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大唐名將郭子儀何以曆七朝不倒,還得善終?
樂天派流浪的貓的新書 作者:樂天派流浪的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湧現了無數忠君愛國的將領,但多數名將如韓信、嶽飛、藍玉等等,並沒有得到善終,甚而淒慘離世。唯有中唐時期的中興名將郭子儀,八十三歲時進位"太尉",受賜"尚父";八十五歲高壽去世後,又得"忠武"封號,還追贈為太師,配享代宗廟廷。
縱觀郭子儀得以全功保身的壯闊人生,他曆經武則天、李顯、李旦、李隆基以及唐肅宗李享、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七朝而不倒,始終以國之柱石矗立朝堂,實為古之罕見而又傳奇。
郭子儀何以曆七朝而不倒,還得到善終,成為妥妥的人生贏家?
一、武功厥偉,乃天生的帥才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公元697年出生於士大夫家庭的郭子儀確有真本事,早在武則天當權時期,就參加武舉考試一舉奪魁,成為武功厥偉最有出息的武狀元。
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爆發後,因功官居九原太守的郭子儀臨危受命,遷任朔方節度使親率大唐軍隊主動出擊,多次擊敗安史叛軍,還收複叛軍占領的河北、河東等地。
唐玄宗逃亡到靈武後,郭子儀又與李光弼合兵一處,迅速趕到靈武勤王。後來克複兩京,平定了安史之亂,為大唐中興立下汗馬功勞,也贏得繼位的唐肅宗李享欣賞與認可。
由此受封兵部尚書的郭子儀,繼續統軍發揮天生帥才的大能,在唐肅宗、唐代宗時期,又領兵擊退吐蕃,說服回紇,威服叛將,再複長安。
可以說,戎馬一生的郭子儀功勳卓著,史書由此盛讚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
二、積極表現自己的忠心
難能可貴的是,郭子儀因軍功成為重要的實權人物,卻沒有導致"功高震主"的危險。
這源於郭子儀始終秉持積極主動表現自己忠心這一閃亮的性格特質,使他贏得李唐王室的信賴,被認為靠譜而備加仰仗。
事實上,從不居功自傲的郭子儀的確無比忠誠,他並有因為自己的輝煌業績而擁兵自重,表現出"非我莫屬"的權臣狀態。
哪怕後來功勞越大而身居高位,也不似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更加謹慎低調,對繼位的新皇帝都恪守臣子本分,尤其是領兵在外征戰時期,還把家人全部安置於京都長安,表明自己忠君愛國毫無二心的忠誠態度。
這也是郭子儀始終得到重用從而屹立不倒的關鍵因素。
三、高風亮節,情商高,有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郭子儀還難得的是,他高風亮節,情商高,有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廣德二年,唐代宗委任打敗吐蕃的郭子儀為尚書令,郭子儀對代宗的偏愛領了心意,但考慮到平叛已定,一人不能兼職太多,會有隻顧貪圖賞賜的嫌疑,便三次上表懇辭不受,表明"從我開始"端正法紀的決心。
這就是載入史冊印證郭子儀高風亮節風範的"懇辭尚書令"。
另外,郭子儀對皇帝身邊的近臣,尤其是弄權的宦官,從不歧視,也不甩臉色得罪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努力做到安定團結,表現出寵辱不驚、恢弘大度的政治家風範。
他對專權的宦官魚朝恩派人盜掘其父親的墳墓表現出的冷靜與睿智,便是最好的佐證。
那時正是郭子儀領兵征戰吐蕃時期,他得知此事後,深知魚朝恩是代宗皇帝身邊的近臣,在宮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他與魚朝恩為此事鬧翻,肯定不利於大唐社稷的安定,最好能感動他雙方形成合力為妥。
為此,郭子儀便在得勝還朝時,特意傳話,我領兵打仗未能禁止士兵挖別人的祖墳,如今我的祖墳被盜掘,看來是遭到了天遣,不是人為。
魚朝恩見郭子儀如此淡然不想追究此事,便有意設家宴請他入席,再度考量郭子儀的膽識。郭子儀的手下擔心魚朝恩"宴無好宴",打算擁兵前往保護大帥的安全,郭子儀予以阻止,斷言魚朝恩斷無可能使壞,僅帶了少數隨從赴宴。
魚朝恩見郭子儀這樣有膽有識且包容相待,大為感動,對他不再產生敵意,後來再也沒使什麽幺蛾子為難郭子儀。這就是有名的典故"誠感魚朝恩"。
郭子儀對同事也是如此。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役中,大將李光弼有一次失手,沒有盡到協助友軍的責任,致使郭子儀失利,未能及時剿滅叛軍。
郭子儀沒有怪罪李光弼,反而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言是自己指揮不到位導致的。李光弼見郭子儀以大局為重,還這樣的寬待別人,也就為之臣服。在此後的戰役平定中,李光弼從此積極配合郭子儀。
郭子儀對貌醜、起先官職低微的邢部員外郎盧杞,沒有像諷刺他的同僚們那樣,有意無意排擠他拿他說事。
那時的郭子儀已官居一品,反而對盧杞以禮相待。有一次,病中的郭子儀得知盧杞要登府拜訪,趕忙整肅衣冠,令姬妾退出會客廳不準窺視,獨自倚案高規格接待,不僅沒有半點輕視,還鼓勵盧杞勤奮上進。接待結束後,郭子儀又起身相送,令家丁禮送出府。
盧杞見朝堂重臣郭子儀待他這樣尊重,受寵若驚,大為感動。後來盧杞得唐德宗李適重用擢升為宰相,對之前嘲笑他的同僚大肆報複,就是顏真卿這樣的名臣也被陷害,唯獨對郭子儀給予優待。
就因為盧杞感念當初郭子儀的這份厚遇之恩,暮年的郭子儀也就在盧杞為相的三年時間內,平平安安度過,郭家也躲過了滅門之災。
四、善於化險為夷,造就了大唐,也保全了郭家
"安史之亂"最初爆發時,臨危受命的郭子儀同大將李光弼一舉平定河北,正準備進軍範陽,肅宗皇帝在靈武登基的消息傳來,為了向新皇帝宣示效忠之心,不給李輔國、程元振之流中傷忠臣機會,郭子儀沒有單純走軍事路線,向嶽飛那樣"十二道金牌"召回時才揮淚返回,而是馬上果斷做出決定:
立即停止進軍,與李光弼迅速趕到靈武,聽從肅宗皇帝號令。
郭子儀由此得到肅宗李享首肯。
後來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後,繼位的唐代宗因"政治聯姻"的需要,便將愛女升平公主許配給郭暖,也就是郭子儀的第六子。
哪知升平公主自詡"金枝玉葉",最初對郭家瞪鼻子上臉,對駙馬愛理不理,就是對公公郭子儀也不尊重。
郭子儀七十大壽時,升平公主根本不聽駙馬之言,勉強出場時也不願盡兒媳的禮儀規矩,氣得郭暖口不擇言,說升平公主不過是天子的女兒罷了,有啥了不起的,他的父親還不想當皇帝呢。還在喝酒喝醉後,怒打了升平公主,這就是有名的"醉打金枝"典故的源起。
郭暖這一"醉打金枝",可是一場滿門抄斬的彌天大禍。
郭子儀迅速將兒子郭暖捆綁起來,親自送往唐代宗那裏請罪,聽憑唐代宗發落。唐代宗見郭子儀如此誠惶誠恐的態度,氣也消了,反寬慰郭子儀:親家之間不必當真,哪有兒女不吵吵鬧鬧的。
郭子儀見代宗皇帝沒有為難他,領回兒子後,又給了升平公主體麵的台階下,將兒子郭暖杖責了數十下,以示懲戒向升平公主賠禮認錯。
升平公主見公公郭子儀這麽寬待她,對大唐又是那樣的忠心耿耿,也就下跪求情,從此與郭暖言歸於好。
綜上而言:武功厥偉又不"功高震主",還寵辱不驚,始終忠心耿耿,表現出高風亮節、恢弘大度的政治家風範,且善於化險為夷,善於處理複雜問題的郭子儀,自然能夠曆七朝而不倒,還得以善終,成為妥妥的人生贏家。
縱觀郭子儀得以全功保身的壯闊人生,他曆經武則天、李顯、李旦、李隆基以及唐肅宗李享、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七朝而不倒,始終以國之柱石矗立朝堂,實為古之罕見而又傳奇。
郭子儀何以曆七朝而不倒,還得到善終,成為妥妥的人生贏家?
一、武功厥偉,乃天生的帥才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公元697年出生於士大夫家庭的郭子儀確有真本事,早在武則天當權時期,就參加武舉考試一舉奪魁,成為武功厥偉最有出息的武狀元。
唐玄宗時期,"安史之亂"爆發後,因功官居九原太守的郭子儀臨危受命,遷任朔方節度使親率大唐軍隊主動出擊,多次擊敗安史叛軍,還收複叛軍占領的河北、河東等地。
唐玄宗逃亡到靈武後,郭子儀又與李光弼合兵一處,迅速趕到靈武勤王。後來克複兩京,平定了安史之亂,為大唐中興立下汗馬功勞,也贏得繼位的唐肅宗李享欣賞與認可。
由此受封兵部尚書的郭子儀,繼續統軍發揮天生帥才的大能,在唐肅宗、唐代宗時期,又領兵擊退吐蕃,說服回紇,威服叛將,再複長安。
可以說,戎馬一生的郭子儀功勳卓著,史書由此盛讚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
二、積極表現自己的忠心
難能可貴的是,郭子儀因軍功成為重要的實權人物,卻沒有導致"功高震主"的危險。
這源於郭子儀始終秉持積極主動表現自己忠心這一閃亮的性格特質,使他贏得李唐王室的信賴,被認為靠譜而備加仰仗。
事實上,從不居功自傲的郭子儀的確無比忠誠,他並有因為自己的輝煌業績而擁兵自重,表現出"非我莫屬"的權臣狀態。
哪怕後來功勞越大而身居高位,也不似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更加謹慎低調,對繼位的新皇帝都恪守臣子本分,尤其是領兵在外征戰時期,還把家人全部安置於京都長安,表明自己忠君愛國毫無二心的忠誠態度。
這也是郭子儀始終得到重用從而屹立不倒的關鍵因素。
三、高風亮節,情商高,有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郭子儀還難得的是,他高風亮節,情商高,有了不起的政治智慧。
廣德二年,唐代宗委任打敗吐蕃的郭子儀為尚書令,郭子儀對代宗的偏愛領了心意,但考慮到平叛已定,一人不能兼職太多,會有隻顧貪圖賞賜的嫌疑,便三次上表懇辭不受,表明"從我開始"端正法紀的決心。
這就是載入史冊印證郭子儀高風亮節風範的"懇辭尚書令"。
另外,郭子儀對皇帝身邊的近臣,尤其是弄權的宦官,從不歧視,也不甩臉色得罪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努力做到安定團結,表現出寵辱不驚、恢弘大度的政治家風範。
他對專權的宦官魚朝恩派人盜掘其父親的墳墓表現出的冷靜與睿智,便是最好的佐證。
那時正是郭子儀領兵征戰吐蕃時期,他得知此事後,深知魚朝恩是代宗皇帝身邊的近臣,在宮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若他與魚朝恩為此事鬧翻,肯定不利於大唐社稷的安定,最好能感動他雙方形成合力為妥。
為此,郭子儀便在得勝還朝時,特意傳話,我領兵打仗未能禁止士兵挖別人的祖墳,如今我的祖墳被盜掘,看來是遭到了天遣,不是人為。
魚朝恩見郭子儀如此淡然不想追究此事,便有意設家宴請他入席,再度考量郭子儀的膽識。郭子儀的手下擔心魚朝恩"宴無好宴",打算擁兵前往保護大帥的安全,郭子儀予以阻止,斷言魚朝恩斷無可能使壞,僅帶了少數隨從赴宴。
魚朝恩見郭子儀這樣有膽有識且包容相待,大為感動,對他不再產生敵意,後來再也沒使什麽幺蛾子為難郭子儀。這就是有名的典故"誠感魚朝恩"。
郭子儀對同事也是如此。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役中,大將李光弼有一次失手,沒有盡到協助友軍的責任,致使郭子儀失利,未能及時剿滅叛軍。
郭子儀沒有怪罪李光弼,反而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言是自己指揮不到位導致的。李光弼見郭子儀以大局為重,還這樣的寬待別人,也就為之臣服。在此後的戰役平定中,李光弼從此積極配合郭子儀。
郭子儀對貌醜、起先官職低微的邢部員外郎盧杞,沒有像諷刺他的同僚們那樣,有意無意排擠他拿他說事。
那時的郭子儀已官居一品,反而對盧杞以禮相待。有一次,病中的郭子儀得知盧杞要登府拜訪,趕忙整肅衣冠,令姬妾退出會客廳不準窺視,獨自倚案高規格接待,不僅沒有半點輕視,還鼓勵盧杞勤奮上進。接待結束後,郭子儀又起身相送,令家丁禮送出府。
盧杞見朝堂重臣郭子儀待他這樣尊重,受寵若驚,大為感動。後來盧杞得唐德宗李適重用擢升為宰相,對之前嘲笑他的同僚大肆報複,就是顏真卿這樣的名臣也被陷害,唯獨對郭子儀給予優待。
就因為盧杞感念當初郭子儀的這份厚遇之恩,暮年的郭子儀也就在盧杞為相的三年時間內,平平安安度過,郭家也躲過了滅門之災。
四、善於化險為夷,造就了大唐,也保全了郭家
"安史之亂"最初爆發時,臨危受命的郭子儀同大將李光弼一舉平定河北,正準備進軍範陽,肅宗皇帝在靈武登基的消息傳來,為了向新皇帝宣示效忠之心,不給李輔國、程元振之流中傷忠臣機會,郭子儀沒有單純走軍事路線,向嶽飛那樣"十二道金牌"召回時才揮淚返回,而是馬上果斷做出決定:
立即停止進軍,與李光弼迅速趕到靈武,聽從肅宗皇帝號令。
郭子儀由此得到肅宗李享首肯。
後來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後,繼位的唐代宗因"政治聯姻"的需要,便將愛女升平公主許配給郭暖,也就是郭子儀的第六子。
哪知升平公主自詡"金枝玉葉",最初對郭家瞪鼻子上臉,對駙馬愛理不理,就是對公公郭子儀也不尊重。
郭子儀七十大壽時,升平公主根本不聽駙馬之言,勉強出場時也不願盡兒媳的禮儀規矩,氣得郭暖口不擇言,說升平公主不過是天子的女兒罷了,有啥了不起的,他的父親還不想當皇帝呢。還在喝酒喝醉後,怒打了升平公主,這就是有名的"醉打金枝"典故的源起。
郭暖這一"醉打金枝",可是一場滿門抄斬的彌天大禍。
郭子儀迅速將兒子郭暖捆綁起來,親自送往唐代宗那裏請罪,聽憑唐代宗發落。唐代宗見郭子儀如此誠惶誠恐的態度,氣也消了,反寬慰郭子儀:親家之間不必當真,哪有兒女不吵吵鬧鬧的。
郭子儀見代宗皇帝沒有為難他,領回兒子後,又給了升平公主體麵的台階下,將兒子郭暖杖責了數十下,以示懲戒向升平公主賠禮認錯。
升平公主見公公郭子儀這麽寬待她,對大唐又是那樣的忠心耿耿,也就下跪求情,從此與郭暖言歸於好。
綜上而言:武功厥偉又不"功高震主",還寵辱不驚,始終忠心耿耿,表現出高風亮節、恢弘大度的政治家風範,且善於化險為夷,善於處理複雜問題的郭子儀,自然能夠曆七朝而不倒,還得以善終,成為妥妥的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