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閑暇時光
穿進年代文工具人我瀟灑度日 作者:呲兒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其他同事,張佳年也沒忽略他們。
用蔡曉玲給的那包煙,還有自己去買的一斤水果糖,再加上他見人三分笑的態度,很快就跟他們打成一片了。
蔡曉玲給他帶的糖,已經被他好好的放起來了,那是自己要留著慢慢吃的,他爹都沒分著幾塊。
張永富瞅著護食的傻兒子,就長個吃的腦瓜子,啥也不是!
總之,張佳年在鎮上的工作算是步入正軌了,為了能更早的跟著師傅出車,張佳年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長在車跟前兒。
不過幾天的功夫,那些理論知識就讓他背的滾瓜爛熟了,就是不自覺的會惦記著村裏的蔡曉玲,也不知她在幹什麽。
蔡曉玲在幹什麽?
蔡曉玲正在設計村裏的養豬場。
現在已經是一月末了,四月份的時候豬仔就要領回來,也就是說她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做好前期工作。
張佳年剛走的那天,她還有點兒不習慣,平時有他在跟前兒,盡管有時候比較鬧心,但是也很熱鬧不是?
現在沒有那個咋咋呼呼的,好像突然冷清了很多,不過馬上這點兒不習慣,就被蔡曉玲新找出來的事情取代了。
現在大隊上每年也養豬,大概集體養了15頭,加上村裏人個別家養的,也就20多頭。
從進了七零年開始,上麵就有了新的政策,為了增加老百姓的肉食數量,下達了一人一豬,一畝一豬的要求,但是這個標準,根本就無法實現,尤其是在東北。
就像紅旗大隊,一共62戶,加上知青,總共386人,也就是說至少得養300多頭豬。
養豬當然也有補助,一家30斤糧食,可是那點兒糧食,都不夠一個人,兩個月的口糧,怎麽可能有人願意養。
而且東北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春耕的時間非常的短暫。
三月份的時候土地還沒化凍,根本就沒法耕地。
等到四月了才會開始燒荒,為的就是給地化凍,和下肥,秸稈燒完了灰就留在地裏,這也是為什麽東北燒秸稈屢禁不止的原因。
四月初燒完了秸稈,馬上就要翻地,耕種,這些基本都是在十幾天裏完成的,看著好像不難,可是東北的耕種麵積,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比擬的。
那個月,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基本都紮在地頭裏忙活。
在上麵文件剛下來的時候,大家也咬著牙執行過,結果就是,春種耽誤了,糧食減產了,老百姓病了好些個。
差點沒激起民憤,最後也就針對這邊的特殊,撤銷了硬性標準。
因為養的少,所以每年交了豬,也就留一頭豬給村裏分肉,大概到手的也就一兩斤,對於蔡曉玲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蔡曉玲用了半天的時間,把養豬的地方裏裏外外的都轉了一圈,然後就回去忙活了。
先是去找了村長,跟他確認了一下,今年領回來的豬,是不是有幾頭可以分給她負責?
如果說,說蔡曉玲第一次來找李茂才說要養豬的時候,李茂才是抱著試一試也不虧的心態。
那這次蔡曉玲再來找李茂才,經過幾個月的濾鏡不斷加厚,李茂才對蔡曉玲的信任也提升了一個檔次。
當時李茂才就大方的跟蔡曉玲說,等開春豬領回來了,就讓她自己負責四頭豬。
今年他也打算多弄點豬回來,往年吧,村裏的豬場裏,就那十來頭豬,養的也糙,煮個豬食,還用的著七八個人忙活?
他要是真敢那麽幹,村裏人就是平時再聽領導,也得有意見。
這回就不一樣了,之前看蔡曉玲那個本子上,活兒可是分的特別細。
他打算開春的時候先領回來30頭豬,村裏人就不讓他們領回去了,反正每年養到最後也才200來斤,養的人家也挺不願意。
到不如今年都歸到一起了,如果前幾個月蔡曉玲這邊養的好,也可以統一按照她的方法,集體飼養。
到時候就方便了他把下放人員安排進去,做記錄,割豬草,打掃豬圈,挑豬糞,還有些更細碎的,這些活兒不都得有人幹?讓他們來正好。
蔡曉玲可不知道李茂才這麽配合她的工作,主要是,打算往養豬場裏安放下放人員的主意,不過就是知道了她也無所謂就是了。
本來她就不是這個世界的人,對於什麽黑五類,臭老九之類的就沒什麽歧視。
對那些無辜的人,她心裏也是覺得惋惜,不過以前,她沒想著去抱他們的大腿而已。
蔡曉玲先是去村裏的豬圈看了一下,地方就在村子的西北角,位置比較偏僻,地方也不小,就是很簡陋。
豬圈建在一片緩坡上。
一排土坯建的小矮房,隔著豬圈不遠的地方有個獨立的小屋,這是平時給夜裏看豬的人住的。
豬圈那邊統一蓋了三麵牆,還有一麵用柵欄圍著,貼著柵欄下麵放著豬食槽。
院子雖是不小,但是地麵都是坑坑窪窪的。
現在看著隻是不整齊而已,等到豬放進去了,那可就不一樣了,到時候豬糞,加上坑窪不平的地麵,肯定是不方便打掃,髒的要命,要是再下點雨,那就更不用提了。
整理養豬場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地麵平整,夯實了,在豬場的後麵挖一個化糞池,平時清理出來的豬糞就倒在裏麵方便漚肥。
然後就是把那片土坯房,也再休整一遍,統一更換一次豬食槽。
等蔡曉玲把能想到的都畫好了,就拿著圖紙去找李茂才了,李茂才拿著圖紙看看,到是沒什麽意見。
除了修補豬圈,和更換豬食槽主要花點錢兒,其他都是力氣活,到時候去個二三十號人,分著幹,幾天的功夫,就能幹出來。
李茂才痛快的答應了蔡曉玲的要求,蔡曉玲就心情愉悅的,回去享受最後的一段輕鬆時光了。
不用每天晚上帶著張佳年上山了,現在蔡曉玲就空閑的時間就多了不少。
除了一日三餐變著花樣的吃,或者寫寫稿子,就是跟其他人聊聊八卦,偶爾去鎮子上賣一批豬肉。
用蔡曉玲給的那包煙,還有自己去買的一斤水果糖,再加上他見人三分笑的態度,很快就跟他們打成一片了。
蔡曉玲給他帶的糖,已經被他好好的放起來了,那是自己要留著慢慢吃的,他爹都沒分著幾塊。
張永富瞅著護食的傻兒子,就長個吃的腦瓜子,啥也不是!
總之,張佳年在鎮上的工作算是步入正軌了,為了能更早的跟著師傅出車,張佳年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長在車跟前兒。
不過幾天的功夫,那些理論知識就讓他背的滾瓜爛熟了,就是不自覺的會惦記著村裏的蔡曉玲,也不知她在幹什麽。
蔡曉玲在幹什麽?
蔡曉玲正在設計村裏的養豬場。
現在已經是一月末了,四月份的時候豬仔就要領回來,也就是說她還有一個月的時間,做好前期工作。
張佳年剛走的那天,她還有點兒不習慣,平時有他在跟前兒,盡管有時候比較鬧心,但是也很熱鬧不是?
現在沒有那個咋咋呼呼的,好像突然冷清了很多,不過馬上這點兒不習慣,就被蔡曉玲新找出來的事情取代了。
現在大隊上每年也養豬,大概集體養了15頭,加上村裏人個別家養的,也就20多頭。
從進了七零年開始,上麵就有了新的政策,為了增加老百姓的肉食數量,下達了一人一豬,一畝一豬的要求,但是這個標準,根本就無法實現,尤其是在東北。
就像紅旗大隊,一共62戶,加上知青,總共386人,也就是說至少得養300多頭豬。
養豬當然也有補助,一家30斤糧食,可是那點兒糧食,都不夠一個人,兩個月的口糧,怎麽可能有人願意養。
而且東北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春耕的時間非常的短暫。
三月份的時候土地還沒化凍,根本就沒法耕地。
等到四月了才會開始燒荒,為的就是給地化凍,和下肥,秸稈燒完了灰就留在地裏,這也是為什麽東北燒秸稈屢禁不止的原因。
四月初燒完了秸稈,馬上就要翻地,耕種,這些基本都是在十幾天裏完成的,看著好像不難,可是東北的耕種麵積,不是其他地方可以比擬的。
那個月,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基本都紮在地頭裏忙活。
在上麵文件剛下來的時候,大家也咬著牙執行過,結果就是,春種耽誤了,糧食減產了,老百姓病了好些個。
差點沒激起民憤,最後也就針對這邊的特殊,撤銷了硬性標準。
因為養的少,所以每年交了豬,也就留一頭豬給村裏分肉,大概到手的也就一兩斤,對於蔡曉玲來說,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蔡曉玲用了半天的時間,把養豬的地方裏裏外外的都轉了一圈,然後就回去忙活了。
先是去找了村長,跟他確認了一下,今年領回來的豬,是不是有幾頭可以分給她負責?
如果說,說蔡曉玲第一次來找李茂才說要養豬的時候,李茂才是抱著試一試也不虧的心態。
那這次蔡曉玲再來找李茂才,經過幾個月的濾鏡不斷加厚,李茂才對蔡曉玲的信任也提升了一個檔次。
當時李茂才就大方的跟蔡曉玲說,等開春豬領回來了,就讓她自己負責四頭豬。
今年他也打算多弄點豬回來,往年吧,村裏的豬場裏,就那十來頭豬,養的也糙,煮個豬食,還用的著七八個人忙活?
他要是真敢那麽幹,村裏人就是平時再聽領導,也得有意見。
這回就不一樣了,之前看蔡曉玲那個本子上,活兒可是分的特別細。
他打算開春的時候先領回來30頭豬,村裏人就不讓他們領回去了,反正每年養到最後也才200來斤,養的人家也挺不願意。
到不如今年都歸到一起了,如果前幾個月蔡曉玲這邊養的好,也可以統一按照她的方法,集體飼養。
到時候就方便了他把下放人員安排進去,做記錄,割豬草,打掃豬圈,挑豬糞,還有些更細碎的,這些活兒不都得有人幹?讓他們來正好。
蔡曉玲可不知道李茂才這麽配合她的工作,主要是,打算往養豬場裏安放下放人員的主意,不過就是知道了她也無所謂就是了。
本來她就不是這個世界的人,對於什麽黑五類,臭老九之類的就沒什麽歧視。
對那些無辜的人,她心裏也是覺得惋惜,不過以前,她沒想著去抱他們的大腿而已。
蔡曉玲先是去村裏的豬圈看了一下,地方就在村子的西北角,位置比較偏僻,地方也不小,就是很簡陋。
豬圈建在一片緩坡上。
一排土坯建的小矮房,隔著豬圈不遠的地方有個獨立的小屋,這是平時給夜裏看豬的人住的。
豬圈那邊統一蓋了三麵牆,還有一麵用柵欄圍著,貼著柵欄下麵放著豬食槽。
院子雖是不小,但是地麵都是坑坑窪窪的。
現在看著隻是不整齊而已,等到豬放進去了,那可就不一樣了,到時候豬糞,加上坑窪不平的地麵,肯定是不方便打掃,髒的要命,要是再下點雨,那就更不用提了。
整理養豬場的第一步,就是要把地麵平整,夯實了,在豬場的後麵挖一個化糞池,平時清理出來的豬糞就倒在裏麵方便漚肥。
然後就是把那片土坯房,也再休整一遍,統一更換一次豬食槽。
等蔡曉玲把能想到的都畫好了,就拿著圖紙去找李茂才了,李茂才拿著圖紙看看,到是沒什麽意見。
除了修補豬圈,和更換豬食槽主要花點錢兒,其他都是力氣活,到時候去個二三十號人,分著幹,幾天的功夫,就能幹出來。
李茂才痛快的答應了蔡曉玲的要求,蔡曉玲就心情愉悅的,回去享受最後的一段輕鬆時光了。
不用每天晚上帶著張佳年上山了,現在蔡曉玲就空閑的時間就多了不少。
除了一日三餐變著花樣的吃,或者寫寫稿子,就是跟其他人聊聊八卦,偶爾去鎮子上賣一批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