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年,太後就病了,整日懨懨的不思飲食,還伴著持續的低熱,一病便是兩個多月。
我日日去侍疾,胤禛也是每日下朝便來探望。太醫診斷,“太後娘娘五內鬱結,心火難消,乃是心病,若是能去其心結,想必娘娘很快就能康複了。”
“心病...心病啊...”胤禛聽見太醫所言喃喃自語了幾句,便沉默了,此後便不再每日探望,隻是著人送些滋補的飲食湯藥。
先皇駕崩,十四爺受急召回宮,前腳剛離開西北,後腳胤禛立刻下旨晉封鎮國公延信為貝子,命延信馳驛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代行允禵之職。
彼時連原先爭儲之心最盛的老八允禩都受封和碩廉親王執掌理藩院,身為皇上同母兄弟的允禵卻仍舊是個固山貝子,甚至被卸了軍務拘在景山的壽皇殿讀書。
太後心疼幼子,自然一病不起。胤禛當然也明白額娘心病所在,卻更是憤怒難當。
四月,胤禛親自送了先帝的梓宮去了遵化的景陵安葬,隨即將允禵圈禁在了皇陵,斥責其常年在外,未曾行孝於先皇膝前。
回宮後,時隔月餘胤禛再次來到了壽康宮,坐到了太後床邊。
“皇額娘,兒臣如今已經沒有阿瑪了,難道您也要棄朕而去嗎?”
“皇帝,老十四是你兄弟,皇額娘是你們二人的額娘,哀家隻盼你們兄弟和睦。”
“兒臣隻讓十四弟為先皇盡孝,安心讀書,修身養性。”
“他常年在外行軍,不比你在京城享福。你弟弟已經吃了夠多的苦,皇陵陰寒哪裏是修身養性的地方。”
“若如今是他老十四登基,才是皇額娘想要的吧,若十四弟登基,皇額娘可會為朕謀求些什麽。”
“你是老十四兄長...他自然...”
“皇額娘必是不曾想過吧,既然皇額娘心中都沒有兒子,老十四心中又怎麽會有什麽兄長呢。皇額娘還是安心養病吧。”
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複,胤禛再次拂袖而去。有些童年的傷痛,恐怕在長大後不停地安慰自己,也難以治愈吧。
眼看著太後一日一日的病著,毫不見起色,竹息姑姑求我去向胤禛求情。
“貴妃娘娘如今執掌六宮,想來您去勸勸,皇上會聽的。”
“姑姑,您跟在太後身邊四十年,皇上如何性情想必您比我清楚。太後越是如此,皇上隻怕越是生氣。倒是您該勸勸太後娘娘,若想如願,總要知道皇上想要什麽。”
不用我提醒,慢慢的太後也就能想明白了。
其實從私心上,我與太後也並不那麽和睦。我和姐姐前世今生的結局,多少都有太後從中參與的手筆。不論是姐姐失去的頭一個孩子還是從前夭折的弘暉。
可如今胤禛登基已成事實,太後是大清的太後,也是烏拉那拉氏和烏雅氏的太後,雖然不是心愛的小兒子做了皇帝,卻仍舊是皇帝的生母,怎麽取舍太後心裏清楚得很。
所以如今不論太後曾經如何,從胤禛登基那一日起,太後、姐姐與我,我們便是榮辱與共的一體了。
因此漸漸地,太後的病好了,對胤禛的關心也多了起來。深諳後宮生存之道的太後自然也知道水滿則溢的道理,所以日常的關心也是徐徐圖之。
心裏頭舒服了,又忙於政事,胤禛也歇了許多磋磨允禵的心思。
一切也終於算是步入了正軌。
春末,應太後的要求,我和她一同去了景仁宮。
“柔則,哀家知道因為惠安的事情你心裏怨著皇帝,可如今你已是皇後,在其位便要謀其政。”
“皇額娘,臣妾身子不爭氣,何況從前在王府,庶務也多是宜修操辦的。如今宜修管著宮裏,又是唯一的貴妃,與臣妾沒得什麽分別。”
“即便如此,宜修到底也隻是個貴妃,名不正則言不順。”
“皇額娘,宜修掌理六宮是皇上親旨,誰敢置喙。至於名正言順,或許您可以讓皇上廢了臣妾立宜修為後。”
太後被姐姐的話噎得無言以對,隻能歎著氣離開。
“姐姐...”
“貴妃娘娘,您還是走吧。”
我本欲在說些什麽,直被采薇擋在了麵前。
曾經我以為胤禛對姐姐的愛會因年老色衰而弛,卻不想先放手的卻是姐姐。
於是,日子似乎回到了當初的日子,除了沒有了一個皇後的名頭,一切如舊。
有了前頭的經曆,我對很多事情有了預知性,一切事務處理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先帝臨終前的幾年,慢慢怠惰了些朝政,朝廷錢糧虧空得厲害,胤禛命允祥成立了專司審查錢糧奏銷得會考府,並管理戶部三庫,整頓財政。過了端午,弘暉被調到了允祥麾下協理此事。
一時間各種奏報直接淹沒了胤禛。
敬事房的總管幾次去請胤禛翻牌子都被打發了出去,原本胤禛子嗣就不豐茂,這般繁忙不進後宮,倒是直接讓太後也不得不關注起了此事。
這日午後,太後帶著人去了養心殿,不知道說了些什麽話,胤禛同意了選秀,還著意讓內務府安排著多挑些漢軍旗的秀女,卻沒像從前將此事交代給華妃,而是落到了我的頭上。
如今國庫吃緊,雖然胤禛下旨一切從簡,選秀卻是涉及到子嗣國本也象征著皇家體麵,不可過分儉省,例銀有限,若想辦的漂亮體麵,總要私下貼補許多。
何況,初選複選得出的人,總是要摻雜著各方利益才能留下,華妃雖也樣仰仗著年羹堯的勢力,卻在初次籌辦宮中大事時也不敢妄多伸手,選出的人也還算公允,我又何苦趟這渾水呢。
我去向胤禛請辭,說自己忙於料理後宮之事,且端怡母親病了這些時日永璨正養在我宮裏,實在力不從心故而舉薦了華妃。
胤禛欣然應允了,還道:“端妃病弱,華妃還算聰明能幹,幫著你做這些也是應當的。你們能如此和睦幫朕打理好後宮,朕心甚慰。”
我笑著說了些理應如此的謙辭退了出去。從前“不得已的賢惠”如今成了真的賢惠了。
我日日去侍疾,胤禛也是每日下朝便來探望。太醫診斷,“太後娘娘五內鬱結,心火難消,乃是心病,若是能去其心結,想必娘娘很快就能康複了。”
“心病...心病啊...”胤禛聽見太醫所言喃喃自語了幾句,便沉默了,此後便不再每日探望,隻是著人送些滋補的飲食湯藥。
先皇駕崩,十四爺受急召回宮,前腳剛離開西北,後腳胤禛立刻下旨晉封鎮國公延信為貝子,命延信馳驛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代行允禵之職。
彼時連原先爭儲之心最盛的老八允禩都受封和碩廉親王執掌理藩院,身為皇上同母兄弟的允禵卻仍舊是個固山貝子,甚至被卸了軍務拘在景山的壽皇殿讀書。
太後心疼幼子,自然一病不起。胤禛當然也明白額娘心病所在,卻更是憤怒難當。
四月,胤禛親自送了先帝的梓宮去了遵化的景陵安葬,隨即將允禵圈禁在了皇陵,斥責其常年在外,未曾行孝於先皇膝前。
回宮後,時隔月餘胤禛再次來到了壽康宮,坐到了太後床邊。
“皇額娘,兒臣如今已經沒有阿瑪了,難道您也要棄朕而去嗎?”
“皇帝,老十四是你兄弟,皇額娘是你們二人的額娘,哀家隻盼你們兄弟和睦。”
“兒臣隻讓十四弟為先皇盡孝,安心讀書,修身養性。”
“他常年在外行軍,不比你在京城享福。你弟弟已經吃了夠多的苦,皇陵陰寒哪裏是修身養性的地方。”
“若如今是他老十四登基,才是皇額娘想要的吧,若十四弟登基,皇額娘可會為朕謀求些什麽。”
“你是老十四兄長...他自然...”
“皇額娘必是不曾想過吧,既然皇額娘心中都沒有兒子,老十四心中又怎麽會有什麽兄長呢。皇額娘還是安心養病吧。”
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複,胤禛再次拂袖而去。有些童年的傷痛,恐怕在長大後不停地安慰自己,也難以治愈吧。
眼看著太後一日一日的病著,毫不見起色,竹息姑姑求我去向胤禛求情。
“貴妃娘娘如今執掌六宮,想來您去勸勸,皇上會聽的。”
“姑姑,您跟在太後身邊四十年,皇上如何性情想必您比我清楚。太後越是如此,皇上隻怕越是生氣。倒是您該勸勸太後娘娘,若想如願,總要知道皇上想要什麽。”
不用我提醒,慢慢的太後也就能想明白了。
其實從私心上,我與太後也並不那麽和睦。我和姐姐前世今生的結局,多少都有太後從中參與的手筆。不論是姐姐失去的頭一個孩子還是從前夭折的弘暉。
可如今胤禛登基已成事實,太後是大清的太後,也是烏拉那拉氏和烏雅氏的太後,雖然不是心愛的小兒子做了皇帝,卻仍舊是皇帝的生母,怎麽取舍太後心裏清楚得很。
所以如今不論太後曾經如何,從胤禛登基那一日起,太後、姐姐與我,我們便是榮辱與共的一體了。
因此漸漸地,太後的病好了,對胤禛的關心也多了起來。深諳後宮生存之道的太後自然也知道水滿則溢的道理,所以日常的關心也是徐徐圖之。
心裏頭舒服了,又忙於政事,胤禛也歇了許多磋磨允禵的心思。
一切也終於算是步入了正軌。
春末,應太後的要求,我和她一同去了景仁宮。
“柔則,哀家知道因為惠安的事情你心裏怨著皇帝,可如今你已是皇後,在其位便要謀其政。”
“皇額娘,臣妾身子不爭氣,何況從前在王府,庶務也多是宜修操辦的。如今宜修管著宮裏,又是唯一的貴妃,與臣妾沒得什麽分別。”
“即便如此,宜修到底也隻是個貴妃,名不正則言不順。”
“皇額娘,宜修掌理六宮是皇上親旨,誰敢置喙。至於名正言順,或許您可以讓皇上廢了臣妾立宜修為後。”
太後被姐姐的話噎得無言以對,隻能歎著氣離開。
“姐姐...”
“貴妃娘娘,您還是走吧。”
我本欲在說些什麽,直被采薇擋在了麵前。
曾經我以為胤禛對姐姐的愛會因年老色衰而弛,卻不想先放手的卻是姐姐。
於是,日子似乎回到了當初的日子,除了沒有了一個皇後的名頭,一切如舊。
有了前頭的經曆,我對很多事情有了預知性,一切事務處理起來也是得心應手。
先帝臨終前的幾年,慢慢怠惰了些朝政,朝廷錢糧虧空得厲害,胤禛命允祥成立了專司審查錢糧奏銷得會考府,並管理戶部三庫,整頓財政。過了端午,弘暉被調到了允祥麾下協理此事。
一時間各種奏報直接淹沒了胤禛。
敬事房的總管幾次去請胤禛翻牌子都被打發了出去,原本胤禛子嗣就不豐茂,這般繁忙不進後宮,倒是直接讓太後也不得不關注起了此事。
這日午後,太後帶著人去了養心殿,不知道說了些什麽話,胤禛同意了選秀,還著意讓內務府安排著多挑些漢軍旗的秀女,卻沒像從前將此事交代給華妃,而是落到了我的頭上。
如今國庫吃緊,雖然胤禛下旨一切從簡,選秀卻是涉及到子嗣國本也象征著皇家體麵,不可過分儉省,例銀有限,若想辦的漂亮體麵,總要私下貼補許多。
何況,初選複選得出的人,總是要摻雜著各方利益才能留下,華妃雖也樣仰仗著年羹堯的勢力,卻在初次籌辦宮中大事時也不敢妄多伸手,選出的人也還算公允,我又何苦趟這渾水呢。
我去向胤禛請辭,說自己忙於料理後宮之事,且端怡母親病了這些時日永璨正養在我宮裏,實在力不從心故而舉薦了華妃。
胤禛欣然應允了,還道:“端妃病弱,華妃還算聰明能幹,幫著你做這些也是應當的。你們能如此和睦幫朕打理好後宮,朕心甚慰。”
我笑著說了些理應如此的謙辭退了出去。從前“不得已的賢惠”如今成了真的賢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