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文壇有名的\"吳中四才子\"中,唐伯虎是一代畫家,以\"風流曠大、才氣逼人\"聞名天下,老大哥祝枝山則是以書法著稱,譽為明朝\"狂草第一人\",徐禎卿時稱\"吳中詩冠\",此三人皆名噪一時,家喻戶曉。


    同期而言,老實本分的文徵明似乎遜色許多,其實不然。在他名滿天下成為江南文壇盟主時,徐禎卿、唐伯虎、祝枝山已先後離世,\"唯有長壽的文徵明\"收頭結大瓜\",成為\"吳中四才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其詩、文、書、畫俱絕,係赫赫有名的\"四絕全才\"。


    他不僅在文學上躋身\"吳中四才子\"(或稱\"江南四大才子\"),還與祝枝山、王寵合稱大明書法\"三大家\",與唐伯虎、沈周、仇英合稱大明\"四大畫家\",還有二千多首詩傳之於世,風格以\"雅飭之中,時饒逸韻\"著稱。


    然,小時候的文徵明並不被看好,還被視為\"笨孩子。殊不知後來卻扶搖直上,登鼎文壇!他何以逆襲成為大明最牛的才子大咖?


    一、文徵明其人


    公元1470年出生於蘇州的文徵明,小時候並不咋樣。2歲時不會說話,6歲時還站立不穩(期間又遇母親祁氏過世,在裏中的外公外婆隻好把小文徵明接去撫養),8歲時仍口齒不清……


    以致鄰居們視文徵明為\"白癡\",對他很不看好。


    直到11歲,文徵明開始會說話,外公外婆才把他送到外塾念書。12歲時,父親文林遷任博平知縣後,父親才把文徵明接在身邊。至此,文徵明在父親的陪伴下得以艱辛成長。


    因父親常奔忙於仕途之中,文徵明隻得隨父轉輾多地顛沛流離地學習。先後師從沈周學畫、師從李應楨學習書法、師從吳寬學文,最終也算是博采眾長,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習得深厚的功底,入列\"吳中四才子\"。


    但不幸的是,本分老實的文徵明運氣很差,自20多歲起,一直到54歲,先後參加了九次科舉考試,每次都名落孫山铩羽而歸。


    與他同年出生的唐伯虎在1498年第一次到南京參加鄉試時,便一舉高中。


    文徵明在第九次考試依舊落選時,還好得到愛慕其才的工部尚書李充嗣的舉薦,才得以受任從九品的\"翰林院待詔\"。


    文徵明便在這一職務上幹了三年多時間,主要參與編撰《武宗實錄》、《憲皇帝實錄》等。


    可同僚們嫌他沒有學曆,便有意責難:\"我衙門中不是畫院,乃容畫匠處此耶?\"


    文徵明頓感官場非他理想之所在,便心生辭職南歸之意。獲吏部批準後,文徵明便在58歲時退休還鄉。


    那時,\"吳中四才子\"隻剩下他一人,徐禎卿於1511年去世,死時33歲;唐伯虎於1524年去世,死時54歲;祝枝山於1527年去世,死時66歲。


    頗感寂寥的文徵明從此絕意仕途,力避與權貴往來,在勤能補拙下,全身心致力於詩文書畫達三十餘年,成為史上有名的\"四絕全才\"。


    據載,文徵明直到1559年90歲時仍在為人書寫墓誌,寫著寫著,即執筆端坐而逝,結束了自己安然恬適、閑淡從容、與世無爭的一生。


    二、文徵明的堅毅


    縱觀文徵明大器晚成的一生,其實他並不順遂,曆經坎坷,卻能在種種磨難中衝出重圍,實現奮鬥目標。


    這與他的堅毅密不可分。


    在他18歲參加蘇州生員考試時,本可以高中卻因所寫的字太醜而落榜。隻好去官學複習,也因其字太難看,直接被老師給予\"三等\"掛末的差評。


    自此,知恥而後勇的文徵明每天晨起練字,堅持寫《千字文》十遍。後又臨學,向太仆寺少卿李應禎拜師精研書法。直到80多歲,文徵明仍能寫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蠅頭小楷。


    靠著這樣的堅毅,文徵明終成大明書法\"三大家\"之一,其小楷可謂溫潤遒勁,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其代表作有《琴賦》、《跋萬歲通天帖》等。此外,文徵明還長於篆、隸、行、草諸體,其草書號稱\"狂草奔放、張弛有度\",有名的作品如《湖光披素練詩卷》等。


    三、文徵明的苦熬


    文徵明之所以在詩文書畫四方麵無一不精,還與他得以長壽可以苦熬息息相關。


    文徵明在人生的前半場,雖說也博采眾長,18歲起練字後來師從李應禎學習書法;19歲時隨沈周學畫,與之撐起吳門畫派;25歲時師從吳寬學文,但那時的才氣遠比不上風流瀟灑的唐伯虎、詩才逼人的徐禎卿、恣意張揚的祝枝山。


    他們三位,均是少時成名。


    而文徵明,全然沒有天賦,典型的懵懂少年,開竅最晚,他年輕時的狀態用\"呆傻\"、\"愚笨\"來形容並不為過。若他的人才在上半場五十四歲時打住,文徵明也就隻能是勉勉強強躋身\"吳中四才人\"之列,根本不可能出彩。


    所幸,上天眷顧他長壽,得以在唐伯虎三人都離世後還有三十來年\"勤能補拙\"的時間。


    可見,文徵明是靠著人生下半場的苦熬才得以集大成。那,他何以能夠熬住坎坷的人生得到上天的眷顧長壽呢?


    從他的幾首詩裏便可看出個中端倪:


    1514年,44歲的文徵明不願去有野心的寧王朱宸濠那裏求職,便以《病中遣懷》婉拒:


    潦倒儒冠二十年,業緣仍在利名間。


    敢言冀北無良馬,深愧淮南賦小山。


    病起秋風吹白發,雨深黃葉暗鬆關。


    不妨窮巷頻回轍,消受壚香一味閑。


    從這首詩裏,可見文徵明有著堅定的立場,他沒有唐伯虎那樣好聲色犬馬,其淡泊名利之心從未動搖。


    又如退休還鄉那年,文徵明即興賦詩《致仕出京言懷.其一》:


    獨騎羸馬出楓宸,回首長安不斛塵。


    白發豈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閑人。


    荒餘三徑猶存菊,興落扁舟不為蓴。


    老得一官當臥病,可能勳業上麒麟。


    這首詩,也是文徵明的明誌詩,意在宣告無意仕途,從今往後,將於青山綠水間追尋自己超然物外的誌向。


    還有他的《鬆蔭對坐圖》:城中塵土三千丈,何似兩翁麋鹿蹤。隔浦碧山供一筆,離離自領晚涼風。


    等等,從這些詩中,不難看出,文徵明其實擁有人生最難能可貴的豁達生活態度。


    正因如此,文徵明能淡然地麵對九考不中的悲涼,能從容從簡辦理父親的喪儀還謝絕一切喪禮甘守清貧,能坦然麵對僅有三年多的短暫入仕經曆無怨無悔……


    故文徵明的人生活得通透明白,也便有了上天給他長壽可以在苦熬中實現最大成就的資本。


    正所謂:熬得住出眾,熬不住出局。


    四、文徵明的幸運


    不過,橫看文徵明一路走來的跌宕歲月,雖說他原本來自仕宦之家,其實並不容易。


    除了常年生活在溫飽線上下、有時還要靠借米度日外,文徵明出生後長達十年的狀況幾乎就是一個傻傻的笨小孩形象,母親祁氏還在他6歲少不更事時去世……


    如此苦寒的境遇,按常理推測,文徵明脫穎而出的可能性極小,幾乎是不可能。


    所幸,文徵明有一個偉大的父親傾其一生地用心培養鼓勵他別害怕這些心酸,隻要迎難而上奇跡就有可能發生。


    在兒子少時神似\"白癡\"的情形,文徴明的父親並沒有放棄,還鼓勵家人堅持:\"這個孩子,麵貌清奇,骨骼不俗,將來不會癡傻一生的,他的福氣別人比不上。\"


    在兒子十一歲終於會說話時,盡管已超齡,依舊送他念書,隨著自己的職務調整,便將孩子帶在身邊悉心培養,還請同僚中的名士、業界中的精英教兒子學文、作詩、繪畫、精研書法。


    在兒子十八歲與唐伯虎一道去南京參加鄉試,唐伯虎一舉高中解元,而文徵明再次落榜後,並沒有斥責兒子,反而認真分析:\"子畏(即唐伯虎)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吾兒他日運到,非所及也。\"


    在兒子二十九歲時,文林深感自己大限將至仍不忘告誡兒子秉持家風,寧願過清貧的日子也不能大操大辦喪儀,即便按規定可以收的撫恤及同僚們給的喪禮也概以謝絕。


    如此等等,因著父親言傳身教,堅持不懈的鼓勵兒子立足實際,走自己的路,不必在意一時的困頓和苦難,終使得文徵明擁得堅毅的良好人品,無畏過往,直麵現實,迎難而上。


    故文徵明盡管開竅最晚,卻能翻轉命運,最終實現人生的\"逆襲\",得到最好的收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樂天派流浪的貓並收藏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