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可要想好,新地方誌和舊地方誌可是有些區別的。”江主任聽聞尹秋二人的想法後,提醒道,“新縣誌著重於建國後的大建設時期,對於建國前的曆史則是有著些許省略的。這就要看你們想要具體介紹哪一段曆史了。”


    “實在不行,我們就用新編的那一版,記錄到九十年代的喀什地區誌吧。”尹秋提議道。


    “可是我還是想看更早時候的地區誌……”小楊有些不服氣,垂頭嘟囔著。


    “我們找不到呀,我們去疏勒縣的話,大概率也隻能看見新編的疏勒縣誌。”尹秋勸道。


    “其實吧,現在的新編地方誌,質量要比舊地方誌更高。”江主任也說道,“你們不知道,我們各級政府編纂地方誌,可都是有條例要遵循的。”


    這裏江主任說的“條例”,是指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67號所公布的《地方誌工作條例》。


    這份條例要求,編纂地方誌應當做到存真求實,確保質量,全麵、客觀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曆史與現狀。


    而更關鍵的是,條例要求縣級以上的地方誌隻能由政府組織編纂,其他個人和組織不得編纂,編纂人員要擁有足夠的專業技能,編纂所需的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中。


    “那……我們去看看?”小楊說道。


    “你自己去吧,又不遠。對了,我多借了一本書,我覺得很好,可以給你看。”說著,尹秋從書堆中摸出來了那本《西西弗神話》。


    “謝謝尹姐。”小楊乖巧地接了過去,微微點頭。


    “我們也閱覽了一些東西,那麽你現在有沒有什麽關於你想做的中長視頻的想法?”尹秋比較關心小楊的工作狀況。


    “不就是講一講曆史嗎?還需要什麽想法?”小楊不解。


    “不可以哦,做好中長視頻,一定要有切入點,不能泛泛而談。”尹秋教育道,“如果泛泛而談,就會顯得照本宣科,不能留住觀眾。而且會缺少與群眾的聯係,即便你在視頻裏硬加群眾故事,也會顯得割裂感十足,這樣的視頻是枯燥的、不成功的。”


    “那我倒是想到了一個。”小楊說,“為什麽喀什地區的城池從盤橐城遷徙到了如今的喀什古城呢?”


    “城池的變遷,原因無外乎那幾種。”張饒不知道什麽時候出現在了他們身邊,還反客為主地看起了她們帶回來的書,“一個是統治者的選擇,譬如三國時期,建業城位於現在的南京。可考古發現,明朝時期的江寧城與三國時期的建業城有很大一部分不重合。原因就是當時朱元璋覺得孫權的城沒有建在‘龍脈’上。”


    “那別的原因呢?”小楊的好奇被張饒成功勾了出來,她兩眼放光,都要閃出星星了。


    “然後就是那幾個不得不換的原因,戰亂、災害等。舉個例子,你們覺得被董卓燒過的洛陽城和後麵魏晉時期的洛陽城是完全一致的嗎?這就是戰亂導致的城市變遷。然後是開封,雖然從曆史資料上看,城池好像都在差不多的地方,但考古卻發現了‘城疊城’的現象。這與黃河常年的水患——發大水,城池居民跑路,然後被泥土掩埋,後來人又修建一個新城池,然後又被淹……”


    “有意思有意思,就做這個了,那張老師你覺得為什麽喀什地區的城池會從盤橐城遷徙到了現在的喀什古城呢?”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麽。喀什古城有著以千年為記的可考曆史。我個人認為,在班固駐紮與盤橐城時,喀什古城就已經存在了。”


    “不對!可考的曆史最早來自張騫,但他記錄的是‘王治疏勒城’和‘有市列’,並且沒有記錄具體的位置,所以不能斷定現在的喀什古城與張騫記載的‘王治疏勒城’一直在同一個地方沒動過。”小楊毫不示弱。


    “好好好。那我問你,你又有什麽證據證明喀什地區的聚落有過大規模的遷徙的呢?”


    “你!”小楊隻是愣了一瞬,便立刻想出了反駁的方向。“誰主張誰舉證!你既然主張喀什古城兩千年從未遷徙過,現在的喀什古城不僅有著曆史文化傳承,還有著物理上的傳承,那就請你拿出證據!”


    “你——你!”張饒有些難以招架,隻得轉移話題。“你這是斷章取義!我隻是認為當時的喀什地區不止存在一個聚居點,也不隻存在一個城池,你就說我的觀點是喀什古城在兩千年前就在那裏,你這就是斷章取義!”


    “誒,我說。這裏是融媒體中心,不是你們做曆史辯經的地方。”江主任將手搭在了兩人肩膀上,結束了這場辯論,“按照常理來說,現在的喀什古城是曆史傳承兩千年,而不是物理意義上的那種,在一個地方立了兩千年。如果按照物理意義上來說的話,那豈不是進入了哲學上的忒修斯木頭船的悖論了嗎?”


    隨後,他打開了手機地圖。


    “我也可以提出一點見解,”江主任將地圖拉動到了盤橐城附近,“你看這個河……”


    “等一下,你不會想說什麽河流凹岸凸岸的理論吧?”張饒迫不及待地將江主任打斷,“這種方法,一般對應的是流量大的河流,咱們這個小河,應該,也許,是做不到這個的。”


    “那我沒啥見解了。”江主任尷尬地撓撓耳朵,悻悻地關上了手機。


    “其實這樣也可以解釋,”尹秋說,“你們說,喀什地區的自然環境是什麽樣的?”


    “幹燥?大陸性顯著?”小楊試探著回答道。


    “靠近高原,受青藏—南亞高壓影響嚴重,各大洋水汽難以抵達。”張饒很有底氣。


    “不錯,因此整個喀什地區的先輩們必然逐水草而居,所有古城的誕生與消亡都和這些有關。”尹秋說。


    “所以,盤橐城始建於水草豐美之地,而隨著河流和肥沃土地的變化,盤橐城裏的人也漸漸地離開了這座城池。”江主任也思考了起來。


    “而最後一個固定下來的地方,就是現在的喀什古城?”小楊的底氣不太足。


    “沒錯,各位不難看出,喀什古城邊上就是河流。古代城池無論是生活用水,還是圍著城池做護城河,都需要大量的水源。而且放在古代,喀什古城的位置,可是能扼守周圍一大片地方的。”


    “這個和扼守沒有什麽關係,是先有水草豐美之地,才有的小聚落,後麵發展成大聚落後,才有的路。有了路就有了牆和護城河,便形成了城池。”張饒說。


    “你搞錯了吧,是先有城,才有市。”尹秋反駁道。


    “隻有隘口、扼守河流的地方才是先城後市,比如三國裏的下邳城和秦出函穀關的函穀關城池,你這樣不把曆史和地理合在一起分析的方式是片麵的!”


    “你這叫……”尹秋正欲反駁,口袋裏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她拿起手機,翻看了起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滬風疆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琅翎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琅翎宸並收藏滬風疆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