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七年,歲在甲子,大明天下在孝宗皇帝的勤勉治理下,倒也呈現出一片祥和繁榮之象。江南之地,更是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水網交織間,市鎮林立,商船往來如織,處處透著富足的氣息。文化之風亦如那春日裏的繁花,開得絢爛,文人墨客匯聚,吟詩作畫,著書立說,好不熱鬧。然而,在這一片文化昌盛的背後,書籍的印製與傳播卻有著諸多的局限與故事,而華燧的會通館印書,恰在這一年,如同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據《無錫縣誌》記載:“華燧,字文輝,少於經史多涉獵,好校閱異同,輒為辨證,手錄成帙,遇老儒先生,即持以質焉。既而為銅活字板以繼之,曰‘會通館’,印者自《六經》、子、史,以至九流百家,罔不畢備。”寥寥數語,卻道出了華燧此人對學問的癡迷以及那開創銅活字印書的創舉,也讓人窺見了會通館印書在當時文化領域的獨特地位與影響。


    且說在無錫城中,有一位名叫蘇墨軒的年輕書生,年方二十有五,生得麵容清秀,身姿挺拔,一襲青衫更襯得他儒雅不凡。他自幼便對那聖賢之書癡迷不已,一心盼著能通過科舉入仕,一展自己的滿腹經綸,也好光宗耀祖,為這世間做些有益之事。蘇墨軒為人正直,心地善良,隻是偶爾透著一股讀書人的執拗勁兒,對世間不平之事,總忍不住要評說幾句,在同窗好友之中,頗有些威望。


    這日清晨,陽光透過那雕花的窗欞,斑駁地灑在蘇墨軒那略顯簡陋卻整潔的書房之中。他如往常一般,早早起身,洗漱過後,便坐在書桌前,翻開那本已經被翻得有些破舊的《論語》,搖頭晃腦地誦讀起來。家中的老仆在一旁輕聲說道:“少爺,您這般刻苦,此次科舉定能高中呀,到時候可就能入朝為官,那可就威風了。”蘇墨軒微微一笑,說道:“我所求並非隻是那威風,若能習得真才實學,為這世間做些實事,那才是真正的榮耀呢。”


    待他誦讀完畢,便收拾好書卷,準備去書院與同窗們一同探討學問。走在無錫那繁華的街道上,隻見街邊的店鋪琳琅滿目,小販們的叫賣聲此起彼伏,行人來來往往,有那富家公子騎著高頭大馬,趾高氣昂地走過,也有普通百姓為了生計,挑著擔子,滿臉疲憊卻又透著堅毅。蘇墨軒看著這市井百態,心中感慨萬千,暗暗想著日後若能為官,定要讓這百姓的日子過得更好些。


    到了書院,同窗們也都陸續到了,眾人圍坐在一起,先是交流了一番近日讀書的心得,隨後話題便轉到了當下的文化之事上。一位名叫李逸風的同窗皺著眉頭說道:“諸位,你們可聽聞了華燧華先生的會通館印書之事呀?”眾人一聽,都紛紛豎起了耳朵,臉上露出好奇的神色。蘇墨軒心中也是一緊,他雖平日裏一心隻讀聖賢書,可對於這城中文化界的大事,也有所耳聞,便問道:“這會通館印書,到底是怎樣一番情形?我隻知如今書籍印製不易,想來華先生此舉必有其深意吧。”


    李逸風看了看四周,壓低聲音說道:“我聽家中長輩說,那華先生本就是個癡迷學問之人,平日裏喜好校閱書籍,辨析異同。如今啊,他竟是用銅活字板來印書了,取名叫會通館呢。這會通館印出的書,種類繁多,從那《六經》、諸子百家,到那九流雜學,可謂是應有盡有呀。聽聞這銅活字印書,可比以往的雕版印刷方便快捷多了,不少學子都盼著能得一本會通館印的好書呢。”眾人聽了,皆是一驚,蘇墨軒更是眼中閃過一絲驚喜,說道:“若真如此,那可是大好事啊,以往那雕版印刷,費時費力不說,一本書的成本頗高,尋常人家哪能買得起多少書呀。這銅活字印書,若是能推廣開來,那知識傳播可就更廣了,於咱們這些學子而言,也是一大幸事呐。”


    眾人正議論著,書院的先生走了進來,見他們神色嚴肅地討論著,便問道:“你們在說何事,這般認真?”眾人便將方才所談之事告知了先生,先生聽後,臉色變得十分凝重,說道:“華燧此舉,確實是文化領域的一大創舉,不過這新事物的出現,總歸會惹來些爭議。你們身為學子,當以學業為重,可也不妨去了解了解這會通館印書,畢竟書籍乃是學問之根基呀。”眾人應了一聲,可蘇墨軒心中卻已然對這會通館印書之事起了濃厚的興趣,決定要去一探究竟。


    幾日後,蘇墨軒尋了個閑暇的日子,打聽到了會通館的所在,便朝著那處走去。會通館位於無錫城的一處較為僻靜的街巷之中,周圍綠樹成蔭,倒有幾分清幽之意。蘇墨軒來到館前,隻見那門楣之上掛著一塊匾額,上書“會通館”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透著一股古樸的韻味。


    他輕輕叩門,不多時,門開了,一位年輕的學徒模樣的人探出頭來,問道:“公子有何事?”蘇墨軒作揖道:“在下蘇墨軒,聽聞貴館印書之妙,特來拜訪,想見識見識這銅活字印書的奇妙之處,不知可否?”那學徒打量了他一番,見他氣質儒雅,便笑著說道:“原來是蘇公子,請進吧,今日館中正好在印書呢,公子可以隨意看看。”


    蘇墨軒走進會通館,隻見館內擺放著一排排的書架,上麵堆滿了已經印好的書籍,陣陣墨香撲麵而來,讓他心中一陣歡喜。再往裏走,便看到了那印書的工坊,工坊裏,幾個工匠正忙碌地擺弄著銅活字,排版、刷墨、覆紙、壓印,動作嫻熟而有序。蘇墨軒好奇地湊上前去,仔細觀察著,心中對這精巧的工藝讚歎不已。


    這時,一位身著長衫,麵容和藹,透著幾分儒雅氣質的中年人走了過來,笑著問道:“這位公子看著麵生,可是對這銅活字印書感興趣?”蘇墨軒趕忙行禮,說道:“晚輩蘇墨軒,確是對先生這銅活字印書好奇不已,今日特來拜訪,還望先生不吝賜教。”那中年人正是華燧,他笑著擺擺手,說道:“公子客氣了,我這銅活字印書,不過是想著能讓更多的人讀到好書,方便些罷了。這雕版印刷,刻板費時,一本書若要多印些,就得刻好多版,成本太高,這銅活字就不同了,活字可以反複使用,排版也靈活,能省下不少功夫呢。”


    蘇墨軒聽著,連連點頭,說道:“先生此舉,真乃大善,以往學子們想多讀些書,卻因書價昂貴、數量稀少而受限,如今有了這會通館印書,定能讓學問傳播得更廣啊。”華燧微微一笑,說道:“但願如此吧,隻是這事兒,也並非一帆風順,有人覺得這銅活字印書不如雕版精美,也有人擔心這會亂了書籍的版本規製,總之,爭議頗多呀。”蘇墨軒皺起眉頭,說道:“怎會如此,這明明是好事一樁,那些人怕是還未看到這其中的好處吧。”


    華燧歎了口氣,說道:“世間新事物,哪有一開始就被眾人認可的,慢慢來吧。對了,公子既然喜愛讀書,不妨選幾本會通館印的書回去看看,也給我提提意見呀。”蘇墨軒連忙道謝,選了幾本心儀的書,便告辭離開了會通館。


    回到家中,蘇墨軒如獲至寶般捧著那幾本會通館印的書,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書中的字跡清晰,排版也頗為規整,讓他越看越喜歡。他還將書拿給同窗好友們傳閱,眾人看了也都誇讚不已,都說這會通館印書當真是造福學子的好事。


    然而,好景不長,城中一些守舊的文人聽聞了會通館印書之事後,卻頗有微詞。他們覺得這銅活字印書太過新奇,不符合傳統的書籍印製規範,擔心會讓書籍變得粗製濫造,壞了學問的根基。於是,這些文人便聚在一起,商議著要聯名上書官府,請求官府出麵製止會通館印書。


    其中一位名叫張迂腐的老學究,平日裏就古板得很,他站出來說道:“這華燧搞的什麽銅活字印書,簡直是胡鬧嘛,咱老祖宗傳下來的雕版印刷,那才是正統,這新玩意兒印出來的書,能有什麽好,怕是會誤人子弟呀,咱們得讓官府管管這事。”眾人紛紛附和,當下便寫好了聯名書信,送往了無錫縣衙。


    縣衙的知縣大人收到書信後,也有些為難,這華燧的會通館印書,他也有所耳聞,本以為是件好事,可如今這麽多文人反對,他也不敢輕易決斷。於是,知縣便派人去請了幾位城中有名望的大儒,一起來商討此事。


    蘇墨軒得知這個消息後,心急如焚,他覺得那些守舊文人實在是太過迂腐,這等好事怎能被他們阻攔。他當下便決定要去縣衙,為會通館印書說情。他先是找到了李逸風等幾位誌同道合的同窗,眾人商議一番後,也都覺得應該去支持華燧,便一起朝著縣衙走去。


    到了縣衙,隻見大堂之上,知縣正與幾位大儒坐在一處,神情嚴肅地討論著。蘇墨軒等人求見後,知縣便讓他們進來,問道:“你們幾個書生,來此所為何事?”蘇墨軒鼓起勇氣,上前一步,行禮道:“大人,晚輩聽聞有人要上書製止會通館印書,特來懇請大人明察,這會通館印書,實乃造福學子、利於文化傳播的好事呀。”知縣皺了皺眉頭,說道:“哦?你且說說,何以見得是好事?”


    蘇墨軒清了清嗓子,說道:“大人,以往那雕版印刷,刻板不易,一本書若要多印,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高昂,使得書籍稀少且昂貴,尋常人家根本無力購買許多。而華先生的銅活字印書,活字可反複使用,排版靈活,大大降低了成本,能讓更多的書籍流入市麵,讓更多學子有書可讀,這難道不是好事嗎?再者,學問之道,本就在於傳播交流,若因守舊而拒絕新事物,那學問又如何能進步呢?”


    知縣聽了,微微點頭,覺得蘇墨軒說得有些道理,可那幾位大儒卻不以為然。一位名叫王古板的大儒說道:“公子所言雖有幾分道理,可這銅活字印書,終究不如雕版印刷那般精美,且版本容易混亂,若長此以往,怕是會讓後人難以分辨書籍真偽,壞了文化傳承呀。”


    蘇墨軒據理力爭道:“大人,諸位先生,雖說銅活字印書或許在精美程度上略遜一籌,可這並不影響書籍內容的傳播呀。況且,隻要加以規範管理,版本混亂之事亦可避免。咱們不能因噎廢食,就否定了這一能讓學問更廣傳播的好法子呀。”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知縣一時也難以決斷,便說道:“今日暫且先到此處,本官會再派人去仔細查訪一番,看看這會通館印書到底利弊如何,再做定奪。”蘇墨軒等人無奈,隻得告辭離開縣衙,心中卻依舊擔憂不已,怕那知縣最終聽信了那些守舊文人的話,製止會通館印書。


    華燧這邊,聽聞了有人上書官府之事,心中雖有些氣憤,卻也並不慌亂。他想著自己這銅活字印書,本就是為了讓更多人能讀到書,隻要行得正坐得端,不怕別人的質疑。他依舊每日在會通館中忙碌著,指導工匠們印書,同時也在思考著如何讓印書的工藝更加完善,好讓那些反對的聲音能漸漸消失。


    過了些日子,知縣派去查訪的人回來了,將查訪到的情況如實稟報。原來,他們走訪了不少學子、普通百姓以及一些書商,發現大家對會通館印書大多是持支持和歡迎的態度,都說這確實讓書籍變得更容易獲取了,而且會通館印的書質量也並不差,雖比不上一些精心雕版印刷的古籍那般精美,但對於日常閱讀學習來說,已然足夠。


    知縣聽了稟報後,心中便有了決斷,他再次召集了眾人,在縣衙大堂之上說道:“本官經過查訪,發現這會通館印書,利大於弊,確實對我無錫城乃至更廣範圍的文化傳播有著積極的作用。雖說新事物總會有些不足,可咱們不能因此就將其扼殺。所以,本官決定,不會製止會通館印書,不過,華燧啊,你也要注意規範印書流程,確保書籍質量,莫要讓那些擔憂成真呀。”


    華燧聽聞,心中大喜,趕忙行禮道:“多謝大人明察,小人定當謹遵大人教誨,努力把會通館印書之事做好。”蘇墨軒等人也都鬆了一口氣,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此後,會通館印書在無錫城越發順利地開展起來,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了這銅活字印書的好處,紛紛前來購買會通館印的書籍。會通館的名聲也漸漸傳揚開來,甚至有不少外地的書商慕名而來,想要與華燧合作,將這銅活字印書推廣到更遠的地方。


    而蘇墨軒,經過這一番波折,也更加堅定了自己追求學問、傳播文化的決心。他時常去會通館幫忙,與華燧交流學問心得,還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融入到對書籍的推廣之中,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受益於這會通館印書帶來的便利。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會通館印書在文化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改變了當時書籍印製與傳播的格局,也讓更多的人能夠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為大明的文化繁榮添磚加瓦。


    結尾相關國家簡介:


    明朝


    明朝乃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後創立。政治上,皇權高度集中,廢除丞相製度,設立三司管理地方,同時推行八股取士選拔人才。經濟繁榮,農業、手工業發展迅速,如江南地區絲織業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對外交往頻繁,鄭和下西洋加強了與亞非多國的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彰顯了大明國威。


    朝鮮


    當時朝鮮處於李朝時期,深受中國文化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正統,通過科舉選拔人才。政治上是封建君主製,注重發展農業,開墾大量農田種植水稻等作物,手工業如陶瓷、紡織等也有一定特色,與明朝保持密切的朝貢貿易關係,促進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經濟往來。


    日本


    處於幕府時代,將軍掌握實際統治權力,天皇多為名義上的統治者。其獨特的武士文化盛行,武士遵循忠誠、榮譽等嚴格準則,在社會中有著重要地位。經濟方麵,農業是基礎,同時商業、手工業不斷發展,與周邊國家有貿易往來,吸收外來文化後形成了茶道、能劇等極具特色的文化形式。


    越南


    彼時越南處於後黎朝,有著完善的封建統治體係,君主掌控國家大權,重視農業生產,憑借紅河三角洲等肥沃土地,水稻種植頗為發達,且在水利灌溉方麵建設成果顯著。文化上深受中國文化熏陶,使用漢字,尊崇儒家思想,同時也保留了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傳說、歌謠等,對外與周邊國家保持著外交和貿易往來。


    琉球


    琉球王國在東亞地區有著重要地位,與明朝等周邊國家交往頻繁,通過朝貢貿易等形式互通有無。其文化融合了中國、日本等多方特色,航海業較為發達,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在區域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促進了東亞地區的文化融合與經濟發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喂!當乞丐去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5路偷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5路偷懶並收藏喂!當乞丐去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