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劉協的計劃
三國爭霸,從何太後開始 作者:大文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一邊,皇甫嵩和呂布押著郿鄔的物資,也回到了長安。
王允自然得到了呂布無功而返的消息,連忙問起了緣由。
聽到西涼舊部全都跟了趙風,王允隻是短暫的意外過後,就恢複了平靜。
他並不後悔自己的行為,因為他覺得趙風拿了這些兵馬也翻不起什麽浪花,畢竟趙風遠在南陽。
但如果自己接受了投降,這些兵馬落到了皇甫嵩手裏,立馬就能跟自己分庭抗禮。
正當王允沉吟之際,呂布忽地開口,語帶堅決:
“司徒大人,趙風勢力日盛,白波賊眾與西涼舊部相加,已逾二十萬之眾,其實力不容小覷。長安兵力單薄,難以抗衡,末將鬥膽建議,護駕陛下東歸雒陽,依托關東諸侯之力,共同抑製趙風。”
王允詫異的看向呂布,他認為以呂布的腦子,肯定不會去想這些,於是道:
“這是誰教你說的?莫非是趙風,奉先可莫要中了他的奸計。”
呂布搖頭,正色道:“此乃末將肺腑之言,非受任何人指使。”
王允聽到呂布這麽說,稍微鬆了口氣道:
王允見呂布神色坦然,心中稍安,但仍舊堅決拒絕:
“奉先過慮了,趙風雖強,然不足為懼。關東諸侯各自為政,隱患重重,若輕易東遷,恐生變故,重演董卓之亂。此事不可再議。”
王允自然不可能答應,如今長安周邊各郡他都已經安排上了自己人,這時候遷都雒陽,無異於自毀長城。
呂布見狀,心知王允心意已決,遂不再多言,心中卻暗自盤算。
次日,禦書房內,劉協翻閱著來自郿鄔的奏報,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
“趙風不僅收服了西涼舊部,還掠奪了郿鄔半數物資,郿鄔的財物可是數不勝數,西涼軍中又有半數都是騎兵,了不得,當真了不得。”
旁側宦官眉頭緊鎖,憤憤不平:“趙風此舉,分明是覬覦皇權,皇家財物豈容他隨意侵奪!”
劉協卻笑得更歡:
“這世間,唯有握在手中的力量才是真實的。我雖為天子,卻如同籠中之鳥,那些財物即便回歸長安,又能如何?趙風若真想要,便由他拿去便是。”
宦官急道:“陛下乃九五之尊,怎能如此悲觀?總有重振雄風之日。”
劉協笑容收斂,眼神中閃過一抹決絕:“你說得對,此刻便是我們的轉機。”
說話之間,劉協將一堆折子推向一邊,示意宦官查看。
宦官猶豫之下,打開一看,竟全是提議遷都雒陽的。
此間,由於趙風穿越的蝴蝶效應,董卓離開雒陽之時並沒有放火。
宦官疑惑的看向劉協道:“陛下,有意東歸雒陽?此舉是否太過冒險?”
劉協攤了攤手道:
“如今王允大權獨攬,之前招安董卓舊部一事便直接幫我做了主,就連這些奏折都要先過他的手,儼然有了文官之首的架勢。
其婿呂布,又掌控著京師的守衛力量,如今的我,可謂是一無所有,沒有什麽好失去的了。
唯有東歸雒陽,借助多方勢力,我才能重掌大權。”
宦官憂慮道:“陛下,關東諸侯野心勃勃,難保無人效仿董卓。”
劉協哈哈大笑,胸有成竹:
“無需擔憂,今時不同往日。趙風新得大軍,錢糧豐足,南陽之地已難容其壯大,他正愁無借口擴張。誰若敢此時動我,便是給趙風遞刀。東歸洛陽,正在此時。”
此言一出,宦官心中豁然開朗,暗自對劉協的深邃謀略與遠見卓識欽佩不已。
他稍作沉吟,眉宇間掠過一抹憂慮之色,輕聲道:“陛下聖明,然則放任趙風勢力坐大,恐有養虎遺患之憂。”
劉協聞言,輕輕歎息,眼中閃過一絲無奈與決絕:
“漢室凋零至此,朕雖坐擁九五之尊,實則步步維艱,此策實屬無奈之舉。趙風之才,確如猛虎下山,難以駕馭,然若非其強悍,又何以成為震懾諸侯之利劍?
朕唯願朝野之中,能湧現更多忠貞之士,共襄漢室複興大業,方能製衡趙風,重振朝綱。”
宦官複又憂慮道:“隻是,王司徒對於遷都雒陽之事,恐難輕易首肯。”
劉協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目光深邃:
“王允老臣,固執己見,然此事成敗,或可係於呂布一身。畢竟,長安兵馬之權,盡在其手。朕自有計較。”
言罷,他輕撫桌上堆積如山的奏折,指尖滑過每一份承載著武將忠誠與期盼的文書,低語道:
“觀此奏章,多為武將所呈,顯是皇甫嵩老將軍暗中運籌帷幄,力挺朕躬。
想當年黃巾肆虐,漢室危如累卵,正是這位國之柱石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老將軍一生清正,不慕權勢,今又為朕之複興大計,默默耕耘,其情可憫,其心可鑒。若朝野上下皆能如皇甫老將軍般忠貞不渝,何愁天下不靖,漢室不興?”
宦官聞言,心中悵然。
劉協壓下奏折,隱而不發,朝堂上一時間也無人再提起此事。
數日匆匆而過,一首童謠突然傳遍了長安的大街小巷。
“東風起兮雲飛揚,
天子歸兮雒陽旁。
龍旗展兮日月長,
漢室興兮萬民盼。
山河壯兮路途遙,
忠臣伴兮誌氣豪。
斬荊棘兮破巨浪,
中興夢兮在今朝。
童謠聲聲傳四方,
百姓歡歌慶安康。
願我大漢永盛昌,
天子聖明福綿長。”
王允把控朝政,一開始根本沒將遷都一事放在心上。
然而,當這首童謠如野火燎原般在長安城內迅速蔓延時,他方才驚覺事態的嚴重。
聯想到呂布歸來時提及的遷都之事,王允心中暗自警惕,意識到這背後定有高人布局,意圖深遠。
於是,他急召呂布入宮,麵色凝重地問道:“奉先,城中流傳的童謠,你可有所耳聞?”
呂布點了點頭,目光深邃,似乎已看透世事滄桑。
王允接著說道:“此等妖言惑眾,必須嚴懲不貸。你速速下令,搜捕長安城內傳播童謠之人,以正視聽。”
然而,呂布聽後卻並未急於行動,而是以一種審視的目光凝視著王允,仿佛在衡量著什麽。
王允見狀,眉頭微蹙,不解地問道:“奉先,你何意?”
呂布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
“王司徒,童謠乃民心所向,民意即天意。如今百姓皆傳頌東歸雒陽、大興漢室之語,此乃國家之幸、民族之望。莫非司徒大人心中,竟無一絲複興漢室之念?”
此言一出,王允頓時麵色大變,驚愕之情溢於言表。
他未曾料到呂布竟會在此刻提出如此尖銳的問題,更未料到呂布的心意竟已悄然發生了轉變。
王允自然得到了呂布無功而返的消息,連忙問起了緣由。
聽到西涼舊部全都跟了趙風,王允隻是短暫的意外過後,就恢複了平靜。
他並不後悔自己的行為,因為他覺得趙風拿了這些兵馬也翻不起什麽浪花,畢竟趙風遠在南陽。
但如果自己接受了投降,這些兵馬落到了皇甫嵩手裏,立馬就能跟自己分庭抗禮。
正當王允沉吟之際,呂布忽地開口,語帶堅決:
“司徒大人,趙風勢力日盛,白波賊眾與西涼舊部相加,已逾二十萬之眾,其實力不容小覷。長安兵力單薄,難以抗衡,末將鬥膽建議,護駕陛下東歸雒陽,依托關東諸侯之力,共同抑製趙風。”
王允詫異的看向呂布,他認為以呂布的腦子,肯定不會去想這些,於是道:
“這是誰教你說的?莫非是趙風,奉先可莫要中了他的奸計。”
呂布搖頭,正色道:“此乃末將肺腑之言,非受任何人指使。”
王允聽到呂布這麽說,稍微鬆了口氣道:
王允見呂布神色坦然,心中稍安,但仍舊堅決拒絕:
“奉先過慮了,趙風雖強,然不足為懼。關東諸侯各自為政,隱患重重,若輕易東遷,恐生變故,重演董卓之亂。此事不可再議。”
王允自然不可能答應,如今長安周邊各郡他都已經安排上了自己人,這時候遷都雒陽,無異於自毀長城。
呂布見狀,心知王允心意已決,遂不再多言,心中卻暗自盤算。
次日,禦書房內,劉協翻閱著來自郿鄔的奏報,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
“趙風不僅收服了西涼舊部,還掠奪了郿鄔半數物資,郿鄔的財物可是數不勝數,西涼軍中又有半數都是騎兵,了不得,當真了不得。”
旁側宦官眉頭緊鎖,憤憤不平:“趙風此舉,分明是覬覦皇權,皇家財物豈容他隨意侵奪!”
劉協卻笑得更歡:
“這世間,唯有握在手中的力量才是真實的。我雖為天子,卻如同籠中之鳥,那些財物即便回歸長安,又能如何?趙風若真想要,便由他拿去便是。”
宦官急道:“陛下乃九五之尊,怎能如此悲觀?總有重振雄風之日。”
劉協笑容收斂,眼神中閃過一抹決絕:“你說得對,此刻便是我們的轉機。”
說話之間,劉協將一堆折子推向一邊,示意宦官查看。
宦官猶豫之下,打開一看,竟全是提議遷都雒陽的。
此間,由於趙風穿越的蝴蝶效應,董卓離開雒陽之時並沒有放火。
宦官疑惑的看向劉協道:“陛下,有意東歸雒陽?此舉是否太過冒險?”
劉協攤了攤手道:
“如今王允大權獨攬,之前招安董卓舊部一事便直接幫我做了主,就連這些奏折都要先過他的手,儼然有了文官之首的架勢。
其婿呂布,又掌控著京師的守衛力量,如今的我,可謂是一無所有,沒有什麽好失去的了。
唯有東歸雒陽,借助多方勢力,我才能重掌大權。”
宦官憂慮道:“陛下,關東諸侯野心勃勃,難保無人效仿董卓。”
劉協哈哈大笑,胸有成竹:
“無需擔憂,今時不同往日。趙風新得大軍,錢糧豐足,南陽之地已難容其壯大,他正愁無借口擴張。誰若敢此時動我,便是給趙風遞刀。東歸洛陽,正在此時。”
此言一出,宦官心中豁然開朗,暗自對劉協的深邃謀略與遠見卓識欽佩不已。
他稍作沉吟,眉宇間掠過一抹憂慮之色,輕聲道:“陛下聖明,然則放任趙風勢力坐大,恐有養虎遺患之憂。”
劉協聞言,輕輕歎息,眼中閃過一絲無奈與決絕:
“漢室凋零至此,朕雖坐擁九五之尊,實則步步維艱,此策實屬無奈之舉。趙風之才,確如猛虎下山,難以駕馭,然若非其強悍,又何以成為震懾諸侯之利劍?
朕唯願朝野之中,能湧現更多忠貞之士,共襄漢室複興大業,方能製衡趙風,重振朝綱。”
宦官複又憂慮道:“隻是,王司徒對於遷都雒陽之事,恐難輕易首肯。”
劉協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目光深邃:
“王允老臣,固執己見,然此事成敗,或可係於呂布一身。畢竟,長安兵馬之權,盡在其手。朕自有計較。”
言罷,他輕撫桌上堆積如山的奏折,指尖滑過每一份承載著武將忠誠與期盼的文書,低語道:
“觀此奏章,多為武將所呈,顯是皇甫嵩老將軍暗中運籌帷幄,力挺朕躬。
想當年黃巾肆虐,漢室危如累卵,正是這位國之柱石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老將軍一生清正,不慕權勢,今又為朕之複興大計,默默耕耘,其情可憫,其心可鑒。若朝野上下皆能如皇甫老將軍般忠貞不渝,何愁天下不靖,漢室不興?”
宦官聞言,心中悵然。
劉協壓下奏折,隱而不發,朝堂上一時間也無人再提起此事。
數日匆匆而過,一首童謠突然傳遍了長安的大街小巷。
“東風起兮雲飛揚,
天子歸兮雒陽旁。
龍旗展兮日月長,
漢室興兮萬民盼。
山河壯兮路途遙,
忠臣伴兮誌氣豪。
斬荊棘兮破巨浪,
中興夢兮在今朝。
童謠聲聲傳四方,
百姓歡歌慶安康。
願我大漢永盛昌,
天子聖明福綿長。”
王允把控朝政,一開始根本沒將遷都一事放在心上。
然而,當這首童謠如野火燎原般在長安城內迅速蔓延時,他方才驚覺事態的嚴重。
聯想到呂布歸來時提及的遷都之事,王允心中暗自警惕,意識到這背後定有高人布局,意圖深遠。
於是,他急召呂布入宮,麵色凝重地問道:“奉先,城中流傳的童謠,你可有所耳聞?”
呂布點了點頭,目光深邃,似乎已看透世事滄桑。
王允接著說道:“此等妖言惑眾,必須嚴懲不貸。你速速下令,搜捕長安城內傳播童謠之人,以正視聽。”
然而,呂布聽後卻並未急於行動,而是以一種審視的目光凝視著王允,仿佛在衡量著什麽。
王允見狀,眉頭微蹙,不解地問道:“奉先,你何意?”
呂布緩緩開口,聲音沉穩而有力:
“王司徒,童謠乃民心所向,民意即天意。如今百姓皆傳頌東歸雒陽、大興漢室之語,此乃國家之幸、民族之望。莫非司徒大人心中,竟無一絲複興漢室之念?”
此言一出,王允頓時麵色大變,驚愕之情溢於言表。
他未曾料到呂布竟會在此刻提出如此尖銳的問題,更未料到呂布的心意竟已悄然發生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