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當年的漢王周啟出於什麽原因救了逃亡的廢太子周同,也許有自己的另一番打算,但是許多年後他還是得到了回報,回報他的就是這個由齊王周同開啟的亂世。
走投無路的王弼在無奈之下隻得同意了漢王的奏章,把在禹州和豫州之間擱置了半月之久的八萬人交由漢王統領,這確實是無奈之舉,因為王弼發現了最為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經過一係列的甘州兵變禹州之戰下來,國庫已然空虛了。
這一次他不僅確確實實的發不下來軍餉甚至連糧食也成了大問題。
僅靠鄴城和幽州那點可憐的秋糧已經不足以再讓王弼發動任何一次戰爭,而南方由於各地頻發的叛亂和各鎮節度使的心懷鬼胎,漕糧又遲遲運不到京城裏來。
現在王弼已經可以把遷都的事情早早的提上日程了。
秋收之後,由沂南王周泛率領的豫州兵馬動身北上,聯合了擱置在中途的八萬人馬整整十萬人浩浩蕩蕩的奔赴襄陽城下。
此時坐鎮襄陽城內的有齊王周同,軍師鍾離翊,大將田汾,大將拓跋那熱以及整整十五萬大軍。
短短兩個月攻下禹州的齊軍此時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因此周同隻要牢牢守住襄陽這個秦嶺突破口就可以在將來輕而易舉的圖謀整個中原。
中原自然包括豫州,這也是周啟同意出兵的原因,他不希望當年被自己救下的小狼崽有朝一日會成為自己臥榻之側的猛虎。
周泛這邊的配置就簡單的多了,十萬大軍由漢王之子沂南王周泛坐鎮,大將劉榮充作先鋒,這個陣容怎麽看也不像是能夠攻下防守嚴密的襄陽。
誠然周啟並不打算和自己的親侄子死磕,他不過是想傳達一個消息,他要告訴周同,中原可不隻有你的敵人王弼,還有你的親叔叔周啟。
於是雙方人馬象征性的在襄陽城下對峙了半個月,任憑王弼一再的催促得到的隻是周泛無數次的推諉。
王弼知道自己又錯了,這次他不僅損失了八萬人馬而且將自己的短板徹底的暴露在天下人麵前。
王弼終於決定遷都,他要去江寧,那裏不僅是糧食充足的魚米之鄉,而且還有鎮守陪都得十八萬大軍可供調度。
襄陽城外的漢軍和齊軍進行了一場戲劇性的戰爭,兩邊人馬足足拉開了二十裏的距離,其間由漢軍先鋒劉榮和齊軍大將拓跋那熱進行了三次一對一的單挑,均以劉榮三次輕傷落敗而歸。
饒是四十多歲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劉榮也不由的感慨,每一次對麵的年輕小將總能輕描淡寫的在三十回合之內將自己擊敗,不由得他不相信,如果拓跋那熱真要取他的性命,隻怕是自己十合也撐不下來。
最後還是周泛親自出馬,他來到齊軍陣前,用一種極為恭敬的語氣喊道:“齊王兄何在,我乃漢王之子周泛,請王兄前來見上一麵。”
雙眼微眯成一條縫的拓跋那熱看著麵前謙卑的漢王世子一言不發,最後還是將消息第一時間通稟了周同。
於是兩個有著血脈至親的年輕人在陣前見了一麵,無非也就是周泛對周同說,我們是奉了朝廷的詔令無奈才出兵襄陽,咱們是血脈至親,那就不至於刀兵相向,我駐紮在這裏等著撤兵的旨意,而你就靜靜地養精蓄銳,該招兵招兵,該屯糧屯糧,咱們兄弟實在沒有打架的理由。
對於這種說法,周同隻表示了一個字:善!
於是這麽一場兒戲的戰爭就這麽持續了兩個月,周泛一直從秋高氣爽等到天空開始飄起細小的雪花。
講道理他周泛也並不是傻子,他在等一個消息,他相信這個消息很快就會傳遍天下,因為他知道,他還有一個不省心的弟弟。
講道理越是這種亂世你越是不能小看任何一個人,因為這些人會自然而然的受到環境長久的熏陶,周同尤其明白自己麵對的這個漢王世子,這個人能在生母死後不被父親待見而且下麵有個聰明的弟弟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足足做了二十幾年的世子,這該是怎樣一種可怕到令人敬畏的隱忍,這個人未來也可能成為自己最強大的敵人。
不出周泛所料,他那個不省心的弟弟周泗現在身處王府,在沒有了大哥的壓製下,終於能夠站在最前麵的位置直麵自己的父王周啟了。
然而這麽多年他隻謀劃了一件事,包括此次吞並了王弼的八萬人,都隻為了一件事,他甚至發動了自己母親吹起了枕邊風,他告訴自己的父王,現在朝廷名存實亡,王氏被整個天下拖拽的羸弱不堪,正是我們起兵的好時候,我們起兵吧,為了天下百姓,也為了周氏正統。
甚至在周啟猶豫的時候,他又說了這麽一番話:“現在的天下,不光他周同是周氏正統,父王你也是高武皇帝的親弟弟,並且這天下本來就應該是父王您的,自古以來不光隻有老子死了兒子坐天下的,哥哥死了弟弟坐天下的也是常事。”
最後他祭出了自己的殺手鐧,他把自己的傻弟弟,搖身一變成為了身披重鎧的大將軍,在校場之上一人獨戰數百甲士而盡數屠戮殆盡。
被這一幕看得熱血沸騰的漢王周啟心裏又驚又喜,他不由得想起了那個風雷交加的晚上,那時候他就知道,自己的這個小兒子,絕對是來幫助自己成就一番偉業的。
於是新帝元慶二年的冬天,一則震驚天下的消息傳來,漢王周啟起兵,兵鋒直指鄴城,他要殺了王弼讓名不正言不順的小皇帝退位,自己坐上那個本該屬於自己的皇位。
消息傳來不僅驚呆了整個朝野上下,也在王弼的心上狠狠砸下一記重錘,同時也為早就千瘡百孔的王氏朝廷敲響了屬於他們的喪鍾。
對於周啟,王弼其實一直抱有僥幸心理,然而事實告訴了他,僥幸終歸不能過活一輩子,最終王弼決定逃了,他要帶著小皇帝逃跑,並且給這次逃跑歸於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遷都。
走投無路的王弼在無奈之下隻得同意了漢王的奏章,把在禹州和豫州之間擱置了半月之久的八萬人交由漢王統領,這確實是無奈之舉,因為王弼發現了最為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經過一係列的甘州兵變禹州之戰下來,國庫已然空虛了。
這一次他不僅確確實實的發不下來軍餉甚至連糧食也成了大問題。
僅靠鄴城和幽州那點可憐的秋糧已經不足以再讓王弼發動任何一次戰爭,而南方由於各地頻發的叛亂和各鎮節度使的心懷鬼胎,漕糧又遲遲運不到京城裏來。
現在王弼已經可以把遷都的事情早早的提上日程了。
秋收之後,由沂南王周泛率領的豫州兵馬動身北上,聯合了擱置在中途的八萬人馬整整十萬人浩浩蕩蕩的奔赴襄陽城下。
此時坐鎮襄陽城內的有齊王周同,軍師鍾離翊,大將田汾,大將拓跋那熱以及整整十五萬大軍。
短短兩個月攻下禹州的齊軍此時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因此周同隻要牢牢守住襄陽這個秦嶺突破口就可以在將來輕而易舉的圖謀整個中原。
中原自然包括豫州,這也是周啟同意出兵的原因,他不希望當年被自己救下的小狼崽有朝一日會成為自己臥榻之側的猛虎。
周泛這邊的配置就簡單的多了,十萬大軍由漢王之子沂南王周泛坐鎮,大將劉榮充作先鋒,這個陣容怎麽看也不像是能夠攻下防守嚴密的襄陽。
誠然周啟並不打算和自己的親侄子死磕,他不過是想傳達一個消息,他要告訴周同,中原可不隻有你的敵人王弼,還有你的親叔叔周啟。
於是雙方人馬象征性的在襄陽城下對峙了半個月,任憑王弼一再的催促得到的隻是周泛無數次的推諉。
王弼知道自己又錯了,這次他不僅損失了八萬人馬而且將自己的短板徹底的暴露在天下人麵前。
王弼終於決定遷都,他要去江寧,那裏不僅是糧食充足的魚米之鄉,而且還有鎮守陪都得十八萬大軍可供調度。
襄陽城外的漢軍和齊軍進行了一場戲劇性的戰爭,兩邊人馬足足拉開了二十裏的距離,其間由漢軍先鋒劉榮和齊軍大將拓跋那熱進行了三次一對一的單挑,均以劉榮三次輕傷落敗而歸。
饒是四十多歲有著豐富戰鬥經驗的劉榮也不由的感慨,每一次對麵的年輕小將總能輕描淡寫的在三十回合之內將自己擊敗,不由得他不相信,如果拓跋那熱真要取他的性命,隻怕是自己十合也撐不下來。
最後還是周泛親自出馬,他來到齊軍陣前,用一種極為恭敬的語氣喊道:“齊王兄何在,我乃漢王之子周泛,請王兄前來見上一麵。”
雙眼微眯成一條縫的拓跋那熱看著麵前謙卑的漢王世子一言不發,最後還是將消息第一時間通稟了周同。
於是兩個有著血脈至親的年輕人在陣前見了一麵,無非也就是周泛對周同說,我們是奉了朝廷的詔令無奈才出兵襄陽,咱們是血脈至親,那就不至於刀兵相向,我駐紮在這裏等著撤兵的旨意,而你就靜靜地養精蓄銳,該招兵招兵,該屯糧屯糧,咱們兄弟實在沒有打架的理由。
對於這種說法,周同隻表示了一個字:善!
於是這麽一場兒戲的戰爭就這麽持續了兩個月,周泛一直從秋高氣爽等到天空開始飄起細小的雪花。
講道理他周泛也並不是傻子,他在等一個消息,他相信這個消息很快就會傳遍天下,因為他知道,他還有一個不省心的弟弟。
講道理越是這種亂世你越是不能小看任何一個人,因為這些人會自然而然的受到環境長久的熏陶,周同尤其明白自己麵對的這個漢王世子,這個人能在生母死後不被父親待見而且下麵有個聰明的弟弟虎視眈眈的情況下,足足做了二十幾年的世子,這該是怎樣一種可怕到令人敬畏的隱忍,這個人未來也可能成為自己最強大的敵人。
不出周泛所料,他那個不省心的弟弟周泗現在身處王府,在沒有了大哥的壓製下,終於能夠站在最前麵的位置直麵自己的父王周啟了。
然而這麽多年他隻謀劃了一件事,包括此次吞並了王弼的八萬人,都隻為了一件事,他甚至發動了自己母親吹起了枕邊風,他告訴自己的父王,現在朝廷名存實亡,王氏被整個天下拖拽的羸弱不堪,正是我們起兵的好時候,我們起兵吧,為了天下百姓,也為了周氏正統。
甚至在周啟猶豫的時候,他又說了這麽一番話:“現在的天下,不光他周同是周氏正統,父王你也是高武皇帝的親弟弟,並且這天下本來就應該是父王您的,自古以來不光隻有老子死了兒子坐天下的,哥哥死了弟弟坐天下的也是常事。”
最後他祭出了自己的殺手鐧,他把自己的傻弟弟,搖身一變成為了身披重鎧的大將軍,在校場之上一人獨戰數百甲士而盡數屠戮殆盡。
被這一幕看得熱血沸騰的漢王周啟心裏又驚又喜,他不由得想起了那個風雷交加的晚上,那時候他就知道,自己的這個小兒子,絕對是來幫助自己成就一番偉業的。
於是新帝元慶二年的冬天,一則震驚天下的消息傳來,漢王周啟起兵,兵鋒直指鄴城,他要殺了王弼讓名不正言不順的小皇帝退位,自己坐上那個本該屬於自己的皇位。
消息傳來不僅驚呆了整個朝野上下,也在王弼的心上狠狠砸下一記重錘,同時也為早就千瘡百孔的王氏朝廷敲響了屬於他們的喪鍾。
對於周啟,王弼其實一直抱有僥幸心理,然而事實告訴了他,僥幸終歸不能過活一輩子,最終王弼決定逃了,他要帶著小皇帝逃跑,並且給這次逃跑歸於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