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在七雄中相對較弱。秦國采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將韓國視為首要目標。公元前234年,秦國派將軍樊於期進攻韓國,韓國軍隊難以抵擋秦軍的強大攻勢。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韓國的土地不斷被蠶食。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攻韓,韓王安被俘,韓國滅亡,秦國在韓國舊地設置潁川郡。


    接著是趙國。趙國在軍事上一直較為強大,有名將廉頗、李牧等。但秦國的攻勢淩厲,且趙國後期內政也出現諸多問題。公元前229年,秦國派王翦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抵禦。李牧是趙國的中流砥柱,秦軍難以取勝。於是秦國使用反間計,趙王遷聽信讒言,捕殺李牧,撤換司馬尚。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攻克邯鄲,趙國公子嘉率其宗族幾百人逃到代郡,自立為代王。趙國實際上已基本滅亡。


    燕國在趙國遭受秦軍打擊後,深感唇亡齒寒。燕國太子丹妄圖通過刺殺秦王嬴政來挽救燕國命運。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和秦舞陽刺殺嬴政,荊軻在鹹陽宮圖窮匕見,但最終行刺失敗。嬴政大怒,派王翦、辛勝進攻燕國。燕、代聯軍在易水之西組織抵抗,被秦軍擊敗。公元前226年,秦軍攻克燕都薊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李信率秦軍追擊,燕王喜為了求和,被迫殺了太子丹,把太子丹的首級獻給秦國。不過燕國隻是暫時苟延殘喘。


    魏國在秦軍的強大壓力下也難以自保。公元前225年,秦國派王賁攻魏。魏軍堅守大梁,秦軍強攻不下。王賁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大梁城。大梁城壞,魏王假投降,魏國滅亡。


    楚國地域遼闊,是秦國統一進程中的一大障礙。起初,嬴政詢問李信需要多少兵力可以滅楚,李信稱二十萬即可。王翦則認為非六十萬不可。嬴政派李信、蒙恬率二十萬軍隊伐楚。楚軍在項燕的指揮下,采用靈活的戰術,楚軍三天三夜不休息追擊秦軍,秦軍大敗。嬴政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親自到王翦家中請王翦出山。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楚軍再次出動全部兵力抵抗。王翦采取堅守不戰的策略,和楚軍長期對峙。楚軍求戰不得,逐漸鬆懈。王翦趁機發動突然襲擊,大破楚軍。公元前223年,秦軍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


    最後是齊國。齊國在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下,長期和秦國交好。當秦國相繼消滅其他五國後,齊國孤立無援。公元前221年,秦國派王賁從燕國南部進攻齊國。齊國軍隊沒有進行頑強抵抗,齊王建出城投降,齊國滅亡,秦國完成統一大業。


    六國無法聯合抗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利益分歧。六國各自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比如在領土方麵,燕國和趙國相鄰,時常會有邊境摩擦和領土爭端。韓國和魏國處於中原地帶,它們更關注自身在中原地區的發展和穩定,在合縱抗秦的時候也會擔憂自己在中原的利益會不會被其他國家如楚國、齊國在聯合過程中侵犯。例如,齊國曾趁燕國內亂占領燕國土地,這種曆史遺留問題使得各國之間存在信任危機,很難真心實意地聯合起來對付秦國。


    二是地理位置差異。秦國地處西方,有函穀關等險要關隘,易守難攻。六國在地理位置上分布較散,聯合軍事行動的協調難度大。比如楚國地處南方,距離秦國較遠,在派兵支援其他國家對抗秦國的過程中,軍隊的長途跋涉會麵臨諸多困難,包括糧草供應、士兵疲勞等問題。而且各國邊境線犬牙交錯,交通不便也影響了聯合軍事行動的效率。


    三是各國實力不均衡。六國在國力、軍事力量等方麵參差不齊。像趙國軍事力量較強,而韓國相對弱小。在聯合過程中,強國可能會試圖主導聯盟,而弱國又擔心被強國控製,導致聯盟內部矛盾重重。比如在合縱聯盟中,楚國和趙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希望在聯盟中獲取最大利益,而像韓、魏這樣的國家可能會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它們也會對聯盟的穩定性產生懷疑。


    四是秦國的策略。秦國采用“連橫”策略應對六國的“合縱”。秦國通過拉攏一些國家,破壞六國聯盟。比如用土地、財寶等利益誘惑齊國等國家,使它們在六國合縱抗秦的時候選擇中立或者倒向秦國,瓦解了六國聯合抗秦的力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大地上下五千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空無邊18888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空無邊18888並收藏華夏大地上下五千年最新章節