑:“好使就加把子力,再墾出些地來,趕秋收可就剩這一茬了。”
“小郎君放心,種地吾等絕不惜力,誓必比對付炕頭的女人還使勁!”耕者拍著胸脯大喊,周圍頓時一片讚同的笑聲。
“以前一成丁若無畜力,最多不過耕作十畝,有了這曲轅犁,老夫看倒是能耕作十五畝了。逐月,此法真是大善啊。”
楊廣負手而行,一身粗麻襦袍,倒真有點像村中“地主”了。
江曉一笑,自“洞房”之後,他的心態徹底發生了變化。
如果說前一段隻是為了暫時求得一安而“隨機發展”的話,那現在他真的準備開始“從長計議”了。
曲轅犁便是他從頭開始“完善”塢堡的一項。
當然,他並不認為自己在“有生之年”應該和可以構建出一個強大的“帝國”,這既不符合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不現實,更有悖於他的“情懷”。
“漢唐”的烙印終究太深太深,江曉沒有一絲一毫“改天換地”的想法。
但他確實想打造一個不同的“體係”,最起碼這個“體係”要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在未來,為塢堡所有的人,從李二那裏換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
甚至理想狀態下,他還希望這個“體係”能融入大唐,成為大唐開放、包容、燦爛豐富文明中的一部分。
如果真的能這樣,也不枉他穿越一回,在這“新的世界”留下了些他的印記。
不過,這一定很難。
因為這“體係”會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文化各個方麵,以他有限的知識根本不可能麵麵俱到,甚至有些他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放到此時的背景下都可能適得其反,根本格格不入。
但他仍然想嚐試一下,隻為盡可能多地留下一些“遺產”。
畢竟,“遺產”越多,楊媛、楊廣老兩口還有魏征他們才越有保障。
而這就是江曉“從長計議”的出發點。
也算是“私心”。
但這玩意兒誰又沒有呢?
哪怕穿越,江曉也自始至終認為,自己還是普通人一個、俗人一枚,有悲天憫人的心,也有猥瑣下流的意,不覺得自己能夠拯救天下蒼生,但也希望可以讓目之所及的人都能“生而為人”,更想讓自己在乎的人活的更好。
“阿爺……”江曉叫一聲。
按理,成婚之後江曉應該稱楊廣為“外舅”,蕭皇後為“外姑”,但總覺得有點別扭,於是就按後世的叫法也稱兩人為“阿爺、阿娘”,這非但沒讓楊、蕭不適,反而非常高興。
(這裏解釋一下,《爾雅·釋親》載:妻之父為外舅,妻之母為外姑。有人認為這裏的“妻之父”指的不是妻子的生父,而是伯父或叔父,但個人認為還是指的生父,因為《禮記·坊記》也有記載,說“昏禮,婿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總不會說女婿“親迎”拜見的是叔伯吧?至於“泰山”、“嶽丈”的稱呼,那是唐以後的叫法,據說來源於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的一個故事,這裏就不說了。)
“阿爺,你說的授官之事,我想了一下,還是想暫緩行之。”
“你可知這官吏可不止是為你而設,亦是為他們而設?”楊廣沉吟下,反問道。
楊廣的意思,江曉當然明白,人家在塢堡“打工幹活”可不是發揚風格義務勞動來的。
無論魏征、蕭瑀還是蘇、程、尉遲、秦四將,說好聽點兒都是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說難聽點兒人家也是要搏個前程的,不給人家點“甜頭”,既說不過去,也難以長久。
你以為曆史上的“勸進”都隻是想當皇帝的人一個人的想法?其實,那是所有追隨者共同的想法,甚至比想當皇帝的人都急!
趙匡胤黃袍加身就是典型的例子,領頭的不當皇帝,他們憑什麽授爵封官?
所以,適時授官,絕對是必要,拉攏人的必要!
“我知道。”江曉點點頭,“不但易寒人心,亦名不正言不順。”
自尉遲融和秦瓊來到塢堡,經過整合,總人口已經達到八千,士卒不算婦卒都已超過五千,按隋製都已經超過下等縣的人口。
隋代縣有大有小,據《中國人口史》記載,小的如揚州比景郡(今越南廣平省)平均每縣人口隻有453.75戶,海陰郡(今越南承天順化省) 275戶,林邑郡(今越南中部順化市一帶)305戶。
(專找這三個郡為例,是想順便讓大家驚訝一下,隋時,越南相當一部是歸揚州管的。彼時,揚州巨大,下轄44郡269縣,地域相當於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上海、安徽、江蘇南部和江西、湖北部分地區外加越南部分地區,挖哈哈。)
而且,這幾日塢堡的人口還在不斷地增加。
當日從榆次撤回時,還有大量的傷員留在了榆次城,劉武周補防的軍隊到達後,將這些人視為累贅,統統趕了出來,甚至連帶城裏本就所剩無幾的人口也一並趕出。
或許江曉他們返回塢堡時留下了行進的痕跡,這些人竟陸陸續續尋到了塢堡。
對此,江曉自然不會拒之門外,全部接收。
事實上,這些人中傷重的基本都已死了,能掙紮著來到塢堡的,都是生命力頑強,有機會活下去的。
當然,哪怕是明顯不治的,江曉也不會不收,不說這些人曾是尉遲融和秦瓊的麾下,那日實在是無法帶他們走,就算不是,還差那點兒糧食了?
秦瓊的士卒衣服一脫冒充尉遲融的部下絕對沒問題,古代可沒有完備的士卒登記製度,尤其還是戰時。所以,也別奇怪劉武周的人為什麽沒殺秦瓊的士卒。
這麽多的人口,如果沒個機構職分,沒個管理層級,還真是不好管理。
“那你為何還要暫緩?”楊廣頓時疑惑。
“因為,我想先成立一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