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六年,大明的天下一片昌盛之象,國威遠播四海,周邊諸多小國皆對大明心懷敬畏,或遣使朝貢,或請求冊封,以得大明庇佑,也好在那紛繁複雜的天下局勢中尋得安穩立足之地。成祖朱棣,這位有著雄圖偉略的帝王,秉持著“懷諸侯,柔遠人”之念,向來樂於對周邊各國施以冊封,彰顯大明作為上邦大國的恩澤與威嚴,讓四方來朝,萬邦鹹寧。


    《明史·外國傳》有載:“永樂中,數有事於外國,四方賓服,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帝方招徠絕域,屢遣使頒敕往撫之,凡以冊封、賜印、冠服、文綺者,不一而足。”由此可見,彼時大明對外交往頻繁,通過冊封等諸多手段,與周邊各國建立起了緊密的聯係,構築起了一幅以大明為中心的天下秩序圖景,而這也為圍繞“1418年 遣使冊封周邊各國不要冊封”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外交風雲、關乎大明與周邊國際關係的曆史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我本是禮部的一名小吏,名喚林文,生得眉清目秀,身形略顯單薄,卻透著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氣。自幼便飽讀詩書,對那經史子集、禮儀典章頗為熟悉,一心想著在這禮部之中,憑借自己的學識,為朝廷效力,將那禮儀之道傳揚四方,也好讓大明的威嚴與仁德盡顯於世。我性子有些執拗,凡事心裏頭認定了對錯,便很難改變想法,且為人又極重規矩,眼裏容不得半點兒不合禮儀之事,可未曾想,這執拗的性子,竟讓我在這遣使冊封之事上,與眾人唱起了反調,至於這其中的曲折故事,且聽我慢慢道來。


    那一日,我正在禮部衙門裏整理文書,忙碌間,聽聞上司們在商討著此次遣使冊封周邊各國的事宜。說是有幾個藩國,新近派了使者前來,言辭懇切地請求大明給予冊封,聖上已然應允,如今便要安排合適之人作為使節,帶著詔書、印璽等物,前往各國完成冊封之禮。


    我心中一動,想著這冊封之事,雖說向來是彰顯大明恩澤之舉,可近些年來,卻好似有些變了味兒。有些藩國,得了冊封後,並未真正感恩戴德,反而是陽奉陰違,依舊在背地裏做著些不利於大明的事兒,甚至還時常借著大明冊封之名,在周邊欺壓其他小國,搞得那片地域烏煙瘴氣。


    我越想越覺得不妥,當下也顧不上自己身份低微,便鼓足了勇氣,朝著上司們所在的廳堂走去。到了廳堂門口,我深吸一口氣,整理了一下衣衫,便邁步進了門。


    屋內,幾位大人正圍坐在桌案前,你一言我一語地商議著使節人選等細節。見我進來,上司張大人皺了皺眉頭,問道:“林文,你不在外麵做事,進來所為何事?”


    我趕忙躬身行禮,說道:“大人,屬下聽聞此次又要遣使冊封周邊各國,心中有一些想法,想鬥膽向大人進言。”


    張大人微微一愣,隨後說道:“哦?你有何想法,說來聽聽。”


    我清了清嗓子,說道:“大人,屬下以為,如今這周邊有些藩國,雖受了我大明冊封,卻並未恪守本分,時常做出些有違道義之舉,如此一來,我大明的冊封倒像是成了他們肆意妄為的依仗。此次再行冊封,怕是不妥呀,還望大人三思。”


    我的話一出口,屋內頓時安靜了下來,幾位大人皆是一臉驚訝地看著我,仿佛不敢相信這話是從我這麽個小小吏員口中說出來的。


    片刻後,另一位李大人皺著眉頭說道:“林文,你這想法未免太過幼稚了,遣使冊封周邊各國,那是彰顯我大明國威,讓四方來朝的重要舉措,怎能因些許小國的不當之舉便廢止了呢?”


    我趕忙說道:“大人,屬下並非要廢止,隻是覺得應當慎重,對那些品行不端、心懷叵測的藩國,大可不必輕易給予冊封,以免壞了我大明的名聲呀。”


    張大人聽了,臉色一沉,說道:“林文,你不過是個小小的吏員,這等朝廷大事,自有聖上和諸位大臣們權衡考量,哪輪得到你在此妄加議論,莫要再胡言亂語了,出去做事吧。”


    我心中雖有些不甘,可上司已然下了逐客令,我也隻能無奈地退了出去,可心裏卻依舊惦記著這事,想著無論如何,也得找機會再勸勸上司們才行。


    過了幾日,使節的人選已然確定,各項準備事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我看著那一份份準備送往藩國的詔書、印璽,心裏越發不是滋味,覺得這若是給了那些不值得的藩國,日後怕是要生出更多事端來。


    正巧,這日我在衙門裏遇到了平日裏與我交好的同僚陳生,他也是個心思細膩、頗有見識的人。我便將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擔憂告訴了他,陳生聽後,思索片刻,說道:“林兄,你這想法雖說有些道理,可朝廷既定的旨意,哪是那麽容易改變的呀,不過,咱們或許可以試著收集一些那些藩國不良行徑的證據,呈遞給上司們,說不定能讓他們重新考慮考慮呢。”


    我一聽,覺得陳生說得在理,當下便與他商定,兩人分頭去打聽那些請求冊封的藩國的情況,也好為勸說上司做些準備。


    於是,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和陳生一有空便往那些常與藩國打交道的商人、使者處打聽消息,還查閱了不少過往的往來文書記錄。這一查,還真讓我們發現了不少問題。


    有個叫婆羅國的藩國,此前受了大明冊封後,不僅在國內橫征暴斂,搞得百姓怨聲載道,還時常派兵侵擾周邊的幾個小國,搶奪財物,強占土地,那幾個小國畏懼大明威嚴,敢怒不敢言,隻能默默忍受。


    還有個暹羅國,表麵上對大明恭敬有加,可暗地裏卻與一些對大明心懷不滿的勢力勾結,互通消息,妄圖在那片地域攪起風雲,謀取私利。


    我和陳生將這些情況一一整理成冊,心中想著,這下總能讓上司們重視起來了吧。


    又過了幾日,我懷揣著那本冊子,再次來到了上司們議事的廳堂,求見張大人。張大人見我又來了,眉頭緊皺,不耐煩地說道:“林文,你又來作甚?莫不是還想說那冊封之事?”


    我趕忙躬身行禮,說道:“大人,屬下此次確是為冊封之事而來,不過,屬下收集了一些那些請求冊封的藩國的不良行徑的證據,還望大人過目,或許能讓大人改變想法呀。”


    說罷,我便將冊子遞了上去。張大人接過冊子,隨意翻看了幾頁,臉色越發陰沉了下來,說道:“林文,你這是從何處得來的這些消息?可莫要胡編亂造,誣陷他國呀。”


    我趕忙說道:“大人,這些皆是屬下與同僚陳生多方打聽、查證而來,絕無半點兒虛假,還望大人明察呀。”


    這時,屋內其他幾位大人也湊了過來,看著冊子上的內容,皆是麵露異色。李大人冷哼一聲,說道:“即便這些情況屬實,可冊封之事關乎朝廷顏麵,哪能說改就改,若是此時反悔,那些藩國必然心生不滿,恐會引發諸多事端呀。”


    我著急地說道:“大人,可若繼續冊封這些品行不端的藩國,那日後生出的事端怕是隻會更多,還望大人能向聖上稟明情況,重新斟酌此事呀。”


    張大人卻擺擺手,說道:“林文,你的心意我等知曉了,不過此事休要再提,你且退下吧,莫要再為此事糾纏了。”


    我滿心無奈,隻得再次退了出來,心中既氣憤又難過,氣憤上司們不聽勸告,難過自己無力改變這局麵。


    可我依舊不死心,想著若是能直接向聖上進言,說不定還有轉機。於是,我便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奏疏,陳述了冊封那些藩國的利弊,以及那些藩國的不良行徑,希望聖上能收回成命,慎重考慮冊封之事。


    我找了個機會,將奏疏通過合適的渠道遞了上去,然後便在家中焦急地等待著消息。


    日子一天天過去,卻始終沒有任何回音,我心中越發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這大膽的舉動會換來怎樣的結果。


    終於,有一日,我正在家中讀書,突然一群官差破門而入,為首的官差喝道:“林文,你好大的膽子,竟敢私自上奏疏,妄議朝廷大事,跟我們走一趟吧!”


    我心中一驚,卻也不懼,說道:“我所奏之事皆是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何罪之有?”


    那官差卻不由分說,便將我押往了衙門。到了衙門大堂,那主審的官員一拍驚堂木,說道:“林文,你可知你犯下了大罪,一個小小吏員,竟敢幹涉朝廷對外冊封之事,你該當何罪?”


    我據理力爭道:“大人,我隻是如實陳述情況,希望朝廷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日後生出禍端,這怎能算是犯罪呢?”


    那官員冷哼一聲,說道:“哼,朝廷的決策豈是你能隨意質疑的,先把他關入大牢,等候發落。”


    就這樣,我被關進了那陰暗潮濕的大牢裏,心中滿是委屈與不甘,想著自己一片忠心,卻落得如此下場,可又無可奈何。


    在牢裏待了幾日,陳生托人來給我傳信,說他正在外麵想辦法營救我,讓我莫要著急。我心中感激,卻也知道這事兒沒那麽容易解決。


    又過了幾日,牢裏來了個獄卒,他看我可憐,便和我聊了起來,我把自己的事兒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那獄卒聽後,搖搖頭說道:“你這性子也太執拗了,朝廷的大事哪是你能改變的呀,不過看你也是個實誠人,我幫你傳個話出去,看看有沒有人能救你吧。”


    我趕忙謝過那獄卒,心裏又燃起了一絲希望。


    過了些時日,經過一番周折,或許是上司們念在我往日做事還算勤勉,又或許是朝廷也不想把這事兒鬧大,我竟被從牢裏放了出來,隻是被嚴厲警告,不許再插手冊封之事。


    我出了牢後,看著那依舊在籌備著的遣使冊封事宜,心中滿是無奈,知道自己終究是無力改變這一切了,隻能默默祈禱,希望那些藩國日後莫要做出太過分的事,辜負了大明的一片好意。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對外交往以及冊封等方麵的情況,且與大明1418年遣使冊封周邊各國這一經曆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作為一個島國,對外交往多集中在與歐洲大陸國家的往來上。英國國王有時也會通過授予一些歐洲大陸的貴族、領主頭銜或土地等方式,來建立同盟關係或彰顯自己的影響力,這與大明的冊封周邊各國有著相似之處,都是一種對外施加影響力的手段。不過,英國的這種授予多是基於政治、軍事利益的考量,比如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等,且範圍相對較窄,主要在歐洲大陸內部。而大明的冊封則更側重於彰顯上邦大國的地位以及傳播文化禮儀,範圍涵蓋周邊諸多亞洲國家,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對外交往手段的差異,英國重利益結盟,大明則重文化傳播。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在歐洲大陸有著重要地位,周邊諸多小國、領地對其或依附或尋求庇護。法國國王會通過賜予爵位、簽訂條約等方式來確定與這些國家、領地的關係,其中賜予爵位便有類似冊封的意味。但法國的這種行為更多是為了鞏固自己在歐洲大陸的統治地位,整合周邊勢力,使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與大明冊封周邊各國希望其遵循禮儀、維護地區和平不同,法國更強調權力的掌控,體現出不同國家戰略需求下對外交往方式的差異,法國重權力掌控,大明則重和平秩序。


    在奧斯曼帝國,疆域遼闊,其與周邊諸多國家、部落有著複雜的關係。奧斯曼蘇丹會對一些表示臣服的地區或部落首領賜予官職、稱號等,以此來維係對廣大地域的統治。這種冊封方式融合了奧斯曼自身的宗教、政治文化特色,比如會依據伊斯蘭教義來確定冊封的名號和等級,同時也帶有很強的軍事統治色彩,要求被冊封者需為帝國提供軍事支持等。與大明冊封周邊各國注重文化禮儀的傳播以及和平友好往來不同,奧斯曼更側重宗教與軍事層麵的控製,體現出不同民族宗教構成下對外交往中冊封行為的特色差異,奧斯曼重宗教軍事,大明則重文化禮儀。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其對外交往主要圍繞著海上貿易展開,與眾多地中海沿岸國家以及其他海上貿易夥伴有著密切聯係。威尼斯會通過簽訂貿易協定、給予貿易特權等方式來鞏固與這些國家的關係,雖然沒有傳統意義上像大明那樣的冊封行為,但給予貿易特權在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即讓對方更願意與威尼斯保持良好合作。這與大明冊封周邊各國基於政治、文化層麵的考量不同,威尼斯更看重商業利益,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下對外交往策略的差異,威尼斯重商業利益,大明則重政治文化。


    在阿拉伯地區,各個部落、城市之間以及與周邊國家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有時會通過認可對方首領的地位、贈送貴重禮物等方式來表示友好或者建立同盟關係。這種方式相對比較靈活、隨意,沒有像大明冊封那樣有著嚴格的禮儀程序和官方文書等。阿拉伯地區更注重實際的利益交換和人情往來,比如共同對抗外敵、分享貿易資源等,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對外交往形式的差異,阿拉伯重實際利益,大明則重禮儀規範。


    在日本,當時處於室町幕府時代,對外交往相對有限,主要是與周邊的朝鮮、中國(大明)等國家有著往來。日本會通過派遣使者、進獻禮物等方式來維持與這些國家的關係,雖沒有類似大明冊封他國的行為,但十分看重從大明等國家獲得的文化、物資等方麵的交流成果,比如學習大明的先進文化、技術等。這與大明主動冊封周邊各國以構建國際關係秩序不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喂!當乞丐去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5路偷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5路偷懶並收藏喂!當乞丐去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