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眠敗砌,兔走荒台,盡是當年歌舞之地;露冷黃花,煙迷衰草,悉屬舊時爭戰之場。盛衰何常?強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龍門洞天之內,太初真人行吟黑暗之地,所過之處,黑暗散盡,晨曦微瀾。


    複蘇之初的洞天自然是有其邊界的,太初真人而今所在卻已超過了洞天的界限。


    趙道堅,亦位於這虛無黑暗之地。


    這是龍門洞天的未來之地,是不屬於現在的空間。


    存在與不存在,在這裏被模糊混淆,自然也可以屏蔽一切的天機測算,這也是趙道堅所需要的。畢竟,他如今的狀態……


    “盛衰無常,強弱安在……”


    伴隨著一聲歎息,趙道堅已自更深層的黑暗之中顯露身形於太初真人身前。


    在親眼看到這位虛靜先生之後,太初真人眼中閃過了一縷了然,卻仍是躬身行禮,道:“先天教後進太初子,見過虛靜先生。”


    趙道堅卻隻是搖了搖頭:“你既得見我,當知曉我如今狀態。這聲前輩,不叫也罷。”


    太初子麵容一肅:“先生昔年為中國計,歿於西土,後輩修士,莫不敬仰。時隔三千年,得以瞻仰前輩聖跡,亦是晚輩的榮耀。”


    “瞻仰聖跡……”趙道堅聞言忽而失笑,繼而神色一正,道,“爾之來意,吾已盡知。須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可曾想好了?”


    太初子鄭容而立,慷慨激昂:“道之所在,雖九死其猶未悔!”


    趙道堅垂下了目光:“既如此,我又何惜送你一程。這龍門洞天,就借由你用去吧。”


    話音未落,已是再度隱沒於深邃的黑暗之中。


    一番沒頭沒尾的對話,但對兩位當事人而言,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得到了虛靜先生的應許,太初子也終於完全舒張開了自己的襟抱,屬於他那法境最巔峰的修為氣勢毫無保留地爆發了出來,攪碎了洞天的黑暗之地,頗有幾分混沌開辟的意思。


    當然,也隻有那麽點意思罷了。


    太初子一點點衝破了束縛自身的枷鎖,隨之而來的重重異象在洞天的遮掩之下,並未在現世中有分毫的顯示。


    龍門洞天,承載了全真龍門派一代又一代的法境乃至靈境道人的遺澤,其位格足以擔下此間天人之下的一應因果。


    隻是,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重疊交織的因果也是將一座座洞天福地拖向歸墟的曳力,因此而沉淪的福地與洞天,曆代以來,不知凡幾。


    所以,舉凡洞天福地之所,對於世間的大因果皆是能避則避。


    門戶一闔,自然便可隔卻紅塵種種。一時的盛衰榮辱,對於此等傳古的洞天而言,本就是不足以道的微末之事。


    但此時,趙道堅卻選擇了大開門戶,迎接此番奔湧而來的時代洪流。


    其中的弄潮兒,已然就位,他所做的,便是在背後推其一把。


    個中緣由,隻有他才知曉——


    龍門洞天,數千年傳承,看似光鮮,卻也有了太多的不堪重負。


    既然這個時代,這片大地的天命正朔正好對自己這方道統起了意,那自己就親自入局便是。


    是無可奈何地墮入歸墟?還是在這超凡複蘇的大時代中中浴火重生,亦或是徹底湮滅?


    趙道堅已經作出了這道選擇題的答案。


    他翻開了一頁經文,其上赫然有著一段文字熠熠生輝——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龍門山中,諸士論道。


    在其中有心人的攛掇之下,溫言這位新近揚名的【獨秀】之人亦被推舉了出來。


    可是啊,矜名不若逃名趣,練事何如省事閑?


    炫耀自己的名聲,哪裏比得上逃避名聲來得有趣呢?練達世事,自然也是不如多省一事來得悠閑自得。


    雖是山中人,亦多山下之事。


    溫言心若菩提,念若古井。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這也是溫言的道念:以【道】處事,天下萬物無不樂往。因為往而會得到根基、生命力,與他物不相傷害,祥和安定。


    美名、盛樂、佳肴之屬,都能令過客駐足。可是,表達【道】的語言卻淡而無味。【道】視之而看不到其形態,聽之而聞不到其聲音,但從【道】身上汲取的能量卻永不窮盡!


    這樣的道念很符合全真一脈的法理,但在如今的龍門山上,各家相爭,就多了許多爭辯,為了辯而辯的爭辯。


    至此,溫言便也有些意興闌珊了。


    行止由心,而今來此龍門山的多數人都有其目的性,自然會影響了其此時的心念。


    或許其本身乃是有道高真,至少此時,其心不純,溫言也就覺得不足與言了。


    有道?無道?本就是個辯證統一的一體兩麵,尺寸長短罷了。


    人在山中,心在山中。溫言便是此間無事神仙,心境自然超邁俗流。這俗流,指的就是各家有心之人。


    此際山中紛擾,溫言觀之若清泉流石,不著一跡。


    她忽然想起了自己的網名——欲辨已忘言。


    這個網名出自中古晉時的桃園隱士陶潛真人的一首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是啊,她如今似是真能做到【心遠地自偏】了,也終於是真的【欲辨已忘言】了……


    忘言。


    就在山中群修熙攘之間,時日流轉。


    大家都在等待著太初真人入龍門洞天的後續發展,這發展也終於到來。


    當太初真人衝破舊日一切的枷鎖,邁出了他的終極一躍,便是亙古深邃的龍門洞天也無法遮掩獨屬於他的異象。


    功行至此,本也就不需要再遮掩了。


    先天教!太初子!證元神於龍門山!


    以龍門山為中心,周遭三千裏之地,忽然虹彩漫天,其中隱約幻化出天人飛升的奇景。


    元神異象第一重——霞舉飛升!


    龍門山上,所有人都停止了自己此刻的言語,靜默觀禮著太初真人的證道之禮。


    這是天地對其的致禮。


    證道元神,天地景從,為霞滿天,為天人喝!


    七彩明媚的虹霞在天際閃耀,伴隨著天地間靈機的湧動,聚攏而來的磅礴靈機提供了靈境大能駐世的根基——太初真人,現身現世。


    在其身後,一扇隱約浮現的門戶若隱若現。


    與之對應,天地間自虛無中也顯現出了一扇門戶。


    在場群修無不是飽覽道經之輩,在心中已是道出了這扇門戶的根底。


    元神異象第二重——洞天之門!


    法境造化福地,靈境開辟洞天。這是流傳於新朝修行界中的一個基礎修行知識。


    但這並非意味著法境巨擘必定可以造化出一方福地,靈境大能也並非都能開辟屬於自己的洞天。


    真正能做到造化福地、開辟洞天的巨擘大能,才是少之又少。


    此時天地,浩蕩的空間之力纏繞在太初子的元神異象——洞天之門周遭,其明明是顯化於現世,卻仿佛與現實重隔了無數世界。


    事實也確實如此,顯化的洞天之門乃是此方天地空間大道的投影。


    其本質是虛幻的。


    但修行本就是借假修真,所以太初子行動了,天人道力綻放,破開重重空間之力的阻隔。而他身後那扇屬於龍門洞天的洞天門戶之中,也傳來陣陣吸攝之力,將即將隱沒的洞天之門牢牢束縛在了原地。


    最終,虛實變換的洞天門戶被固定在了其真實存在的一麵,繼而又被太初子煉成了一枚洞天之種,化入體內。


    這,才是天人開辟洞天的依憑。


    所以說,並非每位靈境大能都有著開辟洞天的能力。


    單這方麵而論,新朝的元神天人,獨占鼇頭。


    以人力奪天地之造化,這才是天人的真諦。


    再沒有什麽言語抵得上親眼見證一位元神天人的誕生了。


    至此,溫言對於修道前路的猶疑迷惘,被通通掃徹。


    元神!元神!


    這是天地山川的呐喊,也是萬靈眾生的景仰。


    而在這脈脈的龍門山上,屬於太初子的元神異象,還在繼續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修行在超凡複蘇的現代社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為什麽要打工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為什麽要打工人並收藏修行在超凡複蘇的現代社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