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0年,華夏大地仿若一片風雲匯聚的浩渺滄海,往昔部落聯盟共治天下的格局已悄然鬆動,那維係多年的平衡似風中殘燭,搖搖欲墜。各部落間人心浮動,或期盼、或猶疑、或暗懷心思,皆在這曆史的轉折點上,等待著一場足以改寫乾坤的變革降臨,整個世間都彌漫著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與期待。
《竹書紀年》中載:“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麵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禹崩,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這段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了從大禹承繼舜位到啟承接大統的脈絡,其間權力的交替、人心的向背皆躍然紙上,也見證著世襲製在曆史的浪潮中逐漸站穩腳跟,夏朝的嶄新篇章就此緩緩翻開。
在這波譎雲詭的年歲裏,陽城之中,有個名叫阿禾的年輕農夫,生得麵龐黝黑,透著一股莊稼人特有的質樸與憨厚。他身板結實,那是常年在田間勞作練就的好體魄,性格呢,說好不好,說壞也不壞,就是有時候軸了些,認死理,一旦心裏有了主意,十頭牛都拉不回來。阿禾自小就跟著父輩在田間耕耘,對那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每日裏最關心的,便是莊稼的長勢,盼著能有個好收成,讓一家人衣食無憂。
初春的陽城,寒意尚未全然褪去,晨霧還如輕紗般繚繞在田間地頭。阿禾早早便扛著農具,往自家的田地裏走去,一路上,瞧見不少鄰裏也都紛紛出門,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
“阿禾啊,你聽說了沒,如今這天下共主之位的事兒,可還懸著呢,也不知最後會咋樣呀。”隔壁的阿伯一邊整理著農具,一邊憂心忡忡地跟阿禾搭話。
阿禾一邊翻著地,一邊甕聲甕氣地回道:“咱管那幹啥,咱把這地種好了,有糧食吃,比啥都強。這天塌下來,還有高個兒頂著呢。”說罷,手上的動作不停,一鋤頭下去,翻起一塊帶著濕氣的泥土,那泥土的氣息在空氣中散開,倒讓他心裏踏實了幾分。
這日,阿禾正在田裏忙著除草,忽然聽到遠處傳來一陣喧鬧聲,那聲音越來越大,似是有不少人正朝著城中的廣場湧去。阿禾心中好奇,便將鋤頭往地裏一插,拍了拍身上的泥土,也跟著人群走去,想去看個究竟。
到了廣場,隻見各個部落的首領們齊聚於此,眾人麵色各異,氣氛凝重得如同那鉛灰色的天空,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益和啟站在眾人之前,正言辭懇切地說著各自的想法。
益向著眾人拱手,一臉誠懇地說道:“諸位,我承蒙大禹王厚愛,曾伴其左右,亦習得幾分治理之道。如今大禹王已逝,我願承其遺誌,繼續引領諸位,保這天下太平,還望諸位能信我、助我啊。”
啟卻身姿挺拔,目光堅定而有神,朗聲道:“我乃大禹王之子,自幼隨父治水,曆經諸多艱難險阻,深知百姓疾苦。這天下,是父親與諸位共同打拚而來,如今他將這擔子交予我,我自當擔起此責,定能讓各部落安居樂業,讓萬民過上好日子,我相信我有這個能力,也望諸位能認可我。”
啟的話音落下,底下的部落首領們便交頭接耳起來,有的微微點頭,似是認可啟所言;可也有的皺著眉頭,麵露猶豫之色,畢竟禪讓之製沿襲已久,這突然要改為子承父業,心裏一時還轉不過彎來。
阿禾站在人群中,撓了撓頭,小聲嘀咕著:“哎呀,這事兒可真夠麻煩的,就好比咱種地,往年都是按老法子來,這冷不丁要換個新花樣,還真怕收成不好呢,也不知他們最後咋決定呀。”周圍的人聽了,有的覺得他這比喻實在,忍不住笑了笑,阿禾見有人笑,還挺納悶,心想自己說得都是大實話呀,有啥好笑的呢。
這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族長站了出來,他拄著拐杖,清了清嗓子,高聲說道:“啟賢能之名,吾等早有耳聞,且大禹王治水之功,惠及萬民,如今其子承其位,亦是順乎天理人情。再者,益雖也曾輔佐大禹王,然其威望尚不足以服眾啊。”老族長的話仿佛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激起千層浪,不少原本搖擺不定的部落首領聽了,紛紛點頭稱是,原本僵持的局麵開始漸漸朝著啟這邊傾斜。
阿禾看著這一幕,心中暗自思忖:“嘿,瞧這架勢,這啟說不定還真能成事兒呢,要是他能讓天下太平,咱這莊稼說不定也能長得更好,就不用老擔心發大水啥的了。”想著想著,他臉上竟不自覺地露出了一絲期待的神情。
日子一天天過去,關於天下共主之位的爭論仍在繼續,不過啟的支持者卻是越來越多。阿禾依舊每日在田間忙碌著,隻是每次去城裏交換些生活用品時,都會聽到各種關於此事的傳言,心中也越發關注起來。
一日,阿禾挑著自家種的糧食去城裏換些鹽巴和布料,剛走到城門口,就見城中格外熱鬧,百姓們都朝著一個方向湧去。阿禾拉住一個路人問道:“哎,兄台,這是咋回事兒啊,咋都往一處跑呢?”
那人興奮地回道:“今日啟要在城中的祭台再次與諸位部落首領商議大事呢,說不定這天下共主之位今日就能定下啦,咱快去湊湊熱鬧呀。”
阿禾一聽,也來了興致,趕忙隨著人群往祭台走去。到了那裏,隻見祭台周圍早已圍滿了人,各個部落的人都有,大家都一臉嚴肅,又帶著幾分期待地望著台上。
啟站在祭台中央,神情莊重,再次闡述自己的治國方略,言辭間滿是對未來的規劃與期許,說得不少部落首領連連點頭,百姓們也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
就在眾人覺得此事即將塵埃落定之時,突然,一個身材魁梧的部落首領站了出來,大聲說道:“雖說啟你有些能耐,可這禪讓之製乃祖宗之法,哪能說改就改呀,我等怎能輕易信服。”
這話一出,氣氛頓時緊張起來,仿佛空氣都凝結了一般。阿禾在人群中,忍不住咂咂嘴,小聲嘟囔道:“喲,這位大哥可真是個死腦筋呀,這都啥時候了,還抱著老規矩不放呢,就跟那守著老樹根的老黃牛似的,任誰勸都不聽咯。”周圍的人聽了,有的趕忙捂住嘴,生怕笑出聲來壞了這嚴肅的氣氛,可那眼神裏卻透著忍俊不禁的笑意。
啟卻依舊沉穩,微笑著回應道:“祖宗之法亦需順應時勢而變,如治水之時,若隻守著舊法,哪能成功治理水患,讓百姓安居樂業呢?如今天下之形勢,需有新的引領,方能走向更昌盛之境呀。”
啟的這番話,又讓不少人陷入了沉思,那原本強硬反對的部落首領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反駁。就在眾人沉默之際,又有幾位德高望重的族長站出來,表示支持啟,這下,反對的聲音漸漸弱了下去,大勢已定,啟即將成為這天下共主。
阿禾看著這一幕,心中也鬆了口氣,笑著對身旁的人說:“哈哈,這下好了,總算定下來了,往後啊,咱就盼著這啟能帶著咱們過上好日子咯,我這種地的,也能安心侍弄我的莊稼了。”
沒過多久,啟正式即位,成為夏後帝啟,夏朝就此建立,整個陽城都沉浸在一片喜慶的氛圍之中。百姓們紛紛湧上街頭,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慶祝這一曆史性的時刻。阿禾也把自己帶來的糧食分給了周圍的人,說是一起沾沾這新朝建立的喜氣,大家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回蕩在街巷之間。
然而,好景不長,這天下剛安穩沒幾日,便有一些部落因不滿啟即位,暗中聯合起來,妄圖挑起事端,擾亂這來之不易的太平。
一日,阿禾正在田裏收割莊稼,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喊殺聲和兵器碰撞的聲音。他心中一驚,趕忙停下手中的活計,站直身子望去,隻見一群身著異裝的外族人,正氣勢洶洶地朝著陽城這邊殺來,守城的士兵們趕忙上前阻攔,雙方瞬間廝殺在一起。
阿禾瞪大了眼睛,心裏又慌又急,可一時也不知該咋辦才好。他看著那些外族人,心裏想著:“這些個家夥,咋就不讓人省心呢,這剛過上幾天安穩日子,又來搗亂。”慌亂之中,他順手撿起地上的一根木棍,朝著戰場的方向跑去,邊跑邊喊:“你們這些壞蛋,不許欺負咱陽城的人!”可剛跑了沒幾步,就被地上的石頭絆倒了,摔了個狗啃泥,那模樣別提多狼狽了。
好在守城的士兵們奮力抵抗,擊退了那些外族人,阿禾這才從地上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心有餘悸地走回田裏,嘴裏還念叨著:“哎呀,這打仗可比種地嚇人多了,咱這莊稼人,還是老老實實種咱的地吧。”
此後,為了應對這些心懷不滿的部落滋事,啟開始大力整頓軍備,加強城中的防禦。阿禾雖然隻是個農夫,但也想著能為保衛陽城出份力,於是他每天收割完莊稼後,就主動去幫忙搬運守城用的石塊、木料等物資,累得滿頭大汗也不喊一聲累。
有一回,阿禾在搬運石塊的時候,不小心砸到了腳,疼得他齜牙咧嘴的。旁邊的人都勸他回去歇著,可阿禾卻梗著脖子說:“沒事兒,這點小傷算啥,咱可不能在這時候當逃兵呀,大家都在出力呢。”
可那腳傷卻越來越嚴重,阿禾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地裏的活兒也耽擱了不少。他看著自家田裏的莊稼因為自己受傷沒來得及打理,有的都開始發黃了,心裏別提多著急了,暗暗埋怨自己不小心。
阿禾的妻子看著他這樣,心疼地說:“你呀,就是個倔脾氣,讓你別去逞能,你不聽,這下可好,莊稼也顧不上了,這日子可咋過呀。”
阿禾耷拉著腦袋,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低聲說:“我這不是想著為大家做點事兒嘛,誰知道會這樣啊,唉,都怪我這不小心。”
日子就在阿禾養傷的時光中緩緩流逝,地裏的莊稼雖然收成不如往年,但好歹也收了一些,勉強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阿禾心裏愧疚極了,每天都盼著自己的腳傷能快點好起來,好去彌補之前落下的活兒。
好不容易,阿禾的腳傷漸漸好轉,他又迫不及待地回到田裏,繼續忙活起來。隻是經過這一遭,他也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莽撞了,得小心著點兒,畢竟家裏還指望著這地裏的收成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啟在不斷應對各種挑戰中,逐漸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推行了一係列利於百姓生活和農業生產的政策,比如組織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等,陽城的日子也慢慢有了起色。
阿禾看到這些變化,心裏別提多高興了,他積極響應啟的政策,主動去開墾了幾塊荒地,每天都在地裏忙得不亦樂乎。看著那新翻的土地,阿禾仿佛看到了來年的好收成,心裏滿是期待。
可天有不測風雲,這一年,陽城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連續幾個月都沒下一滴雨,地裏的莊稼都快渴死了。阿禾心急如焚,每天都去河邊挑水灌溉,可那點水對於大片的莊稼地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看著莊稼一天天枯黃,阿禾心裏又急又難過,他跪在田地裏,望著天空,喃喃自語道:“老天爺啊,你可開開眼吧,咱這莊稼要是沒了收成,一家人可咋活呀,這新朝剛建立,正盼著日子越來越好呢,你可不能讓咱失望啊。”
周圍的鄰裏們也都唉聲歎氣,大家都在為這場旱災發愁。阿禾雖然沮喪,但還是鼓勵大家不要放棄,一起想辦法度過這個難關。
就在大家都快絕望的時候,突然傳來消息,說是啟組織了人力,正在從遠處引水源過來,要修建灌溉的溝渠,來拯救這場旱災。阿禾聽了,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趕忙跑去幫忙,和大家一起挖溝渠、引水。
經過一番辛苦的勞作,終於,清澈的水順著溝渠流進了幹涸的農田裏,莊稼們像是得到了救命的甘霖,又漸漸恢複了生機。阿禾看著那綠油油的莊稼,激動得眼眶都濕潤了,他對著一同勞作的人們說:“咱這夏朝啊,有這樣為百姓著想的君主,真是咱的福氣,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日子一天天過去,阿禾的莊稼在精心照料下,迎來了豐收。他看著那堆積如山的糧食,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心裏對啟的感激又多了幾分。
可歲月不饒人,長時間的勞作,加上之前受傷落下的病根,阿禾的身體是越來越差了。他常常覺得力不從心,可還是咬牙堅持著,不想讓旁人看出自己的虛弱。
有一回,阿禾在田裏勞作時,突然覺得一陣眩暈,差點摔倒在地。他扶著鋤頭,站了一會兒,緩過勁兒來後,無奈地苦笑了一下,自言自語道:“唉,看來我這老骨頭是真不中用咯,想當年,我在這地裏幹活,從早到晚都不帶歇的,現在倒好,幹一會兒就不行了。”
盡管身體不好,阿禾依舊心係著自家的田地,每天都會去看看莊稼的情況。他看著在啟的治理下,陽城越來越繁榮,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富足,心中滿是欣慰,覺得自己這一輩子,能見證夏朝的建立與發展,也算是值了。
最終,在一個寧靜的夜晚,阿禾閉上了雙眼,結束了自己這充滿波折又不乏精彩的一生。而夏朝,在啟以及後世君主的引領下,繼續書寫著屬於它的輝煌曆史,成為華夏文明中璀璨的開篇,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與記憶,流傳千古。
在公元前2070年這一年,除了夏朝開啟統治新紀元外,世界上其他的地區亦有著各自的發展軌跡。
古埃及,正處於早王朝時期向古王國時期過渡的階段。“彼時之古埃及,法老之權威漸盛,國家之統一得以鞏固,上下埃及之融合更為緊密。農業沿尼羅河蓬勃發展,灌溉之術日益精進,糧食充盈。金字塔之建造初興,雖規模尚不及後世宏偉,然已顯其對神靈與來世之尊崇,工匠們匯聚,精雕細琢,欲以巨石築就永恒之居所,彰顯法老之榮耀,於尼羅河畔開啟文明之華章。”古埃及借尼羅河的饋贈,在農業與建築等領域發力,逐步構建起獨特且輝煌的文明體係,其對來世的信仰更是融入到了諸多方麵,影響深遠。
古巴比倫,城邦林立,正處於文明不斷交融發展之時。“古巴比倫之地,諸多城邦星羅棋布,各有其主,然貿易往來頻繁,文化亦相互滲透。楔形文字於泥板之上記錄著諸事,或為契約,或為史詩,見證著當時之社會生活。空中花園雖未建成,然其建築之技藝已頗具水準,人們於兩河流域辛勤耕耘,發展灌溉農業,亦探索天文曆法,試圖解開天象之奧秘,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孕育出燦爛之文明。”古巴比倫各城邦在交流與競爭中共同推動著文明的進步,其文字、建築以及天文等方麵的成就,成為當時世界文明中的璀璨明珠。
古印度,正處於哈拉帕文明的繁榮階段。“古印度之哈拉帕文明,城市規劃井然有序,街道縱橫交錯,排水係統精巧,房屋多為磚石所築,顯其工藝之精湛。農業以種植大麥、小麥等為主,兼營畜牧,百姓安居樂業。宗教信仰初現端倪,雖未形成如後世那般完備之體係,然已可見對自然神靈之崇拜,於印度河流域綻放獨特之文明光彩,為後世印度文明之發展奠定基礎。”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展現出高度的城市建設水平與社會發展程度,其宗教文化的萌芽也為後續文明的演變埋下了伏筆。
這些古老的文明在公元前2070年這一特定曆史節點上,各有其發展脈絡,或興盛、或探索,與夏朝在中國的崛起一同構成了那個遙遠而又神秘的世界曆史畫卷,其間承載的故事與智慧,值得後人細細品味與銘記。
《竹書紀年》中載:“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麵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禹崩,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這段文字,清晰地勾勒出了從大禹承繼舜位到啟承接大統的脈絡,其間權力的交替、人心的向背皆躍然紙上,也見證著世襲製在曆史的浪潮中逐漸站穩腳跟,夏朝的嶄新篇章就此緩緩翻開。
在這波譎雲詭的年歲裏,陽城之中,有個名叫阿禾的年輕農夫,生得麵龐黝黑,透著一股莊稼人特有的質樸與憨厚。他身板結實,那是常年在田間勞作練就的好體魄,性格呢,說好不好,說壞也不壞,就是有時候軸了些,認死理,一旦心裏有了主意,十頭牛都拉不回來。阿禾自小就跟著父輩在田間耕耘,對那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每日裏最關心的,便是莊稼的長勢,盼著能有個好收成,讓一家人衣食無憂。
初春的陽城,寒意尚未全然褪去,晨霧還如輕紗般繚繞在田間地頭。阿禾早早便扛著農具,往自家的田地裏走去,一路上,瞧見不少鄰裏也都紛紛出門,開始了新一年的勞作。
“阿禾啊,你聽說了沒,如今這天下共主之位的事兒,可還懸著呢,也不知最後會咋樣呀。”隔壁的阿伯一邊整理著農具,一邊憂心忡忡地跟阿禾搭話。
阿禾一邊翻著地,一邊甕聲甕氣地回道:“咱管那幹啥,咱把這地種好了,有糧食吃,比啥都強。這天塌下來,還有高個兒頂著呢。”說罷,手上的動作不停,一鋤頭下去,翻起一塊帶著濕氣的泥土,那泥土的氣息在空氣中散開,倒讓他心裏踏實了幾分。
這日,阿禾正在田裏忙著除草,忽然聽到遠處傳來一陣喧鬧聲,那聲音越來越大,似是有不少人正朝著城中的廣場湧去。阿禾心中好奇,便將鋤頭往地裏一插,拍了拍身上的泥土,也跟著人群走去,想去看個究竟。
到了廣場,隻見各個部落的首領們齊聚於此,眾人麵色各異,氣氛凝重得如同那鉛灰色的天空,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益和啟站在眾人之前,正言辭懇切地說著各自的想法。
益向著眾人拱手,一臉誠懇地說道:“諸位,我承蒙大禹王厚愛,曾伴其左右,亦習得幾分治理之道。如今大禹王已逝,我願承其遺誌,繼續引領諸位,保這天下太平,還望諸位能信我、助我啊。”
啟卻身姿挺拔,目光堅定而有神,朗聲道:“我乃大禹王之子,自幼隨父治水,曆經諸多艱難險阻,深知百姓疾苦。這天下,是父親與諸位共同打拚而來,如今他將這擔子交予我,我自當擔起此責,定能讓各部落安居樂業,讓萬民過上好日子,我相信我有這個能力,也望諸位能認可我。”
啟的話音落下,底下的部落首領們便交頭接耳起來,有的微微點頭,似是認可啟所言;可也有的皺著眉頭,麵露猶豫之色,畢竟禪讓之製沿襲已久,這突然要改為子承父業,心裏一時還轉不過彎來。
阿禾站在人群中,撓了撓頭,小聲嘀咕著:“哎呀,這事兒可真夠麻煩的,就好比咱種地,往年都是按老法子來,這冷不丁要換個新花樣,還真怕收成不好呢,也不知他們最後咋決定呀。”周圍的人聽了,有的覺得他這比喻實在,忍不住笑了笑,阿禾見有人笑,還挺納悶,心想自己說得都是大實話呀,有啥好笑的呢。
這時,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族長站了出來,他拄著拐杖,清了清嗓子,高聲說道:“啟賢能之名,吾等早有耳聞,且大禹王治水之功,惠及萬民,如今其子承其位,亦是順乎天理人情。再者,益雖也曾輔佐大禹王,然其威望尚不足以服眾啊。”老族長的話仿佛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瞬間激起千層浪,不少原本搖擺不定的部落首領聽了,紛紛點頭稱是,原本僵持的局麵開始漸漸朝著啟這邊傾斜。
阿禾看著這一幕,心中暗自思忖:“嘿,瞧這架勢,這啟說不定還真能成事兒呢,要是他能讓天下太平,咱這莊稼說不定也能長得更好,就不用老擔心發大水啥的了。”想著想著,他臉上竟不自覺地露出了一絲期待的神情。
日子一天天過去,關於天下共主之位的爭論仍在繼續,不過啟的支持者卻是越來越多。阿禾依舊每日在田間忙碌著,隻是每次去城裏交換些生活用品時,都會聽到各種關於此事的傳言,心中也越發關注起來。
一日,阿禾挑著自家種的糧食去城裏換些鹽巴和布料,剛走到城門口,就見城中格外熱鬧,百姓們都朝著一個方向湧去。阿禾拉住一個路人問道:“哎,兄台,這是咋回事兒啊,咋都往一處跑呢?”
那人興奮地回道:“今日啟要在城中的祭台再次與諸位部落首領商議大事呢,說不定這天下共主之位今日就能定下啦,咱快去湊湊熱鬧呀。”
阿禾一聽,也來了興致,趕忙隨著人群往祭台走去。到了那裏,隻見祭台周圍早已圍滿了人,各個部落的人都有,大家都一臉嚴肅,又帶著幾分期待地望著台上。
啟站在祭台中央,神情莊重,再次闡述自己的治國方略,言辭間滿是對未來的規劃與期許,說得不少部落首領連連點頭,百姓們也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
就在眾人覺得此事即將塵埃落定之時,突然,一個身材魁梧的部落首領站了出來,大聲說道:“雖說啟你有些能耐,可這禪讓之製乃祖宗之法,哪能說改就改呀,我等怎能輕易信服。”
這話一出,氣氛頓時緊張起來,仿佛空氣都凝結了一般。阿禾在人群中,忍不住咂咂嘴,小聲嘟囔道:“喲,這位大哥可真是個死腦筋呀,這都啥時候了,還抱著老規矩不放呢,就跟那守著老樹根的老黃牛似的,任誰勸都不聽咯。”周圍的人聽了,有的趕忙捂住嘴,生怕笑出聲來壞了這嚴肅的氣氛,可那眼神裏卻透著忍俊不禁的笑意。
啟卻依舊沉穩,微笑著回應道:“祖宗之法亦需順應時勢而變,如治水之時,若隻守著舊法,哪能成功治理水患,讓百姓安居樂業呢?如今天下之形勢,需有新的引領,方能走向更昌盛之境呀。”
啟的這番話,又讓不少人陷入了沉思,那原本強硬反對的部落首領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反駁。就在眾人沉默之際,又有幾位德高望重的族長站出來,表示支持啟,這下,反對的聲音漸漸弱了下去,大勢已定,啟即將成為這天下共主。
阿禾看著這一幕,心中也鬆了口氣,笑著對身旁的人說:“哈哈,這下好了,總算定下來了,往後啊,咱就盼著這啟能帶著咱們過上好日子咯,我這種地的,也能安心侍弄我的莊稼了。”
沒過多久,啟正式即位,成為夏後帝啟,夏朝就此建立,整個陽城都沉浸在一片喜慶的氛圍之中。百姓們紛紛湧上街頭,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慶祝這一曆史性的時刻。阿禾也把自己帶來的糧食分給了周圍的人,說是一起沾沾這新朝建立的喜氣,大家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回蕩在街巷之間。
然而,好景不長,這天下剛安穩沒幾日,便有一些部落因不滿啟即位,暗中聯合起來,妄圖挑起事端,擾亂這來之不易的太平。
一日,阿禾正在田裏收割莊稼,忽然聽到遠處傳來喊殺聲和兵器碰撞的聲音。他心中一驚,趕忙停下手中的活計,站直身子望去,隻見一群身著異裝的外族人,正氣勢洶洶地朝著陽城這邊殺來,守城的士兵們趕忙上前阻攔,雙方瞬間廝殺在一起。
阿禾瞪大了眼睛,心裏又慌又急,可一時也不知該咋辦才好。他看著那些外族人,心裏想著:“這些個家夥,咋就不讓人省心呢,這剛過上幾天安穩日子,又來搗亂。”慌亂之中,他順手撿起地上的一根木棍,朝著戰場的方向跑去,邊跑邊喊:“你們這些壞蛋,不許欺負咱陽城的人!”可剛跑了沒幾步,就被地上的石頭絆倒了,摔了個狗啃泥,那模樣別提多狼狽了。
好在守城的士兵們奮力抵抗,擊退了那些外族人,阿禾這才從地上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泥土,心有餘悸地走回田裏,嘴裏還念叨著:“哎呀,這打仗可比種地嚇人多了,咱這莊稼人,還是老老實實種咱的地吧。”
此後,為了應對這些心懷不滿的部落滋事,啟開始大力整頓軍備,加強城中的防禦。阿禾雖然隻是個農夫,但也想著能為保衛陽城出份力,於是他每天收割完莊稼後,就主動去幫忙搬運守城用的石塊、木料等物資,累得滿頭大汗也不喊一聲累。
有一回,阿禾在搬運石塊的時候,不小心砸到了腳,疼得他齜牙咧嘴的。旁邊的人都勸他回去歇著,可阿禾卻梗著脖子說:“沒事兒,這點小傷算啥,咱可不能在這時候當逃兵呀,大家都在出力呢。”
可那腳傷卻越來越嚴重,阿禾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地裏的活兒也耽擱了不少。他看著自家田裏的莊稼因為自己受傷沒來得及打理,有的都開始發黃了,心裏別提多著急了,暗暗埋怨自己不小心。
阿禾的妻子看著他這樣,心疼地說:“你呀,就是個倔脾氣,讓你別去逞能,你不聽,這下可好,莊稼也顧不上了,這日子可咋過呀。”
阿禾耷拉著腦袋,像個做錯事的孩子,低聲說:“我這不是想著為大家做點事兒嘛,誰知道會這樣啊,唉,都怪我這不小心。”
日子就在阿禾養傷的時光中緩緩流逝,地裏的莊稼雖然收成不如往年,但好歹也收了一些,勉強能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阿禾心裏愧疚極了,每天都盼著自己的腳傷能快點好起來,好去彌補之前落下的活兒。
好不容易,阿禾的腳傷漸漸好轉,他又迫不及待地回到田裏,繼續忙活起來。隻是經過這一遭,他也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莽撞了,得小心著點兒,畢竟家裏還指望著這地裏的收成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啟在不斷應對各種挑戰中,逐漸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推行了一係列利於百姓生活和農業生產的政策,比如組織百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等,陽城的日子也慢慢有了起色。
阿禾看到這些變化,心裏別提多高興了,他積極響應啟的政策,主動去開墾了幾塊荒地,每天都在地裏忙得不亦樂乎。看著那新翻的土地,阿禾仿佛看到了來年的好收成,心裏滿是期待。
可天有不測風雲,這一年,陽城遭遇了一場罕見的旱災,連續幾個月都沒下一滴雨,地裏的莊稼都快渴死了。阿禾心急如焚,每天都去河邊挑水灌溉,可那點水對於大片的莊稼地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
看著莊稼一天天枯黃,阿禾心裏又急又難過,他跪在田地裏,望著天空,喃喃自語道:“老天爺啊,你可開開眼吧,咱這莊稼要是沒了收成,一家人可咋活呀,這新朝剛建立,正盼著日子越來越好呢,你可不能讓咱失望啊。”
周圍的鄰裏們也都唉聲歎氣,大家都在為這場旱災發愁。阿禾雖然沮喪,但還是鼓勵大家不要放棄,一起想辦法度過這個難關。
就在大家都快絕望的時候,突然傳來消息,說是啟組織了人力,正在從遠處引水源過來,要修建灌溉的溝渠,來拯救這場旱災。阿禾聽了,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趕忙跑去幫忙,和大家一起挖溝渠、引水。
經過一番辛苦的勞作,終於,清澈的水順著溝渠流進了幹涸的農田裏,莊稼們像是得到了救命的甘霖,又漸漸恢複了生機。阿禾看著那綠油油的莊稼,激動得眼眶都濕潤了,他對著一同勞作的人們說:“咱這夏朝啊,有這樣為百姓著想的君主,真是咱的福氣,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
日子一天天過去,阿禾的莊稼在精心照料下,迎來了豐收。他看著那堆積如山的糧食,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心裏對啟的感激又多了幾分。
可歲月不饒人,長時間的勞作,加上之前受傷落下的病根,阿禾的身體是越來越差了。他常常覺得力不從心,可還是咬牙堅持著,不想讓旁人看出自己的虛弱。
有一回,阿禾在田裏勞作時,突然覺得一陣眩暈,差點摔倒在地。他扶著鋤頭,站了一會兒,緩過勁兒來後,無奈地苦笑了一下,自言自語道:“唉,看來我這老骨頭是真不中用咯,想當年,我在這地裏幹活,從早到晚都不帶歇的,現在倒好,幹一會兒就不行了。”
盡管身體不好,阿禾依舊心係著自家的田地,每天都會去看看莊稼的情況。他看著在啟的治理下,陽城越來越繁榮,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富足,心中滿是欣慰,覺得自己這一輩子,能見證夏朝的建立與發展,也算是值了。
最終,在一個寧靜的夜晚,阿禾閉上了雙眼,結束了自己這充滿波折又不乏精彩的一生。而夏朝,在啟以及後世君主的引領下,繼續書寫著屬於它的輝煌曆史,成為華夏文明中璀璨的開篇,承載著無數的故事與記憶,流傳千古。
在公元前2070年這一年,除了夏朝開啟統治新紀元外,世界上其他的地區亦有著各自的發展軌跡。
古埃及,正處於早王朝時期向古王國時期過渡的階段。“彼時之古埃及,法老之權威漸盛,國家之統一得以鞏固,上下埃及之融合更為緊密。農業沿尼羅河蓬勃發展,灌溉之術日益精進,糧食充盈。金字塔之建造初興,雖規模尚不及後世宏偉,然已顯其對神靈與來世之尊崇,工匠們匯聚,精雕細琢,欲以巨石築就永恒之居所,彰顯法老之榮耀,於尼羅河畔開啟文明之華章。”古埃及借尼羅河的饋贈,在農業與建築等領域發力,逐步構建起獨特且輝煌的文明體係,其對來世的信仰更是融入到了諸多方麵,影響深遠。
古巴比倫,城邦林立,正處於文明不斷交融發展之時。“古巴比倫之地,諸多城邦星羅棋布,各有其主,然貿易往來頻繁,文化亦相互滲透。楔形文字於泥板之上記錄著諸事,或為契約,或為史詩,見證著當時之社會生活。空中花園雖未建成,然其建築之技藝已頗具水準,人們於兩河流域辛勤耕耘,發展灌溉農業,亦探索天文曆法,試圖解開天象之奧秘,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孕育出燦爛之文明。”古巴比倫各城邦在交流與競爭中共同推動著文明的進步,其文字、建築以及天文等方麵的成就,成為當時世界文明中的璀璨明珠。
古印度,正處於哈拉帕文明的繁榮階段。“古印度之哈拉帕文明,城市規劃井然有序,街道縱橫交錯,排水係統精巧,房屋多為磚石所築,顯其工藝之精湛。農業以種植大麥、小麥等為主,兼營畜牧,百姓安居樂業。宗教信仰初現端倪,雖未形成如後世那般完備之體係,然已可見對自然神靈之崇拜,於印度河流域綻放獨特之文明光彩,為後世印度文明之發展奠定基礎。”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展現出高度的城市建設水平與社會發展程度,其宗教文化的萌芽也為後續文明的演變埋下了伏筆。
這些古老的文明在公元前2070年這一特定曆史節點上,各有其發展脈絡,或興盛、或探索,與夏朝在中國的崛起一同構成了那個遙遠而又神秘的世界曆史畫卷,其間承載的故事與智慧,值得後人細細品味與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