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時光匆匆如流水(節2)
穿越成了佘太君,爆改楊家將 作者:做夢小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遼統和十五年(997)正月,即佘太君在楊府收下劉娥並‘元日盛宴’時,蕭太後正帶著遼聖宗巡幸延芳澱,這裏就是後世北京通州一帶。
契丹人傳統,每年隨季節變化到不同地區行獵,稱之為四時捺缽,這延芳澱就是蕭太後與遼聖宗舉行春捺缽的地點。
此時延芳澱神潛宮內,正在舉行契丹傳統‘頭鵝宴’。每次遊獵時,軍中將士擊鼓,驚起天鵝,縱海東青擒之,此為頭鵝。
‘頭鵝宴’上,群臣恭賀太後與陛下,自君子館一戰後,宋遼邊境已經沒有大戰,耶律休哥以功表為宋國王,他極力為遼國修生養息。如今已是垂垂老矣,還屢受傷痛之苦。
而在白羊澱立下大功的蕭撻凜先升為南院都監,又於統和十四年東征高麗,誘殺阿魯敦登六十人,封蘭陵郡王,南京統軍使。
至於蕭排押、耶律世良和耶律奚氐等人於這些年皆有封賞,尤其是蕭排押,於統和七年(989),娶遼聖宗之妹衛國公主耶律長壽女為妻,拜駙馬都尉,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
契丹人一邊學習中原文化,就連官職都類似大宋,另外一邊,又有自己的傳統,尤為中原詬病的地方就在於此,蕭排押的女兒入宮為遼聖宗貴妃,然後又娶了遼聖宗的妹妹為妻。
雖是陋習,但契丹人也是靠著幾大貴族血緣混雜的方式,蕭太後逐漸穩定了朝堂,鞏固了遼聖宗的位子。再加上近十年與宋朝的和平,以及對周邊高麗、女真、於闐、回鶻、達刺幹等部落的征伐,恢複了元氣。
同時,利用夏國李繼遷,牽製宋朝的發展,甚至於統和八年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就連大宋冊封的定難軍節度使、李繼遷的族兄李繼捧都被遼策反,得授忠效順啟聖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封西平王。如此,宋、遼雙方在這段時間,各自舔舐傷口,大力發展內政。
卻說遼君臣同樂,幾巡酒過後,就開始了這些年慣常的議題,如何對付佘太君。從蕭太後開始,每每提到此人,都恨的牙齒癢癢。這時南麵官,參知政事邢抱樸起身道:“聖人、陛下,宋汴京回圖使‘鶻鷹’請求換人,他年事已高,乃先帝老人,如今已有力不從心之感,怕耽誤大事”
蕭太後道:“一直聽聞樞密院境外偵侯組織回圖務,有一代號‘鶻鷹’的回圖使,潛伏宋朝二十年,屢獲大功,確實應該迎回受賞,宋皇城司名之為‘鴛鴦’,然否?”
“聖人明鑒,‘鶻鷹’便是‘鴛鴦’,吾等亦不知其真名,當年先帝已銷毀其卷宗,僅知其代號。他這些年一直為當初不知聖人被佘賽花困於白羊澱,而錯失捉拿其女之事而懊惱不已”
“故這些年,花了大力氣探察佘賽花及楊家,然所獲不多,僅知其麾下亦有秘諜,分為兩脈,一支多為民間百工、商賈組成,統領為原薛府下人薛平;另一支為軍中老卒,統領為原開封府衙役蒲路虎”
“原本‘鶻鷹’想要挑動宋朝皇帝對其忌憚,以及朝中重臣對楊家排斥,但沒想到佘賽花獲得宋皇承諾其廢立之權後,又馬上讓楊業請辭,平息了宋朝文臣對其彈劾,而後,眾多朝政那佘賽花皆不參與,故此事就拖延下來”
“‘鶻鷹’自認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又憂心自身力不從心,惟願接替之人繼續尋找楊家破綻,那潘家或許會是一個突破口”
“在那次楊府嫡女事情之後半年,潘美死了,而後統和七年(989)五月,當時的襄王元侃,現在的太子恒正妻,潘美孫女,也死了,潘家都認為與楊家有關,故他們深恨之”
蕭太後聞言,忙問道:“如此說來,不僅潘家敵視楊家,或許宋太子也可利用,他的正妻因楊家而死,若是他繼位大統,是不是可以……”
邢抱樸躬身道:“聖人,‘鶻鷹’認為暫時無法判斷宋太子對此事看法,不過據悉那宋人太子對楊家酒樓一歌女,心有所愛,但宋皇不喜,故於淳化二年(991)挑選郭氏女嫁給襄王,封為秦國夫人”
“那就命新任回圖使打探清楚,想方設法離間君臣,而且那廢立之權,對於宋太子,猶如頭懸利劍,或可讓其自斬臂膀”蕭太後滿意的點點頭,吩咐道。
這時耶律休哥在旁道:“聖人容稟,除了離間君臣,還需考慮,若是不成,如何在戰場上殺死她,這幾年老夫考慮,是否可以用戰車加上具裝騎兵圍殺之”
“另外,現在楊業不在邊境,楊家二子又遠離邊關,若是之後發生大戰,可否想辦法俘獲其子嗣,以為脅迫”
蕭撻凜也高興說道:“不錯,還需挑選悍勇之士,以鐵錘盾牌圍之,後方輔以強弓手”
蕭太後大喜道:“爾等多多思慮,萬不可再掉以輕心,朕要的是萬無一失”
……
……
皇宮內廷萬歲殿,乃是太宗皇帝正寢殿,後世所載‘燭影斧聲’就發生在這座宮殿中。
至道三年(997)二月,太宗皇帝已經連續幾日不視朝。這一日,宮中傳詔,要佘太君覲見。
此時,首相呂端,參知政事溫仲舒、王化基並給事中李惟清等皆在萬歲殿前殿處理公事,而內侍王繼恩、李皇後在後殿伺候官家。
隨著內侍的通傳聲,佘太君踏入萬歲殿,幾名宰執看到,紛紛起身行禮,他們皆有猜測,這個時候佘太君進宮,應該就是賜下那流傳十年之久的廢立之旨。
佘太君連忙輕點拐杖回禮,內侍在旁邊引路,直接帶著她進入後殿。
太宗皇帝斜躺在榻上,麵色蒼白,精神萎靡。但看到佘太君進來,瞬間眼神一亮,不等身邊王繼恩說話,便低聲道:“給太君賜座,爾等退下”
王繼恩親自搬來圓凳,而後朝佘太君一禮之後便退了出去,另一邊李皇後則有些擔心的看著太宗皇帝道:“官家,你……”
太宗皇帝打斷道:“退下!”。李皇後無奈朝佘太君頷首後,徑直離開。
佘太君等所有人離開之後,便坐到塌邊圓凳,看著太宗皇帝道:“官家,若是好好休養,身子應該會好”
太宗皇帝嘴角扯出一縷微笑,說道:“太君啊,本來還指望太君傳下神人之法,或許能延壽一二,不過得知楊卿身子也不好,看來這神人之法對吾等凡夫無效,不過看太君這身子骨,大宋國祚有望綿延下去了”
佘太君麵露無奈,搖搖頭道:“官家,若是你能放下心執,頤養天年,或許不會如此”
“放不下啊!朕不後悔年輕時做下的事,因為吾相信,能做得更好,可是眼下這大位傳承始終縈繞心頭,無法自決,太君以為呢?”
佘太君聞言皺眉道:“官家不是已經立皇三子元侃為太子嗎,為什麽還要這麽問”
“哎……元佐聰慧,少時亦能上陣殺敵,果敢勇毅;而元侃僅得一勤勉,若是太平時節,不失為守成之君”
“但是看看眼下的情況,四方皆敵,而內部更甚,武人之事,朕與先帝解決一部分,但矯枉過正,必會導致文臣結黨,若是朕再有十年或許能夠平衡一下,然時不我待,奈何”
“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限製武人,無法終結五代亂世,但結果就是文臣必定做大,朕在,則可無視先帝立下與士大夫共天下之約,朕若不在,也隻有元佐或可無視祖宗家法”
佘太君一愣,心裏大是驚奇,這可是後世無法得知的內情了,難得聽一回當事人的訴說,因此,她主動問道:“為何?”
太宗皇帝喘了幾口氣,認真看著佘太君道:“別的不論,就看他先是縱火焚宮,後又裝瘋賣傻,明知朕意如何,卻偏偏自行其是,還不夠嗎”
“啊……官家認為他是裝瘋?”
“哼……朕廢他為庶人,發配均州安置,後群臣請召回京師,幽禁在南宮,他怎麽沒瘋。吾亦知他不認同吾的做法,但三子之中唯有他最合適,承前啟後,可惜……”
“官家既知他不願意,為何還強求?”
“哎……朕也知道,故立元侃為太子,隨元佐去吧,隻是心中實在不甘”
“官家,一動不如一靜,即使一個不太好的選擇,總比左右搖擺強,否則……”
“哎……吾知矣”太宗皇帝感歎一聲,麵上露出疲態,好似一身的精氣神都被抽走一般,閉著眼睛晃晃手說道:“讓他們進來吧,朕要頒詔”
佘太君走出殿外,便讓王繼恩到前殿喚人。一刻鍾後,呂端、李昌齡、錢若水、溫仲舒、王化基等兩府相公皆進入後殿。
王繼恩看到幾人進來後,便低頭在太宗皇帝耳邊輕聲說道:“官家,人都來了”
太宗皇帝睜開眼睛,看著呂端道:“頒詔給佘賽花……”
不等他把話說下去,禦史中丞兼參知政事李昌齡忍不住上前一步道:“官家,慎思啊!”
太宗皇帝頓了一下,又繼續道:“朕死後,若後世子孫不肖,佘賽花秉旨可廢之,趙氏子孫可立,止於佘賽花,便是如此吧”
幾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太宗皇帝看著呂端道:“爾等還不奉詔!”
呂端時年六十二,於至道元年被任命為首相,就是因為他處事沉穩,能夠完美配合太宗皇帝,簡單說就是聽話,在提拔為首相之前,就有朝臣反對,認為他‘糊塗’。
但太宗皇帝立即就反駁,說呂端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故太宗皇帝隻是盯著呂端,讓他頒詔。果然,呂端當即應命,眾人一看,首相不主動反對,他們說什麽也沒用。
太宗皇帝看到呂端應下此事,就放心了,自然有內侍跑去官署通知知製誥寫下正式的詔書。他又朝一旁起居舍人叮囑一聲“此詔留存!”,起居舍人躬身應命。
看著最重要的事情完成,太宗皇帝長舒一口氣,擺擺手讓眾人離開。
……
……
東京內城李府,乃是當今李皇後的兄長,剛從宋、夏邊境回來的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所居。
當日晚間,就有一乘小轎從李府後門直接抬到書房門口,轎簾一掀,從上麵下來的正是內侍省都知王繼恩。他下來之後,跟在旁邊的李府管家就命兩名轎夫退下,自己守候在書房外。
王繼恩獨自走入書房,就看到李繼隆已經等在書案之後,他忙上前拱手道:“李帥久等,下官也是此刻才能離開禁中”
李繼隆與十年前相比沉穩很多,多年征戰在外,頭發花白,但那身彪悍的氣勢依然。他端坐在椅子上,看著王繼恩說道:“無妨,既然是皇後之命,老夫就聽聽吧”
“太子元佐英武,可繼位大統,故皇後命下官來與李帥相商”
李繼隆奇怪的看著王繼恩道:“官家已經立皇三子恒為太子,大皇子已被貶為庶人,大統已定,你們想幹什麽?”
“不然,官家始終心儀元佐太子,這些時日一直想要易儲,又恐朝臣不同意,便拖延下來,夜夜思量,皇後皆看在眼裏,故命下官想辦法”
“李帥乃皇後親兄,又是禁軍都指揮使,此事必須要李帥出手才行”
李繼隆手扶長須,眼睛瞪著王繼恩道:“若是官家有意,便請王都知拿聖旨出來,老夫肯定辦好”
“官家憂心,皇後想要為官家解憂,李帥為外戚,該替皇後解憂才是”
“那就是沒有聖旨了,這是造反”李繼隆斬釘截鐵的說道。
“皇後僅是為官家分憂而已,不需要李帥做什麽,隻需要李帥讓禁軍什麽都不做便好,若是官家有旨不換皇儲,便就此作罷如何?皇後的話,不知李帥聽是不聽?”
李繼隆無奈道:“即是老夫答應也無濟於事,京中楊家、曹家都可指揮禁軍,楊家七郎還是禁軍中人,老夫隻能指揮侍衛馬軍司”
“李帥毋須擔心,沒有樞密院調令,三衙所有禁軍無法調動,隻要你坐鎮即可,若是有人調動殿前司或者步軍司,你依律阻攔,任何人無話可說”
“好吧,既是皇後之命,老夫遵命便是”
契丹人傳統,每年隨季節變化到不同地區行獵,稱之為四時捺缽,這延芳澱就是蕭太後與遼聖宗舉行春捺缽的地點。
此時延芳澱神潛宮內,正在舉行契丹傳統‘頭鵝宴’。每次遊獵時,軍中將士擊鼓,驚起天鵝,縱海東青擒之,此為頭鵝。
‘頭鵝宴’上,群臣恭賀太後與陛下,自君子館一戰後,宋遼邊境已經沒有大戰,耶律休哥以功表為宋國王,他極力為遼國修生養息。如今已是垂垂老矣,還屢受傷痛之苦。
而在白羊澱立下大功的蕭撻凜先升為南院都監,又於統和十四年東征高麗,誘殺阿魯敦登六十人,封蘭陵郡王,南京統軍使。
至於蕭排押、耶律世良和耶律奚氐等人於這些年皆有封賞,尤其是蕭排押,於統和七年(989),娶遼聖宗之妹衛國公主耶律長壽女為妻,拜駙馬都尉,加同政事門下平章事。
契丹人一邊學習中原文化,就連官職都類似大宋,另外一邊,又有自己的傳統,尤為中原詬病的地方就在於此,蕭排押的女兒入宮為遼聖宗貴妃,然後又娶了遼聖宗的妹妹為妻。
雖是陋習,但契丹人也是靠著幾大貴族血緣混雜的方式,蕭太後逐漸穩定了朝堂,鞏固了遼聖宗的位子。再加上近十年與宋朝的和平,以及對周邊高麗、女真、於闐、回鶻、達刺幹等部落的征伐,恢複了元氣。
同時,利用夏國李繼遷,牽製宋朝的發展,甚至於統和八年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就連大宋冊封的定難軍節度使、李繼遷的族兄李繼捧都被遼策反,得授忠效順啟聖定難功臣、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封西平王。如此,宋、遼雙方在這段時間,各自舔舐傷口,大力發展內政。
卻說遼君臣同樂,幾巡酒過後,就開始了這些年慣常的議題,如何對付佘太君。從蕭太後開始,每每提到此人,都恨的牙齒癢癢。這時南麵官,參知政事邢抱樸起身道:“聖人、陛下,宋汴京回圖使‘鶻鷹’請求換人,他年事已高,乃先帝老人,如今已有力不從心之感,怕耽誤大事”
蕭太後道:“一直聽聞樞密院境外偵侯組織回圖務,有一代號‘鶻鷹’的回圖使,潛伏宋朝二十年,屢獲大功,確實應該迎回受賞,宋皇城司名之為‘鴛鴦’,然否?”
“聖人明鑒,‘鶻鷹’便是‘鴛鴦’,吾等亦不知其真名,當年先帝已銷毀其卷宗,僅知其代號。他這些年一直為當初不知聖人被佘賽花困於白羊澱,而錯失捉拿其女之事而懊惱不已”
“故這些年,花了大力氣探察佘賽花及楊家,然所獲不多,僅知其麾下亦有秘諜,分為兩脈,一支多為民間百工、商賈組成,統領為原薛府下人薛平;另一支為軍中老卒,統領為原開封府衙役蒲路虎”
“原本‘鶻鷹’想要挑動宋朝皇帝對其忌憚,以及朝中重臣對楊家排斥,但沒想到佘賽花獲得宋皇承諾其廢立之權後,又馬上讓楊業請辭,平息了宋朝文臣對其彈劾,而後,眾多朝政那佘賽花皆不參與,故此事就拖延下來”
“‘鶻鷹’自認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又憂心自身力不從心,惟願接替之人繼續尋找楊家破綻,那潘家或許會是一個突破口”
“在那次楊府嫡女事情之後半年,潘美死了,而後統和七年(989)五月,當時的襄王元侃,現在的太子恒正妻,潘美孫女,也死了,潘家都認為與楊家有關,故他們深恨之”
蕭太後聞言,忙問道:“如此說來,不僅潘家敵視楊家,或許宋太子也可利用,他的正妻因楊家而死,若是他繼位大統,是不是可以……”
邢抱樸躬身道:“聖人,‘鶻鷹’認為暫時無法判斷宋太子對此事看法,不過據悉那宋人太子對楊家酒樓一歌女,心有所愛,但宋皇不喜,故於淳化二年(991)挑選郭氏女嫁給襄王,封為秦國夫人”
“那就命新任回圖使打探清楚,想方設法離間君臣,而且那廢立之權,對於宋太子,猶如頭懸利劍,或可讓其自斬臂膀”蕭太後滿意的點點頭,吩咐道。
這時耶律休哥在旁道:“聖人容稟,除了離間君臣,還需考慮,若是不成,如何在戰場上殺死她,這幾年老夫考慮,是否可以用戰車加上具裝騎兵圍殺之”
“另外,現在楊業不在邊境,楊家二子又遠離邊關,若是之後發生大戰,可否想辦法俘獲其子嗣,以為脅迫”
蕭撻凜也高興說道:“不錯,還需挑選悍勇之士,以鐵錘盾牌圍之,後方輔以強弓手”
蕭太後大喜道:“爾等多多思慮,萬不可再掉以輕心,朕要的是萬無一失”
……
……
皇宮內廷萬歲殿,乃是太宗皇帝正寢殿,後世所載‘燭影斧聲’就發生在這座宮殿中。
至道三年(997)二月,太宗皇帝已經連續幾日不視朝。這一日,宮中傳詔,要佘太君覲見。
此時,首相呂端,參知政事溫仲舒、王化基並給事中李惟清等皆在萬歲殿前殿處理公事,而內侍王繼恩、李皇後在後殿伺候官家。
隨著內侍的通傳聲,佘太君踏入萬歲殿,幾名宰執看到,紛紛起身行禮,他們皆有猜測,這個時候佘太君進宮,應該就是賜下那流傳十年之久的廢立之旨。
佘太君連忙輕點拐杖回禮,內侍在旁邊引路,直接帶著她進入後殿。
太宗皇帝斜躺在榻上,麵色蒼白,精神萎靡。但看到佘太君進來,瞬間眼神一亮,不等身邊王繼恩說話,便低聲道:“給太君賜座,爾等退下”
王繼恩親自搬來圓凳,而後朝佘太君一禮之後便退了出去,另一邊李皇後則有些擔心的看著太宗皇帝道:“官家,你……”
太宗皇帝打斷道:“退下!”。李皇後無奈朝佘太君頷首後,徑直離開。
佘太君等所有人離開之後,便坐到塌邊圓凳,看著太宗皇帝道:“官家,若是好好休養,身子應該會好”
太宗皇帝嘴角扯出一縷微笑,說道:“太君啊,本來還指望太君傳下神人之法,或許能延壽一二,不過得知楊卿身子也不好,看來這神人之法對吾等凡夫無效,不過看太君這身子骨,大宋國祚有望綿延下去了”
佘太君麵露無奈,搖搖頭道:“官家,若是你能放下心執,頤養天年,或許不會如此”
“放不下啊!朕不後悔年輕時做下的事,因為吾相信,能做得更好,可是眼下這大位傳承始終縈繞心頭,無法自決,太君以為呢?”
佘太君聞言皺眉道:“官家不是已經立皇三子元侃為太子嗎,為什麽還要這麽問”
“哎……元佐聰慧,少時亦能上陣殺敵,果敢勇毅;而元侃僅得一勤勉,若是太平時節,不失為守成之君”
“但是看看眼下的情況,四方皆敵,而內部更甚,武人之事,朕與先帝解決一部分,但矯枉過正,必會導致文臣結黨,若是朕再有十年或許能夠平衡一下,然時不我待,奈何”
“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限製武人,無法終結五代亂世,但結果就是文臣必定做大,朕在,則可無視先帝立下與士大夫共天下之約,朕若不在,也隻有元佐或可無視祖宗家法”
佘太君一愣,心裏大是驚奇,這可是後世無法得知的內情了,難得聽一回當事人的訴說,因此,她主動問道:“為何?”
太宗皇帝喘了幾口氣,認真看著佘太君道:“別的不論,就看他先是縱火焚宮,後又裝瘋賣傻,明知朕意如何,卻偏偏自行其是,還不夠嗎”
“啊……官家認為他是裝瘋?”
“哼……朕廢他為庶人,發配均州安置,後群臣請召回京師,幽禁在南宮,他怎麽沒瘋。吾亦知他不認同吾的做法,但三子之中唯有他最合適,承前啟後,可惜……”
“官家既知他不願意,為何還強求?”
“哎……朕也知道,故立元侃為太子,隨元佐去吧,隻是心中實在不甘”
“官家,一動不如一靜,即使一個不太好的選擇,總比左右搖擺強,否則……”
“哎……吾知矣”太宗皇帝感歎一聲,麵上露出疲態,好似一身的精氣神都被抽走一般,閉著眼睛晃晃手說道:“讓他們進來吧,朕要頒詔”
佘太君走出殿外,便讓王繼恩到前殿喚人。一刻鍾後,呂端、李昌齡、錢若水、溫仲舒、王化基等兩府相公皆進入後殿。
王繼恩看到幾人進來後,便低頭在太宗皇帝耳邊輕聲說道:“官家,人都來了”
太宗皇帝睜開眼睛,看著呂端道:“頒詔給佘賽花……”
不等他把話說下去,禦史中丞兼參知政事李昌齡忍不住上前一步道:“官家,慎思啊!”
太宗皇帝頓了一下,又繼續道:“朕死後,若後世子孫不肖,佘賽花秉旨可廢之,趙氏子孫可立,止於佘賽花,便是如此吧”
幾人麵麵相覷,不知如何是好。太宗皇帝看著呂端道:“爾等還不奉詔!”
呂端時年六十二,於至道元年被任命為首相,就是因為他處事沉穩,能夠完美配合太宗皇帝,簡單說就是聽話,在提拔為首相之前,就有朝臣反對,認為他‘糊塗’。
但太宗皇帝立即就反駁,說呂端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故太宗皇帝隻是盯著呂端,讓他頒詔。果然,呂端當即應命,眾人一看,首相不主動反對,他們說什麽也沒用。
太宗皇帝看到呂端應下此事,就放心了,自然有內侍跑去官署通知知製誥寫下正式的詔書。他又朝一旁起居舍人叮囑一聲“此詔留存!”,起居舍人躬身應命。
看著最重要的事情完成,太宗皇帝長舒一口氣,擺擺手讓眾人離開。
……
……
東京內城李府,乃是當今李皇後的兄長,剛從宋、夏邊境回來的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李繼隆所居。
當日晚間,就有一乘小轎從李府後門直接抬到書房門口,轎簾一掀,從上麵下來的正是內侍省都知王繼恩。他下來之後,跟在旁邊的李府管家就命兩名轎夫退下,自己守候在書房外。
王繼恩獨自走入書房,就看到李繼隆已經等在書案之後,他忙上前拱手道:“李帥久等,下官也是此刻才能離開禁中”
李繼隆與十年前相比沉穩很多,多年征戰在外,頭發花白,但那身彪悍的氣勢依然。他端坐在椅子上,看著王繼恩說道:“無妨,既然是皇後之命,老夫就聽聽吧”
“太子元佐英武,可繼位大統,故皇後命下官來與李帥相商”
李繼隆奇怪的看著王繼恩道:“官家已經立皇三子恒為太子,大皇子已被貶為庶人,大統已定,你們想幹什麽?”
“不然,官家始終心儀元佐太子,這些時日一直想要易儲,又恐朝臣不同意,便拖延下來,夜夜思量,皇後皆看在眼裏,故命下官想辦法”
“李帥乃皇後親兄,又是禁軍都指揮使,此事必須要李帥出手才行”
李繼隆手扶長須,眼睛瞪著王繼恩道:“若是官家有意,便請王都知拿聖旨出來,老夫肯定辦好”
“官家憂心,皇後想要為官家解憂,李帥為外戚,該替皇後解憂才是”
“那就是沒有聖旨了,這是造反”李繼隆斬釘截鐵的說道。
“皇後僅是為官家分憂而已,不需要李帥做什麽,隻需要李帥讓禁軍什麽都不做便好,若是官家有旨不換皇儲,便就此作罷如何?皇後的話,不知李帥聽是不聽?”
李繼隆無奈道:“即是老夫答應也無濟於事,京中楊家、曹家都可指揮禁軍,楊家七郎還是禁軍中人,老夫隻能指揮侍衛馬軍司”
“李帥毋須擔心,沒有樞密院調令,三衙所有禁軍無法調動,隻要你坐鎮即可,若是有人調動殿前司或者步軍司,你依律阻攔,任何人無話可說”
“好吧,既是皇後之命,老夫遵命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