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失敗者的反擊
震驚!一道金幕通古今! 作者:杉菜阿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濟南大捷後,南軍上下士氣大增,他們終於相信,朱棣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借著這股氣勢,盛庸出動了,他準備北伐,一鼓作氣,把朱棣抓回南京。
但朱棣是一個反應很快的人,具體表現在,你要打我,那我就先打你。
【朱棣聞報南軍北上,決定在南軍落腳未穩之際,奪取滄州,再度南下。於是下令出征遼東,暗中派人在直沽修建浮橋。】
【十月二十五日,燕軍從通州折轉向南行進,日夜兼程,十月二十七日到達滄州,南軍守將徐凱還在築城。】
【燕軍僅用兩天就攻下滄州,徐凱等投降。燕軍自長蘆渡河,十一月初四到達山東德州。】
【十一月,燕軍到達山東臨清;朱棣決定擾亂南軍的糧道,遣輕騎至大名,焚其糧船。】
【燕軍從館陶渡河,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山東南方,迫使盛庸率軍南下。】
朱棣在濟南的失敗是八月,南軍準備北上是十月,而朱棣卷土重來是在十一月。
如此看來,朱棣的進攻簡直輕而易舉。但殊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走入盛庸的陷阱裏。
朱棣是瞧不上盛庸的。在他看來,對自己有威脅的南軍將領隻有平安一人,而朱允炆卻安排平安做了盛庸的副將。
盛庸,在他看來隻是個無名小卒罷了。他會和耿炳文李景隆一樣,在自己的手中被擊潰。
愚蠢的侄子啊。朱棣得意洋洋,一路高歌猛進,到了東昌。
在這裏,盛庸集結大軍,等候多時。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朱棣其實高估了盛庸。盛庸並不是無名小卒,而是朱棣不知多少次的手下敗將。
靖難初期,盛庸是耿炳文手下的將領,在滹沱河之戰中被朱棣耍的團團轉,大敗而歸。
等李景隆上任,盛庸又和李景隆一塊四處逃跑,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其實還有很多和他有相同經曆的將領,而盛庸和他們不同的一點是:其他將領輸了就輸了,但盛庸能從失敗中學到更多。
對於和朱棣在東昌的決戰,他已經謀劃了太久。
朱棣一路奔襲,到了東昌,他驚奇地發現,自己好像不用攻城了。
因為盛庸和他的軍隊在城外等著。
朱棣氣笑了。
自己從起家到現在,除了有少數的失利,其他時間都是所向披靡,神擋殺神。以至於南軍將領們都被打出了ptsd,朱棣攻城時,他們要麽直接開城投降,要麽閉城固守,但盛庸選擇了開城迎戰。
來吧,盛庸!讓我看看你的本事!
朱棣大喊一聲,親自率軍衝鋒。他像以往一樣選擇了衝擊盛庸軍的左翼,朱棣相信,用不了多久盛庸軍就會崩潰。
可是,朱棣失敗了。
左翼沒衝動。
其實這也是朱棣的問題,你回回上來就衝左翼,南軍就算是傻子也該長記性。
盛庸派了重兵把守左翼,朱棣衝了半天沒效果。朱棣觀察了一下四周,發現盛庸的中軍薄弱,就調了個頭,開始衝擊中軍。
果然,中軍一衝即垮,朱棣認為盛庸把大多數的兵力集中到左翼來防守,從而忽略了中軍。
盛庸,你還是太弱了。
朱棣帶著軍隊在盛庸的中軍裏一路突破,但打著打著,朱棣終於覺得不對勁了。
娘的,怎麽越打人越多?
盛庸看著朱棣一步步走入自己布置的陷阱,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上當了。
慢慢的,朱棣發現自己被包圍了,盛庸中軍的不斷潰敗是故意做出來的,目的就是誘敵深入,然後左右合圍,把朱棣牢牢關起來。
更要命的是,盛庸是有備而來的,他帶了大量的火器。
一直以來,北軍所向披靡的原因除了朱棣本人的能力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北軍的騎兵很強。
由於寧王朱權長期在邊境和蒙古人打交道,手底下慢慢有了一支蒙古人的雇傭部隊,他們騎在馬上英勇無比,戰無不勝。
朱棣把寧王騙來靖難之後,這批蒙古騎兵就歸了朱棣,高質量的騎兵配上朱棣的軍事能力,打以步兵為主的南軍,簡直不要太爽。
騎兵的天敵不多,而盛庸正好有,沒錯,就是火器。
你的馬快是快,但我在遠處就一槍給你撂倒了,閣下該如何應對?
一時間,包圍圈內的北軍損失慘重,朱棣有些無計可施。
與此同時,包圍圈外的北軍有些懵逼。
他們打著打著,忽然覺得少了些什麽。平時那個提著劍左衝右突大喊大叫的朱棣呢?
臥槽,把老大給丟了!!
張玉、朱能等人紛紛帶兵來救,不要命的往死裏攻。在大家的努力下,包圍圈被撕開一個口子。
張玉和朱能一頭紮了進去。
朱能運氣不錯,找了一會就找到了狼狽不堪的朱棣,他帶著朱棣一路狂奔,竟然逃了出去。
張玉運氣就沒那麽好了,他找了半天沒找到朱棣,這才知道朱棣已經被朱能救走了,自己連忙想撤出去。
但遺憾的是,朱棣跑了的消息不僅隻有張玉知道,南軍也知道了。
南軍很憤怒。
張玉很慌張。
憤怒的南軍遇到了慌張的張玉。
【東昌之戰中,朱棣麾下的第一名將張玉戰死。】
驚魂未定的朱棣跑了出來,得知張玉戰死,頓時嚎啕大哭。
但還沒哭完,另一個噩耗接連而至——平安來了。
盛庸和平安兵合一處,全力追擊。朱棣被追的屁滾尿流,一路急行軍跑回了北平。
盛庸成功了。
他曾經失敗過無數次,但他沒有選擇放棄,而是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後直麵自己的心魔,擊敗他。
當然,在如此險境下,朱棣好幾次都要丟了性命,但士兵們臨了都放下手中的武器,把朱棣放走,原因還是朱允炆的那一句話:
“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朱元璋把目光離開金幕,冷笑的看著下麵滿頭大汗的朱棣,有些嘲弄地對他說:“老四啊,你也不過如此啊。”
“要不是朱允炆的命令,你早就死了八百多回了。”
“看來你這十大帝王,也有幾分運氣在裏麵。”
借著這股氣勢,盛庸出動了,他準備北伐,一鼓作氣,把朱棣抓回南京。
但朱棣是一個反應很快的人,具體表現在,你要打我,那我就先打你。
【朱棣聞報南軍北上,決定在南軍落腳未穩之際,奪取滄州,再度南下。於是下令出征遼東,暗中派人在直沽修建浮橋。】
【十月二十五日,燕軍從通州折轉向南行進,日夜兼程,十月二十七日到達滄州,南軍守將徐凱還在築城。】
【燕軍僅用兩天就攻下滄州,徐凱等投降。燕軍自長蘆渡河,十一月初四到達山東德州。】
【十一月,燕軍到達山東臨清;朱棣決定擾亂南軍的糧道,遣輕騎至大名,焚其糧船。】
【燕軍從館陶渡河,先後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山東南方,迫使盛庸率軍南下。】
朱棣在濟南的失敗是八月,南軍準備北上是十月,而朱棣卷土重來是在十一月。
如此看來,朱棣的進攻簡直輕而易舉。但殊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走入盛庸的陷阱裏。
朱棣是瞧不上盛庸的。在他看來,對自己有威脅的南軍將領隻有平安一人,而朱允炆卻安排平安做了盛庸的副將。
盛庸,在他看來隻是個無名小卒罷了。他會和耿炳文李景隆一樣,在自己的手中被擊潰。
愚蠢的侄子啊。朱棣得意洋洋,一路高歌猛進,到了東昌。
在這裏,盛庸集結大軍,等候多時。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朱棣其實高估了盛庸。盛庸並不是無名小卒,而是朱棣不知多少次的手下敗將。
靖難初期,盛庸是耿炳文手下的將領,在滹沱河之戰中被朱棣耍的團團轉,大敗而歸。
等李景隆上任,盛庸又和李景隆一塊四處逃跑,丟盔棄甲,狼狽不堪。
其實還有很多和他有相同經曆的將領,而盛庸和他們不同的一點是:其他將領輸了就輸了,但盛庸能從失敗中學到更多。
對於和朱棣在東昌的決戰,他已經謀劃了太久。
朱棣一路奔襲,到了東昌,他驚奇地發現,自己好像不用攻城了。
因為盛庸和他的軍隊在城外等著。
朱棣氣笑了。
自己從起家到現在,除了有少數的失利,其他時間都是所向披靡,神擋殺神。以至於南軍將領們都被打出了ptsd,朱棣攻城時,他們要麽直接開城投降,要麽閉城固守,但盛庸選擇了開城迎戰。
來吧,盛庸!讓我看看你的本事!
朱棣大喊一聲,親自率軍衝鋒。他像以往一樣選擇了衝擊盛庸軍的左翼,朱棣相信,用不了多久盛庸軍就會崩潰。
可是,朱棣失敗了。
左翼沒衝動。
其實這也是朱棣的問題,你回回上來就衝左翼,南軍就算是傻子也該長記性。
盛庸派了重兵把守左翼,朱棣衝了半天沒效果。朱棣觀察了一下四周,發現盛庸的中軍薄弱,就調了個頭,開始衝擊中軍。
果然,中軍一衝即垮,朱棣認為盛庸把大多數的兵力集中到左翼來防守,從而忽略了中軍。
盛庸,你還是太弱了。
朱棣帶著軍隊在盛庸的中軍裏一路突破,但打著打著,朱棣終於覺得不對勁了。
娘的,怎麽越打人越多?
盛庸看著朱棣一步步走入自己布置的陷阱,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上當了。
慢慢的,朱棣發現自己被包圍了,盛庸中軍的不斷潰敗是故意做出來的,目的就是誘敵深入,然後左右合圍,把朱棣牢牢關起來。
更要命的是,盛庸是有備而來的,他帶了大量的火器。
一直以來,北軍所向披靡的原因除了朱棣本人的能力以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北軍的騎兵很強。
由於寧王朱權長期在邊境和蒙古人打交道,手底下慢慢有了一支蒙古人的雇傭部隊,他們騎在馬上英勇無比,戰無不勝。
朱棣把寧王騙來靖難之後,這批蒙古騎兵就歸了朱棣,高質量的騎兵配上朱棣的軍事能力,打以步兵為主的南軍,簡直不要太爽。
騎兵的天敵不多,而盛庸正好有,沒錯,就是火器。
你的馬快是快,但我在遠處就一槍給你撂倒了,閣下該如何應對?
一時間,包圍圈內的北軍損失慘重,朱棣有些無計可施。
與此同時,包圍圈外的北軍有些懵逼。
他們打著打著,忽然覺得少了些什麽。平時那個提著劍左衝右突大喊大叫的朱棣呢?
臥槽,把老大給丟了!!
張玉、朱能等人紛紛帶兵來救,不要命的往死裏攻。在大家的努力下,包圍圈被撕開一個口子。
張玉和朱能一頭紮了進去。
朱能運氣不錯,找了一會就找到了狼狽不堪的朱棣,他帶著朱棣一路狂奔,竟然逃了出去。
張玉運氣就沒那麽好了,他找了半天沒找到朱棣,這才知道朱棣已經被朱能救走了,自己連忙想撤出去。
但遺憾的是,朱棣跑了的消息不僅隻有張玉知道,南軍也知道了。
南軍很憤怒。
張玉很慌張。
憤怒的南軍遇到了慌張的張玉。
【東昌之戰中,朱棣麾下的第一名將張玉戰死。】
驚魂未定的朱棣跑了出來,得知張玉戰死,頓時嚎啕大哭。
但還沒哭完,另一個噩耗接連而至——平安來了。
盛庸和平安兵合一處,全力追擊。朱棣被追的屁滾尿流,一路急行軍跑回了北平。
盛庸成功了。
他曾經失敗過無數次,但他沒有選擇放棄,而是不斷吸取經驗教訓,提高自己的能力,然後直麵自己的心魔,擊敗他。
當然,在如此險境下,朱棣好幾次都要丟了性命,但士兵們臨了都放下手中的武器,把朱棣放走,原因還是朱允炆的那一句話:
“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朱元璋把目光離開金幕,冷笑的看著下麵滿頭大汗的朱棣,有些嘲弄地對他說:“老四啊,你也不過如此啊。”
“要不是朱允炆的命令,你早就死了八百多回了。”
“看來你這十大帝王,也有幾分運氣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