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位於北疆的大營中,一支騎兵隊伍浩浩蕩蕩地駛出營門,目標明確,直指黃河渡口。抵達目的地後,薛亮僅挑選了李雲濘作伴,兩人一同踏上了簡陋卻堅韌的羊皮筏子,橫渡黃河,前去赴一場重要的約會。
之所以帶上李雲濘,全因他身為禮部代表的身份;若非顧慮朝中禦史言官可能的無端猜忌,薛亮定會孤身前往,更顯英勇無畏。
黃河對岸,渡口旁已搭建起一座氣勢恢宏的涼棚,遮陽避雨,頗為周到。白起翦親臨渡口,恭候薛亮的到來。當薛亮的雙腳一踏上秦國的土地,兩人便並肩而行,徑直走向那座涼棚。
“薛統領,看您在京城曆練數年,英姿勃發,絲毫未減當年啊!”白起翦率先開口,言語中滿是讚賞之情。
“白大帥亦是風采如昔,令人欽佩。”薛亮在京城數年的熏陶下,也已能熟練應對此類官場客套話,回答得恰到好處。
涼棚之內,陳設簡約而不失雅致,僅設一桌兩椅。桌上擺放著幾碟精致的涼菜,旁邊則是一壺香氣四溢的美酒。白起翦與薛亮相繼落座,而李雲濘則自覺地拿起酒壺,為兩人斟酒,扮演著侍應的角色,舉手投足間盡顯細心與周到。
“大周的情報網絡果然是名不虛傳啊,這次若非是你們提前探知敵情,這次大戰我們可要被打個措手不及。”白起翦感慨的提起了主題。
昨日突然聽聞這個消息,他除了震驚大周提供的情報,還暗自檢討自家機密堂,這幾年機密堂把精力都用在了國內的防護上,對敵國、草原的情報收集確實是荒廢。
“白大帥謬讚。這次大戰麵對草原聯軍,你我雙方可要放下成見,通力合作才有一線生機。”
“大周的情報係統真是百聞不如一見,此番若非你們事先洞察了敵軍的動態,我們恐怕會在這場大戰中被打得措手不及。”白起翦感慨萬分地引入了話題。
昨日乍聞此訊,他不僅為大周所提供的情報之精準而感到震驚,同時也私下裏對自家的機密堂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近年來,機密堂將主要力量都投入到了國內的安全防範上,而對於敵國以及草原地區的情報搜集工作,確實有所疏忽和荒廢。
“白大帥過譽了。麵對這次草原聯軍的威脅,我們雙方必須摒棄前嫌,緊密合作,方能尋得一線生存的希望。”
的確如此。原先我還在憂慮如何與北疆大營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但現在既然大周的前線是由你來指揮,我的心便徹底放了下來。”白起翦的話語間,不經意間流露出與薛亮之間深厚的熟絡與默契。
誠然,他們二人在北疆那片遼闊的土地上,已經對峙了漫長的十年時光。這期間,既有刀光劍影、激烈交鋒的時刻,也不乏並肩作戰、攜手共進的經曆。在無數次的較量與合作中,他們彼此間逐漸生出了深深的敬意與欣賞,這份情誼,如同經過歲月打磨的美玉,愈發顯得珍貴而動人。
“白大將軍,不知此番秦軍可調動的兵力約莫有多少,騎兵數量又是幾何?”薛亮開門見山地問道。麵對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除了守衛城池,步兵的效用大為減弱,真正能派上用場的唯有騎兵。
“你心中應當有數,我北大營麾下的騎兵精銳唯有白馬衛,與你們的黑甲騎兵不相上下,數量也不過萬騎而已。薛統領,莫非您有意主動出擊?”白起翦一聽薛亮打聽騎兵數量,便揣測其已無心坐以待斃,欲先發製人。
“草原各部雖號稱五十萬大軍,但你我皆心知肚明,這其中包含了老弱病殘與婦女兒童。若除去這些非戰鬥人員,真正能夠披甲上陣、衝鋒陷陣的,恐怕也就二十至三十萬之間。”薛亮緩緩道出自己的分析。
這一數字的估算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浮動,原因在於草原部落與中原征兵製度大相徑庭。在草原上,無論是十幾歲的少年還是年過半百的老者,隻要能夠跨上馬背、握緊刀槍,便都被視為戰士。
“那可是要一個人對抗二十甚至三十個人啊!”白起翦不禁流露出幾分憂慮。
“草原聯軍也並非堅不可摧,我們應該集中火力攻打匈奴的幾個主要部落。給他們以重創,一來能夠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二來削弱他們對其他部落的威懾力,這樣一來,自然會有些部落出工不出力;三來,戰爭拖得越久,匈奴內部的矛盾就越會暴露無遺。到那時,就是我們鼓足幹勁,一舉反擊的最佳時機。”聽薛亮的言辭,顯然他已經對此做了周密詳盡的策劃。
李雲濘靜靜地站立在一旁,待薛亮詳述完他的計劃後,他陷入了沉思,眉頭微蹙,目光深邃。片刻之後,他的臉上漸漸露出了讚許的神色,顯然覺得這個方案頗為可行。
“薛帥真是高瞻遠矚,您的到來,無疑是我們漢家的一大幸事!”白起翦由衷地讚歎道。
這幾日來一直緊繃的神經,在聽完薛亮的一席話後,終於得到了徹底的放鬆。他的肩膀微微下沉,仿佛卸下了一塊巨石,心中暗自慶幸:終於不必再獨自一人肩負這如此沉重的責任了。
李雲濘恰到好處地為酒杯添滿佳釀,兩位將領舉杯共飲,於此刻,一項重大決策塵埃落定。
雙方達成默契,決定暫時從黃河沿岸撤走所有駐軍,將他們全員調遣至北方,依托雄偉的長城作為防線。隨即,白馬衛與黑甲騎兩支精銳部隊,分別穿越長城,猶如雙龍出海,向北境深處勇猛進發。他們相約在五日之後,在納林之地匯合。
李雲濘有幸親眼見證了那個後世被曆史銘記為“黃河誓盟”的莊嚴時刻,也是李雲濘這個名字第一次寫進了曆史的記載。
薛亮,在莊嚴的“黃河誓盟”之後,攜著李雲濘匆匆返回了大營,隨即緊鑼密鼓地調遣兵馬。北疆大營之內,人馬調動井然有序卻又不失緊迫,一隊接一隊地迅速離營。步兵與工匠們,肩負著守衛長城關隘的重任,紛紛踏上了征程,向各自的崗位疾行而去。
黑甲騎兵,作為一支精銳之師,全體整裝待發,毅然拔營。他們僅攜帶了足以支撐五日的幹糧,其餘的軍糧則需依靠他們像草原上的各族一樣,就地取食,自給自足。
李雲濘望著逐漸空曠下來的大營,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感慨。眼前這一幕,讓他不禁思索,這出征的勇士們,又有多少能夠平安歸來。營帳間的空曠,仿佛預示著未來的不確定與未知,讓人心生憂慮。
之所以帶上李雲濘,全因他身為禮部代表的身份;若非顧慮朝中禦史言官可能的無端猜忌,薛亮定會孤身前往,更顯英勇無畏。
黃河對岸,渡口旁已搭建起一座氣勢恢宏的涼棚,遮陽避雨,頗為周到。白起翦親臨渡口,恭候薛亮的到來。當薛亮的雙腳一踏上秦國的土地,兩人便並肩而行,徑直走向那座涼棚。
“薛統領,看您在京城曆練數年,英姿勃發,絲毫未減當年啊!”白起翦率先開口,言語中滿是讚賞之情。
“白大帥亦是風采如昔,令人欽佩。”薛亮在京城數年的熏陶下,也已能熟練應對此類官場客套話,回答得恰到好處。
涼棚之內,陳設簡約而不失雅致,僅設一桌兩椅。桌上擺放著幾碟精致的涼菜,旁邊則是一壺香氣四溢的美酒。白起翦與薛亮相繼落座,而李雲濘則自覺地拿起酒壺,為兩人斟酒,扮演著侍應的角色,舉手投足間盡顯細心與周到。
“大周的情報網絡果然是名不虛傳啊,這次若非是你們提前探知敵情,這次大戰我們可要被打個措手不及。”白起翦感慨的提起了主題。
昨日突然聽聞這個消息,他除了震驚大周提供的情報,還暗自檢討自家機密堂,這幾年機密堂把精力都用在了國內的防護上,對敵國、草原的情報收集確實是荒廢。
“白大帥謬讚。這次大戰麵對草原聯軍,你我雙方可要放下成見,通力合作才有一線生機。”
“大周的情報係統真是百聞不如一見,此番若非你們事先洞察了敵軍的動態,我們恐怕會在這場大戰中被打得措手不及。”白起翦感慨萬分地引入了話題。
昨日乍聞此訊,他不僅為大周所提供的情報之精準而感到震驚,同時也私下裏對自家的機密堂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近年來,機密堂將主要力量都投入到了國內的安全防範上,而對於敵國以及草原地區的情報搜集工作,確實有所疏忽和荒廢。
“白大帥過譽了。麵對這次草原聯軍的威脅,我們雙方必須摒棄前嫌,緊密合作,方能尋得一線生存的希望。”
的確如此。原先我還在憂慮如何與北疆大營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但現在既然大周的前線是由你來指揮,我的心便徹底放了下來。”白起翦的話語間,不經意間流露出與薛亮之間深厚的熟絡與默契。
誠然,他們二人在北疆那片遼闊的土地上,已經對峙了漫長的十年時光。這期間,既有刀光劍影、激烈交鋒的時刻,也不乏並肩作戰、攜手共進的經曆。在無數次的較量與合作中,他們彼此間逐漸生出了深深的敬意與欣賞,這份情誼,如同經過歲月打磨的美玉,愈發顯得珍貴而動人。
“白大將軍,不知此番秦軍可調動的兵力約莫有多少,騎兵數量又是幾何?”薛亮開門見山地問道。麵對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除了守衛城池,步兵的效用大為減弱,真正能派上用場的唯有騎兵。
“你心中應當有數,我北大營麾下的騎兵精銳唯有白馬衛,與你們的黑甲騎兵不相上下,數量也不過萬騎而已。薛統領,莫非您有意主動出擊?”白起翦一聽薛亮打聽騎兵數量,便揣測其已無心坐以待斃,欲先發製人。
“草原各部雖號稱五十萬大軍,但你我皆心知肚明,這其中包含了老弱病殘與婦女兒童。若除去這些非戰鬥人員,真正能夠披甲上陣、衝鋒陷陣的,恐怕也就二十至三十萬之間。”薛亮緩緩道出自己的分析。
這一數字的估算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浮動,原因在於草原部落與中原征兵製度大相徑庭。在草原上,無論是十幾歲的少年還是年過半百的老者,隻要能夠跨上馬背、握緊刀槍,便都被視為戰士。
“那可是要一個人對抗二十甚至三十個人啊!”白起翦不禁流露出幾分憂慮。
“草原聯軍也並非堅不可摧,我們應該集中火力攻打匈奴的幾個主要部落。給他們以重創,一來能夠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二來削弱他們對其他部落的威懾力,這樣一來,自然會有些部落出工不出力;三來,戰爭拖得越久,匈奴內部的矛盾就越會暴露無遺。到那時,就是我們鼓足幹勁,一舉反擊的最佳時機。”聽薛亮的言辭,顯然他已經對此做了周密詳盡的策劃。
李雲濘靜靜地站立在一旁,待薛亮詳述完他的計劃後,他陷入了沉思,眉頭微蹙,目光深邃。片刻之後,他的臉上漸漸露出了讚許的神色,顯然覺得這個方案頗為可行。
“薛帥真是高瞻遠矚,您的到來,無疑是我們漢家的一大幸事!”白起翦由衷地讚歎道。
這幾日來一直緊繃的神經,在聽完薛亮的一席話後,終於得到了徹底的放鬆。他的肩膀微微下沉,仿佛卸下了一塊巨石,心中暗自慶幸:終於不必再獨自一人肩負這如此沉重的責任了。
李雲濘恰到好處地為酒杯添滿佳釀,兩位將領舉杯共飲,於此刻,一項重大決策塵埃落定。
雙方達成默契,決定暫時從黃河沿岸撤走所有駐軍,將他們全員調遣至北方,依托雄偉的長城作為防線。隨即,白馬衛與黑甲騎兩支精銳部隊,分別穿越長城,猶如雙龍出海,向北境深處勇猛進發。他們相約在五日之後,在納林之地匯合。
李雲濘有幸親眼見證了那個後世被曆史銘記為“黃河誓盟”的莊嚴時刻,也是李雲濘這個名字第一次寫進了曆史的記載。
薛亮,在莊嚴的“黃河誓盟”之後,攜著李雲濘匆匆返回了大營,隨即緊鑼密鼓地調遣兵馬。北疆大營之內,人馬調動井然有序卻又不失緊迫,一隊接一隊地迅速離營。步兵與工匠們,肩負著守衛長城關隘的重任,紛紛踏上了征程,向各自的崗位疾行而去。
黑甲騎兵,作為一支精銳之師,全體整裝待發,毅然拔營。他們僅攜帶了足以支撐五日的幹糧,其餘的軍糧則需依靠他們像草原上的各族一樣,就地取食,自給自足。
李雲濘望著逐漸空曠下來的大營,心中不禁湧起一陣感慨。眼前這一幕,讓他不禁思索,這出征的勇士們,又有多少能夠平安歸來。營帳間的空曠,仿佛預示著未來的不確定與未知,讓人心生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