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言傳身教吧
守活寡五十年,重生七零不做冤種 作者:慢慢同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先把傷養好了比什麽都重要,武軍出不來了。你得想著,先把傷養好,以後怎麽養活三個孩子。不把身體養養得好透了,冒冒然的回去,再病倒了,怎麽辦?”
在家裏住了三天,燒退下去,傷結痂,剛能下地,程雪雁就急著回家。
老太太攔著,洛清微也勸。
“太麻煩你們了,又是出錢,又幫我看病……”
程雪雁太過意不去了。
“看你說的,樂樂和我家洛洛是好朋友,這也是咱們的緣份。遇上了,肯定得管。你這個事情,也算是典型,再是兩口子,也不能這麽打,我們家沈縣長已經找婦聯的領導開過會了,這事,得有人管。你也是的,咋就受了呢,不知道報官啊?”
和雪雁苦笑,“不受著能咋,我能跑,能躲,孩子怎麽辦?我以前跑過,可孩子得念書,不能跟著我東跑西顛。沒有介紹信,連學都上不了。我已經這樣了,不能再毀了孩子們的一輩子吧。”
“武軍犯過的事,你一點都不知道?把他送進去,也能過消停日子。”
“他在外麵幹啥,回來從來不說。回家就是要錢,一年在家待不上一個月。再說了,有個蹲小號的爹,對孩子們是啥好事。”
女人生了孩子,當媽了,就是這樣,總會顧著孩子。
“那你以前是以什麽為生呢?在哪裏上班?”
程雪雁又搖頭,“上啥班呀。我們就是二道溝屯子裏的,他把屯子裏能騙的都騙了,前年說能高價賣苞米,結果把全屯子苞米拉走,一分錢沒拿回去。屯子裏的人都到家裏要錢,待不下去了。這才帶著孩子進城找個窩棚住了。我在垃圾堆裏翻舊書本子,玻璃瓶子去廢品站賣,掙幾個夠我們娘四個生活的。”
現如今這時候,誰家有點兒廢品都舍不得扔掉,要攢一起賣的。
她這麽著能掙幾個?
洛清微就說,“這樣,你先養病,等病養好了。我幫你找份工作,保證夠你養活三個孩子的。但前提是你得把病養好,成嗎?”
程雪雁還能說啥,“行,都聽你的。可算是遇上救星了。”
就這麽著,程雪雁母女兩個留下養傷。武風、武陽哥倆兒還住在家裏,每天放學了到沈家來,吃晚飯,幫著把屋裏屋外能幹的活兒都幹完,再一起回家。
仨孩子應該是天生的,腦子好,智商很高,學習成績都不錯。特別是武樂樂,學得特別好。
養了半個月,程雪雁的傷好了大半,不耽誤幹活了。隻要不做大動作,把傷口抻開,問題不大了。
原本,洛清微想讓她去沈山的山貨廠子裏種蘑菇,掙得不少。可仨孩子在家沒人照管也不行。
“我借給你錢,給你提供門市,你不是會做衣服嗎?開個服裝店?”
程雪雁想了想,“現在能自己在家做衣裳的還是更樂意自己做,我想開個餃子館,我自己能忙得開。撿廢品的時候,我總從火車站站前街過,那個餃子館買賣挺好的。我覺得我能幹了。”
也行啊。“我家的門市在市場門口,批發市場的人流也大。你先幹著試試。”
洛清微說的是大伯和大伯母的小賣部,今年他們不幹了。把餘貨處理了,就要去沈山新開的小區去幫著看場地,沈山不能常年待在縣裏,沈江兩口子和沈默兩口子肯定不能幫著照看,不方便。隻能他們老兩口過去。
也不用他們幹什麽,就有兩雙眼睛看著,幹活兒的人總有個顧忌。
門市裏還有一點餘貨沒清完,剛好這不就能用上了。
也不用準備啥,馬叔幫著打了三張桌子,六個長條凳子,那邊鍋碗瓢盆都有現成的,準備上食材就能開業。
這會兒剛出正月,天還冷著,提前做好餡料也不怕壞。現和麵現包餃子就來得及。
也不賣熟菜,就拌個花生米,幹豆腐絲,兩樣小菜。跟糧店裏打一桶散裝白酒,齊活兒了。
一盤葷餡餃子五毛錢,素餡的三毛,純肉的八毛,二十個,大約有一斤。
豬肉七毛錢一斤,白菜三分錢一斤,麵粉五十斤一袋子六塊錢。
再加上油和調味料,水電啥的,還是有掙,利潤不算高,但是生意好的話,也有的賺。
程雪雁自己煉豬大油,做油渣白菜餡,還用葷炒凍豆腐,拌上酸菜做酸菜豆腐餡。
這兩樣最受歡迎。
三毛五毛,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不算大錢,她一開張,生意就很好。
一天下來,能賣上三四十盤。掙上三五塊錢是有的。
這收入在現在來說,相當不錯,養活三個孩子綽綽有餘。
也不住租房子了,門市有八十多個平方,五十平開店,十平做廚房,後麵還能剩下二十來個平方,放兩張架子床,母子四人就能住。
這又省下幾塊錢的房租,也不用住在垃圾堆旁邊。孩子們還能幫著打下手,幹活。
也因著這一層關係,樂樂放學常跟洛洛回家,在沈默蹭飯,寫作業。杜娟一周也能來上兩三天。還會跟著洛洛一塊兒寫大字,學畫畫。
老太太挺樂意教的,年紀大了,帶著小姑娘們玩兒,還挺高興。
再加上於波和晨曦,反正是家裏的孩子越來越多。
別看洛清微隻生了洛洛一個,家裏的熱鬧勁兒不差,本來挺大的院子,都顯得小了。
“……還是沒阻止了,領導認為發展經濟是最重要的,其它事情都要靠後,金礦還是要開。
不過金中玉拿不到這個項目了,行賄是犯罪,他出境了,不然要坐牢。
新的發展商還沒有到位,但也是早晚的事兒。”
因著金中玉,還有一位市領導下馬。郭縣沒有收錢,但是收了一塊手表,退回去了,記大過。他的仕途基本算是終結了。
新的發展商,別管選哪個,各方都得謹慎,肯定不會在同一個坑裏再掉下去一次。
這話也就是才落下,家裏來了親戚。
港島來的,姓羅,說是沈奶奶的侄子。
“現在都往內地來投資,我來看望姑姑,順便看看有沒有好的投資項目。”
在家裏住了三天,燒退下去,傷結痂,剛能下地,程雪雁就急著回家。
老太太攔著,洛清微也勸。
“太麻煩你們了,又是出錢,又幫我看病……”
程雪雁太過意不去了。
“看你說的,樂樂和我家洛洛是好朋友,這也是咱們的緣份。遇上了,肯定得管。你這個事情,也算是典型,再是兩口子,也不能這麽打,我們家沈縣長已經找婦聯的領導開過會了,這事,得有人管。你也是的,咋就受了呢,不知道報官啊?”
和雪雁苦笑,“不受著能咋,我能跑,能躲,孩子怎麽辦?我以前跑過,可孩子得念書,不能跟著我東跑西顛。沒有介紹信,連學都上不了。我已經這樣了,不能再毀了孩子們的一輩子吧。”
“武軍犯過的事,你一點都不知道?把他送進去,也能過消停日子。”
“他在外麵幹啥,回來從來不說。回家就是要錢,一年在家待不上一個月。再說了,有個蹲小號的爹,對孩子們是啥好事。”
女人生了孩子,當媽了,就是這樣,總會顧著孩子。
“那你以前是以什麽為生呢?在哪裏上班?”
程雪雁又搖頭,“上啥班呀。我們就是二道溝屯子裏的,他把屯子裏能騙的都騙了,前年說能高價賣苞米,結果把全屯子苞米拉走,一分錢沒拿回去。屯子裏的人都到家裏要錢,待不下去了。這才帶著孩子進城找個窩棚住了。我在垃圾堆裏翻舊書本子,玻璃瓶子去廢品站賣,掙幾個夠我們娘四個生活的。”
現如今這時候,誰家有點兒廢品都舍不得扔掉,要攢一起賣的。
她這麽著能掙幾個?
洛清微就說,“這樣,你先養病,等病養好了。我幫你找份工作,保證夠你養活三個孩子的。但前提是你得把病養好,成嗎?”
程雪雁還能說啥,“行,都聽你的。可算是遇上救星了。”
就這麽著,程雪雁母女兩個留下養傷。武風、武陽哥倆兒還住在家裏,每天放學了到沈家來,吃晚飯,幫著把屋裏屋外能幹的活兒都幹完,再一起回家。
仨孩子應該是天生的,腦子好,智商很高,學習成績都不錯。特別是武樂樂,學得特別好。
養了半個月,程雪雁的傷好了大半,不耽誤幹活了。隻要不做大動作,把傷口抻開,問題不大了。
原本,洛清微想讓她去沈山的山貨廠子裏種蘑菇,掙得不少。可仨孩子在家沒人照管也不行。
“我借給你錢,給你提供門市,你不是會做衣服嗎?開個服裝店?”
程雪雁想了想,“現在能自己在家做衣裳的還是更樂意自己做,我想開個餃子館,我自己能忙得開。撿廢品的時候,我總從火車站站前街過,那個餃子館買賣挺好的。我覺得我能幹了。”
也行啊。“我家的門市在市場門口,批發市場的人流也大。你先幹著試試。”
洛清微說的是大伯和大伯母的小賣部,今年他們不幹了。把餘貨處理了,就要去沈山新開的小區去幫著看場地,沈山不能常年待在縣裏,沈江兩口子和沈默兩口子肯定不能幫著照看,不方便。隻能他們老兩口過去。
也不用他們幹什麽,就有兩雙眼睛看著,幹活兒的人總有個顧忌。
門市裏還有一點餘貨沒清完,剛好這不就能用上了。
也不用準備啥,馬叔幫著打了三張桌子,六個長條凳子,那邊鍋碗瓢盆都有現成的,準備上食材就能開業。
這會兒剛出正月,天還冷著,提前做好餡料也不怕壞。現和麵現包餃子就來得及。
也不賣熟菜,就拌個花生米,幹豆腐絲,兩樣小菜。跟糧店裏打一桶散裝白酒,齊活兒了。
一盤葷餡餃子五毛錢,素餡的三毛,純肉的八毛,二十個,大約有一斤。
豬肉七毛錢一斤,白菜三分錢一斤,麵粉五十斤一袋子六塊錢。
再加上油和調味料,水電啥的,還是有掙,利潤不算高,但是生意好的話,也有的賺。
程雪雁自己煉豬大油,做油渣白菜餡,還用葷炒凍豆腐,拌上酸菜做酸菜豆腐餡。
這兩樣最受歡迎。
三毛五毛,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不算大錢,她一開張,生意就很好。
一天下來,能賣上三四十盤。掙上三五塊錢是有的。
這收入在現在來說,相當不錯,養活三個孩子綽綽有餘。
也不住租房子了,門市有八十多個平方,五十平開店,十平做廚房,後麵還能剩下二十來個平方,放兩張架子床,母子四人就能住。
這又省下幾塊錢的房租,也不用住在垃圾堆旁邊。孩子們還能幫著打下手,幹活。
也因著這一層關係,樂樂放學常跟洛洛回家,在沈默蹭飯,寫作業。杜娟一周也能來上兩三天。還會跟著洛洛一塊兒寫大字,學畫畫。
老太太挺樂意教的,年紀大了,帶著小姑娘們玩兒,還挺高興。
再加上於波和晨曦,反正是家裏的孩子越來越多。
別看洛清微隻生了洛洛一個,家裏的熱鬧勁兒不差,本來挺大的院子,都顯得小了。
“……還是沒阻止了,領導認為發展經濟是最重要的,其它事情都要靠後,金礦還是要開。
不過金中玉拿不到這個項目了,行賄是犯罪,他出境了,不然要坐牢。
新的發展商還沒有到位,但也是早晚的事兒。”
因著金中玉,還有一位市領導下馬。郭縣沒有收錢,但是收了一塊手表,退回去了,記大過。他的仕途基本算是終結了。
新的發展商,別管選哪個,各方都得謹慎,肯定不會在同一個坑裏再掉下去一次。
這話也就是才落下,家裏來了親戚。
港島來的,姓羅,說是沈奶奶的侄子。
“現在都往內地來投資,我來看望姑姑,順便看看有沒有好的投資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