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冬去春來,轉眼已是貞元七年,竇參當著宰相,已近三年。
他營結私黨,權勢猖獗。翰林學士陸贄,多次彈劾他。
竇參恨陸贄,把陸贄當做眼中釘、肉中刺。
德宗李適很傻,沒有察覺竇參陰險奸詐。
後來,竇參想在福建安插自己的死黨,把持福建事務,為自己謀利。
竇參向李適啟奏說:
“福建觀察使吳湊,得了中風偏癱,口眼歪斜。
他說話時嘴裏舌頭不聽話,哇啦哇啦的。
下屬聽不清楚他說啥,他不能勝任工作了。
應該把他免職,我另推薦人前去接替他。”
竇參這次是奸詐中透著疏忽,以為德宗把吳湊免職趕他回家就是了,不會特別過問他病成啥樣。
他疏忽的是,人家吳湊不是一般的社會人,他是李適的舅姥爺。
李適一聽就急了,首先關心的是吳湊病情。
李適立即傳召吳湊進京進宮,他要查看他舅姥爺病情到底有多重。
吳湊應召赴京進宮,李適仔細一看,隻見吳湊眼睛明亮,口眼也不歪斜,精神、身體都很健康、根本沒有得過中風偏癱。
李適這才知道竇參心術不正,撒謊欺騙皇帝,有意排擠吳湊。
既然把人從福建調回來了,李適改任吳湊為陝虢觀察使,把原任李翼撤職。
這次竇參是搬石頭想砸人失了手,砸到自己腳掌上。
李翼是竇參私黨,給竇參輸送利益。他一被撤職,官民歡呼不已。
竇參仍然作惡不改,推薦侄子竇申為給事中。
竇申買賣官職、收受賄賂,時人送他外號叫花喜鵲。
為什麽人們把竇申比作花喜鵲?花喜鵲在百姓心目中不是好鳥。
農民剛在地裏播上種子,花喜鵲們賊頭賊腦,在不遠處盯著農民一舉一動。
農民剛走,它們就撅著長尾巴、撲棱著翅膀紛紛飛來,下地把農民辛苦種下的種子摳著吃了,一邊吃一邊高興地喳喳叫。
德宗李適多次聽說竇申不幹人事,召見竇參進行訓誡談話:
“你侄子竇申,賣官收錢,行為犯法,這樣下去難免連累到你頭上,不如把他撤職為好。”
竇參請求說:
“我家族裏侄子沒幾個。
竇申做事粗枝大葉,他那小腚底下不夠幹淨利索,被人拿捏住了一截禿了毛的尾巴。
請陛下原諒他、放過他!”
德宗李適說:
“朕不是不想保全你愛侄,很多人都向我反映他貪贓枉法,得防備他作惡越作越大”。
竇參仍苦苦懇求,請求放過他侄子。
竇參害怕陸贄被李適升官提拔,暗中和諫議大夫吳通元,編造陸贄假罪證,誣告陸贄。
偏偏傻李適糊塗一輩子,偶然聰明了一回。
李適查覺他們給陸贄編造的罪狀都是假的。
李適特別發怒,下令把吳通元賜死,就是讓人用繩子勒脖子把他憋死。
李適貶斥竇參侄子為道州司馬,外貶竇參為郴州別駕。
德宗李適這次不僅聰明,而且果斷硬氣。
李適進升陸贄為中書侍郎,讓陸贄和尚書左丞趙憬共同擔任宰相。
陸贄建議召用湖南觀察使李巽,來朝廷當度支使,負責錢財開支。
德宗本來已經答應這事,忽然他又變了卦,打算任用司農少卿裴延齡。
陸贄對李適說:
“度支司經手發放的錢財千千萬萬,需要公平公正、合理適度。
過於吝惜國庫錢財,舍不得發放,國家這個巨大輪子就像輪軸缺了油,吱吱扭扭轉悠不動。
發放錢財過於寬鬆,地方官員就在錢財山上舞蹈睡覺,個個像官倉糧山上的大老鼠,貪腐放浪沒了樣。
裴延齡是個苟且小人,一旦重用,他必定胡作非為,敗壞朝廷形象,國家、百姓一齊遭殃。”
李適不聽陸贄的話,竟任裴延齡為戶部侍郎,讓他負責開支錢糧,又一個奸臣進來入朝政核心。
貞元九年,湖南觀察使李巽奏報說:
“竇參擔任宰相時,宣武節度留後劉士寧,私自給竇參送去精美細絹五千匹,不知他們有什麽企圖。”
德宗李適看完奏章大怒,打算處死竇參。
陸贄勸阻說:
“當年劉晏被陛下冤殺,死得不明不白,致使各地紛紛反叛。
陛下冤殺忠臣,成為他們反叛的理由。
竇參這個人貪汙受賄,天下人都知道這事兒,我朝貪汙不判死刑。
但是您為了處死他,給加上了他身為宰相、私自結交地方節度使,陰謀發動叛亂,這罪名加得太過分了。
如果突然處死他,必然導致天下驚駭。”
竇參在朝廷沒少陷害陸贄,但陸贄不記恨他,更不落井下石,仍然站出來為竇參說公道話。
李適於是把竇參的官兒貶得更小了,讓他去當驩州司馬,沒收他的家產充入國庫。
他貪汙的錢財入國庫,國庫因此一陣小富。
竇參貪汙多年,白忙活了,活該。
牆倒眾人推,宮內宦官們仍然不放過竇參,彈劾列舉他的累累罪行。
李適於是賜竇參自盡,竇參最終沒有逃得了被治罪而死。
大樹倒了,樹上的小猴子也倒黴,李適判把他竇參侄子竇申用棍子一頓打死。
竇申賣官受賄時愜意輕鬆,他被打死的過程很疼很疼。
看見同一道嶺上的兔子死了,狐狸會哀傷恐懼。
董晉因為和竇參是多年同事,見竇參被治罪,心中惶恐不安,主動請求李適給把他免職。
李適罷完免了董晉禮部尚書官職,召義成節度使賈耽,為尚書右仆射。
賈耽和尚書右丞盧邁,同平章事(宰相)。
陸贄是大學士,肚子有學問。他先後向李適建議,改進國家治理,寫了治國報告不下幾十萬字。
曾談到邊防六大失誤,尤其切中時弊。
陸贄奏疏大意說:
邊防六大失誤:
一、措施不當。
二、賞罰無常。
三、養兵太多,軍費不夠用。
四、將領太多,兵力分散。
五、待遇不均,兵士心裏有怨恨。
六,朝廷批準才能開戰,報急耽誤時間,前方錯失作戰時機。
來自關東的戍邊兵士,不熟悉邊疆風俗,心中害怕胡虜,見到胡虜嚇得要死。
朝廷對待他們,像對待嬌生慣養的兒子,白拿錢財供養他們。
他們每天掰著指頭盤算著什麽時候能回家,像鳥窩裏的小鳥那樣,伸長脖子、張著嘴巴等著喂食。
奇葩的是,不少官軍兵士不希望我軍打勝仗,總是渴望著我軍戰敗。
因為官軍失敗了,紀律不能有效約束,他們趁著混亂逃回家去。
讓這種心態的人抵禦外敵,實在沒啥用。
兵士中還有刑滿釋放人員,本來就不是好人,他們更想逃回家去,更盼望同外敵作戰我軍慘敗,他們趁亂逃回家鄉。
朝廷沒有權威,將領不聽朝廷的指揮。
朝廷軟弱無威到這個程度:
賞賜立功的,又怕沒有立功的心生怨恨。
懲罰有罪的,又怕其他也犯了罪的人內心恐懼。
有罪的將士,朝廷不敢懲罰。有功的將士,朝廷不敢獎賞。
奮勇衝鋒的人的被人嘲笑,丟失城池的人不知羞恥。
忠義之士心灰意冷,驍勇英雄失望透頂。
敵人入侵,將領們相互推脫,沒有人肯領兵主動抵抗。
他們奏報時誇大敵情,說自己兵少、不能擋住敵兵。
朝廷不知前方真相,一味增派軍隊,又供不起軍糧軍餉。
朝廷缺錢缺糧,沒錢向將士們發放,就加碼向百姓索取。
老百姓負擔越來越重,交不完賦稅,家財家產被搜刮一空。
百姓沒有活路,要麽離開村莊逃往深山,要麽跳河跳井。
吐蕃賊兵一來,官軍不敢抵抗,他們不來的時候,官軍又苟且偷安,誰也不願主動消滅他們。”
陸贄的奏章,全是切中要害,李適十分重視,但是無法聽從。
朝廷病了,病得不輕。不治病不行,動大手術根治也不可能。
李適再傻也懂,朝廷是帶病活著的病人,動急了連朝廷也沒命了。
這時,回鶻兵馬在靈州打敗了吐蕃軍隊,押送一群被俘虜的吐蕃人來長安向唐朝進獻。
雲南王異牟,也出兵襲擊吐蕃,奪取城鎮十六座,提拿吐蕃將領五個,派使者來長安報捷。
異牟還讓使者進獻南詔地圖和地方土特產,獻出吐蕃曾經封授給他的黃金大印,請求李適批準,再次允許他們恢複南詔名號。
德宗李適派郎中袁滋前往雲南,冊封異牟為南詔王,賜給他裝在銀盒裏的黃金官印。
異牟到大和城接受冊封,對唐朝很是恭順,他擺上大魚大肉,熱誠地招待唐使。
袁滋盡歡而歸,回來興致勃勃地詳報德宗李適。
德宗李適很是欣慰,打算修建神龍寺,報答神靈護佑恩情。
李適不懂得:輔助國運的正神,不需要凡人賄賂。
戶部侍郎裴延齡說:
“同州一帶的山穀中,有罕見的粗大樹木幾十棵,每棵有八十丈高,可以作為寺廟用木材。”
德宗李適驚喜地說:
“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附近搜尋上好木材,尋找一百次也沒有發現,如今怎麽突然發現了?”
裴延齡就趁機討好奉承 李適:
“天生珍貴木材,必須聖明皇帝主政時才會被發現。
開元年間,國家治理不如當今新時代,怎麽能發現這麽珍貴的木材呢?”
李適把祖宗大好河山都丟給吐蕃,唐朝國土縮小三成,他的愚蠢非同一般。
這樣的昏傻皇帝,裴延齡還誇他治國理政能力好,分明是顛倒黑白,胡說八道。
可是傻李適聽不出來,真以為自己優秀得很。
李適察覺不到裴延齡胡扯,隻覺得心中歡喜不勝。
後來,裴延齡又上奏疏說:
“地方上在一堆巨大的糞土中,挖到一百三十兩白銀,綢緞銅線一大堆,價值一百萬錢。
這都是國庫之外的橫財,應該轉入別庫,另外開支使用。”
太府少卿韋少華(和陝州韋少華重名)上奏章彈劾:
“裴延齡撒謊欺騙皇上,請求皇帝下令核查清點國庫財物。
看看裴延齡說從糞土中掘出的財物,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裴延齡把國庫中財產轉移出來,硬說是從糞土中發現的。”
德宗李適看了奏疏,既不問罪裴延齡,也不問罪韋少華。
裴延齡說從糞土挖出財物這麽多,連三歲小孩都不信。
李適昏頭昏腦,老年癡呆到連這都信了。
內行見內行,造假沒處藏。
鹽鐵使張謗、司農卿李銛,京兆尹李充,都因為接觸錢財,熟悉業務,指責裴延齡處處哄騙皇上。
陸贄嫉惡如仇,決心除掉奸賊,寫奏疏向李適極力說明裴延齡罪惡。
奏疏大意說:
“裴延齡以搜刮壓榨百姓為長期製度,為撒謊造假、欺下瞞上為當官最好方法。
他掩蓋有,說成沒有。他把沒有的事,說成有。他比秦朝指鹿為馬的趙高還惡毒無恥。
望陛下緊急除掉奸佞,別再受他欺騙,如此天下大幸!”
李適看完陸贄奏疏,一點也不怪罪裴延齡,對待裴延齡更好。
陸贄又約同宰相趙憬去見李適,當麵痛陳裴延齡奸邪卑劣。
恨陸贄說話太多,德宗李適那張蠢笨的大胖臉上,充滿了憤怒。
趙憬見李適發怒,他一句話也不說,退朝後又把陸贄彈劾的事,密告了裴延齡。
裴延齡對陸贄的仇恨越來越深。
有人勸陸贄:
“別太嫉惡如仇了,得罪了裴延齡,他會不擇手段陷害你。”
陸贄慨然說道:
“我對上不辜負皇帝,對下不辜負我的學問人品。
我不怕報複,我得做我該做的事。”
第二年是貞元十一年,初夏天氣持續幹旱。
裴延齡趁機對李適誣告陸贄:
“陸贄是迂腐書生,他對皇帝心懷怨恨。
他和李充、張謗、李銛,趁著旱情造謠,說皇帝昏庸失德,上天懲罰,才天旱不下雨。
他們一夥人製造輿論,動搖人心。”
德宗李適聽了發怒,貶陸贄為忠州別駕。
皇帝昏庸愚蠢,奸臣得意又得誌,好人遭難又受氣。
朝廷之所以有奸賊,是因為有個昏君護著。
英明的皇帝治下,奸臣一般沒有存活空間。
他營結私黨,權勢猖獗。翰林學士陸贄,多次彈劾他。
竇參恨陸贄,把陸贄當做眼中釘、肉中刺。
德宗李適很傻,沒有察覺竇參陰險奸詐。
後來,竇參想在福建安插自己的死黨,把持福建事務,為自己謀利。
竇參向李適啟奏說:
“福建觀察使吳湊,得了中風偏癱,口眼歪斜。
他說話時嘴裏舌頭不聽話,哇啦哇啦的。
下屬聽不清楚他說啥,他不能勝任工作了。
應該把他免職,我另推薦人前去接替他。”
竇參這次是奸詐中透著疏忽,以為德宗把吳湊免職趕他回家就是了,不會特別過問他病成啥樣。
他疏忽的是,人家吳湊不是一般的社會人,他是李適的舅姥爺。
李適一聽就急了,首先關心的是吳湊病情。
李適立即傳召吳湊進京進宮,他要查看他舅姥爺病情到底有多重。
吳湊應召赴京進宮,李適仔細一看,隻見吳湊眼睛明亮,口眼也不歪斜,精神、身體都很健康、根本沒有得過中風偏癱。
李適這才知道竇參心術不正,撒謊欺騙皇帝,有意排擠吳湊。
既然把人從福建調回來了,李適改任吳湊為陝虢觀察使,把原任李翼撤職。
這次竇參是搬石頭想砸人失了手,砸到自己腳掌上。
李翼是竇參私黨,給竇參輸送利益。他一被撤職,官民歡呼不已。
竇參仍然作惡不改,推薦侄子竇申為給事中。
竇申買賣官職、收受賄賂,時人送他外號叫花喜鵲。
為什麽人們把竇申比作花喜鵲?花喜鵲在百姓心目中不是好鳥。
農民剛在地裏播上種子,花喜鵲們賊頭賊腦,在不遠處盯著農民一舉一動。
農民剛走,它們就撅著長尾巴、撲棱著翅膀紛紛飛來,下地把農民辛苦種下的種子摳著吃了,一邊吃一邊高興地喳喳叫。
德宗李適多次聽說竇申不幹人事,召見竇參進行訓誡談話:
“你侄子竇申,賣官收錢,行為犯法,這樣下去難免連累到你頭上,不如把他撤職為好。”
竇參請求說:
“我家族裏侄子沒幾個。
竇申做事粗枝大葉,他那小腚底下不夠幹淨利索,被人拿捏住了一截禿了毛的尾巴。
請陛下原諒他、放過他!”
德宗李適說:
“朕不是不想保全你愛侄,很多人都向我反映他貪贓枉法,得防備他作惡越作越大”。
竇參仍苦苦懇求,請求放過他侄子。
竇參害怕陸贄被李適升官提拔,暗中和諫議大夫吳通元,編造陸贄假罪證,誣告陸贄。
偏偏傻李適糊塗一輩子,偶然聰明了一回。
李適查覺他們給陸贄編造的罪狀都是假的。
李適特別發怒,下令把吳通元賜死,就是讓人用繩子勒脖子把他憋死。
李適貶斥竇參侄子為道州司馬,外貶竇參為郴州別駕。
德宗李適這次不僅聰明,而且果斷硬氣。
李適進升陸贄為中書侍郎,讓陸贄和尚書左丞趙憬共同擔任宰相。
陸贄建議召用湖南觀察使李巽,來朝廷當度支使,負責錢財開支。
德宗本來已經答應這事,忽然他又變了卦,打算任用司農少卿裴延齡。
陸贄對李適說:
“度支司經手發放的錢財千千萬萬,需要公平公正、合理適度。
過於吝惜國庫錢財,舍不得發放,國家這個巨大輪子就像輪軸缺了油,吱吱扭扭轉悠不動。
發放錢財過於寬鬆,地方官員就在錢財山上舞蹈睡覺,個個像官倉糧山上的大老鼠,貪腐放浪沒了樣。
裴延齡是個苟且小人,一旦重用,他必定胡作非為,敗壞朝廷形象,國家、百姓一齊遭殃。”
李適不聽陸贄的話,竟任裴延齡為戶部侍郎,讓他負責開支錢糧,又一個奸臣進來入朝政核心。
貞元九年,湖南觀察使李巽奏報說:
“竇參擔任宰相時,宣武節度留後劉士寧,私自給竇參送去精美細絹五千匹,不知他們有什麽企圖。”
德宗李適看完奏章大怒,打算處死竇參。
陸贄勸阻說:
“當年劉晏被陛下冤殺,死得不明不白,致使各地紛紛反叛。
陛下冤殺忠臣,成為他們反叛的理由。
竇參這個人貪汙受賄,天下人都知道這事兒,我朝貪汙不判死刑。
但是您為了處死他,給加上了他身為宰相、私自結交地方節度使,陰謀發動叛亂,這罪名加得太過分了。
如果突然處死他,必然導致天下驚駭。”
竇參在朝廷沒少陷害陸贄,但陸贄不記恨他,更不落井下石,仍然站出來為竇參說公道話。
李適於是把竇參的官兒貶得更小了,讓他去當驩州司馬,沒收他的家產充入國庫。
他貪汙的錢財入國庫,國庫因此一陣小富。
竇參貪汙多年,白忙活了,活該。
牆倒眾人推,宮內宦官們仍然不放過竇參,彈劾列舉他的累累罪行。
李適於是賜竇參自盡,竇參最終沒有逃得了被治罪而死。
大樹倒了,樹上的小猴子也倒黴,李適判把他竇參侄子竇申用棍子一頓打死。
竇申賣官受賄時愜意輕鬆,他被打死的過程很疼很疼。
看見同一道嶺上的兔子死了,狐狸會哀傷恐懼。
董晉因為和竇參是多年同事,見竇參被治罪,心中惶恐不安,主動請求李適給把他免職。
李適罷完免了董晉禮部尚書官職,召義成節度使賈耽,為尚書右仆射。
賈耽和尚書右丞盧邁,同平章事(宰相)。
陸贄是大學士,肚子有學問。他先後向李適建議,改進國家治理,寫了治國報告不下幾十萬字。
曾談到邊防六大失誤,尤其切中時弊。
陸贄奏疏大意說:
邊防六大失誤:
一、措施不當。
二、賞罰無常。
三、養兵太多,軍費不夠用。
四、將領太多,兵力分散。
五、待遇不均,兵士心裏有怨恨。
六,朝廷批準才能開戰,報急耽誤時間,前方錯失作戰時機。
來自關東的戍邊兵士,不熟悉邊疆風俗,心中害怕胡虜,見到胡虜嚇得要死。
朝廷對待他們,像對待嬌生慣養的兒子,白拿錢財供養他們。
他們每天掰著指頭盤算著什麽時候能回家,像鳥窩裏的小鳥那樣,伸長脖子、張著嘴巴等著喂食。
奇葩的是,不少官軍兵士不希望我軍打勝仗,總是渴望著我軍戰敗。
因為官軍失敗了,紀律不能有效約束,他們趁著混亂逃回家去。
讓這種心態的人抵禦外敵,實在沒啥用。
兵士中還有刑滿釋放人員,本來就不是好人,他們更想逃回家去,更盼望同外敵作戰我軍慘敗,他們趁亂逃回家鄉。
朝廷沒有權威,將領不聽朝廷的指揮。
朝廷軟弱無威到這個程度:
賞賜立功的,又怕沒有立功的心生怨恨。
懲罰有罪的,又怕其他也犯了罪的人內心恐懼。
有罪的將士,朝廷不敢懲罰。有功的將士,朝廷不敢獎賞。
奮勇衝鋒的人的被人嘲笑,丟失城池的人不知羞恥。
忠義之士心灰意冷,驍勇英雄失望透頂。
敵人入侵,將領們相互推脫,沒有人肯領兵主動抵抗。
他們奏報時誇大敵情,說自己兵少、不能擋住敵兵。
朝廷不知前方真相,一味增派軍隊,又供不起軍糧軍餉。
朝廷缺錢缺糧,沒錢向將士們發放,就加碼向百姓索取。
老百姓負擔越來越重,交不完賦稅,家財家產被搜刮一空。
百姓沒有活路,要麽離開村莊逃往深山,要麽跳河跳井。
吐蕃賊兵一來,官軍不敢抵抗,他們不來的時候,官軍又苟且偷安,誰也不願主動消滅他們。”
陸贄的奏章,全是切中要害,李適十分重視,但是無法聽從。
朝廷病了,病得不輕。不治病不行,動大手術根治也不可能。
李適再傻也懂,朝廷是帶病活著的病人,動急了連朝廷也沒命了。
這時,回鶻兵馬在靈州打敗了吐蕃軍隊,押送一群被俘虜的吐蕃人來長安向唐朝進獻。
雲南王異牟,也出兵襲擊吐蕃,奪取城鎮十六座,提拿吐蕃將領五個,派使者來長安報捷。
異牟還讓使者進獻南詔地圖和地方土特產,獻出吐蕃曾經封授給他的黃金大印,請求李適批準,再次允許他們恢複南詔名號。
德宗李適派郎中袁滋前往雲南,冊封異牟為南詔王,賜給他裝在銀盒裏的黃金官印。
異牟到大和城接受冊封,對唐朝很是恭順,他擺上大魚大肉,熱誠地招待唐使。
袁滋盡歡而歸,回來興致勃勃地詳報德宗李適。
德宗李適很是欣慰,打算修建神龍寺,報答神靈護佑恩情。
李適不懂得:輔助國運的正神,不需要凡人賄賂。
戶部侍郎裴延齡說:
“同州一帶的山穀中,有罕見的粗大樹木幾十棵,每棵有八十丈高,可以作為寺廟用木材。”
德宗李適驚喜地說:
“開元天寶年間,在長安附近搜尋上好木材,尋找一百次也沒有發現,如今怎麽突然發現了?”
裴延齡就趁機討好奉承 李適:
“天生珍貴木材,必須聖明皇帝主政時才會被發現。
開元年間,國家治理不如當今新時代,怎麽能發現這麽珍貴的木材呢?”
李適把祖宗大好河山都丟給吐蕃,唐朝國土縮小三成,他的愚蠢非同一般。
這樣的昏傻皇帝,裴延齡還誇他治國理政能力好,分明是顛倒黑白,胡說八道。
可是傻李適聽不出來,真以為自己優秀得很。
李適察覺不到裴延齡胡扯,隻覺得心中歡喜不勝。
後來,裴延齡又上奏疏說:
“地方上在一堆巨大的糞土中,挖到一百三十兩白銀,綢緞銅線一大堆,價值一百萬錢。
這都是國庫之外的橫財,應該轉入別庫,另外開支使用。”
太府少卿韋少華(和陝州韋少華重名)上奏章彈劾:
“裴延齡撒謊欺騙皇上,請求皇帝下令核查清點國庫財物。
看看裴延齡說從糞土中掘出的財物,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裴延齡把國庫中財產轉移出來,硬說是從糞土中發現的。”
德宗李適看了奏疏,既不問罪裴延齡,也不問罪韋少華。
裴延齡說從糞土挖出財物這麽多,連三歲小孩都不信。
李適昏頭昏腦,老年癡呆到連這都信了。
內行見內行,造假沒處藏。
鹽鐵使張謗、司農卿李銛,京兆尹李充,都因為接觸錢財,熟悉業務,指責裴延齡處處哄騙皇上。
陸贄嫉惡如仇,決心除掉奸賊,寫奏疏向李適極力說明裴延齡罪惡。
奏疏大意說:
“裴延齡以搜刮壓榨百姓為長期製度,為撒謊造假、欺下瞞上為當官最好方法。
他掩蓋有,說成沒有。他把沒有的事,說成有。他比秦朝指鹿為馬的趙高還惡毒無恥。
望陛下緊急除掉奸佞,別再受他欺騙,如此天下大幸!”
李適看完陸贄奏疏,一點也不怪罪裴延齡,對待裴延齡更好。
陸贄又約同宰相趙憬去見李適,當麵痛陳裴延齡奸邪卑劣。
恨陸贄說話太多,德宗李適那張蠢笨的大胖臉上,充滿了憤怒。
趙憬見李適發怒,他一句話也不說,退朝後又把陸贄彈劾的事,密告了裴延齡。
裴延齡對陸贄的仇恨越來越深。
有人勸陸贄:
“別太嫉惡如仇了,得罪了裴延齡,他會不擇手段陷害你。”
陸贄慨然說道:
“我對上不辜負皇帝,對下不辜負我的學問人品。
我不怕報複,我得做我該做的事。”
第二年是貞元十一年,初夏天氣持續幹旱。
裴延齡趁機對李適誣告陸贄:
“陸贄是迂腐書生,他對皇帝心懷怨恨。
他和李充、張謗、李銛,趁著旱情造謠,說皇帝昏庸失德,上天懲罰,才天旱不下雨。
他們一夥人製造輿論,動搖人心。”
德宗李適聽了發怒,貶陸贄為忠州別駕。
皇帝昏庸愚蠢,奸臣得意又得誌,好人遭難又受氣。
朝廷之所以有奸賊,是因為有個昏君護著。
英明的皇帝治下,奸臣一般沒有存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