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翠簾輕卷西風起(節8)
穿越成了佘太君,爆改楊家將 作者:做夢小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楊七郎與丁謂的商議之下,才有了這次整個靈州軍民遷移計劃,同時又派快馬通報整個西北戰場,以便於各處配合。
李繼遷的本部精銳人少,而多數黨項部族騎兵都是輕騎,擅長於騎射,甚少使用直接衝鋒的騎兵戰術。
這也是這麽多年以來,宋軍數次圍剿,皆被其逃亡進入沙漠深處。
即使七郎也在感歎,這李繼遷把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的戰術運用靈活了。
五千龍衛總共萬餘騎衝出積石嶺後,行進中便分散出千餘人,以五十人隊為斥候,沿途索敵。大隊則是減慢速度,緩緩朝浦洛河奔去。
此時的浦洛河,廢城邊,千餘頂帳篷聚集在一起,圍繞著中軍大帳。
指揮使李光祚於帳內得遊騎稟報,有大隊宋騎從清遠軍方向奔襲而來,本部撒出去的遊騎,至少有兩溜消失在瀚海上。
李光祚大驚,立即集結所有騎兵,又急忙令遊騎快馬向靈州李繼遷大營通報。
而後把所有來不及收拾的帳篷、糧草焚燒殆盡。
這時,又有遊騎來報,宋騎距離浦洛河二十裏,雙方在瀚海各處,黨項遊騎與宋軍斥候相互絞殺,全麵處於下風。宋騎中軍旗號為‘楊’字。
李光祚曾經與張浦到宋東京城替李繼遷納貢,還在太宗皇帝的安排下看過禁軍演武,他猜測來的應該就是京城禁軍及其總教頭七郎楊延嗣。
他是見識過禁軍的戰力,因此,李光祚當機立斷,集結剩下兩千餘黨項騎兵,迎向宋騎。
李光祚相當狡猾,以本部遊騎確定了七郎的方位後,貼著宋軍的東邊,斜著迎過去,隨時準備見勢不妙,便逃向瀚海深處。
若是從空中俯瞰,便可發現,黨項騎兵劃了一個長長的弧線,從宋軍側翼跑過,其弧頂處,距離宋軍中軍隻有兩三裏,弓箭射程夠不著,但已經足夠李光祚確認宋軍人數和領軍大將。
七郎看到黨項騎兵大喜,帥旗一晃,就朝李光祚追去。瀚海上,兩隊騎兵一前一後飛奔起來。
前方黨項騎兵埋頭往瀚海中央疾馳,後方楊七郎帶頭緊隨其後。雙方相距兩三裏,就這麽緊緊咬住,一路向浦洛河東邊奔去。
追出十餘裏,七郎無奈慢慢減速,黨項馬天下聞名,就連大宋的戰馬多數都是李繼遷進貢。
追逐中,李光祚部的戰馬速度還要快上一線,再加上他們多數人身穿皮甲,載重要比宋軍輕,繼續追下去,隻會越追離得越遠。
這也是當初丁謂製定計劃時提到的,在瀚海上,如果李繼遷部一心逃跑的話,他們除非能夠提前埋伏,否則還真追不上。
因此也有了修複軍寨的安排,以此吸引李繼遷主動來攻。
至道三年六月廿,大河以東,靈州城南門和東門外的屯田軍鎮都被清理幹淨,取而代之的是上萬軍帳。
李繼遷族帳內,各部族首領赫然在坐,氣氛凝重。指揮使李光祚正在輿圖前講解當前局勢。
靈州城除了通報交換張浦的信使以外,其餘斥候全部都被斬殺。現在唯有浦洛河那邊正在修複的軍寨,是讓李繼遷左右為難的。
李光祚道:“那楊延嗣乃是禁軍教頭,有萬夫不當之勇。現在吾等要考慮的是,如何阻止其在浦洛河修複軍寨,若是一路修建完畢,則靈州城難下”
眾部族頭領麵麵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李繼遷也明白,讓這些黨項部族頭人思考策略,那是強人所難,因此,他索性直接發令。
命令留下五千丁在城外,分布到城外所有軍帳,偽裝成李繼遷主力部隊依然在城外。而後,集中三萬餘騎於翌日淩晨奔襲浦洛河,圍殺宋軍。
盡管李繼遷數次聽李光祚說明楊延嗣的厲害,但現在以數倍人圍攻,他相信一定能贏。
他見過的最厲害的宋將乃是李繼隆,也有萬夫不當之勇,若是同樣以數倍騎兵圍殺,他有信心能敗之。
翌日淩晨,黨項騎兵人銜枚,馬勒口,偷偷摸摸離開靈州城下,於十裏外集結。
再看浦洛河軍寨,早在五日前,丁謂就已經帶著那兩千具裝騎兵和一千五龍衛輕騎趕到。
而清遠軍、環洲招募的蕃部鄉兵也隨之而來,經過五日日夜不停的修複,浦洛河軍寨初現規模。後方源源不斷的糧草也已經運抵。
楊七郎一直想要直接奔襲靈州城外李繼遷部,但又擔心無人守護浦洛河軍寨,這幾日丁謂領軍到來,大宋最精銳的騎兵終於聚齊。
他又把宋軍斥候派到了七十裏外的聖泉,也是下一步需要修複的軍寨處。
這裏便成為雙方斥候、遊騎交戰的中心點,短短數日,雙方損失慘重,尤其是黨項遊騎,傷亡倍數於宋騎。
但自從李繼遷決定奔襲宋軍後,為了降低遊騎損失,以及集中兵力,他收攏了所有的遊騎。
翌日,卯時三刻,六千龍衛隨著七郎大旗緩緩離開浦洛河大營,朝聖泉方向而去。
行至半途,便有斥候來報,黨項騎兵大舉來襲,聖泉的宋軍斥候無法抵擋,正四散而逃。
聖泉又叫耀德,乃是舊時鹽井,井口大、井身淺,僅有數十至上百米深。
宋軍斥候並沒有聚集在一起,而是分布在各鹽井紮營。黨項大軍來的時候,便有斥候發覺不對,提前逃離。
雙方大軍在聖泉東南十裏處碰到了一起,李繼遷和楊七郎不約而同下達出擊的命令。雙方從南、北方向靠近。
不同的是,黨項騎兵采用雁行陣,中間厚實而兩翼張開,想要從四周包圍宋騎。
楊七郎則是一反常態,不但沒有衝鋒,而是從黨項人前方七八裏處劃了一條弧線從向北繞到向東。
黨項騎兵士氣大振,呼嘯著追逐上去。楊七郎神色平靜,一馬當先。他不時回頭看一眼後方的追兵,又仔細辨認前方的地形。暗自估算戰馬的疲勞程度。
從聖泉往東,約二百裏就是鹽州,子午嶺,古之橋山,最北端到鹽州,但是子午嶺過了定邊鎮的時候地勢陡然降低,至鹽州時,地勢相對平緩。
但對於瀚海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高度,不利於騎兵馳騁。七郎在這段時間,曾經找當地蕃部土人了解這一帶地形。他明白,從聖泉到子午嶺地勢平緩的地方有一百二十裏,戰場就在這方圓百裏展開。
李繼遷的本部精銳人少,而多數黨項部族騎兵都是輕騎,擅長於騎射,甚少使用直接衝鋒的騎兵戰術。
這也是這麽多年以來,宋軍數次圍剿,皆被其逃亡進入沙漠深處。
即使七郎也在感歎,這李繼遷把敵進我退,敵疲我打的戰術運用靈活了。
五千龍衛總共萬餘騎衝出積石嶺後,行進中便分散出千餘人,以五十人隊為斥候,沿途索敵。大隊則是減慢速度,緩緩朝浦洛河奔去。
此時的浦洛河,廢城邊,千餘頂帳篷聚集在一起,圍繞著中軍大帳。
指揮使李光祚於帳內得遊騎稟報,有大隊宋騎從清遠軍方向奔襲而來,本部撒出去的遊騎,至少有兩溜消失在瀚海上。
李光祚大驚,立即集結所有騎兵,又急忙令遊騎快馬向靈州李繼遷大營通報。
而後把所有來不及收拾的帳篷、糧草焚燒殆盡。
這時,又有遊騎來報,宋騎距離浦洛河二十裏,雙方在瀚海各處,黨項遊騎與宋軍斥候相互絞殺,全麵處於下風。宋騎中軍旗號為‘楊’字。
李光祚曾經與張浦到宋東京城替李繼遷納貢,還在太宗皇帝的安排下看過禁軍演武,他猜測來的應該就是京城禁軍及其總教頭七郎楊延嗣。
他是見識過禁軍的戰力,因此,李光祚當機立斷,集結剩下兩千餘黨項騎兵,迎向宋騎。
李光祚相當狡猾,以本部遊騎確定了七郎的方位後,貼著宋軍的東邊,斜著迎過去,隨時準備見勢不妙,便逃向瀚海深處。
若是從空中俯瞰,便可發現,黨項騎兵劃了一個長長的弧線,從宋軍側翼跑過,其弧頂處,距離宋軍中軍隻有兩三裏,弓箭射程夠不著,但已經足夠李光祚確認宋軍人數和領軍大將。
七郎看到黨項騎兵大喜,帥旗一晃,就朝李光祚追去。瀚海上,兩隊騎兵一前一後飛奔起來。
前方黨項騎兵埋頭往瀚海中央疾馳,後方楊七郎帶頭緊隨其後。雙方相距兩三裏,就這麽緊緊咬住,一路向浦洛河東邊奔去。
追出十餘裏,七郎無奈慢慢減速,黨項馬天下聞名,就連大宋的戰馬多數都是李繼遷進貢。
追逐中,李光祚部的戰馬速度還要快上一線,再加上他們多數人身穿皮甲,載重要比宋軍輕,繼續追下去,隻會越追離得越遠。
這也是當初丁謂製定計劃時提到的,在瀚海上,如果李繼遷部一心逃跑的話,他們除非能夠提前埋伏,否則還真追不上。
因此也有了修複軍寨的安排,以此吸引李繼遷主動來攻。
至道三年六月廿,大河以東,靈州城南門和東門外的屯田軍鎮都被清理幹淨,取而代之的是上萬軍帳。
李繼遷族帳內,各部族首領赫然在坐,氣氛凝重。指揮使李光祚正在輿圖前講解當前局勢。
靈州城除了通報交換張浦的信使以外,其餘斥候全部都被斬殺。現在唯有浦洛河那邊正在修複的軍寨,是讓李繼遷左右為難的。
李光祚道:“那楊延嗣乃是禁軍教頭,有萬夫不當之勇。現在吾等要考慮的是,如何阻止其在浦洛河修複軍寨,若是一路修建完畢,則靈州城難下”
眾部族頭領麵麵相覷,一時不知如何是好。李繼遷也明白,讓這些黨項部族頭人思考策略,那是強人所難,因此,他索性直接發令。
命令留下五千丁在城外,分布到城外所有軍帳,偽裝成李繼遷主力部隊依然在城外。而後,集中三萬餘騎於翌日淩晨奔襲浦洛河,圍殺宋軍。
盡管李繼遷數次聽李光祚說明楊延嗣的厲害,但現在以數倍人圍攻,他相信一定能贏。
他見過的最厲害的宋將乃是李繼隆,也有萬夫不當之勇,若是同樣以數倍騎兵圍殺,他有信心能敗之。
翌日淩晨,黨項騎兵人銜枚,馬勒口,偷偷摸摸離開靈州城下,於十裏外集結。
再看浦洛河軍寨,早在五日前,丁謂就已經帶著那兩千具裝騎兵和一千五龍衛輕騎趕到。
而清遠軍、環洲招募的蕃部鄉兵也隨之而來,經過五日日夜不停的修複,浦洛河軍寨初現規模。後方源源不斷的糧草也已經運抵。
楊七郎一直想要直接奔襲靈州城外李繼遷部,但又擔心無人守護浦洛河軍寨,這幾日丁謂領軍到來,大宋最精銳的騎兵終於聚齊。
他又把宋軍斥候派到了七十裏外的聖泉,也是下一步需要修複的軍寨處。
這裏便成為雙方斥候、遊騎交戰的中心點,短短數日,雙方損失慘重,尤其是黨項遊騎,傷亡倍數於宋騎。
但自從李繼遷決定奔襲宋軍後,為了降低遊騎損失,以及集中兵力,他收攏了所有的遊騎。
翌日,卯時三刻,六千龍衛隨著七郎大旗緩緩離開浦洛河大營,朝聖泉方向而去。
行至半途,便有斥候來報,黨項騎兵大舉來襲,聖泉的宋軍斥候無法抵擋,正四散而逃。
聖泉又叫耀德,乃是舊時鹽井,井口大、井身淺,僅有數十至上百米深。
宋軍斥候並沒有聚集在一起,而是分布在各鹽井紮營。黨項大軍來的時候,便有斥候發覺不對,提前逃離。
雙方大軍在聖泉東南十裏處碰到了一起,李繼遷和楊七郎不約而同下達出擊的命令。雙方從南、北方向靠近。
不同的是,黨項騎兵采用雁行陣,中間厚實而兩翼張開,想要從四周包圍宋騎。
楊七郎則是一反常態,不但沒有衝鋒,而是從黨項人前方七八裏處劃了一條弧線從向北繞到向東。
黨項騎兵士氣大振,呼嘯著追逐上去。楊七郎神色平靜,一馬當先。他不時回頭看一眼後方的追兵,又仔細辨認前方的地形。暗自估算戰馬的疲勞程度。
從聖泉往東,約二百裏就是鹽州,子午嶺,古之橋山,最北端到鹽州,但是子午嶺過了定邊鎮的時候地勢陡然降低,至鹽州時,地勢相對平緩。
但對於瀚海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高度,不利於騎兵馳騁。七郎在這段時間,曾經找當地蕃部土人了解這一帶地形。他明白,從聖泉到子午嶺地勢平緩的地方有一百二十裏,戰場就在這方圓百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