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德十四年(1519 年),我阿福在這京城的大街小巷裏討飯也有好些年頭了。這一年,京城就像一口燒開的大鍋,熱鬧得不行,可這熱鬧對我來說,大多時候也就是個看客,跟我討飯的營生沒啥直接關係。但今年不一樣,一件叫“大禮議”的事兒鬧得越來越大,我這討飯的日子似乎也受到了那麽點影響,真希望它可別再折騰,別影響我討飯啊。


    這大禮議的事兒,我也是慢慢聽來的。一開始,隻是偶爾聽到路人閑聊,說什麽皇上要追尊自己的親生父母,大臣們意見不一,吵得不可開交。我心裏想,這皇上家裏的事兒,跟我有啥相幹,我連自己明天的飯在哪兒都不知道呢。


    後來聽得多了,才知道這事兒可不簡單。據《明史紀事本末·大禮議》記載,正德皇帝駕崩後,堂弟朱厚熜繼位,也就是嘉靖皇帝。這新皇上一上位,就琢磨著要給自己的親生父母上尊號。這本來在老百姓眼裏,就是皇上自家的事兒,可朝廷裏的大臣們卻分成了兩派,吵得那叫一個天翻地覆。


    一派大臣堅持按照祖宗禮法,認為皇上應該以孝宗為皇考,稱自己的親生父母為皇叔、皇叔母。另一派則支持皇上,覺得應該尊崇皇上的親生父母,給予他們恰當的尊號。兩邊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從朝堂吵到了民間,整個京城都被這事兒攪得沸沸揚揚。


    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大禮議的影響,是在討飯的時候。以前我去集市討飯,雖說大家給的東西不多,但好歹還能勉強湊夠一頓。可這陣子,集市上的氣氛明顯不一樣了。商人們一個個愁眉苦臉,嘴裏念叨的都是大禮議。


    我走到一個賣菜的攤位前,笑著對攤主說:“大哥,您行行好,給點剩菜吧。”攤主頭也不抬,不耐煩地說:“阿福,你沒瞧見這幾天大家都在為大禮議心煩嗎?生意不好做,我自己都快顧不上了,哪有剩菜給你。”


    我又走到旁邊一個賣糕點的鋪子,還沒等我開口,老板就擺擺手說:“阿福,不是我小氣,這大禮議鬧得,大家都沒心思買糕點了,我這都快撐不下去了,實在沒東西給你。”


    我無奈地離開,心裏想著,這大禮議怎麽還影響到我討飯了呢?我又不是朝廷裏的大臣,不用去爭論什麽尊號不尊號的,我就想安安穩穩討口飯吃啊。


    這事兒不僅影響了集市上的生意,還讓京城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官兵們在街上巡邏的次數明顯增多,一個個表情嚴肅,如臨大敵。我走在街上,都能感覺到那種壓抑的氛圍。


    有一次,我在一個胡同裏討飯,看到幾個書生模樣的人聚在一起,小聲地談論著大禮議。我好奇地湊過去聽了聽。


    一個書生皺著眉頭說:“這大禮議要是再這麽鬧下去,朝廷非得亂了不可。皇上和大臣們僵持不下,這國家該怎麽辦?”


    另一個書生歎著氣說:“是啊,現在滿朝文武都被這事兒牽扯進去,哪還有心思處理其他政務。”


    我聽了他們的話,心裏有點害怕。我想,這朝廷要是亂了,那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更不好過,我討飯也就更難了。


    隨著大禮議的愈演愈烈,朝廷裏還發生了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聽說一些大臣為了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惜在朝堂上跟皇上頂撞。皇上一生氣,就把好些大臣給廷杖了,有的甚至被打得奄奄一息。


    這事兒在京城傳得很快,老百姓們都在議論紛紛。我在破廟裏跟幾個老乞丐聊天的時候,也說起了這事兒。


    老陳說:“阿福,你說這些大臣們也是,為了個大禮議,把自己的命都搭進去了,值得嗎?”


    我撓撓頭說:“我也不懂,他們大概覺得這事兒很重要吧。可對咱們來說,能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


    老錢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這大禮議鬧得,我感覺這京城都不像以前那麽安穩了。咱們討飯可得小心點。”


    這之後,我討飯的時候真的變得小心翼翼。我不敢像以前那樣大大咧咧地到處跑,生怕一不小心就惹上什麽麻煩。


    有一天,我在一個大宅門前討飯。剛敲了敲門,門就開了,一個管家模樣的人探出頭來。我剛要開口,他就低聲說:“阿福,你別在這兒討了,最近大禮議鬧得厲害,老爺心情不好,你要是惹得老爺不高興,我可保不了你。”


    我嚇得趕緊離開,心裏直犯嘀咕:這大禮議的威力可真大,連討飯都得看人家臉色了。


    在這混亂的局勢下,我也聽到了一些關於大禮議的不同看法。有些人覺得皇上應該尊崇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是人之常情;而另一些人則認為祖宗禮法不能輕易更改,不然會壞了規矩。


    我在街頭遇到一個老頭,他拉著我,語重心長地說:“阿福啊,這大禮議看起來是皇上家裏的事兒,可實際上關係到整個國家的穩定。要是處理不好,說不定會引發大亂子。”


    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說:“大爺,我不懂這些大道理。我隻希望這事兒快點結束,別影響我討飯就行。”


    老頭笑了笑,說:“你這孩子,想法簡單卻實在。希望這事兒能早日平息,大家都能過上安穩日子。”


    日子一天天過去,大禮議的風波絲毫沒有平息的跡象。我依舊在京城的角落裏艱難地討飯,有時候一整天都討不到什麽東西,餓得頭暈眼花。


    有一次,我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跑到城外的村子裏討飯。村子裏的情況似乎比城裏好一些,村民們雖然也知道大禮議,但生活還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我在一個村子裏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大娘,她看到我可憐,就從家裏拿出一些幹糧給我。我接過幹糧,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大娘看著我,心疼地說:“阿福啊,聽說城裏因為大禮議鬧得很亂,你一個人在城裏討飯可要小心啊。”


    我感激地說:“大娘,謝謝您。這大禮議鬧得,我在城裏都快討不到飯了。”


    大娘歎了口氣,說:“這朝廷裏的事兒,咱們老百姓也弄不明白。隻希望他們能早點解決,讓大家都能安心過日子。”


    從村子裏討完飯回到城裏,我發現城裏的氣氛更加緊張了。聽說因為大禮議,一些地方已經開始出現了小規模的動蕩。老百姓們人心惶惶,不知道這事兒到底會怎麽發展。


    我心裏很擔心,不知道這大禮議還會給我這討飯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我每天都在祈禱,希望這事兒能快點結束,讓京城恢複往日的平靜,這樣我就能像以前一樣,順利地討到飯,填飽自己的肚子。


    在這正德十四年裏,大禮議就像一片烏雲,籠罩在京城的上空。我在這片烏雲下,為了自己的生計苦苦掙紮。我不明白那些複雜的禮法和政治紛爭,我隻知道,我要活下去,要討到飯。


    我希望那些在朝堂上爭論不休的大臣們,能早點達成共識,解決這個麻煩的大禮議。別再讓這事兒影響到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別再影響我討飯了。畢竟,對我來說,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都離我太遙遠了。


    我依舊每天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用我那破舊的碗,期待著好心人能施舍一點食物。我看著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心裏默默想著,這大禮議到底什麽時候才能結束呢?我這討飯的日子什麽時候才能恢複正常呢?我隻能在這漫長的等待中,繼續我的乞討生涯,盼望著那一天的早日到來。


    1519年


    - 麥哲倫率領西班亞船隊開啟環球航行,這一壯舉對人類認識世界地理、探索海洋有著非凡意義。


    - 大明正德十四年,武宗朱厚照打算南巡,遭到大臣們的強烈反對,但他執意要去,引發朝廷內部激烈紛爭,民間百姓則忙於日常的農事、商貿等事務。


    - 法蘭西加強國內的經濟建設,鼓勵商業發展,提升國家整體實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喂!當乞丐去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5路偷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5路偷懶並收藏喂!當乞丐去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