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回到家中,迅速整理了一下思路。
事到如今,自己已經毫無退路,隻能硬著頭皮去給董卓當臥底。
董卓強加給自己的這個任務,到敵營去做內應,一定要絕對保密,知道的人越多,自己就死得越快。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
曹操決定對任何人都隻字不提此事,包括自己的父親。
當務之急,是趕緊把一家老小都轉入安全地帶。
想到這裏,他趕緊去找曹嵩。
“父親,因為貂蟬的事呂布一直懷恨在心,在背後屢屢詆毀孩兒,董卓已經對我動了殺機!”曹操低聲說道。
曹嵩哪裏知道曹操打的什麽算盤,問道:“那你打算如何應對?”
“孩兒想讓你帶著家眷先回到老家,以免受到牽連。”
“那你呢?”曹嵩眉頭一皺問道。
“孩兒暫時先留下來與他們周旋,等有了機會再想辦法逃出魔掌!”曹操一臉嚴肅地道。
“不行,為父豈能忍心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裏!”曹嵩的語氣很堅決。
“目前孩兒對董卓還有用處,料想他一時半刻不會對孩兒動手。但你們必須盡快離開,否則拖家帶口的,到時再想跑可就難了。留我一個人在這,我隨時趁董卓不注意都能逃出去!父親放心,孩兒心中有數,絕不會有危險的!”曹操很有信心地說道。
曹嵩沉吟半晌,又叮囑道:“那你自己一個人留在這,千萬要小心呐!”
曹操用力地點了點頭。
翌日清晨,曹嵩以回家祭祖為名,帶著全家老少離開了京師。
連日來,曹操一直在苦思冥想如何把戲做足。
隻有把戲演得栩栩如生,才會讓大家覺得,他背叛董卓投奔袁紹這件事合情合理。
與此同時,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三公文書散發到各地州郡,列舉董卓的種種罪行,呼籲大家起兵反董,恢複劉辯的帝位。
董卓聽到這個消息,頭腦一熱,把當年對何氏發的毒誓忘得一幹二淨,立刻派人毒殺了劉辯。
此舉引來了朝廷上下諸多大臣的強烈不滿,認為董卓殘暴不仁、慘無人道。
劉辯畢竟是先帝的親生骨肉,也曾經當過幾個月的皇上,隨隨便便就被殺了,實在令人義憤填膺。
事後,董卓也為自己的弑君行徑而感到十分後悔。
畢竟劉辯隻是一個廢帝,手無寸鐵又被軟禁,能掀起什麽波瀾。
除非反賊攻入皇宮把現在的朝廷推翻,否則另立新君這件事純屬是癡人說夢。
反賊的聲勢一天天壯大,已經集結了十幾路人馬。
而其中,袁紹、韓馥、劉岱、孔伷、張邈等人,都是董卓在伍瓊的勸說下,一手提拔起來的各地州牧郡守。
如今竟然反咬主人一口,伍瓊當然難辭其咎,董卓越想越氣,最終派人處死了他。
此舉也引來了朝廷上下的諸多非議。
曹操借此大做文章,私下裏到處跟人探討這兩件事,對董卓嗤之以鼻、恨之入骨,讓大家覺得他遲早要背叛董卓。
終於有一天,曹操離開了洛陽。
董卓接到消息後,故意拖延了幾個時辰,再大張旗鼓地派出眾多人馬前去追殺曹操。
故意不想追殺曹操,又哪裏能追得上,董卓這樣做隻不過是虛張聲勢,讓大家都知道曹操造反了。
曹操先回到老家,變賣家產招兵買馬,迅速組織起一支隊伍,然後又帶著這支隊伍前去投奔袁紹。
袁紹見曹操來投,簡直喜出望外、激動不已。
他們自小在一起長大,袁紹非常了解曹操,知道他博學多才、深諳兵法,由他加入討賊聯軍,必然又平添了幾分勝算。
最後,袁紹共聚集了十八路人馬,組成一支數十萬的關東軍。
會盟當日,由曹操宣讀討賊檄文,大家飲酒盟誓,“有渝此盟,俾墜其命”。
各路諸侯都是袁紹召集過來的,他也理所當然地被推舉為盟主。
曹操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離開董卓多日,想必董卓也一定在朝思暮想、翹首以盼著自己的消息,應該立即向他匯報一些情況。
可是該匯報點兒什麽呢?
孫子有雲: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曹操看到盟軍兵馬眾多、聲勢浩大,大家剛剛會盟,必定群情激奮、鬥誌昂揚,此時最好避其鋒芒。
於是曹操找了塊破布,在上麵歪歪扭扭地寫下“趨利避害”四個十分潦草的大字,又派心腹星夜送往趕往洛陽,親自送到了董卓手裏。
董卓接到曹操送來的密報,先是一陣激動,自己終於在敵營成功安插了一個眼線。
緊接著他就皺起了眉頭,這個趨利避害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曹操此時具體想表達的是什麽意思呢?
董卓獨自反複揣摩,也不解其中奧義,隻好找來幾個心腹智囊,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最後一致認為,敵軍聲勢浩大,不日即將攻打洛陽,而洛陽地處中原,一旦戰事打起的話,無險可守四麵受敵,實在不是一座堅城。
而董卓的心腹都來自西涼,有道是“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大家在洛陽生活了一段時間,都十分思念自己的故土。
董卓帶來的西涼軍畢竟是外來人,與當地官民格格不入是在所難免的事,時間一長便經常發生摩擦。
西涼軍本就生性野蠻,又遭到排外,所以經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董卓與自己的幾個智囊探討了整個一晚上,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應該退兵至關中。
一者,那裏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昔日漢高祖劉邦本想定都洛陽,卻被張良說服,改為長安。
二者,董卓的西涼軍大多來自關中,大家對那裏的風土人情都非常熟悉。
三者,結合曹操趨利避害這四個字,也隻有退守關中最合適。
董卓同意了大家的意見,決定離開洛陽退往長安。
絕不是退兵,而是要遷都。
退兵的話,意思是董卓帶著西涼軍跑了,把朝廷和皇帝都留在洛陽。
最後袁紹帶著人馬去了,大家紛紛加官進爵,再整頓兵馬奉旨討賊。
而遷都就不同了,遷都是把皇帝和文武百官以及值錢的東西通通帶走。
這樣一來董卓就還是朝廷丞相,還是名正言順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遠在千裏之外的曹操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本是想讓董卓先盡量避免跟盟軍正麵交鋒,卻陰差陽錯地把大漢近二百年的都城化為了一片灰燼。
事到如今,自己已經毫無退路,隻能硬著頭皮去給董卓當臥底。
董卓強加給自己的這個任務,到敵營去做內應,一定要絕對保密,知道的人越多,自己就死得越快。
欲人勿聞,莫若勿言。
曹操決定對任何人都隻字不提此事,包括自己的父親。
當務之急,是趕緊把一家老小都轉入安全地帶。
想到這裏,他趕緊去找曹嵩。
“父親,因為貂蟬的事呂布一直懷恨在心,在背後屢屢詆毀孩兒,董卓已經對我動了殺機!”曹操低聲說道。
曹嵩哪裏知道曹操打的什麽算盤,問道:“那你打算如何應對?”
“孩兒想讓你帶著家眷先回到老家,以免受到牽連。”
“那你呢?”曹嵩眉頭一皺問道。
“孩兒暫時先留下來與他們周旋,等有了機會再想辦法逃出魔掌!”曹操一臉嚴肅地道。
“不行,為父豈能忍心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裏!”曹嵩的語氣很堅決。
“目前孩兒對董卓還有用處,料想他一時半刻不會對孩兒動手。但你們必須盡快離開,否則拖家帶口的,到時再想跑可就難了。留我一個人在這,我隨時趁董卓不注意都能逃出去!父親放心,孩兒心中有數,絕不會有危險的!”曹操很有信心地說道。
曹嵩沉吟半晌,又叮囑道:“那你自己一個人留在這,千萬要小心呐!”
曹操用力地點了點頭。
翌日清晨,曹嵩以回家祭祖為名,帶著全家老少離開了京師。
連日來,曹操一直在苦思冥想如何把戲做足。
隻有把戲演得栩栩如生,才會讓大家覺得,他背叛董卓投奔袁紹這件事合情合理。
與此同時,東郡太守橋瑁偽造三公文書散發到各地州郡,列舉董卓的種種罪行,呼籲大家起兵反董,恢複劉辯的帝位。
董卓聽到這個消息,頭腦一熱,把當年對何氏發的毒誓忘得一幹二淨,立刻派人毒殺了劉辯。
此舉引來了朝廷上下諸多大臣的強烈不滿,認為董卓殘暴不仁、慘無人道。
劉辯畢竟是先帝的親生骨肉,也曾經當過幾個月的皇上,隨隨便便就被殺了,實在令人義憤填膺。
事後,董卓也為自己的弑君行徑而感到十分後悔。
畢竟劉辯隻是一個廢帝,手無寸鐵又被軟禁,能掀起什麽波瀾。
除非反賊攻入皇宮把現在的朝廷推翻,否則另立新君這件事純屬是癡人說夢。
反賊的聲勢一天天壯大,已經集結了十幾路人馬。
而其中,袁紹、韓馥、劉岱、孔伷、張邈等人,都是董卓在伍瓊的勸說下,一手提拔起來的各地州牧郡守。
如今竟然反咬主人一口,伍瓊當然難辭其咎,董卓越想越氣,最終派人處死了他。
此舉也引來了朝廷上下的諸多非議。
曹操借此大做文章,私下裏到處跟人探討這兩件事,對董卓嗤之以鼻、恨之入骨,讓大家覺得他遲早要背叛董卓。
終於有一天,曹操離開了洛陽。
董卓接到消息後,故意拖延了幾個時辰,再大張旗鼓地派出眾多人馬前去追殺曹操。
故意不想追殺曹操,又哪裏能追得上,董卓這樣做隻不過是虛張聲勢,讓大家都知道曹操造反了。
曹操先回到老家,變賣家產招兵買馬,迅速組織起一支隊伍,然後又帶著這支隊伍前去投奔袁紹。
袁紹見曹操來投,簡直喜出望外、激動不已。
他們自小在一起長大,袁紹非常了解曹操,知道他博學多才、深諳兵法,由他加入討賊聯軍,必然又平添了幾分勝算。
最後,袁紹共聚集了十八路人馬,組成一支數十萬的關東軍。
會盟當日,由曹操宣讀討賊檄文,大家飲酒盟誓,“有渝此盟,俾墜其命”。
各路諸侯都是袁紹召集過來的,他也理所當然地被推舉為盟主。
曹操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離開董卓多日,想必董卓也一定在朝思暮想、翹首以盼著自己的消息,應該立即向他匯報一些情況。
可是該匯報點兒什麽呢?
孫子有雲: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曹操看到盟軍兵馬眾多、聲勢浩大,大家剛剛會盟,必定群情激奮、鬥誌昂揚,此時最好避其鋒芒。
於是曹操找了塊破布,在上麵歪歪扭扭地寫下“趨利避害”四個十分潦草的大字,又派心腹星夜送往趕往洛陽,親自送到了董卓手裏。
董卓接到曹操送來的密報,先是一陣激動,自己終於在敵營成功安插了一個眼線。
緊接著他就皺起了眉頭,這個趨利避害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曹操此時具體想表達的是什麽意思呢?
董卓獨自反複揣摩,也不解其中奧義,隻好找來幾個心腹智囊,大家共同交流探討。
最後一致認為,敵軍聲勢浩大,不日即將攻打洛陽,而洛陽地處中原,一旦戰事打起的話,無險可守四麵受敵,實在不是一座堅城。
而董卓的心腹都來自西涼,有道是“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大家在洛陽生活了一段時間,都十分思念自己的故土。
董卓帶來的西涼軍畢竟是外來人,與當地官民格格不入是在所難免的事,時間一長便經常發生摩擦。
西涼軍本就生性野蠻,又遭到排外,所以經常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董卓與自己的幾個智囊探討了整個一晚上,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應該退兵至關中。
一者,那裏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昔日漢高祖劉邦本想定都洛陽,卻被張良說服,改為長安。
二者,董卓的西涼軍大多來自關中,大家對那裏的風土人情都非常熟悉。
三者,結合曹操趨利避害這四個字,也隻有退守關中最合適。
董卓同意了大家的意見,決定離開洛陽退往長安。
絕不是退兵,而是要遷都。
退兵的話,意思是董卓帶著西涼軍跑了,把朝廷和皇帝都留在洛陽。
最後袁紹帶著人馬去了,大家紛紛加官進爵,再整頓兵馬奉旨討賊。
而遷都就不同了,遷都是把皇帝和文武百官以及值錢的東西通通帶走。
這樣一來董卓就還是朝廷丞相,還是名正言順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遠在千裏之外的曹操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本是想讓董卓先盡量避免跟盟軍正麵交鋒,卻陰差陽錯地把大漢近二百年的都城化為了一片灰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