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元衡其人


    公元758年出生於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的武元衡,家景原本顯赫。他的曾祖父是武則天的堂兄弟武載德,時任湖州刺史;他的祖父武平一曆任考功員外郎、修文館學士等職;他的父親武就,曾任殿中侍禦史。


    可以說,武元衡來自根基深厚的官宦世家,是標準的\"官二代。\"


    但武元衡並沒依仗祖輩功勳而成為紈絝子弟,他自小即\"天資聰穎\",又刻苦念書,年少就\"才華橫溢\",是中唐有名的詩人,還與白居易、韓愈、王建等大詩人多作詩唱和,曾留下一段佳話:


    武元衡去西川節度使韋令公宅園時,見到一隻漂亮的孔雀關在籠中,忽感於人生變遷,即興作詩《孔雀》:荀令昔居此,故巢留越禽。動增金翠尾,飛舞碧梧陰。上客徹瑤瑟,美人傷蕙心。會因南國使,得放海雲深。


    白居易見這首詩表意不怎麽深刻,為此作《和武相公感韋令公舊池孔雀》唱和:


    索莫少顏色,池邊無主禽。難收帶泥翅,易結著人心。頂毳落殘碧,尾花銷暗金。放歸飛不得,雲海故巢深。


    白居易的這首和詩更為悲切地寫出孔雀沛留蜀地久了,其羽翮已有殘傷,即便放飛也難以重歸重巢了。


    可見,白居易的詩確技高一籌。不過,這並沒影響武元衡在詩歌愛好上的雅興,他一有空閑,便作詩表意,留下了大量詩作,著有《臨淮詩集》十卷,有191首詩錄入《全唐詩》中,其詩以\"藻麗綺麗,琢合精妙\"著稱。


    當然,詩人隻是武元衡業餘愛好的一個標簽,他的主業還是入仕,本文也主要梳理鐵血宰相武元衡在仕途生涯中的起落。


    建中四年,即公元784年,26歲的武元衡參加科舉考試即位列榜首,成功\"進士及第\",由此步入仕。


    才氣過人的武元衡曆經三朝,最先在唐德宗李適的欣賞下,從華原縣令起步,後賜升吏部員外郎。由因武元衡工作出色,一年內創下連升三級的記錄,榮任左司郎中,可參政議事,隨時與唐德宗谘議國事。


    在德宗朝,武元衡走得很順,入仕生涯長達二十年,可謂意氣風發。到貞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804年,46歲的武元衡官運亨通,升任禦史中丞。


    但不久,武元衡的仕途便出現了坎坷。唐德宗在公元805年駕崩後,唐順宗李誦即位,不看好武元衡,重用以\"二王劉柳\"為主要成員的改革派推行\"永貞革新\"。


    武元衡又不願參加改革派,兼之在安葬德宗皇帝時出任山陵儀仗使,時任監察禦史的劉禹錫請求擔當儀仗判官,耿直的武元衡婉拒,由此結怨。


    王叔文為首的改革派上位後,當即貶武元衡為太子右庶子。


    陰差陽錯的是,\"永貞革新\"實施還不到一年,唐順宗被迫禪讓帝位,其子李純即位稱唐憲宗。次年,唐順宗便在憂鬱中病逝。


    武元衡又迎來仕途上的\"春天\",且步入輝煌。因唐憲宗對清廉正直的老師武元衡信任有加,不久即提任武元衡為相,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的要職。後下派到地方曆練,接替行營都統高崇文主政西川任西川節度使,治蜀七年。


    期間,他發現有宰相之才的裴度,予之重用,啟用為掌節度府。對女詩人薛濤愛護有加,曾作《贈道者》勉勵: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妝入夢來。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裏白蓮開。


    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55歲的武元衡再次奉旨還朝,二度拜相,仍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二、震驚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


    隻是,此時的大唐社會矛盾尖銳,尤其是\"藩鎮割據\"嚴重威脅著朝廷的安危。以強勢對抗藩鎮著稱的宰相武元衡,成為主戰派的領袖,由此與\"主和派\"產生對立,又與對藩鎮割據持\"任其自便\"觀念的宰相鄭絪出現了裂痕,還與李吉甫、李絳等宰相在執政觀念上嚴重的分岐導致不睦,爭吵不斷。


    武元衡等重臣在朝堂上的紛爭讓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以為有了可乘之機,便勾結成德節度使王承宗、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等地方大員起兵反叛。


    唐憲宗遂令武元衡統兵清剿淮西、蔡州幾路叛軍,吳元濟、王承宗、李師道等人便將矛頭對準武元衡。認為是因為武元衡的主戰才導致朝廷對他們的征討,隻有殺死了武元衡,其他宰相也不敢主持討伐藩鎮,憲宗皇帝隻得停止用兵。


    於是,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的6月3日,天剛蒙蒙亮,一場蓄謀已久針對武元衡及其副手裴度的刺殺行動便開始了。


    當武元衡騎著馬,帶著仆人剛出靖安坊東門赴大明宮上朝時。藏在暗處的刺客,一個先用箭射滅燈籠,射殺仆人;一個即用大棒猛擊武元衡的左腿,將馬夫擊倒,隨後迅速將武元衡掀下馬,割去頭顱,僅留下無首屍身,示威後便揚長而去。


    緊接著,武元衡的助手裴度上朝時,也遭到另一批刺客擊殺。所幸,裴度倒在水溝,僅被刺傷及時得救。


    這就是震驚朝野的武元衡遇刺案。


    鐵骨錚錚的狀元宰相、有名的中唐詩人武元衡就這樣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去往朝堂的天子腳下,慘遭毒手橫屍街頭,卒年不過57歲。


    三、武元衡遇刺案的吊詭之處


    武元衡、裴度遇刺的消息迅速傳到朝堂,唐憲宗在悲痛之下震怒,下令取消當日朝會,立即封閉城門實施戒嚴緝拿凶手,並派禁軍護衛其他宰相上朝,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對策。


    沒想到,韋貫之、張弘等宰相保持沉默,認為刺客敢在天子腳下公開刺殺當朝宰相,肯定來路不凡;\"主和派\"巴不得消除\"主戰派\"的勢力,平日裏他們早已過慣了太平日子,生怕為此惹來一身膻。由此,出現了吊詭的一幕:文武大臣紛紛對武元衡遇刺不置可否。


    時任左拾遺的白居易剛好是現場目擊者,他上朝時親眼看到武元衡遇刺時的慘狀,當即義憤填膺,向憲宗皇帝緊急上奏,要求盡快緝捕凶手,以告慰宰相武元衡在天之靈。


    吊詭的事再次出現,白居易的仗義直言原本在情理之中,也符合憲宗皇帝的想法。


    誰知,朝堂上的宰輔大臣們竟以白居易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太子左讚善大夫\"這樣的閑職,居然\"越職言事\",便懟他要求罷免白居易:


    \"朝廷有非常之事,即日獨進封章……謂之妄,謂之狂,又敢逃乎?\"


    憲宗皇帝一方麵對各懷鬼胎的文武大臣們非常氣憤,一方麵卻認同了大臣們的\"罷免\"說辭,當即將白居易貶去江州。於是次年白居易在潯陽江邊,憤悶之下寫出了千古絕唱《琵琶行》……


    還有一個吊詭的說法是,武元衡在遇刺前的晚上,他冥冥中似有預感,會有無能為力去改變未卜之事的發生,便作了一首有詩讖意味的絕命詩《夏夜作》:


    夜久喧暫息,池台惟月明。


    無因駐清累,日出事還生。


    這,吊詭的武元衡遇刺案,既是\"人為\",難道也是\"天意\"?


    也許,成就\"拐點\"的重大事件,必有錯綜複雜的因素,而又帶來意想不到的\"否極泰來\"。


    四、\"元和中興\"在曇花一現中登頂


    唐憲宗貶了白居易,也沒有聽從主和派的意見。後來,他在蘇醒後的禦史中丞裴度\"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的諫言下,再度下令禁軍和京兆府等各路機構全力搜捕,嚴緝元凶。


    膽大妄為的刺客居然到處散發\"勿急捕我,我先殺汝\"的紙條,威脅查案人員。一時,主和派敷衍拖延,以觀後變。


    唐憲宗明白,宰相武元衡遇刺必定與狡猾凶悍的吳元濟、王承宗、李師道等地方藩鎮勢力有關,唯有成功削藩才能真正追捕凶手。


    於是,在淮西戰爭僵持不下的境況下,唐憲宗將緝捕到的淮西節度使吳元濟手下的吏卒張晏下獄拷問,以凶手名義公開處死。


    隨後,啟用裴度為相,接替武元衡強力平定\"藩鎮割據\"。


    在名相裴度的統籌總攬下,名將李愬等人力挽狂瀾,於元和十二年,一舉擒獲悍將吳元濟,終於中止為時30多年割據一方的淮西勢力。


    其他藩鎮見最難攻破的淮西被平定,便紛紛表態歸順:橫海節度使程權獻出滄州、景州,幽州節度使劉總削發為僧掛冠而去,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上表悔過,主動獻出德州、棣州,還將兩個兒子作為人質送到長安……


    元和十三年(818年),唐憲宗又宣調張弘靖、韓弘、田弘正等將領率宣武、魏博、義成、武寧、橫海各路藩鎮大軍聯合討伐拒不歸順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取得完勝,李師道父子兵敗時被其部下都知兵馬使劉悟擊殺。


    由此,刺殺武元衡的幕後真凶一一被唐憲宗拿下,大唐自\"安史之亂\"後持續六十多年的藩鎮割據,一度基本消失,在憲宗時期迎來短暫的中央集權與經濟發展,史稱\"元和中興\"。


    隻可惜,\"元和中興\"不過是曇花一現,唐憲宗後來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昏庸無道,信仙好佛,還長期服用所謂的\"長生藥\",以致性情變得暴躁易怒,裴度、韓愈等股肱大臣先後被貶,又在太子人選上畏手畏腳,致使自己在43歲時被宦官內常侍陳弘誌、王守澄合謀毒死,太子李恒旋及繼位,這就是\"昏童失德\"的唐穆宗。


    \"元和中興\"共維持了15年,登頂時間從武元衡遇刺到\"藩鎮割據\"被清剿,真正的\"中興\"其實僅有5年時間。自唐穆宗登基後,大唐進入宦官專權時代,\"藩鎮割據\"又死灰複燃,大唐逐漸江河日下,再也沒有\"中興\"過,苟延殘喘87年後,最終於公元907年被梁王朱溫所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樂天派流浪的貓並收藏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