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廳中諸生喧鬧紛擾之際,仿若一道驚雷自九天而降。
“葉公至,諸生歸位!”
這清嘯聲恰似蒼鷹振翅,穿破重重雲靄,銳利而高亢。刹那間,那沸反盈天的廳宇仿若被一隻無形的巨手按下了靜音鍵,頓時噤若寒蟬。
彼時,晴空萬裏,陽光灑在儒道學府的朱牆黛瓦上,折射出莊嚴而神聖的氣息。學府外的鬆柏鬱鬱蔥蔥,似在靜靜守護著這片知識的殿堂。
四下裏唯餘諸生匆忙歸位的腳步聲,衣袂拂動聲,隱隱交織出一片緊張而又期待的氛圍,仿佛連空氣中的塵埃都在這瞬間靜止,靜候葉公的到來。
此刻,廳中靜謐得落針可聞,所有目光皆如絲線般匯聚於台上那緩緩走來的身影。蘇葉一襲月白儒袍,衣袂輕拂,仿若踏雲而來,周身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儒雅之氣似山間清泉,潺潺流淌,彌漫在空氣之中。他手持一把古樸的折扇,扇麵上繪著的墨竹仿若暗藏玄機,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晃動,更添幾分神秘氣質。其衣袂之上,竟隱隱繡著細密的星圖暗紋,在光線流轉間仿若藏著宇宙乾坤之象,似在暗示著他博古通今、學究天人的深厚底蘊。
子墨乍見此人,仿若被一道驚雷擊中,瞬間呆立原地,心髒猛地揪緊,臉上滿是驚愕與震撼之色。他與蘇葉相識已久,往昔相處之時,隻曉得蘇葉是一位滿腹經綸的大儒,言行舉止間透著神秘高手氣韻和大家儒雅風範,令他心生敬仰,卻從未想過,在這看似平凡的表象之下,竟隱藏著如此驚人的身份。這蘇葉,竟是那在太學院中被眾人傳頌卻難得一見真容的葉公!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葉公,還是大漢常山三公之一,地位尊崇至極!
憶及往昔諸事,子墨對蘇葉的行止漸漸有了幾分穎悟。蘇葉平日點評詩作,看似隨性而為,卻總能巧妙地將高深學問融入日常點滴,引導眾人自發思索。比如在一次賞菊之時,他輕吟“菊殘猶有傲霜枝”,看似隻是賞景之語,實則暗喻君子在困境中亦應堅守氣節,令子墨至今難忘。這般獨特的授業之法,絕非普通大儒可為,想必背後定有著不為人知的深遠考量。而蘇葉藏而不露的武技功夫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返璞歸真之境,深不可測。
隻是這蘇葉到底是劉莊皇帝的肱股之臣,還是祖父鄧禺的莫逆之交?一時難以參透。若為天子近臣,這般驚才絕豔之士,怎會未在朝堂中樞顯達?想必是祖父的摯交無疑。如此想來,子墨對鄧禺的籌謀深感欽佩,若非至親至信,怎會托付機要?念及此處,子墨對祖父的睿智謀略心悅誠服,敬意油然而生。
隻見蘇葉雙眸幽深得仿若藏著星辰大海,令人望之頓生敬仰。他徐步登台,目光溫潤而含威地掃過眾人,緩聲言道:
“諸生久別,吾心常念。今朝重逢,共探學問之幽微,實乃人生快事。”
言罷,安然盤膝而坐。待諸生安置好桌案,神色一肅,沉聲道:
“吾輩處於大漢盛世,當以儒道為宗。儒家精要,在育仁德君子。
仁,乃愛人心性,推己及人,可促社會祥和;
義,為行事圭臬,守正不阿,方能堅守正道;
禮,係秩序綱常,遵禮守節,社會方能井然有序;智,即明辨慧光,洞悉世事,可趨吉避凶;
信,是立世根基,言出必踐,方能取信於人。
於生活、仕途,踐行其一,皆受益匪淺。
如信字,若能篤行,便得立身之本,口碑載道。守信之人,天必佑之,機遇自來。待人以誠,商途亦可得摯友,事業自能拓展。”
然儒家之德,非獨善其身,更應兼濟天下。
今之朝堂,有忠良之士心懷社稷,卻常因循舊法,難以施展拳腳。當思變求新,以儒之德為基,融合道,法、墨之優長。於法,明定賞罰,嚴束吏治,使政令暢行;於墨,倡興百工奇技,鼓勵創新技法,促民生富足。如此,方能使大漢在盛世之途穩步邁進……。
道家玄奧,貴在順天應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非為無情,實乃公平無偏。人法天地,依自然之規行事,方合天道。
天循其道,四時代序;地遵其則,萬物化生;人守其德,遵國法、循倫理。人道亦天道,不可悖逆妄為。諸事皆應順道而為,順勢則事半而功倍,大業可期。然道家之順,非一味迎合,乃於自然之勢中尋發展之機。
如治水,堵不如疏,順勢引流,可成水利;治國理政,亦當順應民心所向、時勢所趨,不可強推逆施,方能長治久安。
子墨台下聽得如癡如醉,不由讚道:
“葉公之論,精妙絕倫!儒家育人成德,亦含處世做人之略;道家順應自然,實乃行事之則。若能踐行,功成名就可期。且葉公融合諸家之新論,更是別開生麵,發人深省!”
旁側二生聞子墨之歎,相視頷首,對子墨之言頗為讚賞。右者讚道:
“台兄高論,獨具慧眼!”
左者亦和:
“正是,道家之理於現世大有裨益,天地人三道相融,遵道而行,大事可成。”
此時,旁坐書生又歎道:
“葉公久未開講,今日得聞此等儒道法墨之精義,剖析入微,實乃吾輩之福,受益良多!”
此時,左邊書生向子墨拱手一禮後問道:
“兄台可是新來這太學院學子?”
子墨身姿挺拔,麵容沉靜,雙手優雅地抱拳,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雙眸中滿是謙遜之色,輕聲說道:
“在下子墨,今日機緣巧合初至此處,恰似雛鳥新入林,懵懂無知,往後的日子,還望兄台多多提攜關照,不吝賜教,子墨感激不盡。”
言罷,他微微低頭,身姿愈發顯得恭謹有禮,那誠懇之意仿佛能從他的眼神中溢出,靜靜流淌在空氣中。
“哈哈,在下劉平貴,兄台這是哪裏的話!”
劉平貴聞得子墨之言,不禁爽朗一笑,臉上的笑意瞬間驅散了初遇的陌生感。他上身微微後仰,雙手隨意地擺動了一下,眼中閃爍著自信與友善的光芒,接著說道:
“我自幼便癡迷於治國安邦的經世之略,常常挑燈夜讀各類典籍,對各地的治理之法也算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略有心得。日後若有什麽新奇的見解和想法,定會第一時間與兄台分享探討,咱們共同進步。”
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輕輕拍了拍胸脯,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仿佛已經看到了與子墨共同探討學問的熱烈場景。
“在下馬林,”
此時,坐在左邊的馬林微微向前一步,身姿修長而挺拔,麵容沉穩且透著幾分堅毅。他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個字都經過了深思熟慮,緩緩說道:
“我心之所向,皆係於經濟民生之要務,常於夜深人靜之時,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讓百姓的日子富足順遂,如那春日暖陽下的繁花,欣欣向榮。隻是我才疏學淺,難免有思慮不周之處,還望兩位兄台多多批評指正,咱們相互切磋琢磨,共同為這天下蒼生謀福祉。”
馬林說罷,神色莊重地向兩人拱手作揖,一圈下來,腰杆挺得筆直,那眼神中的堅定信念猶如燃燒的火炬,明亮而熾熱,仿佛在訴說著他為民生奉獻的決心。
隨後,三人言談間,話題漸轉至蘇葉所論。劉平貴率先言:
“葉公之儒家精要,若能踐行於世,必能使社會風氣大振。且其融合法家之策,若用於官場,必能整頓吏治,提升效率,隻是推行之際,當防權力傾軋,確保公正施行。”
馬林點頭稱是:
“道家之理實用至極,三道相融,遵法循德,順勢而為,大事可期。依我之見,於商業發展而言,順應市場供需之變,正如順自然之勢,再結合儒家誠信之道經營,輔以墨家精巧技藝提升產品,必能繁榮昌盛。”
三人正討論得津津有味,正在此時,有一位性格較為偏激的叫王明學子霍然起身,漲紅著臉大聲說道:“葉公所言雖妙,但在這現實官場之中,各方利益錯綜複雜,豈是這般輕易就能融合變革的?”此言一出,眾人皆驚,紛紛將目光投向他。
劉平貴微微皺眉,反駁道:“王兄此言差矣,雖官場複雜,但不嚐試變革,又怎能進步?”
王生漲紅了臉,爭辯道:“變革談何容易,稍有不慎便是滿盤皆輸!”
馬林趕忙打圓場:“兩位莫急,大家都是為了求發展,不妨心平氣和探討。”
就在眾人各抒己見,爭論愈發激烈之時,有一學子前來招呼劉平貴及馬林二人前往馬林大哥馬融處相聚。
二人聽後立即拉著子墨的手一同前往。三人移步至馬融所在之處。眾人正議論紛紛之際,身為齋長的南中英見三人前來,含笑相迎:
“諸位來得正好,吾等正論司隸七郡之發展。”
此時正好馬融開口道:
“諸君且聽,當下改革阻礙重重。一則民眾囿於舊法,對新技新業心存疑慮,因循守舊,畏葸不前;二則士紳階層重農抑商,視商業發展為離經叛道。依我之見,當由官府倡行新業之益,鄉紳表率引導,使民眾親見其利。對率先變革者,厚加賞賜,以轉其念。再者,世家權貴與舊商勾結,壟斷市場,抗拒新競,地方官吏亦與之沆瀣一氣,阻礙政令。故而司隸當嚴懲貪腐、壟斷之行,特區另設監察,破其利益藩籬,保公平競爭,如此改革方能暢行無阻。”
“此外,可於司隸七郡設立‘賢才榜’,廣納天下賢才,不論出身貴賤,唯才是舉。定期舉辦‘策論會’,集眾人智慧共商發展大計,讓有才之士皆有機會嶄露頭角,為七郡發展注入源源不斷之活力。”
眾人聞之,皆稱善。子墨暗自點頭,對馬融另眼相看,心中暗忖:
“馬融此計甚妙,如此一來,不僅能選拔人才,更能激發眾人參與之熱情,形成良好之發展氛圍。”
馬林遂將子墨引薦與南中英、馬融。二人盡展學長之風,熱忱相待,子墨謙遜以對。南中英自陳乃南陽南宮世家子弟,馬融亦言為馬援後裔。子墨隻含糊道:
“我乃鄧氏家族外戚子墨。”
南中英見子墨氣宇不凡,又是當今太尉鄧禺家族之人,欲考校之,問道:
“子墨兄對司隸七郡建經濟特區有何高見?”
子墨沉靜謙和答道:
“特區建設在下有一些掘見.望各位學長指正。”
南中英熱情的言道:“兄台不必顧忌什麽?在我們這個團隊,大家都會暢所欲言,高談闊論.即便是有什麽不妥之處,大家都絕不會有什麽嘲笑和諷刺之類的事兒發生。請子墨台兄放心。講吧。”
子墨聽了南中英的話.心中又對這位齋長的親和力感到非常滿意。子墨開始了自己的演講:
“司隸七郡經濟特區的建設我認為其一,興修馳道,貫連七郡城鎮與特區,如血脈暢流,促物資、賢才匯聚;依山川形勢築埠頭,通內河外海航運,織就商業錦繡之網。興水利以防旱澇,固農本;引清流入工坊,旺工興商。且於沿途設立‘驛站學館’,往來旅人可交流學識見聞,促進文化傳播與思想碰撞,形成獨特之文化帶,為特區發展增添人文底蘊。”
有學子高聲讚道:
“善哉!此策若行,七郡之地恰似龍躍九霄,商業繁榮可期,農工興盛有望,子墨兄真乃智囊也!”
子墨續言:
“其二,廣納異域嘉種,配以精優農藝,設農研之院以推而廣之;興初加工坊,延產業脈絡,增貨物價值。聚良工巧匠,依技藝分區立坊,資以改良之財,引萬國技藝;育特色名品,拓高端商路,揚我大漢威名。可與他國互派‘匠藝使’,交流技藝心得,學習他國之長,補我大漢之短,推動產業不斷升級。”
馬林拊掌讚道:
“妙極!新種與工坊之謀,富農強工,特色名品更可遠揚海外,實乃富國裕民之良策!”
子墨又道:
“其三,攬四方賢才,賜官職、府邸、田畝;開庠序之學,設數、工、商諸科;獎掖技進之能者、業盛之商賈。頒明法紀,護持私產,穩營商之心。且可設立‘賢才基金’,由官府與商賈共同出資,資助貧困賢才求學創業,確保人才無後顧之憂,一心施展才華。”
南中英目露異彩,讚道:
“子墨兄大才!如此一來,賢才鹹集,秩序興則俊才輩出,法規明則商途無虞,真乃雄圖大略也!”
南中英言畢,目含期許,望子墨再述。子墨繼而雲:
“其四,與鄰邦互營商館,陳我大漢珍奇;組商隊越境通貿,輸精優之貨,入稀缺之資;爭關市之惠,揚我朝之利。辦萬國文會,邀異域賓朋;融諸番風情,建文旅盛景,促文化交融。還可於商館設立‘文化交流閣’,展示各國文化瑰寶,舉辦學術研討、技藝切磋等活動,增進彼此了解與合作,為商業發展營造友好氛圍。”
馬融急接話讚道:
“妙哉妙哉!商館、商隊通財貨,文會、文旅聚人心,更可傳播我大漢風華,此策真乃高瞻遠矚!吾意還可遣能臣與外邦協商互市細則,保貿易長盛不衰。”
馬融語罷,以目示意子墨。子墨再道:
“其五,簡賦稅之繁苛,依盈利多寡合理征取;行梯級稅製,扶掖新興之業;嚴究偷稅之弊。撥帑銀於基建、科研;核度支明細,絕貪墨浪費,保財用得當。可設立‘稅賦監督司’,由民眾推舉德高望重之士參與監督,確保稅收公平公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眾人齊聲叫好。一人高聲頌曰:“絕矣!稅賦之道,當為興邦惠民之具。企業興、交易繁,稅賦自增,豈同竭澤而漁之苛政?子墨兄此論,宛若明燈,照亮前路!”
末了子墨論及:
“傳統之念拘囿,賴官府倡行、鄉紳垂範,獎掖先變之士;利益集團作梗,望聖主明察、監委嚴督。技術引入維艱,可選匠才出洋學藝、聘異國高手傳藝、強官方技校育才。人才育成遲緩,當延攬鴻儒編修典籍、許工商賢才進階之途。外局紛擾不安,宜組勁旅護商、結互助之約、移貿易通途。”
“更可於七郡之內設立‘革新試驗區’,小範圍試行新政策、新技術,成功則推而廣之,失敗則總結經驗,避免大規模損失。同時,加強與周邊郡縣之合作,形成區域發展聯盟,共同應對外部挑戰,實現互利共贏。”
南中英及眾人聞之,對子墨這一篇宏論皆心折不已,對子墨如此全麵而又完整的之高見欽佩有加,深感此人胸中韜略非凡,日後必成大器,司隸七郡之發展,或可賴其良策而熠熠生輝。
眾人又就司隸七郡之事熱烈討論了一番,各自分享著見解與想法,或激昂陳詞,或冷靜分析,直至午時,方意猶未盡地散去,各自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謀劃,期待著能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中一展身手,為大漢的繁榮添磚加瓦。
子墨收獲滿滿。其中南中英、馬融,馬林,劉平貴及後續發言的部分學子給子墨留下了深刻印象。
“葉公至,諸生歸位!”
這清嘯聲恰似蒼鷹振翅,穿破重重雲靄,銳利而高亢。刹那間,那沸反盈天的廳宇仿若被一隻無形的巨手按下了靜音鍵,頓時噤若寒蟬。
彼時,晴空萬裏,陽光灑在儒道學府的朱牆黛瓦上,折射出莊嚴而神聖的氣息。學府外的鬆柏鬱鬱蔥蔥,似在靜靜守護著這片知識的殿堂。
四下裏唯餘諸生匆忙歸位的腳步聲,衣袂拂動聲,隱隱交織出一片緊張而又期待的氛圍,仿佛連空氣中的塵埃都在這瞬間靜止,靜候葉公的到來。
此刻,廳中靜謐得落針可聞,所有目光皆如絲線般匯聚於台上那緩緩走來的身影。蘇葉一襲月白儒袍,衣袂輕拂,仿若踏雲而來,周身散發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質,儒雅之氣似山間清泉,潺潺流淌,彌漫在空氣之中。他手持一把古樸的折扇,扇麵上繪著的墨竹仿若暗藏玄機,隨著他的動作輕輕晃動,更添幾分神秘氣質。其衣袂之上,竟隱隱繡著細密的星圖暗紋,在光線流轉間仿若藏著宇宙乾坤之象,似在暗示著他博古通今、學究天人的深厚底蘊。
子墨乍見此人,仿若被一道驚雷擊中,瞬間呆立原地,心髒猛地揪緊,臉上滿是驚愕與震撼之色。他與蘇葉相識已久,往昔相處之時,隻曉得蘇葉是一位滿腹經綸的大儒,言行舉止間透著神秘高手氣韻和大家儒雅風範,令他心生敬仰,卻從未想過,在這看似平凡的表象之下,竟隱藏著如此驚人的身份。這蘇葉,竟是那在太學院中被眾人傳頌卻難得一見真容的葉公!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這位葉公,還是大漢常山三公之一,地位尊崇至極!
憶及往昔諸事,子墨對蘇葉的行止漸漸有了幾分穎悟。蘇葉平日點評詩作,看似隨性而為,卻總能巧妙地將高深學問融入日常點滴,引導眾人自發思索。比如在一次賞菊之時,他輕吟“菊殘猶有傲霜枝”,看似隻是賞景之語,實則暗喻君子在困境中亦應堅守氣節,令子墨至今難忘。這般獨特的授業之法,絕非普通大儒可為,想必背後定有著不為人知的深遠考量。而蘇葉藏而不露的武技功夫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返璞歸真之境,深不可測。
隻是這蘇葉到底是劉莊皇帝的肱股之臣,還是祖父鄧禺的莫逆之交?一時難以參透。若為天子近臣,這般驚才絕豔之士,怎會未在朝堂中樞顯達?想必是祖父的摯交無疑。如此想來,子墨對鄧禺的籌謀深感欽佩,若非至親至信,怎會托付機要?念及此處,子墨對祖父的睿智謀略心悅誠服,敬意油然而生。
隻見蘇葉雙眸幽深得仿若藏著星辰大海,令人望之頓生敬仰。他徐步登台,目光溫潤而含威地掃過眾人,緩聲言道:
“諸生久別,吾心常念。今朝重逢,共探學問之幽微,實乃人生快事。”
言罷,安然盤膝而坐。待諸生安置好桌案,神色一肅,沉聲道:
“吾輩處於大漢盛世,當以儒道為宗。儒家精要,在育仁德君子。
仁,乃愛人心性,推己及人,可促社會祥和;
義,為行事圭臬,守正不阿,方能堅守正道;
禮,係秩序綱常,遵禮守節,社會方能井然有序;智,即明辨慧光,洞悉世事,可趨吉避凶;
信,是立世根基,言出必踐,方能取信於人。
於生活、仕途,踐行其一,皆受益匪淺。
如信字,若能篤行,便得立身之本,口碑載道。守信之人,天必佑之,機遇自來。待人以誠,商途亦可得摯友,事業自能拓展。”
然儒家之德,非獨善其身,更應兼濟天下。
今之朝堂,有忠良之士心懷社稷,卻常因循舊法,難以施展拳腳。當思變求新,以儒之德為基,融合道,法、墨之優長。於法,明定賞罰,嚴束吏治,使政令暢行;於墨,倡興百工奇技,鼓勵創新技法,促民生富足。如此,方能使大漢在盛世之途穩步邁進……。
道家玄奧,貴在順天應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非為無情,實乃公平無偏。人法天地,依自然之規行事,方合天道。
天循其道,四時代序;地遵其則,萬物化生;人守其德,遵國法、循倫理。人道亦天道,不可悖逆妄為。諸事皆應順道而為,順勢則事半而功倍,大業可期。然道家之順,非一味迎合,乃於自然之勢中尋發展之機。
如治水,堵不如疏,順勢引流,可成水利;治國理政,亦當順應民心所向、時勢所趨,不可強推逆施,方能長治久安。
子墨台下聽得如癡如醉,不由讚道:
“葉公之論,精妙絕倫!儒家育人成德,亦含處世做人之略;道家順應自然,實乃行事之則。若能踐行,功成名就可期。且葉公融合諸家之新論,更是別開生麵,發人深省!”
旁側二生聞子墨之歎,相視頷首,對子墨之言頗為讚賞。右者讚道:
“台兄高論,獨具慧眼!”
左者亦和:
“正是,道家之理於現世大有裨益,天地人三道相融,遵道而行,大事可成。”
此時,旁坐書生又歎道:
“葉公久未開講,今日得聞此等儒道法墨之精義,剖析入微,實乃吾輩之福,受益良多!”
此時,左邊書生向子墨拱手一禮後問道:
“兄台可是新來這太學院學子?”
子墨身姿挺拔,麵容沉靜,雙手優雅地抱拳,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雙眸中滿是謙遜之色,輕聲說道:
“在下子墨,今日機緣巧合初至此處,恰似雛鳥新入林,懵懂無知,往後的日子,還望兄台多多提攜關照,不吝賜教,子墨感激不盡。”
言罷,他微微低頭,身姿愈發顯得恭謹有禮,那誠懇之意仿佛能從他的眼神中溢出,靜靜流淌在空氣中。
“哈哈,在下劉平貴,兄台這是哪裏的話!”
劉平貴聞得子墨之言,不禁爽朗一笑,臉上的笑意瞬間驅散了初遇的陌生感。他上身微微後仰,雙手隨意地擺動了一下,眼中閃爍著自信與友善的光芒,接著說道:
“我自幼便癡迷於治國安邦的經世之略,常常挑燈夜讀各類典籍,對各地的治理之法也算是下過一番苦功夫,略有心得。日後若有什麽新奇的見解和想法,定會第一時間與兄台分享探討,咱們共同進步。”
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輕輕拍了拍胸脯,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仿佛已經看到了與子墨共同探討學問的熱烈場景。
“在下馬林,”
此時,坐在左邊的馬林微微向前一步,身姿修長而挺拔,麵容沉穩且透著幾分堅毅。他聲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個字都經過了深思熟慮,緩緩說道:
“我心之所向,皆係於經濟民生之要務,常於夜深人靜之時,苦思冥想如何才能讓百姓的日子富足順遂,如那春日暖陽下的繁花,欣欣向榮。隻是我才疏學淺,難免有思慮不周之處,還望兩位兄台多多批評指正,咱們相互切磋琢磨,共同為這天下蒼生謀福祉。”
馬林說罷,神色莊重地向兩人拱手作揖,一圈下來,腰杆挺得筆直,那眼神中的堅定信念猶如燃燒的火炬,明亮而熾熱,仿佛在訴說著他為民生奉獻的決心。
隨後,三人言談間,話題漸轉至蘇葉所論。劉平貴率先言:
“葉公之儒家精要,若能踐行於世,必能使社會風氣大振。且其融合法家之策,若用於官場,必能整頓吏治,提升效率,隻是推行之際,當防權力傾軋,確保公正施行。”
馬林點頭稱是:
“道家之理實用至極,三道相融,遵法循德,順勢而為,大事可期。依我之見,於商業發展而言,順應市場供需之變,正如順自然之勢,再結合儒家誠信之道經營,輔以墨家精巧技藝提升產品,必能繁榮昌盛。”
三人正討論得津津有味,正在此時,有一位性格較為偏激的叫王明學子霍然起身,漲紅著臉大聲說道:“葉公所言雖妙,但在這現實官場之中,各方利益錯綜複雜,豈是這般輕易就能融合變革的?”此言一出,眾人皆驚,紛紛將目光投向他。
劉平貴微微皺眉,反駁道:“王兄此言差矣,雖官場複雜,但不嚐試變革,又怎能進步?”
王生漲紅了臉,爭辯道:“變革談何容易,稍有不慎便是滿盤皆輸!”
馬林趕忙打圓場:“兩位莫急,大家都是為了求發展,不妨心平氣和探討。”
就在眾人各抒己見,爭論愈發激烈之時,有一學子前來招呼劉平貴及馬林二人前往馬林大哥馬融處相聚。
二人聽後立即拉著子墨的手一同前往。三人移步至馬融所在之處。眾人正議論紛紛之際,身為齋長的南中英見三人前來,含笑相迎:
“諸位來得正好,吾等正論司隸七郡之發展。”
此時正好馬融開口道:
“諸君且聽,當下改革阻礙重重。一則民眾囿於舊法,對新技新業心存疑慮,因循守舊,畏葸不前;二則士紳階層重農抑商,視商業發展為離經叛道。依我之見,當由官府倡行新業之益,鄉紳表率引導,使民眾親見其利。對率先變革者,厚加賞賜,以轉其念。再者,世家權貴與舊商勾結,壟斷市場,抗拒新競,地方官吏亦與之沆瀣一氣,阻礙政令。故而司隸當嚴懲貪腐、壟斷之行,特區另設監察,破其利益藩籬,保公平競爭,如此改革方能暢行無阻。”
“此外,可於司隸七郡設立‘賢才榜’,廣納天下賢才,不論出身貴賤,唯才是舉。定期舉辦‘策論會’,集眾人智慧共商發展大計,讓有才之士皆有機會嶄露頭角,為七郡發展注入源源不斷之活力。”
眾人聞之,皆稱善。子墨暗自點頭,對馬融另眼相看,心中暗忖:
“馬融此計甚妙,如此一來,不僅能選拔人才,更能激發眾人參與之熱情,形成良好之發展氛圍。”
馬林遂將子墨引薦與南中英、馬融。二人盡展學長之風,熱忱相待,子墨謙遜以對。南中英自陳乃南陽南宮世家子弟,馬融亦言為馬援後裔。子墨隻含糊道:
“我乃鄧氏家族外戚子墨。”
南中英見子墨氣宇不凡,又是當今太尉鄧禺家族之人,欲考校之,問道:
“子墨兄對司隸七郡建經濟特區有何高見?”
子墨沉靜謙和答道:
“特區建設在下有一些掘見.望各位學長指正。”
南中英熱情的言道:“兄台不必顧忌什麽?在我們這個團隊,大家都會暢所欲言,高談闊論.即便是有什麽不妥之處,大家都絕不會有什麽嘲笑和諷刺之類的事兒發生。請子墨台兄放心。講吧。”
子墨聽了南中英的話.心中又對這位齋長的親和力感到非常滿意。子墨開始了自己的演講:
“司隸七郡經濟特區的建設我認為其一,興修馳道,貫連七郡城鎮與特區,如血脈暢流,促物資、賢才匯聚;依山川形勢築埠頭,通內河外海航運,織就商業錦繡之網。興水利以防旱澇,固農本;引清流入工坊,旺工興商。且於沿途設立‘驛站學館’,往來旅人可交流學識見聞,促進文化傳播與思想碰撞,形成獨特之文化帶,為特區發展增添人文底蘊。”
有學子高聲讚道:
“善哉!此策若行,七郡之地恰似龍躍九霄,商業繁榮可期,農工興盛有望,子墨兄真乃智囊也!”
子墨續言:
“其二,廣納異域嘉種,配以精優農藝,設農研之院以推而廣之;興初加工坊,延產業脈絡,增貨物價值。聚良工巧匠,依技藝分區立坊,資以改良之財,引萬國技藝;育特色名品,拓高端商路,揚我大漢威名。可與他國互派‘匠藝使’,交流技藝心得,學習他國之長,補我大漢之短,推動產業不斷升級。”
馬林拊掌讚道:
“妙極!新種與工坊之謀,富農強工,特色名品更可遠揚海外,實乃富國裕民之良策!”
子墨又道:
“其三,攬四方賢才,賜官職、府邸、田畝;開庠序之學,設數、工、商諸科;獎掖技進之能者、業盛之商賈。頒明法紀,護持私產,穩營商之心。且可設立‘賢才基金’,由官府與商賈共同出資,資助貧困賢才求學創業,確保人才無後顧之憂,一心施展才華。”
南中英目露異彩,讚道:
“子墨兄大才!如此一來,賢才鹹集,秩序興則俊才輩出,法規明則商途無虞,真乃雄圖大略也!”
南中英言畢,目含期許,望子墨再述。子墨繼而雲:
“其四,與鄰邦互營商館,陳我大漢珍奇;組商隊越境通貿,輸精優之貨,入稀缺之資;爭關市之惠,揚我朝之利。辦萬國文會,邀異域賓朋;融諸番風情,建文旅盛景,促文化交融。還可於商館設立‘文化交流閣’,展示各國文化瑰寶,舉辦學術研討、技藝切磋等活動,增進彼此了解與合作,為商業發展營造友好氛圍。”
馬融急接話讚道:
“妙哉妙哉!商館、商隊通財貨,文會、文旅聚人心,更可傳播我大漢風華,此策真乃高瞻遠矚!吾意還可遣能臣與外邦協商互市細則,保貿易長盛不衰。”
馬融語罷,以目示意子墨。子墨再道:
“其五,簡賦稅之繁苛,依盈利多寡合理征取;行梯級稅製,扶掖新興之業;嚴究偷稅之弊。撥帑銀於基建、科研;核度支明細,絕貪墨浪費,保財用得當。可設立‘稅賦監督司’,由民眾推舉德高望重之士參與監督,確保稅收公平公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眾人齊聲叫好。一人高聲頌曰:“絕矣!稅賦之道,當為興邦惠民之具。企業興、交易繁,稅賦自增,豈同竭澤而漁之苛政?子墨兄此論,宛若明燈,照亮前路!”
末了子墨論及:
“傳統之念拘囿,賴官府倡行、鄉紳垂範,獎掖先變之士;利益集團作梗,望聖主明察、監委嚴督。技術引入維艱,可選匠才出洋學藝、聘異國高手傳藝、強官方技校育才。人才育成遲緩,當延攬鴻儒編修典籍、許工商賢才進階之途。外局紛擾不安,宜組勁旅護商、結互助之約、移貿易通途。”
“更可於七郡之內設立‘革新試驗區’,小範圍試行新政策、新技術,成功則推而廣之,失敗則總結經驗,避免大規模損失。同時,加強與周邊郡縣之合作,形成區域發展聯盟,共同應對外部挑戰,實現互利共贏。”
南中英及眾人聞之,對子墨這一篇宏論皆心折不已,對子墨如此全麵而又完整的之高見欽佩有加,深感此人胸中韜略非凡,日後必成大器,司隸七郡之發展,或可賴其良策而熠熠生輝。
眾人又就司隸七郡之事熱烈討論了一番,各自分享著見解與想法,或激昂陳詞,或冷靜分析,直至午時,方意猶未盡地散去,各自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謀劃,期待著能在這風雲變幻的時代中一展身手,為大漢的繁榮添磚加瓦。
子墨收獲滿滿。其中南中英、馬融,馬林,劉平貴及後續發言的部分學子給子墨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