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二年,大明朝的天下,在曆經了開國以來的諸多風雨後,正處於休養生息、渴望進一步繁榮昌盛的階段。那街巷之間,雖有百姓安居樂業之象,可細究起來,卻也發覺諸多不足,尤其是這讀書識字之人,在民間占比尚不算高,各地的學府亦是參差不齊,或破敗不堪,或師資匱乏,難以培育出足夠的賢才,為朝廷所用,為地方謀福。值此之時,朝廷深明教育之重,遂詔令各地興學重教,期望能在這廣袤的大明疆土之上,處處聞朗朗書聲,育出無數棟梁之才,以固這大明江山之根基。


    據《明史·選舉誌》記載:“洪武二年,詔天下郡縣立學,禮延師儒,教授生徒,以講論聖道,化成民俗。後因時損益,然興學之意,終未稍懈。正統間,上以人才為邦國之本,而學校乃育材之基,故特頒詔令,令各地修葺學舍,廣納賢師,勸勵生徒,務使興學重教之風盛行,以期野無遺賢,皆可為朝廷所用也。”短短數言,便道出了這興學重教之舉的淵源以及正統年間再次著重推行的因由與期望。早在洪武二年,朝廷就詔令天下各郡縣設立學校,以禮相待延請有學識的儒者,教授學生,講解聖人之道,用以教化民俗。雖然後來隨著時勢變化有所調整,但重視興學的心意從未鬆懈。到了正統年間,皇帝認為人才是國家的根本,而學校正是培育人才的基礎,所以特地頒布詔令,要求各地修繕學舍,廣泛招攬賢良的教師,鼓勵督促學生,務必讓興學重教的風氣盛行起來,期望做到民間沒有被遺漏的賢才,都能為朝廷效力,也由此為這圍繞“1437年 詔令各地興學重教”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希望與努力、關乎人才培育的曆史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在應天府,有一位名叫蘇文軒的年輕秀才,年方二十有三,生得麵容清秀,氣質儒雅,一襲長衫,透著股書卷氣。他自幼便癡迷於讀書,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連著幾次鄉試,卻都名落孫山,心中雖有些失落,卻也未曾放棄。蘇文軒為人善良,隻是性格有些執拗,一旦認定了的事兒,便會一條道走到黑,非要做出個樣子來不可。而這興學重教的詔令一下,恰如一陣春風,吹進了他的生活,也讓他卷入了一場關乎教育興衰的風雲之中,至於最終結局如何,也隻能隨著歲月的流轉方能知曉了。


    這日,蘇文軒正在家中苦讀詩書,聽聞了朝廷詔令各地興學重教的消息,心中大喜,想著這可是大好的機會呀,若能參與其中,既能為家鄉的教育出份力,或許也能借此提升自己的學識,日後再去應試,說不定就能榜上有名了。


    他趕忙出門,去尋自己的好友,同樣是秀才的陳宇,想與他商議商議此事。到了陳宇家中,隻見陳宇正坐在院子裏唉聲歎氣,蘇文軒疑惑地問道:“陳兄,為何這般愁眉苦臉呀,我今日可是帶來了個好消息呢。”


    陳宇抬頭看了他一眼,苦笑著說:“蘇兄,你有所不知啊,我家這日子越發緊巴了,本想著靠著科舉謀個出路,可這學問卻總不見長進,如今哪還有心思顧別的事兒呀。”


    蘇文軒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陳兄,我今日來,正是要說這事兒呢。朝廷詔令各地興學重教了,咱們可以去參與幫忙呀,既能為家鄉做些好事,還能跟著那些賢師們學習,說不定學問就大有長進了呢。”


    陳宇一聽,眼中閃過一絲光亮,可隨即又黯淡下去,說道:“蘇兄,你說得倒是輕巧,可這興學哪是那麽容易的事兒,且不說這修繕學舍得耗費錢財,就是那賢師,又豈是輕易能請來的呀。”


    蘇文軒卻不以為然,說道:“陳兄,事在人為嘛,咱們先去看看情況,再做打算也不遲呀。”


    於是,兩人結伴來到了當地的縣學,隻見那學舍果然破敗不堪,屋頂的瓦片都有不少破損的,牆壁也斑駁陸離,裏麵的桌椅更是陳舊搖晃,學生們稀稀拉拉地坐著,沒幾個精氣神兒足的。


    蘇文軒皺了皺眉頭,對一旁的老學究模樣的先生說道:“先生,朝廷如今詔令興學重教,咱們這學舍怎還如此破敗呀?”


    那先生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唉,小友有所不知啊,咱這地方窮,沒多少銀子拿來修繕,師資也缺,好些有學問的都去了別處謀生計,留下我這把老骨頭,也是有心無力啊。”


    蘇文軒聽了,心中很是不忍,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改變這縣學的現狀出份力。


    回到家中,蘇文軒便開始四處奔走,勸說城中的富戶們捐資修繕學舍。可那些富戶們大多都不願意,有的說生意難做,沒閑錢;有的則覺得這興學與自己無關,不願做這賠本買賣。


    蘇文軒碰了一鼻子灰,可他卻沒有氣餒,依舊一家家地去勸說。終於,有一位名叫李員外的富戶,被他的誠意所打動,答應捐資一部分。蘇文軒大喜過望,連連道謝,又趕忙去尋工匠,準備修繕學舍的事宜。


    可就在這時,卻出現了一些閑言碎語。有人說蘇文軒這麽積極,肯定是想從中撈好處;還有人說他不過是個落第秀才,瞎折騰,成不了什麽事兒。


    蘇文軒聽了這些話,心中雖有些委屈,可他想著隻要能把學舍修好,讓學生們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別人說什麽都不重要。


    在修繕學舍的過程中,蘇文軒也是親力親為,每天都到工地上去查看進度,監督工匠們幹活,生怕出了什麽差錯。


    而陳宇那邊,也沒閑著,他四處打聽,尋找那些有學問卻又尚未被聘用的先生,想要邀請他們來縣學任教。經過一番周折,還真找到了幾位,其中一位張夫子,學問淵博,隻是為人清高,起初並不願意來這小小的縣學。


    陳宇多次登門拜訪,誠懇地說道:“張夫子,如今朝廷興學重教,咱這縣學雖小,可也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呀,若您能來任教,定能讓這些學生受益匪淺,還望夫子莫要嫌棄,給學生們一個求學的機會啊。”


    張夫子被陳宇的誠意打動,最終答應了下來。


    隨著學舍漸漸修繕一新,新的先生也陸續到位,縣學的情況開始有了好轉。學生們看著嶄新的桌椅,明亮的教室,學習的勁頭也足了起來。


    蘇文軒和陳宇看著這一切,心中滿是成就感,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


    然而,好景不長,麻煩事兒又找上門來。原來,那縣學之前的一位老夫子,見如今來了新的先生,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心中很是不滿,便開始在背後使壞。


    他偷偷地對學生們說:“那些新來的先生,別看現在風光,指不定肚子裏沒多少墨水呢,你們可別被他們給騙了。”


    有些學生聽信了這話,對新先生們的教導便不那麽上心了,課堂上也開始出現了吵鬧、不服管教的情況。


    張夫子等人發現了這一情況,很是生氣,便找到蘇文軒和陳宇,說道:“二位小友,我們本是懷著一片赤誠之心來任教的,可如今這般情況,怕是難以繼續教下去了呀。”


    蘇文軒趕忙賠禮道歉,說道:“夫子莫急,此事我們定會查清楚,給夫子們一個交代。”


    蘇文軒和陳宇經過一番調查,得知是那老夫子在背後搗鬼,兩人便去與那老夫子理論。


    蘇文軒說道:“先生,您也是做學問的人,怎能如此心胸狹隘,在背後說這些話,壞了縣學的風氣呀。”


    那老夫子卻梗著脖子說道:“哼,我在這縣學多年,如今倒好,被你們這些毛頭小子弄來的外人給擠兌了,我能咽下這口氣嗎?”


    陳宇勸道:“先生,如今朝廷興學重教,為的就是讓更多的學生能學好學問,咱們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又何必計較這些呢,您要是有什麽不滿,可以跟我們說呀,何必這般行事呢。”


    那老夫子聽了,雖有些慚愧,可還是冷哼一聲,轉身走了。


    經過蘇文軒和陳宇的努力調解,又向學生們解釋清楚了情況,縣學的教學秩序總算恢複了正常。


    可沒過多久,又遇到了新的難題。那就是教學的書籍實在是太少了,學生們常常幾個人共用一本書,學習起來很是不便。


    蘇文軒想著得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便提議大家一起抄寫書籍,然後互相傳閱。於是,學生們在課餘時間,都紛紛拿起筆,認真地抄寫起來,那場麵,倒也十分熱鬧。


    同時,蘇文軒還寫信給自己在外地的一些同窗好友,請求他們幫忙搜集一些閑置的書籍寄過來,以充實縣學的藏書。


    日子一天天過去,縣學在蘇文軒、陳宇以及眾多先生、學生的共同努力下,越來越有起色,學生們的學問也有了明顯的長進,在幾次小考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周邊的一些村子聽聞了縣學的變化,也紛紛送自家的孩子來求學,縣學的規模逐漸擴大,名聲也漸漸傳了出去。


    可就在這時,朝廷派來的巡查官員到了各地,查看興學重教的落實情況。這巡查官員為人嚴苛,到了應天府後,聽聞了蘇文軒他們所在縣學的情況,便前來查看。


    那官員先是查看了學舍,覺得還算滿意,可當看到學生們抄寫的書籍時,卻皺起了眉頭,說道:“這書籍怎如此簡陋,朝廷興學,怎能連基本的書籍都配備不齊呀,你們這是敷衍了事嗎?”


    蘇文軒趕忙解釋道:“大人,實在是書籍稀缺,我們也是無奈之舉,正盡力去搜集更多的書籍呢。”


    那官員卻不聽解釋,說道:“哼,不管怎樣,這就是沒做好,得給你們個教訓,限你們在一個月內,把書籍的問題解決好,否則,這縣學就得關停整頓。”


    蘇文軒和陳宇聽了,心中焦急萬分,可也隻能趕忙想辦法。他們發動城中的百姓,四處尋找有書籍的人家,請求借閱或者購買,又托人去外地的書坊打聽,看能不能多購置一些。


    在最後的期限前,總算是湊齊了不少書籍,滿足了基本的教學需求,這才讓縣學逃過一劫。


    經過這一係列的波折,縣學愈發重視各方麵的完善,在教學、管理等方麵都不斷改進,真正成為了當地培育人才的重要場所,而蘇文軒和陳宇也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成長,實現了自己的價值,見證了這興學重教詔令在地方上落地生根的過程。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重視教育或者類似興辦學校的情況,且與大明詔令各地興學重教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朝鮮李朝,當時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亦十分重視教育,設立了諸多官學與私學。官學由朝廷出資興辦,主要是為了培養貴族子弟以及選拔優秀人才進入仕途,教學內容多圍繞儒家經典展開,注重品德修養與學問的並重。私學則多由地方上的儒者或士紳開辦,麵向普通百姓家的子弟,傳授基礎知識與禮儀道德。不過,朝鮮的教育體係相對較為封閉,主要側重於本國文化與儒家理念的傳承,不像大明那樣有著更為廣泛的興學範圍以及對不同階層學子的吸納,體現出不同國家文化背景與政治需求對教育的影響,朝鮮注重階層性與文化傳承的穩定性,教育服務於貴族統治與文化延續。


    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向戰國時代過渡階段,各地大名割據,教育情況也參差不齊。一些大的寺院會開設學堂,傳授佛教經典、書法、算術等知識,培養僧人和部分貴族子弟。大名們也會在自己的領地內支持興辦一些小型的學問所,主要是為了培養自己家族的家臣以及武士後代,使其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服務於領地事務。但整體而言,日本的教育缺乏統一的規劃與標準,較為分散,多是為了滿足各領地自身的需求,與大明朝廷統一詔令各地興學重教,有著明確的培育人才為國家所用的目標不同,反映出不同政治格局下教育發展的差異,日本大名割據使得教育呈現出區域化、碎片化的特點。


    法蘭西王國在中世紀晚期,教育主要掌握在教會手中,教會開辦了眾多的修道院學校、大教堂學校等,旨在培養神職人員以及傳播天主教教義。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以神學為主,兼修拉丁文、修辭學等基礎學科,為的是讓學生能夠讀懂聖經以及進行宗教儀式等。不過,世俗的貴族們也開始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會聘請私人教師,教授騎馬、劍術、禮儀以及一些簡單的讀寫知識,目的是讓子女更好地適應貴族的社交與統治生活。這與大明興學重教注重從更廣泛的民間選拔人才,以服務於國家治理和文化建設不同,法蘭西的教育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且階層分化明顯,體現出不同社會結構和宗教文化背景對教育的影響,教會在教育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世俗教育處於從屬地位且服務於貴族階層。


    奧斯曼帝國在其強盛時期,設有宮廷學校以及各類宗教學校。宮廷學校主要是為了培養帝國的官僚、軍官等人才,選拔的多是帝國境內的優秀少年,教授他們突厥語、阿拉伯語、波斯語、曆史、軍事戰略等知識,注重實踐能力與文化素養的培養,以便他們日後能在宮廷和軍隊中擔當重任。宗教學校則側重於傳授伊斯蘭教教義、教法以及阿拉伯語讀寫等,培養宗教人才,服務於帝國的宗教事務與社會教化。奧斯曼帝國的教育體係緊密結合了政治與宗教需求,與大明以儒家思想為核心,通過興學重教培育各階層人才的方式不同,體現出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對教育的影響,其多民族、多宗教的特點決定了教育圍繞著帝國統治與宗教傳承展開。


    俄羅斯當時正處於逐步崛起的階段,教育多依托於東正教的修道院展開,修道院開辦學校,教授學生讀寫、宗教教義、簡單的算術等知識,培養神職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喂!當乞丐去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5路偷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5路偷懶並收藏喂!當乞丐去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