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仁安羌一戰的效應
抗戰之:我的遠征我的國 作者:天豪2024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過一夜的激戰,英緬軍第1軍軍長斯利姆中將與被圍的第1師師長斯科特少將在兩軍匯合後熱情地擁抱在一起,特別是斯科特,能夠脫離危險,這是多麽幸運的事情。
戰鬥還在繼續,此時日軍從南麵快速趕來的德重大隊前鋒也已衝入戰場,在敦貢村附近,日軍殘部占據501高地,頑強地阻擊中英軍的進攻,501高地剛好橫在通往賓河大橋的公路旁,阻礙著英軍車隊北撤的道路。
斯利姆中將與劉放吾上校、斯科特少將簡單商量後,由劉放吾團長率領,以中國軍113團2、3營為主,配以英軍一個裝甲營一部(7輛輕型坦克和5輛裝甲車),英緬第1師一個炮兵連(3門火炮)提供炮火支援,對敦貢村及501高地發起猛攻。同時,斯利姆中將親自帶領113團1營、英緬軍第1師其餘可使用的坦克、裝甲車,組成快速縱隊,迂回搶占仁安羌油田、機場等地,斯科特少將則帶領剩餘已經精疲力盡毫無鬥誌的第1師餘部,在汽車隊的掩護下,往北撤離戰場。
德重大隊是日軍第214作間聯隊1大隊,為日軍214聯隊的主力,收到聯隊長作間大佐的電令,脫離師團縱隊乘坐10多輛汽車輕裝而來,隻有600多人,沒有多少重型武器,這對劉放吾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劉放吾立即調整部署,以3營會同英軍裝甲部隊,迎擊日軍德重大隊。2營則在英軍炮兵連的支援下,奪取敦貢村和501高地。
113團的士兵主要來自湖南湖湘之地,大多經曆過長沙、湘潭等與日軍的作戰,作戰迅猛、士氣高昂、血性很強。在英軍坦克的掩護下,很快就衝進了日軍德重大隊的陣營,日軍長途奔襲而來,沒有重武器,且還來不及展開,被113團1營這一陣猛攻,一時銳氣盡失,隊形被打亂,英軍坦克營順勢發起突擊,將日軍衝散。德重少佐立即組織大隊部所屬數十人,向113團3營發起反擊,雙方在一片混亂的戰場上進行少有的白刃戰。混戰中,德重被擊斃,113團3營長張琦也在戰鬥中犧牲!
113團和英軍坦克營在擊潰日軍德重大隊後,順勢迂回奔向仁安羌油田核心區,將占領油田的日軍214聯隊一部驅離出去,同時,拯救了被俘的英軍200多人,還有英美傳教士、記者和僑民等500餘人。最後與占領機場的1營會師。
2營在英軍大炮的支援下,經過血戰最終奪取了敦貢村和501高地。在遠處看著中國軍頑強戰鬥獲取勝利的斯科特及英緬軍第1師殘部,此刻也恢複了一些信心,在渡過平牆河之後,主動提出在河北岸駐防,協助113團作戰。當油田、機場方向撤退過來的被俘英軍、僑民、記者和傳教士向他們講述遭遇後,一部分英緬軍人的血性也上來了,紛紛要求參加下一階段的戰鬥,劉放吾借此機會,將楊洪提出的作戰計劃告知了斯科特等,於是,以113團為主力,英緬軍第1師一部為輔助,組成新的戰鬥群,乘坐數十輛汽車,向日軍213聯隊占領的馬圭一線發起反擊。
19日夜,斯利姆中將用無線電向亞曆山大將軍匯報了仁安羌作戰的戰況,以及下一步的行動。請求在納特曼克的新38師112團向仁安羌東北麵靠攏,此一帶應該還有日軍214聯隊本部和一個大隊的日軍,他同時下令配屬第一軍的英軍第7裝甲旅一部,與中國軍112團匯合後,沿仁安羌東北麵搜索攻擊。
亞曆山大震驚於遠征軍取得的戰果,加上斯利姆提到的詳細的日軍行動計劃和路線,也認為有必要在仁安羌一線給予日軍一次大的打擊,這樣,更有利於英軍完整地撤出緬甸。他隨即與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羅卓英通話,決定讓就近的遠征軍96師一部、新38師114團快速南下,英印第17師、第7裝甲旅沿線防禦反擊,準備在此給日軍33師團一次沉重的打擊!
斯利姆如實上報亞曆山大,這一切是中國軍200師600團一名少校營長製定的計劃時,亞曆山大非常感興趣,特別向史迪威和羅卓英提到了楊洪、劉放吾的名字。同時,任命斯利姆為緬甸西線作戰的司令,統籌此次的作戰。
羅卓英立即將情況上報剛剛回到重慶的蔣總裁,蔣因200師尤其是600團在緬甸作戰給自己帶來的榮耀原本就非常高興,此刻再次聽到600團一名中校營長(因同古作戰沾光提升為中校)在仁安羌竟然攪起如此大的風浪。特別是此戰對重慶在盟軍中的地位提升的效應。他立即下令,晉升劉放吾為少將,任新38師副師長兼113團團長,晉升楊洪為上校,暫任職113團副參謀長,所部暫歸劉放吾指揮。蔣不忘200師的功績,同時任命戴安瀾為第5軍副軍長仍兼200師師長。
斯利姆也立即任命劉放吾為西線盟軍參謀長,負責馬圭方向的作戰!劉放吾親率113團和英緬1師一部約2000餘人,在20日中午抵達科固瓦、薩特丹,日軍213聯隊兩個加強中隊約500餘人在駐紮在此。此時,日軍已經收到214聯隊在仁安羌方向失利的消息,按照日軍的慣例,並沒有向下屬或其他部隊通告戰敗和損失情況。因此,這時日軍收到的消息隻是214聯隊進攻受阻。
一向爭強好勝的日軍這兩個中隊,毫不猶豫立即出發,準備從西麵側翼進攻仁安羌,正好與劉放吾出擊的部隊在中途遭遇。雙方立即發生激戰。113團在兵力火力占優的情況下,不斷向日軍發起衝鋒,英緬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在步兵的協同下,很快就撕開日軍的防線,日軍臨時指揮鹽田大尉不得不一邊組織抵抗一邊往馬圭方向撤退。
戰鬥還在繼續,此時日軍從南麵快速趕來的德重大隊前鋒也已衝入戰場,在敦貢村附近,日軍殘部占據501高地,頑強地阻擊中英軍的進攻,501高地剛好橫在通往賓河大橋的公路旁,阻礙著英軍車隊北撤的道路。
斯利姆中將與劉放吾上校、斯科特少將簡單商量後,由劉放吾團長率領,以中國軍113團2、3營為主,配以英軍一個裝甲營一部(7輛輕型坦克和5輛裝甲車),英緬第1師一個炮兵連(3門火炮)提供炮火支援,對敦貢村及501高地發起猛攻。同時,斯利姆中將親自帶領113團1營、英緬軍第1師其餘可使用的坦克、裝甲車,組成快速縱隊,迂回搶占仁安羌油田、機場等地,斯科特少將則帶領剩餘已經精疲力盡毫無鬥誌的第1師餘部,在汽車隊的掩護下,往北撤離戰場。
德重大隊是日軍第214作間聯隊1大隊,為日軍214聯隊的主力,收到聯隊長作間大佐的電令,脫離師團縱隊乘坐10多輛汽車輕裝而來,隻有600多人,沒有多少重型武器,這對劉放吾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劉放吾立即調整部署,以3營會同英軍裝甲部隊,迎擊日軍德重大隊。2營則在英軍炮兵連的支援下,奪取敦貢村和501高地。
113團的士兵主要來自湖南湖湘之地,大多經曆過長沙、湘潭等與日軍的作戰,作戰迅猛、士氣高昂、血性很強。在英軍坦克的掩護下,很快就衝進了日軍德重大隊的陣營,日軍長途奔襲而來,沒有重武器,且還來不及展開,被113團1營這一陣猛攻,一時銳氣盡失,隊形被打亂,英軍坦克營順勢發起突擊,將日軍衝散。德重少佐立即組織大隊部所屬數十人,向113團3營發起反擊,雙方在一片混亂的戰場上進行少有的白刃戰。混戰中,德重被擊斃,113團3營長張琦也在戰鬥中犧牲!
113團和英軍坦克營在擊潰日軍德重大隊後,順勢迂回奔向仁安羌油田核心區,將占領油田的日軍214聯隊一部驅離出去,同時,拯救了被俘的英軍200多人,還有英美傳教士、記者和僑民等500餘人。最後與占領機場的1營會師。
2營在英軍大炮的支援下,經過血戰最終奪取了敦貢村和501高地。在遠處看著中國軍頑強戰鬥獲取勝利的斯科特及英緬軍第1師殘部,此刻也恢複了一些信心,在渡過平牆河之後,主動提出在河北岸駐防,協助113團作戰。當油田、機場方向撤退過來的被俘英軍、僑民、記者和傳教士向他們講述遭遇後,一部分英緬軍人的血性也上來了,紛紛要求參加下一階段的戰鬥,劉放吾借此機會,將楊洪提出的作戰計劃告知了斯科特等,於是,以113團為主力,英緬軍第1師一部為輔助,組成新的戰鬥群,乘坐數十輛汽車,向日軍213聯隊占領的馬圭一線發起反擊。
19日夜,斯利姆中將用無線電向亞曆山大將軍匯報了仁安羌作戰的戰況,以及下一步的行動。請求在納特曼克的新38師112團向仁安羌東北麵靠攏,此一帶應該還有日軍214聯隊本部和一個大隊的日軍,他同時下令配屬第一軍的英軍第7裝甲旅一部,與中國軍112團匯合後,沿仁安羌東北麵搜索攻擊。
亞曆山大震驚於遠征軍取得的戰果,加上斯利姆提到的詳細的日軍行動計劃和路線,也認為有必要在仁安羌一線給予日軍一次大的打擊,這樣,更有利於英軍完整地撤出緬甸。他隨即與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羅卓英通話,決定讓就近的遠征軍96師一部、新38師114團快速南下,英印第17師、第7裝甲旅沿線防禦反擊,準備在此給日軍33師團一次沉重的打擊!
斯利姆如實上報亞曆山大,這一切是中國軍200師600團一名少校營長製定的計劃時,亞曆山大非常感興趣,特別向史迪威和羅卓英提到了楊洪、劉放吾的名字。同時,任命斯利姆為緬甸西線作戰的司令,統籌此次的作戰。
羅卓英立即將情況上報剛剛回到重慶的蔣總裁,蔣因200師尤其是600團在緬甸作戰給自己帶來的榮耀原本就非常高興,此刻再次聽到600團一名中校營長(因同古作戰沾光提升為中校)在仁安羌竟然攪起如此大的風浪。特別是此戰對重慶在盟軍中的地位提升的效應。他立即下令,晉升劉放吾為少將,任新38師副師長兼113團團長,晉升楊洪為上校,暫任職113團副參謀長,所部暫歸劉放吾指揮。蔣不忘200師的功績,同時任命戴安瀾為第5軍副軍長仍兼200師師長。
斯利姆也立即任命劉放吾為西線盟軍參謀長,負責馬圭方向的作戰!劉放吾親率113團和英緬1師一部約2000餘人,在20日中午抵達科固瓦、薩特丹,日軍213聯隊兩個加強中隊約500餘人在駐紮在此。此時,日軍已經收到214聯隊在仁安羌方向失利的消息,按照日軍的慣例,並沒有向下屬或其他部隊通告戰敗和損失情況。因此,這時日軍收到的消息隻是214聯隊進攻受阻。
一向爭強好勝的日軍這兩個中隊,毫不猶豫立即出發,準備從西麵側翼進攻仁安羌,正好與劉放吾出擊的部隊在中途遭遇。雙方立即發生激戰。113團在兵力火力占優的情況下,不斷向日軍發起衝鋒,英緬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在步兵的協同下,很快就撕開日軍的防線,日軍臨時指揮鹽田大尉不得不一邊組織抵抗一邊往馬圭方向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