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十年,大明朝的天下看似一片祥和,可這祥和之下,卻湧動著無數士子們的期盼與焦慮。科舉,這一關乎著萬千學子前途命運、承載著家族榮耀興衰的選才之道,在這一年依舊如那高懸的明燈,引得無數人趨之若鶩。城鎮鄉間,處處可見埋頭苦讀的書生身影,他們或於陋室之中,青燈黃卷相伴,誦讀經典;或聚於書院之內,與同窗相互切磋,辯經論道,皆盼著能在那科舉場上一展身手,博得個功名,從此光宗耀祖,出將入相。
據《明史·選舉誌》記載:“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洪武三年,詔設科舉,求賢才以佐治理,曆數朝而規製漸備,至正統間,科舉之盛,士子爭赴,文風丕振焉。”寥寥數語,便道出了這科舉製度在當時的實施概況與重要意義。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考,先是各地的生員在本省參加鄉試,考中的便成為舉人。次年,舉人再到京師參加會試,中試者便能參加天子親自主持的殿試,分出一、二、三甲來確定名次。自洪武三年下詔開設科舉,旨在招攬賢才輔助治理國家,曆經數朝後,相關的規製越發完備,到了正統年間,科舉愈發興盛,士子們競相奔赴考場,文風也大為振興,也由此為這圍繞“1445年 科舉製度實施情況”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筆墨書香與士子夢想的曆史有了清晰可依的脈絡。
在江南的一座繁華小城嘉興,住著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輕書生,年方二十有一,生得眉清目秀,氣質儒雅,一襲長衫雖已洗得有些泛白,卻難掩那周身的書卷氣。他自幼便對讀書有著極高的熱忱,聰慧過人,在當地的書院中也是小有名氣,先生們都對他寄予厚望,覺得他日後必能在科舉場上有所建樹。林羽為人忠厚善良,性格中帶著幾分執拗,一旦認定的道理,便會堅持到底,哪怕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可這性子在這科舉的漫漫征途中,究竟是福是禍,卻也難以預料,隻待命運的車輪緩緩轉動,方能知曉最終結局是好是壞了。
這日,林羽如往常一般在書院中聽先生講學,先生正講著《論語》中的精妙章句,一眾學子皆聽得入神。講完後,先生環顧四周,語重心長地說道:“諸位學子,如今科舉之期漸近,爾等當用心備考,莫要辜負了這大好時光,須知這科舉乃是改變命運、報效國家的絕佳途徑啊。”林羽聽了,心中更是湧起一股豪情,暗暗發誓定要在此次科舉中拔得頭籌。
課後,同窗好友陳軒湊了過來,笑著對林羽說:“林兄,我聽聞此次鄉試的主考官乃是那位以嚴苛著稱的張大人,聽聞他對文章的立意、格律要求極為嚴格,不少學子都為之頭疼呢,你可有應對之法呀?”林羽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管他考官如何嚴苛,咱們隻需秉持著自己的學識,用心作文章,將那聖賢之道闡釋清楚,想必也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陳軒聽了,撓撓頭道:“林兄說得有理,隻是我這心裏呀,還是有些沒底呢。”
日子一天天過去,鄉試的日子終於來臨。嘉興城的貢院外人頭攢動,眾多學子懷揣著緊張與期待,等待著入場。林羽也在其中,他深吸一口氣,平複著自己略顯激動的心情,心中默默回顧著那些平日裏爛熟於心的經典語句。
進入考場後,隻見那一間間考舍狹小局促,卻也透著一股莊嚴肅穆的氛圍。林羽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待考官發下考題,便仔細研讀起來。此次的考題是圍繞“仁政”展開論述,林羽心中一喜,這正是他平日裏鑽研頗多的內容,當下便文思泉湧,揮筆疾書起來。
他先是引經據典,闡述了古往今來仁政的重要性,又結合當下的時局,提出了自己對施行仁政的一些見解,文章寫得洋洋灑灑,條理清晰,自己讀來都頗為滿意。待交卷之時,林羽長舒了一口氣,心中對此次鄉試的結果充滿了期待。
鄉試過後,便是漫長的等待。林羽在家中每日依舊刻苦讀書,可心中卻總是惦記著那考試的結果。這日,他正在家中誦讀詩詞,陳軒興衝衝地跑了進來,大聲喊道:“林兄,大喜啊,鄉試的榜單出來了,你我皆中了舉人,你更是名列前茅呢!”林羽一聽,先是一愣,隨後心中大喜,激動得眼眶泛紅,多年的苦讀終於有了回報,自己離那殿試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中了舉人後,林羽在當地一時聲名大噪,鄰裏鄉親紛紛前來道賀,家中也是熱鬧非凡。可林羽並未被這喜悅衝昏頭腦,他深知接下來還有更為艱難的會試在等著自己,於是便收拾行囊,準備前往京師備考。
到了京師,林羽才發現這匯聚了天下英才的地方,處處都是藏龍臥虎。他尋了一處僻靜的居所住下,每日與其他前來備考的舉人一同研討學問,交流心得。
在這過程中,林羽結識了一位名叫王逸的舉人,此人來自北方,性格豪爽,學識淵博,兩人頗為投緣,常常一起探討文章。王逸笑著對林羽說:“林兄,這京師的會試可不比鄉試,那競爭可謂是激烈萬分,咱們可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呀。”林羽點頭稱是,說道:“王兄說得沒錯,我等當全力以赴,不負這多年的寒窗苦讀。”
隨著會試日子的臨近,眾人的心情也越發緊張起來。終於,會試的日子到了,眾人紛紛踏入那威嚴的考場。此次的考題難度明顯增加,林羽看著考題,眉頭緊皺,苦苦思索著思路。但他很快靜下心來,憑借著紮實的學識,一點點梳理著文章脈絡,艱難地書寫著答案。
待到交卷出了考場,林羽卻沒了鄉試時的那份自信,他心中隱隱覺得自己此次發揮得並不理想,心中滿是憂慮。
幾日後,會試的結果公布,林羽懷著忐忑的心情去查看榜單,卻發現自己名落孫山,那一刻,他隻感覺如遭雷擊,整個人都呆住了。旁邊的王逸看到林羽這般模樣,趕忙安慰道:“林兄,莫要氣餒,這科舉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此次失利,下次還有機會呀。”林羽強忍著心中的失落,擠出一絲笑容道:“王兄,多謝你安慰,我沒事,隻是有些遺憾罷了。”
回到居所後,林羽將自己關在房中,心中滿是痛苦與自責,他覺得自己辜負了家人的期望,也對不起自己多年的努力。可就在他沉浸在悲傷之中時,卻聽到外麵傳來一陣喧鬧聲。
原來是一些落榜的舉人,心中憤懣不平,覺得此次會試的評判有失公允,竟聯合起來準備去官府鬧事,討要說法。有人來勸林羽也一同前去,林羽心中雖也有怨氣,可他深知這樣做不妥,便勸道:“諸位兄台,科舉自有其規製,考官們也是秉持公心評判,咱們此次落榜,當是自身學識不足,怎能去鬧事呢,這若是傳出去,反倒壞了咱們讀書人的名聲。”
可那些人哪聽得進去,依舊吵吵嚷嚷地朝著官府去了。林羽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無奈地歎了口氣。沒過多久,那些鬧事的舉人便被官兵抓了回來,一個個被打得皮開肉綻,還被警告若再敢鬧事,便永遠不許再參加科舉。
林羽看著這一幕,心中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衝動行事,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要繼續努力,通過正當途徑考取功名的決心。
此後,林羽依舊留在京師,一邊在書院中幫著先生做些雜事,賺取些生活費用,一邊繼續刻苦讀書,準備下一次的科舉。
時光荏苒,又過了三年,科舉之期再次來臨。林羽帶著滿滿的信心再次踏入會試考場,此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答題時更加沉穩謹慎,文章寫得也是精妙絕倫。
待會試結果公布,林羽終於如願以償地中了進士,那一刻,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多年的艱辛與付出都化作了這無盡的喜悅。
中了進士後,林羽便等待著殿試的到來。殿試那日,他身著嶄新的官服,踏入那宏偉的宮殿,見到了天子威嚴的麵容。在殿試中,林羽憑借著自己的才華與學識,應對自如,深得皇帝賞識,最終被點為二甲進士,賜了個不錯的官職,可謂是功成名就,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
然而,官場的生活卻並非如林羽想象的那般順遂。他初入官場,秉持著自己的正直之心,想要為百姓做些實事,可這卻觸動了一些貪官汙吏的利益。
有一回,林羽發現上司在一樁水利工程的撥款上中飽私囊,他氣憤不已,便寫了奏章,準備向朝廷彈劾。可還沒等他將奏章遞上去,上司便知曉了他的舉動,當下便找了個借口,將他貶到了一個偏遠的小縣城做知縣,美其名曰讓他去曆練曆練。
林羽雖心中憤懣,可也無可奈何,隻得收拾行囊,前往那偏遠之地赴任。到了那小縣城,林羽發現這裏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可官府卻依舊橫征暴斂,他心中大為不忍,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
於是,他親自走訪鄉間,了解百姓的疾苦,又製定了一係列的惠民政策,減免賦稅,興修水利,還大力整治當地的吏治,將那些魚肉百姓的官吏一一懲處。
起初,百姓們對這位新來的知縣半信半疑,可隨著林羽的政策逐漸實施,大家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便對他越發擁護,縣城的麵貌也漸漸有了改觀。
然而,林羽的這些舉動卻再次得罪了一些權貴。他們暗中聯合起來,向朝廷誣告林羽,說他在地方上結黨營私,意圖謀反。朝廷聽聞後,大為震驚,便派了欽差前來調查。
那欽差收了權貴們的賄賂,根本不聽林羽的辯解,便要將他押解回京問罪。林羽據理力爭,可卻無濟於事,最終還是被押回了京師。
到了京師後,林羽被關進了大牢,受盡了折磨,可他心中始終堅信自己的清白,盼著朝廷能還他一個公道。
就在林羽幾乎絕望之時,事情卻又出現了轉機。原來,當初與他一同參加科舉的王逸如今在朝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聽聞林羽的遭遇後,他四處奔走,聯絡了一些正直的大臣,向皇帝陳明了真相,又拿出了林羽在地方上為百姓做實事的諸多證據。
皇帝看了這些證據後,心中明白是冤枉了林羽,便下令將他釋放,還恢複了他的官職,並對那些誣告他的權貴進行了懲處。
林羽經此一遭,雖大難不死,可也看透了官場的黑暗與險惡,他不再像從前那般意氣用事,而是變得更加沉穩謹慎,繼續在自己的官職上為百姓謀福祉,而他的一生,也在這起起伏伏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選拔人才的方式,且與大明的科舉製度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朝鮮李朝,當時也有著一套選拔人才的製度,名為“文科”考試,其目的同樣是為了選拔有學識、能輔佐治理國家的人才。朝鮮的文科考試分為小科、大科等不同階段,小科主要考查考生對儒家經典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大科則更側重於考查考生對治國理政等方麵的見解。與大明科舉製度相似之處在於,二者皆以儒家經典為重要考查內容,都重視考生的學識與品德,且考試結果會決定考生能否進入仕途。然而不同的是,朝鮮的文科考試在規模和影響力上相對較小,主要麵向本國的兩班貴族子弟以及一些有學識的平民,參與人數有限,不像大明科舉那般吸引著天下眾多士子參與,體現出不同國家人口規模、社會階層結構對人才選拔範圍的影響,朝鮮的兩班貴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麵有著較強的主導權。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選拔人才多是看重武士的武藝、忠誠以及對領地管理等實際能力。大名們會通過比武、考驗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等方式來挑選身邊的親信和家臣,以此保障領地的安全和有效治理。這與大明科舉製度以文才學識為主要考查內容不同,日本更側重於軍事和實際事務方麵的能力,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對人才需求的差異,日本大名割據的局麵使得軍事力量和領地管理能力成為關鍵,文人在當時的地位相對較低,難以通過考試的方式進入權力核心。
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晚期,人才的選拔多與貴族的出身以及教會的推薦相關。貴族子弟憑借著家族的地位和財富,往往能輕易地進入宮廷或者地方的管理機構任職,而教會則會推薦一些有學識、虔誠的教士等人員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當中,比如協助處理宗教事務、參與地方的司法審判等。這和大明科舉製度通過公平的考試選拔來自不同階層的人才不同,法蘭西的人才選拔有著濃厚的貴族和宗教色彩,體現出不同社會結構和宗教文化背景對人才來源的影響,其封建領主製度和天主教在國家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平民想要進入權力高層極為困難。
奧斯曼帝國在其強盛時期,有著一套複雜的人才選拔機製,名為“德米舍梅”製度,主要是從帝國的基督教臣民家庭中挑選男童,這些男童會被強製改信伊斯蘭教,然後經過嚴格的教育和訓練,培養成帝國的官僚、軍人等,為帝國服務。這與大明科舉製度自願參與、以儒家經典為知識基礎的選拔方式不同,奧斯曼的德米舍梅製度帶有一定的強製性,且選拔對象主要是特定宗教群體,體現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政策對人才選拔的影響,其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國,通過這種方式來吸納人才、加強統治,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
俄羅斯當時正處於逐步崛起的階段,人才的選拔與王公貴族的推薦以及個人在軍事、管理等方麵的實際表現相關。王公
據《明史·選舉誌》記載:“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殿試,分一、二、三甲以為名第。洪武三年,詔設科舉,求賢才以佐治理,曆數朝而規製漸備,至正統間,科舉之盛,士子爭赴,文風丕振焉。”寥寥數語,便道出了這科舉製度在當時的實施概況與重要意義。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考,先是各地的生員在本省參加鄉試,考中的便成為舉人。次年,舉人再到京師參加會試,中試者便能參加天子親自主持的殿試,分出一、二、三甲來確定名次。自洪武三年下詔開設科舉,旨在招攬賢才輔助治理國家,曆經數朝後,相關的規製越發完備,到了正統年間,科舉愈發興盛,士子們競相奔赴考場,文風也大為振興,也由此為這圍繞“1445年 科舉製度實施情況”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筆墨書香與士子夢想的曆史有了清晰可依的脈絡。
在江南的一座繁華小城嘉興,住著一位名叫林羽的年輕書生,年方二十有一,生得眉清目秀,氣質儒雅,一襲長衫雖已洗得有些泛白,卻難掩那周身的書卷氣。他自幼便對讀書有著極高的熱忱,聰慧過人,在當地的書院中也是小有名氣,先生們都對他寄予厚望,覺得他日後必能在科舉場上有所建樹。林羽為人忠厚善良,性格中帶著幾分執拗,一旦認定的道理,便會堅持到底,哪怕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可這性子在這科舉的漫漫征途中,究竟是福是禍,卻也難以預料,隻待命運的車輪緩緩轉動,方能知曉最終結局是好是壞了。
這日,林羽如往常一般在書院中聽先生講學,先生正講著《論語》中的精妙章句,一眾學子皆聽得入神。講完後,先生環顧四周,語重心長地說道:“諸位學子,如今科舉之期漸近,爾等當用心備考,莫要辜負了這大好時光,須知這科舉乃是改變命運、報效國家的絕佳途徑啊。”林羽聽了,心中更是湧起一股豪情,暗暗發誓定要在此次科舉中拔得頭籌。
課後,同窗好友陳軒湊了過來,笑著對林羽說:“林兄,我聽聞此次鄉試的主考官乃是那位以嚴苛著稱的張大人,聽聞他對文章的立意、格律要求極為嚴格,不少學子都為之頭疼呢,你可有應對之法呀?”林羽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說道:“管他考官如何嚴苛,咱們隻需秉持著自己的學識,用心作文章,將那聖賢之道闡釋清楚,想必也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陳軒聽了,撓撓頭道:“林兄說得有理,隻是我這心裏呀,還是有些沒底呢。”
日子一天天過去,鄉試的日子終於來臨。嘉興城的貢院外人頭攢動,眾多學子懷揣著緊張與期待,等待著入場。林羽也在其中,他深吸一口氣,平複著自己略顯激動的心情,心中默默回顧著那些平日裏爛熟於心的經典語句。
進入考場後,隻見那一間間考舍狹小局促,卻也透著一股莊嚴肅穆的氛圍。林羽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待考官發下考題,便仔細研讀起來。此次的考題是圍繞“仁政”展開論述,林羽心中一喜,這正是他平日裏鑽研頗多的內容,當下便文思泉湧,揮筆疾書起來。
他先是引經據典,闡述了古往今來仁政的重要性,又結合當下的時局,提出了自己對施行仁政的一些見解,文章寫得洋洋灑灑,條理清晰,自己讀來都頗為滿意。待交卷之時,林羽長舒了一口氣,心中對此次鄉試的結果充滿了期待。
鄉試過後,便是漫長的等待。林羽在家中每日依舊刻苦讀書,可心中卻總是惦記著那考試的結果。這日,他正在家中誦讀詩詞,陳軒興衝衝地跑了進來,大聲喊道:“林兄,大喜啊,鄉試的榜單出來了,你我皆中了舉人,你更是名列前茅呢!”林羽一聽,先是一愣,隨後心中大喜,激動得眼眶泛紅,多年的苦讀終於有了回報,自己離那殿試的夢想又近了一步。
中了舉人後,林羽在當地一時聲名大噪,鄰裏鄉親紛紛前來道賀,家中也是熱鬧非凡。可林羽並未被這喜悅衝昏頭腦,他深知接下來還有更為艱難的會試在等著自己,於是便收拾行囊,準備前往京師備考。
到了京師,林羽才發現這匯聚了天下英才的地方,處處都是藏龍臥虎。他尋了一處僻靜的居所住下,每日與其他前來備考的舉人一同研討學問,交流心得。
在這過程中,林羽結識了一位名叫王逸的舉人,此人來自北方,性格豪爽,學識淵博,兩人頗為投緣,常常一起探討文章。王逸笑著對林羽說:“林兄,這京師的會試可不比鄉試,那競爭可謂是激烈萬分,咱們可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呀。”林羽點頭稱是,說道:“王兄說得沒錯,我等當全力以赴,不負這多年的寒窗苦讀。”
隨著會試日子的臨近,眾人的心情也越發緊張起來。終於,會試的日子到了,眾人紛紛踏入那威嚴的考場。此次的考題難度明顯增加,林羽看著考題,眉頭緊皺,苦苦思索著思路。但他很快靜下心來,憑借著紮實的學識,一點點梳理著文章脈絡,艱難地書寫著答案。
待到交卷出了考場,林羽卻沒了鄉試時的那份自信,他心中隱隱覺得自己此次發揮得並不理想,心中滿是憂慮。
幾日後,會試的結果公布,林羽懷著忐忑的心情去查看榜單,卻發現自己名落孫山,那一刻,他隻感覺如遭雷擊,整個人都呆住了。旁邊的王逸看到林羽這般模樣,趕忙安慰道:“林兄,莫要氣餒,這科舉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此次失利,下次還有機會呀。”林羽強忍著心中的失落,擠出一絲笑容道:“王兄,多謝你安慰,我沒事,隻是有些遺憾罷了。”
回到居所後,林羽將自己關在房中,心中滿是痛苦與自責,他覺得自己辜負了家人的期望,也對不起自己多年的努力。可就在他沉浸在悲傷之中時,卻聽到外麵傳來一陣喧鬧聲。
原來是一些落榜的舉人,心中憤懣不平,覺得此次會試的評判有失公允,竟聯合起來準備去官府鬧事,討要說法。有人來勸林羽也一同前去,林羽心中雖也有怨氣,可他深知這樣做不妥,便勸道:“諸位兄台,科舉自有其規製,考官們也是秉持公心評判,咱們此次落榜,當是自身學識不足,怎能去鬧事呢,這若是傳出去,反倒壞了咱們讀書人的名聲。”
可那些人哪聽得進去,依舊吵吵嚷嚷地朝著官府去了。林羽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無奈地歎了口氣。沒過多久,那些鬧事的舉人便被官兵抓了回來,一個個被打得皮開肉綻,還被警告若再敢鬧事,便永遠不許再參加科舉。
林羽看著這一幕,心中暗自慶幸自己沒有衝動行事,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要繼續努力,通過正當途徑考取功名的決心。
此後,林羽依舊留在京師,一邊在書院中幫著先生做些雜事,賺取些生活費用,一邊繼續刻苦讀書,準備下一次的科舉。
時光荏苒,又過了三年,科舉之期再次來臨。林羽帶著滿滿的信心再次踏入會試考場,此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答題時更加沉穩謹慎,文章寫得也是精妙絕倫。
待會試結果公布,林羽終於如願以償地中了進士,那一刻,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多年的艱辛與付出都化作了這無盡的喜悅。
中了進士後,林羽便等待著殿試的到來。殿試那日,他身著嶄新的官服,踏入那宏偉的宮殿,見到了天子威嚴的麵容。在殿試中,林羽憑借著自己的才華與學識,應對自如,深得皇帝賞識,最終被點為二甲進士,賜了個不錯的官職,可謂是功成名就,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
然而,官場的生活卻並非如林羽想象的那般順遂。他初入官場,秉持著自己的正直之心,想要為百姓做些實事,可這卻觸動了一些貪官汙吏的利益。
有一回,林羽發現上司在一樁水利工程的撥款上中飽私囊,他氣憤不已,便寫了奏章,準備向朝廷彈劾。可還沒等他將奏章遞上去,上司便知曉了他的舉動,當下便找了個借口,將他貶到了一個偏遠的小縣城做知縣,美其名曰讓他去曆練曆練。
林羽雖心中憤懣,可也無可奈何,隻得收拾行囊,前往那偏遠之地赴任。到了那小縣城,林羽發現這裏民生凋敝,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可官府卻依舊橫征暴斂,他心中大為不忍,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
於是,他親自走訪鄉間,了解百姓的疾苦,又製定了一係列的惠民政策,減免賦稅,興修水利,還大力整治當地的吏治,將那些魚肉百姓的官吏一一懲處。
起初,百姓們對這位新來的知縣半信半疑,可隨著林羽的政策逐漸實施,大家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便對他越發擁護,縣城的麵貌也漸漸有了改觀。
然而,林羽的這些舉動卻再次得罪了一些權貴。他們暗中聯合起來,向朝廷誣告林羽,說他在地方上結黨營私,意圖謀反。朝廷聽聞後,大為震驚,便派了欽差前來調查。
那欽差收了權貴們的賄賂,根本不聽林羽的辯解,便要將他押解回京問罪。林羽據理力爭,可卻無濟於事,最終還是被押回了京師。
到了京師後,林羽被關進了大牢,受盡了折磨,可他心中始終堅信自己的清白,盼著朝廷能還他一個公道。
就在林羽幾乎絕望之時,事情卻又出現了轉機。原來,當初與他一同參加科舉的王逸如今在朝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聽聞林羽的遭遇後,他四處奔走,聯絡了一些正直的大臣,向皇帝陳明了真相,又拿出了林羽在地方上為百姓做實事的諸多證據。
皇帝看了這些證據後,心中明白是冤枉了林羽,便下令將他釋放,還恢複了他的官職,並對那些誣告他的權貴進行了懲處。
林羽經此一遭,雖大難不死,可也看透了官場的黑暗與險惡,他不再像從前那般意氣用事,而是變得更加沉穩謹慎,繼續在自己的官職上為百姓謀福祉,而他的一生,也在這起起伏伏中,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選拔人才的方式,且與大明的科舉製度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朝鮮李朝,當時也有著一套選拔人才的製度,名為“文科”考試,其目的同樣是為了選拔有學識、能輔佐治理國家的人才。朝鮮的文科考試分為小科、大科等不同階段,小科主要考查考生對儒家經典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大科則更側重於考查考生對治國理政等方麵的見解。與大明科舉製度相似之處在於,二者皆以儒家經典為重要考查內容,都重視考生的學識與品德,且考試結果會決定考生能否進入仕途。然而不同的是,朝鮮的文科考試在規模和影響力上相對較小,主要麵向本國的兩班貴族子弟以及一些有學識的平民,參與人數有限,不像大明科舉那般吸引著天下眾多士子參與,體現出不同國家人口規模、社會階層結構對人才選拔範圍的影響,朝鮮的兩班貴族在政治、文化等方麵有著較強的主導權。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方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選拔人才多是看重武士的武藝、忠誠以及對領地管理等實際能力。大名們會通過比武、考驗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等方式來挑選身邊的親信和家臣,以此保障領地的安全和有效治理。這與大明科舉製度以文才學識為主要考查內容不同,日本更側重於軍事和實際事務方麵的能力,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對人才需求的差異,日本大名割據的局麵使得軍事力量和領地管理能力成為關鍵,文人在當時的地位相對較低,難以通過考試的方式進入權力核心。
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晚期,人才的選拔多與貴族的出身以及教會的推薦相關。貴族子弟憑借著家族的地位和財富,往往能輕易地進入宮廷或者地方的管理機構任職,而教會則會推薦一些有學識、虔誠的教士等人員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當中,比如協助處理宗教事務、參與地方的司法審判等。這和大明科舉製度通過公平的考試選拔來自不同階層的人才不同,法蘭西的人才選拔有著濃厚的貴族和宗教色彩,體現出不同社會結構和宗教文化背景對人才來源的影響,其封建領主製度和天主教在國家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平民想要進入權力高層極為困難。
奧斯曼帝國在其強盛時期,有著一套複雜的人才選拔機製,名為“德米舍梅”製度,主要是從帝國的基督教臣民家庭中挑選男童,這些男童會被強製改信伊斯蘭教,然後經過嚴格的教育和訓練,培養成帝國的官僚、軍人等,為帝國服務。這與大明科舉製度自願參與、以儒家經典為知識基礎的選拔方式不同,奧斯曼的德米舍梅製度帶有一定的強製性,且選拔對象主要是特定宗教群體,體現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政策對人才選拔的影響,其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帝國,通過這種方式來吸納人才、加強統治,同時也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融合。
俄羅斯當時正處於逐步崛起的階段,人才的選拔與王公貴族的推薦以及個人在軍事、管理等方麵的實際表現相關。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