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一旁的雲湄露出滿臉迷茫之色,見野先生鍾離翊才清了清嗓子,說道:“以卦象來看,四方動亂之下,朝廷必被牽製,而主公此時以不變應萬變正承天時之利。放眼天下,唯主公手握先帝遺詔,因而師出有名者,此占盡人和。”然後他沉吟一聲,又道:“此天時人和猶缺地利,我上次和主公說過,齊州地狹,一但被四麵群起而攻之,恐怕難以招架,州府兵寡,騎步不過五萬,守成尚且不足又何談伐師。”
周同便問:“先生可有法解?”
這時鍾離翊站起身來來回踱步,不多時匆匆走到牆上掛的一幅齊州地勢圖前,眯起眼睛看了一會,才把手中的羽扇指向一個地方,周同順著他手指方向看去,隻見那處赫然寫著——北境。
那鍾離翊又繼續說道:“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製,故法曰,冬夏不興師,兼愛民也,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周同聽罷,問他:“以先生之見,何以與民同心,能使與之生死而不畏危?”
鍾離翊搖著羽扇說道:“主公欲興兵,不但要尊四時之利更要使萬民所向,道說:順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他一邊說一邊踱步道:“北境羌人常犯邊界,擾其民勞其力,主公欲行兵事,非先解北境之兵不可也。”
周同道:“羌人與我北境對峙十餘年,難道先生有辦法滅之?”
鍾離翊哈哈大笑道:“主公若敢禦駕親征,那麽山人自有妙計。”
周同起身長拜於他,說道:“軍務之事願意全聽先生所言。”
這時一邊的雲湄坐不住了,眨巴著眼睛道:“你要去北境,我也要去。”說完不住地衝著鍾離翊眨眼睛。
見野先生瞟見她這副樣子,忍不住大笑道:“也無不可,也無不可。”
……
時年九月,因為一紙詔令而惹得天下大亂的時候,這道密詔所提及的主人公卻並沒有趁勢響應四方的擁護者,反而帶著幾千兵馬靜悄悄的來到了北境二十一城中。
按照見野先生所言,此番來北境有著三個目的,其一是為了獲得鎮守北境的齊虎大將軍支持,其二徹底解決北境的羌人之亂,其三就是從北境抽掉百戰之軍。
北境的消息不算閉塞,當七十多歲的齊老將軍再一次見到自己外孫的時候仍舊是激動不已的,但是當他與這位文縐縐的見野先生一番詳談後,這位為帝國鎮守了幾十年的老將軍眼睛裏似乎失去了神采,鍾離翊知道,對這些老臣來說,無論如何,造反都是個不太能讓人接受的事情。
最終,老將軍還是擺了擺手,把兵符交了出來,自己則落寞的躲進了內堂。
見野先生的眼神似乎不大好,因此每次看地圖的時候總要眯著眼睛才能看得清,正如現在他眯起眼睛把整張臉趴在上邊,一遍又一遍的把那些縱橫的線條描摹進心裏。
對於境外那些遊蕩在黃沙和草原中的羌人來說,屬於他們的頂點在於一百五十多年前,那時候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曾經統治著整個天下的那個帝國,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變故之後,皇帝帶著百官逃到了南方,轉而把整個北方的錦繡山河拱手讓給了匈奴。
是的,在那時候不論北方的羌人還是西麵的犬戎或是西北的韃靼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就叫做匈奴。
與中原大地的漢人們不同,自古以來北方的匈奴沒有中原那些肥沃的土地,沒有著中原大地上那些取之不盡的財寶和資源,因此對抗惡劣的環境和時不時經曆的災禍總讓本來人數就不多的匈奴人處境更加艱難。
但是長久的安逸總是會讓人懈怠,就比如在一個強大帝國統治下能夠安靜的耕種的中原百姓。
相對於那些馳騁在黃沙和草原中,每天想辦法填飽肚子的匈奴人來說,饑餓便是讓他們清醒的良藥。
因此當他們無數次的覬覦中原大地廣袤的土地和肥沃的田野的時候,恰好碰見了那個因為長久的處在安逸中而喪失了根性的大梁帝國,那個早已在安逸的生活中磨滅掉鬥誌的國家,他們唱著酸詞浪調卻麵對南下的匈奴鐵騎毫無抵擋之力。
因此那時候的匈奴人輕易的占據了整個北方,甚至他們還數次南渡企圖徹底的剿滅那偏安一隅的象征著漢人最後希望的南梁政權。
毫無疑問那時候的匈奴是無比強大的,他們有著舉世無雙的鐵騎,有著讓所有漢人聞風喪膽的悍不畏死的勇氣,但是如同因果的循環往複一樣,占據了整個北方幾十年的匈奴漸漸地似乎也習慣了肥沃土地上的安逸生活。
在他們統治下的中原大地上,有著數不盡的糧食和牛羊,有著穿不完的美麗綢緞,還有著漢人奴隸,這些低賤得甚至不如一匹牲口值錢的奴隸在匈奴人長久的屠殺和欺壓下伺候著他們的一言一行。
總的來說,安逸確實是致命的。
當那些像羔羊一樣被他們驅趕到南方蠻障之地得漢人因為饑餓而變得清醒的時候,當那些被他們踩在腳下的漢人奴隸反抗的時候,習慣了安逸生活下的匈奴勇士們赫然的發現,彼時的他們早就因為肥胖而跨不上戰馬,那雙習慣了撫摸柔夷的雙手也早就提不動馬刀,因此在不斷地被分化和趕殺的匈奴政權,幾乎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變得七零八落起來。
那時候聽說南梁大將發動政變,建立了大胥王朝,先是平定了江南的數個漢人政權,然後揮軍北上,待在中原大地上數十年以後得匈奴人抵擋不住,開始四分五裂的奔逃,有些人逃到了西麵的滾滾黃沙中飽受烈日的烤灼,有些人逃到了西北皚皚雪山腳下,還有一部分負隅頑抗的羌人,先後在帝國北方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政權,直至他們被徹底的趕出中原這塊土地,成為了殘存匈奴中最大的一塊割據勢力,但是無數年來他們也仍未忘記先祖的榮耀,總是想著如何再回到那塊豐饒的中原大地上去。
周同便問:“先生可有法解?”
這時鍾離翊站起身來來回踱步,不多時匆匆走到牆上掛的一幅齊州地勢圖前,眯起眼睛看了一會,才把手中的羽扇指向一個地方,周同順著他手指方向看去,隻見那處赫然寫著——北境。
那鍾離翊又繼續說道:“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製,故法曰,冬夏不興師,兼愛民也,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周同聽罷,問他:“以先生之見,何以與民同心,能使與之生死而不畏危?”
鍾離翊搖著羽扇說道:“主公欲興兵,不但要尊四時之利更要使萬民所向,道說:順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則三軍敗亡。”他一邊說一邊踱步道:“北境羌人常犯邊界,擾其民勞其力,主公欲行兵事,非先解北境之兵不可也。”
周同道:“羌人與我北境對峙十餘年,難道先生有辦法滅之?”
鍾離翊哈哈大笑道:“主公若敢禦駕親征,那麽山人自有妙計。”
周同起身長拜於他,說道:“軍務之事願意全聽先生所言。”
這時一邊的雲湄坐不住了,眨巴著眼睛道:“你要去北境,我也要去。”說完不住地衝著鍾離翊眨眼睛。
見野先生瞟見她這副樣子,忍不住大笑道:“也無不可,也無不可。”
……
時年九月,因為一紙詔令而惹得天下大亂的時候,這道密詔所提及的主人公卻並沒有趁勢響應四方的擁護者,反而帶著幾千兵馬靜悄悄的來到了北境二十一城中。
按照見野先生所言,此番來北境有著三個目的,其一是為了獲得鎮守北境的齊虎大將軍支持,其二徹底解決北境的羌人之亂,其三就是從北境抽掉百戰之軍。
北境的消息不算閉塞,當七十多歲的齊老將軍再一次見到自己外孫的時候仍舊是激動不已的,但是當他與這位文縐縐的見野先生一番詳談後,這位為帝國鎮守了幾十年的老將軍眼睛裏似乎失去了神采,鍾離翊知道,對這些老臣來說,無論如何,造反都是個不太能讓人接受的事情。
最終,老將軍還是擺了擺手,把兵符交了出來,自己則落寞的躲進了內堂。
見野先生的眼神似乎不大好,因此每次看地圖的時候總要眯著眼睛才能看得清,正如現在他眯起眼睛把整張臉趴在上邊,一遍又一遍的把那些縱橫的線條描摹進心裏。
對於境外那些遊蕩在黃沙和草原中的羌人來說,屬於他們的頂點在於一百五十多年前,那時候的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曾經統治著整個天下的那個帝國,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變故之後,皇帝帶著百官逃到了南方,轉而把整個北方的錦繡山河拱手讓給了匈奴。
是的,在那時候不論北方的羌人還是西麵的犬戎或是西北的韃靼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就叫做匈奴。
與中原大地的漢人們不同,自古以來北方的匈奴沒有中原那些肥沃的土地,沒有著中原大地上那些取之不盡的財寶和資源,因此對抗惡劣的環境和時不時經曆的災禍總讓本來人數就不多的匈奴人處境更加艱難。
但是長久的安逸總是會讓人懈怠,就比如在一個強大帝國統治下能夠安靜的耕種的中原百姓。
相對於那些馳騁在黃沙和草原中,每天想辦法填飽肚子的匈奴人來說,饑餓便是讓他們清醒的良藥。
因此當他們無數次的覬覦中原大地廣袤的土地和肥沃的田野的時候,恰好碰見了那個因為長久的處在安逸中而喪失了根性的大梁帝國,那個早已在安逸的生活中磨滅掉鬥誌的國家,他們唱著酸詞浪調卻麵對南下的匈奴鐵騎毫無抵擋之力。
因此那時候的匈奴人輕易的占據了整個北方,甚至他們還數次南渡企圖徹底的剿滅那偏安一隅的象征著漢人最後希望的南梁政權。
毫無疑問那時候的匈奴是無比強大的,他們有著舉世無雙的鐵騎,有著讓所有漢人聞風喪膽的悍不畏死的勇氣,但是如同因果的循環往複一樣,占據了整個北方幾十年的匈奴漸漸地似乎也習慣了肥沃土地上的安逸生活。
在他們統治下的中原大地上,有著數不盡的糧食和牛羊,有著穿不完的美麗綢緞,還有著漢人奴隸,這些低賤得甚至不如一匹牲口值錢的奴隸在匈奴人長久的屠殺和欺壓下伺候著他們的一言一行。
總的來說,安逸確實是致命的。
當那些像羔羊一樣被他們驅趕到南方蠻障之地得漢人因為饑餓而變得清醒的時候,當那些被他們踩在腳下的漢人奴隸反抗的時候,習慣了安逸生活下的匈奴勇士們赫然的發現,彼時的他們早就因為肥胖而跨不上戰馬,那雙習慣了撫摸柔夷的雙手也早就提不動馬刀,因此在不斷地被分化和趕殺的匈奴政權,幾乎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變得七零八落起來。
那時候聽說南梁大將發動政變,建立了大胥王朝,先是平定了江南的數個漢人政權,然後揮軍北上,待在中原大地上數十年以後得匈奴人抵擋不住,開始四分五裂的奔逃,有些人逃到了西麵的滾滾黃沙中飽受烈日的烤灼,有些人逃到了西北皚皚雪山腳下,還有一部分負隅頑抗的羌人,先後在帝國北方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政權,直至他們被徹底的趕出中原這塊土地,成為了殘存匈奴中最大的一塊割據勢力,但是無數年來他們也仍未忘記先祖的榮耀,總是想著如何再回到那塊豐饒的中原大地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