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技術文之老秦炒鋼
都穿越了還不興我和李二對著幹? 作者:村長也是幹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秦是抱著個壇子回來的。回來後二話不說,直接開整。
先壘爐子。
靠山牆找一平整的位置,在山牆糊一層粘土泥;以細長的幹樹枝為骨,裹上粘土搓成一根根泥棍,離地一尺插入山牆並在其上再橫放泥棍形成爐篦;以爐篦長寬為徑壘鵝卵石並逐層糊粘土泥……
老秦幹活的動作行雲流水,幾乎感覺不到一絲一毫力氣的浪費,也讓人幾乎看不出來他已六十有七。江曉終於確信,老秦不但是個鐵匠,而且還是個中高手。
“老秦,慢些個,莫累壞了你的老骨頭。”
“不累。吃了兩日虎肉,身上已經有了力氣,又得先生所賜讓我這把老骨頭可以‘重操舊業’,哪裏會累?”
江曉笑笑,不再說話,又想起前幾日老秦不屑地談論“石炭”的樣子。
人家哪裏是不懂煤炭,而應是“太懂”煤炭,隻不過人對事物的認識終究是個過程,“太懂”的老秦還是沒有達到“真懂”的地步。
想到這裏,江曉將目光投在了那座“悶炭”爐上,那裏有將給老秦帶來極大助力的東西。
江曉並不知道煤炭的焦化到底要多少時間,這一點他估計老秦也不知道,畢竟按史料記載,華夏古代煉焦技術的出現不會早於宋元。
近距離感受了一下,“悶炭”爐溫度並不灼人,從預留的小氣孔往裏看也是黑乎乎一片,看不到有明顯的火光。
江曉沉思了一下,決定開爐,大不了煉廢而已,誰成功還沒個媽了。再說,有大把的煤炭供他試錯,他不心疼。
嗯,家裏有礦就是這麽任性。
江曉讓小屁孩們往爐上潑水降溫,一股股蒸汽伴隨著滋啦聲升騰起來,想見爐溫還是相當高的。
直到再聽不到滋啦聲,江曉才走上前去,扇了正興高采烈往爐上呲尿的某屁孩屁股一下。
“再淘氣,沒收了你的寶貝烤來吃!”
小屁孩慌得收了家夥事兒就跑,眾屁孩都是大笑,一旁的呂家的卻是眉頭一挑。
難道他知道我給他吃的那塊肉……
呂家的禁不住心中一慌,片刻後似乎又下定決心似的咬了咬牙。
江曉讓劉大把爐子砸了個洞。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沒有材料,江曉也想不出有什麽辦法可以做一個可以隨意開啟的爐門。
不過這也沒什麽,再用的時候用鵝卵石和粘土再壘上就是,實在不行就拆了,反正就是任性。
透過洞口,江曉可以清楚地看到爐內堆在一起的炭塊已經粘結在一起,其內部還有隱隱有暗紅色的火光透出。
江曉讓劉大他們繼續直接往“焦炭”上澆水,他依稀記得焦炭好像就是這麽降溫的,反正對與不對隻能這樣了。隻是澆水的時候,江曉提醒劉大,不要把水濺得到處都是,因為爐壁下的凹坑裏可能還有他要的東西。
等到溫度降得差不多,江曉讓劉大把洞口拆得更大,終於,江曉看到了爐壁下那一圈黑乎乎的東西。
煤焦油!
煤焦油這東西成分極其複雜。江曉記得參觀煤博時看介紹,說這玩意兒居然包含一萬多種化合物,想把它分離加工成各種有用的東西要比石油難得多得多。
不過這和江曉毛關係也沒有,他就沒打算加工這玩意兒,就是有這打算也根本不可能做到。
以後世華夏全球第一工業國的實力,都對這玩意兒做不到精細化加工。
他?算了吧。
江曉隻打算直接拿來用。煤焦油屬於三類易燃物,雖然比酒精、汽油什麽的低一個檔次,但卻和原油、煤油、香蕉水、硫磺什麽的一個檔次,要比普通的植物油、動物油好燒得多。
至於這玩意兒極其難聞還有燃燒煙大,江曉還巴不得呢。
可能是江曉的“悶炭”工藝並不是完全密封的緣故,爐內凝結的煤焦油並不是很多,王家三郎自告奮勇捏著鼻子進爐子收集,費了半天勁就弄出兩陶罐來。江曉估計也就二十來斤的樣子。
此時,老秦新壘的爐子也烘個差不多要起火了。江曉連忙讓人把新出爐的焦炭搬過去。
“先生,這……是石炭?”老秦看著已經大變樣的煤炭疑惑。
“對,隻不過我又煉化了一下,比石炭好用些,你試試便知。”
老秦現在對江曉是言聽計從,於是換上焦炭起火。
冶鐵可以不必非用焦炭,其實炒鋼同樣也不必非用焦炭,隻是有更好的幹嘛不用?
起碼能讓煙更小一些,鐵融化的更快一些,炒鋼更省事一些。
現在老秦已經把江曉燒製的陶瓷坩堝、翻鏟等東西都挪用了,顯然就是要炒鋼。
其實說起來,炒鋼完畢使用焦炭鍛鐵、煉鐵才是更有意義的。
焦炭有更高的熱力值,這不必說,更重要的是焦炭中硫、磷等雜質要比煤炭少得多,能極大減少煉鐵的難度,提高煉鐵的效率。
東漢末年,華夏誕生了“百煉鋼”。所謂“百煉鋼”就是將炒鋼加熱鍛打一百多次,一鍛一稱一輕,直到斤兩不減,意味著雜物盡去,所煉之鐵成分趨於均勻,即成百煉鋼。
江曉相信,如果使用了焦炭,可能隻需幾十煉就能達到以往百煉才能達到的效果。
而百煉鋼,足可以打造上好的兵刃了。
技術的東西這裏就不多說了。總之,那一串串小葡萄一樣的海綿鐵被投入坩堝中,在焦炭的加熱下慢慢化成了鐵水,終於到了炒鋼的時候。
“炒鋼”確實是華夏古代冶煉技術的一項重要發明。
所謂炒鋼就是把生鐵基本融化後,在持續加熱狀態下進行攪拌,利用生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充分接觸來去碳,從而得到熟鐵。
古人並沒有“空氣”的概念,更不知氧氣為何物,但就是發明出了炒鋼技術,可說是神奇,而這又是一個隻需知其然無需知其所以然的例子。
這時,老秦抱起了那個他拿來的陶罐。
江曉心中疑惑,炒鋼時撒精礦粉也可以提高炒鋼效率,但是老頭從哪兒弄的精礦粉?難不成他還有鐵礦粉的私藏不成?
“先生且後退,此下還是有些危險,莫要傷了。”
江曉依言往後退了退,同時囑咐:“老秦你也小心些。”
老秦笑著點點頭,然後便從罐中抓起一小把粉末狀的東西,同時拿起了翻鏟。
這翻鏟已被老秦綁上了一根結實的木棍以防導熱。就見他右手翻鏟一攪,鐵水翻騰,然後左手輕輕一揮,一小把粉末狀的東西便準確地落在鐵水之上。
瞬間,一股烈焰騰空而起。
而江曉雙眼一眯,立即判斷:
這,絕不是鐵礦粉!
先壘爐子。
靠山牆找一平整的位置,在山牆糊一層粘土泥;以細長的幹樹枝為骨,裹上粘土搓成一根根泥棍,離地一尺插入山牆並在其上再橫放泥棍形成爐篦;以爐篦長寬為徑壘鵝卵石並逐層糊粘土泥……
老秦幹活的動作行雲流水,幾乎感覺不到一絲一毫力氣的浪費,也讓人幾乎看不出來他已六十有七。江曉終於確信,老秦不但是個鐵匠,而且還是個中高手。
“老秦,慢些個,莫累壞了你的老骨頭。”
“不累。吃了兩日虎肉,身上已經有了力氣,又得先生所賜讓我這把老骨頭可以‘重操舊業’,哪裏會累?”
江曉笑笑,不再說話,又想起前幾日老秦不屑地談論“石炭”的樣子。
人家哪裏是不懂煤炭,而應是“太懂”煤炭,隻不過人對事物的認識終究是個過程,“太懂”的老秦還是沒有達到“真懂”的地步。
想到這裏,江曉將目光投在了那座“悶炭”爐上,那裏有將給老秦帶來極大助力的東西。
江曉並不知道煤炭的焦化到底要多少時間,這一點他估計老秦也不知道,畢竟按史料記載,華夏古代煉焦技術的出現不會早於宋元。
近距離感受了一下,“悶炭”爐溫度並不灼人,從預留的小氣孔往裏看也是黑乎乎一片,看不到有明顯的火光。
江曉沉思了一下,決定開爐,大不了煉廢而已,誰成功還沒個媽了。再說,有大把的煤炭供他試錯,他不心疼。
嗯,家裏有礦就是這麽任性。
江曉讓小屁孩們往爐上潑水降溫,一股股蒸汽伴隨著滋啦聲升騰起來,想見爐溫還是相當高的。
直到再聽不到滋啦聲,江曉才走上前去,扇了正興高采烈往爐上呲尿的某屁孩屁股一下。
“再淘氣,沒收了你的寶貝烤來吃!”
小屁孩慌得收了家夥事兒就跑,眾屁孩都是大笑,一旁的呂家的卻是眉頭一挑。
難道他知道我給他吃的那塊肉……
呂家的禁不住心中一慌,片刻後似乎又下定決心似的咬了咬牙。
江曉讓劉大把爐子砸了個洞。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沒有材料,江曉也想不出有什麽辦法可以做一個可以隨意開啟的爐門。
不過這也沒什麽,再用的時候用鵝卵石和粘土再壘上就是,實在不行就拆了,反正就是任性。
透過洞口,江曉可以清楚地看到爐內堆在一起的炭塊已經粘結在一起,其內部還有隱隱有暗紅色的火光透出。
江曉讓劉大他們繼續直接往“焦炭”上澆水,他依稀記得焦炭好像就是這麽降溫的,反正對與不對隻能這樣了。隻是澆水的時候,江曉提醒劉大,不要把水濺得到處都是,因為爐壁下的凹坑裏可能還有他要的東西。
等到溫度降得差不多,江曉讓劉大把洞口拆得更大,終於,江曉看到了爐壁下那一圈黑乎乎的東西。
煤焦油!
煤焦油這東西成分極其複雜。江曉記得參觀煤博時看介紹,說這玩意兒居然包含一萬多種化合物,想把它分離加工成各種有用的東西要比石油難得多得多。
不過這和江曉毛關係也沒有,他就沒打算加工這玩意兒,就是有這打算也根本不可能做到。
以後世華夏全球第一工業國的實力,都對這玩意兒做不到精細化加工。
他?算了吧。
江曉隻打算直接拿來用。煤焦油屬於三類易燃物,雖然比酒精、汽油什麽的低一個檔次,但卻和原油、煤油、香蕉水、硫磺什麽的一個檔次,要比普通的植物油、動物油好燒得多。
至於這玩意兒極其難聞還有燃燒煙大,江曉還巴不得呢。
可能是江曉的“悶炭”工藝並不是完全密封的緣故,爐內凝結的煤焦油並不是很多,王家三郎自告奮勇捏著鼻子進爐子收集,費了半天勁就弄出兩陶罐來。江曉估計也就二十來斤的樣子。
此時,老秦新壘的爐子也烘個差不多要起火了。江曉連忙讓人把新出爐的焦炭搬過去。
“先生,這……是石炭?”老秦看著已經大變樣的煤炭疑惑。
“對,隻不過我又煉化了一下,比石炭好用些,你試試便知。”
老秦現在對江曉是言聽計從,於是換上焦炭起火。
冶鐵可以不必非用焦炭,其實炒鋼同樣也不必非用焦炭,隻是有更好的幹嘛不用?
起碼能讓煙更小一些,鐵融化的更快一些,炒鋼更省事一些。
現在老秦已經把江曉燒製的陶瓷坩堝、翻鏟等東西都挪用了,顯然就是要炒鋼。
其實說起來,炒鋼完畢使用焦炭鍛鐵、煉鐵才是更有意義的。
焦炭有更高的熱力值,這不必說,更重要的是焦炭中硫、磷等雜質要比煤炭少得多,能極大減少煉鐵的難度,提高煉鐵的效率。
東漢末年,華夏誕生了“百煉鋼”。所謂“百煉鋼”就是將炒鋼加熱鍛打一百多次,一鍛一稱一輕,直到斤兩不減,意味著雜物盡去,所煉之鐵成分趨於均勻,即成百煉鋼。
江曉相信,如果使用了焦炭,可能隻需幾十煉就能達到以往百煉才能達到的效果。
而百煉鋼,足可以打造上好的兵刃了。
技術的東西這裏就不多說了。總之,那一串串小葡萄一樣的海綿鐵被投入坩堝中,在焦炭的加熱下慢慢化成了鐵水,終於到了炒鋼的時候。
“炒鋼”確實是華夏古代冶煉技術的一項重要發明。
所謂炒鋼就是把生鐵基本融化後,在持續加熱狀態下進行攪拌,利用生鐵與空氣中的氧氣充分接觸來去碳,從而得到熟鐵。
古人並沒有“空氣”的概念,更不知氧氣為何物,但就是發明出了炒鋼技術,可說是神奇,而這又是一個隻需知其然無需知其所以然的例子。
這時,老秦抱起了那個他拿來的陶罐。
江曉心中疑惑,炒鋼時撒精礦粉也可以提高炒鋼效率,但是老頭從哪兒弄的精礦粉?難不成他還有鐵礦粉的私藏不成?
“先生且後退,此下還是有些危險,莫要傷了。”
江曉依言往後退了退,同時囑咐:“老秦你也小心些。”
老秦笑著點點頭,然後便從罐中抓起一小把粉末狀的東西,同時拿起了翻鏟。
這翻鏟已被老秦綁上了一根結實的木棍以防導熱。就見他右手翻鏟一攪,鐵水翻騰,然後左手輕輕一揮,一小把粉末狀的東西便準確地落在鐵水之上。
瞬間,一股烈焰騰空而起。
而江曉雙眼一眯,立即判斷:
這,絕不是鐵礦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