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朕坐在這大明的龍椅之上,俯瞰著這萬裏江山,心中雖有著對天下初定的欣慰,可也滿是憂慮啊。這朝堂之上,官員眾多,雖說大多都是朕精挑細選出來為朝廷效力的,可人心難測,難保不會有人暗中結黨營私、貪汙腐敗,或是屍位素餐、懈怠政事。朕深知,若想這大明的吏治清明,江山永固,非得有個強有力的監察機構不可,於是,朕決意設立都察院,以強化對這朝野上下的監察之力。
《明史·職官誌二》記載:“都察院,左、右都禦史,正二品;左、右副都禦史,正三品;左、右僉都禦史,正四品。其屬,經曆司,經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司獄司,司獄六人,從九品。十三道監察禦史,正七品,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麵劾,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巡按,清軍,提督學校,茶馬,巡漕,巡關,儹運,印馬,屯田等事。”朕每每看著這記載都察院規製與職責的文字,便覺責任重大,這都察院一旦設立,那便是朝廷的一雙銳眼,要時刻盯著那些官員的一舉一動,關乎著吏治的清正與否,關乎著朝廷的綱紀能否嚴明,絕容不得半點馬虎,而這也為圍繞“1382年 設都察院強化監察”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權衡、監督與朝堂百態的曆史歲月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且說在這應天府裏,有個名叫徐清的年輕書生,自幼便熟讀經史,心懷報國之誌,一心想著能入朝為官,為這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份力。可他為人剛正不阿,最看不慣的就是那官場中的歪風邪氣,聽聞朝廷要設立都察院,心中頓時燃起了一股強烈的向往,想著若是能進入都察院任職,那便可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去揪出那些不法之官,還這官場一片清明。
徐清的父母皆是本分的百姓,靠做些小買賣維持生計。父母聽聞他這想法後,心中有些擔憂。母親拉著他的手,眼中含淚說道:“兒啊,那官場複雜得很,你這性子又太直,若真進了那都察院,去監察那些官員,保不準會得罪不少人,萬一遭人報複,可如何是好呀。”
徐清卻笑著勸慰道:“娘,您莫要擔心,孩兒心中自有分寸,這大明的天下,若無人去整治那官場的亂象,百姓何來好日子過呀。孩兒就是想做那撥雲見日之人,讓這朝堂能清正廉潔,為陛下分憂呐。”
父親在一旁聽了,皺著眉頭說道:“你這孩子,就是太執拗了,不過你既然心意已決,那便去試試吧,隻是萬事要小心謹慎呐。”
徐清點點頭,說道:“爹,您放心吧,我定會小心行事的。”
在朝堂之上,朕召集了吏部、刑部等一眾大臣,商議這設立都察院之事。
吏部尚書出列,躬身說道:“陛下,這都察院的官員選拔,當以品行端正、剛正不阿者為先,畢竟他們肩負著監察之責,若是自身都不正,那如何能去監督他人呀。”
朕微微點頭,說道:“愛卿所言極是,這選拔之人,不僅要有學識,更要有那敢於直言、不畏權貴的氣魄,可不能讓那些溜須拍馬之徒混進都察院呐。”
刑部尚書也上前說道:“陛下,臣以為,都察院的職權需明確且有力,既要能監察百官日常的政務行為,又要能對那違法亂紀之事及時查處,如此方能起到震懾作用呀。”
朕思索片刻,說道:“嗯,刑部說得對,這都察院的職權,就得清清楚楚,讓那些官員知道,隻要犯了錯,便逃不過都察院的眼睛,絕不能讓他們心存僥幸。”
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要製定嚴格的考核製度,對都察院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以防他們懈怠職責;有的說要設立舉報機製,讓百姓也能參與到對官員的監督中來,朝堂上一時熱鬧非凡,都在為這設立都察院之事出謀劃策。
經過一番商議,都察院的各項事宜便開始籌備起來了。
朝廷貼出了告示,招募有誌於監察事業的賢才進入都察院任職。徐清看到告示後,毫不猶豫地就去報了名。
負責招募的官員見他眉清目秀,透著一股正氣,便問道:“小夥子,你可知這都察院的職責重大,日後要麵對的,可都是些朝中的官員,稍有不慎,便會惹來大麻煩,你為何還想加入呀?”
徐清拱手答道:“大人,學生自幼便痛恨那官場的不正之風,如今朝廷設立都察院,正是給了學生一個機會,能為整治吏治出份力,學生願以一身正氣,去監察那些不法之事,還望大人成全。”
那官員聽了,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好,有你這等誌向,倒是個可造之材,那便算你一個了,不過日後可得好好磨礪自己,莫要辜負了朝廷的期望。”
徐清興奮地應了下來,滿心歡喜地等待著入職。
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察院終是設立起來了,那嶄新的衙門,透著一股威嚴之氣,讓人望而生畏。
徐清入職後,被分配到了十三道監察禦史之中,成為了一名正七品的監察禦史。他深知自己責任重大,每日裏都刻苦鑽研朝廷的律法、政令,熟悉各種監察的流程和要點,一心想著早日能有所作為。
一日,徐清聽聞有官員在地方上私自加征賦稅,中飽私囊,百姓們苦不堪言,心中氣憤不已,便決定前去調查此事。
他帶著幾個隨從,喬裝打扮一番,悄悄來到了那個地方。一到那兒,便看到百姓們個個麵露愁容,生活十分困苦。
徐清拉住一位老者,問道:“老丈,學生聽聞此地的賦稅頗高,不知是何緣故呀?”
那老者唉聲歎氣地說道:“唉,官爺有所不知啊,那新來的縣太爺,說是上頭有令,要多收些賦稅,可咱百姓心裏都明白,這哪是上頭的意思,分明就是他自己想撈錢呐,咱這日子可真是越過越難了呀。”
徐清聽了,心中已然有了數,便又暗中去打聽那知縣的日常行徑,發現他平日裏生活極為奢靡,時常收受當地富商的賄賂,種種跡象表明,這知縣確實存在貪汙腐敗的行為。
於是,徐清便收集好了證據,準備回都察院彈劾這知縣。
可就在這時,那知縣不知從哪兒得到了消息,知道有禦史在調查自己,心中害怕,便想著法子來拉攏徐清。
他派了一個親信,帶著厚禮,找到了徐清住的地方,那親信滿臉堆笑地說道:“大人,我家老爺聽聞大人在此地辦事辛苦,特備了些薄禮,還望大人笑納,這往後啊,若是大人有什麽需要,我家老爺定當全力相助呀。”
徐清見狀,臉色一沉,喝道:“哼,你把我徐清當成什麽人了?我身為監察禦史,職責就是查處你們這些貪官汙吏,你這是想賄賂我,讓我徇私舞弊嗎?我告訴你,莫說這些禮物,就是金山銀山擺在我麵前,我也不會動心,你且回去告訴你家老爺,讓他等著朝廷的懲處吧!”
那親信見勢不妙,灰地走了。
徐清回到都察院後,便寫了彈劾的奏章,將那知縣的所作所為一五一十地羅列了出來,呈了上去。
都察院的上司們看了奏章後,對徐清的剛正不阿很是讚賞,當即決定派人去核實情況,若屬實,便嚴懲那知縣。
經過一番核實,那知縣的罪行確鑿無疑,最終被朝廷革職查辦,百姓們聽聞後,歡呼雀躍,紛紛稱讚都察院的公正嚴明,徐清也因此在都察院中小有名氣,眾人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而在朝堂之上,那些官員們聽聞此事後,心中也是各有想法。
有的官員暗自警醒,想著日後可得小心行事了,這都察院的監察可不是吃素的;有的官員卻心中不屑,覺得徐清不過是運氣好,查出了個小知縣,便出了風頭,還想著找機會打壓一下他呢。
有個平日裏就喜歡拉幫結派的官員,對身邊的同僚說道:“哼,這徐清,不過是個愣頭青,真以為自己能憑著一股勁兒,把這官場都查個遍呀,等哪天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有他苦頭吃的。”
同僚卻勸道:“兄台,如今這都察院剛設立,風頭正盛,咱還是先收斂些,莫要觸了黴頭呀。”
隨著都察院的運作,越來越多的官員被監察到了。
有一回,在巡視京營的過程中,都察院的禦史們發現有將領克扣士兵的軍餉,導致士兵們士氣低落,軍備也疏於管理。
徐清參與了這次調查,他深入到士兵當中,了解情況,士兵們見有禦史來為他們做主,紛紛哭訴著自己的遭遇。
徐清聽了,心中怒火中燒,對著那負責的將領質問道:“你身為將領,本應關愛士兵,保障軍備,可卻克扣軍餉,你可知這是何罪?”
那將領起初還想狡辯,可在證據麵前,也隻能低下了頭,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這事兒一傳開,軍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其他將領們趕緊自查自糾,生怕被都察院盯上,京營的風氣也漸漸好了起來。
在民間,百姓們對都察院的設立那是拍手稱快,覺得這下朝廷是真的要整治那些貪官汙吏了,往後的日子也能更有盼頭了。
在應天府的街頭,一位老者對旁人說道:“這都察院設立得好啊,那些當官的,往後可得好好做事了,不然,隨時都可能被查出來,咱老百姓也能少受些欺負咯。”
一個年輕後生也附和道:“是啊,咱就盼著這都察院能一直這麽厲害,把那些壞官都給揪出來,讓咱大明越來越好呀。”
而徐清在這一次次的監察過程中,也越發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雖然得罪了不少人,可他心中毫無畏懼,想著隻要能讓這大明的吏治清明,自己就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監察機構以及對官員監督等方麵的情況,且與1382年設都察院強化監察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對官員的監督主要依賴於貴族議會以及教會的力量。貴族議會中的貴族們會相互監督,防止有貴族在地方上濫用權力,謀取私利,不過這種監督往往是出於維護自身階層利益的目的,對於那些與自己同屬一個陣營或者有利益關聯的貴族,即便有不當行為,也可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教會則會從宗教道德層麵去審視官員的行為,對於那些違背基督教教義的行為進行譴責,但缺乏實際的懲處權力,不像大明通過都察院這樣專業、權威且有明確律法依據的機構來進行全麵監察,體現出不同國家權力結構與監察機製的差異,英國重貴族議會與教會有限監督下的官員管理,大明則重朝廷設立專業機構下的全麵監察。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國王雖然重視對官員的管理,但監察方式相對較為鬆散。一方麵,國王會派遣欽差大臣到地方巡視,查看官員的政務情況,可這種巡視往往是不定期的,而且容易受到地方貴族的幹擾,難以深入了解真實情況;另一方麵,法國有著濃厚的貴族等級製度,貴族們在自己的領地內有較大的自主權,對於他們的行為,國王很難做到全麵有效的監督。與大明設立都察院,有著固定的官員編製、明確的監察職責以及係統的監察流程相比,法國的監察顯得隨意且缺乏力度,體現出不同國家治理理念與監察規範程度的差異,法國重鬆散欽差巡視與貴族自主下的官員監督,大明則重朝廷統一規範下的專業監察。
在奧斯曼帝國,其疆域遼闊,對於官員的監督有著濃厚的宗教和民族色彩。在宗教方麵,伊斯蘭教的神職人員會依據宗教教義,對官員在道德、行為等方麵進行監督,對於那些不符合教義的行為進行告誡和約束;在民族層麵,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階層會從不同民族中選拔官員,通過民族之間的相互製衡來防止權力濫用,同時也會設立一些專門的監督機構,但這些機構往往要受到宗教勢力和貴族階層的影響,在行使監察權力時會受到諸多限製,不像大明的都察院能夠獨立且強有力地開展監察工作,體現出不同民族宗教構成與監察權力獨立性的差異,奧斯曼重宗教民族多因素影響下的受限監察,大明則重朝廷主導下的獨立權威監察。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其對官員的監督主要側重於商業領域。商業議會會對負責商業事務的官員進行監督,查看他們在貿易稅收、市場管理、港口運營等方麵是否存在舞弊行為,以保障商業家族的利益和城邦的商業繁榮。監督方式多是通過賬目審查、同行舉報等手段,不過這種監督範圍相對較窄,主要集中在商業事務上,與大明都察院可以監察內外百司、涉及諸多領域的全麵監察不同,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與監察重點的差異,威尼斯重商業利益考量下的專項監察,大明則重綜合政務領域下的全麵監察。
在阿拉伯地區,部落眾多,各部落內部對於首領和有權力者的監督,多是依靠部落長老們依據部落的傳統習俗和道德規範來進行。部落的治理相對較為鬆散,對於權力的監督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的程序,往往是根據部落成員的反映以及長老們的主觀判斷來認定是否存在不當行為,處罰方式也多是在部落內進行公開譴責、罰款或者剝奪一定的部落權益等相對簡單的手段,不像大明通過都察院有著嚴格的律法和規範的監察流程來對官員進行監督懲處,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與監察執行形式的差異,阿拉伯重部落習俗主導下的鬆散監督,大明則重朝廷律法規範下的專業監察。
在
《明史·職官誌二》記載:“都察院,左、右都禦史,正二品;左、右副都禦史,正三品;左、右僉都禦史,正四品。其屬,經曆司,經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檢校一人,正九品;司獄司,司獄六人,從九品。十三道監察禦史,正七品,察糾內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麵劾,或封章奏劾。在內兩京刷卷,巡視京營,監臨鄉、會試及武舉,巡視光祿,巡視倉場,巡視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在外巡按,清軍,提督學校,茶馬,巡漕,巡關,儹運,印馬,屯田等事。”朕每每看著這記載都察院規製與職責的文字,便覺責任重大,這都察院一旦設立,那便是朝廷的一雙銳眼,要時刻盯著那些官員的一舉一動,關乎著吏治的清正與否,關乎著朝廷的綱紀能否嚴明,絕容不得半點馬虎,而這也為圍繞“1382年 設都察院強化監察”的故事搭建起了基於史實的框架,讓那段滿是權衡、監督與朝堂百態的曆史歲月有了清晰可尋的脈絡。
且說在這應天府裏,有個名叫徐清的年輕書生,自幼便熟讀經史,心懷報國之誌,一心想著能入朝為官,為這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份力。可他為人剛正不阿,最看不慣的就是那官場中的歪風邪氣,聽聞朝廷要設立都察院,心中頓時燃起了一股強烈的向往,想著若是能進入都察院任職,那便可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去揪出那些不法之官,還這官場一片清明。
徐清的父母皆是本分的百姓,靠做些小買賣維持生計。父母聽聞他這想法後,心中有些擔憂。母親拉著他的手,眼中含淚說道:“兒啊,那官場複雜得很,你這性子又太直,若真進了那都察院,去監察那些官員,保不準會得罪不少人,萬一遭人報複,可如何是好呀。”
徐清卻笑著勸慰道:“娘,您莫要擔心,孩兒心中自有分寸,這大明的天下,若無人去整治那官場的亂象,百姓何來好日子過呀。孩兒就是想做那撥雲見日之人,讓這朝堂能清正廉潔,為陛下分憂呐。”
父親在一旁聽了,皺著眉頭說道:“你這孩子,就是太執拗了,不過你既然心意已決,那便去試試吧,隻是萬事要小心謹慎呐。”
徐清點點頭,說道:“爹,您放心吧,我定會小心行事的。”
在朝堂之上,朕召集了吏部、刑部等一眾大臣,商議這設立都察院之事。
吏部尚書出列,躬身說道:“陛下,這都察院的官員選拔,當以品行端正、剛正不阿者為先,畢竟他們肩負著監察之責,若是自身都不正,那如何能去監督他人呀。”
朕微微點頭,說道:“愛卿所言極是,這選拔之人,不僅要有學識,更要有那敢於直言、不畏權貴的氣魄,可不能讓那些溜須拍馬之徒混進都察院呐。”
刑部尚書也上前說道:“陛下,臣以為,都察院的職權需明確且有力,既要能監察百官日常的政務行為,又要能對那違法亂紀之事及時查處,如此方能起到震懾作用呀。”
朕思索片刻,說道:“嗯,刑部說得對,這都察院的職權,就得清清楚楚,讓那些官員知道,隻要犯了錯,便逃不過都察院的眼睛,絕不能讓他們心存僥幸。”
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要製定嚴格的考核製度,對都察院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以防他們懈怠職責;有的說要設立舉報機製,讓百姓也能參與到對官員的監督中來,朝堂上一時熱鬧非凡,都在為這設立都察院之事出謀劃策。
經過一番商議,都察院的各項事宜便開始籌備起來了。
朝廷貼出了告示,招募有誌於監察事業的賢才進入都察院任職。徐清看到告示後,毫不猶豫地就去報了名。
負責招募的官員見他眉清目秀,透著一股正氣,便問道:“小夥子,你可知這都察院的職責重大,日後要麵對的,可都是些朝中的官員,稍有不慎,便會惹來大麻煩,你為何還想加入呀?”
徐清拱手答道:“大人,學生自幼便痛恨那官場的不正之風,如今朝廷設立都察院,正是給了學生一個機會,能為整治吏治出份力,學生願以一身正氣,去監察那些不法之事,還望大人成全。”
那官員聽了,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好,有你這等誌向,倒是個可造之材,那便算你一個了,不過日後可得好好磨礪自己,莫要辜負了朝廷的期望。”
徐清興奮地應了下來,滿心歡喜地等待著入職。
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察院終是設立起來了,那嶄新的衙門,透著一股威嚴之氣,讓人望而生畏。
徐清入職後,被分配到了十三道監察禦史之中,成為了一名正七品的監察禦史。他深知自己責任重大,每日裏都刻苦鑽研朝廷的律法、政令,熟悉各種監察的流程和要點,一心想著早日能有所作為。
一日,徐清聽聞有官員在地方上私自加征賦稅,中飽私囊,百姓們苦不堪言,心中氣憤不已,便決定前去調查此事。
他帶著幾個隨從,喬裝打扮一番,悄悄來到了那個地方。一到那兒,便看到百姓們個個麵露愁容,生活十分困苦。
徐清拉住一位老者,問道:“老丈,學生聽聞此地的賦稅頗高,不知是何緣故呀?”
那老者唉聲歎氣地說道:“唉,官爺有所不知啊,那新來的縣太爺,說是上頭有令,要多收些賦稅,可咱百姓心裏都明白,這哪是上頭的意思,分明就是他自己想撈錢呐,咱這日子可真是越過越難了呀。”
徐清聽了,心中已然有了數,便又暗中去打聽那知縣的日常行徑,發現他平日裏生活極為奢靡,時常收受當地富商的賄賂,種種跡象表明,這知縣確實存在貪汙腐敗的行為。
於是,徐清便收集好了證據,準備回都察院彈劾這知縣。
可就在這時,那知縣不知從哪兒得到了消息,知道有禦史在調查自己,心中害怕,便想著法子來拉攏徐清。
他派了一個親信,帶著厚禮,找到了徐清住的地方,那親信滿臉堆笑地說道:“大人,我家老爺聽聞大人在此地辦事辛苦,特備了些薄禮,還望大人笑納,這往後啊,若是大人有什麽需要,我家老爺定當全力相助呀。”
徐清見狀,臉色一沉,喝道:“哼,你把我徐清當成什麽人了?我身為監察禦史,職責就是查處你們這些貪官汙吏,你這是想賄賂我,讓我徇私舞弊嗎?我告訴你,莫說這些禮物,就是金山銀山擺在我麵前,我也不會動心,你且回去告訴你家老爺,讓他等著朝廷的懲處吧!”
那親信見勢不妙,灰地走了。
徐清回到都察院後,便寫了彈劾的奏章,將那知縣的所作所為一五一十地羅列了出來,呈了上去。
都察院的上司們看了奏章後,對徐清的剛正不阿很是讚賞,當即決定派人去核實情況,若屬實,便嚴懲那知縣。
經過一番核實,那知縣的罪行確鑿無疑,最終被朝廷革職查辦,百姓們聽聞後,歡呼雀躍,紛紛稱讚都察院的公正嚴明,徐清也因此在都察院中小有名氣,眾人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而在朝堂之上,那些官員們聽聞此事後,心中也是各有想法。
有的官員暗自警醒,想著日後可得小心行事了,這都察院的監察可不是吃素的;有的官員卻心中不屑,覺得徐清不過是運氣好,查出了個小知縣,便出了風頭,還想著找機會打壓一下他呢。
有個平日裏就喜歡拉幫結派的官員,對身邊的同僚說道:“哼,這徐清,不過是個愣頭青,真以為自己能憑著一股勁兒,把這官場都查個遍呀,等哪天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有他苦頭吃的。”
同僚卻勸道:“兄台,如今這都察院剛設立,風頭正盛,咱還是先收斂些,莫要觸了黴頭呀。”
隨著都察院的運作,越來越多的官員被監察到了。
有一回,在巡視京營的過程中,都察院的禦史們發現有將領克扣士兵的軍餉,導致士兵們士氣低落,軍備也疏於管理。
徐清參與了這次調查,他深入到士兵當中,了解情況,士兵們見有禦史來為他們做主,紛紛哭訴著自己的遭遇。
徐清聽了,心中怒火中燒,對著那負責的將領質問道:“你身為將領,本應關愛士兵,保障軍備,可卻克扣軍餉,你可知這是何罪?”
那將領起初還想狡辯,可在證據麵前,也隻能低下了頭,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這事兒一傳開,軍中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其他將領們趕緊自查自糾,生怕被都察院盯上,京營的風氣也漸漸好了起來。
在民間,百姓們對都察院的設立那是拍手稱快,覺得這下朝廷是真的要整治那些貪官汙吏了,往後的日子也能更有盼頭了。
在應天府的街頭,一位老者對旁人說道:“這都察院設立得好啊,那些當官的,往後可得好好做事了,不然,隨時都可能被查出來,咱老百姓也能少受些欺負咯。”
一個年輕後生也附和道:“是啊,咱就盼著這都察院能一直這麽厲害,把那些壞官都給揪出來,讓咱大明越來越好呀。”
而徐清在這一次次的監察過程中,也越發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雖然得罪了不少人,可他心中毫無畏懼,想著隻要能讓這大明的吏治清明,自己就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在這同一時期,世界其他國家也有著各自的監察機構以及對官員監督等方麵的情況,且與1382年設都察院強化監察有著諸多關聯與可比之處。
在英國,當時正處於中世紀晚期,其對官員的監督主要依賴於貴族議會以及教會的力量。貴族議會中的貴族們會相互監督,防止有貴族在地方上濫用權力,謀取私利,不過這種監督往往是出於維護自身階層利益的目的,對於那些與自己同屬一個陣營或者有利益關聯的貴族,即便有不當行為,也可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教會則會從宗教道德層麵去審視官員的行為,對於那些違背基督教教義的行為進行譴責,但缺乏實際的懲處權力,不像大明通過都察院這樣專業、權威且有明確律法依據的機構來進行全麵監察,體現出不同國家權力結構與監察機製的差異,英國重貴族議會與教會有限監督下的官員管理,大明則重朝廷設立專業機構下的全麵監察。
在法國,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國王雖然重視對官員的管理,但監察方式相對較為鬆散。一方麵,國王會派遣欽差大臣到地方巡視,查看官員的政務情況,可這種巡視往往是不定期的,而且容易受到地方貴族的幹擾,難以深入了解真實情況;另一方麵,法國有著濃厚的貴族等級製度,貴族們在自己的領地內有較大的自主權,對於他們的行為,國王很難做到全麵有效的監督。與大明設立都察院,有著固定的官員編製、明確的監察職責以及係統的監察流程相比,法國的監察顯得隨意且缺乏力度,體現出不同國家治理理念與監察規範程度的差異,法國重鬆散欽差巡視與貴族自主下的官員監督,大明則重朝廷統一規範下的專業監察。
在奧斯曼帝國,其疆域遼闊,對於官員的監督有著濃厚的宗教和民族色彩。在宗教方麵,伊斯蘭教的神職人員會依據宗教教義,對官員在道德、行為等方麵進行監督,對於那些不符合教義的行為進行告誡和約束;在民族層麵,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階層會從不同民族中選拔官員,通過民族之間的相互製衡來防止權力濫用,同時也會設立一些專門的監督機構,但這些機構往往要受到宗教勢力和貴族階層的影響,在行使監察權力時會受到諸多限製,不像大明的都察院能夠獨立且強有力地開展監察工作,體現出不同民族宗教構成與監察權力獨立性的差異,奧斯曼重宗教民族多因素影響下的受限監察,大明則重朝廷主導下的獨立權威監察。
在威尼斯共和國,作為商業城邦,其對官員的監督主要側重於商業領域。商業議會會對負責商業事務的官員進行監督,查看他們在貿易稅收、市場管理、港口運營等方麵是否存在舞弊行為,以保障商業家族的利益和城邦的商業繁榮。監督方式多是通過賬目審查、同行舉報等手段,不過這種監督範圍相對較窄,主要集中在商業事務上,與大明都察院可以監察內外百司、涉及諸多領域的全麵監察不同,體現出不同發展模式與監察重點的差異,威尼斯重商業利益考量下的專項監察,大明則重綜合政務領域下的全麵監察。
在阿拉伯地區,部落眾多,各部落內部對於首領和有權力者的監督,多是依靠部落長老們依據部落的傳統習俗和道德規範來進行。部落的治理相對較為鬆散,對於權力的監督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範的程序,往往是根據部落成員的反映以及長老們的主觀判斷來認定是否存在不當行為,處罰方式也多是在部落內進行公開譴責、罰款或者剝奪一定的部落權益等相對簡單的手段,不像大明通過都察院有著嚴格的律法和規範的監察流程來對官員進行監督懲處,體現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與監察執行形式的差異,阿拉伯重部落習俗主導下的鬆散監督,大明則重朝廷律法規範下的專業監察。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