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李傕毒計
三國爭霸,從何太後開始 作者:大文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一邊,李傕對於自己被董卓委以剿滅白波賊的重任,本自視為天經地義,不料卻聞得趙風這後起之秀被派遣至此,心中難免泛起波瀾,一股不服之氣油然而生。
他迅速瀏覽手中軍令,眼神中閃過一抹冷厲,隨即將文書遞予身旁的謀士,沉聲言道:
“趙風小兒,僅憑一時僥幸擊敗諸侯聯軍,董公竟如此抬舉,授以後將軍之職,更遣其來插手我之事務。我就不信了,我等在此糾纏數月,未有寸功,他來就能解決了?”
謀士聞言,輕歎一聲,似有感同身受之意,附和道:
“確是如此,趙風出身並州,往昔還與董公有所嫌隙,此番空降為帥,難免令涼州兒郎心生寒意。”
盡管心有不甘,軍令如山,李傕亦知不得不從。他轉而向身旁心腹探詢:
“那趙風,如今已至何處?”
心腹速答道:“回稟將軍,趙風已至安邑郡守府,旋即又匆匆趕往楊縣。”
此言一出,李傕麵色愈發陰沉,怒意難掩:
“此子行事囂張,竟不顧禮數,未先謁見我這位主帥,便擅自前往楊縣,實屬狂妄!”
此時,謀士眼中閃過一抹狡黠,緩緩道:
“將軍息怒,在下有一計,或可解將軍心頭之恨,乃至除去趙風這一潛在威脅,然需承擔些許風險。”
李傕聞言,眼中閃過一抹期待之色,急道:
“先生速速道來,無論何種計謀,本將皆願一試。”
謀士輕撫長須,緩緩言道:
“楊楊縣地處河東與並州交界,白波賊患尤為嚴重。趙風既孤軍深入,我等便可借此大做文章,廣布其將至楊縣清剿賊寇之訊,並誇大其在宛城之戰的功勳,以震懾白波賊眾。
賊人聞其威名,必視其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又知其孤身前往楊縣,如此良機,豈會放過。”
李傕聽後,不禁拍案叫絕:“妙哉!便依先生之計行事。”
隨即,他又略顯遲疑地問:“先生說此策有一些風險,不知......”
謀士微微一笑,解釋道:“風險在於,若趙風真能大破白波賊,其聲望勢必更盛,對我等不利。”
李傕擺了擺手,不在意道:
“先生多慮了,區區楊縣,能有多少兵馬,趙風縱有通天之能,亦難逃一劫。要麽命喪賊手,要麽倉皇而逃,經此一役,他即便僥幸生還,亦再難有顏麵對我等指手畫腳。”
想到趙風的淒慘下場,李傕笑容更甚:
“待其兵敗,必要在董公麵前參他一本,也教董公知道知道吾等艱難,不是什麽阿貓阿狗都能解決的。”
思慮至此,李傕迅速安排心腹手下散播消息。
---
楊縣內。
趙風現在隻是一個郡守,而且還是寒門出身,肯定不能直接對徐晃說招攬的話,隻是旁敲側擊道:
“公明,近日來,你在此地勤勉盡責,可覺政務之餘,心中尚有未盡之願?或許,換個舞台,能讓你的抱負更加展翅翱翔?”
徐晃聞此,一時之間,心生惶恐,誤以為自身有何疏漏,連忙躬身回應:
“趙將軍言重了,晃在此間,承蒙將軍與百姓厚愛,工作甚是順心,並無他求,更未敢有離去之念。”
趙風見狀,心中暗笑自己言辭或許過於隱晦,遂收起笑意,語重心長地續道:
“公明啊,你我身為臣子,身處亂世,外有強敵窺伺,內有盜匪肆虐,更有朝堂之上,奸佞當權,民不聊生。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痛心疾首?我等大丈夫,自當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軀,護國安民,方不負此生。”
徐晃剛開始聽著還好,直到聽到奸臣當道,內心又有了一些警惕,趙風名義上可是董卓的人,河東也屬於董卓掌控。
又以為在試探自己,於是躬身道:
“大人高見,晃自當銘記於心。然在下位卑職小,唯願守好一方,至於朝中風雲變幻,非我所能置喙。”
趙風見徐晃油鹽不進,不滿的看了徐晃一眼,索性又把話說得明白了些:
“此番朝廷遣我至此,旨在兩事:一是平息白波之亂,還河東以安寧;二是廣開才路,為朝廷發掘並舉薦忠勇之士。
我遍訪各縣,唯見楊縣在抵禦白波賊寇時,英勇無畏,戰績斐然,而這一切,皆因有你之領導有方。我意薦你於朝廷,以期你能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華,共赴國難,安邦定國,不知公明意下如何?”
徐晃聽到這裏,總算是明白什麽意思。連忙拱手道:
“趙將軍如此抬愛,晃感激不盡!若真能得將軍提攜,定當竭盡所能,不負所望,誓死追隨將軍,共赴國難,以報將軍知遇之恩!”
在趙風一番巧妙周旋與風趣言談間,徐晃與其關係日益親近,兩人相談甚歡,氛圍融洽至極,仿佛久別重逢的摯友。
正當趙風準備將徐晃帶走之時,一名衛兵疾步闖入,神色匆忙,帶來了一則緊急軍情:
“急報!探子來報,有浩蕩白波賊寇大軍,正向楊縣逼近!”
此言一出,趙風與徐晃不約而同地交換了一個深沉的眼神。
二人迅速整頓心神,隨即召集縣城內有限的守軍,疾步登上城樓,以圖窺探敵情,製定對策。
立於高聳的城垣之上,放眼望去,隻見城外塵土飛揚,一片黑雲壓城之勢,密密麻麻的白波賊眾,人數估摸不下兩萬之巨,且後續援軍仍絡繹不絕,如潮水般湧來,氣勢洶洶,令人心悸。
反觀楊縣,守軍不過區區千餘,兵力懸殊。
趙風的麵色變得異常凝重,他轉頭望向身旁的徐晃,眼中滿是不可置信之色,沉聲問道:
“公明,這白波賊眾竟已壯大至此等規模?我實難想象,平日裏楊縣是如何在這重重威脅之下艱難支撐的?”
徐晃聞言,輕輕搖了搖頭,麵色亦是難掩憂慮與沉重:
“趙將軍,實不相瞞,往日裏白波賊眾雖時常侵擾,但多以數千之眾的小股部隊為主,我楊縣軍民齊心協力,尚能勉強抵禦。然而,今日這般大規模的集結,實乃前所未見。”
他迅速瀏覽手中軍令,眼神中閃過一抹冷厲,隨即將文書遞予身旁的謀士,沉聲言道:
“趙風小兒,僅憑一時僥幸擊敗諸侯聯軍,董公竟如此抬舉,授以後將軍之職,更遣其來插手我之事務。我就不信了,我等在此糾纏數月,未有寸功,他來就能解決了?”
謀士聞言,輕歎一聲,似有感同身受之意,附和道:
“確是如此,趙風出身並州,往昔還與董公有所嫌隙,此番空降為帥,難免令涼州兒郎心生寒意。”
盡管心有不甘,軍令如山,李傕亦知不得不從。他轉而向身旁心腹探詢:
“那趙風,如今已至何處?”
心腹速答道:“回稟將軍,趙風已至安邑郡守府,旋即又匆匆趕往楊縣。”
此言一出,李傕麵色愈發陰沉,怒意難掩:
“此子行事囂張,竟不顧禮數,未先謁見我這位主帥,便擅自前往楊縣,實屬狂妄!”
此時,謀士眼中閃過一抹狡黠,緩緩道:
“將軍息怒,在下有一計,或可解將軍心頭之恨,乃至除去趙風這一潛在威脅,然需承擔些許風險。”
李傕聞言,眼中閃過一抹期待之色,急道:
“先生速速道來,無論何種計謀,本將皆願一試。”
謀士輕撫長須,緩緩言道:
“楊楊縣地處河東與並州交界,白波賊患尤為嚴重。趙風既孤軍深入,我等便可借此大做文章,廣布其將至楊縣清剿賊寇之訊,並誇大其在宛城之戰的功勳,以震懾白波賊眾。
賊人聞其威名,必視其為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又知其孤身前往楊縣,如此良機,豈會放過。”
李傕聽後,不禁拍案叫絕:“妙哉!便依先生之計行事。”
隨即,他又略顯遲疑地問:“先生說此策有一些風險,不知......”
謀士微微一笑,解釋道:“風險在於,若趙風真能大破白波賊,其聲望勢必更盛,對我等不利。”
李傕擺了擺手,不在意道:
“先生多慮了,區區楊縣,能有多少兵馬,趙風縱有通天之能,亦難逃一劫。要麽命喪賊手,要麽倉皇而逃,經此一役,他即便僥幸生還,亦再難有顏麵對我等指手畫腳。”
想到趙風的淒慘下場,李傕笑容更甚:
“待其兵敗,必要在董公麵前參他一本,也教董公知道知道吾等艱難,不是什麽阿貓阿狗都能解決的。”
思慮至此,李傕迅速安排心腹手下散播消息。
---
楊縣內。
趙風現在隻是一個郡守,而且還是寒門出身,肯定不能直接對徐晃說招攬的話,隻是旁敲側擊道:
“公明,近日來,你在此地勤勉盡責,可覺政務之餘,心中尚有未盡之願?或許,換個舞台,能讓你的抱負更加展翅翱翔?”
徐晃聞此,一時之間,心生惶恐,誤以為自身有何疏漏,連忙躬身回應:
“趙將軍言重了,晃在此間,承蒙將軍與百姓厚愛,工作甚是順心,並無他求,更未敢有離去之念。”
趙風見狀,心中暗笑自己言辭或許過於隱晦,遂收起笑意,語重心長地續道:
“公明啊,你我身為臣子,身處亂世,外有強敵窺伺,內有盜匪肆虐,更有朝堂之上,奸佞當權,民不聊生。此情此景,怎不令人痛心疾首?我等大丈夫,自當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軀,護國安民,方不負此生。”
徐晃剛開始聽著還好,直到聽到奸臣當道,內心又有了一些警惕,趙風名義上可是董卓的人,河東也屬於董卓掌控。
又以為在試探自己,於是躬身道:
“大人高見,晃自當銘記於心。然在下位卑職小,唯願守好一方,至於朝中風雲變幻,非我所能置喙。”
趙風見徐晃油鹽不進,不滿的看了徐晃一眼,索性又把話說得明白了些:
“此番朝廷遣我至此,旨在兩事:一是平息白波之亂,還河東以安寧;二是廣開才路,為朝廷發掘並舉薦忠勇之士。
我遍訪各縣,唯見楊縣在抵禦白波賊寇時,英勇無畏,戰績斐然,而這一切,皆因有你之領導有方。我意薦你於朝廷,以期你能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華,共赴國難,安邦定國,不知公明意下如何?”
徐晃聽到這裏,總算是明白什麽意思。連忙拱手道:
“趙將軍如此抬愛,晃感激不盡!若真能得將軍提攜,定當竭盡所能,不負所望,誓死追隨將軍,共赴國難,以報將軍知遇之恩!”
在趙風一番巧妙周旋與風趣言談間,徐晃與其關係日益親近,兩人相談甚歡,氛圍融洽至極,仿佛久別重逢的摯友。
正當趙風準備將徐晃帶走之時,一名衛兵疾步闖入,神色匆忙,帶來了一則緊急軍情:
“急報!探子來報,有浩蕩白波賊寇大軍,正向楊縣逼近!”
此言一出,趙風與徐晃不約而同地交換了一個深沉的眼神。
二人迅速整頓心神,隨即召集縣城內有限的守軍,疾步登上城樓,以圖窺探敵情,製定對策。
立於高聳的城垣之上,放眼望去,隻見城外塵土飛揚,一片黑雲壓城之勢,密密麻麻的白波賊眾,人數估摸不下兩萬之巨,且後續援軍仍絡繹不絕,如潮水般湧來,氣勢洶洶,令人心悸。
反觀楊縣,守軍不過區區千餘,兵力懸殊。
趙風的麵色變得異常凝重,他轉頭望向身旁的徐晃,眼中滿是不可置信之色,沉聲問道:
“公明,這白波賊眾竟已壯大至此等規模?我實難想象,平日裏楊縣是如何在這重重威脅之下艱難支撐的?”
徐晃聞言,輕輕搖了搖頭,麵色亦是難掩憂慮與沉重:
“趙將軍,實不相瞞,往日裏白波賊眾雖時常侵擾,但多以數千之眾的小股部隊為主,我楊縣軍民齊心協力,尚能勉強抵禦。然而,今日這般大規模的集結,實乃前所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