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無極問道:“那他和王安石有何瓜葛麽?見到當朝宰相,又是久仰大名的大文豪,一定欣喜若狂了。”張明遠道:“無極,別打岔,讓師父接著說。知道的自然明白你這是替張載欣喜若狂。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你自己見到王安石一般。”
李長安道:“天下之事,總是患得患失。你們哪裏知道,當時王安石執政就變法,可朝廷樹敵太多,孤立無援,自然想得到張載這位新人的鼎力支持。正所謂,‘患難見真情。’有一日,王安石見到張載,就對他說:‘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有些人不能勝任,想請你幫忙,你可願意?’”
費無極道:“張載又當如何?”李長安道:“張載說:‘學生初來乍到,請多關照。大人如此雄才大略,他日必當功成名就。可惜學生才疏學淺,恐怕有負所望。’那王安石自然心灰意冷,便不大高興了,三番五次,一來二去,張載總是推諉敷衍,王安石就漸漸反感起了張載。張載上奏想辭去崇文院校書一職,但未獲批準。不久被派往浙東明州審理苗振貪汙案,案件辦畢回朝。此時張載之弟監察禦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發生激烈衝突,被貶知公安縣,張載得知此事非同小可,頓時心神不寧,得罪宰相可不得了,張載怕受到株連,就辭官而去了,自此回到橫渠歸園田居,逍遙自在。”
張明遠問道:“想必這下,張載自當頤養天年,躲過禍端,不會被牽連了。”
李長安道:“熙寧十年,秦鳳路守帥呂大防覺得張載之學承繼古代聖賢,可以用來複興古禮矯正風化,就上奏神宗皇帝召張載回京任職。此時這張載正患肺病,但他不願錯失良機,意欲大展宏圖,便抱病入京。神宗皇帝任用他擔任了太常禮部官。可當官哪有那麽容易,我大宋文官總是口若懸河,唇槍舌劍。政見不一,實乃家常便飯。”
費無極道:“莫非他與蘇東坡是同病相憐不成?”李長安點了點頭道:“無極所言極是,果不其然,張載和眾人意見相左,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辭職西歸。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行至臨潼,當晚住在館舍,沐浴就寢,翌日晨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八歲,臨終時隻有一個外甥在身邊。可謂孤苦伶仃,抱憾終身。張載一生,兩被召晉,三曆外仕,著書立說,終身清貧,歿後貧無以殮。在長安京兆府的學生聞訊趕來,才得以買棺成殮,護柩回到橫渠。翰林院學士許詮等奏明朝廷,乞加贈恤。神宗皇帝下詔按崇文院三館之職,賜予喪事補助。如此一生,不知張載是否得意,是否失落。”
張明遠道:“可見廟堂也如同江湖,這唇槍舌劍也殺人,反而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費無極道:“想必狄青之死便是如此。一個武將不是在戰場衝鋒陷陣而轟轟烈烈的戰死,而是被我大宋的那幫文官,唇槍舌劍給逼死了。豈不是大大的委屈和冤枉。狄青便是個冤死鬼了。”
李長安道:“所言極是,這文人相輕,古來有之。文人墨客的心眼好比筆尖一般,又細又尖,容不得一點沙子。”張明遠道:“師父,弟子如今明白了,這便是師父不願為官的緣由了。”
費無極道:“文人相輕,武將又當如何?實話說來。隻要是人,便有眼有心。這眼一紅,心就黑了。如若眼不紅,心自然就紅了。自古以來,文人好名,武人好功。商人好利,官人好祿。功名利祿便是如此。文人相輕為麵子,武人爭功為獎賞。商人無利不起早,官宦有祿也貪腐。”
見張明遠、費無極如此頭頭是道,頗有體會,李長安神情肅穆,道:“也不盡然,雖說廟堂患得患失,不容易。可江湖也不容易。人生在世總有不稱意之時之事。範仲淹就是這樣,他文武雙全,憂國憂民,當為後世楷模。如今幽雲十六州被遼國所占據,西夏躍躍欲試,女真蠢蠢欲動。定當居安思危才是。如若我大宋不枕戈待旦,政通人和,恐怕太平歲月就不長久了。”
費無極道:“原來師父的太平先生的名號,就是這樣來的。張載的話果然對師父多有教誨。”張明遠笑道:“你才知道,笨蛋。我早知道張載的那幾句話了。我就是想知道此人的故事罷了。”費無極恍然大悟,難怪張明遠並不火急火燎,方才還心不在焉。李長安道:“正所謂‘為萬世開太平’。”此言一出,笑容滿麵。張明遠和費無極麵麵相覷,樂此不彼。片刻,三人離去,趕往京兆府長安城裏去。
李長安道:“你們上次回來,為何問起龍虎山了?還說我有一個師出同門的師弟?不知此番可否見上一麵?”張明遠道:“這龍虎山還是無極和他的老神仙說的。上次為了這事,他還和我生氣,好生了得。”
“明遠師兄,切莫胡言亂語。你不尊老愛幼,不說也罷,還敢舊事重提,不覺得自慚形穢麽?師父可知他叫什麽名字?老神仙的確是老神仙。非同一般,不可小覷。”走進城門口,費無極問道。
李長安道:“為師的確與他師出同門,我們都來自龍虎山。不過我們還有一個小師弟,叫做張繼先,乃是祖師最寵愛者。小師弟十三歲就蒙當今皇上召見,賜號‘虛靖先生’,威名可見一斑。”費無極納悶道:“徒兒問老神仙,師父又說張繼先。難道師父和老神仙都不如小師弟張繼先了不成?”
張明遠得意洋洋道:“看來我老張家出的都是大人物。”李長安忙道:“你所說老神仙,是我師弟,隻是他叫做什麽名字。為師卻不能告訴你們,你們也不必多問。他懸壺濟世,獨來獨往,行走江湖,如何讓你碰到了。”
費無極道:“說來也巧,他聽到我說終南山,就停下腳步,和我說了一會話,徒兒覺得他老人家是個好人。為何師父不能告訴我,他叫做什麽名字?為何又主動告訴我們張繼先師叔的名字?”
李長安道:“我與他有約在先,故而要信守諾言。我與張繼先沒有約定,故而可以告訴你們。你們可清楚明白了?無極,你所說的那老神仙,為師覺得,要說他,好人談不上多好,壞人談不上多壞。無愧於心就好。”費無極驚道:“他自個也是這樣說自個的。”李長安道:“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張明遠看師徒二人聊得帶勁,全然把自己視而不見,就一臉不悅道:“師父,徒兒想聽一聽張繼先的故事。不知你那小師弟,也就我們的師叔,他如今怎樣了?以後可不可以見到他?”
李長安道:“我這小師弟張繼先,他如今還在龍虎山坐道,實在名揚天下,為師也不如他,他的雷法實在厲害。所謂英雄少年,別看他年紀輕輕,將來前途不可限量。如今他剛剛而立之年,從年歲上說,你們叫他哥哥也可以,不過按輩分,你們要叫他師叔才是,你們可明白?”
費無極掰著手指頭比劃道:“如此看來,你們師兄弟三人學的不同了,師父是武術,老神仙是醫術,張繼先師叔是雷法。”李長安道:“也不盡然,隻是各有側重而已。豈不聞,大唐韓昌黎所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無極倒是聰明過人,將來文武雙全,樣樣精通才好。”“師父所言極是。”張明遠道。
費無極點點頭道:“韓昌黎的《師說》 ,徒兒還記得幾句。”李長安道:“說出來,為師聽一聽可好?”費無極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說到這裏停了下來,默然不語。張明遠急道:“為何不說了?”
過了鬧市街區,在大雁塔下祈福後,李長安歎道:“不說也罷,韓昌黎這個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他好折騰,大唐舉國念佛時,他寫了《論佛骨表》,這樣佛家對他就頗為不滿。他被貶潮州又變成神仙人物,道家韓湘子又勸化他入道家,但他固執己見,不為所動。能夠被佛道兩家重視,可見韓昌黎的確身手不凡。韓愈,字退之。也叫韓退之。這名字也有趣,如若病痛退之,豈不就是愈合了。韓愈之病,在心。他想功成名就,可惜太過急功近利。豈不聞,‘欲速則不達’之理。”此言一出,張明遠、費無極頓時麵麵相覷,目瞪口呆。
見張明遠、費無極發愣,李長安接著道:“這天下人間的學問多的很,也大的很,更深的很。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知半解也在所難免。故而為師才有用武之地。如若你們沒有疑惑,還要先生做什麽。這韓退之有雲,‘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你們不可能知曉天下一切學問。懂得安身立命也就罷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者比比皆是。周遊列國,也算無愧於心。為師是雜學派,取百家之長,並非守一家不變。為師所學,便是有老莊之逍遙,孔孟之仁愛,墨韓之非攻,孫吳之兵法,鬼穀子之謀略。鬼穀子當年隱逸世外,其弟子出將入相,左右列國,可謂功成名就。如若有朝一日,為師願為鬼穀子。”捋了捋胡須,笑了笑。
張明遠道:“弟子明白,師父所言極是。弟子自當學百家之長,行俠仗義,為國為民。”費無極道:“師父是說,我們用仁愛和非攻對待黎民百姓,以兵法和謀略,行俠仗義。有朝一日,功成身退,便可歸園田居的逍遙自在。”
李長安點頭欣慰萬分道:“朝廷之上的廟堂,也有明君和賢臣,故而仁愛相待,多有感化,未為不可。天下之間的敵國襲擾,我等自當行俠仗義,為國為民。帶兵打仗要兵法,行走江湖要謀略。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且不可貪得無厭,須知‘伴君如伴虎’之理,必當功成身退,以求自保。範蠡便是如此逍遙自在,他泛舟杭州西湖,豈不優哉遊哉,羨煞旁人。”張明遠、費無極對視一笑,深以為然。
李長安道:“既然明白這些,你們就要讀書習武了,文武雙全才可縱橫天下。如若不讀書就不知道天下人間如何為人處世。如若不習武就不能免受賊人欺辱。我大宋如今科舉、武舉還有畫舉。不知何時會出個蹴鞠舉,也不可預測。為師倒也不指望你們博取功名,隻要學有所成,將來有所作為就心滿意足了。”張明遠、費無極齊聲道:“弟子想考功名,還望師父教誨。”
李長安介紹道:“我大宋文學、畫學、算學、書學、醫學、武學、律學,同屬國子監太學中的學科。如若考文科,這叫科舉。考武科,就叫武舉。”費無極問道:“師父,畫科又當如何。”李長安道:“如今皇上喜歡畫學,故而翰林院設國畫院。怎麽,莫非你小子想當畫家?還想與種溪一較高下不成?”
費無極擺了擺手,驚道:“那可不敢,如若讓溪弟知道,非要鬧騰我個沒完沒了不成。”李長安道:“聽說東京許多小青年都背著畫婁往禦街瞎轉悠,說是很有可能被皇上發覺。聽說皇上最喜歡登上宣德門城樓,遠眺禦街。種溪告訴為師這些,為師權當笑話聽了,你們想想看,當今皇上怎麽可能一天到晚沒事就上宣德樓。那宣德樓可是我大宋的國門,代表大宋的國威。”頓時拱手見禮,好似正在宣德門之前一般。
張明遠道:“師父,皇上與民同樂,莫非總上宣德門不成?”李長安道:“除了上元佳節,恐怕很難看到與民同樂的盛況了。那也是為師年輕時候去東京,倒是上元佳節時候見過哲宗皇帝登上過宣德門城樓。禦街人滿為患,歌舞升平,張燈結彩,煙花漫天。還是年輕好,青春時候誌在四方,想去哪裏就去哪裏。像為師,歲月不饒人,如今老了。再過幾年恐怕就走不了路,出不了遠門了。真懷念五十多年以前,想我十來歲,毛頭小子,和你們一般大小,小姑娘見了也回頭。”說話間笑容滿麵。聽了這話,張明遠、費無極發起呆來,沒曾料想師父年輕時候也風流,還討小姑娘喜歡,不由癡癡地胡思亂想,又傻傻的笑將開來。
“你們上次拿種浩的書,為何忘記歸還?為師覺得你們肯定拿錯了,為何書中有一本《孫子兵法》?那可是他的心肝寶貝。是他爹爹祖傳的傳家寶,是種家軍的世傳寶貝,自然頗為珍貴。你們拿走,那浩兒就急死了。”
李長安看兩人在發呆,就笑道。“可能是拿錯了也未可知,再說了,他說過,所有看得見的書都可以拿走。我見桌子上有一本扣著,我隨手就拿走了。我想浩兄都在看,一定很不錯,也沒管他還看不看。再說我告訴他了,又不是不打招呼。他還說,桌子上的也可以拿走。他桌子上好幾本呢,光扣著的就三本,我隨手挑了一本。”費無極緩過神來,緩緩道。
張明遠也回過神來,馬上朝費無極腦袋瓜輕輕敲了敲,樂道:“誰曾料想,你小子偏偏就拿走了人家的心肝寶貝,傳家寶,你說你,幹的這叫什麽事。種浩一定罵死你了,恨死你了。一定不再搭理你了。我看你就別去了,立馬回山算了,以免人家見了你,沒好氣,沒好臉色。自討沒趣,多尷尬。”
費無極不睬張明遠,又樂道:“種溪的寶貝是畫筆,被種浩藏起來,種溪變成愛哭鬼、花臉貓。此番你拿錯種浩的書,估計種浩要變成愛哭鬼和花臉貓了。這叫冤冤相報何時了,便是自討沒趣,替種溪討回公道,也不錯。我把這故事告訴種溪,他一定樂開花。”
此言一出,李長安一怔,沒曾料想這臭小子費無極居然滿不在乎。不過種浩耿直,難以預料,不免擔憂開來。隨即看向張明遠,安慰費無極,道:“明遠,你個小鬼頭,如何就這樣看待,種浩會這樣?為師如何就不大相信。無極,切莫聽明遠嚇唬你。為師曆來教導浩兒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放心好了,他不會那般小家子氣。除非你給弄丟了。”
費無極道:“師父不必這般安慰我,師兄也不必讓種浩背上小家子氣的名頭,且去問問他本人豈不真相大白,何必在此猜想個沒完沒了。”張明遠笑道:“師弟所言極是。”李長安道:“無極果然明白事理,好,我等且去問個明白,也好了然不惑。”說著師徒三人來到種師道府邸門口。
李長安道:“天下之事,總是患得患失。你們哪裏知道,當時王安石執政就變法,可朝廷樹敵太多,孤立無援,自然想得到張載這位新人的鼎力支持。正所謂,‘患難見真情。’有一日,王安石見到張載,就對他說:‘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有些人不能勝任,想請你幫忙,你可願意?’”
費無極道:“張載又當如何?”李長安道:“張載說:‘學生初來乍到,請多關照。大人如此雄才大略,他日必當功成名就。可惜學生才疏學淺,恐怕有負所望。’那王安石自然心灰意冷,便不大高興了,三番五次,一來二去,張載總是推諉敷衍,王安石就漸漸反感起了張載。張載上奏想辭去崇文院校書一職,但未獲批準。不久被派往浙東明州審理苗振貪汙案,案件辦畢回朝。此時張載之弟監察禦史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發生激烈衝突,被貶知公安縣,張載得知此事非同小可,頓時心神不寧,得罪宰相可不得了,張載怕受到株連,就辭官而去了,自此回到橫渠歸園田居,逍遙自在。”
張明遠問道:“想必這下,張載自當頤養天年,躲過禍端,不會被牽連了。”
李長安道:“熙寧十年,秦鳳路守帥呂大防覺得張載之學承繼古代聖賢,可以用來複興古禮矯正風化,就上奏神宗皇帝召張載回京任職。此時這張載正患肺病,但他不願錯失良機,意欲大展宏圖,便抱病入京。神宗皇帝任用他擔任了太常禮部官。可當官哪有那麽容易,我大宋文官總是口若懸河,唇槍舌劍。政見不一,實乃家常便飯。”
費無極道:“莫非他與蘇東坡是同病相憐不成?”李長安點了點頭道:“無極所言極是,果不其然,張載和眾人意見相左,因而十分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辭職西歸。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行至臨潼,當晚住在館舍,沐浴就寢,翌日晨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八歲,臨終時隻有一個外甥在身邊。可謂孤苦伶仃,抱憾終身。張載一生,兩被召晉,三曆外仕,著書立說,終身清貧,歿後貧無以殮。在長安京兆府的學生聞訊趕來,才得以買棺成殮,護柩回到橫渠。翰林院學士許詮等奏明朝廷,乞加贈恤。神宗皇帝下詔按崇文院三館之職,賜予喪事補助。如此一生,不知張載是否得意,是否失落。”
張明遠道:“可見廟堂也如同江湖,這唇槍舌劍也殺人,反而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費無極道:“想必狄青之死便是如此。一個武將不是在戰場衝鋒陷陣而轟轟烈烈的戰死,而是被我大宋的那幫文官,唇槍舌劍給逼死了。豈不是大大的委屈和冤枉。狄青便是個冤死鬼了。”
李長安道:“所言極是,這文人相輕,古來有之。文人墨客的心眼好比筆尖一般,又細又尖,容不得一點沙子。”張明遠道:“師父,弟子如今明白了,這便是師父不願為官的緣由了。”
費無極道:“文人相輕,武將又當如何?實話說來。隻要是人,便有眼有心。這眼一紅,心就黑了。如若眼不紅,心自然就紅了。自古以來,文人好名,武人好功。商人好利,官人好祿。功名利祿便是如此。文人相輕為麵子,武人爭功為獎賞。商人無利不起早,官宦有祿也貪腐。”
見張明遠、費無極如此頭頭是道,頗有體會,李長安神情肅穆,道:“也不盡然,雖說廟堂患得患失,不容易。可江湖也不容易。人生在世總有不稱意之時之事。範仲淹就是這樣,他文武雙全,憂國憂民,當為後世楷模。如今幽雲十六州被遼國所占據,西夏躍躍欲試,女真蠢蠢欲動。定當居安思危才是。如若我大宋不枕戈待旦,政通人和,恐怕太平歲月就不長久了。”
費無極道:“原來師父的太平先生的名號,就是這樣來的。張載的話果然對師父多有教誨。”張明遠笑道:“你才知道,笨蛋。我早知道張載的那幾句話了。我就是想知道此人的故事罷了。”費無極恍然大悟,難怪張明遠並不火急火燎,方才還心不在焉。李長安道:“正所謂‘為萬世開太平’。”此言一出,笑容滿麵。張明遠和費無極麵麵相覷,樂此不彼。片刻,三人離去,趕往京兆府長安城裏去。
李長安道:“你們上次回來,為何問起龍虎山了?還說我有一個師出同門的師弟?不知此番可否見上一麵?”張明遠道:“這龍虎山還是無極和他的老神仙說的。上次為了這事,他還和我生氣,好生了得。”
“明遠師兄,切莫胡言亂語。你不尊老愛幼,不說也罷,還敢舊事重提,不覺得自慚形穢麽?師父可知他叫什麽名字?老神仙的確是老神仙。非同一般,不可小覷。”走進城門口,費無極問道。
李長安道:“為師的確與他師出同門,我們都來自龍虎山。不過我們還有一個小師弟,叫做張繼先,乃是祖師最寵愛者。小師弟十三歲就蒙當今皇上召見,賜號‘虛靖先生’,威名可見一斑。”費無極納悶道:“徒兒問老神仙,師父又說張繼先。難道師父和老神仙都不如小師弟張繼先了不成?”
張明遠得意洋洋道:“看來我老張家出的都是大人物。”李長安忙道:“你所說老神仙,是我師弟,隻是他叫做什麽名字。為師卻不能告訴你們,你們也不必多問。他懸壺濟世,獨來獨往,行走江湖,如何讓你碰到了。”
費無極道:“說來也巧,他聽到我說終南山,就停下腳步,和我說了一會話,徒兒覺得他老人家是個好人。為何師父不能告訴我,他叫做什麽名字?為何又主動告訴我們張繼先師叔的名字?”
李長安道:“我與他有約在先,故而要信守諾言。我與張繼先沒有約定,故而可以告訴你們。你們可清楚明白了?無極,你所說的那老神仙,為師覺得,要說他,好人談不上多好,壞人談不上多壞。無愧於心就好。”費無極驚道:“他自個也是這樣說自個的。”李長安道:“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張明遠看師徒二人聊得帶勁,全然把自己視而不見,就一臉不悅道:“師父,徒兒想聽一聽張繼先的故事。不知你那小師弟,也就我們的師叔,他如今怎樣了?以後可不可以見到他?”
李長安道:“我這小師弟張繼先,他如今還在龍虎山坐道,實在名揚天下,為師也不如他,他的雷法實在厲害。所謂英雄少年,別看他年紀輕輕,將來前途不可限量。如今他剛剛而立之年,從年歲上說,你們叫他哥哥也可以,不過按輩分,你們要叫他師叔才是,你們可明白?”
費無極掰著手指頭比劃道:“如此看來,你們師兄弟三人學的不同了,師父是武術,老神仙是醫術,張繼先師叔是雷法。”李長安道:“也不盡然,隻是各有側重而已。豈不聞,大唐韓昌黎所言,‘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無極倒是聰明過人,將來文武雙全,樣樣精通才好。”“師父所言極是。”張明遠道。
費無極點點頭道:“韓昌黎的《師說》 ,徒兒還記得幾句。”李長安道:“說出來,為師聽一聽可好?”費無極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說到這裏停了下來,默然不語。張明遠急道:“為何不說了?”
過了鬧市街區,在大雁塔下祈福後,李長安歎道:“不說也罷,韓昌黎這個人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他好折騰,大唐舉國念佛時,他寫了《論佛骨表》,這樣佛家對他就頗為不滿。他被貶潮州又變成神仙人物,道家韓湘子又勸化他入道家,但他固執己見,不為所動。能夠被佛道兩家重視,可見韓昌黎的確身手不凡。韓愈,字退之。也叫韓退之。這名字也有趣,如若病痛退之,豈不就是愈合了。韓愈之病,在心。他想功成名就,可惜太過急功近利。豈不聞,‘欲速則不達’之理。”此言一出,張明遠、費無極頓時麵麵相覷,目瞪口呆。
見張明遠、費無極發愣,李長安接著道:“這天下人間的學問多的很,也大的很,更深的很。你們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知半解也在所難免。故而為師才有用武之地。如若你們沒有疑惑,還要先生做什麽。這韓退之有雲,‘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正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你們不可能知曉天下一切學問。懂得安身立命也就罷了。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學富五車,才高八鬥者比比皆是。周遊列國,也算無愧於心。為師是雜學派,取百家之長,並非守一家不變。為師所學,便是有老莊之逍遙,孔孟之仁愛,墨韓之非攻,孫吳之兵法,鬼穀子之謀略。鬼穀子當年隱逸世外,其弟子出將入相,左右列國,可謂功成名就。如若有朝一日,為師願為鬼穀子。”捋了捋胡須,笑了笑。
張明遠道:“弟子明白,師父所言極是。弟子自當學百家之長,行俠仗義,為國為民。”費無極道:“師父是說,我們用仁愛和非攻對待黎民百姓,以兵法和謀略,行俠仗義。有朝一日,功成身退,便可歸園田居的逍遙自在。”
李長安點頭欣慰萬分道:“朝廷之上的廟堂,也有明君和賢臣,故而仁愛相待,多有感化,未為不可。天下之間的敵國襲擾,我等自當行俠仗義,為國為民。帶兵打仗要兵法,行走江湖要謀略。有朝一日功成名就,且不可貪得無厭,須知‘伴君如伴虎’之理,必當功成身退,以求自保。範蠡便是如此逍遙自在,他泛舟杭州西湖,豈不優哉遊哉,羨煞旁人。”張明遠、費無極對視一笑,深以為然。
李長安道:“既然明白這些,你們就要讀書習武了,文武雙全才可縱橫天下。如若不讀書就不知道天下人間如何為人處世。如若不習武就不能免受賊人欺辱。我大宋如今科舉、武舉還有畫舉。不知何時會出個蹴鞠舉,也不可預測。為師倒也不指望你們博取功名,隻要學有所成,將來有所作為就心滿意足了。”張明遠、費無極齊聲道:“弟子想考功名,還望師父教誨。”
李長安介紹道:“我大宋文學、畫學、算學、書學、醫學、武學、律學,同屬國子監太學中的學科。如若考文科,這叫科舉。考武科,就叫武舉。”費無極問道:“師父,畫科又當如何。”李長安道:“如今皇上喜歡畫學,故而翰林院設國畫院。怎麽,莫非你小子想當畫家?還想與種溪一較高下不成?”
費無極擺了擺手,驚道:“那可不敢,如若讓溪弟知道,非要鬧騰我個沒完沒了不成。”李長安道:“聽說東京許多小青年都背著畫婁往禦街瞎轉悠,說是很有可能被皇上發覺。聽說皇上最喜歡登上宣德門城樓,遠眺禦街。種溪告訴為師這些,為師權當笑話聽了,你們想想看,當今皇上怎麽可能一天到晚沒事就上宣德樓。那宣德樓可是我大宋的國門,代表大宋的國威。”頓時拱手見禮,好似正在宣德門之前一般。
張明遠道:“師父,皇上與民同樂,莫非總上宣德門不成?”李長安道:“除了上元佳節,恐怕很難看到與民同樂的盛況了。那也是為師年輕時候去東京,倒是上元佳節時候見過哲宗皇帝登上過宣德門城樓。禦街人滿為患,歌舞升平,張燈結彩,煙花漫天。還是年輕好,青春時候誌在四方,想去哪裏就去哪裏。像為師,歲月不饒人,如今老了。再過幾年恐怕就走不了路,出不了遠門了。真懷念五十多年以前,想我十來歲,毛頭小子,和你們一般大小,小姑娘見了也回頭。”說話間笑容滿麵。聽了這話,張明遠、費無極發起呆來,沒曾料想師父年輕時候也風流,還討小姑娘喜歡,不由癡癡地胡思亂想,又傻傻的笑將開來。
“你們上次拿種浩的書,為何忘記歸還?為師覺得你們肯定拿錯了,為何書中有一本《孫子兵法》?那可是他的心肝寶貝。是他爹爹祖傳的傳家寶,是種家軍的世傳寶貝,自然頗為珍貴。你們拿走,那浩兒就急死了。”
李長安看兩人在發呆,就笑道。“可能是拿錯了也未可知,再說了,他說過,所有看得見的書都可以拿走。我見桌子上有一本扣著,我隨手就拿走了。我想浩兄都在看,一定很不錯,也沒管他還看不看。再說我告訴他了,又不是不打招呼。他還說,桌子上的也可以拿走。他桌子上好幾本呢,光扣著的就三本,我隨手挑了一本。”費無極緩過神來,緩緩道。
張明遠也回過神來,馬上朝費無極腦袋瓜輕輕敲了敲,樂道:“誰曾料想,你小子偏偏就拿走了人家的心肝寶貝,傳家寶,你說你,幹的這叫什麽事。種浩一定罵死你了,恨死你了。一定不再搭理你了。我看你就別去了,立馬回山算了,以免人家見了你,沒好氣,沒好臉色。自討沒趣,多尷尬。”
費無極不睬張明遠,又樂道:“種溪的寶貝是畫筆,被種浩藏起來,種溪變成愛哭鬼、花臉貓。此番你拿錯種浩的書,估計種浩要變成愛哭鬼和花臉貓了。這叫冤冤相報何時了,便是自討沒趣,替種溪討回公道,也不錯。我把這故事告訴種溪,他一定樂開花。”
此言一出,李長安一怔,沒曾料想這臭小子費無極居然滿不在乎。不過種浩耿直,難以預料,不免擔憂開來。隨即看向張明遠,安慰費無極,道:“明遠,你個小鬼頭,如何就這樣看待,種浩會這樣?為師如何就不大相信。無極,切莫聽明遠嚇唬你。為師曆來教導浩兒寬以待人,嚴於律己。放心好了,他不會那般小家子氣。除非你給弄丟了。”
費無極道:“師父不必這般安慰我,師兄也不必讓種浩背上小家子氣的名頭,且去問問他本人豈不真相大白,何必在此猜想個沒完沒了。”張明遠笑道:“師弟所言極是。”李長安道:“無極果然明白事理,好,我等且去問個明白,也好了然不惑。”說著師徒三人來到種師道府邸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