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在南北朝就已有之,隋唐以後漸漸流傳。最早載於南朝梁吳均所編《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汩羅而死,楚人哀之,至此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端午節為什麽要紀念屈原?


    (一)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


    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者,他一生不屈不撓、憂國憂民,為了楚國的富強,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


    屈原所處的年代,正是秦、楚、齊、趙、燕、韓、魏七國爭雄的時候。那時,屈原的祖國楚國國土麵積最大,但禮崩樂壞,存在許多不公的社會問題,尤其是龐大、守舊的貴族集團不勞而獲,消耗著大量的國家財富。


    秦國是七國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在名士蘇秦、公孫衍實行合縱聯盟抗秦的倡議下,楚懷王當縱約長,楚、韓、燕、魏、趙五國於公元前318年發起合縱聯盟抗秦的函穀關之戰,但各國虛情假意、爭相自保不戰而退的失敗經曆,讓楚懷王和擔任左徒的屈原都意識到,\"合縱\"不能真正改變楚國命運,唯有楚國自己強大起來才能真正抗秦。於是在楚懷王的支持下,屈原開始著力於楚國圖強的變革。


    屈原明白,楚國變革肯定會觸及貴族集團的核心利益,必然會引起他們的反對、陷害,將影響自身安危甚至生命。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就是前車之鑒:吳起變法,吳起被射死;商鞅變法,商鞅被\"車裂\"。這些殘酷的現實問題也一度考驗著年輕的政治家屈原。


    何去何從?


    在深厚執著的愛國熱情下,屈原毅然決定,依靠楚懷王的支持,直麵現實,衝破困擾,傾力治國,實行\"美政\":


    一是以民為本,鼓勵農耕,讓農民有盼頭、奔頭和念頭;二是增加賦稅,集中國家的財力物力,集中君王的權利,國家日事政務交由忠誠的大臣來管理,實現國富國強;三是健全法令,修明法度,依法治國;四是任人唯賢,不分貴賤,反對世卿世祿,真正把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充分發揮賢臣才士的作用;五是明賞罰,禁朋黨,反壅蔽,強軍備,移風易俗;六是對外聯齊抗秦。


    這就是曆史上曇花一現的\"草憲變法\"。草憲變法施行後,取得了顯著成效,楚國國力得到增強。不過,遺憾的是,草憲變法真正施行的時間不長,一開始就遭到以公子子蘭為首的舊貴族集團強烈反對,大肆攻訐下,上官大夫靳尚讒言奏疏,立場不堅定的楚懷王退縮,改變了之前強楚的願景,不再支持屈原。不久,楚懷王罷黜了屈原的左徒職務,改任屈原為三閭大夫,流放漢北。


    屈原被放逐後,依舊保持著憂國憂民的心,不屈不撓地堅守著,希望得到楚懷王的召回繼續實施變法圖強。


    秦國看到屈原被流放,認為破壞六國合縱聯盟的時機已到,遂派名士張儀遊說離間六國。張儀到了楚國欺騙楚懷王說,楚國如果與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裏的土地。還擔任著三閭大夫的屈原聞訊後,力諫楚懷王勿上張儀的當。但貪心的楚懷王相信了張儀的鬼話,信以為真地一麵派楚使去秦國受地,一麵派人到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大怒之下與楚絕交。楚使在秦國三個月未見到秦惠文王,待齊與楚絕交後,張儀才出麵對楚使說,從某地到某地,廣袤六裏,趕緊去接受吧。楚懷王大怒,派大將屈丐等人領兵8萬興師伐秦,結果在丹陽一戰中大敗,漢中郡淪陷。


    楚懷王看形勢不妙,隻好召回被流放的屈原出使齊國去締盟修好。秦國害怕齊楚聯合,又派張儀二次遊說楚懷王。張儀又欺騙楚懷王,說,秦惠文王願意分漢中之半,與楚和好;另一方麵又用重金賄賂楚國權貴靳尚、寵姫鄭袖,周旋於楚。剛直的屈原出使齊國回來後向楚懷王直言必殺張儀時,張儀已悄悄回秦。時年30歲的屈原也因此受到楚國權貴寵臣的排擠打壓,漸漸又被楚懷王疏遠。不得已,屈原轉向設壇講學之路,艱難地牽掛楚國,渴望楚懷王清醒過來讓他東山再起振興強楚大業。


    屈原在郢都講學6年期間,楚國貴族集團當然沒忘記整治他,不斷地向楚懷王進讒言。忠奸不分、左右搖擺的楚懷王就在屈原反對屈辱的楚秦\"黃刺之盟\"下,第二次把屈原流放到漢北和沅湘流域。這次屈原被流放,從公元前294年,到公元前279年,長達十六年時間。


    屈原41歲時,秦楚兩國發生了一件事,派往秦國當人質的楚國太子橫,與秦國一大夫因私事發生爭鬥,一氣之下,太子橫殺死大夫後因懼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楚,旋及導致原本脆弱的秦、楚關係瞬間惡化,天真的楚懷王意欲親自赴秦商談。屈原聞訊後十分擔心楚懷王安危,不顧自己已被二次流放無權理政的窘境,再次上書力勸楚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但楚懷王在公子子蘭等權貴們竭力慫恿下,沒有聽從屈原的建議,執意前往秦國,楚懷王剛到武關,即被扣押送往鹹陽,三年後被囚死於秦。


    秦、楚因此絕交,楚太子橫繼位,稱楚頃襄王。屈原仍被逐放之中。


    公元前293年,秦國攻打韓國取勝後,威脅楚頃襄王說:楚國背叛秦國,秦國準備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決一勝負,希望你整頓士卒,得以痛快一戰。楚頃襄王猶豫不決。47歲的屈原聞訊後再次上書諫言,以楚懷王客死下場\"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向楚頃襄王建議:臥薪嚐膽,合縱抗秦,徐徐圖興楚國大業。軟弱的楚頃襄王害怕秦國,最終沒有采納屈原的意見,選擇了割地求和向秦示好的昏庸之路,之後逐漸走向沒落。至此,屈原更受冷遇,再也沒有用武之地。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楚頃襄王隻得狼狽地棄城出逃。屈原拒絕了去秦國仕秦的邀請,心情極度苦悶,在報國無門、完全失望下,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抱石投汩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時年62歲。


    這就是剛直不阿、寧死不屈的屈原,他不屈不撓的愛國精神,讓人欽佩。世人記住了他,因為他的祭日正好是端午節這一天,於是端午節就有了紀念屈原的說法。


    (二)正直高潔的人品


    不妨從屈原的生平說起。屈原,名平,字原,又字靈均,公元前340年出生於丹陽(即今天的湖北省秭歸縣)貴族家庭,祖上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屈瑕原本是熊氏,據說是因為當年的封地叫\"屈\"而以之為氏。至於先秦時代姓與氏的區別,不是本文敘說的話題,暫且不表。隻道屈原既來自於王室,屬楚王的本家,自然身世顯赫。


    然屈原並沒有因為這一高貴的出身而耀武揚威、目空一切。這在先秦講究出身的時代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


    其次從屈原求學、致仕到流放生涯,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確做到了德高望重。屈原正直高潔的人品,自帶灼灼其華的光芒,讓人折服。


    屈原自幼好學,從不張揚跋扈。與姐姐屈須一起在鄉下生活的兒時歲月,他始終堅持勤奮讀書。據史載,屈原因嗜書成癖、刻苦求學而博采眾長,成為一代飽學之士。十歲時,就關心百姓疾苦,十分同情貧苦百姓;十一歲時,秦國犯楚,當即組織青年民眾奮起反抗。這些經曆為屈原正道直行、不畏強權的秉性夯實了基礎。


    後來,屈原應召入郢都當太子伴讀,與楚太子熊槐一起學習,一起探討如何治國。熊槐當上楚懷王後,先任命屈原為縣丞,後提任他為楚國左徒,具體負責楚國內政外交。


    屈原擔任左徒後,不負才華,不辱使命,積極施行美政,取得了草憲變法帶來的顯著成效;即使在楚懷王、楚項襄王不信任下,二次被流放,長達十八年的時間,依然堅守正直高潔的品德,不顧個人安危,直察直諫,憂國憂民,為強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奉獻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約舉屈原應對的兩件事即可管見。


    屈原出使齊國時,遇到國舅帶著一幫人騎著馬,大肆踐踏農田,屈原當即對國舅嚴詞訓斥,賠償了毀損的莊稼。


    屈原到齊國後,孟嚐君田文為了留下屈原,願意讓出相位,屈原拒絕了齊國遞出的\"橄欖枝\"。為了齊楚達成聯盟,他顧全大局,選擇與齊王指定的義女完婚,這份誠意最終感動了齊王,屈原完成使命後果斷回國。


    聖人孟子亦為之讚歎:屈原,楚之幸也。


    (三)偉大的詩魂


    屈原因創作《離騷》、《天問》、《九章》、《九歌》、《漁父》等等流傳千古的詩歌辭賦,而稱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曾如此說:從屈原開始,才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


    屈原的這些作品真就有這麽高的文學成就嗎?


    的確如是,當你細細品完屈原的詩歌辭賦,你可以從字裏行間感受到,偉大的三閭大夫屈原,帶著楚風,帶著\"詩魂\",正向你走來。


    《離騷》是屈原最有名的詩篇,最能體現屈原的治國思想。他用\"香草美人\"的賦比興手法,靈活運用大量的神話傳說,將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融入其中,全篇極富想象力,辭采絢爛,充滿了浪漫主義精神,很有美感。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等等,這些名句至今廣為傳誦。


    《離騷》與《詩經》並稱\"風騷》,且《離騷》文學成就在之上,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多有五言句、七言句,句中句尾用\"兮\"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歎的韻致,形成著名的\"楚辭\"體。《離騷》一問世,即大受喜愛,廣為傳誦,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對後世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此外,屈原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還帶來鮮明的藝術效果。以鮮花、香草喻君子,以臭物、蕭艾喻小人,成為文學中的定例。時人還以佩戴香草象征品行高潔。


    《天問》是屈原采用問句的形式構成的名篇,全詩意趣豐富,神理超拔,在反問中表達著極高的學術造詣和深刻思想。


    《九歌》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十一篇詩歌,係屈原在楚地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經加工、潤色而成,描述了神的形象,代人或代神抒發人物感情,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如\"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遙遠\"等等,寄托了屈原懷憂的情感。


    《九章》包括《哀郢》、《抽思》、《悲回風》、《惜誦》、《涉江》、《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九篇詩歌,係屈原用激楚的情調把理想追求融入藝術想象之中的應時之作,各篇藝術風格和成就不一,別具一格。亦有不少名句,如: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等等流傳至今。


    《漁父》係屈原放逐到沅江時有感而發的問答體辭賦。其中\"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滄瀾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等等名句亦流傳至今,表達了屈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德\"。屈原亦為後世稱之為\"辭賦之祖\",宋玉、景差師承屈原,成為當時有名的辭賦家,直接影響和發展了漢賦。


    這些詩歌構成了屈原靈動偉大的\"詩魂\",為後世詩歌乃至文學的創新發展夯實了根本。所以,後人譽屈原為\"中華詩祖\"。這也難怪端午節又稱之為\"詩人節\"。


    正因為屈原在詩歌文化方麵作出的巨大成就,1953年,也就是屈原逝世的2230年,世界和平理事會評定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樂天派流浪的貓並收藏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