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臻心中本來想著要親自前往楚國探望荀況,隻有親身前往才能充分展現出自己的誠意和對荀況的敬重。
然而,如今情況卻讓他感到十分無奈。
秦國距離楚國路途實在太過遙遠,而他手頭上還有諸多事務亟待處理,根本無法脫身遠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秦臻最終決定還是派遣他人代為傳話。
當秦臻返回鬼穀學苑時,他立刻坐於案前,提筆揮毫,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一封飽含深情厚意的書信。
這封信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荀況的仰慕。
寫完信後,秦臻輕輕吹幹墨跡,將其仔細折好裝入信封,並喚來張義。
隻見張義快步走進房間,來到了他身邊,秦臻緩緩開口說道:“張義,煩請你代替我前往楚國蘭陵,務必將此信件親手交予荀況之手。另外,綱成君明日將會出巡楚國,你可跟隨他一同前行即可。此事我已提前與綱成君打過招呼,他自會安排妥當。”
說罷,秦臻向張義招了招手,示意他再靠近一些,說道:“我在叮囑幾句,到時候把這些話也帶給荀況。”
張義依言上前幾步,來到秦臻近前。
秦臻開始向張義詳細交代一些需要轉達給荀況的話語。
張義聚精會神的聆聽著,不時的點著頭。
待秦臻囑咐完畢,張義躬身行禮,鄭重應道:“喏!”
.........
時光日複一日,轉眼間,張義已然抵達了楚國的蘭陵城。
“荀夫子,門外有一人求見,此人自稱張義,乃是秦國公大夫秦臻的門客。他言稱攜帶有禮物要獻給夫子。”
“哦?秦臻嗎?”
荀況聽聞此名,腦海中浮現出去年於王屋山道家道場與那少年相遇的情景,當時那少年的風采和言論給他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
“快請他進來吧。”
不多時,隻見張義邁著步伐走進正堂。
他抬眼望去,隻見正堂中央端坐著一位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的老者,想來這位定然就是荀況荀夫子了。
於是,張義趕忙上前幾步,恭敬的稽首拜下。
禮畢之後,張義直起身來,隨即自我介紹道:“在下乃秦國公大夫秦臻座下門客,晚輩張義,托主人的話,今日特來拜見荀夫子。”
荀況上下打量了一番眼前之人,緩緩開口問道:“你便是秦臻的門客?”
“正是。”
張義連忙應道,並接著說道,“此次前來,秦先生特意囑托晚輩代他向荀夫子問安。此外,秦先生還精心為荀夫子備下了一份薄禮,還望荀夫子笑納。”
說話間,張義將身後背著的布兜輕輕解下,然後小心翼翼的打開。
隻見布兜之中,靜靜地躺著一本精美的線裝書籍,以及一封封口處用火漆密封好的書信。
這時候,荀況的弟子拿過來禮物,並將其遞至荀況麵前。
荀況接過那個布兜,打開來後,起初並未急於拆開其中的書信。
他的目光被放置在布兜上方的一本線裝書所吸引住了,荀況不由自主的伸出手,輕輕翻開書頁,開始瀏覽起書中的內容來。
“這是何物?”荀況輕聲呢喃道。
原來,這本書裏竟然詳細地記錄著孔子、孟子以及荀況自己曾經說過的那些話語。
然而,對於書上所記載的這些言論,荀況此刻並沒有過多關注,反而是那張輕薄如蟬翼般的紙張深深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
站在一旁的張義見狀,連忙開口解釋道:“回荀夫子,此乃秦先生前段時間精心研製而成之物,名曰‘紙’。這種‘紙’相較於以往我們所用的竹簡和木簡而言,有著諸多優勢。它不僅質地輕薄,易於書寫,而且攜帶起來也極為便利。”
說話間,張義的臉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抹難以掩飾的自豪感。
要知道,現如今鹹陽所生產的紙張數量尚且無法滿足本國國內的需求,更遑論傳播到其他國家去了。
而張義本人有幸參與了整個造紙的工程,隨著造紙術的問世,他的身份地位也是隨之水漲船高。以至於近來有不少人紛紛前來討好巴結於他,隻為能夠獲取這神奇的造紙之法。
然而,真正令張義深感驕傲和自豪的並非僅僅如此。
他最為引以為傲的,乃是自家主子秦臻竟然有能力創造出這般令所有人都驚訝的東西。
倘若沒有秦臻,張義以及他的兄長張景恐怕至今仍會籍籍無名。當初兄弟二人選擇追隨秦臻左右,如今看來,現在被他倆認為是最明智的選擇。
聞聽此言之後,荀況不住的點了點頭。緊接著,他緩緩將手中那本線裝書籍輕輕放置一旁,而後小心翼翼的拿起了那封書信。
或許是由於首次接觸到信封這類新奇之物,荀況顯得格外謹小慎微。
隻見他先是仔細端詳了一番信封的外觀,然後才開始動手拆解。待到他成功拆開信封,並展開其中折疊整齊的信紙時,一行行筆力遒勁、鐵畫銀鉤般的字跡赫然躍入眼簾。
信中的內容寫道:“荀夫子,晚生秦臻拜之。現今,我已於鹹陽城中開辦了一所私人學府,一心想要使之能與往昔那稷下學宮相媲美。因此,晚生誠心誠意邀請荀夫子蒞臨此地講學授業。此處匯聚了眾多莘莘學子,他們皆對荀學心懷向往與敬仰之情。”
“即便夫子並無意願進駐我所創辦的學苑,但仍希望夫子能夠再度踏上秦國這片土地。親自見證那紙張的橫空出世,感受它帶來的革新。同時,也不妨借此機會好好審視一番,看看這些年來秦國究竟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這洋洋灑灑的一篇書信,字裏行間都洋溢著秦臻對於荀況滿滿的誠摯邀請之意,盼望著這位大儒能應允前來。
當荀況輕輕翻開第二張信箋時,他的目光被上麵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吸引。
這封信乃是秦臻對於天下歸一後世界的暢想與思考,信中字裏行間透露出一種對未來的憧憬和雄心壯誌。
隻見開頭處寫道:“荀夫子,晚輩自知才疏學淺,但仍鬥膽在此抒發一些心中所想。接下來我所言或許有些好高騖遠、異想天開,但若有不當之處,萬望夫子能不吝賜教,予以指正。”
緊接著,秦臻在信中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
“夫子,晚輩雖不屬於百家任何一家學派,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晚輩堅信治理國家之道應當博采眾長,汲取百家學說之精華,舍棄其中的糟粕短處。唯有如此,方能構建一個繁榮昌盛、長治久安的國度。”
“以儒學為例,孔夫子大力倡導仁和禮,並提出要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晚輩妄言,孔夫子所講究的禮法,從一定程度上來看,確實蘊含著法治的理念。然而,它卻並非那種純粹意義上的現代法治概念。孔夫子主張的禮樂製度,要求根據人的三六九等、地位,與職業進行細致的分工,不同階層的人需要各司其職,各安其位。晚輩認為這無疑束縛了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心,也不利於百姓晉升,廣大百姓也就很難有機會去改變自身所處的固有定位,整個社會自然也就難以實現真正的發展與進步了。”
“法家所倡導的法、術、勢之理念,固然存在值得借鑒與汲取的精華部分,然而,世間萬物皆需依法而定,那無疑會將人們視為國家的一種器物,一個零件。人非草木,亦非機械,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若僅以法為本,忽視了這些人性的層麵,或許能夠實現短期內的秩序井然,但從長遠來看,卻不利於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與進步。”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恕晚輩之言,人性本趨利,畢竟人非聖賢,又如何能夠真正做到平等的愛所有人?這似乎有些過於理想化了。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墨家思想,墨家主張節用、非命、尚賢等,鼓勵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命運,無疑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更是提倡選拔有才能之人擔任要職,特別是墨家對於發明創造的重視,是對當今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用處的。”
“縱橫家.........”
“道家.........”
“兵家.........”
“依晚輩愚見,治國之道猶如烹製佳肴,需廣納百味之長,去其糟粕之短。且應因事而異,靈活選用不同的方略與手段。然而就總體而論,晚輩鬥膽進言,當推行外儒內法之製,如此方可兼得禮義道德之美與法治規範之嚴,從而達成真正意義上的長治久安、國泰民安。”
這封書信之中,秦臻不僅將自身對於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理解娓娓道來,更抒發了對於天下一統之後宏偉藍圖的無限憧憬與美好暢想。
等看完後,荀況神色動了動,緊接著連聲道:“不拘一格!隨勢而動!外儒內法!妙哉!妙哉!妙哉!”
他情不自禁地一連讚歎了三聲,滿是欣賞之意。
過了許久,荀況方才緩緩放下手中那張信紙,若有所思的問道:“秦臻可還有其他話語要你轉達於我?”
張義略作思索,旋即答道:“回夫子,秦臻先生有言在先,不論夫子是否應允前往秦國效力,他每月皆會派人送來一部分紙張,以供荀夫子您日常書寫所用。”
言罷,張義恭敬的立於一旁,靜候荀況的回應。
荀況坐在案幾前,手托著下巴,陷入了沉思之中。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荀況終於做出了決定。
等著開春之後,便去秦國先見識一番,在考慮考慮是否入秦臻的學苑。
於是,荀況抬起頭來:“秦臻曾言及秦國如今變化頗大,令人矚目。此刻寒冬臘月,萬物俱寂,但待到春暖花開之時,我定當親赴秦國,好好領略一下這些年來它的發展與變遷。至於是否要進入秦臻的學苑講學授業,待到那時再做定論也不遲。”
.........
待張義漸行漸遠直至身影消失不見後,荀況緩緩地將目光移向站在身前的弟子:“李斯,為師知曉你一直心向秦國,不知開春之後,你是否有意與為師一道前往呢?”
李斯聞言輕輕搖了搖頭,回應道:“夫子,學生暫時不想隨您一同奔赴秦國。待到開春之時,學生打算再四處遊曆一番,而後再動身前往秦國。”
荀況點了點頭,也並未多言。
然而,實際上李斯心中自有盤算。
倘若他與荀況結伴同行去往秦國,他知道荀況心動了,若是憑借著師徒這層關係,看在自己夫子的麵上,屆時自己恐怕隻能留於秦臻的學苑之中。
可是對於進入秦臻的學苑這件事,李斯著實沒有半分興致。
其實早在最初萌生出前往秦國這個念頭時,李斯就已經深思熟慮過了。
不可否認,秦臻的確堪稱經天緯地之才,若能常伴其左右,李斯相信自己必然能夠獲益匪淺、學有所成。
但問題在於,如此一來,距離實現自身的遠大抱負將會遙遙無期。
因此,當他真正踏上秦國後,唯一的選擇便是投靠呂不韋門下,以期借助對方的權勢和資源來一展宏圖、成就偉業。
秦臻是支持嬴政的,他現在尚不及束發之年。
再看呂不韋,這可是當今秦王最為倚重、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如果能夠在呂不韋的身旁做事,或許就能更快接近權力核心,從而早日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
對於李斯而言,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並無不妥之處。
畢竟,如果將自己的未來寄托在秦臻身上,雖然秦臻支持嬴政,但如今的秦王正值壯年之際,而且目前尚未確立太子之位。
就算日後嬴政真的能夠順利繼承王位,恐怕也要等到十多年乃至二十多年之後了。
到那時,自己已然步入不惑之年,精力和心力都難以再像年輕時那般充沛,又怎能有足夠的勁頭去追逐並實現自己曾經的遠大抱負呢?
更別提什麽功成名就、名利雙收了。
然而,如今情況卻讓他感到十分無奈。
秦國距離楚國路途實在太過遙遠,而他手頭上還有諸多事務亟待處理,根本無法脫身遠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秦臻最終決定還是派遣他人代為傳話。
當秦臻返回鬼穀學苑時,他立刻坐於案前,提筆揮毫,洋洋灑灑地寫下了一封飽含深情厚意的書信。
這封信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荀況的仰慕。
寫完信後,秦臻輕輕吹幹墨跡,將其仔細折好裝入信封,並喚來張義。
隻見張義快步走進房間,來到了他身邊,秦臻緩緩開口說道:“張義,煩請你代替我前往楚國蘭陵,務必將此信件親手交予荀況之手。另外,綱成君明日將會出巡楚國,你可跟隨他一同前行即可。此事我已提前與綱成君打過招呼,他自會安排妥當。”
說罷,秦臻向張義招了招手,示意他再靠近一些,說道:“我在叮囑幾句,到時候把這些話也帶給荀況。”
張義依言上前幾步,來到秦臻近前。
秦臻開始向張義詳細交代一些需要轉達給荀況的話語。
張義聚精會神的聆聽著,不時的點著頭。
待秦臻囑咐完畢,張義躬身行禮,鄭重應道:“喏!”
.........
時光日複一日,轉眼間,張義已然抵達了楚國的蘭陵城。
“荀夫子,門外有一人求見,此人自稱張義,乃是秦國公大夫秦臻的門客。他言稱攜帶有禮物要獻給夫子。”
“哦?秦臻嗎?”
荀況聽聞此名,腦海中浮現出去年於王屋山道家道場與那少年相遇的情景,當時那少年的風采和言論給他留下的印象極為深刻。
“快請他進來吧。”
不多時,隻見張義邁著步伐走進正堂。
他抬眼望去,隻見正堂中央端坐著一位白發蒼蒼卻精神矍鑠的老者,想來這位定然就是荀況荀夫子了。
於是,張義趕忙上前幾步,恭敬的稽首拜下。
禮畢之後,張義直起身來,隨即自我介紹道:“在下乃秦國公大夫秦臻座下門客,晚輩張義,托主人的話,今日特來拜見荀夫子。”
荀況上下打量了一番眼前之人,緩緩開口問道:“你便是秦臻的門客?”
“正是。”
張義連忙應道,並接著說道,“此次前來,秦先生特意囑托晚輩代他向荀夫子問安。此外,秦先生還精心為荀夫子備下了一份薄禮,還望荀夫子笑納。”
說話間,張義將身後背著的布兜輕輕解下,然後小心翼翼的打開。
隻見布兜之中,靜靜地躺著一本精美的線裝書籍,以及一封封口處用火漆密封好的書信。
這時候,荀況的弟子拿過來禮物,並將其遞至荀況麵前。
荀況接過那個布兜,打開來後,起初並未急於拆開其中的書信。
他的目光被放置在布兜上方的一本線裝書所吸引住了,荀況不由自主的伸出手,輕輕翻開書頁,開始瀏覽起書中的內容來。
“這是何物?”荀況輕聲呢喃道。
原來,這本書裏竟然詳細地記錄著孔子、孟子以及荀況自己曾經說過的那些話語。
然而,對於書上所記載的這些言論,荀況此刻並沒有過多關注,反而是那張輕薄如蟬翼般的紙張深深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
站在一旁的張義見狀,連忙開口解釋道:“回荀夫子,此乃秦先生前段時間精心研製而成之物,名曰‘紙’。這種‘紙’相較於以往我們所用的竹簡和木簡而言,有著諸多優勢。它不僅質地輕薄,易於書寫,而且攜帶起來也極為便利。”
說話間,張義的臉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抹難以掩飾的自豪感。
要知道,現如今鹹陽所生產的紙張數量尚且無法滿足本國國內的需求,更遑論傳播到其他國家去了。
而張義本人有幸參與了整個造紙的工程,隨著造紙術的問世,他的身份地位也是隨之水漲船高。以至於近來有不少人紛紛前來討好巴結於他,隻為能夠獲取這神奇的造紙之法。
然而,真正令張義深感驕傲和自豪的並非僅僅如此。
他最為引以為傲的,乃是自家主子秦臻竟然有能力創造出這般令所有人都驚訝的東西。
倘若沒有秦臻,張義以及他的兄長張景恐怕至今仍會籍籍無名。當初兄弟二人選擇追隨秦臻左右,如今看來,現在被他倆認為是最明智的選擇。
聞聽此言之後,荀況不住的點了點頭。緊接著,他緩緩將手中那本線裝書籍輕輕放置一旁,而後小心翼翼的拿起了那封書信。
或許是由於首次接觸到信封這類新奇之物,荀況顯得格外謹小慎微。
隻見他先是仔細端詳了一番信封的外觀,然後才開始動手拆解。待到他成功拆開信封,並展開其中折疊整齊的信紙時,一行行筆力遒勁、鐵畫銀鉤般的字跡赫然躍入眼簾。
信中的內容寫道:“荀夫子,晚生秦臻拜之。現今,我已於鹹陽城中開辦了一所私人學府,一心想要使之能與往昔那稷下學宮相媲美。因此,晚生誠心誠意邀請荀夫子蒞臨此地講學授業。此處匯聚了眾多莘莘學子,他們皆對荀學心懷向往與敬仰之情。”
“即便夫子並無意願進駐我所創辦的學苑,但仍希望夫子能夠再度踏上秦國這片土地。親自見證那紙張的橫空出世,感受它帶來的革新。同時,也不妨借此機會好好審視一番,看看這些年來秦國究竟發生了怎樣翻天覆地、日新月異的變化……”
這洋洋灑灑的一篇書信,字裏行間都洋溢著秦臻對於荀況滿滿的誠摯邀請之意,盼望著這位大儒能應允前來。
當荀況輕輕翻開第二張信箋時,他的目光被上麵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吸引。
這封信乃是秦臻對於天下歸一後世界的暢想與思考,信中字裏行間透露出一種對未來的憧憬和雄心壯誌。
隻見開頭處寫道:“荀夫子,晚輩自知才疏學淺,但仍鬥膽在此抒發一些心中所想。接下來我所言或許有些好高騖遠、異想天開,但若有不當之處,萬望夫子能不吝賜教,予以指正。”
緊接著,秦臻在信中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
“夫子,晚輩雖不屬於百家任何一家學派,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晚輩堅信治理國家之道應當博采眾長,汲取百家學說之精華,舍棄其中的糟粕短處。唯有如此,方能構建一個繁榮昌盛、長治久安的國度。”
“以儒學為例,孔夫子大力倡導仁和禮,並提出要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晚輩妄言,孔夫子所講究的禮法,從一定程度上來看,確實蘊含著法治的理念。然而,它卻並非那種純粹意義上的現代法治概念。孔夫子主張的禮樂製度,要求根據人的三六九等、地位,與職業進行細致的分工,不同階層的人需要各司其職,各安其位。晚輩認為這無疑束縛了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心,也不利於百姓晉升,廣大百姓也就很難有機會去改變自身所處的固有定位,整個社會自然也就難以實現真正的發展與進步了。”
“法家所倡導的法、術、勢之理念,固然存在值得借鑒與汲取的精華部分,然而,世間萬物皆需依法而定,那無疑會將人們視為國家的一種器物,一個零件。人非草木,亦非機械,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思想,若僅以法為本,忽視了這些人性的層麵,或許能夠實現短期內的秩序井然,但從長遠來看,卻不利於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與進步。”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恕晚輩之言,人性本趨利,畢竟人非聖賢,又如何能夠真正做到平等的愛所有人?這似乎有些過於理想化了。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墨家思想,墨家主張節用、非命、尚賢等,鼓勵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去改變命運,無疑具有強大的激勵作用,更是提倡選拔有才能之人擔任要職,特別是墨家對於發明創造的重視,是對當今社會發展有著重大用處的。”
“縱橫家.........”
“道家.........”
“兵家.........”
“依晚輩愚見,治國之道猶如烹製佳肴,需廣納百味之長,去其糟粕之短。且應因事而異,靈活選用不同的方略與手段。然而就總體而論,晚輩鬥膽進言,當推行外儒內法之製,如此方可兼得禮義道德之美與法治規範之嚴,從而達成真正意義上的長治久安、國泰民安。”
這封書信之中,秦臻不僅將自身對於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理解娓娓道來,更抒發了對於天下一統之後宏偉藍圖的無限憧憬與美好暢想。
等看完後,荀況神色動了動,緊接著連聲道:“不拘一格!隨勢而動!外儒內法!妙哉!妙哉!妙哉!”
他情不自禁地一連讚歎了三聲,滿是欣賞之意。
過了許久,荀況方才緩緩放下手中那張信紙,若有所思的問道:“秦臻可還有其他話語要你轉達於我?”
張義略作思索,旋即答道:“回夫子,秦臻先生有言在先,不論夫子是否應允前往秦國效力,他每月皆會派人送來一部分紙張,以供荀夫子您日常書寫所用。”
言罷,張義恭敬的立於一旁,靜候荀況的回應。
荀況坐在案幾前,手托著下巴,陷入了沉思之中。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荀況終於做出了決定。
等著開春之後,便去秦國先見識一番,在考慮考慮是否入秦臻的學苑。
於是,荀況抬起頭來:“秦臻曾言及秦國如今變化頗大,令人矚目。此刻寒冬臘月,萬物俱寂,但待到春暖花開之時,我定當親赴秦國,好好領略一下這些年來它的發展與變遷。至於是否要進入秦臻的學苑講學授業,待到那時再做定論也不遲。”
.........
待張義漸行漸遠直至身影消失不見後,荀況緩緩地將目光移向站在身前的弟子:“李斯,為師知曉你一直心向秦國,不知開春之後,你是否有意與為師一道前往呢?”
李斯聞言輕輕搖了搖頭,回應道:“夫子,學生暫時不想隨您一同奔赴秦國。待到開春之時,學生打算再四處遊曆一番,而後再動身前往秦國。”
荀況點了點頭,也並未多言。
然而,實際上李斯心中自有盤算。
倘若他與荀況結伴同行去往秦國,他知道荀況心動了,若是憑借著師徒這層關係,看在自己夫子的麵上,屆時自己恐怕隻能留於秦臻的學苑之中。
可是對於進入秦臻的學苑這件事,李斯著實沒有半分興致。
其實早在最初萌生出前往秦國這個念頭時,李斯就已經深思熟慮過了。
不可否認,秦臻的確堪稱經天緯地之才,若能常伴其左右,李斯相信自己必然能夠獲益匪淺、學有所成。
但問題在於,如此一來,距離實現自身的遠大抱負將會遙遙無期。
因此,當他真正踏上秦國後,唯一的選擇便是投靠呂不韋門下,以期借助對方的權勢和資源來一展宏圖、成就偉業。
秦臻是支持嬴政的,他現在尚不及束發之年。
再看呂不韋,這可是當今秦王最為倚重、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如果能夠在呂不韋的身旁做事,或許就能更快接近權力核心,從而早日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
對於李斯而言,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並無不妥之處。
畢竟,如果將自己的未來寄托在秦臻身上,雖然秦臻支持嬴政,但如今的秦王正值壯年之際,而且目前尚未確立太子之位。
就算日後嬴政真的能夠順利繼承王位,恐怕也要等到十多年乃至二十多年之後了。
到那時,自己已然步入不惑之年,精力和心力都難以再像年輕時那般充沛,又怎能有足夠的勁頭去追逐並實現自己曾經的遠大抱負呢?
更別提什麽功成名就、名利雙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