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和米洛維奇在冬宮給沙皇尼古拉講了一番國際大勢和英法的殖民地體係,歸根到底一句話,決不能幫助英法維護他們的殖民地體係,那樣俄國就再也沒有機會進入這些地方的市場了。
俄國的大工業化改革需要的市場和一部分資源,就落在這些殖民地上,歐洲這些國家的工業水平都不錯,就算平時不聲不響的瑞典,當年也是和英國競爭過紡織業霸主的工業強國,但是歐洲這些工業國家不能做大做強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英法一樣足夠大的內部市場(包括殖民地)。
在娜塔莎和米洛維奇的強烈建議下,沙皇尼古拉推辭掉這個原本看著既能賺錢,又能賺名聲的好機會。
至於平叛死一些俄國人,沙皇尼古拉是不在乎的,俄國士兵被稱為灰色的牲口,不是沒原因的。
但是娜塔莎和米洛維奇很在乎俄國的人力資源,兩千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隻有一億多人口大部分還集中在歐洲精華地區,遠東那嘎達平均算下來是千裏無人煙,守得住嗎?
娜塔莎和米洛維奇過來的年代中,就連菲律賓、墨西哥、埃及、日本這樣的小國都是人口破億的。
俄國人口少,有其根本原因,一是俄國處於寒帶地區,新生兒和酒鬼男子死亡率高,二是民間生育願望低,農奴生下來的孩子還是農奴,生那麽多農奴幹嘛,孩子給老爺繼續做牛做馬?
但娜塔莎和米洛維奇知道這事也不是能一蹶而就的事情,改革的步子邁的太大是會扯到蛋的。
現在俄國的兩個改革總設計師隻能盼著義務學校的學生早一點成長起來,等第一批畢業生將新的各種醫療知識和護理知識傳播到民間能減少一些新生兒死亡率,以及等多的義務學校建立後,農奴們看到希望,生育率自然會有提高。
隻是這事急不來,要一個五年計劃一個五年計劃的接力下去,形成長期穩定的政策。
現在俄國要做的事情,不是在歐洲親戚們那邊揚名做什麽歐洲憲兵,而是打好根基,先把俄國人的肚子喂飽。
沙皇尼古拉不是很理解為什麽要擔心那些灰色的牲口死的太多,但神選之子既然這麽說了,那就照做就是了。這一點,沙皇尼古拉對於信任的人,還是一直給予足夠的權利的。
這段時間,娜塔莎和米洛維奇除了搞輕重工業、搞新農業試點、搞醫療、搞義務教育之外,還給俄國拉了一筆軍火訂單,以放債的方式,將俄國換下來的武器賣給了伊朗和阿富汗以及埃及政府。
對俄國來說,已經是換下來的落後舊武器,但對這三個國家來說,這就是列強(俄國勉強可以排入列強)家的新家夥。
現在其實世界各地都不太平,不過美洲大洋洲那邊也就是出現了大批的銀行劫匪還不算什麽,畢竟是罪犯流放地嗎,反而是亞歐大陸,各國各地叛軍四起,很多國根本不能自己生產軍火,所以很多國家政府都有進口軍火的需求。
不過找俄國人來買軍火的國家較少就是了,像是袁世凱北洋新軍,買武器的話,肯定會先考慮買德國貨,也有很多固定的英國貨和法國貨的買家。
像是伊朗、阿富汗、埃及三個國家都不富裕,拿錢買軍火,是基本不可能了,隻能借錢買軍火,看到這個機會,娜塔莎和米洛維奇立刻讓控製的沙俄皇家銀行放貸後,將剩餘軍火大量賣給這三個國家。
沙皇尼古拉覺得,就一欠條就把大量槍支火炮送走了,有些難以適應。賣軍火可以,咱總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吧。
米洛維奇表示現在想喝酒不想說話,娜塔莎給沙皇尼古拉解釋:“陛下您看,清朝自普法戰爭後一直是使用德國人的武器,手槍步槍起碼買了十幾萬支,火炮數千門,德國壓根不是什麽造船強國,清朝還是從德國買了大量鐵甲艦。這些花的錢,都是真金白銀啊。”
米洛維奇灌完一口葡萄酒,跟著說:“可是如果不讓顧客知道我們俄國的軍火又好又便宜,怎麽和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的軍火商競爭呢。”
娜塔莎點頭:“所以,一開始別說借給對方錢讓他買咱們的武器,就算白送武器能打開未來的市場,該送還是要送的。”
米洛維奇補充:“根據國際公法,債權國在欠債國家拒不還款的情況下,可以出兵要債。”
娜塔莎繼續點頭:“這樣也比侵略的名聲好得多,不想死的國家,肯定會想辦法還款的。而且我們雖然放了貸款,可其實是拿舊軍火抵充的,舊軍火放在那裏,看守和維護也是需要成本的啊。”
米洛維奇:“子彈、炮彈總會打光,到時候總要回來繼續買子彈炮彈吧,別人家也不生產這樣口徑的彈藥,這又是一筆生意。”
娜塔莎:“還可以把我們俄國軍工的招牌打出去,現在世界各地戰亂不斷,隻要打開門做成第一筆生意,還怕以後沒生意嗎。就算政府軍不買我們俄國貨,我們還可以賣給叛軍啊。”
沙皇尼古拉瘋狂點頭,心裏吐槽:玩政治的心真髒,我還是安安靜靜的做我的沙皇就好了。
另一邊,李連勝這裏,經過閻書勤和趙三多兩位義和團大頭領的介紹,不少北直隸甚至在山東的義和團大師兄們,都紛紛帶著黃金來李家買軍火,因為拿黃金在李家買軍火有八折優惠,而且黃金體積小,能更方便攜帶。
一時間,軍火貿易成了李家暫時最賺錢的生意,買賣雙方都很高興,義和團的大師兄們相當於以十兩銀子左右的價格就買到了一支9.9成新的法國軍用步槍和三百發子彈,而李連勝這邊的係統商城中,別的可能不多,但是一兩銀子一支的法國9.9成新的步槍管夠。
係統定價五十兩銀子,李連勝賣出單價五百兩銀子一門帶一百發高爆炮彈的法國產七十五毫米口徑野戰炮也賣掉不少,畢竟義和團打教堂都是攻堅,沒有火炮的話,傷亡會很大。
俄國的大工業化改革需要的市場和一部分資源,就落在這些殖民地上,歐洲這些國家的工業水平都不錯,就算平時不聲不響的瑞典,當年也是和英國競爭過紡織業霸主的工業強國,但是歐洲這些工業國家不能做大做強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英法一樣足夠大的內部市場(包括殖民地)。
在娜塔莎和米洛維奇的強烈建議下,沙皇尼古拉推辭掉這個原本看著既能賺錢,又能賺名聲的好機會。
至於平叛死一些俄國人,沙皇尼古拉是不在乎的,俄國士兵被稱為灰色的牲口,不是沒原因的。
但是娜塔莎和米洛維奇很在乎俄國的人力資源,兩千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隻有一億多人口大部分還集中在歐洲精華地區,遠東那嘎達平均算下來是千裏無人煙,守得住嗎?
娜塔莎和米洛維奇過來的年代中,就連菲律賓、墨西哥、埃及、日本這樣的小國都是人口破億的。
俄國人口少,有其根本原因,一是俄國處於寒帶地區,新生兒和酒鬼男子死亡率高,二是民間生育願望低,農奴生下來的孩子還是農奴,生那麽多農奴幹嘛,孩子給老爺繼續做牛做馬?
但娜塔莎和米洛維奇知道這事也不是能一蹶而就的事情,改革的步子邁的太大是會扯到蛋的。
現在俄國的兩個改革總設計師隻能盼著義務學校的學生早一點成長起來,等第一批畢業生將新的各種醫療知識和護理知識傳播到民間能減少一些新生兒死亡率,以及等多的義務學校建立後,農奴們看到希望,生育率自然會有提高。
隻是這事急不來,要一個五年計劃一個五年計劃的接力下去,形成長期穩定的政策。
現在俄國要做的事情,不是在歐洲親戚們那邊揚名做什麽歐洲憲兵,而是打好根基,先把俄國人的肚子喂飽。
沙皇尼古拉不是很理解為什麽要擔心那些灰色的牲口死的太多,但神選之子既然這麽說了,那就照做就是了。這一點,沙皇尼古拉對於信任的人,還是一直給予足夠的權利的。
這段時間,娜塔莎和米洛維奇除了搞輕重工業、搞新農業試點、搞醫療、搞義務教育之外,還給俄國拉了一筆軍火訂單,以放債的方式,將俄國換下來的武器賣給了伊朗和阿富汗以及埃及政府。
對俄國來說,已經是換下來的落後舊武器,但對這三個國家來說,這就是列強(俄國勉強可以排入列強)家的新家夥。
現在其實世界各地都不太平,不過美洲大洋洲那邊也就是出現了大批的銀行劫匪還不算什麽,畢竟是罪犯流放地嗎,反而是亞歐大陸,各國各地叛軍四起,很多國根本不能自己生產軍火,所以很多國家政府都有進口軍火的需求。
不過找俄國人來買軍火的國家較少就是了,像是袁世凱北洋新軍,買武器的話,肯定會先考慮買德國貨,也有很多固定的英國貨和法國貨的買家。
像是伊朗、阿富汗、埃及三個國家都不富裕,拿錢買軍火,是基本不可能了,隻能借錢買軍火,看到這個機會,娜塔莎和米洛維奇立刻讓控製的沙俄皇家銀行放貸後,將剩餘軍火大量賣給這三個國家。
沙皇尼古拉覺得,就一欠條就把大量槍支火炮送走了,有些難以適應。賣軍火可以,咱總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吧。
米洛維奇表示現在想喝酒不想說話,娜塔莎給沙皇尼古拉解釋:“陛下您看,清朝自普法戰爭後一直是使用德國人的武器,手槍步槍起碼買了十幾萬支,火炮數千門,德國壓根不是什麽造船強國,清朝還是從德國買了大量鐵甲艦。這些花的錢,都是真金白銀啊。”
米洛維奇灌完一口葡萄酒,跟著說:“可是如果不讓顧客知道我們俄國的軍火又好又便宜,怎麽和英國人、法國人和德國人的軍火商競爭呢。”
娜塔莎點頭:“所以,一開始別說借給對方錢讓他買咱們的武器,就算白送武器能打開未來的市場,該送還是要送的。”
米洛維奇補充:“根據國際公法,債權國在欠債國家拒不還款的情況下,可以出兵要債。”
娜塔莎繼續點頭:“這樣也比侵略的名聲好得多,不想死的國家,肯定會想辦法還款的。而且我們雖然放了貸款,可其實是拿舊軍火抵充的,舊軍火放在那裏,看守和維護也是需要成本的啊。”
米洛維奇:“子彈、炮彈總會打光,到時候總要回來繼續買子彈炮彈吧,別人家也不生產這樣口徑的彈藥,這又是一筆生意。”
娜塔莎:“還可以把我們俄國軍工的招牌打出去,現在世界各地戰亂不斷,隻要打開門做成第一筆生意,還怕以後沒生意嗎。就算政府軍不買我們俄國貨,我們還可以賣給叛軍啊。”
沙皇尼古拉瘋狂點頭,心裏吐槽:玩政治的心真髒,我還是安安靜靜的做我的沙皇就好了。
另一邊,李連勝這裏,經過閻書勤和趙三多兩位義和團大頭領的介紹,不少北直隸甚至在山東的義和團大師兄們,都紛紛帶著黃金來李家買軍火,因為拿黃金在李家買軍火有八折優惠,而且黃金體積小,能更方便攜帶。
一時間,軍火貿易成了李家暫時最賺錢的生意,買賣雙方都很高興,義和團的大師兄們相當於以十兩銀子左右的價格就買到了一支9.9成新的法國軍用步槍和三百發子彈,而李連勝這邊的係統商城中,別的可能不多,但是一兩銀子一支的法國9.9成新的步槍管夠。
係統定價五十兩銀子,李連勝賣出單價五百兩銀子一門帶一百發高爆炮彈的法國產七十五毫米口徑野戰炮也賣掉不少,畢竟義和團打教堂都是攻堅,沒有火炮的話,傷亡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