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製作簡易導火索
都穿越了還不興我和李二對著幹? 作者:村長也是幹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魏征和蘇定方最後到底誰用上了紙,誰用的廁籌江曉就不管了。不過後來楊媛知道江曉的意圖後,建議不要用鐵釘固定紙鱗甲,那樣有些浪費,可以用麻繩穿紙固定。
楊媛說,這種活兒婦人們都能幹,隻需要一些大號的鐵針就可以,不但更結實,而且還能減輕最後成甲的分量。
呂家的和焦家大娘見了紙鱗甲之後也提出自己的建議,認為紙鱗甲上可以再打兩條縱橫線,那樣就更更結實。
江曉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隻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而無法掌握一些知識,但隻要給他們開一個頭,他們就能想出各種辦法來完善。
所以,紙甲的事江曉又不用具體操心了。造紙、采漆、上漆如何分工,紙甲製造的各個程序怎麽協調,通通不用他管,自有楊廣、楊媛、魏征和蘇定方他們來製定和完善。
總之,最後經過魏征測算,在不動用特別人力,保證堡中各項事務皆不耽誤的情況下,隻要每位婦人每夜“縫製”十片紙鱗甲,就能日產紙甲三件。
這個數字江曉還是很滿意的。日產三件,一個月就是八十多件,半年就能有五百“帶甲之士”,護衛塢堡綽綽有餘啦。
在這個基本隻有消耗沒有產出的亂世,打得是存量戰爭。江曉相信,經過數年的戰亂,即便是那些擁兵數萬的“反賊”,能有十分之一的士卒帶甲就不錯了。
因為有限的資源是優先保障兵器的,在那些割地為王的梟雄眼中,士卒的生命根本不重要,能殺人就行,至於會不會被殺,扯淡。
不過,追求不同,期待值就不同。江曉滿意,魏征、蘇定方就對這個產量不甚滿意,他們恨不得一天能產三百件,於是繼續抱怨“缺人、缺人、缺人”!
這個情況江曉也清楚,冶煉、造紙、狩獵、種硝、采漆再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事,人手確實非常緊張。
但這江曉就沒辦法了,現生是肯定來不及的,王淨顏父子這種送貨上門的二杆子貨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也不能學他們到處去搶、去抓“壯丁”呀。
於是,江曉隻能安慰這兩位“壯懷激烈”的家夥說,人不在多,而在精。
嗯,確實在“精”,若不是有楊廣、魏征和蘇定方這幾位“精英高管”,靠江曉一個人協調調配,那他就什麽也不用幹了。
當然,除了口頭安慰,江曉也還得繼續拿出點實際的東西來。
所以,江曉回到自己的小院後連夜拆了一顆大肚子小莫,他要用紙為芯,再沾上混合了硝土和木炭粉的煤焦油,做一個盡可能“標準”的“炮撚”。
“炮撚”這種東西,現代的孩子們不要太熟,做起來並不難,在座的可能很多小時候自己就做過,鞭炮裏的火藥拆出來,往衛生紙上一倒,把紙一卷,拖鞋板子來回搓一搓,就成了。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作者一樣,當年拖鞋板子搓撚子的時候用的力太大,直接搓著,然後辛辛苦苦一下午撿鞭炮收集來的火藥瞬間化為灰燼)
江曉現在想要做的顯然不能像小時候那樣兒戲了,畢竟是要用來引爆小莫的。
但他也不奢望自己能做出現代工業條件下標準的導火索,沒有準確的計量、標準化的填充、包線、切割設備,就是有導火索填充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起碼要做出一個可以穩定燃燒的“炮撚”。
所謂穩定就是在有風有雨的情況依然能不熄滅,或者說至少不易熄滅,並勻速地燃燒。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小莫的使用就會受到極大的限製,起碼下雨天別想用,而且也會限製小莫的戰術發揮,譬如可控空爆就想也別想。
江曉現在想到的辦法就是在紙和煤焦油做成的藥芯上裹生漆。
(昨天有朋友問生漆是什麽,才發現自己前文沒有解釋,其實生漆就是漆樹割開後流出的液體,是一種天然漆料,可以直接使用,又稱土漆、國漆,采漆的方式也類似橡膠和鬆脂的采集)
前麵已經說了,生漆漆膜有很好的防水性,並且生漆本身就是易燃物,用它來做炮撚的外殼並不會傷害藥芯的可燃性,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是,生漆漆膜有很好的絕緣性。
對於爆炸物來說,絕緣性有多重要不用多說吧?
小莫放在塢堡裏,江曉最大的擔心就是別哪個不開眼的耗子路過,然後打個哆嗦放出點靜電啥的。
那樣的話,本書到此完結……
紙沾了煤焦油混合物後變得很容易定型,稍微一晾,等煤焦油再揮發一些,用一塊平整的木板輕輕一搓,一條粗細均勻的“藥芯”就有了。
再把這藥芯在生漆中像涮羊肉一樣過一下,讓它表麵覆蓋上一層薄薄的漆膜,然後靜置等待漆幹,江曉設想的可防風、防水、防靜電的“導火索”就算徹底完成了。
生漆漆膜的氧化過程很迅速。很快,“導火索”已經硬化。
江曉將“導火索”均勻地切成等長的幾段。他現在需要驗證每一段燃燒的時間是否一致。
“導火索”順利點燃,和放鞭炮時的炮撚子一樣,呲呲冒著火花。
沒有計時器,江曉隻能在心中默默數數,大概二十個數後,一段“導火索”燃燒殆盡。
在這個過程中,江曉用力甩動導火索,看導火索是否會因此而熄滅,畢竟小莫要在空中飛行,如果因為飛行而把導火索吹滅,那顯然是不行的。
結果令人滿意,無論江曉怎麽晃,甚至像風火輪那樣甩,“導火索”都沒有熄滅,防風性符合江曉的設想。
至於防水性江曉就不準備試了,生漆的防水性他還是有信心的。
再點燃一段,繼續默數,還是二十個數……
再點,再數,依舊是二十……
江曉長長地吐了口氣,這“導火索”算是成功了吧?
楊媛說,這種活兒婦人們都能幹,隻需要一些大號的鐵針就可以,不但更結實,而且還能減輕最後成甲的分量。
呂家的和焦家大娘見了紙鱗甲之後也提出自己的建議,認為紙鱗甲上可以再打兩條縱橫線,那樣就更更結實。
江曉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隻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而無法掌握一些知識,但隻要給他們開一個頭,他們就能想出各種辦法來完善。
所以,紙甲的事江曉又不用具體操心了。造紙、采漆、上漆如何分工,紙甲製造的各個程序怎麽協調,通通不用他管,自有楊廣、楊媛、魏征和蘇定方他們來製定和完善。
總之,最後經過魏征測算,在不動用特別人力,保證堡中各項事務皆不耽誤的情況下,隻要每位婦人每夜“縫製”十片紙鱗甲,就能日產紙甲三件。
這個數字江曉還是很滿意的。日產三件,一個月就是八十多件,半年就能有五百“帶甲之士”,護衛塢堡綽綽有餘啦。
在這個基本隻有消耗沒有產出的亂世,打得是存量戰爭。江曉相信,經過數年的戰亂,即便是那些擁兵數萬的“反賊”,能有十分之一的士卒帶甲就不錯了。
因為有限的資源是優先保障兵器的,在那些割地為王的梟雄眼中,士卒的生命根本不重要,能殺人就行,至於會不會被殺,扯淡。
不過,追求不同,期待值就不同。江曉滿意,魏征、蘇定方就對這個產量不甚滿意,他們恨不得一天能產三百件,於是繼續抱怨“缺人、缺人、缺人”!
這個情況江曉也清楚,冶煉、造紙、狩獵、種硝、采漆再加上其他雜七雜八的事,人手確實非常緊張。
但這江曉就沒辦法了,現生是肯定來不及的,王淨顏父子這種送貨上門的二杆子貨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且也不能學他們到處去搶、去抓“壯丁”呀。
於是,江曉隻能安慰這兩位“壯懷激烈”的家夥說,人不在多,而在精。
嗯,確實在“精”,若不是有楊廣、魏征和蘇定方這幾位“精英高管”,靠江曉一個人協調調配,那他就什麽也不用幹了。
當然,除了口頭安慰,江曉也還得繼續拿出點實際的東西來。
所以,江曉回到自己的小院後連夜拆了一顆大肚子小莫,他要用紙為芯,再沾上混合了硝土和木炭粉的煤焦油,做一個盡可能“標準”的“炮撚”。
“炮撚”這種東西,現代的孩子們不要太熟,做起來並不難,在座的可能很多小時候自己就做過,鞭炮裏的火藥拆出來,往衛生紙上一倒,把紙一卷,拖鞋板子來回搓一搓,就成了。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作者一樣,當年拖鞋板子搓撚子的時候用的力太大,直接搓著,然後辛辛苦苦一下午撿鞭炮收集來的火藥瞬間化為灰燼)
江曉現在想要做的顯然不能像小時候那樣兒戲了,畢竟是要用來引爆小莫的。
但他也不奢望自己能做出現代工業條件下標準的導火索,沒有準確的計量、標準化的填充、包線、切割設備,就是有導火索填充物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起碼要做出一個可以穩定燃燒的“炮撚”。
所謂穩定就是在有風有雨的情況依然能不熄滅,或者說至少不易熄滅,並勻速地燃燒。
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小莫的使用就會受到極大的限製,起碼下雨天別想用,而且也會限製小莫的戰術發揮,譬如可控空爆就想也別想。
江曉現在想到的辦法就是在紙和煤焦油做成的藥芯上裹生漆。
(昨天有朋友問生漆是什麽,才發現自己前文沒有解釋,其實生漆就是漆樹割開後流出的液體,是一種天然漆料,可以直接使用,又稱土漆、國漆,采漆的方式也類似橡膠和鬆脂的采集)
前麵已經說了,生漆漆膜有很好的防水性,並且生漆本身就是易燃物,用它來做炮撚的外殼並不會傷害藥芯的可燃性,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是,生漆漆膜有很好的絕緣性。
對於爆炸物來說,絕緣性有多重要不用多說吧?
小莫放在塢堡裏,江曉最大的擔心就是別哪個不開眼的耗子路過,然後打個哆嗦放出點靜電啥的。
那樣的話,本書到此完結……
紙沾了煤焦油混合物後變得很容易定型,稍微一晾,等煤焦油再揮發一些,用一塊平整的木板輕輕一搓,一條粗細均勻的“藥芯”就有了。
再把這藥芯在生漆中像涮羊肉一樣過一下,讓它表麵覆蓋上一層薄薄的漆膜,然後靜置等待漆幹,江曉設想的可防風、防水、防靜電的“導火索”就算徹底完成了。
生漆漆膜的氧化過程很迅速。很快,“導火索”已經硬化。
江曉將“導火索”均勻地切成等長的幾段。他現在需要驗證每一段燃燒的時間是否一致。
“導火索”順利點燃,和放鞭炮時的炮撚子一樣,呲呲冒著火花。
沒有計時器,江曉隻能在心中默默數數,大概二十個數後,一段“導火索”燃燒殆盡。
在這個過程中,江曉用力甩動導火索,看導火索是否會因此而熄滅,畢竟小莫要在空中飛行,如果因為飛行而把導火索吹滅,那顯然是不行的。
結果令人滿意,無論江曉怎麽晃,甚至像風火輪那樣甩,“導火索”都沒有熄滅,防風性符合江曉的設想。
至於防水性江曉就不準備試了,生漆的防水性他還是有信心的。
再點燃一段,繼續默數,還是二十個數……
再點,再數,依舊是二十……
江曉長長地吐了口氣,這“導火索”算是成功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