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善於謀國的主父偃何以被漢武帝處死還滅族?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 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武帝時期,人才輩出,有力推動了西漢王朝的空前發展,從而締造了一個劃時代的強大帝國。
其中有一位大臣,得漢武帝召見後,迅速受到重用,一年之內四次升任,官拜中大夫,成為漢武帝特別欣賞的當朝重臣,他的四次上書均被采納,對大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他的致仕生涯卻很短,也就七八年時間,漢武帝為了安定人心,又將他迅速處死,還滅其三族。
這位大臣,就是善於謀國的縱橫家主父偃。他的人生經曆的確讓人不甚唏噓,不妨從其生平說起,看看有何啟示。
一、出身寒門的主父偃學富五車,卻不受待見
來自山東的主父偃,生平不詳,隻知道他出身寒門,自幼\"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通過年輕時孜孜不倦的求學,終成長為學富五車的大才。
然,學術水平了得、尤其是縱橫術斐然的主父偃,卻人見人嫌,沒人喜歡他,連他的父母兄弟都不願認他為家人。
主父偃就這樣生活了四十多年,弄得異常窘迫潦倒,用他自己的話說,即是:\"結發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
他在家鄉遊學,被當地的仕子集體排擠,根本待不下去;去外地遊學,走到哪裏哪裏都反感他。
後來,窮困潦倒的主父偃流浪到關中,已是不惑之年。所幸得遇厚道的衛青照看,惜才之下向漢武帝多次推薦,可那時的漢武帝正忙召見董仲舒這樣的各路學者,沒時間搭理主父偃這樣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
主父偃眼看希望已然渺茫,再等下去可能就隻有餓死的份了,便狠下心來鋌而走險,決定拚死一搏,直接向漢武帝呈上與之意見相左的反對與匈奴開戰的奏章。
二、因一封奏章開啟青雲直上之路
這封奏章,就是主父偃有名的代表作政論《九事》。漢武帝當天晚上看到後,不僅沒有痛斥主父偃的觀點,反而對他十分欣賞,認為主父偃很有思想,已考慮國家的治理問題,是善於謀國的大才。
當晚漢武帝就召見了主父偃,連同另外兩個上書的有才之人,徐樂和嚴安。還說了一句有名的話:\"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
意思就是與主父偃他們見麵得太晚,這就是成語\"相見恨晚\"的由來。
主父偃得到相見恨晚的漢武帝召見後,的確也是迅速得到重用,他每上一道奏章,漢武帝都龍心大悅,立即采納並提拔主父偃一次。
就這樣,主父偃一年之內上了四次有名的奏章,得到四次提拔,迅速從郎中升到中大夫,成了漢武帝身邊的大紅人。
這四封奏章,有\"天下第一陽謀\"之稱的\"推恩令\",有主張豪強落戶茂陵邑的遷徏令,還有防範匈奴修建朔方城的建議,立衛子夫為皇後穩定朝堂後宮的建議。
漢武帝對主父偃的這四封奏章,如同他最先看到的《九事》一樣,眼前瞬間一亮,正是他當下急需解決的要事。
所以,主父偃備加得到漢武帝欣賞,迅速開啟了青雲直上的仕途大道,朝堂上趨炎附勢的大臣們見他炙手可熱,紛紛巴結送禮。
主父偃一時風光無限,收受賄金更是來者不拒,還說:\"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這就是成語\"倒行逆施\"的由來。
可見,那時否極泰來的主父偃何等專橫放肆,還清醒地公然受賄,因為他要倒行逆施,獲取\"五鼎食\"的榮耀,哪怕被下五鼎烹殺。
三、倒行逆施的主父偃有多極端
青雲直上的主父偃,結局可想而知。他最終就因走向極端的倒行逆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他獻上的\"推恩令\",解決了諸侯王擁兵自重的問題;令豪強落戶茂陵邑,解決了豪強勢力威脅朝廷的問題;建朔方城,鞏衛了邊關;立衛子夫為皇後,穩定了後宮。
這些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雖說讓他成了得罪利益集團的背鍋俠,但行得正走得端,實屬正大光明,倒也鐵骨錚錚,無妨。
但主父偃在此期間馬不停蹄的看誰不順眼就不顧後果的下狠手,就過於走極端了。
如他聽說齊王私生活不檢點,就申請到齊國為相徹查此事,個中原由不過是王太後曾經得罪了他,王太後不願齊王納主父偃的女兒入宮。主父偃就挾私報複,他到齊國之後,齊王的問題哪經得起盤查?鐵證如山之下被逼無奈自殺身亡,齊國也就被漢武帝輕輕鬆鬆收入囊中。
還有燕王也因為私生活太混亂,被主父偃當堂揭發,燕王隻得自殺謝罪,燕國也就順理成章被漢武帝收回。
這兩個諸侯王的死,實際上也將主父偃送上火山上烤,一旦風吹草動,他就可能墜入萬劫不複之地。
主父偃接下來的做派,即加速了他的覆滅。
他的哥哥弟弟等親戚見他當了大官,便不遠千裏登門拜訪。可沒忘記受他們冷落的主父偃,當場來了個\"散金斷交\"。
這些勢利的親戚,不想往來也就算了。
可睚眥必報、挾私報複的主父偃得誌猖狂,在朝堂上太自以為是,無論是對禦史大夫公孫弘這樣的重臣,還是對擁兵自重的各路諸侯王,一有機會逮著誰就盯懟誰,幾乎都得罪完了。
如此不善謀身的主父偃,必然種下被群起而攻之的悲慘命運。
四、後記
果不其然。
就在主父偃擔任齊相查清齊王問題後不久,趙王就向漢武帝奏本,告主父偃貪得無厭,大肆收受諸侯賄金,還逼死燕王、齊王兩個諸侯王。
不滿主父偃的禦史大王公孫弘,當即順水推舟向漢武帝建議從重處理:\"如果不殺主父偃,皇上沒辦法向天下人交待!\"
主父偃瞬間成了落水的狗,滿朝文武紛紛喊打。此時的主父偃已替漢武帝解決了急需解決的棘手問題,他這枚棋子的作用已用完。如今讓主父偃戴著貪汙和逼諸侯王自盡兩頂帽子,可以理所應當處死,還能平息朝臣們的怒火。
一舉兩得。於是,漢武帝大手一揮,當場下令處死主父偃滅其三族,以儆效尤。
就這樣,寵臣主父偃被砍頭滅族,落了個悲慘下場。
客觀而言,有真才實學的主父偃罪不至死,他對西漢王朝所做的貢獻也值得肯定。不過,主父偃自身存在的致命問題,或者說是不容忽視的短板,還是需要警鍾長鳴。
雖說主父偃因童年嚐盡人間寒涼讓人心疼,但他心態扭曲之下以極端方式自毀,這是嚴重錯誤的,不僅害人害己,還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麵影響。
尤其是他得勢時,不走正道,太貪婪專橫,大肆收受賄賂,還詆毀同僚,極盡刻薄狠毒,還以自己獨特的辯才攻擊身邊的人,硬生生把自己弄成人人喊打的壞人。
這就咎由自取了。
主父偃的毀滅,實則是他自己把自己推向了絕路,太可惜了!好不容易憑一封奏疏改變命運的主父偃,又憑個人了不起的真才實學,有了用武之地,結果卻劍走偏鋒剛愎自用,成了誤入歧途的惡魔,最終倒在政治犧牲品中而身敗名裂。
以致他被砍頭滅族時無一人往視,隻有自己可憐地發出悲鳴:有賓客數千,竟無一人相送。
綜上而言,主父偃固然才氣過人,也稱得上一代名臣,卻在為人處世上甘願自毀地走極端,這是大錯特錯的,他悲催的結局,其實也不冤。
其中有一位大臣,得漢武帝召見後,迅速受到重用,一年之內四次升任,官拜中大夫,成為漢武帝特別欣賞的當朝重臣,他的四次上書均被采納,對大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他的致仕生涯卻很短,也就七八年時間,漢武帝為了安定人心,又將他迅速處死,還滅其三族。
這位大臣,就是善於謀國的縱橫家主父偃。他的人生經曆的確讓人不甚唏噓,不妨從其生平說起,看看有何啟示。
一、出身寒門的主父偃學富五車,卻不受待見
來自山東的主父偃,生平不詳,隻知道他出身寒門,自幼\"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通過年輕時孜孜不倦的求學,終成長為學富五車的大才。
然,學術水平了得、尤其是縱橫術斐然的主父偃,卻人見人嫌,沒人喜歡他,連他的父母兄弟都不願認他為家人。
主父偃就這樣生活了四十多年,弄得異常窘迫潦倒,用他自己的話說,即是:\"結發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
他在家鄉遊學,被當地的仕子集體排擠,根本待不下去;去外地遊學,走到哪裏哪裏都反感他。
後來,窮困潦倒的主父偃流浪到關中,已是不惑之年。所幸得遇厚道的衛青照看,惜才之下向漢武帝多次推薦,可那時的漢武帝正忙召見董仲舒這樣的各路學者,沒時間搭理主父偃這樣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
主父偃眼看希望已然渺茫,再等下去可能就隻有餓死的份了,便狠下心來鋌而走險,決定拚死一搏,直接向漢武帝呈上與之意見相左的反對與匈奴開戰的奏章。
二、因一封奏章開啟青雲直上之路
這封奏章,就是主父偃有名的代表作政論《九事》。漢武帝當天晚上看到後,不僅沒有痛斥主父偃的觀點,反而對他十分欣賞,認為主父偃很有思想,已考慮國家的治理問題,是善於謀國的大才。
當晚漢武帝就召見了主父偃,連同另外兩個上書的有才之人,徐樂和嚴安。還說了一句有名的話:\"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
意思就是與主父偃他們見麵得太晚,這就是成語\"相見恨晚\"的由來。
主父偃得到相見恨晚的漢武帝召見後,的確也是迅速得到重用,他每上一道奏章,漢武帝都龍心大悅,立即采納並提拔主父偃一次。
就這樣,主父偃一年之內上了四次有名的奏章,得到四次提拔,迅速從郎中升到中大夫,成了漢武帝身邊的大紅人。
這四封奏章,有\"天下第一陽謀\"之稱的\"推恩令\",有主張豪強落戶茂陵邑的遷徏令,還有防範匈奴修建朔方城的建議,立衛子夫為皇後穩定朝堂後宮的建議。
漢武帝對主父偃的這四封奏章,如同他最先看到的《九事》一樣,眼前瞬間一亮,正是他當下急需解決的要事。
所以,主父偃備加得到漢武帝欣賞,迅速開啟了青雲直上的仕途大道,朝堂上趨炎附勢的大臣們見他炙手可熱,紛紛巴結送禮。
主父偃一時風光無限,收受賄金更是來者不拒,還說:\"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這就是成語\"倒行逆施\"的由來。
可見,那時否極泰來的主父偃何等專橫放肆,還清醒地公然受賄,因為他要倒行逆施,獲取\"五鼎食\"的榮耀,哪怕被下五鼎烹殺。
三、倒行逆施的主父偃有多極端
青雲直上的主父偃,結局可想而知。他最終就因走向極端的倒行逆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他獻上的\"推恩令\",解決了諸侯王擁兵自重的問題;令豪強落戶茂陵邑,解決了豪強勢力威脅朝廷的問題;建朔方城,鞏衛了邊關;立衛子夫為皇後,穩定了後宮。
這些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雖說讓他成了得罪利益集團的背鍋俠,但行得正走得端,實屬正大光明,倒也鐵骨錚錚,無妨。
但主父偃在此期間馬不停蹄的看誰不順眼就不顧後果的下狠手,就過於走極端了。
如他聽說齊王私生活不檢點,就申請到齊國為相徹查此事,個中原由不過是王太後曾經得罪了他,王太後不願齊王納主父偃的女兒入宮。主父偃就挾私報複,他到齊國之後,齊王的問題哪經得起盤查?鐵證如山之下被逼無奈自殺身亡,齊國也就被漢武帝輕輕鬆鬆收入囊中。
還有燕王也因為私生活太混亂,被主父偃當堂揭發,燕王隻得自殺謝罪,燕國也就順理成章被漢武帝收回。
這兩個諸侯王的死,實際上也將主父偃送上火山上烤,一旦風吹草動,他就可能墜入萬劫不複之地。
主父偃接下來的做派,即加速了他的覆滅。
他的哥哥弟弟等親戚見他當了大官,便不遠千裏登門拜訪。可沒忘記受他們冷落的主父偃,當場來了個\"散金斷交\"。
這些勢利的親戚,不想往來也就算了。
可睚眥必報、挾私報複的主父偃得誌猖狂,在朝堂上太自以為是,無論是對禦史大夫公孫弘這樣的重臣,還是對擁兵自重的各路諸侯王,一有機會逮著誰就盯懟誰,幾乎都得罪完了。
如此不善謀身的主父偃,必然種下被群起而攻之的悲慘命運。
四、後記
果不其然。
就在主父偃擔任齊相查清齊王問題後不久,趙王就向漢武帝奏本,告主父偃貪得無厭,大肆收受諸侯賄金,還逼死燕王、齊王兩個諸侯王。
不滿主父偃的禦史大王公孫弘,當即順水推舟向漢武帝建議從重處理:\"如果不殺主父偃,皇上沒辦法向天下人交待!\"
主父偃瞬間成了落水的狗,滿朝文武紛紛喊打。此時的主父偃已替漢武帝解決了急需解決的棘手問題,他這枚棋子的作用已用完。如今讓主父偃戴著貪汙和逼諸侯王自盡兩頂帽子,可以理所應當處死,還能平息朝臣們的怒火。
一舉兩得。於是,漢武帝大手一揮,當場下令處死主父偃滅其三族,以儆效尤。
就這樣,寵臣主父偃被砍頭滅族,落了個悲慘下場。
客觀而言,有真才實學的主父偃罪不至死,他對西漢王朝所做的貢獻也值得肯定。不過,主父偃自身存在的致命問題,或者說是不容忽視的短板,還是需要警鍾長鳴。
雖說主父偃因童年嚐盡人間寒涼讓人心疼,但他心態扭曲之下以極端方式自毀,這是嚴重錯誤的,不僅害人害己,還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麵影響。
尤其是他得勢時,不走正道,太貪婪專橫,大肆收受賄賂,還詆毀同僚,極盡刻薄狠毒,還以自己獨特的辯才攻擊身邊的人,硬生生把自己弄成人人喊打的壞人。
這就咎由自取了。
主父偃的毀滅,實則是他自己把自己推向了絕路,太可惜了!好不容易憑一封奏疏改變命運的主父偃,又憑個人了不起的真才實學,有了用武之地,結果卻劍走偏鋒剛愎自用,成了誤入歧途的惡魔,最終倒在政治犧牲品中而身敗名裂。
以致他被砍頭滅族時無一人往視,隻有自己可憐地發出悲鳴:有賓客數千,竟無一人相送。
綜上而言,主父偃固然才氣過人,也稱得上一代名臣,卻在為人處世上甘願自毀地走極端,這是大錯特錯的,他悲催的結局,其實也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