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哥。
沈清站在原地,眸中晦暗不明。
記憶中的六哥,還是十二年前那個粉雕玉琢,榮寵引得前朝後宮側目的隱形太子。雖然二人年齡上差了一歲,可實際上六皇子生日小,他們之間相差也不過幾個月。正因月份接近,所以沈清從出生開始,他的一切就被死死地壓在了這個六哥的光芒下。
可是那個時候,他們都還是孩子,不懂事的孩子。
【十二年前】
五歲的沈清在禦花園的小亭子裏讀《論語》,他入學的時間比正常要早一年,理解力便有天生的劣勢,為了不拖慢他人進度,背後要下苦工。
之所以早一年,背後的原因說複雜也不複雜,是他自己的母妃主動提議的。皇子們雖然都是六歲去上書房由太傅教導,但實際開蒙的時間卻大多由個人天賦和撫養人決定。就像隱形太子六殿下還在繈褓中就被皇帝抱在懷裏愛不釋手,批折子都要放到身邊,耳濡目染下三歲不到就能認全整本聲律啟蒙,沈清的母親溫妃雖然麵上不爭不搶,卻不願意兒子落於人後。她也不指望皇上有了那對母子後還能想得到別人,所幸溫家書香門第,溫妃自幼便有才名,雖說入不了官場,但教個兒子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沈清開蒙的時間不比他六哥晚,下的苦功或許更甚,但可惜,這些皇帝都看不到。
人的愛,本就是不講道理的。溫妃清楚這點,所以即便心中有再多眼紅和不滿,她也從不付諸於口,甚至嚴令禁止沈清身邊的宮人們傳播任何對儷皇後和六皇子的怨言——小孩子本就難以掩蓋情緒,何況沈清也不是那種天生心機深沉的孩子,以皇帝的偏心程度,一旦沈清在日常中流露出一絲對皇後母子的不滿,幾乎就等於在他父皇心裏沒有了未來。
同時,自幼受到的家族教導也促使溫妃做出了違背母子相親這一天生人性的決定——為了不讓沈清被後宮陰私左了心性,最後在皇帝那裏落得個“長於婦人之手不堪大用”的評價,溫妃幾乎從不給沈清灌輸自己的思想,教他認完字後就把兒子整個人扔給了皇帝以示後妃之恭順。
溫妃的退讓確實換來了皇帝對沈清的重視,雖然沈清沒有像六皇子那樣受寵,卻也被皇帝實實在在地記在了心裏,提前請了太傅教導,但就是這一點微小的不同令其他被忽視得徹底的兄長們的嫉恨——老六是皇後所生,父皇護得跟眼珠子似的輕易動不得,那動動老七還不成嗎?本來大家都是一樣的小透明,憑什麽就你得好處?
沈清被推到禦花園的池塘裏的時候正是寒冬臘月,池塘水不深早就凍住了,沒有溺亡的風險,摔在冰麵上卻是實打實的疼痛,那日五皇子說的話沈清到現在還記得——
“今日就給你和你母妃長長教訓,賢德明理那是用來要求正宮娘娘的,她以為是個婕妤就可以效仿班恬卻輦之德嗎?都是妾室妃禦,就你母妃與眾不同,想踩在我們頭上賣名聲得好處,做夢去吧!”
“老七年紀小不懂事,五哥我就親自教教你,隻要有那位在,我們有一個算一個,永無出頭之日!踩著我們上位算什麽本事,把那位拉下去才是你的真本事!你就替你母親,好好地在這兒清醒清醒吧!”
沈清摔在冰麵上爬不起來,耳邊的嗡鳴聲不斷,混雜著周圍的譏嘲聲,像幾百隻蒼蠅環繞著自己,身邊的小內侍不知所蹤,他孤立無援,直到一張還帶著熱氣的溫暖大氅擁住了自己,然後他第一次見到了自己傳聞中的六哥。
六哥小小一個,約莫站起來還沒自己高——眾所周知,儷皇後在懷他的時候被郭後毒害,致使他胎裏不足,身體不太康健,但這也幾乎是他唯一的缺點了,中宮所出,天資聰穎,溫善仁厚,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立太子的明旨,純粹也是皇帝心疼愛子身體,怕真下了明旨大赦天下,反倒會壓不住福氣令小兒夭折。
那些本來趾高氣昂的人看到六皇子來了,都偃旗息鼓,氣焰最猖狂的五哥雖然神色還帶著不忿,卻也收斂了許多:“六弟,你來了。”
六皇子護在沈清身前,對五皇子行了半禮,問:“父皇正在和大臣們議論朝政,遠遠聽到這裏有人喧嘩,遣我來看一看,不知竟是三哥、五哥和七弟在這兒,可否告訴我,到底出了什麽事?”
五皇子麵色僵硬:“兄弟間起了些口角,我身為兄長,便教導了老七幾句,沒什麽大事。”
三皇子見勢不妙,直接撇清關係:“本宮隻是路過,本想去給父皇請安,既然父皇在議事,我就不過去了,五弟、六弟……還有七弟,有事我們改日再敘,為兄告辭。”
六皇子看著他離去,因三皇子從頭到尾不曾開口,到底沒有叫住他,隻是對五皇子道:“五哥也是我的兄長,教導弟弟怎能厚此薄彼,現在我也到了,您對七弟說的話,何不也教教我?”
五皇子心知剛才的話估計全被他聽到了,自己口中的“那位”本人就站在這裏,後麵還有父皇的貼身侍衛,他怎麽敢再把“教導”重複一遍?趕忙告罪,訕訕地走了。
“六哥好,”沈清終於從結了冰碴的聲帶裏找回了自己的聲音:“多謝六哥幫我。”他自己就是從皇帝那兒出來的,怎麽不知道皇帝現在正在自己殿裏批折子,離這裏遠的很,根本聽不到什麽喧嘩聲。
“別害怕,”沈清看著一雙小小的手捂住了自己凍的發紫的手,因為把大氅給了自己,六皇子的手也不太暖和了。沈清看著他打了個小哆嗦,笑容卻很燦爛,那雙不太暖和的手貼在自己皮膚上,沈清卻覺得接觸的地方炙熱得驚人:“聽父皇說我們兩個的進度差不多,以後七弟和我一起讀書,不會有人再欺負你了。”
沈清垂著頭,皇室的孩子都早熟,五皇子的話深深印在了他心裏,渴望父母之愛是兒童的天性,是六哥奪走了父皇全部的愛,所以自己才不受重視,被人欺淩嗎?
“七弟,禦花園這麽冷,你為什麽要在這兒讀書?”
沈清在心裏默默道:“因為不想讓母親失望。”書房裏有暖爐,但太暖和了讓人隻想睡覺,每日回宮母親都要考問今日所學,如果沒有完成她規定的進度,她雖然不會罵自己,但是會非常失望——他不想對上母親失望的眼神。
規定的進度……那到底是誰的進度?
沈清看向麵前這個年齡與自己相仿,對自己的關心不似作假的六哥,某些東西就在一瞬間心領神會:“六哥,我不會……輸給你的。”
他定定地看著六皇子:“我不嫉妒你,但是總有一天,我會憑自己的努力,讓父皇看到我的!”
六皇子身邊的侍衛想說些什麽,卻被六皇子製止了:“好。”
“其實,我知道兄長們為何對我不滿,”六皇子眸中的光芒柔和,沒有提防,也沒有不屑:“《慎子》有言: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為百人分,由未定也。由未定,堯且屈力,而況眾人乎?”
“既無定分,眾人皆可逐,”多年之後,沈清已經不記得這位六哥的麵容,可他說這句話時的笑容,可那種微妙的氣質,至今不曾忘:“七弟,我等你。”
———————————
“本宮有沒有資格,為何六哥不親自告知?”沈清看向觀滄瀾身側的那個人:“如果你真的是六哥,我不信你會認同他的話。”
我對上沈清的目光,十幾年的時光,足夠令沈冀記憶裏的那個堅定地說要憑自己的努力得到父親認可的孩子長成了如今的沈清。這麽多年過去了,他認真的信念從未動搖過分毫,這是我信任他的根本原因。而從他問的這句話中,我也欣慰的發現,這一對在外人眼中必有一場生死相搏的兄弟,心中竟有驚人的默契。
觀滄瀾道:“是嗎?沈清,捫心自問,你走的每一步,真的光明正大嗎?你真的不知溫……”他故意頓在了關鍵的地方,聲音輕輕,卻咬字極重地重複道:“你真的一點都不知道嗎?”
柴樂拉住沈清:“殿下,別聽他亂說,中了他的計!”
沈清的目光有些恍惚,他已塗抹了抑製曼陀羅香的藥物,可心底深藏的陰霾卻在觀滄瀾的質問中悄悄揭開一條縫隙,緩緩鑽出來,纏繞著他的心。
他真的不知道嗎?
從第一次見麵後,他便和六皇子親近起來,沒有人比沈清更了解這位隻比他大幾個月的兄長的體貼,就像那個人在學習進度上撒的謊——在沈清還在和《論語》死磕的時候,六哥已經在接觸《慎子》等更多的雜學,但六哥從來沒有炫耀過什麽,而是以一種潤物無聲的細致耐心地教導他,這使得二人關係日益增長,直到……
直到溫婕妤第一次在兒子麵前表露出她的恨意。
沈清站在原地,眸中晦暗不明。
記憶中的六哥,還是十二年前那個粉雕玉琢,榮寵引得前朝後宮側目的隱形太子。雖然二人年齡上差了一歲,可實際上六皇子生日小,他們之間相差也不過幾個月。正因月份接近,所以沈清從出生開始,他的一切就被死死地壓在了這個六哥的光芒下。
可是那個時候,他們都還是孩子,不懂事的孩子。
【十二年前】
五歲的沈清在禦花園的小亭子裏讀《論語》,他入學的時間比正常要早一年,理解力便有天生的劣勢,為了不拖慢他人進度,背後要下苦工。
之所以早一年,背後的原因說複雜也不複雜,是他自己的母妃主動提議的。皇子們雖然都是六歲去上書房由太傅教導,但實際開蒙的時間卻大多由個人天賦和撫養人決定。就像隱形太子六殿下還在繈褓中就被皇帝抱在懷裏愛不釋手,批折子都要放到身邊,耳濡目染下三歲不到就能認全整本聲律啟蒙,沈清的母親溫妃雖然麵上不爭不搶,卻不願意兒子落於人後。她也不指望皇上有了那對母子後還能想得到別人,所幸溫家書香門第,溫妃自幼便有才名,雖說入不了官場,但教個兒子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沈清開蒙的時間不比他六哥晚,下的苦功或許更甚,但可惜,這些皇帝都看不到。
人的愛,本就是不講道理的。溫妃清楚這點,所以即便心中有再多眼紅和不滿,她也從不付諸於口,甚至嚴令禁止沈清身邊的宮人們傳播任何對儷皇後和六皇子的怨言——小孩子本就難以掩蓋情緒,何況沈清也不是那種天生心機深沉的孩子,以皇帝的偏心程度,一旦沈清在日常中流露出一絲對皇後母子的不滿,幾乎就等於在他父皇心裏沒有了未來。
同時,自幼受到的家族教導也促使溫妃做出了違背母子相親這一天生人性的決定——為了不讓沈清被後宮陰私左了心性,最後在皇帝那裏落得個“長於婦人之手不堪大用”的評價,溫妃幾乎從不給沈清灌輸自己的思想,教他認完字後就把兒子整個人扔給了皇帝以示後妃之恭順。
溫妃的退讓確實換來了皇帝對沈清的重視,雖然沈清沒有像六皇子那樣受寵,卻也被皇帝實實在在地記在了心裏,提前請了太傅教導,但就是這一點微小的不同令其他被忽視得徹底的兄長們的嫉恨——老六是皇後所生,父皇護得跟眼珠子似的輕易動不得,那動動老七還不成嗎?本來大家都是一樣的小透明,憑什麽就你得好處?
沈清被推到禦花園的池塘裏的時候正是寒冬臘月,池塘水不深早就凍住了,沒有溺亡的風險,摔在冰麵上卻是實打實的疼痛,那日五皇子說的話沈清到現在還記得——
“今日就給你和你母妃長長教訓,賢德明理那是用來要求正宮娘娘的,她以為是個婕妤就可以效仿班恬卻輦之德嗎?都是妾室妃禦,就你母妃與眾不同,想踩在我們頭上賣名聲得好處,做夢去吧!”
“老七年紀小不懂事,五哥我就親自教教你,隻要有那位在,我們有一個算一個,永無出頭之日!踩著我們上位算什麽本事,把那位拉下去才是你的真本事!你就替你母親,好好地在這兒清醒清醒吧!”
沈清摔在冰麵上爬不起來,耳邊的嗡鳴聲不斷,混雜著周圍的譏嘲聲,像幾百隻蒼蠅環繞著自己,身邊的小內侍不知所蹤,他孤立無援,直到一張還帶著熱氣的溫暖大氅擁住了自己,然後他第一次見到了自己傳聞中的六哥。
六哥小小一個,約莫站起來還沒自己高——眾所周知,儷皇後在懷他的時候被郭後毒害,致使他胎裏不足,身體不太康健,但這也幾乎是他唯一的缺點了,中宮所出,天資聰穎,溫善仁厚,之所以到現在還沒有立太子的明旨,純粹也是皇帝心疼愛子身體,怕真下了明旨大赦天下,反倒會壓不住福氣令小兒夭折。
那些本來趾高氣昂的人看到六皇子來了,都偃旗息鼓,氣焰最猖狂的五哥雖然神色還帶著不忿,卻也收斂了許多:“六弟,你來了。”
六皇子護在沈清身前,對五皇子行了半禮,問:“父皇正在和大臣們議論朝政,遠遠聽到這裏有人喧嘩,遣我來看一看,不知竟是三哥、五哥和七弟在這兒,可否告訴我,到底出了什麽事?”
五皇子麵色僵硬:“兄弟間起了些口角,我身為兄長,便教導了老七幾句,沒什麽大事。”
三皇子見勢不妙,直接撇清關係:“本宮隻是路過,本想去給父皇請安,既然父皇在議事,我就不過去了,五弟、六弟……還有七弟,有事我們改日再敘,為兄告辭。”
六皇子看著他離去,因三皇子從頭到尾不曾開口,到底沒有叫住他,隻是對五皇子道:“五哥也是我的兄長,教導弟弟怎能厚此薄彼,現在我也到了,您對七弟說的話,何不也教教我?”
五皇子心知剛才的話估計全被他聽到了,自己口中的“那位”本人就站在這裏,後麵還有父皇的貼身侍衛,他怎麽敢再把“教導”重複一遍?趕忙告罪,訕訕地走了。
“六哥好,”沈清終於從結了冰碴的聲帶裏找回了自己的聲音:“多謝六哥幫我。”他自己就是從皇帝那兒出來的,怎麽不知道皇帝現在正在自己殿裏批折子,離這裏遠的很,根本聽不到什麽喧嘩聲。
“別害怕,”沈清看著一雙小小的手捂住了自己凍的發紫的手,因為把大氅給了自己,六皇子的手也不太暖和了。沈清看著他打了個小哆嗦,笑容卻很燦爛,那雙不太暖和的手貼在自己皮膚上,沈清卻覺得接觸的地方炙熱得驚人:“聽父皇說我們兩個的進度差不多,以後七弟和我一起讀書,不會有人再欺負你了。”
沈清垂著頭,皇室的孩子都早熟,五皇子的話深深印在了他心裏,渴望父母之愛是兒童的天性,是六哥奪走了父皇全部的愛,所以自己才不受重視,被人欺淩嗎?
“七弟,禦花園這麽冷,你為什麽要在這兒讀書?”
沈清在心裏默默道:“因為不想讓母親失望。”書房裏有暖爐,但太暖和了讓人隻想睡覺,每日回宮母親都要考問今日所學,如果沒有完成她規定的進度,她雖然不會罵自己,但是會非常失望——他不想對上母親失望的眼神。
規定的進度……那到底是誰的進度?
沈清看向麵前這個年齡與自己相仿,對自己的關心不似作假的六哥,某些東西就在一瞬間心領神會:“六哥,我不會……輸給你的。”
他定定地看著六皇子:“我不嫉妒你,但是總有一天,我會憑自己的努力,讓父皇看到我的!”
六皇子身邊的侍衛想說些什麽,卻被六皇子製止了:“好。”
“其實,我知道兄長們為何對我不滿,”六皇子眸中的光芒柔和,沒有提防,也沒有不屑:“《慎子》有言: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為百人分,由未定也。由未定,堯且屈力,而況眾人乎?”
“既無定分,眾人皆可逐,”多年之後,沈清已經不記得這位六哥的麵容,可他說這句話時的笑容,可那種微妙的氣質,至今不曾忘:“七弟,我等你。”
———————————
“本宮有沒有資格,為何六哥不親自告知?”沈清看向觀滄瀾身側的那個人:“如果你真的是六哥,我不信你會認同他的話。”
我對上沈清的目光,十幾年的時光,足夠令沈冀記憶裏的那個堅定地說要憑自己的努力得到父親認可的孩子長成了如今的沈清。這麽多年過去了,他認真的信念從未動搖過分毫,這是我信任他的根本原因。而從他問的這句話中,我也欣慰的發現,這一對在外人眼中必有一場生死相搏的兄弟,心中竟有驚人的默契。
觀滄瀾道:“是嗎?沈清,捫心自問,你走的每一步,真的光明正大嗎?你真的不知溫……”他故意頓在了關鍵的地方,聲音輕輕,卻咬字極重地重複道:“你真的一點都不知道嗎?”
柴樂拉住沈清:“殿下,別聽他亂說,中了他的計!”
沈清的目光有些恍惚,他已塗抹了抑製曼陀羅香的藥物,可心底深藏的陰霾卻在觀滄瀾的質問中悄悄揭開一條縫隙,緩緩鑽出來,纏繞著他的心。
他真的不知道嗎?
從第一次見麵後,他便和六皇子親近起來,沒有人比沈清更了解這位隻比他大幾個月的兄長的體貼,就像那個人在學習進度上撒的謊——在沈清還在和《論語》死磕的時候,六哥已經在接觸《慎子》等更多的雜學,但六哥從來沒有炫耀過什麽,而是以一種潤物無聲的細致耐心地教導他,這使得二人關係日益增長,直到……
直到溫婕妤第一次在兒子麵前表露出她的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