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溝地處甘肅、內蒙、寧夏三省交界的大山裏。


    顧名思義,簸箕溝就是一個形狀像簸箕的大山溝。


    這裏原本是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到處是光禿禿的山,沒有什麽高大的樹木,隻有一些稀稀疏疏的雜草。


    從清代開始,人們就在簸箕溝發現了煤礦,開始開采煤炭,遠銷甘肅內蒙寧夏各地。


    民國時期,周邊地區家家戶戶冬天取暖用的都是簸箕溝的煤炭。


    成群結隊的駱駝客從簸箕溝馱了煤炭,販賣到各地,再運了生活物資賣到簸箕溝。


    簸箕溝越來越熱鬧,儼然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獨立王國...或者說是一個江湖。


    那時候的采煤技術落後,沒有什麽機械設備,全都靠工人下井用鎬頭采煤,然後用紅柳背簍背上來,不僅辛苦,還極其危險,經常出人命。


    簸箕溝有個俗語:簸箕溝,煤漏鬥,吃的陽間飯,踩的鬼門關。


    來簸箕溝的人,無外乎兩種人,一種是走投無路的人,另一種是想發財的人。


    這裏有身上背了人命被通緝的罪犯,有被抓了壯丁逃回來的逃兵,有窮困潦倒吃不上飯的窮苦人...


    還有拿著大把銀子來開礦的礦主,也有想在簸箕溝發財改變命運的年青後生...


    不管是什麽人,能在簸箕溝混,必須是咬鐵嚼鋼的硬漢子,必須有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髒腑(肚量和狠心)。


    下井挖煤的受苦人自不必說,本就是在鬼門關裏討生活,而來簸箕溝開礦的礦主,也是拿著身家性命在豪賭。


    因為簸箕溝的礦脈可謂神出鬼沒,有些大家都看好的煤礦,幾年都挖不出煤,可有些大家都覺得不行的地方,卻能挖到礦脈,立馬就發了大財。


    煤炭被譽為黑金,隻要能挖到礦脈,回報的利潤可謂一本萬利。


    好多大礦主豪擲千金,卻幾年都挖不到煤,賠得傾家蕩產,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有些小礦主,包下一個小煤礦,有可能幾天就挖到礦脈,搖身一變成了巨富大豪。


    簸箕溝是冒險家天堂,也可能是他們的地獄。


    於是,簸箕溝魚龍混雜,三教九流什麽人都有,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殘酷的江湖。


    新中國成立後,簸箕溝大的煤礦歸了國有,小的也都成為當地鄉村的集體產業。


    舊社會的礦工,都成了煤礦工人,吃上了公家飯,按部就班地下井挖煤,采煤技術也逐漸先進,有了用炸藥開采的技術,運煤用起了小火車,工人上下班也不用步行,坐上了“猴車(簡易運輸車)”。


    不過,采礦依舊是一份極為辛苦且危險的工作。


    井下到處是瓦斯,隨時可能出現透水,冒頂,塌方等事故。


    隨隨便便一處小小的疏忽,就有可能造成災難性的事故。


    能到簸箕溝討生活的人,依舊是咬鐵嚼鋼的硬漢子,一般人根本吃不下這份苦。


    改革開放後,簸箕溝的一些小煤礦承包給了個人,老板們急缺人手,就四處招工。


    而周邊地區的農民,單靠種地手裏一直緊巴巴的,就紛紛來到簸箕溝幹活。身強力壯想多掙錢的,就下井挖煤,不想下井的就在地上裝車,即便是農閑過來搞副業打零工的人,也能掙不少錢。


    簸箕溝還有句俗話,窮奔井下,富上礦山,簸箕溝的確是能改變命運的地方,所以,沙城縣的好多人,也到了簸箕溝討生活,闖世事。


    從沙城縣出發,橫越騰格裏沙漠一千二百裏,才能到簸箕溝。


    雖然聽起來有千裏之遙,可沙城縣和簸箕溝地區的聯係,自古緊密。


    明清時期,朝廷官府為經營西北的戰略考慮,鼓勵沙城縣的人們飼養役使駱駝,作為西北最重要的運輸工具。


    駱駝可以長距離運輸大量貨物,是西北地區經濟繁榮必不可少的沙漠之舟。


    打仗的時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強有力的運輸力量,再厲害的軍隊也得打敗仗。


    駱駝力氣大,耐力好,飼養也相對簡單,它們可以七八天不吃東西,十幾天不喝水,依舊能在大漠中馱運沉重的貨物。


    而沙城縣地處騰格裏沙漠邊緣,是飼養駱駝的絕佳牧場。


    於是,沙城縣從明朝就開始大量飼養駱駝,巔峰時期達到了十萬峰,比沙城縣的人口都多。


    沙城縣的精壯漢子,拉著駱駝橫越騰格裏沙漠,走州過府地販運貨物,成了西北有名的駱駝客。


    雖然內蒙古和新疆也有飼養駱駝的牧民,可他們靠駱駝的皮毛肉奶就可以自給自足,並不喜歡餐風宿露的當駱駝客。


    沙城縣的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當駱駝客雖然辛苦且危險,卻是比種地強得多的營生。


    張永泰的祖上就是有名的駝商,常年組織駝隊,穿行大漠,掙下了偌大的家業。


    沙城縣的駱駝客,走得最多的路線就是橫越騰格裏沙漠去內蒙古和寧夏。


    每到冬天,好多駱駝客就專門馱運簸箕溝的煤炭,販賣到周邊人家。


    騰格裏沙漠中,被駱駝客趟出了無數駝道。


    鼎盛時期,這些駝道上有類似於客棧的井子,站頭,窩鋪,專門為駱駝客提供食宿服務。


    千裏大漠對於別人來說不可逾越,可對於駱駝客來說卻不算什麽。


    所以,沙城縣的人們和簸箕溝地區的聯係一直很密切。


    遇到饑荒年,沙城縣的人們吃光了草根樹皮,唯一的活路,就是沿著駝道穿越騰格裏沙漠,到達簸箕溝一帶的牧區。


    那裏牧民非常好客,他們的信仰和習俗,是絕對不能看著有人在自己的牧場餓死。


    好多沙城縣逃荒的人就在簸箕溝一帶給牧民放牲口,慢慢站穩腳跟,娶妻生子,也就不再回去了。


    因此,簸箕溝地區的沙城縣人非常多。


    進入新社會後,駱駝客雖然逐漸消失,可沙城縣的人們和簸箕溝一帶的聯係,依舊緊密。


    陽曹村就在騰格裏沙漠邊上,不管誰說起來,總有幾個親戚在簸箕溝。


    這些年改革開放,簸箕溝煤礦上的私人老板到處招人,陽曹村的好多青壯年,就去了簸箕溝。


    有些家裏勞力多的,常年在煤礦幹活掙錢,家裏勞力少的,也會趁農閑到簸箕溝煤礦打零工搞副業。


    現在麥子已經收完,進入農閑,陽曹村的人們就成夥結隊地準備去簸箕溝。


    張永泰也收拾起了鋪蓋卷和吃飯的家什,帶上了不到十七歲的張衛東,準備出門。


    “老三,你到了簸箕溝,要緊聽你爹的話,不要再胡鬧,幹不動了就緩著,家裏不要你掙多少錢。”


    王桃香拉著張衛東的手,淚如雨下。


    兒行千裏母擔憂,盡管張衛東比同齡人要強悍得多,可在王桃香的眼裏,依舊是娃娃。


    “媽,您哭啥呢?您放心,我到簸箕溝,一定闖出一番世事來叫你們看看!”


    張衛東精神抖擻,鬥誌昂揚。


    簸箕溝不說誰的學習好,誰的文憑高,靠的力氣大,有本事,所以,張衛東一心要跟著父親去簸箕溝搞副業。


    他知道,簸箕溝必將是改變他命運的地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流年總有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馬出涼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馬出涼州並收藏流年總有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