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八月初二,李淵頒下內詔,自稱太上皇,傳位太子李世民。


    626年八月初九黎明時分,李世民身穿繡有五彩錦繡圖案的金黃色衣服,先到皇宮太極殿朝見唐高祖李淵,接受皇帝玉印。


    然後李世民返回至東宮顯德殿,麵南而坐,接受早已等在那裏的文武百官朝賀,眾臣山呼萬歲。


    李世民派左仆射裴寂去長安南郊,祭告天地神明。


    李世民頒布聖旨大赦天下,對一般罪犯減刑或赦免刑罪,罪大惡極的除外。


    封賜文武百官功勳爵位。


    詔令關中地區及蒲州、芮州、虞周、泰州、陝州、鼎州免賦稅兩年。


    全國免除庸調一年。


    百姓八十歲以上老人由官府賞賜穀米和布帛。


    曆史上稱李世民為唐太宗。


    過了十天,李世民詔令:


    一、提倡文武百官上書言事,有好的意見和建議被采納,可以提升官職。


    二,禁止地方官員向皇宮進獻奇珍異寶,不能為了皇帝吃喝玩樂,增加百姓負擔。


    三,遣散放歸皇宮宮女3000人,別讓宮女在深宮庭院裏淒苦度過一生。


    讓她們各自回家和父母團聚,回家後各自謀求生路,過正常人自由的日子,選擇丈夫嫁人,成家立業。


    過了兩天,李世民傳詔冊立長孫無塵為皇後。


    長孫無塵素有學識,喜歡讀書,遵尚禮儀法度,是位賢妻良母。


    長孫無塵被封為皇後以後,依然崇尚衣食節儉。她喜愛穿普通衣服,討厭服飾華麗。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回家很自然地把朝廷上每天發生的事情,說給長孫無塵聽,請她幫助參謀對錯得失。


    長孫無塵隻是傾聽,一句也不參與評論。


    李世民就再二再三地問,長孫無塵和顏悅色地說:


    “陛下難道沒聽說那句古代俗語麽?叫做牡雞司晨,惟家之索。


    天亮的時候,母雞不能替代公雞飛到草垛上對著太陽大喊大叫,那樣這戶人家就離破敗不遠了。


    我是個婦道人家,隻知道管好後宮的事。


    國政大事我哪敢提前知道並參與評論和操縱?”


    長孫無塵識大體,辨是非,李世民越發敬重她。


    隻是長孫無塵沒有料到李世民把李元吉王妃楊珪媚立為皇妃,並且越來越寵愛她。


    長孫無塵胸襟豁達,並不是爭風吃醋。隻是李世民立弟媳為嬪妃,引起朝野非議,這事對李世民名聲影響太大。


    李世民和楊珪媚再情投意合,也不適合納她為妃,畢竟她有個前弟媳的身份。


    長孫無塵後悔鑄成了大錯,但是木已成舟,無法勸止。


    她仍然待楊珪媚情同姐妹,隻是再喊“弟媳”不合適,改口喊她“楊妃”。


    楊珪媚乍聽長孫無塵喊她楊妃,一臉慚愧地說:


    “長孫皇後,你這樣喊我,讓我心生尷尬,無地自容,哪敢有臉麵答應啊。”


    長孫皇後說:


    “你不喊我二嫂了,都喊我長孫皇後,我也得改口喊你楊妃。


    再稱呼弟媳不合適了,對不?”


    慢慢地習慣成自然,楊珪媚也就不覺得不好意思了。


    不知李世民覺得愧對楊珪媚,還是心中為萬不得已在玄武門殺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內心自責愧疚,靜下心來常反思過往。


    626年十月,李世民下詔封已故太子李建成為息王,追諡為隱太子。封已故李元吉為刺王,各按王侯禮儀重新改葬。


    改葬那天,李世民在宜秋門外哭得傷心欲絕,魏征房玄齡等人上前勸慰不住。


    李世民繼位前後那段日子,突厥先後多次進犯。


    自稱大梁國皇帝的梁師都,又去慫恿突厥侵犯唐朝。


    這次頡利還沒有拿定主意,梁師都親自去見他,當麵跟頡利說:


    “頡利可汗,唐朝新帝李世民剛剛即位,大唐國內政局不穩。


    地方上擁護李建成李元吉的勢力還都躍躍欲試想造反。


    李世民的心思都在安定國內局麵上,這可是出兵搶掠的絕好機會。”


    於是頡利、突利兩個可汗,組成騎兵聯軍二十萬,進犯涇州,又進犯武功縣。


    頡利可汗親率一支騎兵大軍進至渭河北岸,離大唐首都長安隻有四十裏,他已經把刀尖頂到了大唐的額頭上了。


    長安守軍隻有幾萬人,突厥進犯震動京城,城內外老百姓開始內心恐慌起來。


    李世民下令京城戒嚴,急命尉遲敬德為涇州行軍總管,統領多路兵馬抵禦突厥。


    尉遲敬德領兵到了涇陽,正好和一支進犯的突厥兵馬相遇。


    乘著唐軍銳氣正猛,尉遲敬德領兵直接殺將過去。


    唐軍將士覺得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大唐第一猛將率先拍馬衝進突厥騎兵陣,自然人人膽豪氣壯,個個全無畏懼地往突厥兵陣裏衝殺。


    唐軍如群虎撲進狼群,在突厥陣中橫衝直撞,左衝右突。突厥兵抵擋不住,被砍殺刺死一千多人。


    突厥兵你逃我也逃,一起敗逃散去。突厥大將阿史烏沒啜被尉遲敬德一槊刺落馬下,阿史烏沒啜負傷倒在地上,又被尉遲敬德伸手像老鷹捉雞一般抓了去。唐軍旗開得勝,收兵回營休整。


    頡利可汗獨自領兵從偏僻的小路到達渭河北岸,在便橋一帶駐紮營寨。


    頡利先派心腹將領執失思力,去長安進見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顯德殿朝堂召見執失思力,大聲問道:


    “爾等為何舉兵侵犯大唐國土?”


    執失思力回答說:


    “ 貴國給我國發送金錢,每年多少太不固定。


    有時發給有時不發給,一點誠意都沒有。


    所以我國兩個可汗統領兵馬一百萬,前來向唐天子討個說法。”


    李世民聽了毫不畏懼,並且怒斥執失思力:


    “我與你們可汗當麵協商了友和盟約,這些年贈送你們金銀和絲綢布帛,前前後後已不計其數。


    如今你們可汗違背盟約,領兵進犯。


    你們失約占錯,我方守護正義。我國有什麽對不起你們的?


    我想你們雖然住在匈奴戎狄舊地,應有做人的最低底線!


    怎麽全忘我朝大恩大德,自行誇耀比我朝強大?


    應該先把你的頭割下來,然後我要領兵同你們可汗交戰,看看你們可汗能不能打得過我軍!


    兩軍一打起來,你們根本就不中用!”


    執失思力聽罷,表情懊喪失望,沒辦法隻好叩頭請求寬恕:


    “請求陛下不要殺我。”


    蕭瑀、封德彝向李世民說道:


    “兩國相爭,不斬來使,請求陛下開恩把執失思力放回去,以示我朝寬容大度。”


    李世民說:


    “朕如果允許他回去,反而讓他們突厥越發藐視我們,更加放肆猖獗,霸道橫行,膽敢欺負我國。


    難道你們覺得應該繼續縱容驕貫他們麽?”


    李世民對執失思力說:


    “我暫時把你的頭還留在你的脖子上。


    讓你多活幾天看看,我領兵親征,究竟誰勝誰負!”


    執失思力不敢還口,隻是跪著不停地磕頭。


    李世民又喊左右侍衛,把執失思力關押在門下省監牢。


    侍從兵士奉旨把執失思力架住,不管他如何朝李世民喊叫哀求,連拽帶拉拖出了顯德殿。


    隨後李世民傳令首都禁衛軍,出兵抵禦突厥。


    李世民穿好鎧甲,跨上皇帝專用戰馬,帶領高士廉、房玄齡等六個人,統率禁衛軍,北出玄武門,直接趕往渭河岸邊。


    頡利可汗正在營帳內坐著,焦急地等待執失思力回來。


    忽然軍校入賬內報告:“唐朝天子來了。”


    頡利站起身來,騎上馬走出兵營,隔著渭河望去,隻見河對麵煙塵大起,大隊兵馬踏塵而來。


    大隊前麵有六個騎馬的人,當先的金色戰盔,金色鎧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定睛細看果然就是他先前認識的秦王李世民,如今他已是主宰華夏的大唐天子。


    頡利正在心懷驚疑,那大唐天子已朗聲喊道:


    “頡利可汗!我與你在豳州,你曾留下盟誓,不再侵犯。


    這幾年你屢次違反盟約,我正準備發兵向你問罪,你卻自己領兵前來,你這不是來送死嗎?”


    說到這裏,又揚起馬鞭便指向天空說:


    “蒼天在上,我國並沒有對不起你們,你們卻一次次對不起我國。


    你對不起我國,也就對不起蒼天,請問可汗你敢對抗蒼天嗎?!”


    頡利聽到他這樣說,越發心裏驚慌。


    頡利身邊的兵士,都信奉鬼神,但見唐天子威風凜涼,大義浩然。不由得魂膽飛揚,相繼下馬隔河跪拜。


    從此以後突厥民間尊敬畏服大唐天子,都稱唐朝皇帝為“天可汗”。


    突厥兵士又聽到唐軍陣中鼓聲震天,旌旗招展,遮蔽大地浩蕩一片。


    鐵盔鐵甲、如豹似虎的唐軍,擺一字齊陣齊步向前,陳勢盛大振憾,直至渭河岸邊。


    頡利嚇得麵如土色,就領部下回馬入營,關閉營門靜守不出。


    李世民還騎馬立在河岸邊,蕭瑀怕李世民太輕敵,上前極力勸阻,堅決請求還朝。


    李太民悄悄地對他說:


    “朕已深思熟慮,我這盤算你不知道。


    突厥這次讓他們全國軍隊一起前來,直到離長安很近的地方,他們就是認為我國內部有困難。


    他們覺得朕剛剛即位,沒有心思和他較量輸贏。


    我們如果關上城門自守,他必定縱兵大肆搶掠,從此難以控製他們。


    朕為此故意單獨騎馬臨陣,讓他看見我鎮定從容。


    我特地親率大軍,作出一心決戰的姿態。


    這樣他們害怕我軍氣勢,又服氣我軍神威。


    他們深入我國內地,本來已是不知我軍虛實的心虛狀態。


    這樣我軍如果同他們交戰,必須每戰必勝,同他們講和也是求得自我鞏固。


    製服突厥,在此一舉。


    你若不信看著就是,現在他們已經沒有能力,閉營不出了吧。”


    蕭瑀於是退下。


    果然過了不長時間,就有突厥使臣,渡過渭河而來,向唐太宗求和。


    太宗李世民又質問斥責了他好大一會,來使一個勁磕頭認錯。


    於是商定議和,限期第二天訂立盟約。打發使者回去,李世民才返駕回宮。


    第二天是626年八月三十日,李世民又親到城西,與頡利可汗相見。


    就在渭河便橋,李世民命令屬下斬殺一匹白馬為祭牲,他和頡利可汗同飲了馬血立約。


    頡利對協約內容欣然服從。盟約定好,彼此領兵逐各自退去。李世民這才準許釋放執失思力返回突厥。


    蕭瑀對李世民說:


    “一開始咱還沒同突厥講和時,各位將軍都爭著請求出戰,陛下就是不允許。我們都猜不出陛下怎麽想的。


    這仗還沒真打,他們突厥幾十萬人就這麽退回去了。


    究竟陛下怎麽做到料敵如神,你的預判和結局一個樣?”


    李世民說:


    “我看突厥的部隊,人數比我們多,但是混亂不齊整。


    他們從可汗到士兵,隻要想著要錢撈好處,並不想作戰拚命。


    當他們來求和時,隻有頡利可汗在渭水河岸咱們這邊。


    我朝重要官員將領都來見我,建議我設下酒宴,趁著頡利可汗喝醉,我們一麵把他綁住關押起來,一麵發兵襲擊他的軍隊,那樣我軍氣勢如像摧毀枯木爛樹一樣不可阻擋。


    他們還建議我軍同時派出長孫無忌、李靖在幽州設下埋伏,堵住突厥敗兵回撤的路。


    突厥兵馬往回敗逃時,我軍伏兵突然殺出。我們又有大軍在後麵追擊,保證能讓他全軍覆滅,一個兵士也沒法活著回去。


    但是我想我剛剛即位,國家還沒安定,老百姓還沒有富裕,決戰也一定會死傷我軍很多兵士。


    這次一但同突厥決戰,也必然結下仇怨。


    突厥部落對我國從此又怨恨又害怕,他們必然臥薪嚐膽,從此苦心整軍備戰。


    就算急切之間他們恢複不了元氣,臨時不敢來,日後必能來報這次他們全軍覆沒的仇恨。


    那時的禍患就更厲害了。


    我們這次卷起鎧甲、收起兵器,不同他們作戰,還送給他們金銀絲綢布帛。


    他們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財物,退還本國,他們必誌驕意滿,不再注重防備。


    然後我們養足威力等待時機,一舉可以把他們消滅。


    想奪取什麽,得先給予,就是這種計策。


    愛卿你難道沒有聽說這些麽?”


    蕭瑀於是再次施禮拜了拜說:


    “陛下的深遠謀劃,原來不是愚臣所能想到的。”


    隨後頡利可汗,派人送給唐朝胡馬3000匹,肥羊一萬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那些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堯天舜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堯天舜日並收藏唐朝那些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